專利名稱:攝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夠從多個視點通過多個攝像機構來進行攝影的攝像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的數碼相機因應對高畫質化和動畫拍攝,圖像傳感器和相機控制器的消耗功率變大,圖像傳感器和相機控制器的發熱量變大。另外,作為能夠從多個視點通過多個攝像機構進行攝影的攝像裝置,已知有搭載有兩個光學系統和兩個攝像元件的數碼相機(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數碼相機為了拍攝可立體觀看的立體圖像(3D圖像)而具有基于兩個光學系統與兩個CCD元件的圖像傳感器等攝像元件,可以從左右的兩個視點拍攝同一被攝體。這種數碼相機由于具備兩個包括光學系統和攝像元件的攝像單元,因而攝像單元中的發熱量成為現有技術的2倍,并且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處理的相機控制器中的發熱量也比現有技術增大。這樣的發熱量的增加導致數碼相機成為高溫而未正常地動作這樣的問題,并且導致由于使用者難以保持而使數碼相機的操作性降低這樣的問題。以下,對該問題進行說明。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6706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由于數碼相機的發熱量的增加,向外裝殼體的外部露出的金屬制的部件的溫度變高。例如,在將數碼相機設置于三腳架或單腳架之際使用的金屬制的支承器安裝部的溫度變高。由于支承器安裝部的溫度變高,使用者難以保持數碼相機,數碼相機的操作性降低。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備多個攝像單元的攝像裝置中,提供能夠抑制伴隨著支承器安裝部附近的溫度上升的、攝像裝置的操作性降低的攝像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本發明的攝像裝置具備第一攝像單元;使用頻度比第一攝像單元低的第二攝像單元;容納第一攝像單元及第二攝像單元的外裝殼體;以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安裝在外裝殼體上的支承器安裝部。以使從第一攝像單元到支承器安裝部的距離比從第二攝像單元到支承器安裝部的距離大的方式配置第一攝像單元、第二攝像單元及支承器安裝部。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通過將使用頻度較高的一方的攝像單元配置成比使用頻度較低的一方的攝像單元更加遠離支承器安裝部,由此能夠降低支承器安裝部的溫度上升,使用者容易保持攝像裝置,從而能夠抑制攝像裝置的操作性降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數碼相機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在圖1中拆除了前面殼體后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對攝像單元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的概略圖。圖4是示出進行相機本體的動作控制的電路塊的結構的概略結構圖。圖5是示出數碼相機中的第一攝像單元及第二攝像單元與支承器安裝部的配置的一例的概略圖。圖6是示出數碼相機中的第一攝像單元及第二攝像單元與支承器安裝部的配置的另一例的概略圖。圖7是示出數碼相機中的第一攝像單元及第二攝像單元與支承器安裝部的配置的再一例的概略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1.攝像裝置整體的結構以下,列舉數碼相機,利用附圖關于基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數碼相機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在圖1中拆除了前面殼體后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如圖1、圖2所示,通過將相機本體3容納于由前面殼體I和背面殼體2構成的外裝殼體內來構成數碼相機。本實施方式的數碼相機能夠拍攝可立體觀看的立體圖像,為此,相機本體3具備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間隔開而安裝于外裝殼體內部的金屬制的框架6上。此外,相機本體3具備容納作為數碼相機電源的電池(未圖示)的電源塊7和用于進行相機本體3的動作控制的電路塊8,且分別配置在外裝殼體內的空間中。電源塊7向各部提供相機本體3所使用的電力。電源塊7內部容納電池,而且配置有與將AC電源轉換為直流電源的電源適配器連接的電源端子。此外,在相機本體3中,第一攝像單元4配置于外裝殼體的端部(圖1中為右端),第二攝像單元5配置于外裝殼體的大致中央部。第一攝像單元4是用數碼相機拍攝圖像時總是受驅動的攝像單元。第二攝像單元5是只在拍攝立體圖像時受驅動的攝像單元。而且,外裝殼體的上面部設有由主電源開關9a和快門按鈕9b構成的操作部9。前面殼體I上配置有能夠上下滑動的滑蓋10以對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的拍攝用窗Ia進行開閉。在外裝殼體的底面部以露出到外部的方式配置有支承器安裝部11。支承器安裝部11由不銹鋼合金等金屬制成,在將數碼相機設置于三腳架或單腳架等支承器上時使用。支承器安裝部11固定于框架6,只有固定到三腳架或單腳架等支承器上的部分從外裝殼體的底面部露出。此外,在構成外裝殼體的背面殼體2的底面部設有開閉蓋12,開閉蓋12對用于將電池容納于電源塊7的內部空間中的開口部進行開閉。數碼相機的使用者通過開閉開閉蓋12能夠對電源塊7中的電池進行拆裝。
2.攝像單元的結構圖3是詳細說明第一攝像單元4或第二攝像單元5的結構的數碼相機的概略結構圖。另外,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具有相同的結構。如圖1、圖2所示,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配置于與前面殼體I的拍攝用窗Ia對置的上部。如圖3所示,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由透鏡單元、圖像傳感器42 (52)、電路基板43 (53)、透鏡組44 (54)、光圈單元45 (55)和單元框體46構成。透鏡單元由通過拍攝用窗Ia接受被攝體的光學圖像Al的透鏡41a(51a)和將入射的光學圖像Al導至圖像傳感器42(52)的曲折光學系統41b (51b)構成。圖像傳感器42 (52)配置于攝像單元的下部,將透鏡單元接受的光學圖像Al變換為圖像數據。圖像傳感器42(52)安裝于電路基板43(53)上,例如由CMOS構成。電路基板43(53)安裝有進行圖像傳感器42 (52)的控制和從圖像傳感器42 (52)獲得的圖像數據的處理的電路。透鏡組44(54)和光圈單元45(55)配置于透鏡單元和圖像傳感器42(52)之間。單元框體46(56)容納分別構成以上那樣的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的部件。由液晶顯示器等構成的相機監視器13配置于背面殼體2的后面。3.電路塊對相機本體3的電路塊8的結構及其動作進行說明。圖4是著重示出進行相機本體3的動作控制的電路塊的結構的概略結構圖。電路塊8由相機控制器16、透鏡控制器17、驅動部和存儲器19構成。電路基板43 (53)具備定時信號發生器14和AD轉換器15。圖像傳感器42(52)將經由透鏡單元入射的被攝體的光學圖像變換為靜像數據及動畫數據等圖像數據。圖像傳感器42 (52)基于來自搭載于電路基板43 (53)上的定時信號發生器14的定時信號進行動作,將光學圖像變換為圖像數據。被圖像傳感器42(52)變換后的圖像數據由搭載于電路基板43(53)上的AD轉換器15變換為數字信號,并發送給相機控制器16而實施圖像處理。在此所說的圖像處理例如為Y校正處理、白平衡校正處理、缺陷校正處理、YC變換處理、電子放大處理、JPEG壓縮
處理等。相機控制器16接收來自操作部9的指示而控制相機本體3的各部。具體而言,相機控制器16將用于控制第一攝像單元4及第二攝像單元5的信號發送給透鏡控制器17,并且從透鏡控制器17接收各種信號。基于透鏡控制器17的控制信號,驅動部18進行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的光學系統的各透鏡組(變焦透鏡組、OIS透鏡組、聚焦透鏡組)的驅動和光圈單元45 (55)的控制。光圈單元45 (55)是對透過光學系統的光的量進行調整的光量調整部件。存儲器19用于在相機控制器16進行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的各透鏡組和光圈單元45 (55)的驅動控制時使相機控制器16暫時保存數據或保存控制相機控制器16的程序或參數。此外,插件槽20是可拆卸地安裝存儲卡21的部件。插件槽20基于相機控制器16發送的控制信號,控制存儲卡21,進行從圖像傳感器42(52)獲得的靜像數據或動畫數據的寫入和讀取。而且,插件槽20構成為處于外裝殼體內并安裝于配置有電源塊7的空間中,并通過打開用于拆裝電池的開閉蓋12能夠將存儲卡21拆裝于插件槽20中。另外,圖像傳感器42 (52)生成的動畫數據也用于穿行圖像的顯示。穿行圖像是指動畫數據之中存儲卡21未記錄數據的圖像。穿行圖像由相機控制器16進行圖像處理,并顯示在相機監視器13上以便使用者決定動態圖像或靜止圖像的構圖。4.兩個攝像單元的配置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數碼相機為,具備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這兩個攝像単元,且能夠實現由第一攝像單元4進行的非立體圖像(2D圖像)的攝影和同時使用了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這兩個攝像單元的立體圖像(3D圖像)的攝影的結構。本發明者們對于“發明內容”中所述那樣的、關于具備兩個攝像單元的數碼相機中的發熱的課題,針對降低支承器安裝部11的溫度上升的結構進行了探討和實驗。在該實驗中,假定了能夠進行基于第一攝像單元4的非立體圖像的攝影和使用了第一攝像單元4和第二攝像單元5這兩個攝像單元的立體圖像的攝影的數碼相機。在這樣的數碼相機的情況下,第一攝像單元4在立體圖像和非立體圖像的雙方的攝影時驅動,第二攝像單元5僅僅在立體圖像的攝影之際驅動,因此,可判明為,與總是受驅動的第一攝像單元4附近的溫度相比,第二攝像單元5附近的溫度不上升。根據該事實,本發明者們可想到,如果以從支承器安裝部11到第一攝像單元4的距離比從支承器安裝部11到第二攝像單元5的距離大的方式配置支承器安裝部11的位置的話,能夠抑制支承器安裝部11的溫度上升。以下,對此進行具體的說明。圖5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的數碼相機中,對第一攝像單元4及第ニ攝像單元5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配置狀態進行了說明的概略圖。圖5(A)是從正面觀察時的圖,圖5(B)是從底面觀察時的圖。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第一攝像單元4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間隔設為LI,將第二攝像單元5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間隔設為L2時,以成為LI > L2的方式將支承器安裝部11配置于外裝殼體的底面部。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攝像單元4與第二攝像單元5的位置以圖像傳感器42、52中的光軸的中心CL1、CL2為基點,關于支承器安裝部11而言以中心CL為基點。在此,如圖5所示,在外裝殼體中,支承器安裝部11配置在電源塊7與第二攝像單元5之間。另外,在配置有電源塊7的外裝殼體的內部空間中配置有存儲卡21。通過設成該配置,存在重量性的平衡變得良好這樣的優點。5.本實施方式的總結如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使第一攝像單元4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間隔LI比第二攝像單元5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間隔L2大的方式配置第一攝像單元4、第二攝像單元5和支承器安裝部11。由此,由總是受驅動的第一攝像單元4發生的熱量難以向支承器安裝部11傳遞,因此能夠抑制支承器安裝部11的溫度上升。由此,能夠防止支承器安裝部11的過熱,使用者變得容易保持數碼相機, 從而能夠抑制數碼相機的操作性降低。6.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圖像傳感器使用了 CMOS,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CXD等其他的圖像傳感器。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使用了立體圖像攝影時和非立體圖像攝影時這樣的區分,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結合數碼相機的動作方式,而適當地區分僅僅使用ー個攝像單元的模式和使用兩個攝像單元兩方的模式。例如,作為非立體圖像攝影模式,也可以設有僅僅使用第一攝像單元4的模式和使用第一攝像單元4與第二攝像單元5這兩方的模式。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總是驅動第一攝像單元4,而僅僅在立體攝像時驅動第二攝像單元5,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結合數碼相機的動作方式,而使成為更加高溫的一方的攝像單元從支承器安裝部11進ー步地離開。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支承器安裝部11配置在電源塊7與第二攝像單元5之間,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圖6、圖7是示出第一攝像單元4及第ニ攝像單元5與支承器安裝部11的其他配置狀態的圖。除支承器安裝部11的位置與圖5所示的結構不同以外,均為同樣的結構。在圖6所示的示例中,支承器安裝部11配置在第一攝像單元4與第二攝像單元5之間。在圖7所示的示例中,電源塊7配置在支承器安裝部11與第二攝像單元5之間。即便是這樣的配置,也可獲得與上述的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為了降低支承器安裝部的溫度上升而確定了支承器安裝部與兩個攝像単元的配置,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外裝殼體上以露出的方式設置的其他部件中,關于與使用者的身體的一部分接觸的部件而言,也可以結合本發明的思想來確定與兩個攝像單元的配置。エ業方面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本發明在提高能夠進行立體圖像的攝影的攝像裝置的操作性的方面是有用的。符號說明I前面殼體2背面殼體3相機本體4第一攝像單元5第二攝像單元6 框架7電源塊8 電路塊9操作部10 滑蓋11支承器安裝部42、52圖像傳感器
權利要求
1.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攝像單元; 使用頻度比所述第一攝像單元低的第二攝像單元; 容納所述第一攝像單元及所述第二攝像單元的外裝殼體; 以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外裝殼體上的支承器安裝部, 以使從所述第一攝像單元到所述支承器安裝部的距離比從所述第二攝像單元到所述支承器安裝部的距離大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攝像單元、所述第二攝像單元及所述支承器安裝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立體圖像攝影時使用所述第一攝像單元與所述第二攝像單元,在非立體圖像攝影時僅僅使用所述第一攝像單元。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作為非立體圖像攝影模式,具有僅僅使用所述第一攝像單元的模式和使用所述第一攝像單元及所述第二攝像單元的模式。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容納在所述外裝殼體中的電源塊, 所述支承器安裝部配置在所述電源塊與所述第二攝像單元之間。
5.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器安裝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攝像單元與第二攝像單元之間。
6.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容納在所述外裝殼體中的電源塊, 所述電源塊配置在所述支承器安裝部與第二攝像單元之間。
全文摘要
攝像裝置具備第一攝像單元(4);使用頻度比第一攝像單元(4)低的第二攝像單元(5);容納第一攝像單元(4)及第二攝像單元(5)的外裝殼體;以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安裝在外裝殼體上的支承器安裝部(11)。以使從第一攝像單元(4)到支承器安裝部(11)的距離比從第二攝像單元(5)到支承器安裝部的距離大的方式配置第一攝像單元(4)、第二攝像單元(5)及支承器安裝部(11)。
文檔編號H04N5/225GK103052915SQ20118003764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6日
發明者伊豫田真, 橫田康夫, 入來院美代子, 水谷友德, 宮本康廣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