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子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電子笙的制作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笙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隨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笙已進行了重大改革。這些改革都是擴大音量、擴大音域的改革,保持著傳統音色。因此現代流行音樂,現代電聲音樂的音樂色彩,現有技術制作的笙是無法呈現的。在電聲樂器現有技術中,將一件樂器制作成電聲樂器后,所發出的聲音卻失去原樂器的本質音色,失真的聲音讓人感覺是令一種樂器在演奏。對于中國民族樂器而言,如果將一件民族樂器制成電聲樂器,不能演奏出原計原味民族色彩的本質音色,那也就失去了它在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存在價值。中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CN 201017631Y,發明名稱為“可變音色的電葫蘆絲” 中描述了 “在葫蘆絲上安裝擴音系統。擴音系統由電源,拾音器,音頻插座,轉換開關等部件組成。電源是一節電池,安裝在一個附管內下端,主要向拾音器提供電能,拾音器是收集葫蘆絲發出的音,通過音頻插座、音頻線把音信號送入調音臺。有兩個拾音器在葫蘆絲上, 一個在葫蘆內主付管簧片附近主要收集簧片所發出的直達音;另一個在主管內的底部,主要收集簧片通過主管所發出的音。轉換開關主要控制兩個拾音器之間的轉換,通過研究與實驗,在葫蘆絲不同的兩個部位安裝拾音器,所發出的音色不一樣” “在轉換開關6接通簧片拾音器3時,則會發出一種與葫蘆絲音色不同,類似篳篥的音色,轉換開關6接通主管拾音器11時,則會發出葫蘆絲本來的聲音”。對比文件“可變音色的電葫蘆絲”將兩支拾音器裝置在葫蘆絲腔體之內的兩個不同部位,拾取兩個不同部位的區域音,發出了兩種不同的音色。而這兩種音色,是葫蘆絲腔體之內兩個部位的區域音色,而不是葫蘆絲一件完整樂器統一共震所發出的人們所聽到的葫蘆絲本質原音色。部位區域音代表區域色彩特點,因此裝置在葫蘆內主付管簧片附近的拾音器,所發出的音是葫蘆絲“簧片”震動音色,裝置在主管內底部的拾音器,所發出的音是 “管子壁”震動類似篳篥的音色。與原本質音色相比,失真很大。對比文件“可變音色的電葫蘆絲”采用拾音器直接裝置在葫蘆絲的兩個發音點拾取直達音。從音響效果上講,直達音就是聲源直接發出的聲音,給人的耳朵感覺是聲源來自一個點、聲音來自一個方向,沒有多方位展開感。聲音音質給人一種單薄膚淺、枯燥發干的感覺。對比文件“可變音色的電葫蘆絲”將拾音器直接裝置在葫蘆絲的腔體之內,而吹管樂器在演奏時腔體之內的水分很大,急易損害拾音器,拾音器損害又會造成吹管樂器腔體內的污染。有害于演奏者的健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將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笙”制成電聲樂器,提供一種電子
3笙。它既能保持民族樂器的本質音色,來演奏中國的民族音樂,又能夠呈現電聲樂器色彩, 演奏現代音樂、電聲音樂,將中國的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使笙開辟一個嶄新的演奏領域。本實用新型是將環繞排列的笙苗增高加長,制作成笙苗環繞的半封閉式的筒狀共鳴結構空間;將笙苗的發音孔向內開向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使笙苗發出的音在共鳴結構空間中得到集中與共鳴;將拾音部件裝置在笙苗環繞的空間之中,與笙結合一體,拾取集中在共鳴結構空間中,得到共鳴的笙的本質聲音;通過音頻插口將拾音部件與效果器連結,使笙的本質共鳴聲音通過效果器的修飾達到保持本質音的電聲音樂效果。笙是一件多管(笙苗)組合的多管樂器。一根笙苗(管兒)發一個音,每根笙苗就是一件獨立發音、獨立存在的樂器,多苗環繞排列形成了笙的環繞組合結構特點。在現有技術中,笙苗雖然是環繞組合,但是在環繞笙苗排列的制作上,是以聲音向外發出,使笙苗所發出的音不受環繞笙苗的阻擋,全部發出去為目的,所以笙苗盡可能的縮短,高笙苗與矮笙苗高度(長度)差距很大,各層縮短的比例尺寸很大,使排列笙苗形成很大三角形開口, 通過開口使笙苗發音暢通無阻的向外發出,同時發音孔的發音方向也各異,形成了敞開式的發音結構,因此,所發出的音只能呈現每根笙苗簧片與笙苗(管兒)共震形成的本質音色。本實用新型電子笙的制作與現有枝術正相反,是以將笙苗所發出的音在笙苗環繞空間得到收納共鳴為目的,將笙苗增高加長,使環繞排列的笙苗阻擋聲音向外傳出與發散, 使環繞笙苗所環繞空間形成半封閉式的、筒狀、聲音內收的共鳴結構。將發音孔開向這個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使所有笙苗發出的本質音,以直達音的方式直接進入共鳴結構空間得到反射與共鳴,形成直達音、反射音、混音融合在一起的笙苗本質音的立體聲。立體聲與笙原本質音相比,更圓潤、更豐滿、更動聽。將拾音部件裝置在這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拾取笙本質音色的立體聲,達到表現原計原味中國民族音樂效果的目的。拾音部件連接效果器,經效果器對笙本質音色的修飾,笙又產生了本質音色的電聲音樂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電子笙既能保持傳統演奏中國民族音樂,又能演奏現代搖滾音樂、現代電聲音樂。本實用新型電子笙將拾音部件裝置在發音管子(笙苗)體外,使拾音部件能夠很好的拾取笙苗所發出的完整的、統一的、整體共震的本質音,而不是部位的區域音。也保障了拾音部件不受演奏員氣息濕度的損害。
圖1、是現有枝術笙笙苗排列結構側立面圖。圖2、是電子笙笙苗排列結構側立面圖。圖3、是電子笙的立面剖面示意圖。在圖3、中1、是不加擴音管的笙苗。2、是加擴音管的笙苗。3、是擴音管。4、是發音孔。5、是拾音部件。6、是笙斗。7、是音頻插口。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例根據附圖1、附圖2、附圖3、作進一步說明[0018]1、制作共鳴結構空間制作共鳴結構空間通過圖1、圖2、笙苗排列結構對比制作。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圖1、現有技術的笙,笙苗的排列結構特點是最高(最長)笙苗與最低 (最短)笙苗制作尺寸相差很大,從最高苗到最低苗之間各層縮短的尺寸比例也很大,使最高笙苗到最低笙苗之間,因各層笙苗大幅度的縮短而形成了一個很大的三角形笙苗缺口, 利用這個缺口將笙苗環繞的空間開放敞開,目的是通過這個開放敞開的缺口將笙苗環繞空間中的音,全部釋放出去,形成了笙苗環繞的開放敞開式的發音結構。而電子笙制作與其正好相反,通過圖2,可以看出,電子笙的笙苗排列結構特點是全部笙苗加長加高,使笙苗環繞排列結構形成筒狀,目的是利用加長加高的環繞排列笙苗制成聲音屏障,阻止聲音向外傳出,利用笙苗環繞排列的結構特點,將環繞笙苗制作成筒狀,形成共鳴空間,使笙所有的音在這里集中、收納共鳴,便于拾音部件對音的集中拾取。所以電子笙笙苗的環繞結構,要制成半封閉式的、筒狀、聲音內收的共鳴結構。實施方法如下將笙苗中的低音笙苗確定為笙的最高笙苗,在確保這根笙苗所發的音能在笙苗環繞空間中得到最好共鳴的前題下,準確定準這根笙苗的高度尺寸,以這根最高笙苗為標準,采用縮短各層笙苗比例尺寸的制作方法,將所有笙苗增高加長。使環繞排列笙苗形成筒狀結構,成為電子笙的共鳴結構空間。 使笙苗向環繞空間所發的音都能夠得到收納與共鳴。[0019]2、開發音孔不加擴音管兒的笙苗根據附圖3中1、4、制作,將不加擴音管幾的笙苗1、的發音孔4、直接向內開向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使笙苗所發的音直接進入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得到共鳴。加擴音管兒的笙苗根據附圖3中2、4、制作,將加擴音管兒的笙苗2、開兩個發音孔4、,第一個發音孔4、向外開向擴音管兒,第二個發音孔4、在第一個發音孔4、的上方,與第一個發音孔4、近距離的向內開向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使笙苗與擴音管所發出的音直接進人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得到共鳴。3、裝置拾音部件裝置拾音部件根據附圖3中5、制作,將拾音部件5、裝置在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中,通過拾音部件5、拾取來自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的,各高度、各角度、各方位的直達音、反射音及其形成的立體聲。4、裝置音頻插口 裝置音頻插口根據附圖3中6、7、制作,將拾音部件音頻插口 7、 裝置在笙斗6、外皮部位,插口外露。方便效果器的連接,電子笙制作完畢。通過音頻插口將拾音部件與效果器連接,電子笙產生電聲效果。增高加長的笙苗阻擋了笙苗發音的外傳,又使笙苗環繞結構空間形成筒狀共鳴結構,在這個筒狀共鳴結構空間又使笙苗的發音得到收納、集中與共鳴。笙苗發音孔開向笙苗環繞的筒狀共鳴結構空間,使笙苗的本質音得到共鳴形成了立體聲。拾音部件裝置在笙苗環繞的共鳴結構空間中,拾取了笙苗本質音的立體聲,達到了保持民族音樂風格的目的。當拾音部件通過音頻插口連接效果器,經效果器的修飾又使笙產生電聲音樂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電子笙,是將笙與拾音部件結合為一體,再連結效果器,其特征在于,在笙苗發音孔開向笙苗環繞空間的結構構造的笙上,裝置拾音部件。
2.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一種電子笙,其特征在于,拾音部件裝置在笙苗環繞空間之中。
專利摘要一種電子笙,涉及的是電子笙的制作技術領域,該電子笙是將笙與拾音部件結合為一體,再連結效果器,其特征在于,在笙苗發音孔開向笙苗環繞空間的結構構造的笙上,裝置拾音部件。將笙苗發音孔開向笙苗環繞空間,使笙苗發音發向笙苗環繞空間聚合一處,為拾音部件拾音創造了最佳的拾音環境、拾音部位,將拾音部件裝置在笙苗環繞空間之中,直接拾取整盤笙的本質音色,將拾音部件音頻插口裝置在笙斗外皮,形成電子笙的結構構造,再與效果器連結。電子笙拾音部件拾取笙苗本質聲音,保持了笙的原音色,可以原汁原味的演奏中國民族音樂,經效果器對音的修飾,又產生電聲音樂效果,用來演奏時代音樂、電聲音樂。
文檔編號H04S3/00GK202183225SQ201120025470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6日
發明者吳彤 申請人: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