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接收頻帶的寬度比中頻要寬,并具有兩個獨立對接收頻帶的不同頻率進行接收的調諧器。
背景技術:
以往,例如已知有如下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使用主調諧器和副調諧器的兩個調諧器,以分別獨立接收同一接收頻帶下的不同頻率的廣播臺。對位于前端的本機振蕩器的振蕩頻率(本機振蕩頻率fi)進行調整,從而對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所接收到的廣播信號進行調諧。利用本機振蕩器將接收信號的頻率f下降至什么程度,這取決于頻率是比本機振蕩頻率fi要高還是低。無論在哪種情況下,中頻fIF都滿足fIF= f-fL0CU因而,有可能成為中頻fIF的頻率有兩個,即f = fL0C+flF>以及f = fLOC-flF"將前者稱為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將后者稱為下側本機振蕩頻率。然而,在中頻fIF比接收頻帶的寬度(上端頻率-下端頻率)要小的情況下,若想要在相同的接收頻帶內用兩個調諧器接收不同的廣播臺,則會產生以下問題。即,無論是上側本機振蕩頻率還是下側本機振蕩頻率,由于一個調諧器的本機振蕩頻率與另一個調諧器的接收頻率相一致,或在調諧變更時橫穿另一個調諧器的接收頻率,因此,另一個調諧器中會因干擾而混入噪音,從而降低接收性能。例如,如圖7所示,將接收帶寬設為73MHz 90MHz,將中頻fIF設為10. 7MHz,將用一個調諧器的接收頻率設為89. 4MHz,在這種情況下,上側本機振蕩頻率(上側本振)為 89. 4+10. 7 = 100. IMHz,處于頻帶外,而下側本機振蕩頻率(下側本振)為89. 4-10. 7 = 78. 7MHz,處于頻帶內,在想用另一個調諧器來接收相同接收頻帶的廣播臺的情況下,會受到上述本機振蕩頻率的干擾。與此不同的是,以往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如下技術即,為了防止一個調諧器的本機振蕩頻率干擾另一個調諧器的接收頻率,在一個調諧器的某個接收頻率下的本機振蕩信號及其高次諧波與另一個調諧器的接收頻率相一致的情況下,停止用另一個調諧器接收該頻率。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平1_13四68號公報然而,根據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無法繼續用另一個調諧器進行接收,因此,存在無法發揮由主調諧器和副調諧器這兩個調諧器所形成的雙調諧器原來所具有的性能的問題。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能事先防止因本機振蕩頻率而對另一個調諧器產生干擾,并利用主調諧器和副調諧器這兩個調諧器來實現持續接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接收頻帶的寬度比中頻要寬,且為所述中頻的2倍以下,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具有兩個獨立接收所述接收頻帶的不同頻率的調諧器,在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中,包括控制部,該控制部分成從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區域、對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區域、以及第一頻率區域與第一頻率區域重疊的第二頻率區域來進行管理。根據本發明,由于根據情況的不同來切換本機振蕩頻率,從而即使在中頻比接收頻帶的寬度要小的情況下,也能防止一個本機振蕩頻率對另一個調諧器產生干擾,另外,包括在利用高頻開關來進行調諧變更時的過渡狀態下,也能防止產生干擾,因此,能利用兩個調諧器來實現持續的廣播接收。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結構的框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前端部的結構的框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控制部的結構的框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接收頻帶與本機振蕩頻率之間的關系的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調諧變更時的狀態轉移的圖。圖7是表示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接收頻帶與本機振蕩頻率之間的關系的一個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為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根據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結構的框圖。這里, 作為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例如舉例示出有能顯示選臺中的廣播臺名或正在通過該廣播進行重放的曲名的、特別是在歐洲正普及的RDS(廣播數據系統(Radio Data System))接收機。根據圖1,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包括無線電天線1、天線分配器2、 PIN(p-intrinsic-n) 二極管3、4、主調諧器5、副調諧器6、RDS解碼器7、AD(模數 (Analog-Digital))轉換器8、檢波器9、音頻處理電路10、DA(數模(Digital-Analog))轉換器11、音頻輸出部12、控制部13、操作部14、以及顯示部15。在上述結構中,將由無線電天線1所接收到的廣播電波輸入天線分配器2。天線分配器2將天線輸入分配成兩個系統,并分別輸出至主調諧器5和副調諧器6。此外,將作為天線分配器2的輸出的廣播電波也輸出至作為高頻開關而工作的PIN 二極管3、4。PIN 二極管3的一端和PIN 二極管4的一端都連接于天線分配器2與主調諧器5 (副調諧器6)所內置的前端部之間,另一端進行接地,能通過使其導通(短路)來吸收主調諧器5 (副調諧器6)的本機振蕩器的泄漏。主調諧器5能輸出中頻,副調諧器6能輸出檢波聲音。
圖2示出了主調諧器5、以及副調諧器6所內置的RF (射頻(Radio Frequency)) 前端部50的結構。RF前端部50是變更本機振蕩頻率以進行調諧的部分,包括PLL(鎖相環(Phase Locked Loop))51、本機振蕩器52、調諧電路53、以及混頻器Μ。將經由無線電天線1、天線分配器2所接收到的電波作為接收信號輸入至調諧電路53,用混頻器M將其與經由PLL電路51而由本機振蕩器52所生成的波形(本機振蕩頻率)進行混頻,以生成中頻信號(fIF)。 眾所周知,PLL51是為了對調諧器所具有的基準頻率與接收頻率之間的偏差進行修正而使本機振蕩頻率變化偏差的大小的頻率控制電路。此外,調諧電路53的輸入端與PIN 二極管3 (4)相連接,利用該PIN 二極管3 , 來吸收經由本機振蕩器52、混頻器M、及調諧電路53而產生的、對另一個調諧器6 (5)的接收頻率產生干擾的本機振蕩信號的泄漏(圖中用箭頭標出)。返回圖1進行說明。RDS解碼器7將接收信號所含有的除聲音信號以外的數據進行解碼,并將其傳送至例如安裝有微處理器的控制部13。如圖5所示,控制部13例如將接收頻帶分成包含從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的第三頻率區域(III)、包含對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中頻而得的第一頻率的第一頻率區域(I)、以及第一頻率區域與第三頻率區域重疊的第二頻率區域(II)來進行管理,在利用RF前端部50橫跨頻率區域對調諧進行變更的情況下,在選臺頻率比第三頻率要大的情況下,對RF前端部50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選臺頻率比第一頻率要小的情況下,對前端部50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另外,控制部 13對連接于主調諧器5和副調諧器6的天線端與RF前端部50之間的、一端進行接地的高頻開關(PIN 二極管3、4)進行控制,使其與上側本機振蕩頻率、或下側本機振蕩頻率的切換聯動。詳細情況將在下面使用圖3來進行敘述。此外,AD轉換器8對來自主調諧器5 (RF前端部50)的fIF信號進行采樣,將其轉換成數字信號,檢波器9輸出聲音信號和信號強度,音頻處理電路10對音量和音質控制等進行調整,DA轉換器11將由音頻處理電路10所輸出的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并將其提供給包含放大器和揚聲器驅動系統的音頻輸出部12,將這些部分都安裝于DSP (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內。操作部14是將選臺等用戶指令傳遞至控制部13的按鍵開關,顯示部15是顯示副調諧器6的RDS信息的、例如由LCD(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所構成的顯示監視器。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控制部13的結構的框圖。根據圖3,控制部13包括頻率區域對應運算部131、PLL接收頻率設定運算部132、 調諧器基本設定/音頻處理控制部133、PIN 二極管控制部134、PLL控制部135、以及RDS 數據處理部136。這些模塊都是利用控制部13所內置的微處理器在程序的控制下所實現的功能模塊,其詳細情況將利用后述的流程圖來進行說明。頻率區域對應運算部131為了判定通過操作部14的操作而進行的、主調諧器5或副調諧器6的調諧頻率變更操作是否為橫跨后述的頻率區域進行的變更,而在每次調諧頻率變更操作時,計算對應頻率區域,以對PLL接收頻率設定運算部132、以及PIN二極管控制部134進行控制。
PLL接收頻率設定運算部132在頻率區域對應運算部131的控制下,對PLL進行本機振蕩頻率的設定,例如在調諧頻率與大于第一頻率的區域相對應的情況下,利用PLL控制部135來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小于第二頻率的情況下,利用PLL控制部135來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PIN 二極管控制部134在頻率區域對應運算部131的控制下,與上述切換動作聯動地對PIN 二極管3、4進行導通/截止控制。調諧器基本設定/音頻處理控制部133除了基于操作部14的操作內容來對主調諧器5、副調諧器6進行控制以進行選臺操作以外,還對音頻處理電路10進行控制,以對音質和音量等進行調整。RDS數據處理部136進行數據轉換處理,以將由RDS解碼器7所解碼出的文字信息等顯示于顯示部15。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下面將參照圖4對動作進行說明,但在此之前,先參照圖5、圖6,對接收頻帶與本機振蕩頻率之間的關系、以及狀態轉移進行簡單說明。圖5表示歐洲的FM頻帶,將接收頻帶設為87. 5MHz 108. 0MHz,將中頻(Ifm)設為 10. 7MHz。然后,這里,根據本機振蕩頻率與中頻之間的關系而將接收頻帶分為三個區域來進行管理。例如,是從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中頻10. 7MHz而得的第三頻帶(區域III)、 對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中頻而得的第一頻帶(區域I)、以及第一頻帶與第三頻帶重疊的第二頻帶(區域II)。此外,如圖6所示,考慮(A) (C)的三種狀態及其轉移。其中,雖然所有的狀態 (A) (C)中包含區域II,但關于主調諧器5、副調諧器6的接收頻率從區域I、II向區域 II變更、或主調諧器5、副調諧器6的接收頻率從區域II、III向區域II變更,則設不從各狀態內的本機振蕩頻率的設定發生變更。例如,在狀態A下,將主調諧器5調諧至97. 5MHz, 將副調諧器6調諧至102. 0MHz,在將主調諧器5的接收頻率變更至98. OMHz的情況下,限于狀態A之中,無需對本機振蕩頻率進行設定。下面,參照圖4的流程圖,對圖1 圖3所示的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動作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在以利用操作部14進行操作為契機、對主調諧器5或副調諧器6的調諧頻率進行變更后(步驟ST41),控制部13用頻率區域對應運算部131,來判定該變更是否為向以下頻率所進行的變更(步驟ST42)所述頻率偏離圖6的狀態轉移圖所示的當前所對應的主調諧器5 (副調諧器6)的頻率區域。這里,若判定為是進行偏離的設定(步驟ST42 “是(對應)”),則控制部13利用 PIN 二極管控制部134使PIN 二極管3、4導通,另外,利用PLL控制部135,來對RF前端部 50的PLL電路51設定由PLL接收頻率設定運算部132所計算出的本機振蕩頻率(步驟 ST43)。PIN 二極管控制部134在上述PLL設定結束后,使PIN 二極管3、4截止(步驟 ST44)。另一方面,若在步驟ST42中判定為是未從對應頻率區域偏離的設定(步驟 ST42 “否(不對應)”),則控制部13只進行利用PLL控制部135來對RF前端部50的PLL 電路51設定本機振蕩頻率的動作(步驟45)。
若利用圖6的狀態轉移圖來對上述的動作說明進行補充,則如下所述。這里,示出了(a) (b)兩個狀態轉移的例子。在圖6(a)中,在狀態A下,設主調諧器5處于區域I或II中,副調諧器6處于區域II或III中,默認對主調諧器5設定為下側本機振蕩頻率(本振),對副調諧器6設定為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對它們進行調諧變更、從而主調諧器5轉移至區域II或III的情況下,轉移至狀態B。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主調諧器5的本機振蕩頻率橫跨副調諧器6的接收頻率,因此,控制部13進行控制,使主調諧器5 —側的PIN 二極管3導通(短路),從而將主調諧器 5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另外,在狀態B-狀態D之間的轉移中,由于副調諧器6的本機振蕩頻率橫跨主調諧器5的接收頻率,因此,控制部13進行控制,使副天線6 —側的PIN 二極管4導通,從而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此外,狀態D只是將狀態A下的主調諧器5與副調諧器6進行了交換,實質上與狀態A是等效的。在狀態A-D之間的轉移中,由于兩個調諧器5和調諧器6的調諧頻率同時發生變化,從而也可以無需考慮本機振蕩頻率的干擾,因此,控制部13無需對PIN二極管3、 4進行控制,在轉移的過渡期中,只利用音頻處理電路10來進行靜音處理。在圖6(b)中,在狀態C下,主調諧器5處于區域I或II中,副調諧器6處于區域 I或II中,對主調諧器5設定為下側本機振蕩頻率(本振)、對副調諧器6設定為下側本機振蕩頻率,除此以外,都與圖6(a)相同。在狀態A-狀態C之間的轉移中,由于副調諧器6的本機振蕩頻率橫跨主調諧器5 的接收頻率,因此,控制部13進行控制,使副天線6 —側的PIN 二極管4導通,從而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另外,在狀態C-狀態D的轉移中,由于主調諧器5的本機振蕩頻率橫跨副調諧器6的接收頻率,因此,控制部13進行操作,使主調諧器5 —側的PIN 二極管3導通(短路),從而將主調諧器5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此外,在狀態A-D之間的轉移中,與圖6 (a)相同,由于兩個調諧器的調諧頻率同時發生變化,從而也可以無需考慮本機振蕩頻率的干擾,因此,控制部13無需對PIN二極管3、 4進行控制,在轉移的過渡期中,只利用音頻處理電路10來進行靜音處理。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根據情況的不同來切換本機振蕩頻率,從而能在接收狀態和調諧變更的過渡狀態這兩個狀態下排除本機振蕩頻率對另一個調諧器的干擾,從而能實現兩個調諧器的持續接收。即,即使在中頻fIF比接收頻帶的寬度(上端頻率-下端頻率)要小的情況下,也能獲得以下效果即,包括在調諧的過渡狀態下,也能防止一個本機振蕩頻率對另一個調諧器產生干擾,從而能防止聲音或RDS數據發生間斷。另外,由于中頻濾波器只有在特定的頻率下才具有良好的特性,因此,利用本發明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能夠排除其他調諧器的干擾,并且能夠使用具有良好特性的中頻濾波器。此外,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使PIN 二極管3、4導通的次數也可以壓縮至最低限度,從而能減輕控制部的負擔。此外,對于圖3所示的控制部13所具有的功能,既可以全部用軟件來實現,或者也可以用硬件來實現其至少一部分。例如控制部13分成包含從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的第三頻率區域、包含對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中頻而得的第一頻率的第一頻率區域、以及第一頻率區域與第三頻率區域重疊的第二頻率區域來進行管理,在橫跨頻率區域對調諧進行變更的情況下,在選臺頻率比第三頻率要大的情況下,對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選臺頻率比第一頻率要小的情況下,對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上述的控制部13進行的數據處理可以用一個或多個程序在計算機上實現,另外,也可以用硬件來實現其至少一部分。工業上的實用性如上所述,本發明適用于接收頻帶的寬度比中頻要寬且為中頻的2倍以下、并具有兩個獨立對接收頻帶的不同頻率進行接收的調諧器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特別適用于 RDS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的接收頻帶的寬度比中頻要寬,且為所述中頻的2倍以下,所述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具有兩個獨立接收所述接收頻帶的不同頻率的調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部,該前端部將本機振蕩頻率進行變更,以進行調諧;以及控制部,該控制部分成包含從所述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所述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的第三頻率區域、包含對所述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所述中頻而得的第一頻率的第一頻率區域、以及所述第一頻率區域與第三頻率區域重疊的第二頻率區域來進行管理,在橫跨所述頻率區域對調諧進行變更的情況下,在選臺頻率比所述第三頻率要大的情況下,對所述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選臺頻率比所述第一頻率要小的情況下,對所述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對連接于所述各調諧器的天線端子與所述前端部之間的、一端進行接地的高頻開關進行控制,使其與所述上側本機振蕩頻率或所述下側本機振蕩頻率的切換聯動。
全文摘要
一種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包括前端部,該前端部將本機振蕩頻率進行變更,以進行調諧;以及控制部,該控制部分成包含從所述接收頻帶的上端頻率減去所述中頻而得的第三頻率的第三頻率區域、包含對所述接收頻帶的下端頻率加上所述中頻而得的第一頻率的第一頻率區域、以及所述第一頻率區域與第三頻率區域重疊的第二頻率區域來進行管理,在橫跨所述頻率區對調諧進行變更的情況下,在選臺頻率比所述第三頻率要大的情況下,對所述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上側本機振蕩頻率,在選臺頻率比所述第一頻率要小的情況下,對所述前端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下側本機振蕩頻率。
文檔編號H04B1/16GK102474282SQ20098016094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1日
發明者中田和宏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