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基站裝置、發送裝置、無線通信方法及系統、處理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發送裝置、控制裝置、無線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了將由一個以上的頻率信號構成的集群(cluster)分配給連續的副載波這樣的頻譜控制單載波通信的無線發送裝置、控制裝置、無線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本申請基于2006年12月觀日在日本申請的特愿2006-3M似6號主張優先權,在這里援引其內容。
背景技術:
近年來,正在積極進行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作為用于提高系統的頻率利用率的方式,提出了各小區使用同一頻帶的單頻復用蜂窩系統。在下行鏈路(從基站裝置向移動站的通信)中,0FDMA(0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 :正交頻分多址接入)方式成為了最有力的候選。OFDMA方式是利用對信息數據實施了 64QAM(64-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64值正交振幅調制)、BPSK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二相移相鍵控)等調制的OFDM信號,在多個移動終端裝置中分割作為由時間軸與頻率軸構成的訪問單位的資源塊從而進行通信的系統。由于使用OFDM信號,因此有時PAPR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n :峰值平均功率比)會變得非常高,高峰值功率在發送功率放大功能上比較有富余的下行鏈路的通信中不會成為大問題,但是在發送功率放大功能上沒有富余的上行鏈路(從移動站向基站裝置的通信)中會成為致命的問題。因此,在上行鏈路通信中提出了 PAPR比較低的單載波通信方式。其之一是 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離散傅里葉變換擴散OFDM)(非專利文獻1)。在圖M中表示發送模塊圖。編碼部111對輸入的發送數據進行糾錯編碼,而且由S/P (串行/并行)變換部101將實施BPI等調制之后生成的時域信號變換為并行信號之后,通過在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離散傅里葉變換)部102中傅里葉變換使得時域信號變換為頻率信號,通過使變換后的頻率信號經過副載波分配部104,并根據后述的規則配置在IDFTG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離散傅里葉逆變換)部 105輸入。沒有輸入的IDFT點上插入0,通過離散傅里葉逆變換得到時間波形。然后,通過將這些時間波形經過GI (Guard Interval 保護間隔)插入部106來插入保護間隔,然后由 P/S(并行/串行)變換部107變換為串行信號。該串行信號通過D/A(數字/模擬)變換部108變換為模擬信號,并由RF (高頻)部109進一步增頻變換為無線頻帶信號,通過未圖示的天線發送。在多重多個用戶數據的系統中,比起離散傅里葉變換DFT的點數反而增大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的點數,由其它移動終端裝置使用0輸入了的副載波。
這樣生成的數據與單載波的調制相同,峰值平均功率比PAI^R低。而且,由于通過離散傅里葉變換DFT暫時形成了頻率波形,因此具有能夠輕易控制頻率軸的優點。作為該頻率配置的規則提出了 2個方法。一個是叫做定位(Localized 以后稱作 “L配置”)的方式,另一個叫做分布(Distributed:以后稱作“D配置”)方式。如圖25(a) 所示,L配置是向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的輸入連續地分配未改變離散傅里葉變換DFT后的頻率數據的配置的頻率數據的方式,如圖25(b)所示,D配置是向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 的輸入以一定間隔分散分配該數據的方式。在L配置中,能夠得到通過在用戶間選擇適當的頻帶而獲得的多樣性效果,即用戶多樣性效果,在D配置中,通過廣泛使用頻帶能夠得到頻率多樣性效果。但是,兩者并不都是選擇了通信中最佳的副載波,特別是在頻率選擇性強的傳輸路徑環境、來自其它小區的干擾信號多的環境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性能。另一方面,作為同樣的上行連路通信方式,也提出了單載波CI (Carrier Interferometry)法(非專利文獻2、。該方式也能通過與DFT-s-OFDM相同的信號生成方法生成發送信號。在該參考文獻中,對所述的配置規則提出了靈活的配置規則。這是在將離散傅里葉變換DFT輸出的頻率信號塊(區段)化為副載波并配置在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輸入時,選擇來自其它小區的影響少的副載波來配置的方法(以后定義為LS配置)。能夠對之前表示的L配置選擇通信精度更高的副載波。另外,通過增加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能夠減輕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的增加。另外,將該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設為1時,能夠選擇最佳的副載波(在這里,最終對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輸入配置隨機的位置關系,所以定義為R配置)。此時,PAI^R變高。圖沈表示這些方式的IDFT部105輸出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分布的一例。橫軸是每一符號的PAPR (dB),縱軸是累積分布(%)。但是,是在離散傅里葉變換DFT點數為 16、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點數為64且由BPSK調制了時間軸數據情況下的圖。PAI5R是 IDFT部105輸出的比較。在圖洸中,L為L配置,D為D配置,R為R配置,S為LS配置。 在LS配置中,1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4。在圖27表示各配置中使用的副載波。根據該圖可知,L配置、D配置在PAI3R特性上沒有差異。另外,R配置的PAI3R最大,LS配置的特性呈L(D)配置與R配置的大致中間的分布。下面,在圖觀表示在LS配置中變換了包含在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即副載波數時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的分布。在該圖中,副載波的配置如圖四所示,LSl是副載波數為 1 (與R配置相同),LS2、LS4(與圖沈的LS配置相同)、LS8分別是2個、4個、8個,LS16 是16個,與L配置相同。從該圖可知,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越多,PAPR越小。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如DFT-s-OFDM法或CI法,將由生成多載波信號的方法生成單載波信號并控制生成的頻譜來通信的方法統稱為頻譜控制單載波通信(SC~2 =Spectrum Controlled Single Carrier 通信)。非專利文獻1 :3GPP Rl-050702 "DFT-Spread OFDM with Pulse Shaping Filter in Frequency Domain in Evolved UTRA Uplink,,NTT DoCoMo__專禾1J文獻2 :The 17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 06) "MICROSCOPIC SPECTRUM C0NTR0LTECHNIQUE USING CARRIER INTERFEROMETRY FOR ONE-CELL REUSE SINGLE CARRIERTDMA SYSTEMS”大阪大學但是,對于頻譜控制單載波通信的無線發送裝置而言,在移動終端裝置等放大器的性能上沒有富余的裝置中,存在增大發送功率來發送時發送的信號的波形會變形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事實而構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增大發送功率也能夠不使頻譜控制單載波通信的發送信號的波形變形的無線發送裝置、控制裝置、無線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而形成的,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具有 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從而生成多個頻率信號的時頻域變換單元;向副載波分配各個所述頻率信號的副載波分配單元;調整由所述副載波構成的發送信號的發送功率的發送功率調整單元;按照所述發送功率越大則由分配頻率信號的副載波配置決定的峰值平均功率比越小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載波分配單元與所述發送功率調整單元的控制單元。據此,由于無線發送裝置在發送功率大時能夠使峰值平均功率比變小,且能夠使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所以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具有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從而生成多個頻率信號的時頻域變換單元;進行將所述頻率信號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并構成為向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的方式的副載波分配單元;調整由所述副載波構成的發送信號的發送功率的發送功率調整單元;按照所述發送功率越大則構成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越多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載波分配單元與所述發送功率調整單元的控制單兀。據此,由于無線發送裝置在發送功率大時會增加構成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所以峰值平均功率比變小,并由于能夠使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所以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是具備放大由多個副載波構成的發送信號后提供給發送天線的發送放大器的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具有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從而生成多個頻率信號的時頻域變換單元;進行將所述頻率信號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并構成為向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的方式的副載波分配單元;基于由所述發送放大器的輸出的飽和特性決定的所述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和所述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期望功率決定構成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的控制單元。據此,無線發送裝置由于通過使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按照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的方式,在發送功率大時增加頻率信號數,從而能夠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因此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是具備放大由多個副載波構成的發送信號后提供給發送天線的發送放大器的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具有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從而生成多個頻率信號的時頻域變換單元;進行將所述頻率信號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且構成為向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的方式的副載波分配單元;基于由所述發送放大器的輸出的飽和特性決定的所述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和構成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決定所述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期望功率的控制單元。據此,無線發送裝置由于通過使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按照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的方式,在頻率信號數少時減小發送功率,從而能夠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因此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是上述的任一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所述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是基于輸入到所述發送放大器的偏壓的關系。據此,由于即使偏壓改變而導致發送放大器的飽和特性改變,無線發送裝置也能夠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所以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是上述的任一無線發送裝置,特征在于,所述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是基于輸入到所述發送放大器的偏壓的關系。據此,由于即使功率消耗模式變更而導致發送放大器的飽和特性變更,無線發送裝置也能夠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所以能夠使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特征在于在決定將各個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了的多個頻率信號分配到副載波來發送的多個無線發送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的控制裝置中,具備決定向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從而使針對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得到期望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的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據此,控制裝置通過設置各個無線發送裝置期望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為能夠在各個無線發送裝置中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從而能夠使各無線發送裝置輸出的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特征在于在決定將各個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了的多個頻率信號分配到副載波來發送的多個無線發送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的控制裝置中,具備基于有關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傳輸路徑的信息與構成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1 個塊的所述頻率信號數決定向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的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兀。據此,控制裝置通過設置構成各個無線發送裝置的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為能夠在各個無線發送裝置中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不飽和而進行發送的頻率信號數,從而能夠使各無線發送裝置輸出的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是上述的任一控制裝置,特征在于所述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優先決定向構成1個塊的所述頻率信號數多的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副載波。據此,由于控制裝置對若沒有更多的連續的副載波的空余則不分配的無線發送裝置優先進行分配,所以能夠有效進行副載波分配。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特征在于在決定將各個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了的多個頻率信號分配到副載波來發送的多個無線發送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的控制裝置中,具備向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按一定間隔排列的多個副載波且其中一部分按不同的間隔排列的多個副載波的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針對副載波是否按一定間隔排列會產生什么樣的差異進行說明。例如,如D配置, 分配了多個按一定間隔排列的副載波時,很難產生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的惡化。相對于此, 分配越多與一定間隔不同的間隔排列的副載波,則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越惡化。但是,這種情況具有提高能選擇的副載波的靈活性并改善誤碼率特性的優點。
對于本發明的無線發送裝置而言,混合按一定間隔排列的副載波和與一定間隔不同間隔排列的副載波來執行副載波的分配。因此,基于分別的排列特性能夠執行靈活的副載波的分配。例如,對需要的發送功率大的無線發送裝置,通過減少不同的間隔排列的副載波數,能夠得到出色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另一方面,對需要的發送功率小的無線發送裝置,通過增多不同的間隔排列的副載波數,提高能選擇的副載波的靈活性并能夠提高誤碼特性。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是上述的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基于有關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傳輸路徑的信息與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決定副載波分配。據此,基于有關無線發送裝置的傳輸路徑的信息與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決定不同間隔排列的副載波時,能夠決定其數量或應分配的副載波等。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是上述的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決定將各個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了的多個頻率信號分配到副載波來發送的多個無線發送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的控制裝置中,具備決定向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使其得到基于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發送功率或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發送距離決定的期望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的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據此,控制裝置通過進行將來自無線發送裝置的接收功率設為大致一定的功率控制并且將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設為在各個無線發送裝置中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能夠在不飽和的狀態下發送,從而能夠使各無線發送裝置輸出的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控制裝置是上述的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載波分配決定單元決定構成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1個塊的所述頻率信號數,使其能得到所述期望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并基于該決定的頻率信號數和有關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傳輸路徑的信息,決定向各個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據此,控制裝置進行將來自無線發送裝置的接收功率設為大致一定的功率控制, 并且頻率信號數成為能得到在各個無線發送裝置中使發送放大器的輸出能夠在不飽和的狀態下發送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因此,能夠使各無線發送裝置輸出的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特征在于,在具備向副載波分配對時域信號進行時頻域變換了的多個頻率信號從而發送的無線發送裝置和接收該無線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的無線接收裝置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向副載波分配所述頻率信號,使得本裝置的發送功率越大則發送的信號的峰值平均功率比變得越小。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特征在于,在具備對時頻域變換時域信號的多個頻率信號進行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并向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從而發送的無線發送裝置和接收該無線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的無線接收裝置的無線通信系統中, 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向副載波分配所述頻率信號,使得本裝置的發送功率越大則構成1個塊的頻率信號數變得越多。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特征在于,在具備對時頻域變換時域信號的多個頻率信號進行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并且向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從而發送的無線發送裝置和接收該無線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的控制裝置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所述控制裝置具備基于所述無線發送裝置的發送功率或能夠推定發送功率的參數決定在該無線發送裝置中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并決定向該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從而使其符合該頻率信號數的分配決定單元;向該無線發送裝置通知表示向所述分配決定單元決定的發送裝置的副載波分配的信息的分配通知單元;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具有其接收表示所述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的分配接收單元;基于表示所述分配的信息向副載波分配所述頻率信號的副載波分配單元。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特征在于,在具備對時頻域變換時域信號的多個頻率信號進行分為多個塊的區段化并對連續的副載波分配構成各塊的所述頻率信號從而發送的無線發送裝置和接收該無線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的控制裝置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所述控制裝置具備其基于與所述無限發送裝置之間的距離或能夠推定距離的參數決定在該無線發送裝置中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并決定向該無線發送裝置分配的副載波從而使其符合該頻率信號數的分配決定單元;向該無線發送裝置通知表示向所述分配決定單元決定的發送裝置的副載波分配的信息的分配通知單元;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具備接收表示所述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的分配接收單元;基于表示所述分配的信息向副載波分配所述頻率信號的副載波分配單元。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是上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發送裝置具備推定從所述控制裝置至本裝置的距離的距離推定單元;向所述控制裝置通知表示所述距離的信息的距離通知單元;所述控制裝置具備從所述無線發送裝置接收表示所述距離的信息的通知接收單元;所述控制裝置的分配決定單元基于表示所述接收的距離的信息進行在所述無線發送裝置中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的決定。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是上述的任一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決定單元向所述頻率信號數相同的發送裝置分配在將可能使用的頻帶分割為多個的區域內屬于相同區域的副載波。另外,本發明的無線通信系統是上述的任一無線通信系統,構成所述塊的頻率信號數比規定的閾值小時,用OFDM代替所述頻率信號。另外,本發明的通信方法在具備向副載波分配時頻域變換時域信號的多個頻率信號從而發送的發送側和接收該發送側發送的信號的控制側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通信方法中,具備所述控制側基于與所述發送側之間的距離或能夠推定距離的參數決定在該信息的發送源的發送側中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決定向所述發送側分配的副載波,以滿足該頻率信號數的第1工序;所述控制側向該發送側通知表示在所述第1工序中決定的向發送側的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的第2工序;所述發送側從所述控制側接收表示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的第3工序;所述發送側基于表示所述分配的信息向副載波分配所述頻率信號的第4工序。(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由于構成塊的頻率信號數越大,峰值平均功率比PAI^R越小,因此能夠使頻譜控制單載波通信中的發送信號的波形不變形。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發送機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
圖2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RF部9具備的TPC放大器91與HP放大器92的連接關系的圖。圖3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與信號輸出功率之間的關系例的曲線圖。圖4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HP放大器92的工作點(信號輸入功率)之間的關系例的表。圖5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與信號輸出功率之間的關系例的曲線圖。圖6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偏壓與在該電壓下能夠使用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之間的關系例的表。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8是例示了容納第2實施方式的副載波與使用該副載波的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關系的表的存儲內容的圖。圖9是說明用于進行第2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的副載波分配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0是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對多個移動終端裝置進行時的動作的流程圖。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12是表示了第3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與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例的圖。圖13是表示了在第3實施方式中基站裝置與移動終端裝置在如圖12所示的位置關系時的副載波分配例的圖。圖14是針對第3實施方式的小區的頻分例表示的圖。圖15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發送機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17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被選擇的信號形式的關系例。圖18是說明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方法的圖。圖19是說明用于利用偏移D-配置來分配副載波的處理的流程圖。圖20是表示具有第5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功能的基站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21是表示了 3臺移動終端裝置與基站裝置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圖。圖22是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副載波的分配例的圖。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一例的圖。圖M是表示現有的DFT-s-OFDM方式的發送模塊的結構的示意結構圖。圖25是說明IDFT部105的輸入的頻率配置規則的圖。圖沈是表示各頻率配置規則的IDFT部105輸出的PAPR的分布的一例的圖。圖27是表示在圖沈中所示的各頻率配置規則中使用的副載波的圖。圖觀是表示在LS配置中改變包含在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時的PAPR的分布的圖。圖四是表示在圖28所示的各頻率信號數中使用的副載波的圖。
符號說明1、101-S/P變換部;2、102-DFT部;3-區段化部;4、34、104-副載波分配部;5、 105-IDFT 部;6、106-GI 插入部;7、107_P/S 變換部;8、108_D/A 變換部;9、109-RF 部;10、 40、60_控制部;11、111-編碼部;21、51-接收部;22、52_發送部;23、53_副載波分配決定部;41-接收部;42-副載波分配接收部;43-距離推定部;44-距離通知部;61-信號選擇部;62-副載波調制部;91-TPC放大器;92-HP放大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設所述的頻譜控制單載波SC~2方式是在蜂窩上行鏈路 (從移動終端裝置向基站裝置的通信)中所使用的方式,設移動終端裝置由副載波單位的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頻分復用)J.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 :時分復用)訪問基站裝置。而且在基站裝置中,能夠由一些方法測定各移動終端裝置的每個副載波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 Ratio :信號功率對干擾和噪聲功率之比)。作為其簡單的方法,可以考慮基站裝置以一定周期發送在能夠測定所有頻帶的副載波的SINR的移動終端裝置中既知的信號的方法等。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設能夠使用在SC~2方式的副載波總數為384個,移動終端裝置以64個副載波為單位訪問。即,最大同時訪問數的移動終端裝置數為6。但是,1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在每個移動終端裝置中不同,從64(未分割,相當于1^配置)、16、4、1(相當于R配置)中選擇。在本發明中,根據每個移動終端裝置或通信系統適當變化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 以下,依次進行說明。(第1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在上行鏈路中能夠進行SC~2方式的頻率控制的移動終端裝置的結構。圖1是表示能夠改變本發明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的SC~2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 (無線發送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在圖1中,11是對輸入的發送數據進行糾錯等編碼并進一步進行BPSK或QPSK等的調制來生成時域信號的編碼部。1是為了向DFT部2輸入實施了編碼等的時域信號而進行串行/并行變換的S/PGerial/Parallel)變換部。2是對時域信號進行離散傅里葉變換 DFT并生成頻率信號的DFT部(時頻域變換單元)。3是對每個由來自控制部10的控制信息Cl指定的頻率信號數進行區段化的區段化部。在區段化部3中,以幀單位等輸入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4是分配區段化了發送的副載波的頻率信號的副載波分配部(副載波分配單元)。5是對分配到副載波的頻率信號進行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的IDFT部。6是向 IDFT部5的輸出插入由系統規定的保護間隔(GI)的GI插入部。7是對GI插入部6的輸出進行并行/串行變換的P/S變換部。8是將P/S變換部7輸出的數字信號變換為模擬信號的數字/模擬(D/A)變換部。另外,在圖1中表示了結構的本實施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由叫做DFT-s-0FDM(參 M 3GPP ^lK Rl-050702 "DFT-Spread OFDM with Pulse Shaping Filter in Frequency Domain in Evolved UTRA Uplink”)的方式發送,也可以代替DFT部2通過傅里葉變換生成頻率信號,由通過向各時域信號賦予不同的相位旋轉來生成頻率信號的叫做單載波CI ^去(參照 The 17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 06) "MICROSCOPIC SPECTRUM CONTROL TECHNIQUE SUING CARRIER INTERFEROMETRY FOR ONE CELL REUSE SINGLE CARRIER TDMA SYSTEMS”) 的方式發送。在以后的實施方式中也相同。9是對D/A變換部8輸出的模擬信號進行用于在未圖示的天線中發送的頻率數變換等的RF部(Radio Frequency 高頻),包括為了進行發送功率控制而能變更放大率的 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放大器(發送功率調整單元)91、用于對TCP放大器91 的輸出進行高增益放大的HP (High Power)放大器92。這里,HP放大器92是具有非常高的增益的放大器,能夠利用具有各種各樣的輸入輸出特性的放大器。不管使用哪一種放大器, 在非線性區域中有放大信號的可能性時需要注意信號的變形等。TPC放大器91根據從控制部10輸入的控制信息C2控制基于變更其增益的發送功率控制。另外,根據輸入的控制信息C2進行HP放大器92的偏壓控制。控制部(控制單元)10具有生成控制信息Cl、2的功能,基于專用的硬件或軟件實現該功能,但是并不限定于此。70是通過未圖示的天線接收信號并從該信號獲取接收數據來輸出的接收部。這樣,本實施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具備編碼部11、S/P變換部、DFT部2、區段化部 3、副載波分配部4、IDFT部5、GI插入部6、P/S變換部7、D/A變換部8、RF部9、控制部10、 接收部70。圖2是表示TPC放大器91與HP放大器92的連接的示意模塊圖。TPC放大器91 是根據由系統等要求的發送功率,能夠變為指示了放大率的值的放大器,能夠控制向HP放大器92的輸入功率。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控制向HP放大器92的輸入功率的方法,例示了 TPC放大器9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通過改變D/A變換部8的輸出來改變向 HP放大器92的輸入。HP放大器92是能夠在固定放大率下控制輸入信號的偏壓的放大器。 由于通過改變偏壓來改變消耗功率,因此在低消耗功率模式中,控制部10按照偏壓降低的方式指示,HP放大器92根據該指示進行降低偏壓的動作。下面,對控制信息Cl、控制信息C2和各個模塊的動作的關系例示2個例子。首先,對HP放大器92進行線性放大的功率范圍窄時的情況進行例示。在圖3中表示了這樣的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與信號輸出功率之間的關系的一例。隨著輸入功率從Il接近于14,在放大率上增加了變形(在輸出上可看出飽和特性)。具有這樣的特性的情況下,由于輸入信號的平均功率越接近14,線性工作的區域變得越小,因此輸入大PAPR、峰值功率高的信號時不能無視變形。由基站裝置等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時,該值讀入到控制部10,作為控制信號向區段化部3輸入。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了進行信號不變形的發送,不得不根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來變化向HP放大器92的輸入功率。在圖4中例示本實施方式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控制信息Cl的輸入)與HP放大器92的工作點(通過由控制信息C2變化TPC放大器91的放大率來變更)的關系。如圖4所示,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HP放大器92的工作點的關系考慮HP放大器92的飽和特性,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增大為“1”、“4”、“16”、“64”時,對應于此的HP放大器92的工作點也增大為I1、I2、I3、I4(TPC放大器91的放大率和HP放大器的輸出功率也增大)。控制部10通過進行這樣的控制,即使增大了發送功率,也能將賦予在信號上的變形抑制在最小限度來進行通信。控制信息C2中包含控制TPC放大器91的放大率的信息,基于該控制信息C2,控制TPC放大器91的放大率,使HP放大器92的輸入功率成為從Il至14的任一期望的值。另外,這里說明了由基站裝置等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賦予這些的控制部10 基于該頻率信號數與圖4例示的關系,即根據HP放大器92的飽和特性決定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來決定HP放大器92的工作點,即發送功率,但是相反,也可以先決定發送功率的期望功率,賦予這些的控制部10基于該期望功率與圖4例示的關系,即根據HP放大器92的飽和特性決定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來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下面,對HP放大器92進行線性放大的功率范圍廣時的情況進行例示。在圖5中例示了這樣的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與信號輸出功率的關系。另外,這里,信號輸入功率與信號輸出功率是除去了偏壓分量的功率。系統上需要的最大發送功率為信號輸出功率05時,此時的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是15。信號輸入功率在 15附近維持線性特性。此時,即使信號的PAI^R變高,也能進行信號不變形的發送,因此能夠以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1,即以R配置發送信號。圖5(單點劃線)是對相同的HP放大器92降低了偏壓時的特性。偏壓是重疊在放大器的輸入信號上的信號,不能加上適當的電壓時,放大器的輸入輸出特性會變形且飽和特性會劣化。但是,若設定低的偏壓,則雖然會劣化飽和特性(放大器的線形性),但是能夠減少消耗功率。電池的余量變少時等,以低消耗功率模式正在工作或謀求移動終端裝置的低消耗功率化時,降低偏壓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劣化飽和特性,因此需要相同的輸出功率時,產生信號的變形變大的問題。因此,通過施加偏壓,即根據是否為低消耗功率模式,控制部10以如下說明的方式限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從而即使移動終端裝置以低消耗功率模式正在工作,也不會使信號變形,另外,不會很大程度改變輸出功率就能發送信號。圖6中例示了偏壓與在該偏壓下能使用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這里表示的例中作為偏壓有大、小兩種情況,大時的特性是圖5的實線Li,小時的特性是單點劃線L2。由基站裝置控制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時,需要向基站裝置通知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有限定的情況。此時,控制部10以控制信息Cl輸出基于使用中的偏壓加上了限定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以控制信息C2輸出HP放大器92的偏壓或控制偏壓的信號。如圖5所示,以低消耗功率模式工作時,即使向HP放大器92的信號輸入功率相同,發送功率也會稍微降低一些。例如,信號輸入功率為15時,在通常的模式中信號輸出功率對應05,在低消耗功率模式中信號輸出功率變成06。事實上這意味著存在通信可能區域會變小的可能性。此時,也考慮增加向HP放大器92的輸入功率來維持發送功率的方法。 即,在圖5所示的特性中,使HP放大器92的輸入設定為16即可。此時,通過預先減少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也能夠將信號的變形抑制在最小限度。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不同的部分說明了區段化部3和副載波分配部4,但是副載波分配部4將各頻率信號分配給副載波時,也可以通過對頻率信號進行區段化并分配給副載波,使構成集群的頻率信號分配給連續的副載波,從而僅由副載波分配部4實現區段化部3的處理和副載波分配部4的處理。這樣,移動終端裝置(無線發送裝置)通過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變,并關聯控制該頻率信號數與HP放大器92的特性,從而能夠控制發送信號的變形而進行發送。這樣,移動終端裝置(無線發送裝置)通過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變,并關聯控制該頻率信號數與發送功率,從而能夠控制發送信號的變形而進行發送。另外,移動終端裝置(無線發送裝置)通過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變,并關聯控制該頻率信號數與HP放大器92負載的偏壓,從而能夠控制發送信號的變形而進行發送。另外,移動終端裝置(無線發送裝置)通過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變,并根據移動終端裝置的消耗功率模式控制該頻率信號數,從而即使在低消耗功率模式下也能控制發送信號的變形而進行發送。(第2實施方式)下面,針對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不同的移動終端裝置,由第2實施方式例示決定 SC~2方式的副載波的分配的方法。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移動終端裝置是向進行預先分配的基站裝置(控制裝置)通知了針對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能的最小值的裝置。基站裝置基于從該各移動終端裝置通知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決定分配到各移動終端裝置的副載波。該副載波的分配決定由基站裝置內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一般由軟件實現。以下,基于圖7所示的基站裝置的示意結構、圖9、4所示的流程圖、圖8,例示在基站裝置中的分配。圖7中例示了作為具有對上行鏈路決定向各移動終端裝置的副載波分配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的控制裝置的基站裝置的模塊圖。在圖7中,21是通過天線接收來自各移動終端裝置的信號,并從該信號生成接收數據,并且生成在各副載波中包括來自各移動終端裝置的信號的SINR等傳輸路徑特性的傳輸路徑信息的接收部。22是從發送數據生成發送信號并通過天線來發送,并且向移動終端裝置發送控制數據的發送部。對這些接收、發送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接收部21為已知各移動終端裝置的傳輸路徑狀態的方式、發送部22為能發送控制數據的方式即可。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除了輸入接收部 21生成的各移動終端裝置的傳輸路徑信息之外,輸入包含從各移動終端裝置接收的數據的服務品質QoS等發送優先權(q)的數據信息、包含每個移動終端裝置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s)的移動終端裝置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基于后述的流程決定副載波分配,作為控制數據向發送部22輸出表示該副載波分配的信息,并向各移動終端裝置通知。另外,如圖7所示,數據信息和移動終端裝置信息也可以從基站裝置的外部輸入到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也可以使接收部21從移動終端裝置接收這些信息并輸入到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這樣,本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具備接收部21、發送部22、副載波分配決定部 23。圖8是例示了容納副載波與使用該副載波的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關系的表的存儲內容的圖。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具備了記錄圖8所示的所有副載波序號與使用該副載波的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關系的表。在該圖8中,表示移動終端裝置a使用副載波序號為從1至4、從69至72的副載波,移動終端裝置b使用副載波5至68,移動終端裝置c使用副載波77至9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各移動終端裝置使用64副載波,因此移動終端裝置a與c被分配了其它區域剩余的副載波。另外,副載波序號73至76呈0,這意味著沒有進行分配。分配結束時,最終,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將該表的全部或一部分信息作為控制數據輸出到發送部22,發送部22由下行鏈路從基站裝置向各移動終端裝置通知該控制數據,且各移動終端裝置根據該信息,向在上行鏈路(從移動終端裝置向基站裝置的鏈路) 中使用的副載波分配頻率信號。圖9是說明用于進行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的副載波分配的處理的流程圖。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在步驟SlOl中相對于進行分配的移動終端裝置盡可能選擇傳輸路徑特性良好的副載波。例如,在完全沒有進行分配的狀態中,對某一移動終端裝置進行分配時,通過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64來連續地選擇64個副載波時,考慮321種模式,即副載波1至 64、2至65、…、321至384。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從其中基于傳輸路徑信息選擇傳輸路徑特性良好的連續的64個副載波。另外,這里,副載波的連續的個數使用移動終端裝置信息所包含的該移動終端裝置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步驟S102是更新表的步驟。若在步驟SlOl中決定了分配,則副載波分配決定部 23在與表的副載波序號對應的位置上設定該決定的移動終端裝置記號。下面,圖10是說明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對多個移動終端裝置進行圖9所示的每個移動終端裝置的分配時的動作的流程圖。在圖10中步驟Sl至步驟S3是初始化處理。步驟Sl是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初始化表的步驟,在沒有分配到各副載波的移動終端裝置的狀態,即對所有的副載波序號輸入0。步驟S2是在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分配的幀中進行移動終端裝置的分類的步驟。 在步驟S2中,基于包含在數據信息的QoS等發送優先權與包含在移動終端裝置信息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進行分類。相對于移動終端裝置m,用MTm(q,s)表示這個,q是發送優先權,s是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副載波數)。為了簡化說明,設發送優先權q為0(優先權低)優先權高)的整數,頻率信號數s是S= 1、4、16、64中的任一值。在步驟S3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變數的初始化。設關于發送優先權的變數X為優先權最高的X = 2,關于副載波數的變數y為最多的y = 64。在步驟S4中,為了從發送優先權高的移動終端裝置開始分配副載波,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在未處理的移動終端裝置內選擇發送優先權最高的移動終端裝置。在步驟S5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判斷對具有變數y的移動終端裝置的分配是否可能。該判斷在連續y個且分配了 0的副載波有64 + y組時判斷為可能,若沒有則判斷為不可能。例如,Y = 64時意味著需要連續分配了 0的副載波1組,y = 16時意味著需要連續16個并分配了 0的副載波4組。在步驟S5中判斷為分配可能,則轉移到步驟Sl 1,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在步驟S4中選擇的移動終端裝置中有無對應于發送優先權為變數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變數y的MTm(x,y)的移動終端裝置的判斷。在該步驟Sll中有移動終端裝置時,基于傳輸路徑信息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對在步驟SlO中符合了的移動終端裝置m的副載波分配之后,回到步驟S5,重復相同的步驟。在步驟S5或步驟Sll中不符合條件時轉移到步驟 S6。在步驟S6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判斷是否滿足y > 1,直到不滿足該條件為止, 重復進行從步驟S12到步驟S5的循環。這里,在步驟S12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進行y=y/4的更新,由于該操作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可取的值變成1、4、16、64,因此最初為了方便而決定了 y = 1、4、16、64,但是不僅限于此,對于y的可取值而言只要使從大值開始適當循環即可。在步驟S6中,結束關于y的循環時,即,從步驟S7開始降低發送優先權χ后同樣進行分配。在步驟S13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通過使變數χ = x-1來降低發送優先權, 并通過再次使y = 64來設定變數y,即,使關于集群內的頻率數信號再次循環。在全部優先權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處理結束時,在步驟S8決定表。之后,在步驟S9中,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基于決定的表向發送部22輸出分配信息并結束處理,則發送部22利用下行鏈路向各移動終端裝置通知分配信息。這樣,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通過基于有關每個移動終端裝置的SINR等傳輸路徑的傳輸路徑信息和構成每個移動終端裝置1個集群的頻率信號數來決定向每個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的副載波,從而能夠分配副載波,使得各移動終端裝置的通信效率變得良好。而且,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決定向每個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的副載波時,通過優先構成1個集群的頻率信號數多的移動終端裝置來決定分配副載波,從而能夠向各移動終端裝置效率更好地分配頻帶整體。而且,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決定向每個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的副載波時,通過優先 QoS等發送優先權高的移動終端裝置來決定分配的副載波,從而能夠按照發送優先權的順序向各移動終端裝置效率更好地分配頻帶整體。另外,這里示出的分配方法是一個事例,根據發送優先權的順序的高低和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來進行分配是該實施方式的宗旨。這樣,基站裝置(控制裝置)通過在決定向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的副載波時進行優先分配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多的移動終端裝置,從而能夠有效進行副載波分配。(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對在蜂窩系統的上行鏈路中使用SC~2方式并使用具有在第1實施方式中所示的發送機的移動終端裝置(無線發送裝置)的情況進行說明。在基站裝置(控制裝置)中有同時來自多個移動終端裝置的訪問時,在基站裝置中能接收的功率相等的情況容易進行處理(發送功率控制)。為此,在離基站裝置遠的移動終端裝置中需要增大發送功率,離基站裝置近的移動終端裝置中需要減小發送功率。作為識別離基站裝置的遠近的方法的一例,利用越是長距離衰減越大的情況,由移動終端裝置接收的來自基站裝置的信號功率與從基站裝置通知的基站裝置的發送功率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本發明的基站裝置中,在基站裝置內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中,向認為在離基站裝置遠的位置上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連續的副載波,對近的移動終端裝置自由分配副載波。 即,向遠的移動終端裝置多分配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向近的移動終端裝置少分配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進行這樣的分配時,認為在遠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的發送信號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會變低,認為在近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的PAPR會變高。進一步考慮發送功率控制時,認為在遠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需要大的發送功率,但是由于從基站裝置分配了連續的副載波,能夠提高HP放大器的工作區域,所以能夠進行信號不變形的發送。另外,由于認為在近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只要是小的發送功率即可,因此能夠降低HP放大器中的工作點。這意味著隨機配置使用的副載波,即使PAI^R變大也不會使信號變形就能夠發送。因此通過與以往的發送功率控制,鏈接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從而能夠抑制向移動終端裝置中的HP放大器的負載,所以能夠在不降低通信中的吞吐量(throughput)的基礎上降低移動終端裝置成本。 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在該圖中對與圖 1各部對應的部分附加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34是從副載波分配接收部42接收表示向本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并按照該信息進行副載波分配的副載波分配部(副載波分配單元)。41是通過天線接收來自基站裝置的信號并從該信號抽出接收數據的接收部。副載波分配接收部(分配接收單元)42從接收部41接收的信號中獲得表示向包含在控制數據的本裝置的副載波分配的信息后向副載波分配部34輸出。43是根據接收部41接收的信號的接收功率推定到基站裝置的距離的距離推定部(距離推定單元)。44是通過向編碼部 11輸入表示距離推定部43推定的到基站裝置的距離的信息從而向基站裝置發送的距離通知部(距離通知單元)。40是接收距離推定部43推定的到基站裝置的距離并按照該距離越大發送功率越大的方式決定TPC放大器91的放大率并向RF部9輸出包括該放大率的控制信息C2的控制部。這樣,本實施方式的移動終端裝置具備編碼部11、S/P變換部1、DFT部2、副載波分配部34、IDFT部5、GI插入部6、P/S變換部7、D/A變換部8、RF部9、控制部40、接收部41、 副載波分配接收部42、距離推定部43、距離通知部44。圖12是表示了基站裝置與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位置關系例的圖,圖13是表示具有如圖12所示的位置關系時的副載波分配例的圖。另外,為了使圖示變得簡單,在圖13 中,設移動終端裝置A、C使用的副載波總數分別為16、移動終端裝置B使用的副載波總數為32、全頻帶的副載波數為64。在圖12所示的位置關系例中,移動終端裝置A在離基站裝置最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B在其次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C在最近的距離上。此時,由于在最遠距離的移動終端裝置A需要大發送功率,因此分配副載波使PAPR變小且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變多(在圖13的例中是16)。另外,由于在最近距離的移動終端裝置C 減小發送功率,因此即使PAI^R大也無妨,所以分配副載波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變少(在圖5的例中是1)。以下,在上行鏈路為單頻復用蜂窩系統時,對進一步考慮小區間干擾的情況進行例示。如在第2實施方式中所述,將整個頻帶作為分配候補來分配副載波時,小區僅為1個時能夠進行最佳分配,但是由于存在干擾小區時會在頻率方向上隨機增加干擾,特別是向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多的移動終端裝置的影響會變大。本實施方式中,在單頻復用蜂窩系統中,分割使用在頻率軸的候補,在圖14中表示減輕小區間干擾的影響的方法。但是,為了簡化說明,設向頻率方向的分割數為3,設每3小區重復該配置。另外,在分割的頻帶間也可以存在防護頻帶(guard band)。這里,防護頻帶是指為了減輕向頻率上接近的系統或其它通道的影響而設置的并未使用的頻帶。圖14對各小區的頻率分割進行了例示。從頻率小的一方將小區A分割為白色區域All、稠密的斜線區域A12、稀疏的斜線區域A13,從頻率小的一方將小區B分割為稠密的斜線區域A21、稀疏的斜線區域A22、白色區域A23,從頻率小的一方將小區C分割為稀疏的斜線區域A31、白色區 域A32、稠密的斜線區域A33。設白色區域All、A23、A32是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1的區域,稀疏的斜線區域A13、A22、A31是16的區域,稠密的斜線區域A12、 A21、A33為64的區域。向在基站裝置中認為離得遠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稠密的斜線區域 A12、A21、A33的副載波,向認為離得近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白色區域A11、A23、A32的副載波,向該中間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稀疏的斜線區域々13、422、六31。由于大致根據與基站裝置之間的距離決定移動終端裝置的發送功率,所以據此在發送功率方面保持小區間干擾的平衡。而且,根據發送功率,在每個區域上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設定為不同的值。據此,在來自其它小區的干擾功率變大的白色區域中,由于各移動終端裝置的集群內副載波數為1,因此能夠選擇最佳的副載波,并加載在發送功率的干擾控制中,在每個移動終端裝置中能夠得到頻率多樣性效果,能夠減輕干擾的影響。圖1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控制裝置)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51是通過天線接收來此移動終端裝置的信號并從該信號中抽出接收數據,并且從接收的信號生成表示各副載波的SINR等傳輸路徑的傳輸路徑信息,另外,從接收的信號抽出表示與各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距離的信息的接收部。52是從發送數據生成發送信號并通過天線發送,并且從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作為控制數據接收表示副載波的分配的信息,并向各移動終端裝置發送的發送部。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從接收部51接收傳輸路徑信息與表示與各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距離的信息,首先基于表示距離的信息決定對應該信息的移動終端裝置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基于距離與發送功率的關系、發送功率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的關系,預先對應賦予距離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之間的關系并存儲后基于該存儲內容決定該頻率信號數的決定。而且,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基于之前決定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和從接收部51 接收的傳輸路徑信息和發送優先權包括的數據信息,與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同樣地決定向各移動終端裝置的副載波的分配。但是,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在每個頻帶(圖14中的白、陰影部分、黑)中決定分配。為了在該各頻帶中使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一定,能夠固定關于圖10的流程圖所示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s的變數y來執行分配。在第1至第3實施方式中,各移動終端裝置使用的總副載波數相同,但是本發明并不僅限于此,即使是在每個移動終端裝置中使用的副載波數不同或根據情況改變移動終端裝置使用的副載波數等可改變副載波數的移動終端裝置或系統也能夠在其中得到同樣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移動終端裝置向基站裝置發送表示距離的信息,接收了此信息的基站裝置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但是移動終端裝置也可以是具備向基站裝置發送表示控制部40決定的發送功率的信息的發送功率通知部,接收了表示該發送功率的信息的基站裝置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另外,移動終端裝置也可以具備與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同樣的基于發送功率或距離來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的頻率信號數決定部、向基站裝置發送表示決定了的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的信息的頻率信號數通知部,接收了表示該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的信息的基站裝置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基于該信息進行副載波的分配。另外,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根據移動終端裝置的HP放大器的飽和特性決定本實施方式中的發送功率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之間的關系。
這樣,基站裝置(控制裝置)通過在決定向各移動終端裝置分配的副載波時根據向各移動終端裝置的發送功率決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從而在由基站裝置和移動終端裝置構成的系統內能夠有效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另外,通過組合如本實施方式所述的基站裝置與移動終端裝置,能夠提供通信效率高的系統。另外,進一步通過在每個基站裝置中使基于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訪問的頻率不同,從而能夠在單頻復用蜂窩系統中提供更有效的通信系統。(第4實施方式) 在第1至第3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與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無關地使用SCT2方式的例,但是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少時,特別是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1時,將對信息數據進行了如64QAM或BPSK的調制的符號分配到各副載波的如通常的OFDM信號的多載波信號與 PAI3R特性之差會變小。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少時發送OFDM信號的發送機。圖1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發送機的結構的示意模塊圖。圖16中,在對應于圖1 的各部的部分附加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在圖16中,62是用于生成OFDM信號的副載波調制部。61是進行SCT2方式的信號與OFDM信號的選擇的信號選擇部。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為1時,由控制部60對信號選擇部61進行選擇OFDM信號的控制。其它的操作,控制部60 與控制部10相同。在圖17中表示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與選擇的信號形式的關系。OFDM信號與MIMO (Multi-Input Multi-Output)方式之間的兼容性良好,能夠使用副載波適應調制等,對SC~2方式有好處,所以能夠進一步實現傳送效率好的通信。在本發明中主要的目的在于根據發送裝置的特性或系統生成峰值平均功率比 PAI^R特性不同的信號并改善通信效率。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生成該PAI^R特性不同的信號時,通過在SC~2方式中分配副載波時改變連續的副載波數(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來表現了改變PAPR特性的特點。即,通過增多集群內的頻率信號數來減少大PAPR的產生并增加小PAPR的產生,即,表現了 PAI^R特性變得良好的特點。這些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技術是實現本發明的1個方法,只要是能夠改變PAI^R特性的系統,也能適用其它的通信方式。作為一例,考慮在背景技術中所述的Distributed方式(D配置)的應用。該D配置是通過使分配的副載波間隔一定來改善PAPR特性的方法。在該方法中,為了改變PAPR 特性,通過部分破壞其規則性能夠實現。破壞規則性且選擇SINR特性良好的副載波時雖然劣化PAPR特性,但是通信特性變好且能夠改善傳送容量。通過改變破壞該規則性的副載波數,能夠實現具有不同PAI^R特性的通信方式,能夠得到與第1至第4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第5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提出關于以Distributed方式(D配置)為基準,通過部分破壞 D配置的規則性來改變PAPR特性的方式的實施方式。圖18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方法的圖。對于D配置的副載波分配方法已在背景技術中提出,但重新在圖18(a)中表示。D配置的副載波分配意味著使用一定間隔的副載波。圖18(a)表示以副載波序號1為開頭,以4副載波間隔分配副載波的方法。即,圖18(a)表示以副載波序號1為開頭,按照副載波序號5、副載波序號9、…、副載波序號61的方式分配副載波的方法D配置與適用Localized方式(L配置)的分配方法時同樣地在PAI3R特性上出色。圖18(b)表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適用的副載波分配方法。圖18(b)是移動了在圖18(a)中選擇的一部分副載波(破壞規則性)的圖。在圖18(b)中,將圖18(a)中的副載波5移動到了副載波6、將副載波33移動到了副載波34、將副載波61移動到了副載波60。這樣由于移動D配置的一部分會惡化PAPR特性,但是具有提高能選擇的副載波的靈活性、改善誤碼率特性的優點。在以下,將破壞了 D配置的規則配置的一部分的副載波分配方法稱作偏移 D-配置。另外,將破壞D配置的規則配置的一部分的副載波數稱作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 圖19是說明用于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利用偏移D-配置分配副載波的處理的流程圖。以下,利用圖19對用于利用偏移D-配置來分配副載波的處理進行說明。另外,為了簡化,對作為基本的D配置的副載波間隔m為1種類的情況進行說明。在圖19中步驟S200是決定表示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N值的步驟。對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決定方法將后述。步驟S201是獲取作為各副載波的傳輸路徑品質的SINR的步驟。該SINR獲取有時基于測定進行,有時基于通知進行。步驟S202是在D配置中選擇SINR特性最好的模式的步驟。這是因為例如在作為基本的D配置的副載波間隔為m時存在m種類的配置,因此從其候補中選擇1個的步驟。步驟S203是從作為D配置而選擇的副載波中選擇N個SINR低的副載波的步驟。 在該步驟中選擇的副載波是破壞規則性的副載波的候補。步驟S204是有關對在步驟S203中選擇的副載波進行的處理的循環。對該循環中的處理進行說明。步驟S205是與順序鄰接的副載波比較所選擇的副載波的步驟。步驟S205 的處理結果為鄰接的副載波的SINR高時(在步驟S205中為Yes時)進入步驟S206。步驟S206是改變使用的副載波的步驟。作為鄰接的副載波可以想到將左右的副載波作為候補的方法、將任意一方作為候補的方法、次鄰接的副載波(位于隔一個鄰接位置的副載波) 也考慮的方法。在步驟S205中,鄰接的副載波的SINR比原來的副載波的SINR惡劣(小)時(在步驟S205中為No時)不進行使用副載波的換入而繼續進行循環。以上,通過執行這樣的流通,能夠實現從D配置中部分破壞了規則性的副載波配置。這里,對表示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N值的決定方法進行說明。例如按照對于各移動終端裝置的每一個發送的信號能得到期望的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的方式決定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例如,在離基站裝置遠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即對需要大發送功率的移動終端裝置較少地決定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另外,在離基站裝置近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 即對不需要大發送功率的移動終端裝置較多地決定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該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決定可以由移動終端裝置執行,也可以由基站裝置執行。由移動終端裝置執行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決定時,由各移動終端裝置向基站裝置通知決定了的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下面,對第5實施方式的系統進行說明。另外,在第5實施方式中,設多個移動終端裝置同時向基站裝置訪問,且在基站裝置中決定各移動終端裝置發送數據而使用的副載波。圖20是具有本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功能的基站裝置的簡單模塊圖。除副載波分配功能之外,本實施方式是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系統。即,在接收部51中推定從各移動終端裝置發送數據時的傳輸路徑,推定每個副載波的SINR。而且,在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中決定各移動終端裝置使用于發送的副載波,發送部52向各移動終端裝置通知。在圖 20中,在對應于圖15的各部的部分附加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的分配副載波的算法是與圖15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不同的動作。另外,在該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中使用的算法是圖19所示的流程。在本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中,執行如下處理。基站裝置內的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 向認為在離基站裝置遠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以一定間隔分配副載波。載波分配決定部 353向近的移動終端裝置自由分配副載波。 即,向近的移動終端裝置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分配副載波。另外,副載波分配決定部353向位于其中間的移動終端裝置根據偏離D-配置,以從D配置破壞了某種程度的規則性的間隔分配副載波。這樣進行分配時,離基站裝置距離遠的位置,即越是需要大發送功率的移動終端裝置,發送的信號的PAI^R特性越出色。另外,離基站裝置距離近的位置,即越是需要小發送功率的移動終端裝置,發送的信號的PAPR特性越劣化。進行以上的控制時,認為在離基站裝置遠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需要大發送功率。但是,由基站裝置向這樣的移動終端裝置以一定間隔分配副載波,信號的PAI^R特性出色。因此,根據以上的控制,即使擴大HP放大器的工作區域也能進行信號不變形發送。另外,認為在離基站裝置近的位置的移動終端裝置只需小發送功率。因此,能夠降低所述的HP放大器中的工作點。這意味著隨機配置使用的副載波,即使PAI^R變大也能進行信號不變形的發送。圖21是表示了基站裝置與移動終端裝置之間的位置關系一例的圖。圖22是表示了具有如圖21所示的位置關系時的本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例的圖。另外,為了使圖示變得簡單,在圖22中設各移動終端裝置使用的副載波總數分別為16、全頻帶的副載波數為 64 (未使用16副載波)。在圖21所示的位置關系例中,移動終端裝置A在離基站裝置最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B在其次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C在最近的距離上。此時,在離基站裝置最遠距離的移動終端裝置A需要大發送功率。因此,使分配副載波間隔一定(在圖22例中 4副載波間隔),從而使PAPR變小。即,設移動終端裝置A使用的16個副載波為(A1、A2、 A3、…、A16),分配副載波序號1、副載波序號5、副載波序號9、…、副載波序號61的16個副載波。這些與在圖19中所示的流程中將可能偏移頻率信號數的N設為N = 0來分配副載波相同。另外,在離基站裝置最近距離的移動終端裝置C會減小發送功率,因此即使PAPR 大也無妨。因此,可以不考慮分配間隔并基于R配置分配副載波。在圖22的例中,設移動終端裝置C使用的16個副載波為(C1、C2、C3、…、C16),分配副載波序號3、副載波序號8、 副載波序號11、···、副載波序號63的16個副載波。這樣,在分配到移動終端裝置C的副載波中各副載波間隔不一定一定。此時,與在圖19中所示的流程中設N= 16時相同。另外,離基站裝置的距離位于中間的移動終端裝置B基于偏離D-配置,從一定間隔挪動一部分副載波位置來進行分配。在圖22的例中,設移動終端裝置B使用的16個副載波為(B1、B2、B3、…、B16),分配副載波序號2、副載波序號7、副載波序號10、…、副載波序號62的16個副載波。畫陰影的副載波(副載波序號7、副載波序號23、副載波序號48、 副載波序號51的副載波)是基于偏離D-配置挪動位置的副載波。在該例中,C12的副載波從D配置的原來的副載波偏離了兩個而被分配。這樣,偏離的大小不需要限定在“1”。另夕卜,圖22所示的例相當于設圖19的流程中的N = 4并全部改變在步驟S203中選擇的副載波(由圖中的陰影表示的副載波)的情況。(第6實施方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提出了進行對高速移動的移動終端裝置適合的副載波分配的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同時使用以L配置為基本的第3實施方式中的配置與D配置來進行副載波分配。圖23是本實施方式的副載波分配的一例。在圖23中,設移動終端裝置A使用的副載波總數為8、移動終端裝置B使用的副載波總數為16、移動終端裝置C使用的副載波總數為24、所有頻帶的副載波數為64(未使用 16副載波)。在圖21所示的位置關系例中,移動終端裝置A在離基站裝置最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B在其次遠的距離上,移動終端裝置C在最近的距離上。另外,設移動終端裝置A 在高速移動。此時,高速移動且在離基站裝置最遠的距離上的移動終端裝置A需要大發送功率。因此,對移動終端裝置A設定一定的分配副載波間隔(在圖23中的例中為8副載波間隔),使得PAPR變小。另外,由于高速移動的移動終端裝置的傳輸路徑的時間變動大, 因此通過使用傳輸路徑品質良好的傳輸路徑,很難得到多用戶多樣性效果。因此,高速移動時,可以說通過如D配置拓寬帶寬來期待頻率多樣性效果比較好。在離基站裝置最近的距離上的移動終端裝置C由于會降低發送功率,因此即使 PAI^R大也無妨。因此,無需考慮分配間隔就能分配副載波。另外,離基站裝置的距離位于中間的移動終端裝置B基于進行第3實施方式所述的集群分割的配置(在圖23中設1區間內的副載波數為4),進行副載波分配。通過進行這樣的副載波分配,不僅保證高速移動的移動終端裝置的頻率多樣性效果,也能實現考慮到PAPR的副載波分配。另外,圖1中的S/P變換部1、DFT部2、區段化部3、副載波分配部4、IDFT部5、GI 插入部6、P/S變換部7、控制部10、和圖7中的接收部21、發送部22、副載波分配決定部23、 和圖11中的控制部40、副載波分配接收部42、距離推定部43、距離通知部44、和圖15中的接收部51、發送部52、副載波分配決定部53、和圖16中的控制部60、信號選擇部61、副載波調制部62也可以由專用硬件實現,另外也可以通過由存儲器和CPU(中央運算裝置)構成這些各部,并在存儲器中加載用于實現各部功能的程序來執行而實現該功能。以上,參照附圖詳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具體的結構不僅限于該實施方式,也包括不超出本發明思想的范圍的設計等。(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優選用于在從移動終端裝置到基站裝置的上行鏈路中使用頻譜控制單載波方式的移動體通信系統,但是不僅限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基站裝置,包括接收部,其從發送裝置接收表示該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第一信息;決定部,其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所述發送裝置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和發送部,其向所述發送裝置發送表示基于所決定的方法進行的副載波的分配的第二信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所述接收部接收從所述發送裝置發送的信號,即該發送裝置將時域信號變換為頻率信號并將該頻率信號配置在由所述第二信息表示的副載波上而生成的信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是表示所述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多個副載波的配置方法中的第一方法的信息;該第一方法是將多個副載波分成2個以上的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所述決定部將所述發送裝置使用的所述組中的至少一個副載波決定為其他發送裝置使用的副載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是表示所述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多個副載波的配置方法中的第二方法的信息,該第二方法是配置連續的副載波的方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在所述發送裝置位于小區邊緣的情況下,所述決定部將所述第二方法決定為所述發送裝置使用的配置方法。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裝置,其中,在所述發送裝置的發送功率大于規定值的情況下,所述決定部將所述第二方法決定為所述發送裝置使用的配置方法。
8.一種發送裝置,包括接收部,其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從基站裝置接收表示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使用哪種方法的信息,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和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用于利用所述多個副載波來發送數據的發送功率。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送裝置,其中,與所述信息表示所述第二方法時相比,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信息表示所述第一方法時降低所述發送功率的最大值。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送裝置,其中,所述發送裝置還包括發送部,該發送部向所述基站裝置發送表示所述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信息。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送裝置,其中,所述發送裝置還包括發送部,該發送部發送基于所述發送裝置的狀態限定的、表示所述第一方法和所述第二方法中的任一種方法的信息。
12.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包括基站裝置和發送裝置,其中, 所述基站裝置包括第一接收部,其從所述發送裝置接收表示該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第一信息;決定部,其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所述發送裝置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和第一發送部,其向所述終端裝置發送表示基于所決定的方法進行的所述副載波的分配的第二信息,所述發送裝置包括第二接收部,其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和分配部,其將時域信號變換成頻率信號,并將該頻率信號分配給由所述第二信息表示的副載波。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中,所述決定部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
14.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包括基站裝置和發送裝置,其中,所述基站裝置包括發送部,其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向所述發送裝置發送表示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的信息,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 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 所述發送裝置包括 接收部,其接收所述信息;和控制部,其基于所接收的信息,控制用于利用所述多個副載波來發送數據的發送功率。
15.一種處理器,包括輸入部,其接受表示能夠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第一信息的輸入; 決定部,其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副載波的配置方法;和輸出部,其輸出表示基于所決定的方法進行的所述副載波的分配的第二信息。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處理器,其中,所述決定部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
17.一種處理器,包括輸入部,其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接受表示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的信息的輸入,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和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用于利用所述多個副載波來發送數據的發送功率。
18.—種基站裝置的無線通信方法,包括從發送裝置接收表示該發送裝置能夠使用的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第一信息的步驟; 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步驟;和向所述發送裝置發送表示基于所決定的方法進行的所述副載波的分配的第二信息的步驟。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中,在決定所述副載波的配置方法的步驟中,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基于所述第一信息決定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 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
20.一種發送裝置的無線通信方法,包括為了分配多個副載波,從基站裝置接收表示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的信息的步驟,所述第一方法是將所述多個副載波分為至少2個組來離散地配置各組的方法,所述第二方法是連續配置所述多個副載波的方法;和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用于利用所述多個副載波來發送數據的發送功率的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將時域信號轉換為要分配至要傳輸的多個副載波上的多個頻率信號,所述無線通信系統基于傳輸功率信息來改變用于將所述多個頻率信號分配至所述多個副載波上的方法。
文檔編號H04W52/52GK102355719SQ20111035292
公開日2012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28日
發明者三瓶政一, 宮本伸一, 洼田稔, 浜口泰弘, 藤晉平, 難波秀夫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