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音膜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元器件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應用于微型喇叭或受話器中 的復合音膜組。
背景技術:
喇叭和受話器其實都是一種將電能轉換成聲音的一種轉換設備,音膜組是這種轉 換設備的主要元件之間,音膜組包括有音圈和音膜,當不同的電子能量傳至音圈時,音圈產 生一種能量與磁鐵的磁場互動,這種互動造成音膜振動,因為電子能量隨時變化,音圈會往 前或往后運動,因此音膜就會跟著運動,這一動作使空氣的疏密程度產生變化而產生聲音。傳統制作音膜組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漆包線繞制成環形狀,并形成具 有一定高度的音圈,再采用膠水將音膜和音圈粘接一起,形成音膜組;另一種是通過于音膜 上鍍上一金屬層,然后于金屬層上蝕刻成平面型螺旋狀音圈。上述現有的音膜組結構,雖可提供給使用者將電能轉換成聲音的功效,確實具有 進步性,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發現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諸多不足,造成現有 的音膜組在實際應用上,未能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現將其缺點歸納如下一、上述的第一種方式由于受音圈高度的限制而無法把音膜組的厚度做薄,而上 述的第二種方式由于受磁路間距的限制而無法將音膜組的寬帶做小,因此上述兩種方式制 作成的音膜組都不適用應用于小型化甚至是微型化的喇叭或受話器中。二、傳統的音膜組對磁路間隙及高度要求都很嚴格,所繞制的音圈的圈數受限制, 因此阻抗有一定的限制,從而影響喇叭或受話器的音質,而且生產制造工藝復雜難度大,容 易產生不良品,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缺陷,有人提出利用漆包線繞制形成的片狀的雙層式音圈, 雖然該種音圈可將使音膜組的厚度大大變薄,并使音膜組的寬度減小,然而,該種雙層式的 音圈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然存在著一下缺陷首先,該種音圈為雙層式結構,使得 制作出來的音膜組的厚度依然比較厚,不利于制造微型超薄的喇叭或受話器;其次,由于結 構限制,該種音圈只能應用于平面型的音膜中,不能應用于帶有弧度的音膜中,應用范圍狹 窄;再者,由于該種音圈的厚度厚,使得質量重,部分頻段無法實現通過,進而使得制作出來 的喇叭或受話器其音質和頻響特性都具有局限性;最后,由于雙層式結構的音圈系通過兩 根漆包線連接并繞制形成,使得制作喇叭或受話器時的工藝復雜,成本高,不利于企業的大 規模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音 膜組,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音膜組結構厚度厚、質量重,無法滿足電子產品微型化要求的問 題。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音膜組,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喇叭或受話器音質和頻響特性不佳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音膜組,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音膜組制作 工藝復雜、容易產生不良品、生產成本高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復合音膜組,包括有音膜和音圈,該音圈固定于音膜的一表面上,該音圈為由 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漆包線對折后形成雙漆包線,該雙漆包線在同一平面上 由內向外螺旋緊密繞制形成前述平面型單層線圈;該漆包線的對折處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 圈的內側,該漆包線的輸入端和輸出端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漆包線為單漆包線,該單漆包線在同一平面上由內向外 螺旋緊密繞制形成前述平面型單層線圈,該單漆包線的外端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 側,該單漆包線的內端經折彎延伸至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音圈通過粘貼的方式固定于音膜的一表面上。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 方案可知一、通過由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形成音圈,并將該音圈復合成 型于音膜的表面上,該音圈的高度由漆包線直徑來決定,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厚度減薄、 質量減輕,同時該音圈的磁路之間不需要設置間隙,有利于將喇叭和受話器的外形尺寸做 得更薄更小,以滿足目前電子產品市場中電子產品的微型化;另外,根據線圈所繞制的圈數 和漆包線的直徑便可既直接又輕易地調整阻抗,阻抗不受任何限制,有利于實現全頻段通 過,為制造出音質和頻響特性更好的喇叭或受話器提供有力的支持。二、其音圈采用單層的平面結構,使得該音圈可配合音膜的外形而復合成型,解決 了雙層式音圈只能做成平面而無法做成弧形的問題,有利于擴大音圈的應用范圍。三、本實用新型之音圈采用一根漆包線便可制作形成,并且該音圈的制作對磁路 的高度和間距要求不嚴格,使得制作喇叭或受話器時的工藝更簡單,提高產品合格率,延長 喇叭和受話器的使用壽命,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企業的大規模生產。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 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正面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裝結構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正面視圖。附圖標識說明10、音膜20、音圈21、漆包線 211、輸入端212、輸出端 30、音圈31、漆包線 311、外端[0030]312、內端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 括有音膜10和音圈20。其中,如圖2和圖3所示,該音膜10呈一中空的圓形平面狀。如圖3所示,該音圈20由漆包線21繞制而成,該漆包線21對折后形成雙漆包線, 該雙漆包線在同一平面上由內向外螺旋緊密繞制形成一平面型單層線圈,該平面型單層線 圈為中空狀。該漆包線21的對折處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內側,該漆包線21的輸入端 211和輸出端212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當然,該漆包線21的對折處亦可位于該 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對應該漆包線21的輸入端211和輸出端212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 圈的內側,并使該輸入端211和輸出端212折彎延伸出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以使該輸 入端211和輸出端212與外部相應的電路連接。另外,該音圈20通過粘貼的方式固定于該 音膜10上而與音膜10形成一體結構。本實施的制作過程很簡單,只需按常規制作音膜組的方法,使音膜10和音圈20同 時復合成型即可,在此不作詳細敘述。請參照圖4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 例中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音圈30由漆包線31繞制而成,該 漆包線31為單漆包線,該單漆包線在同一平面上由內向外螺旋緊密繞制形成平面型單層 線圈,該單漆包線的外端311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該單漆包線的內端312經折彎 延伸至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該單漆包線的外端311和內端312用于與外部相應的電 路連通。本實施例的制作過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制作過程相同,只需按常規制作音膜組 的方法,使音膜10和音圈30同時復合成型即可。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首先,通過由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形成音圈,并將該音圈復合 成型于音膜的表面上,該音圈的高度由漆包線直徑來決定,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厚度大 大減薄,同時該音圈的磁路之間不需要設置間隙,有利于將喇叭和受話器的外形尺寸做得 更薄更小,以滿足目前電子產品市場中電子產品的微型化;另外,根據線圈所繞制的圈數和 漆包線的直徑便可既直接又輕易地調整阻抗,阻抗不受任何限制,有利于實現全頻段通過, 為制造出音質和頻響特性更好的喇叭或受話器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其音圈采用單層的 平面結構,使得該音圈可配合音膜的外形而復合成型,解決了雙層式音圈只能做成平面而 無法做成弧形的問題,有利于擴大音圈的應用范圍。再者,本實用新型之音圈采用一根漆 包線便可制作形成,并且該音圈的制作對磁路的高度和間距要求不嚴格,使得制作喇叭或 受話器時的工藝更簡單,提高產品合格率,延長喇叭和受話器的使用壽命,從而降低生產成 本,有利于企業的大規模生產。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 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 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音膜組,包括有音膜和音圈,其特征在于該音圈固定于音膜的一表面上, 該音圈為由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音膜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漆包線對折后形成雙漆包線, 該雙漆包線在同一平面上由內向外螺旋緊密繞制形成前述平面型單層線圈;該漆包線的對 折處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內側,該漆包線的輸入端和輸出端位于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 外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音膜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漆包線為單漆包線,該單漆包 線在同一平面上由內向外螺旋緊密繞制形成前述平面型單層線圈,該單漆包線的外端位于 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該單漆包線的內端經折彎延伸至該平面型單層線圈的外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音膜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通過粘貼的方式固定于 音膜的一表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復合音膜組,包括有音膜和音圈,該音圈固定于音膜的一表面上,該音圈為由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藉此,通過由漆包線螺旋緊密繞制的平面型單層線圈形成音圈,并將該音圈復合成型于音膜的表面上,該音圈的高度由漆包線直徑來決定,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厚度大大減薄,同時該音圈的磁路之間不需要設置間隙,有利于將喇叭和受話器的外形尺寸做得更薄更小,以滿足目前電子產品市場中電子產品的微型化;另外,根據線圈所繞制的圈數和漆包線的直徑便可既直接又輕易地調整阻抗,阻抗不受任何限制,有利于實現全頻段通過,為制造出音質和頻響特性更好的喇叭或受話器提供有力的支持。
文檔編號H04R9/04GK201893913SQ20102064198
公開日2011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日
發明者溫增豐, 薛輝, 賀志堅, 鄭虎鳴 申請人:東莞泉聲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