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及平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及平臺。
背景技術:
通信網絡是一張互聯的網絡,每個節點都需要與其他節點互聯,并且需要配置至相鄰節點的數據,互通的節點越多需要配置的數據就越多。以核心網的信令轉接節點為例, 每新增一個直連信令節點,都需要信令轉接節點配置互聯數據。目前,對于此類數據需要兩個節點的管理員通過手工輸入或者脫機手工制作腳本的方式進行互聯數據的配置,工作量大、耗時長且容易出現疏忽與漏洞。目前電信核心網節點的類型多種多樣,針對每類節點的互通數據配置規則各不相同,采用人工手動的方式編寫數據配置腳本,大量重復的手工勞動會導致局數據制作非常耗時,且難以保證準確率。現有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技術方案有如下不足(1)通過手工輸入的方式效率低、正確率不高。(2)脫機手工制作腳本的方式工作量較大,效率低、正確率難以保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是提出一種效率高及準確率高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本發明的第二目的是提出一種效率高及準確率高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為實現上述第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包括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為實現上述第二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包括參數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腳本生成模塊,用于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通過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數據配置腳本,避免脫機手工制作腳本可能發生的錯誤及效率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有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準確率及效率。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并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的實施例一流程圖;圖2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的實施例二流程圖;圖3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的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方法實施例圖1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的實施例一流程圖。如圖1所示, 本實施例包括步驟S102 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具體操作過程參見圖2中步驟 S201的解釋說明;步驟S104 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具體操作過程參見圖2中步驟S202的解釋說明。本實施例通過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數據配置腳本,避免脫機手工制作腳本可能發生的錯誤及效率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有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準確率及效率。圖2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的實施例二流程圖。如圖2所示, 本實施例包括步驟S201 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步驟S202 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其他的配置參數;具體操作時包括以下步驟a.根據配置參數中的軟交換機名稱、本地實體索引、局向名稱、信令點編碼及移動交換中心號碼(Mobile Switch Center Identity,簡稱MSCID),生成局向號;b.根據配置參數中的“呼叫控制單元(Call Control Unit,簡稱CCU)模塊號”、 “呼叫實例碼(Call Instance Code,簡稱CIC) ”,選擇“連續CIC數”,自動生成“結束CIC”;c.根據局向號自動計算“本端端口”及“對端端口”,以及根據軟交換機名稱,自動獲取“本端IP地址對”;步驟S203 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步驟S204 可視化顯示數據配置腳本;步驟S205 根據接收的下載指令,將數據配置腳本保存在指定路徑下;步驟S206 根據接收的刪除指令,清除數據配置腳本的可視化顯示。本實施例通過自動生成數據配置腳本,避免脫機手工制作腳本可能發生的錯誤及效率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有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準確率及效率;同時僅需填寫少量必填參數,大量參數為平臺根據事先設定的規則自動生成,無需手動干預,進一步減少勞動量,有效壓減互通數據制作時長。平臺實施例圖3為本發明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的實施例結構圖。上述圖1及圖2 方法發明的各個實施例均可以在圖3結構圖所示結構的平臺中實現。如圖3所示,該平臺包括參數接收模塊31,用于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腳本生成模塊32,用于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
具體操作時,該平臺還可以包括參數生成模塊33,用于根據參數接收模塊接收的配置參數及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其他的配置參數以用于腳本生成模塊生成數據配置腳本;顯示模塊34,用于可視化顯示數據配置腳本;保存管理模塊35,用于根據接收的下載指令,將數據配置腳本保存在指定的路徑下;刪除管理模塊36,用于根據接收的刪除指令,清除顯示模塊34的可視化顯示。根據設計需要,參數接收模塊31可以設置為輸入界面的形式(以下簡化為表1-4 的表格形式);參數生成模塊33可以包括基本參數生成模塊332,用于根據配置參數中的軟交換機名稱、本地實體索引、局向名稱、信令點編碼及MSCID,生成局向號;如表1所示通過參數接收模塊31中的下拉選擇菜單選定軟交換機名稱與本地實體索引為,通過手動輸入“局向名稱”、“信令點編碼”和 “MSCID” ;待上述參數輸入后,基本參數生成模塊332根據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自動生成局向號,如為了方便識別,局數據規范里規定局向名稱前面加上5為局向號,這樣,對應于 WHGS27的局向號為527,若不設置為5也可,在系統里進行事先調整即可;表1基本參數
權利要求
1.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的步驟包括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其他的配置參數; 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其他的配置參數及腳本生成規則,生成所述數據配置腳本。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其他的配置參數的步驟包括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局向號、呼叫實例碼參數及M3UA鏈路參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參數生成規則,生成局向號、呼叫實例碼參數及M3UA鏈路參數的步驟包括根據所述配置參數中的軟交換機名稱、本地實體索引、局向名稱、信令點編碼及移動交換中心號碼,生成局向號;根據所述配置參數中的呼叫控制單元模塊號、起始呼叫實例碼以及連續呼叫實例碼數,自動生成“結束呼叫實例碼”;根據所述局向號自動計算“本端端口 ”及“對端端口 ”,以及根據所述軟交換機名稱自動獲取“本端IP地址對”。
5.根據上述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的步驟之后還包括可視化顯示所述數據配置腳本;根據接收的下載指令,將所述數據配置腳本保存在指定路徑下; 根據接收的刪除指令,清除所述數據配置腳本的可視化顯示。
6.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其特征在于,該平臺包括 參數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腳本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參數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參數接收模塊接收的配置參數及預設的參數生成規則, 生成其他的配置參數以用于所述腳本生成模塊生成所述數據配置腳本。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參數生成模塊包括基本參數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配置參數中的軟交換機名稱、本地實體索引、局向名稱、信令點編碼及移動交換中心號碼,生成局向號;呼叫實例碼參數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配置參數中的呼叫控制單元模塊號、起始呼叫實例碼、連續呼叫實例碼數,自動生成“結束呼叫實例碼”;M3UA鏈路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局向號自動計算“本端端口,,及“對端端口 ”,以及根據所述軟交換機名稱自動獲取“本端IP地址對”。
9.根據上述權利要求6-8任一項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顯示模塊,用于可視化顯示所述數據配置腳本;保存管理模塊,用于根據接收的下載指令,將所述數據配置腳本保存在指定的路徑下;刪除管理模塊,用于根據接收的刪除指令,清除所述顯示模塊的可視化顯示。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平臺,其特征在于,其為B-S架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方法及平臺,其中,該方法包括接收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參數;根據配置參數及預設的腳本生成規則,自動生成用于配置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數據配置腳本。本發明避免脫機手工制作腳本可能發生的錯誤及效率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有網絡節點互聯數據的配置準確率及效率。
文檔編號H04L29/08GK102195860SQ20101012917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8日
發明者丁俊民, 吳珊, 孫金霞, 張宇, 肖鵬, 蘆勇, 蘇傳蓉 申請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