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收發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無線收發電路,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利用開關來增加信 號隔離度的無線收發電路。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傳輸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例如手 機、筆記本計算機或無線網卡等,都會配備無線收發模塊來進行無線傳輸。而隨著無線網絡 的普及,筆記本計算機內建無線網卡或是使用3G行動網卡來連接網絡已經必然的趨勢。無線收發模塊通常會在天線的接收端設置用來切換傳送路徑與接收路徑的傳送/ 接收開關(Tx/Rx Switch)。然而,由于傳送/接收開關通常無法達到高隔離度(isolation) 的要求,當無線收發模塊經由功率放大器傳送射頻信號(radio signal)至天線時,所傳送 的射頻信號會輻射或耦合至接收路徑而對低噪聲放大器或低噪聲放大器后端的收發單元 產生損壞。由于所傳送的射頻信號功率較高,雖然傳送/接收開關有衰減的作用,但經由低 噪聲放大器放大后,所產生的功率可能會燒毀無線收發模塊的內部電路。雖然在接收路徑上設置衰減器可改善射頻信號耦合的問題,但是這會增加設計成 本與電路結構的復雜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其再接收路徑上增設一個切換開關,并配合 無線收發電路的收發動作將接收路徑連接至接地端,藉此提高接收路徑的隔離度。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包括一收發單元、一低噪聲放大器、一功率放 大器、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低噪聲放大器耦接于 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功率放大器耦接于收發單元的輸出端,第一開關耦接于一接收端、低 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之間,用以將接收端電性連接至接地端或低噪聲放大器。第二開關 耦接于接收端、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將天線電性連接至接收端或功率放大器。其中,當第二開關將天線電性連接至功率放大器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接收端至 接地端。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接收端時,第一開關將接收端電性連接至低噪聲放大本實用新型另提出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包括一收發單元、一低噪聲放大器、一功率放大器、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低噪聲放大器耦接 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功率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出端,第一開關耦接于一 接收端、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之間,用以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至接收端或接地端。第 二開關耦接于接收端、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將天線電性連接至接收端或功率放大器。其中,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功率放大器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 器至接地端。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接收端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至接 收端。[0010]本實用新型又提出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包括一收發單元、一低噪聲放大器、一功率放大器、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第一開關耦接于收 發單元的輸入端、低噪聲放大器與接地端,用以電性連接收發單元的輸入端至低噪聲放大 器或接地端。功率放大器耦接于收發單元的輸出端,第二開關耦接于低噪聲放大器、功率放 大器與一天線之間,用以電性連接天線至低噪聲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其中,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功率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收發單元 的輸入端至接地端。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低噪聲放大器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收發 單元的輸入端至低噪聲放大器。本實用新型另提出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包括一收發單元、一低噪聲放大器、一功率 放大器、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第一開關耦接于收 發單元的輸入端、低噪聲放大器與接地端,用以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至收發單元的輸入 端或接地端。功率放大器耦接于收發單元的輸出端,第二開關耦接于低噪聲放大器、功率放 大器與一天線之間,用以電性連接天線至低噪聲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其中,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功率放大器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 器至接地端。當第二開關電性連接天線至低噪聲放大器時,第一開關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 器至收發單元的輸入端。基于上述,本實用新型除了傳送/接收開關外,在信號的接收路徑上增設一個開 關,通過兩個開關來增加隔離度,避免無線收發電路所傳送的射頻信號經由接收路徑耦合 至無線收發電路的內部電路而造成電路毀損。此外,接收路徑上所增設的開關可配合無線 收發電路的傳送動作將接收路徑耦接于接地端,可更有效提高信號的隔離效果。本實用新 型僅利用一個開關便可達到提升隔離度的技術功效,其電路設計相當精簡且實用。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 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無線收發電路100包括收 發單元110、低噪聲放大器120、功率放大器130、第一開關140、第二開關150與天線160。 收發單元110具有輸入端Tin與輸出端Tout,分別耦接于低噪聲放大器120與功率放大器 130,第一開關140耦接于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入端、接收端RT與接地端GND。第二開關 150耦接于接收端RT、天線160與功率放大器130的輸出端。第一開關140可電性連接接收端RT至接地端GND或低噪聲放大器120,而第二開 關150可用來電性連接天線160至接收端RT或功率放大器130。第二開關150可視為傳送/接收開關,用來切換信號的傳送路徑與接收路徑。當無線收發電路100要經由天線160發 射信號時,第二開關150會將天線160電性連接至功率放大器130,此時第一開關140會將 接收端RT電性連接至接地端GND以增加信號隔離度。當無線收發電路100要經由天線160 接收信號時,第二開關150會將天線160電性連接至接收端RT,第二開關140則會將接收端 RT電性連接至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入端,讓收發單元110可以經由低噪聲放大器120與 第二開關140所構成的接收路徑來接收天線160所接收到的射頻信號。由于第一開關140與第二開關150均具有隔離效果(例如_25dB),因此第一開關 140與第二開關150可用來隔離功率放大器130所輸出的射頻信號,避免過高功率的射頻 信號耦合至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入端而損壞收發單元110。若第一開關140與第二開關 150均具有-25dB的隔離度,則功率放大器130所輸出的射頻信號在耦合至低噪聲放大器 120之前會先被第一開關140與第二開關150衰減50dBm,例如由27dBm衰減為_23dBm。這 樣功率的射頻信號即使經由低噪聲放大器120放大后也不會影響收發單元110。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開關140會在無線收發電路100傳送射頻信號時,會將 接收端RT電性連接于接地端GND而不是使接收端RT浮接(floating)。這樣的連接方式可 更有效提高第一開關140的隔離度。在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上述圖1中的第一開關 140也可利用不同的設置方式來實施,同樣具有增加隔離度的效果,其設置方式進一步以第 二實施例說明如下。第二實施例請參照圖2,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其中圖2與圖 1主要差別在于第一開關240。在圖2中,無線收發電路200中的第一開關240耦接于低噪 聲放大器120、接收端RT與接地端GND。當第二開關150電性連接天線160至功率放大器 130時,第一開關140會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入端至接地端GND。當第二開關 150電性連接天線160至接收端RT時,第一開關會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入端至 接收端RT以接收天線160所接收到的射頻信號。也就是說,第一開關240會在無線收發電路200傳送射頻信號時,將低噪聲放大器 120的輸入端連接至接地端GND以增加隔離度。雖然第一開關240與第一開關140的連接 方式與作動稍有不同,但圖2與圖1均是在接收路徑上增設一個開關來增加隔離度,并且將 其接收路徑耦接于接地端GND來增加其隔離效果。圖2中的其余電路架構與上述圖1相同, 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經由上述第一實施例輕易推知其電路作動方式,在此不再 累述。第三實施例上述第一開關140也可以設置在低噪聲放大器120與收發單元110之間,請參照 圖3,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其中圖3與圖1主要差別在于 第一開關340。在圖3中,無線收發電路300中的第一開關340耦接于收發單元110的接收 端Tin、低噪聲放大器120與接地端GND。當第二開關150電性連接天線160至功率放大器 130以傳送射頻信號時,第一開關340會電性連接收發單元110的輸入端Tin至接地端GND 以增加信號隔離度。當第二開關150電性連接天線160至低噪聲放大器120時,第一開關 340會電性連接收發單元110的輸入端Tin至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出端以接收天線160 所接收的射頻信號。[003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關340設置于收發單元110與低噪聲放大器120之間,同樣在無線收發電路300的信號的接收路徑上提供雙重的隔離效果,即第一開關340與第二開 關150。圖3中的其余電路架構與上述圖1相同,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經由 上述實施例推知其電路作動方式,在此不再累述。第四實施例上述圖3中的第一開關340也可利用不同的設置方式來實施,同樣具有增加隔離 度的效果,其設置方式進一步以圖4說明如下。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無線收發電路圖。 其中圖4與圖3主要差別在于第一開關440。在圖4中,無線收發電路400中的第一開關 440耦接于收發單元110的接收端Tin、低噪聲放大器120與接地端GND。當第二開關150 電性連接天線160至功率放大器130以傳送射頻信號時,第一開關440會電性連接低噪聲 放大器120的輸出端至接地端GND。當第二開關150電性連接天線160至低噪聲放大器120 時,第一開關440會電性連接低噪聲放大器120的輸出端至收發單元110的輸入端Tin以 接收天線160所接收的射頻信號。圖4中的其余電路架構與上述圖3相同,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經由上 述實施例輕易推知其電路作動方式,在此不再累述。此外,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 的第一開關可選擇性的設置于低噪聲放大器的前后端,且其與接地端的耦接關系也具有不 同的設置方式,然而不論何種設置方式均可讓無線收發電路的接收路徑具有兩個開關的隔 離度,避免射頻信號由傳送路徑耦合至接收路徑而毀損無線收發電路的內部元件。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無線收發電路的接收路徑上增設一個開關來隔離射頻信 號,藉此可衰減由傳送路徑所耦合至低噪聲放大器的射頻信號的功率以避免偶合的射頻信 號損壞無線收發電路的內部元件。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電路結構精簡,因此其制造成本較低 且容易實施,因此相當具有應用價值。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 潤飾,故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一低噪聲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一功率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出端;一第一開關,耦接于一接收端、該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用以電性連接該接收端至該接地端或該低噪聲放大器;以及一第二開關,耦接于該接收端、該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電性連接該天線至該接收端或該功率放大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接該天線至 該功率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接收端至該接地端;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接該天 線至該接收端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接收端至該低噪聲放大器。
3.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 一低噪聲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 一功率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出端;一第一開關,耦接于一接收端、該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用以電性連接該低噪聲放 大器至該接收端或該接地端;以及一第二開關,耦接于該接收端、該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電性連接該天線至該接收 端或該功率放大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接該天線至 該功率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低噪聲放大器至該接地端;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 接該天線至該接收端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低噪聲放大器至該接收端。
5.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一第一開關,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一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用以電性連 接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至該低噪聲放大器或該接地端; 一功率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出端;以及一第二開關,耦接于該低噪聲放大器、該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電性連接該天線至 該低噪聲放大器或該功率放大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接該天線至 該功率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至該接地端;當該第二開關 電性連接該天線至該低噪聲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至該低 噪聲放大器。
7.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收發單元,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一第一開關,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一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用以電性連 接該低噪聲放大器至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或該接地端; 一功率放大器,耦接于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出端;以及一第二開關,耦接于該低噪聲放大器、該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電性連接該天線至該低噪聲放大器或該功率放大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無線收發電路,其特征在于,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接該天線至 該功率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低噪聲放大器至該接地端;當該第二開關電性連 接該天線至該低噪聲放大器時,該第一開關電性連接該低噪聲放大器至該收發單元的該輸入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無線收發電路包括一收發單元、一低噪聲放大器、一功率放大器、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第一開關耦接于一接收端、低噪聲放大器與一接地端之間,用以將接收端電性連接至接地端或低噪聲放大器。第二開關耦接于接收端、功率放大器與一天線,用以將天線電性連接至接收端或功率放大器。通過第一開關與第二開關的隔離度,可有效避免功率放大器所輸出的射頻信號耦合至低噪聲放大器而損壞收發單元。
文檔編號H04B1/40GK201590817SQ200920286400
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5日
發明者顏啟仁 申請人: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