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具備相機主體、可換透鏡的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
背景技術:
以往在數碼相機、攝像機等中已知在透鏡側以及相機主體側具有支架而能夠更換透鏡的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6122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現有的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中存在以下問題,S卩,像圈較大,作為相機系統整體不能充分進行小型化。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小型、薄型獲得所期望的光學性能的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為具有給定的像圈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具備可換透鏡,具有用于安裝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并能夠在上述像圈內成像;以及相機主體,具有配置在上述像圈內的攝像元件、和用于安裝配置在從該攝像元件的受光面離開給定距離的位置上的可換透鏡的主體側支架部,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上述像圈的直徑設為D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14. Omm 彡 2rM 彡 40. Omm 條件式(1)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 O)14. Omm ^ D ^ 20. Omm 條件式(3)。另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為能夠安裝到相機主體的可換透鏡,該相機主體具有將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全部配置在直徑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的攝像元件、和主體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上述光學系統使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4. Omm ^ 2rM ^ 40. Omm 條件式(1)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2)。[0017]另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為能夠安裝到相機主體的可換透鏡,該相機主體具有將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全部配置在直徑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的攝像元件、和主體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上述光學系統使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設為dB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4. Omm ^ 2rM ^ 40. Omm 條件式(1)14. 8mm ^ dB ^ 18. 8mm 條件式 0-2)。實用新型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以小型、薄型獲得較高成像性能的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
圖1是具有本實用新型的可換透鏡和相機主體的構成概略圖。圖2是具有本實用新型的可換透鏡和相機主體的安裝狀態的構成概略圖。圖3是表示具有第一實施例涉及的透鏡側支架部的、可換透鏡的構成的截面圖。圖4是表示具有第二實施例涉及的透鏡側支架部的、可換透鏡的構成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具有第三實施例涉及的透鏡側支架部的、可換透鏡的構成的截面圖。圖6是表示具有第四實施例涉及的透鏡側支架部的、可換透鏡的構成的截面圖。圖7是表示具有第五實施例涉及的透鏡側支架部的、可換透鏡的構成的截面圖。附圖標記說明Ll 第一透鏡成分Ll ;L2 第二透鏡成分L2 ;L3 第三透鏡成分L3 ;L4:第四透鏡成分L4;L5 第五透鏡成分L5 ;L6 第六透鏡成分L6 ;L7 第七透鏡成分L7 ;L8 第八透鏡成分L8 ;L9 第九透鏡成分L9 ;LlO 第十透鏡成分LlO ;Lll 第i^一透鏡成分 Lll ;L12 第十二透鏡成分L12 ;L13 第十三透鏡成分L13 ;L14 第十四透鏡成分L14 ;FL ;濾波器組;S 孔徑光闌;1 可換透鏡;Ia 透鏡側支架部;[0048]2 相機主體;2a 相機主體側支架部;2rM 透鏡側支架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直徑;da:凸緣焦點面距(flange back);D 像圈;L 從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I 攝像元件的受光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表示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相機系統的可換透鏡1和相機主體2的構成概略圖, 圖2表示將上述可換透鏡1安裝在上述相機主體2上的狀態。參照這些圖1以及圖2,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相機系統具有給定的像圈,并具備可換透鏡1,具有用于安裝到相機主體 2的透鏡側支架部la,并能夠在上述像圈內成像;攝像元件,配置在上述像圈內;和相機主體2,具有主體側固定部2a,該主體側固定部加用于安裝配置在從該攝像元件的受光面1 離開給定距離的位置上的可換透鏡1。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 (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主體側支架部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將上述像圈的直徑設為D時,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能夠實現能以小型、薄型獲得優異的成像性能的相機系統。14. Omm 彡 2rM 彡 40. Omm 條件式(1)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 O)14. Omm ^ D ^ 20. Omm 條件式(3)再有,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相機系統在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設為L(以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為基準,像側設為正,物體側設為負)時, 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可實現適當大小的相機系統。L ^ 11. Omm 條件式再有,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相機系統,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能夠實現以下的相機系統,即,其能夠實現確保了充分的周邊光量的大口徑比透鏡。2rM/da 彡 Ι/FNo 條件式(5)2rM/da 彡 0. 7條件式(6)另外,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可換透鏡可安裝到相機主體,該相機主體具有在直徑 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配置所有的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的攝像元件、和主體側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上述光學系統將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時, 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能夠實現能以小型、薄型獲得優異的成像性能的可換透鏡。14. Omm 彡 2rM 彡 40. Omm 條件式(1)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2)[0067]另外,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可換透鏡可安裝到相機主體,該相機主體具有在直徑 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配置所有的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的攝像元件、和主體側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上述光學系統將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設為dB時,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能夠實現能以小型、薄型獲得優異的成像性能的可換透鏡。14. Omm 彡 2rM 彡 40. Omm 條件式(1)14. 8mm ^ dB ^ 18. 8mm 條件式(2-2)再有,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可換透鏡通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實現如下的可換透鏡, 該可換透鏡能夠實現確保了充分的周邊光量的大口徑比透鏡。2rM/dB ^ 1/FNo 條件式(5-2)2rM/dB 彡 0· 7條件式(6-2)條件式(1)是規定本相機系統的透鏡側支架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rM的最優范圍的條件式。在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值的情況下,支架內徑變得大型化,其結果導致相機主體的大型化。在低于條件式(1)的下限值的情況下,相對于像圈,透鏡側的支架內經變得較小, 從而難以安裝大口徑比的透鏡。另外,由于無法獲得充分的周邊光亮,因此不優選。再有,透鏡側的支架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rM優選滿足 18. Omm 彡 2rM 彡 34. Omm 的條件。條件式( 是規定用于平衡本相機系統整體的小型化和性能的凸緣焦點面距da 的最優范圍的條件式。在超過條件式O)的上限值的情況下,需要設計具有較長的后焦距的透鏡,其結果導致透鏡全長增大。另外,由于主體厚度變厚,因此不優選。在低于條件式(2)的下限值的情況下,需要使后焦距變短,其結果出瞳變短,因此不優選。另外,對支架部件等的強度確保、部件配置等產生限制,因此不優選。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O)的上限值設為19. 5。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O)的上限值設為19.0。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O)的上限值設為18.5。 另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O)的下限值設為16.5。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 的下限值設為17. 0。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O)的下限值設為17.5。條件式(2- 是規定用于平衡本可換透鏡的小型化和性能的從透鏡側支架部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dB的最優的范圍的條件式。在超過條件式0-2)的上限值的情況下,需要設計具有較長的后焦距的透鏡,其結果導致透鏡全長增大。另外,由于主體厚度變厚,因此不優選。在低于條件式0-2)的下限值的情況下,需要使后焦距變短,其結果出瞳變短,因此不優選。另外,對支架部件等的強度確保、部件配置等產生限制,因此不優選。[0084]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0-2)的上限值設為 18.3。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2- 的上限值設為17. 8。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2- 的上限值設為17.3。另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0-2)的下限值設為 15.3。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2- 的下限值設為 15.8。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2- 的下限值設為 16. 3。此外,從透鏡側支架部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dB,相對于空氣換算Bf、從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L(以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為基準, 將像側設為正,將物體側設為負),具有dB =空氣換算Bf+L的關系。條件式(3)是規定用于平衡本相機系統整體的小型化和性能的像圈D的最優的范圍的條件式。在超過條件式(3)的上限值的情況下,設計確保了充分長的出瞳的光學系統較為困難。另外,其結果,鏡筒外徑增大,因此不優選。在低于條件式(3)的下限值的情況下,雖然有利于小型化,但構成光學系統的各透鏡成分的光焦度變強。如果光焦度變強,則透鏡配件、組裝精度變得嚴格,其結果無法提供良好的成像性能。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3)的上限值設為19. 5。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上限值設為19.0。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上限值設為18.5。 另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上限值設為18.0。另外, 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上限值設為17.5。另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3)的下限值設為14. 5。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下限值設為15.0。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3)的下限值設為15.5。條件式(4)是用于規定在構成本相機系統的可換透鏡的光學系統的像側中的機械的突出量L的適當范圍的條件式。在超過條件式的上限值的情況下,透鏡、支撐透鏡的部件等在相機主體側產生干涉,因此校正較為困難。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的上限值設為7. 00。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的上限值設為4. 50。另外,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L優選滿足-140.0mm彡L彡11.0mm的條件。如果滿足下限值以上,則不是具有充分長的出瞳的光學系統,其結果,全長不會變長,能夠進行小型化。條件(5)、(6)是用于使凸緣焦點面距da和透鏡側支架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rM變得適當的條件。通過滿足該條件,能夠實現大口徑比的透鏡,能夠實現獲得充分的周邊光量的透
^Mi ο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6)的下限值設為0.8。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6)的下限值設為1.0。條件式(5-2)、(6-2)是用于使從透鏡側支架部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dB 和透鏡側支架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rM變得適當的條件。通過滿足該條件,能夠實現大口徑比的透鏡,能夠實現獲得充分的周邊光量的透鏡。此外,為了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優選將條件式(6-2)的下限值設為 0.8。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實地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優選將條件式(6-2)的下限值設為 1. 0。進一步,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防止因手抖動等引起像抖動而產生拍攝失敗,將檢測透鏡系統的抖動的抖動檢測系統和驅動單元組合到透鏡系統中,將構成透鏡系統的透鏡組中的一個透鏡組的整體或一部分作為移位透鏡組,通過驅動單元驅動該移位透鏡(shift lens)組而使像移位,以便通過使移位透鏡組偏心來校正由抖動檢測系統檢測出的因透鏡系統的抖動引起的像抖動(像面位置的變動),由此能夠校正像抖動。如上所述,能夠使本實用新型的攝像透鏡作為所謂的防振光學系統來發揮作用。進一步,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防止因手抖動等引起圖像抖動而產生拍攝失敗,將檢測相機以及透鏡的抖動的抖動檢測系統和驅動單元組合到攝像元件中,通過驅動單元驅動構成攝像元件的部件而使像移位,以便通過使構成攝像元件的部件的整體或一部分移位而偏心,來校正由抖動檢測系統檢測出的因相機以及透鏡的抖動引起的像抖動(像面位置的變動),由此能夠校正像抖動。如上所述,能夠使本實用新型的相機系統作為所謂的防振光學系統來發揮作用。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可以在各透鏡組之間附加其他的透鏡組,或者與透鏡系統的像側或物體側相鄰而附加其他的透鏡組。此外,以下記載的內容在不損害光學性能的范圍內可以適當采用。首先,透鏡面可以采用非球面。此時,可以為由研磨加工形成的非球面、用模將玻璃形成為非球面形狀的玻璃模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將樹脂形成為非球面形狀的復合型非球面中的任一個非球面。另外,透鏡面也可以為衍射面,透鏡也可以為折射率分布型透鏡(GRIN透鏡)或塑料透鏡。再有,通過對各透鏡面實施在較廣的波長區域具有較高的透過率的防反射膜,來減少閃爍、重影而能夠實現較高對比度的高光學性能。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從物體側依次由構成可換透鏡的各透鏡成分、由配置在相機主體內的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的濾波器組FL、和攝像元件的受光面I構成。另外,對焦狀態從無限遠對焦狀態到近距離對焦狀態變化(即,聚焦)時,通過使某個透鏡成分向光軸方向移動而進行對焦。在各實施例中,在將垂直于光軸的方向的高度設為y,將在高度y上的從各非球面的頂點的切平面到各非球面為止的沿著光軸的距離(垂度sag)設為S(y),將基準球面的曲率半徑(近軸曲率半徑)設為r,將圓錐常數設為κ,η次的非球面系數設為An時,非球面由以下的數學式表示。[0111]數學式(a)S(y) = (y2/r)/{l+(l-K Xy2/r2)1/2} +A4Xy4+A6Xy6+A8Xy8+A10Xy10此外,在各實施例中,2次非球面系數A2為0。在各實施例的表中,對非球面在面序號的左側標上*標記。第一實施例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的構成的圖。該圖3 的可換透鏡1的光學系統通過由第一組透鏡組Gl以及第二透鏡組G2的兩組構成的變焦透鏡構成,再有,上述第二透鏡組2由第加透鏡組Gh和第2b透鏡組G2b構成。上述第一透鏡組Gl由以下構成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第一透鏡成分Li、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成分L2、以及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成分L3。上述第加透鏡組G2a由復合透鏡構成,該復合透鏡將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四透鏡L4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五透鏡L5貼合而成。上述第2b透鏡組G2b由以下部分構成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六透鏡成分L6、貼合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七透鏡成分L7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八透鏡成分L8而成的復合透鏡、貼合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九透鏡成分L9和雙凹透鏡LlO而成的復合透鏡、以及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十一透鏡成分Ll 1。再有,濾波器組FL由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像面I形成在未圖示的攝像元件的受光面上,該攝像元件由(XD、MOS等固體攝像元件構成(在以后的實施例中也相同)。另外,孔徑光闌S配置在第二透鏡組G2內,在從無限遠狀態到近距離狀態對焦時, 相對于像面固定。在下面的表⑴中舉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各參數的值。在表⑴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F number),2ω表示視角。再有,面序號表示沿著光線行進方向的自物體側的透鏡面的順序,折射率以及阿貝數分別表示對于d線(λ = 587. 6nm)的值。在此,在以下所有的各參數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面間隔d、其他長度的單位通常使用“mm”,但光學系統是即使進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獲得相等的光學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此外,曲率半徑0. 0000是表示平面,省略空氣折射率1. 00000。表1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10.30 18.75 29.10
FNo= 3.64 4.58 5.85
2ω = 78.99 46.54 30.69
像高=7.96 7.96 7.96
透鏡全長=75.01 68.45 73.01
空氣換算Bf= 20.01 29.36 40.81
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
1 25.1496 1.801.77377 47.17 * 2 8.2125 5.45
3196.3246 0.801.75500 52.32
427.6871 1.30
516.4584 2.401.84666 23.78
632.8415 (d6)748.15250.80 1.80810 22.76
829.92551.90 1.65160 58.55
9-48.2103(d9)
109.68521.95 1.60300 65.44
1125.99871.00
120.00001.30 (孔徑光闌 S)
13-2813.12470.80 1.82080 42.71 *14 16.74580.60
150.00001.15
1620.32511.75 1.49700 81.54
17-90.68350.80 1.83400 37.1618 17.56780.45
19 12.40172.15 1.66910 55.42
*20 -71.9576(d20)
210.00001.00 1.51680 64.10
220.00002.13
230.00001.87 1.51680 64.10
240.00000.30
250.00000.70 1.51680 64.10
260.00000.50 各透鏡組的焦距
組開始面焦距
1 1-18.1260
2 720.0528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面以及第十四面、第二十面的各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在下面的表( 中顯示非球面的數據,即頂點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κ以及各非球面常數A4 AlO的值。表2[第2面]
RκA4A6A8AlO
8.2125 +0.6130 +1.9235χ1(Γ5 +1.4500χ1(Τ7 +1.3915χ1(Γ9 +1.5970χ IO-12 [第14面]RκΑ4Α6Α8AlO 16.7458 +0.1364 -3.4025χ10"5 +1.6024χ10_6 -2.1062χ1(Τ7 +7.1555><10-9 [第20面]
RκΑ4Α6Α8AlO
-71.9576 -8.5090 +2.4560χ10_4 +2.7700χΙΟ·6-3.1700χ 10·8 +4.6515><10·10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的軸上空氣間隔 (16、第加透鏡組Gh和第2b透鏡組G2b的軸上空氣間隔d9、第二透鏡組G2和濾波器組FL 的軸上空氣間隔d20在變焦時變化。在下面的表(3)中顯示廣角端狀態、中間焦距狀態、望遠端狀態的各焦距上的無限遠時的可變間隔。表3
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10.300018.750029.1000d6 23.80687.90331.0085
d9 3.57663.57663.5766
d20 14.725224.073435.5235在下面的表中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的各條件式對應值。表4da = 18. 0000TLw = 75. 0086Σ dw = 53. 7834Ymax = 7. 9600FNow = 3. 6380FNom = 4. 5812FNot = 5. 8528條件式(l)2rM= 27. O條件式(2)da = 18. 0000條件式0-2) dB = 16. 7836條件式(3)D = 15. 9200條件式(4)L = -3. 2252(廣角端)條件式(5)(2rM/da = 1. 50) 1. 50 彡 1/3. 638、1/4. 5812、1/5. 8528條件式(5-2)(2rM/dB = 1. 6087) 1. 6087 彡 1/3. 638、1/4. 5812、1/5. 8528第二實施例[0149]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的構成的圖。該圖4 的可換透鏡1的光學系統通過由第一組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以及第三透鏡組G3的三組構成的變焦透鏡構成,再有,第一透鏡組Gl由第Ia透鏡組Gla和第Ib透鏡組Glb構成。上述第Ia透鏡組Gla由復合透鏡構成,該復合透鏡通過貼合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一透鏡Ll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L2而成。上述第Ib透鏡組Glb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成分L3 構成。上述第二透鏡組G2由以下構成由雙凹透鏡構成第四透鏡成分L4、貼合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五透鏡L5和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六透鏡L6而成的復合透鏡、以及由雙凹透鏡L7構成的第七透鏡成分L7。上述第三透鏡組G3由以下構成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八透鏡成分L8、貼合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九透鏡L9和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十透鏡LlO而成的復合透鏡、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十一透鏡成分L11、貼合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十二透鏡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十三透鏡而成的復合透鏡、以及由凹面朝向像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十四透鏡成分L14。再有,濾波器組FL由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另外,孔徑光闌S配置在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在從無限遠狀態到近距離狀態對焦時,相對于第二透鏡組G2或第三透鏡組G3或像面固定。在下面的表(5)中舉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各參數值。在表(5)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2 ω表示視角。再有,面序號表示沿著光線行進方向的自物體側的透鏡面的順序,折射率以及阿貝數分別表示對于d線(λ = 587. 6nm)的值。在此,在以下所有的各參數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面間隔d、其他長度的單位通常使用“mm”,但光學系統是即使進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獲得相等的光學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此夕卜,曲率半徑0. 0000是表示平面,省略空氣折射率1. 00000。表5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30.00 65.50 107.09
FNo= 4.14 4.85 5.75
2ω = 31.89 14.24 8.79
像高=8.50 8.50 8.50
透鏡全長=76.00 95.28 105.00
空氣換算Bf= 21.57 26.99 34.74 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
1346.7451 0.951.83400 37.16
254.0425 3.001.49782 82.52
3-63.5775 (d3)
436.4849 2.351.49782 82.52
5474.1283 (d5)
6-81.0984 0.801.69680 55.53 7 35.2884 0.85
8-45.4861 0.801.69680 55.53
915.4621 2.201.84666 23.78
10242.8730 0.95
11-19.8007 0.801.72916 54.68
12405.4435 (dl2)
130.0000 0.50(孔徑光闌 S)
14348.1094 2.151.60311 60.64
15-21.6711 0.10
1618.4392 3.301.49782 82.52
17-15.2984 0.801.80384 33.89
1895.0246 0.10
1914.4846 2.701.60300 65.44
20-68.6868 8.55
21-28.4844 0.801.74399 44.79226.8364 3.75 1.61293 37.00
23-14.9063 0.84
24-8.3732 1.15 1.78800 47.37
25-15.0720 (d25)
260.0000 1.00 1.51680 64.12
270.0000 1.50
280.0000 1.87 1.51680 64.1229 0.0000 0.40
300.0000 0.70 1.51680 64.12
310.0000 0.50 各透鏡組的焦距
組開始面焦距
1160.3701
26-12.2950
31414.4853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第Ia透鏡組Gla和第Ib透鏡組Glb的軸上空氣間隔d3、第一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的軸上空氣間隔d5、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 G3的軸上空氣間隔dl2、第三透鏡組G3和濾波器組FL的軸上空氣間隔d25是在變焦時變化。在下面的表(6)中顯示廣角端狀態、中間焦距狀態、望遠端狀態的各焦距上的無限遠時的可變間隔。表6
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30.000165.5002107.0905
d3 4.12934.12934.1293
d5 2.000020.306525.6415
dl2 9.64025.21561.8304
d25 16.818422.234629.9867在下面的表(7)中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各條件式對應值。表7da = 17. 0000TLw = 76. 0001Σ dw = 53. 2116Ymax = 8. 5000FNow = 4. 1735[0170]FNom = 4. 8232FNot = 5. 7441條件式(l)2rM= 33. O條件式O) da =17.0條件式(2-2)dB = 15. 7836條件式(3)D = 17. O條件式(4)L = -5. 7885 (廣角端)條件式(5)(2rM/da = 1. 9412) 1. 9412 彡 1/4. 1735、1/4. 8232、1/5. 7441條件式(5-2)(2rM/dB = 2. 0908)2. 0908 彡 1/4. 1735、1/4. 8232、1/5. 74第三實施例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的構成的圖。該圖5 的可換透鏡1的光學系統通過由第一組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構成的單焦點透鏡構成。上述第一透鏡組Gl由以下構成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第一透鏡成分Li、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成分L2以及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成分L3。上述第二透鏡組G2由以下構成貼合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四透鏡L4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五透鏡L5而成的復合透鏡、以及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六透鏡成分L6。再有,濾波器組FL由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另外,孔徑光闌S配置在第一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之間,在從無限遠狀態到近距離狀態對焦時,相對于像面固定。在下面的表(8)中舉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各參數值。在表(8)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2 ω表示視角。再有,面序號表示沿著光線行進方向的自物體側的透鏡面的順序,折射率以及阿貝數分別表示對于d線(λ = 587. 6nm)的值。在此,在以下所有的各參數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面間隔d、其他長度的單位通常使用“mm”,但光學系統是即使進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獲得相等的光學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此夕卜,曲率半徑0. 0000是表示平面,省略空氣折射率1. 00000。表8
f = 10.60 FNo = 2.872ω = 76.93
像高 =8.19 全長 = 35.98空氣換算Bf= 14.71
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
1 11.61511.10 1.69350 53.20
* 2 5.82322.50
339.68941.20 1.67790 55.34
419.54611.20
513.52522.75 1.90366 31.31
6-336.43140.25
70.00001.55
80.0000(d8) (孔徑光闌 S)
90.00001.25
10-6.04870.95 1.80518 25.42
111661.00552.80 1.75500 52.32
12-7.18340.20
1323.05022.75 1.59201 67.02 *14 -17.3125(dl4)
150.00001.00 1.51633 64.14
160.00005.73
170.00001.87 1.51633 64.14
180.00000.30
190.00000.70 1.51633 64.14
200.00000.48 各透鏡組的焦距
組開始面焦距
11106.9661
21013.0930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中,第二面以及第十四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在下面的表(9)中顯示非球面的數據,即頂點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κ以及各非球面常數A4 AlO 的值。表9[第2面]
RκA4A6A8AlO
5.8232 +0.2484 +2.854^10-4+5.1153χ10'6 +6.0420χ10-9 +2.4456χ1(Τ9
RκΑ4Α6Α8AlO
-17.3125 -19.0000 -2.8224χIO-4+9.8015χΙΟ·6 -1.4878χ10"7 +1.1010^10"9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中,光圈S和第二透鏡組G2的軸上空氣間隔d8、第二透鏡組G2和濾波器組FL的軸上空氣間隔dl4在對焦時變化。在下面的表(10)中顯示無限遠對焦狀態以及近距離對焦狀態中的的可變間隔。此外,近距離是0. 5m的拍攝距離。表10無限遠近距離d21.55911.3171dl4 5.84096.0829在下面的表(11)中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中的各條件式對應值。表11da = 18. 5000TLw = 35. 9826Σ dw = 20. 0591Ymax = 8. 1900FNo = 2. 8685條件式(1)2rM = 18. O條件式(2)da = 18. 5條件式0-2) dB = 17. 2836條件式(3)D = I6· 38條件式(4)L = 2. 5765條件式(5)(2rM/da = 0. 9730)0. 9730 彡 1/2. 8685條件式(5-2)(2rM/dB = 1. 0414) 1. 0414 彡 1/2. 868第四實施方式圖6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的構成的圖。該圖6 的可換透鏡1的光學系統通過由第一組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構成的單焦點透鏡構成。上述第一透鏡組Gl由以下構成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第一透鏡成分Ll、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成分L2、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成分L3、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四透鏡成分L4、貼合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五透鏡成分L5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六透鏡成分而成的復合透鏡、以及由雙凸透鏡L7構成的第七透鏡成分L7。上述第二透鏡組G2由貼合由雙凸透鏡構成第八透鏡成分L8和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九透鏡成分L9而成的復合透鏡構成。[0215]再有,濾波器組FL由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另外,孔徑光闌S配置在第一透鏡組之間,在從無限遠狀態到近距離狀態對焦時, 與第一透鏡組一體地可動。在下面的表(12)中舉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各參數值。在表(12)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2 ω表示視角。再有,面序號表示沿著光線行進方向的自物體側的透鏡面的順序,折射率以及阿貝數分別表示對于d線(λ = 587. 6nm)的值。在此,在以下所有的各參數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面間隔d、其他長度的單位通常使用“mm”,但光學系統是即使進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獲得相等的光學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此夕卜,曲率半徑0. 0000表示平面,省略空氣折射率1. 00000。表12f = 32.00 FNo = 1.23 2 ω = 29.36 像高 = 8.35 全長 =56.12 空氣換算Bf= 12.63
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
135.1646 5.50 1.59319 67.87
2329.7297 0.30
322.4968 4.30 1.59319 67.87
461.9156 0.20
521.5844 5.10 1.81600 46.62
621.8900 1.30
757.6030 1.30 1.67270 32.10
810.5222 4.90
90.0000 4.00(孔徑光闌 S)
10-11.2286 1.30 1.69895 30.13
1156.3405 4.35 1.88300 40.76
12-19.0163 0.15
13583.7537 2.85 1.75500 52.32
14-32.8762 (dl4)
1540.5457 4.30 1.88300 40.76
16-30.1051 1.40 1.76182 26.52
17881.0656 (dl7)180.00000.50 1.51680 64.10
190.00004.60
200.00001.87 1.51680 64.10
210.00000.30
220.00000.70 1.51680 64.10
230.00000.50
各透鏡組的焦距
組開始面焦距離
1151.8852
21540.3248在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的軸上空氣間隔 dl4、第二透鏡組G2和濾波器組FL的軸上空氣間隔dl7是在對焦時變化。在下面的表(13) 中顯示無限遠對焦狀態以及近距離對焦狀態中的可變間隔。此外,近距離是0. 5m的拍攝距
1 O表13無限遠近距離dl4 1. 2000 3. 2351dl7 5. 2048 6. 8141在下面的表(14)中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中的各條件式對應值。表14da = 18. 0000TLw = 56. 1248Σ dw = 42. 4500Ymax = 8. 3500FNo = 12344條件式(l)2rM= 30. 0條件式(2)da = 18. 0條件式0-2) dB = 16. 9540條件式(3)D = 16. 7000條件式G) L = 4. 3252條件式(5)(2rM/da = 1. 6667) 1. 6667 彡 1/1. 2344條件式(5-2)(2rM/dB = 1. 7695) 1. 7695 彡 1/1. 234第五實施例圖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攝像透鏡系統的構成的圖。該圖7 的可換透鏡1的光學系統通過由第一組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的兩組構成的變焦透鏡構成,再有,第二透鏡組由第加透鏡組(^a和第2b透鏡組G2b構成。上述第一透鏡組Gl由以下構成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第一透鏡成分Li、由雙凹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成分L2、以及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成分L3。上述第加透鏡組Gh通過由凸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四透鏡成分構成。上述第2b透鏡組G2b由以下構成貼合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五透鏡成分L5和凸面朝向像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六透鏡成分L6而成的復合透鏡、貼合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七透鏡成分L7和由雙凸透鏡構成的第八透鏡成分L8而成的復合透鏡、由凸面朝向像側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九透鏡成分L9、以及由凸面朝向像側的負彎月形透鏡構成的第十透鏡成分L10。再有,濾波器組FL由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波器等構成。另外,孔徑光闌S配置在第加透鏡組Gh和第2b透鏡組G2b之間,在從無限遠狀態到近距離狀態對焦時,相對于第加透鏡組Gh或第2b透鏡組G2b或像面固定。在下面的表(15)中舉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各參數值。在表(15)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2 ω表示視角。再有,面序號表示沿著光線行進方向的自物體側的透鏡面的順序,折射率以及阿貝數分別表示對于d線(λ = 587. 6nm)的值。在此,在以下所有的各參數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面間隔d、其他長度的單位通常使用“mm”,但光學系統是即使進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獲得相等的光學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此夕卜,曲率半徑0. 0000表示平面,省略空氣折射率1. 00000。表15
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 6.90 9.50 12.61 FNo= 3.63 4.53 5.77 2 ω = 98.32 78.98 63.34 像高=7.85 7.85 7.85 透鏡全長=71.57 69.91 71.31 空氣換算Bf=14.66 19.25 24.74 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
*1 66.1237 1.90 1.76802 49.23
*2 11.2811 10.60
3 -42.1432 3.20 1.76802 49.23 * 4 17.4513 3.80
514.5546 2.40 1.92286 20.88
623.1839 (d6)
713.2265 1.50 1.75500 52.32
837.9949 (d8)9 0.00001.50 (孔徑光闌 S)
1021.75136.50 1.49782 82.56
11-9.37211.00 1.88300 40.77
12-49.78271.66
1311.85791.20 1.90366 31.31
147.99822.50 1.49782 82.56
15-992.97941.21
16-5546.21371.80 1.49782 82.56
17-17.28430.40 1.00000
18-13.79331.20 1.76802 49.23*19 -21.3660(dl9)
200.00000.50 1.51633 64.14
210.00004.60
220.00001.87 1.51633 64.14
230.00000.30
240.00000.70 1.51633 64.14
250.00000.50 各透鏡組的焦距
組開始面焦距
11-9.4458
2716.6813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第四面、第十九面的各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在下面的表(16)中顯示非球面的數據,即頂點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 κ以及各非球面常數A4 AlO的值。表16[第1面]
RκA4A6A8AlO
66.1237 +11.2700 +6.5215><10_6 +4.5152^10-9 +0.0000 +0.0000 [第2面]
RkA4A6A8AlO
11.2811 -0.659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RkA4A6A8AlO
17.4513 +2.7400 +1·5435χ1(Τ4 +3.8190χ1(Τ7 +0.0000 +0.0000 [第19面]
RκΑ4Α6Α8AlO
-21.3661 -21.6872 -1.3545χ10"4 +5.0740χ10"6 -6.2302χ10"8 +0.0000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l和第二透鏡組G2的軸上空氣間隔 (16、第加透鏡組Gh和孔徑光闌S的軸上空氣間隔d8、第二透鏡組G2和濾波器組FL的軸上空氣間隔dl9在變焦時變化。在下面的表(17)中顯示廣角端對焦狀態、中間焦距狀態、 望遠端狀態的各焦距中的無限遠時的可變間隔。表17
廣角端中間焦距望遠端
f 6.90009.500012.6100d6 12.11745.86761.7770 d8 1.3806 1.3806 1.3806
dl9 7.233911.825517.3178在下面的表(18)中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中的各條件式對應值。表18da = 17. 5000TLw = 71. 5698Σ dw = 55. 8659Ymax = 7. 8500FNow = 3. 6257FNom = 4. 5272FNot = 5. 7719條件式(l)2rM= 21. 8條件式O) da = 17. 50條件式0-2) dB = 16. 4540條件式(3)D = 15. 7000[0270]條件式⑷L = 1. 7961 (廣角端)條件式(5)(2rM/da = 1. 2457) 1. 2457 ≥ 1/3. 6257、1/4. 5272、1/5. 7719條件式(5-2)(2rM/dB = 1. 3249) 1. 3249 ≥ 1/3. 6257、1/4. 5272、1/5. 7719下面,將從上述第一實施例到第五實施例中的本實用新型的條件式(1)到條件式 (6)的值匯總表示。在此,條件式(5)滿足時表示為〇。
條件式(1)條件式(2)條件式(3)條件式(4)條件式(5)條件式(6)
2rM daDL 2rM/da>l/FNo 2rM/da
第一實施例 27.0 18.0 15.92 -3.2252 〇1.50第二實施例33.0 17.0 17.00 -5.7885 〇1.9412
第三實施例 18.0 18.5 16.38 2.5765 〇 0.9730
第四實施例 30.0 18.0 16.70 4.3252 O 1.6667
第五實施例 21.8 17.5 15.70 1.7961 〇1.2457此外,在不損害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性功能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構。另外,也可以為組合上述的實施方式和多個變形例的構成。
權利要求1.一種相機系統,具有給定的像圈,其特征在于,具備可換透鏡,具有用于安裝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并能夠在上述像圈內成像;以及相機主體,具有配置在上述像圈內的攝像元件、和用于安裝配置在從該攝像元件的受光面離開給定距離的位置上的可換透鏡的主體側支架部,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上述給定的像圈的直徑設為D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4. Omm 彡 2rM 彡 40. Omm 條件式(1) 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 O) 14. Omm ^ D ^ 20. Omm 條件式(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設為L時,滿足以下的條件,其中,以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為基準而將像側設為正、將物體側為負 L ^ 11. Omm 條件式 。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8. Omm 彡 2rM 彡 34. Omm 條件式(IA)。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2rM/da 彡 Ι/FNo 條件式(5)。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彡 Ι/FNo 條件式(5) 2rM/da 彡 0. 7 條件式(6)。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的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彡 Ι/FNo 條件式(5)2rM/da ≥ 0. 8 條件式(6A)。
7.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 Ι/FNo 條件式(5) 2rM/da ≥ 1. O 條件式(6B)。
8.—種可換透鏡,能夠安裝到相機主體,該相機主體具有將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全部配置在直徑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的攝像元件、和主體側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 上述光學系統使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14. Omm ≥ 2rM ≥40. Omm 條件式(1) 16. Omm ^ da ^ 20. Omm 條件式(2)。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設為L時,滿足以下的條件,其中,以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為基準而將像側設為正、將物體側設為負 L ^ 11. Omm 條件式 。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8. Omm ≥ 2rM ≥ 34. Omm 條件式(IA)。
11.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2rM/da ≥ Ι/FNo 條件式(5)。
12.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 Ι/FNo 條件式(5) 2rM/da ≥ 0. 7 條件式(6)。
13.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 Ι/FNo 條件式(5) 2rM/da >= 0. 8 條件式(6A)。
14.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安裝到上述主體側支架部時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即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a >= Ι/FNo 條件式(5) 2rM/da >= 1. O 條件式(6B)。
15.一種可換透鏡,能夠安裝到相機主體,該相機主體具有將生成攝像面信號的像素全部配置在直徑14. Omm以上20. Omm以下的圓內的攝像元件、和主體支架部,上述可換透鏡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安裝到上述相機主體的透鏡側支架部和光學系統, 上述光學系統使物體的像成像到上述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上述光學系統的像面為止的距離設為dB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14. Omm >= 2rM >= 40. Omm 條件式(1) 14. 8mm ^ dB ^ 18. 8mm 條件式 0-2)。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從上述透鏡側支架部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設為L時,滿足以下的條件,其中,以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為基準而將像側設為正、將物體側設為負 L ^ 11. Omm 條件式 。
17.根據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18.Omm >= 2rM >= 34. Omm 條件式(IA)。18.根據權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B >= Ι/FNo 條件式(5-2)。
19.根據權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B >= Ι/FNo 條件式(5-2)2rM/dB ≥ 0. 7 條件式(6-2)。
20.根據權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B ≥ 1/FNo 條件式(5-2) 2rM/dB ≥ 0. 8 條件式(6-2A)。
21.根據權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可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將能夠安裝到上述相機側支架的光學系統的口徑比設為FNo時,滿足以下的條件 2rM/dB ≥ 1/FNo 條件式(5-2) 2rM/dB ≥ 1. O 條件式(6-2B)。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相機系統以及可換透鏡。在現有的相機系統中存在像圈較大而作為相機系統整體不能充分進行小型化的問題。在具備可換透鏡和相機主體的相機系統中,在將透鏡側支架部的開口部的具有最大內徑的圓弧部的半徑設為rM,凸緣焦點面距設為da,上述像圈的直徑設為D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4.0mm≤2rM≤40.0mm 條件式(1),16.0mm≤da≤20.0mm 條件式(2),14.0mm≤D≤20.0mm 條件式(3)。
文檔編號H04N5/225GK202306099SQ20112038372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6日
發明者小谷德康, 星川英明, 武俊典, 蓮田雅德 申請人:株式會社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