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便攜式終端,尤其涉及滑動型便攜式終端,該滑動型便攜式終端 將一對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相結合,并且將如電腦鍵盤形式的標準按鍵排 布的鍵盤以橫向布置而使得用戶方便操作使用。
背景技術:
通常所說的便攜式終端是指使得用戶攜帶的同時能夠利用通信、日程管理、多媒 體再生、游戲、電子辭典等各項功能的裝置,作為這種便攜式終端的一例可以例舉移動通信 終端。而移動通信終端從提供單純的語音通話功能逐漸發展成為附帶有如上所述日程管 理、多媒體再生、游戲等各種功能的裝置,到如今還可以提供如無線上網、視頻文件傳送、數 字多媒體廣播等即時服務或者大容量信息文件的收發等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只需通過一個移動通信終端也可以充分實現便攜式終端各 種形式的功能以及由此所提供的服務。即,除了移動通信服務商所提供的語音通話或多媒 體服務之外,在能夠進行無線上網的地區,即使不連接移動通信服務網,也可以通過移動 通信終端來連接因特網,而這種通信功能使得用戶可以通過因特網來下載所需要的主題 (contents)0在此,為了使用日程管理功能或通過無線因特網來收發電子郵件等,需要提供標 準鍵盤等輸入裝置。當然,通過一般便攜式電話的鍵盤也可以實現各種文字輸入,但是需要 撰寫緊急文書或長篇的電子郵件時,使用標準鍵盤會更加便捷和正確。然而,移動通信終端考慮到話筒與聽筒之間的距離,通常沿長度方向設置顯示屏 和鍵盤,因此較難布置標準鍵盤等輸入裝置。即,用戶實際操作終端時,將終端沿豎直方向 布置的狀態下對鍵盤等進行操作,而這種結構的終端由于其橫向寬度較窄,因此布置標準 鍵盤較為困難。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人們提供了具有觸摸屏的終端,該終端在前面設置具有觸摸 功能的顯示屏,從而使得用戶即可以方便利用多媒體功能,還可以在撰寫長篇郵件時,將終 端橫向布置而在觸摸屏上實現標準鍵盤來方便用戶輸入。這種利用了觸摸屏的終端由于通 過顯示屏可以實現各種輸入裝置,因此也有利于實現標準鍵盤。另外,人們還提供了滑動型便攜式終端,該終端在沿豎直方向較長的第一殼體設 置鍵盤,使得第二殼體沿第一殼體的橫向做滑動移動來開閉鍵盤,并在開放鍵盤的狀態下, 通過沿橫向布置終端來使得鍵盤容易實現標準按鍵排布。如今,這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已 被廣泛商用化。但是,這種橫向滑動移動結構的終端,較難確保用于連接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中 電路裝置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的排線結構。S卩,為了充分確保根據第二殼體滑動距離的長度,排布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 間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在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以彎曲的形式布置,因此第二殼體的滑動移 動所導致的干涉很容易使柔性印刷電路板受破壞。[0010]并且,為了確保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時用于標準按鍵排布的充分的空間,在第一 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較難確保能夠相對遮蔽柔性印刷電路板的空間。據此,當第二殼體做 滑動移動時,柔性印刷電路板很容易露于外部而加大柔性印刷電路板受損的危險,而且還 降低終端的美觀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具有標準按鍵 排布的鍵盤,又可以防止柔性印刷電路板或柔性印刷電路板的排線結構露于外部的滑動型 便攜式終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防止柔性印刷電路板或柔性印刷電路 板的排線結構露于外部來使得外觀美麗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長時間反復進行滑動開閉動作也可以 緩解柔性印刷電路板破損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具有第一殼體和 與所述第一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相結合的第二殼體,并且所述終端包括 引導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一面的第一關閉區域而始終被所述第二殼體遮蔽;滑動 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一面,受所述引導部件的 引導而在所述第一殼體上做滑動移 動;排線用開口,形成在所述滑動部件;以及滑動蓋,可滑動移動地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而 對所述排線用開口進行開閉;其中,在所述滑動部件上,所述排線用開口的一部分形成在被 所述第一殼體始終遮蔽的第二關閉區域,而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另一部分形成在根據所述第 二殼體的滑動移動被所述第一殼體開閉的開閉區域,并且,所述開閉區域被開放時,所述滑 動蓋至少遮蔽形成在所述開閉區域的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剩余部分。所述滑動部件在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兩側分別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 延長的縫隙,所述引導部件分別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部,且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包 住所述縫隙中一個的內側壁和所述滑動部件的側端而設置的引導肋。所述終端還包括鏈接部件,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在所述引導肋中的一個;第一長 孔,形成在所述鏈接部件的另一端,并沿著所述鏈接部件的長度方向延長而形成;以及第一 支撐凸起,固定在所述滑動部件上,并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一長孔;其中,根據所述 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所述第一支撐凸起同所述第二殼體一起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進行滑 動移動而使得所述鏈接部件旋轉。所述終端還包括第二長孔,在所述鏈接部件上與所述第一長孔相平行地延長; 以及第二支撐凸起,固定在所述滑動蓋,并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二長孔;其中,根據 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所述鏈接部件旋轉時,所述第二支撐凸起在所述第二長孔的內部 進行移動的同時使得所述滑動蓋相對于所述滑動部件做滑動移動。所述第二支撐凸起相比所述第一支撐凸起更靠近所述鏈接部件的一端而布置。所述終端還包括從所述弓I導肋中的一個延長而形成的第一支撐片,而所述鏈接部 件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在所述第一支撐片上。所述終端還包括第二支撐片,分別形成在每個所述引導部件;以及彈性部件,一 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片,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并提供使得該彈性部件的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力;其中,使得所述彈性部件的兩端最接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 移動的范圍內。所述滑動蓋包括排線孔,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內部;以及傾斜部件,設置在所 述排線孔的一側,并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內部。所述終端還包括從所述第一殼體引出而通過所述排線用開口進入到所述第二殼 體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其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通過所述排線孔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 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延伸以U字形彎曲而至少一部分相互面對而布置。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被所述傾斜部件支撐,從而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 之間傾斜地布置,并通過所述排線孔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在所述開閉區域被開放時,所述滑動蓋在所述滑動部件做滑動移動而所述排線孔 位于所述第二關閉區域內。所述終端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滑動部件之間的蓋體部件。所述蓋體部件具有相面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虛設孔。對于如上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而言,滑動蓋通過排線用開口來防止所述第二 殼體的內部結構露于外部,而且由于柔性印刷電路板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布置為彎曲形 狀,因此可以充分確保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時所需的距離,同時還可以防止柔性印刷 電路板露于外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具有第一殼體 和與所述第一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相結合的第二殼體,并且所述終端包 括引導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一面的第一關閉區域而始終被所述第二殼體遮蔽; 滑動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一面而受所述引導部件的引導在所述第一殼體做滑動移 動;一對縫隙,形成在所述滑動部件,并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相平行地延長;以及 柔性印刷電路板,從所述第一殼體引出而通過所述縫隙中的一個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在 所述第二殼體內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延伸以U字形彎曲而至少一部分相互面對 而布置;其中,所述引導部件包住所述縫隙中至少一個的內側壁而設置。所述引導部件分別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部,且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包住所 述縫隙中一個的內側壁和所述滑動部件的某一側端而設置的引導肋。所述終端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縫隙之間的隔板,而且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至少一 部分附著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分別設置在該引導部件兩端的引導肋,而該引導肋在相互面對 的面上分別具有引導槽,并且所述引導肋分別位于所述縫隙的內部后,所述引導槽包住所 述縫隙的內側壁而設置。所述縫隙分別鄰接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而形成,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以包住所 述引導肋的形式通過所述縫隙而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所述終端還包括從所述引導肋延長的支撐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一部分附著 在所述支撐片上。所述終端還包括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支撐片,而另一端設置 在所述滑動部件上,并提供使得該彈性部件的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力,其中,使得所述彈性 部件的兩端最接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的范圍內。[0035]所述縫隙分別形成在與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相間隔的位置,所述柔性印刷電路 板以包住與所述引導肋所包住的內側壁相面對的所述縫隙的另一內側壁的形式通過所述 縫隙而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彎曲部分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位于一側的所述縫隙與 所述滑動部件的一側端之間。對于如上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而言,無需單獨設置用于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 的排線用開口,而通過用于滑動結合的縫隙來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因此可對柔性印刷電 路板以不露于外部的形式進行布置。綜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可以利用滑動蓋來遮蔽柔性印 刷電路板或其排線結構,因此能夠防止終端的外觀受影響。而且,為了確保滑動動作所需的 長度,在殼體之間不可避免地彎曲而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但此時由于可將柔性印刷電路 板的彎曲部分布置到終端殼體的內部,因此能夠緩解滑動開閉動作對柔性印刷電路板的破 壞。另外,即便不設置滑動蓋,只要利用殼體之間的滑動結合結構所形成的縫隙布置 柔性印刷電路板,則無需形成額外的排線用開口,因此可以提高終端的外觀及結構的穩定 性。而且,當通過所述縫隙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時,為了確保滑動動作所需的長度,可將柔 性印刷電路板的彎曲部分布置在終端的某一個殼體內部,因此可緩解柔性印刷電路板受到 破壞。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2和圖3為用于說明圖1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開閉動作的圖;圖4為圖1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開放狀態下的后面視圖;圖5為圖1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6A和圖6B為用于說明圖1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滑動蓋的動作的部分立體 圖;圖7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8為圖7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9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10為圖9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1為圖10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主要部分的側面圖;圖1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13為圖12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4為圖12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開放狀態下的后面視圖;圖15和圖16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的圖;圖17為圖15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開放狀態下的后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在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過程中,當判斷為對相關的公知功能或構成的詳細說明會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宗旨時,省略有關 的詳細說明。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100的分解立體圖。如圖 1所示,滑動型便攜式終端100具有第一殼體101和以相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 述第一殼體101的第二殼體102。所述第二殼體102沿相比所述第一殼體101的長度方向 相對窄一些的橫向做滑動移動。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圖1示出了將所述終端101沿橫向布 置的狀態,因此所述第二殼體102在圖1中是以豎向做滑動移動。所述第二殼體102具有殼體部件102a、結合在所述殼體部件102a的后面的滑動部 件102d。而所述滑動部件102d在所述殼體部件102a的后面可以遮蔽所述殼體部件102a 的一部分內部空間。所述第一殼體101設有引導部件103,以用于引導所述滑動部件102d 的滑動移動。所述第一殼體101具有根據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被開閉的第一開閉區域 111和與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與否無關地始終處于關閉狀態的第一關閉區域。在 此雖然沒有圖示,但在所述第一開閉區域111設有標準按鍵排布的鍵盤,該鍵盤根據所述 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被開閉。所述第二殼體102在前面設有顯示裝置121,所述顯示裝 置121的兩側分別設有話筒和聽筒,以用于終端100的語音通話功能。所述引導部件103在所述第一關閉區域113設置為一對,各引導部件103的兩側 端分別以相面對的形式形成有引導肋131。同時,所述引導部件103中的某一個具有從所述 引導肋131中的某一個延伸而形成的第一支撐片135,而各所述引導部件103分別具有第二 支撐片133。各所述引導部件103分別相鄰所述第一殼體101的兩側端而設置,所述第一支 撐片135朝所述引導部件103之間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支撐片133分別朝所述引導部件 103的內側延伸而形成。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動部件102d具有受所述引導部件103的引導而做滑動移動 的移動部件102c和與所述移動部件102c相結合而用于支撐彈性部件106等的支撐部件 102b。所述滑動部件102d構成所述第二殼體102的一部分。所述移動部件102c具有受所述引導部件103的引導而做滑動移動的平板129,而 所述平板129遮蔽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后面,具體來講遮蔽所述殼體部件102a的后面一部 分。設置于所述引導部件103的引導肋131在其相互面對的面上形成有引導槽,而該引導 槽分別包住所述平板129的兩側端。在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后面,所述移動部件102c除了 所述平板129之外的其他大部分區域為開放的狀態。所述支撐部件102b結合在所述移動 部件102c,從而遮蔽所述移動部件102c中開放的區域。只是,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中央部 形成有排線用開口 123,從而提供用于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109(如圖2所示)的空間。所述支撐部件102b支撐向所述第二殼體102提供滑動移動驅動力的彈性部件 106,并提供能夠設置用于開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的滑動蓋104的手段。如前所述,所述 移動部件102c與支撐部件102b相結合后,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后面被遮蔽,此時通過形成 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排線用開口 123來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109。在此,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后面被劃分為第二關閉區域和第二開閉區域。即,根據 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后面一部分被所述第一殼體101開閉, 所謂第二開閉區域是指根據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被所述第一殼體101開閉的區域,而所謂第二關閉區域是指與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與否無關地始終處于關閉狀 態的區域。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的一部分處于所述第二關閉區域,而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 開閉區域。這樣可以確保隨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09的移動空 間,對此將參照圖2及圖3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所述滑動蓋104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從而聯動于所述第二 殼體102的滑動移動來開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在此,所述滑動蓋104形成為U字形,以 包住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兩面的形式而設置,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上。當所述滑動部件102d以移動部件102c與支撐部件102b相結合的狀態結合到所 述引導部件103時,所述支撐片135通過形成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回避孔(未圖示)位 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內側,即位于所述第二殼體102的內部。同時,所述第二支撐片133 位于所述移動部件102c與所述支撐部件102b之間,且所述支撐部件102b以包住所述引導 肋131的外周面一部分的形式而布置。為了使所述滑動蓋104與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相聯動,所述終端100包 括鏈接部件105。所述鏈接部件105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在所述第一支撐片135。此時如前 所述,所述第一支撐片135通過未圖示的回避孔位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內側。所述回避 孔具有足夠的長度,以用于當所述滑動部件102d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101做滑動移動時, 所述第一支撐片135不會干涉所述支撐部件102b。即,所述回避孔沿所述第二殼體102的 移動方向形成,且其長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殼體102的移動范圍。所述鏈接部件105具有相互平行地延長而形成的第一長孔151及第二長孔153。 在所述第一長孔151可滑動移動地結合有固定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第一支撐凸起155, 在所述第二長孔153可滑動移動地結合有固定于所述滑動蓋104的第二支撐凸起157。此 時,所述第二支撐凸起157與所述鏈接部件105 —端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小于所述第一支撐 凸起155與所述鏈接部件105 —端之間的距離。即,所述第二支撐凸起157相比所述第一 支撐凸起155更接近所述鏈接部件105的一端。另外,所述滑動蓋104形成有長孔141,使得所述第一支撐凸起155不直接干涉所 述滑動蓋104。而且所述滑動蓋104形成有用于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凸起157的連接孔143。參照圖6,當所述第二殼體102,具體來講所述滑動部件102d做滑動移動時,所述 第一支撐凸起155也將與所述第二殼體102 —同做滑動移動。由于所述第一支撐凸起155 結合在所述第一長孔151,因此根據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所述鏈接部件105會以 其一端為中心做旋轉運動。此時,根據所述鏈接部件105的旋轉,所述第二支撐凸起157和 滑動蓋104也與所述第二殼體102 —同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101做滑動移動。只是,所述 第一、二支撐凸起155、157分別受所述鏈接部件105旋轉運動的限制,且由于所述第二支撐 凸起157相比所述第一支撐凸起155更接近于所述鏈接部件105的一端,因此所述第二支 撐凸起157的移動范圍小于所述第一支撐凸起155的移動范圍。進而,當所述第二殼體102做滑動移動時,所述第二支撐凸起157和滑動蓋104相 對于所述第一殼體101滑動移動的距離小于所述滑動部件102d或所述第一支撐凸起155 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101滑動移動的距離。而這會引起所述滑動蓋104相對于所述支撐部 件102b的滑動移動。即,當所述第二殼體102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101滑動移動時,所述滑動蓋104相對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做滑動移動。如前所述的彈性部件106提供使其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力,其中一端設置在所述 第二支撐片133上,而另一端設置在形成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的第三支撐片125上。此 時,使得所述彈性部件106的兩端相互最接近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范圍 內。進而,所述第二殼體102根據所述彈性部件106的彈性力,在其移動范圍內的一部分區 間內朝關閉所述第一開閉區域111的方向移動,而在剩余區間內朝開放所述第一開閉區域 111的方向移動。圖2和圖3示出了所述滑動蓋104根據所述第二殼體102的滑動移動所進行的動 作。在此,用于連接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二殼體101、102中的電路裝置的柔性印刷電路板 109,通過形成于所述第一殼體101的第一關閉區域113的開口 119從所述第一殼體101引 出,并再通過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102。參照圖5,所述柔性印刷電路 板109在通過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的過程中,以包住所述滑動蓋104的形式呈U字形。艮口, 若沒有滑動蓋104等,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109至少一部分會相互面對而布置。將所述柔 性印刷電路板109彎曲布置為U字形狀是為了防止當所述第二殼體102移動時,所述柔性 印刷電路板109由于受到張力而破損或者設置于其兩端的連接器被脫離。如圖2所示,在所述第二殼體102重疊于所述第一殼體101的狀態下,所述滑動蓋 104會開放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的大部分。只是,由于第二殼體102重疊在所述第一殼體, 因此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不會露于外部。如圖3所示,當所述第二殼體102做滑動移動而開放所述第一殼體101的第一開 閉區域111時,所述滑動蓋104在所述支撐部件102b向下移動而關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 的一部分。此時,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109的彎曲部分,在所述第一殼體101上,相比所述 第二殼體102重疊于所述第一殼體101的位置更加向上移動。另外參照圖4,當所述第一開 閉區域111被開放時,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的一部分會露于外部。這是因為將所述排線用 開口 123形成為足夠大,從而即使在所述第一殼體101與第二殼體102相重疊的狀態下,也 能夠充分確保使得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109容置的空間。若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露于外部,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109或所述第二殼體102 內部的電路裝置會被外露,從而影響所述終端100的美觀,而且各種電子部件會受到異物 的污染。然而,在此由于所述滑動蓋104關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因此可以降低這些隱患。 同時,在所述第一開閉區域111被開放的狀態下,形成于所述第二關閉區域113的所述排線 用開口 123的一部分不會被所述滑動蓋104關閉,因此可以確保使得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 109容置的空間。當所述第二殼體102再次移動到使得所述第一開閉區域111關閉的方向時,所述 鏈接部件105重新恢復到初始位置而使得所述滑動蓋104相對于所述支撐部件102b做滑 動移動,并以此開放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此時,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雖然被所述滑動蓋104 開放,然而所述第一殼體101會再次關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123。圖7和圖8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200。該終端 200也設置了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滑動蓋204,然而在滑動蓋204設有排線孔247和傾斜部 件249,以此來防止柔性印刷電路板209受第一殼體201,尤其是鍵盤211的干涉,這一點是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所在。
11[0079]如圖7所示,所述終端200的第一殼體201在第一開閉區域設有鍵盤211,在第一 關閉區域213將分別設置一對引導部件203。所述第一關閉區域213在所設置的引導部件 203之間形成有開口 219,而該開口 219提供用于引出柔性印刷電路板209的空間。所述引導部件203具有分別設置于其兩端的引導肋231。該引導肋231在相互面 對的面上形成有引導槽,在所述引導肋231中的一個設有第一支撐片235,相鄰于所述第一 殼體201的兩側端的引導肋231上分別設有第二支撐片233。圖7示出了所述引導部件203 結合在滑動部件202c的狀態。在此,有一對所述引導部件203分別在所述第一殼體201的 第一關閉區域213內,相鄰于所述第一殼體201的兩側端而設置。在前述實施例中,移動部件102c與支撐部件102b相結合而構成所述滑動部件 102d。但在本實施例中,移動部件與支撐部件被制作為一體,且在未圖示的第二殼體與所述 滑動部件202c之間設有單獨的蓋體部件202b。所述滑動部件202c和蓋體部件202b結合 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后面而遮蔽所述第二殼體的后面,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的移動部件和支 撐部件的結構類似,因此省略詳細說明。所述滑動部件202c在中央部形成有排線用開口 223a,且在該排線用開口 223a的 兩側分別形成有縫隙229。該縫隙229分別沿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方向延長而形成。當 所述滑動部件202c結合于所述引導部件203時,所述引導部件203的引導肋231中的一個 包住所述縫隙229的內側壁而結合,另一個引導肋231包住與之相鄰的所述滑動部件202c 的側端而結合。從而,所述滑動部件202c受所述引導部件203的引導而可以沿所述第一殼 體201的寬度方向做滑動移動。另外,與如前所述的實施例類似,所述終端200具有用于提供使得所述第二殼體 做滑動移動的驅動力的彈性部件206。所述彈性部件206提供使得其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 力,其中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片233,而另一端設置在設于所述滑動部件202c的凸出 部(未圖示)。在所述排線用開口 223a上設有沿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方向做滑動移動的滑 動蓋204。所述滑動蓋204為平板狀,且具有單獨的排線孔247和包圍所述排線孔247的一 部分的傾斜部件249。同時,所述終端200具有鏈接部件205,該鏈接部件205的一端可轉 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一支撐片235上。所述鏈接部件205具有形成在一條直線上的第一長孔 251和第二長孔253,其中所述第一長孔251在相鄰于所述鏈接部件205的另一端的位置沿 所述鏈接部件205的長度方向延長而形成,所述第二長孔253形成在所述第一長孔251與 所述鏈接部件205的一端之間。在所述第一、二長孔251、253上分別可滑動移動地結合有 第一、二支撐凸起255、257,其中所述第一支撐凸起255固定在所述滑動部件202c,而所述 第二支撐凸起257固定在所述滑動蓋204。當所述第二殼體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做滑動移動時,所述第一支撐凸起255同所 述第二殼體一起做滑動移動而使得所述鏈接部件205轉動,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二 長孔253的第二支撐凸起257同所述第二殼體一起做滑動移動。只是,所述第二支撐凸起 257在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凸起255更小的范圍內做滑動移動,從而所述滑動蓋204聯動于 所述第二殼體在所述滑動部件202c做滑動移動。在此,鏈接部件205使得所述滑動蓋204 聯動于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的結構,通過如前所述的實施例可更加容易理解。當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時,所述滑動蓋204會開閉所述排線用開口 223a,此時即使所述鍵盤211被開放,由于所述滑動蓋204滑動移動時使得所述排線孔247位于所 述第一殼體201的第一關閉區域213,因此所述排線孔247始終處于被遮蔽的狀態。即,在 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的過程中,所述滑動蓋204在所述滑動部件202c上做滑動移動, 因此可以使得所述排線孔247始終位于所述第一關閉區域213。參照圖8,從所述第一殼體201的開口 219引出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09,通過所述 排線用開口 223a,具體來講通過形成于所述滑動蓋204的排線孔247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 的內部。此時,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209以被支撐于所述傾斜部件249的形式進入到所述 第二殼體的內部,從而在所述第一殼體201與第二殼體之間,從形成于所述第一殼體201的 開口 219遠離所述鍵盤211的方向傾斜地延長而進入到所述排線孔247。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09,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以U字 形彎曲,且其一部分相互面對而布置。據此,即使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所述柔性印刷 電路板209的彎曲部分會位于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且在所述第一殼體201與第二殼體之 間維持傾斜的狀態,從而可以防止受到其他構成部件,尤其所述鍵盤211的干涉。所述蓋體部件202b遮蔽所述第二殼體的后面,并防止設置于所述滑動部件202c 的鏈接部件205、彈性部件206等構成部件直接面對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電路裝置。只是, 所述蓋體部件202b具有與所述排線用開口 223a相面對的虛設孔(dummy hole)223b,由此 提供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209進入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路徑。圖9至圖1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300。該終 端300除了柔性印刷電路板309的排線結構外,其余的結構與如前所述的第二實施例相同。 據此,對通過前述實施例能夠容易理解的構成賦予相同的符號或進行省略,并不再贅述。根據本實施例的終端300的第一殼體301上形成有用于引出柔性印刷電路板309 的開口 319,該開口 319相面對于形成在滑動部件302c的縫隙229,并且呈沿所述縫隙229 的形成方向延長的長孔形狀。所述滑動部件302c形成有與所述縫隙229相連接的組裝孔 397。所述縫隙229與所述組裝孔397相連接而形成類似于P字的形狀。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所述縫隙229之間設有隔板(dummy plate) 399。在排布所 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時,所述隔板399使得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附著而不被松動,但 如果可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直接附著到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內側面,則不必設置所 述隔板399也無妨。所述隔板399鄰接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邊緣而固定在所述縫隙229 的一側端部。在此,所述隔板399的兩端部通過所述縫隙229后包住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外側 面而構成彎曲形狀。基于所述隔板399的形狀,為了使組裝變容易,將所述組裝孔397與所 述縫隙229相連接而形成。即,將所述隔板399的兩端部通過所述組裝孔397布置到所述 滑動部件302c的外側面的狀態下,沿著所述縫隙229移動到所述縫隙229的一側端部,之 后將所述隔板399固定到所述滑動部件302c。所述滑動部件302c與第二殼體的殼體部件302a之間設置形成有排線用開口 323b 的蓋體部件302b。在此,所述滑動部件302c和蓋體部件302b結合到所述殼體部件302a而 構成所述第二殼體。用于連接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301和第二殼體內部的電路裝置的柔性印刷 電路板309,通過所述第一殼體301的開口 319引出后,通過所述縫隙229進入到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內側而附著在所述隔板399。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從附著在所述隔板399 的部位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延伸后,通過所述排線用開口 323b完全進入到所述 第二殼體的內部。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彎曲為U字形而至少一 部分相互面對而布置。圖9或圖10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已經在所述滑動部件302c 被彎曲為U字形,但是應當注意,其相互面對部分的一側位于所述蓋體部件302b的內側面。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通過形成于所述滑動部件302c的 縫隙229來布置,因此無需設置單獨的滑動蓋而終端300的結構變為簡單。并且,布置在所 述第一殼體301與第二殼體之間的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309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所述第一 殼體301的第一關閉區域內,因此可緩解根據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所帶來的受破損的 危險。圖12至圖14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400。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300,通過在引導部件303之間 形成滑動部件302c的縫隙229來布置柔性印刷電路板309,而根據本實施例的終端400,其 形成在滑動部件的縫隙429相鄰于所述終端400的兩端而布置,且柔性印刷電路板409通 過引導部件403的一側而一部分固定在引導部件403。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400具有設在第一殼體401的一 面的引導部件403和設在第二殼體的一面的滑動部件,而所述滑動部件具有移動部件402c 和支撐部件402b。在此,所述滑動部件受所述引導部件403的引導而進行滑動移動,從而所 述第二殼體在所述第一殼體401的一面進行滑動移動。所述第一殼體401設有未圖示的鍵盤,該鍵盤根據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被開 閉,所述第二殼體的殼體部件402a上設有顯示裝置421。所述滑動部件結合在所述殼體部 件402a的后面而構成所述第二殼體。 所述引導部件403的兩端設有引導肋431,所述弓丨導肋431通過形成于所述移動部 件402c的縫隙429,其上端部位于所述移動部件402c的內側,且在各所述引導肋431上形 成有支撐片433。在此,所述支撐片433中的一個可設置在從所述弓丨導肋431所延伸的固定 片435的端部。所述固定片435用于固定柔性印刷電路板409的一部分。所述引導部件403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401的關閉區域,即與所述第二殼體的滑 動移動與否無關地始終處于遮蔽狀態的區域,在所述關閉區域形成有與所述引導部件403 的一側相鄰接的開口 493。該開口 493位于形成有所述固定片435的引導肋431與所述第 一殼體401的一側端之間。所述滑動部件起到所述殼體部件402a的后面蓋作用,同時將所述第二殼體可滑 動移動地結合到所述第一殼體401。作為所述滑動部件的一部分的所述移動部件402c直接 結合到所述引導部件403而做滑動移動,所述支撐部件402b設置在所述移動部件402c與 殼體部件402a之間,從而在所述移動部件402c的內側遮蔽所述縫隙429。而且,當設置彈 性部件106等時,所述支撐部件402b可以防止所述彈性部件106直接相面對于所述第二殼 體內部的電路裝置。所述縫隙429與所述移動部件402c的兩側端相鄰接而布置,所述引導部件403的 引導肋431分別通過所述縫隙429使得將其端部位于所述移動部件402c的內側。所述引 導肋431在相互面對的面上分別形成有引導槽,從而分別包住各縫隙429的內側壁。據此,所述支撐片433和固定片435將位于所述移動部件402c的內部。在所述第一殼體401與所述第二殼體之間,用于提供使得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 動的驅動力的彈性部件106,其一端設置在所述支撐片433中的一個上,另一端設置在所述 滑動部件上。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移動部件402c與支撐部件402b之間設置驅動片169,從 而支撐所述彈性部件106的另一端。只是,如同前述實施例一樣,用于支撐所述彈性部件 106的另一端的結構物,可以通過在所述移動部件402c或支撐部件402b上形成凸出部來構 成,這一點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是顯而易見的。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殼體401與第二殼體內部的電路裝置的柔性印刷電路板409通 過所述縫隙429來布置。在此,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的一端部491通過形成在所述第 一殼體401的開口 493來布置,而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從所述第一殼體401引出而通 過所述縫隙429延伸。在通過所述縫隙429的過程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的一部分 附著固定在所述引導肋431和固定片435,且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彎曲布置為U字形狀。據此,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在所述第一殼體401與第二殼體之間的空間里保 持固定的狀態,且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也不與所述彈性部件106發生干涉的情況下保 持穩定的布置。并且在所述第一殼體401與所述第二殼體之間的空間,所述柔性印刷電路 板409始終位于被遮蔽的區域內,因此不會被露于外部而能夠保持終端的美觀。圖15至圖17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500。該終 端500的結構與如前所述第四實施例的終端400相類似,但其縫隙的位置從第二殼體的兩 側相間隔預定距離,且在一側的縫隙與第二殼體的側端之間布置有柔性印刷電路板。圖15 和圖16中,為了表示柔性印刷電路板的排線結構,示出了去除第二殼體的一部分的視圖。進而,在說明本實施例的過程中,對于和第四實施例相同或通過第四實施例能夠 容易理解的構成賦予了相同的符號或者進行了省略,同時不再贅述。如前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終端500中,滑動部件的縫隙529形成在與第二殼體 502的兩側端相隔預定距離的位置。柔性印刷電路板409在第一殼體501與第二殼體502 之間,位于與所述第二殼體502的滑動移動與否無關地始終被遮蔽的區域內,并通過所述 縫隙529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502的內部。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通過所述縫隙529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502的內部后, 以可以延伸到所述縫隙529與第二殼體502的側端之間的形式彎曲的狀態下,附著到所述 第二殼體502的內部,具體來講附著到滑動部件的內側面。在所述第二殼體502的內部,所 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沿著所述第二殼體502的滑動移動方向延伸以U字形彎曲后,其至 少一部分相互面對而布置。另外,與第四實施例相同,所述滑動部件可以具有移動部件和支撐部件,且在所述 移動部件與支撐部件之間可以設置彈性部件106。此時,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409相比所述 支撐部件更加位于所述第二殼體502的內側,以此來避免與設置在所述移動部件與支撐部 件之間的彈性部件106發生干涉。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在未超出本實用新型技術 思想的前提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或變更。例如,包住滑動部件或移動部件的兩端或形成于其上的縫隙的內側壁的引導肋, 由于根據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而直接產生摩擦,因此為了防止產生噪音等,可以通過具有
15耐磨特性和潤滑特性的聚氧化甲烯(POM :polyoxymethylene)等合成樹脂制作。或者,所述 引導肋即使不用合成樹脂制作,也可在根據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產生摩擦的部位形成合成 樹脂涂層,以此來抑制發生噪音。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只說明了第二殼體在第一殼體上做線性移動 的結構,但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互面對的面由曲面構成時,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顯然 會沿著曲面進行。而且,即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互面對的面形成為平面,只要用于引導 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的引導肋或縫隙的形狀具有曲線軌跡時,第二殼體將會沿該曲線軌跡 做滑動移動。即,雖然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示出了進行線性移動的滑動型便攜式終 端,但第二殼體相對于第一殼體的滑動移動軌跡可以變更為各種形式。
權利要求一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具有第一殼體和與所述第一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相結合的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包括引導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一面的第一關閉區域而始終被所述第二殼體遮蔽;滑動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一面,受所述引導部件的引導而在所述第一殼體上做滑動移動;排線用開口,形成在所述滑動部件;以及滑動蓋,可滑動移動地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而對所述排線用開口進行開閉;其中,在所述滑動部件上,所述排線用開口的一部分形成在被所述第一殼體始終遮蔽的第二關閉區域,而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另一部分形成在根據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被所述第一殼體開閉的開閉區域,并且,所述開閉區域被開放時,所述滑動蓋至少遮蔽形成在所述開閉區域的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剩余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部件在所述排線用 開口的兩側分別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延長的縫隙,所述引導部件分別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部,且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包住所述縫 隙中一個的內側壁和所述滑動部件的側端而設置的引導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鏈接部件,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在所述引導肋中的一個;第一長孔,形成在所述鏈接部件的另一端,并沿著所述鏈接部件的長度方向延長而形 成;以及第一支撐凸起,固定在所述滑動部件上,并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一長孔; 其中,根據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所述第一支撐凸起同所述第二殼體一起相對于 所述第一殼體進行滑動移動而使得所述鏈接部件旋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二長孔,在所述鏈接部件上與所述第一長孔相平行地延長;以及第二支撐凸起,固定在所述滑動蓋,并可滑動移動地結合在所述第二長孔; 其中,根據所述第二殼體的滑動移動所述鏈接部件旋轉時,所述第二支撐凸起在所述 第二長孔的內部進行移動的同時使得所述滑動蓋相對于所述滑動部件做滑動移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凸起相比所述 第一支撐凸起更靠近所述鏈接部件的一端而布置。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所述引導肋中的一 個延長而形成的第一支撐片,而所述鏈接部件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在所述第一支撐片上。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二支撐片,分別形成在每個所述引導部件;以及彈性部件,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片,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并提供使得該彈 性部件的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力;其中,使得所述彈性部件的兩端最接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的范圍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蓋包括排線孔,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內部;以及傾斜部件,設置在所述排線孔的一側,并位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內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所述第一殼體引出 而通過所述排線用開口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其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通過所述排線孔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沿著所述第二殼體 的移動方向延伸以U字形彎曲而至少一部分相互面對而布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被所 述傾斜部件支撐,從而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之間傾斜地布置,并通過所述排線 孔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開閉區域被開放時, 所述滑動蓋在所述滑動部件做滑動移動而所述排線孔位于所述第二關閉區域內。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殼 體與所述滑動部件之間的蓋體部件。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部件具有相面對 于所述排線用開口的虛設孔。
14.一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具有第一殼體和與所述第一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 動移動地相結合的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包括引導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一面的第一關閉區域而始終被所述第二殼體遮蔽;滑動部件,安裝在所述第二殼體的一面而受所述引導部件的引導在所述第一殼體做滑 動移動;一對縫隙,形成在所述滑動部件,并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相平行地延長;以及柔性印刷電路板,從所述第一殼體引出而通過所述縫隙中的一個進入到所述第二殼 體,在所述第二殼體內沿著所述第二殼體的移動方向延伸以U字形彎曲而至少一部分相互 面對而布置;其中,所述引導部件包住所述縫隙中至少一個的內側壁而設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件分別設置在 所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部,且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包住所述縫隙中一個的內側壁和所述滑動 部件的某一側端而設置的引導肋。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縫隙之 間的隔板,而且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至少一部分附著在所述隔板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分別設 置在該引導部件兩端的引導肋,而該引導肋在相互面對的面上分別具有引導槽,并且所述 引導肋分別位于所述縫隙的內部后,所述引導槽包住所述縫隙的內側壁而設置。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縫隙分別鄰接所述滑 動部件的兩側端而形成,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以包住所述引導肋的形式通過所述縫隙而進 入到所述第二殼體。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所述引導肋延長 的支撐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一部分附著在所述支撐片上。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支撐片,而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件上,并提供使得該彈性部件 的兩端相互遠離的彈性力,其中,使得所述彈性部件的兩端最接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做滑動移動的范圍內。
21.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縫隙分別形成在與所 述滑動部件的兩側端相間隔的位置,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以包住與所述引導肋所包住的內 側壁相面對的所述縫隙的另一內側壁的形式通過所述縫隙而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滑動型便攜式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的彎 曲部分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位于一側的所述縫隙與所述滑動部件的一側端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滑動型便攜式終端,該終端具有第一殼體和與第一殼體以相互面對的形式可滑動移動地相結合的第二殼體,并且還包括引導部件,安裝在第一殼體的一面的第一關閉區域而始終被第二殼體遮蔽;滑動部件,安裝在第二殼體的一面,受引導部件的引導而在第一殼體上做滑動移動;排線用開口,形成在滑動部件;以及滑動蓋,可滑動移動地設置在滑動部件而對排線用開口進行開閉。本實用新型可以防止用于連接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內部的電路裝置的柔性印刷電路板露于外部,從而能夠確保終端的外觀美麗。
文檔編號H04M1/02GK201690487SQ20102019836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1日
發明者安成浩, 金原兌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