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電控制設備、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方法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電系統,其中,在不同系統之間共享頻率,且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電控制設備、無線電系統、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方法、以及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程序,用于控制作為次系統的發送站的多個第二發送站的發送功率。
背景技術:
通常,對于無線電通信中的頻率存在限制。因此,需要增強頻率的有效使用的技術。為了有效地使用頻率,已經關于提高每IHz的發送速率的技術進行了各種研究,例如多級調制和糾錯碼、使用每個小區的頻率復用方法的蜂窩系統、使用一次小區復用的CDMA通信系統、干擾消除器等。同時,近年來,“感知無線電”已經受到關注,其中,使用其無線電波未使用的空閑頻段來執行無線電通信。這種感知無線電技術具有以下機制無線電基站自身從要使用的所有頻段中搜索無線電基站周圍的當前空閑的頻段,并使用該頻率來通信。例如,當根據時間段和陸地區域,在每個無線電系統中存在當前未使用的頻段,則可以在無線電通信中在無線電基站中使用該頻段。按照這種方式,根據感知無線電方法,可以預期對頻率的有效使用。無線電基站通過無線電終端來估計未使用其無線電波的頻段,并使用該頻段來執行通信,所述無線電終端存在于其自身無線電基站內或其自身無線電基站所覆蓋的覆蓋區域內,并獲取主系統尚未使用的頻段的信息。此時,需要使用空閑頻段,不會通過干擾分配了目標頻段或允許優先使用目標頻段的其他無線電系統而使其他無線電系統的接收質量劣化。例如,當通過預定發送功率來發送無線電波時,需要在足夠遠離其他無線電系統的位置使用該無線電波。此外,例如,當在不足夠遠離其他無線電系統的位置使用該無線電波時,需要使發送功率保持較低。 在使用其無線電波尚未使用的頻段的這種技術中,例如,非專利文獻I公開了所有基站以相同的發送功率使用空閑頻率的情況的研究和評價結果。更具體地,假定以地面數字廣播作為高優先級的主系統,而以無線區域網(WRAN)作為低優先級的次系統。此時,非專利文獻I公開了評估使用以下模型的情況的頻率使用效率和覆蓋效率的結果其中次系統的多個基站使用主系統的空閑頻段,并且使用次基站與評價區域的范圍之間的距離作為參數。此外,關于無線電基站中的發送功率控制方法,例如,專利文獻I公開了根據無線電基站中的干擾量來確定無線電基站的發送功率的方法。引用列表專利文獻PTLl JP 2006-135673A非專利文獻
NPL I Cha-sik Leem,Jaiyong Lee,Sangwon Kim,Chang-joo Kim,and Sung-chulKang,“The Spectr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SpectrumOverlay technology of theTV ba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Radio Oriented Wireless Networksand Communications (CrownCom), May,2008, p. 1-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然而,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發送功率控制方法根據其自身無線電基站中的干擾量來確定其自身無線電基站的發送功率。也就是說,要評價干擾量的基站和要確定發送功率的基站是相同的基站。因此,如果將該方法應用于本發明所考慮的由不同系統共享頻率的無線電系統,則無法設置適當的發送功率。注意,非專利文獻I討論了一種控制無線電系統中的次系統的基站的發送功率的 方法,其中,由不同系統共享頻率。然而,如非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當次系統的所有基站的發送功率均相等時會出現以下問題。例如,當次系統的所有基站的發送功率均相等時,產生問題,使得即使在允許范圍內,在整個次系統中也不一定增加傳輸容量。在非專利文獻I公開的方法中,例如,當在主系統附近存在次系統的多個基站之一時,為了抑制由此基站引起的干擾,將所有次基站的發送功率保持為低。結果,并不會增加次系統的傳輸容量。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本發明,并且本發明的示例目的是通過適當地控制多個第二發送站(例如次系統的基站)的發送功率,抑制對第一無線電系統(主系統)的干擾并最大化次系統的傳輸容量。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根據本發明的無線電控制設備確定在作為第二無線電系統的發送站的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第二無線電系統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所述無線電控制設備包括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滿足與系統干擾量有關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無線電系統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并且所述無線電系統包括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滿足與系統干擾量有關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無線電系統中需要二次使用頻段的所有發送站施加于作為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方法是用于確定在第二無線電系統的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的方法,所述第二無線電系統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所述方法包括根據滿足系統干擾量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程序是用于確定在第二無線電系統的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的程序,所述第二無線電系統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所述程序使計算機執行以下操作根據滿足系統干擾量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根據本發明,通過適當地控制多個第二發送站的發送功率,可以一致對第一無線電系統(主系統)引起的干擾,同時還可以增加次系統的傳輸容量。
圖I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無線電系統的示例的系統配置圖。圖2是示出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系統波段的示例的頻率配置圖。圖3是示出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系統波段的另一示例的頻率配置圖。圖4是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無線電控制設備的配置示例的方框圖。圖5是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發送功率計算單元的配置示例的方框圖。圖6是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無線電控制設備的整個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圖。圖7是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發送功率計算單元的更詳細示例的流程圖。圖8是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發送功率計算單元的配置示例的方框圖。圖9是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未分配發送功率的基站的發送功率計算單元的配置示例的方框圖。·圖10是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發送功率計算操作的更詳細示例的流程圖。圖11是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未分配發送功率的基站的發送功率計算單元的另一配置示例的方框圖。圖1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概要的方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示例性實施例I下面,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采用次基站的發送功率確定方法,以最大化傳輸容量或者使傳輸容量接近最大值,同時滿足施加于主系統的接收站的干擾量的容許值。此外,還給次基站的發送功率的最大值/最小值添加條件,并確定次基站的發送功率。圖I是示出了無線電系統I的系統配置圖,無線電系統I包括根據本發明的無線電控制設備50、第一無線電系統11和第二無線電系統12的不例。在本發明中,第一無線電系統11被描述為主系統,而第二無線電系統12被描述為次系統。主系統11包括基站101。此外,作為系統波段,例如,分配圖2所示的頻段21(或者,允許優先使用頻段21)。此外,主系統11包括在區域(覆蓋區域)102中的終端站103,在區域102中可以進行與基站101的通信或廣播。注意,圖I示出了在基站101的覆蓋區域102中的五個終端站103 (終端站103-1至103-5)。然而,終端站103的數目并不局限于此。同時,在圖I所不的不例中,次系統12包括基站201、基站301以及基站401。基站201被布置使得覆蓋區域202位于主系統11的基站101的覆蓋區域102周圍某處或與之重疊。此外,假定在基站201的覆蓋區域202中存在一個或多個終端站203。 類似地,基站301和401被布置使得各個覆蓋區域302和402位于主系統11的基站101的覆蓋區域102周圍某處或與之重疊。此外,假定在基站301和401的覆蓋區域302和402中分別存在一個或多個終端站303和一個或多個終端站403。注意,圖I示出了在基站201的覆蓋區域202中存在終端站203_1和203_2、在基站301的覆蓋區域302中存在終端站303-1和302-1、以及在基站401的覆蓋區域402中存在終端站403-1和403-2的示例。注意,終端站203、303和403的數目并不局限于此。這里,次系統12使用在空間上遠離主系統11的頻段22。例如如圖2所示,頻段22與作為系統波段被分配給主系統11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21相同。此外,在將例如如圖3所示的頻段31作為系統波段分配給主系統11或允許主系統11優先使用頻段31時,次系統12可以使用與頻段31相鄰的頻段32。在這種系統模型中,無線電控制設備50以如下方式確定次系統12的發送功率,使得從次系統12到達主系統11的干擾信號不會影響主系統的接收站的接收質量。這里,假定以下示例性實施例在主系統的下行鏈路中使用圖2所示的頻段21或圖3所示的頻段31,并且在次系統的下行鏈路中使用圖2所示的頻段22或圖3所示的頻段32。因此,在主系統的基站101的覆蓋區域102中的主終端站103-1至103-5用作主系統的接收站。此外,次系統的基站201、301和401用作次系統的發送站。圖4是示出了無線電控制設備50的配置示例的方框圖。無線電控制設備50包括主信息存儲單元501、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容許干擾功率計算單元503、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信號接收單元507、次信息存儲單元508、發送功率確定單元509以及信號發送單元510。主信息存儲單元501從主DB (數據庫)104中獲取主系統的信息(下面稱為主信息)并存儲所獲取的主信息,在DB中存儲了主信息。例如,主信息是主基站所使用的頻率的信息、覆蓋區域信息、位置信息、發送功率信息、發送天線高度信息、發送天線指向特性信息、主終端站的位置信息、接收天線高度信息、接收天線指向特性信息、周邊地理和平面特征信息、容許信號干擾比(SIR,信號干擾功率比)信息等。注意,主信息存儲單元501中存儲的主信息將由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容許干擾功率計算單元503、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以及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參考。無線電控制設備50 (更具體地,主信息存儲單元501)和主DB 104可以通過線路連接,或者可以被配置為以無線方式獲取主信息。注意,無線電控制設備50可以被配置為包括主DB 104本身,而不是主信息存儲單元501。信號接收單元507從每個次基站201、301和401接收次信息,并將信息輸出至次信息存儲單元508 (并將信息存儲在次信息存儲單元508)。次信息是次系統的信息,并且包括例如次基站所使用的頻率的信息、覆蓋區域信息、位置信息、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信息、所需最小發送功率值信息、發送天線高度信息、發送天線指向特性信息、周邊地理和平面特征信息等。此外,次信息可包括出現業務的次終端站的位置信息、接收天線高度信息、接收天線指向特性信息、無線電資源分配信息等。注意,無線電控制設備50(更具體地,信號接收單元507)和每個次基站201、301和401通過線路連接,或者可以被配置為以無線方式獲取次信息。在與次系統的每個基站以無線方式交換(從中收集和向其通知)信息時,無線電控制設備50被配置為包括發送天線和接收天線。這里,可以根據構成次基站的功率放大器等的功能方面,定義次信息中包括的次基站的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和所需最小發送功率值。此外,可以根據次基站中的當前業務或將來預期的業務,或者根據出現業務的次終端站的位置信息等,適當地改變這些值。例如,關于每個次基站的業務量,預先確定用于定義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的閾值,并且在當前業務或將來預期的業務大于預定閾值時,可以確定從功能方面定義的最大值是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同時,在當前業務或將來預期的業務小于預定閾值時,例如,可以確定小于從功能方面定義的最大值的值是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此外,當出現業務的次終端站的位置在次基站附近時,例如,在預定閾值距離內時,例如,可以確定小于從功能方面定義的最大值的值是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值。注意,這里,已經描述了無線電控制設備50獨立于次系統12而存在的配置。然而,·本示例性實施例并不局限于上述配置。例如,可以配置使得無線電控制設備50在次系統12的網絡中存在。此外,還可以配置使得無線電控制設備50設置在次系統12的發送站(基站或終端站)中。次信息存儲單元508存儲從信號接收單元507輸出的次信息。注意,在次信息存儲單元508中存儲的次信息將由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以及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參考。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計算從次系統的基站201、301和401至主系統的接收站103 (在本示例中,為接收站103-1至103-5)的傳播增益。更具體地,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使用在主信息存儲單元501中存儲的主信息(例如,主終端站的位置信息、接收天線高度信息、周邊地理和平面特征信息)以及次信息存儲單元508中存儲的次信息(例如,次基站所使用的頻率的信息、次基站的位置信息以及發送天線高度信息),通過預定傳播損耗計算公式,計算從次系統的基站至主終端站的傳播損耗L/p°[dB] (“j”表示次基站的編號)。例如,在使用Hata模型(中等大小城市模型)來計算時,利用以下公式(I)來計算傳播損耗。Ljspo = 69. 55+22. 161og(f)-13. 821og (hb) - (I. Ilog (f) -O. 7)hm+(l. 561og(f) -0. 8) + (44. 9-6. 551og(hb))logd(公式 I)這里,“f ”表示次基站所使用的頻率,“hb”表示次基站的天線高度,“hm”表示主終端站的天線高度,“d”表示次基站和主終端站之間的距離。注意,已經描述了使用Hata模型(中等大小城市模型)計算傳播損耗的示例。然而,傳播損耗的計算模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計算模型。例如,可以配置使得預先準備多個傳播增益計算模型,并使用主信息存儲單元501中存儲的主信息(例如,周邊地理和平面特征信息)來選擇最優傳播增益計算模型。例如,可以從大城市模型、郊區模型、開放區域模型等中選擇最佳傳播增益計算模型。備選地,可以使用其他傳播模型和傳播損耗模型,例如Sakagami模型、Recommendation ITU-R P. 1546模型、平面大地傳播模型,并且可以使用自由空間傳播損耗模型來計算傳播損耗。接下來,利用以下公式(2)來獲得主系統與次系統之間的傳播增益。[數學式I]G- =Ii). (公式 2)
這里,傳播增益與傳播損耗成倒數關系。因此,傳播增益較大意味著傳播損耗較小,而傳播增益較小意味著傳播損耗較大。此外,考慮到接收天線增益(考慮在次基站的方向上的主終端站的天線指向特性)和發送天線增益(考慮在主終端站的方向上的次基站的發送天線指向特性),由以下公式(3)表示主系統的終端站(主終端站)與次基站之間的系統間傳播增益G/p。Gjsp = Gjspo X TxGj X RxGj(公式 3)這里,“TxG/’表示考慮在主終端站的方向上的次基站j的發送天線指向特性的發送天線增益。此外。“RxG/’表示考慮在次基站j的方向上的主終端站的天線指向特性的接收天線增益。 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可以計算次基站和在次基站的覆蓋區域中存在的終端站之間的傳播增益或終端站(在次基站的覆蓋區域中存在的終端站)和與終端站所連接到的基站不同的基站之間的傳播增益。按照這種方式獲得的傳播增益信息被輸出到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和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并用于獲得次系統的傳輸容量。注意,次基站和在次基站的覆蓋區域中存在的終端站之間的傳播增益例如用作下面所述的公式(5)中的傳播增益Gp此外,在次基站的覆蓋區域中存在的終端站和與終端站所連接到的基站不同的基站之間的傳播增益例如用作下面所述的公式(6)中的Ghjkss。容許干擾功率計算單元503計算主系統中的容許干擾功率,并將其輸出給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作為容許干擾功率信息。例如,通過S-23[dB]獲得容許干擾功率,其中主系統的所需接收信號功率是S [dB],容許SIR被定義為23 [dB]。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使用主信息、次信息、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所計算的傳播增益信息以及容許干擾功率計算單元503所計算的容許干擾功率信息,來計算每個次基站的發送功率。更具體地,關于目標主終端站,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獲得每個次基站的發送功率,以最大化主系統的傳輸容量,同時將次基站所施加的干擾量抑制為容許值或更小。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將所計算的發送功率輸出至其他接收點干擾估計單元505,作為發送功率信息。注意,下面將描述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的更詳細的配置和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中的發送功率計算方法。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使用主信息、次信息、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所計算的傳播增益信息以及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所計算的發送功率信息,評價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中的過程所針對的主終端站之外的主終端站中的干擾量是否是容許值或更小。結果,當在所有主終端站中干擾量是容許值或更小時,其他接收點干擾評價單元505向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通知該結果和來自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的發送功率信息。評價指數計算單元506使用主信息、次信息、傳播增益計算單元502所計算的傳播增益信息以及發送功率計算單元504所計算的發送功率信息(在此為在所有主終端站中干擾量被評價為容許值或更小的情況下的發送功率的信息),計算用于評價在發送功率信息中指示的發送功率的評價索引,并將其輸出至發送功率確定單元509,作為評價索引信息。例如,作為評價索引,可以計算整個次系統的傳輸容量。例如,可以使用以下公式(4)來計算整個次系統的傳輸容量C。[數學式2]
權利要求
1.一種無線電控制設備,用于確定在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多個第二發送站是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的第二無線電系統的發送站,所述無線電控制設備包括 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滿足與系統干擾量有關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所述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所述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根據所述第一條件和與所述第二無線電系統的傳輸容量有關的第二條件,確定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通過進一步添加與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的發送功率有關的第三條件,來確定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包括 臨時發送功率計算裝置,配置用于使用由所述第一條件和所述第二條件形成的公式,來計算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臨時發送功率;以及 第一校正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所述第三條件來校正所述臨時發送功率。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三條件是確定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的容許最大發送功率的條件,并且 所述第一校正裝置包括 第一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分配裝置,配置用于向所述臨時發送功率為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或更大的所述第二發送站分配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以及 干擾量容許值更新裝置,配置用于從所述系統干擾量的所述容許值中減去被分配了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的所述第二發送站施加于所述第一接收站的所述干擾功率,并且將所獲得的值確定為新的容許值。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三條件是確定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的所需最小發送功率的條件,以及 所述第一校正裝置包括第一恰當判斷裝置,所述第一恰當判斷裝置配置用于針對所述臨時發送功率小于所述所需最小發送功率的所述第二發送站,執行不允許使用所述頻段的判斷。
7.根據權利要求4 6之一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公式由以下公式A表示 [數學式11]
8.根據權利要求4 6之一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公式由以下公式B表示[數學式12]
9.根據權利要求3 8之一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以所述第一條件和所述第三條件作為約束條件,所述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通過數值計算的優化算法來計算滿足所述第二條件的所述第二發送站的所述發送功率。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包括第二校正裝置,所述第二校正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所述第一條件,校正由所述第三條件給出的所述第二發送站的所述臨時發送功率。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三條件是確定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的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的條件,以及 所述第二校正裝置包括 第二容許最大發送功率分配裝置,配置用于向所述第二發送站分配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所述第二發送站在提供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作為所述臨時發送功率時施加于所述第一接收站的干擾功率小于所述容許干擾功率,以及 干擾量容許值更新裝置,配置用于從所述系統干擾量的所述容許值中減去被分配了所述容許最大發送功率的所述第二發送站施加于所述第一接收站的所述干擾功率,并將所獲得的值確定為新的容許值。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所述第三條件是確定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的所需最小發送功率的條件,以及 所述第二校正裝置包括第二恰當判斷裝置,所述第二恰當判斷裝置配置用于針對在提供所述所需最小發送功率作為所述臨時發送功率時、施加于所述第一接收站的干擾功率超過所述容許干擾功率的所述第二發送站,執行不允許使用所述頻段的判斷。
13.根據權利要求3 12之一所述的無線電控制設備,其中,根據所述第二無線電系統的接收站的業務或位置來確定所述第三條件。
14.一種無線電系統,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所述無線電系統包括 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配置用于根據滿足與系統干擾量有關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述無線電系統中需要二次使用所述頻段的所有所述發送站施加于作為所述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
15.一種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方法,用于確定在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多個第二發送站是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的第二無線電系統的發送站,所述方法包括 根據滿足系統干擾量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所述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所述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
16.一種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程序,用于確定在多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多個第二發送站是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的第二無線電系統的發送站,所述程序使計算機執行以下處理 根據滿足系統干擾量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所述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所述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所述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
全文摘要
確定第二系統的每個基站的發送功率,使得通過適當地控制多個第二發送站的發送功率,盡可能地增加第二系統的傳輸容量,同時抑制對第一無線電系統(主系統)的干擾。提供第二發送站發送功率確定裝置,用于根據滿足與系統干擾量有關的容許值的第一條件,確定在每個第二發送站中使用的發送功率,所述系統干擾量是所有多個第二發送站施加于作為第一無線電系統中的預定接收站的第一接收站的干擾量,所有多個第二發送是使用分配給第一無線電系統的頻段或被允許優先使用的頻段的第二無線電系統的發送站。
文檔編號H04W52/24GK102948227SQ20118003014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8日
發明者山崎健一, 菅原弘人 申請人:日本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