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相機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內置于例如便攜式電子裝置中的相機模塊。
背景技術:
近年來,提供了具有內置相機模塊的電子裝置,例如移動電話或
PDA (個人數字助理)。
這種類型的相機模塊包括鏡筒、用于保持成像光學系統的透鏡保 持部件、用于攝取由成像光學系統導入的被攝物圖像的圖像攝取裝置, 以及用于支撐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可沿成像光學系統的光 軸移動的彈簧(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開號2006-227100)。
近年來,由于便攜式電子裝置越來越小型化、薄型化,要求相機 模塊進一步小型化,這使得彈簧的小型化成為重要問題。
發明內容
然而,當沿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的方向對相機模塊施加沖 擊或震動時,小型化的彈簧對于確保彈簧的耐久性是不利的。
針對上述背景獲得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小型化的、并同時有利于 提高耐久性的相機模塊。
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相機模塊包括提供容納空間的鏡筒;容 納于該容納空間中的透鏡保持部件,該透鏡保持部件保持成像光學系 統;由鏡筒支撐的圖像攝取裝置,該圖像攝取裝置攝取由成像光學系 統導入的被攝物圖像;以及支撐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可沿 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移動的多個彈簧。其中多個彈簧中的每一個包括 在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的平面上彼此垂直地延伸的第一臂部和 第二臂部,其中第 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中的每一個包括彼此平行延伸的兩個彈簧板,各彈簧板的厚度方向與光軸平行,其中,在第一臂部和 第二臂部的每一個中,這兩個彈簧板在這兩個彈簧板的遠離第一臂部 和第二臂部垂直相交的區域的縱向端部處通過圓弧部彼此連接,該圓
弧部的直徑比兩個彈簧板之間的距離更大,其中,在第一臂部和第二
臂部垂直相交的區域中,第一臂部的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連接 至第二臂部的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上,其中,在第一臂部和笫
二臂部垂直相交的區域中,第一臂部的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 的縱向端部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并且其中,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 垂直相交的區域中,第二臂部的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的縱向 端部附接到鏡筒。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當垂直于光軸的力施加到透鏡保持部件 時,該力不會僅聚集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中的一個上,這對于提高 彈簧的耐久性和使彈簧小型化是有利的。
圖1A和1B是包括根據實施方式的相機模塊的電子裝置的示例的 外觀圖2是用于解釋如何組裝相機模塊的視圖3是相機模塊的分解圖4是沿圖3中線IV-IV截取的相機模塊的剖視圖5為相機模塊的前透視圖6為相機模塊的后透視圖7顯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VII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 圖8顯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VIII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 圖9顯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IX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 圖IO顯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X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 圖11為沿圖5中的線XI-XI截取的相機模塊的剖視圖; 圖12是將蓋從圖5所示的相機模塊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視圖; 圖13是圖12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圖14顯示了當沿箭頭XIV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
圖15顯示了當沿箭頭XV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
圖16顯示了當沿箭頭XVI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
圖17顯示了當沿箭頭XVII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
圖18是將前鏡筒從圖12所示的結構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視圖19是圖18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20顯示了當沿箭頭XX方向觀察時的圖18的結構;
圖21顯示了當沿箭頭XXI方向觀察時的圖18的結構;
圖22顯示了當沿箭頭XXII方向觀察時的圖18的結構;
圖23是將磁鐵從圖18所示的結構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視圖24是圖23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25顯示了當沿箭頭XXV方向觀察時的圖23的結構;
圖26顯示了當沿箭頭XXVI方向觀察時的圖23的結構;
圖27顯示了當沿箭頭XXVII方向觀察時的圖23的結構;
圖28是蓋的前透視圖29是蓋的后透視圖30顯示了當沿圖28中的箭頭XXX方向觀察時的蓋; 圖31是磁鐵插入前鏡筒后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32顯示了當沿箭頭XXXII方向觀察時的圖31的結構; 圖33是透鏡保持部件、后彈簧、線圏以及線圏座的透視圖; 圖34為前鏡筒的后視圖,其顯示了磁鐵與磁鐵定位面之間的位置 關系;
圖35是顯示磁鐵與磁鐵定位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的透視圖36顯示了前鏡筒、磁鐵以及后鏡筒組裝在一起并切除部分前鏡
筒后的狀態的透視圖37顯示了沿箭頭XXXVII方向觀察時圖36的狀態;
圖38至41是用于說明激光束L如何切除彈簧部件的第二連接部
的視圖42為后彈簧的平面圖;圖43為后彈簧的局部放大圖44為沿線XLIV-XLIV截取的圖25所示結構的剖面圖45是后彈簧附接到后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46顯示了當沿箭頭XLVI觀察時圖45的結構;
圖47為后彈簧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的結構的透視圖48為后彈簧的平面圖49為后彈簧的支撐片的放大平面圖50是用于解釋蓋如何附接到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51是沿線LI-LI截取的圖50的結構的剖面圖52是用于解釋蓋如何附接到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53是沿線LIII-LIII截取的圖52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54是用于解釋蓋如何附接到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55是沿線LV-LV截取的圖54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56是用于解釋蓋如何附接到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57是沿線LVII-LVH截取的圖56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58是用于解釋蓋如何附接到鏡筒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59是沿線LIX-LIX截取的圖58的結構的剖面圖;和 圖60A為實施方式中蓋的剖面圖,以及圖60B為比較示例中蓋的 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
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圖1A和1B是包括相機模塊20的電子裝 置的示例的外觀圖。
如圖1所示,電子裝置10是具有通過鉸接部12彼此樞轉連接的 第一殼體14和第二殼體16的移動電話。
液晶顯示面板1402設置于第一殼體14的內表面上。包括數字鍵 和功能鍵的操作開關1602設置于第二殼體16的內表面上。
相機模塊20設置在第一殼體14中。由相機模塊20攝取的圖像顯示于液晶顯示面板1402上。
相機模塊20包括用于攝取被攝物圖像的成像光學系統28。該成
像光學系統28朝向形成于第一殼體14中的開口 1410。
以下將詳述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相機模塊20的結構。
圖2是用于解釋相機模塊20如何組裝的視圖,圖3是相機模塊
20的分解圖,以及圖4是沿圖3中線IV-IV截取的相機模塊20的剖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術語"前"指的是面對被攝物的一側,而 術語"后"指的是相反的 一側。
如圖2所示,相機模塊20包括成像光學系統28、前鏡筒22、后 鏡筒24、蓋26、透鏡保持部件30、前彈簧32、后彈簧34、圖像攝取 裝置36和驅動部38。
圖5為相機模塊20的前透視圖,圖6為相機模塊20的后透視圖, 圖7顯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VII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20,圖8顯 示了當沿圖5中的箭頭VIII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20,圖9顯示了 當沿圖5中的箭頭IX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20,圖IO顯示了當沿圖 5中的箭頭X方向觀察時的相機模塊20,以及圖11為沿圖5中的線 XI-XI的相機模塊20的剖視圖。
圖5-11顯示了移除圖像攝取裝置36之后的相機模塊20。
圖12是將蓋26從圖5所示的相機模塊20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 視圖,圖13是圖12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圖14顯示了當沿箭頭XIV 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圖15顯示了當沿箭頭XV方向觀察時的 圖12的結構,圖16顯示了當沿箭頭XVI方向觀察時的圖12的結構, 以及圖17顯示了當沿箭頭XVII方向觀察時的結構。
圖18是將前鏡筒22從圖12所示的結構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視 圖,圖19是圖18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圖20顯示了當沿箭頭XX方 向觀察時的圖18的結構,圖21顯示了當沿箭頭XXI方向觀察時的圖 18的結構,以及圖22顯示了當沿箭頭XXII方向觀察時的圖18的結 構。圖23是將磁鐵50從圖18所示的結構中移除后的結構的前透視 圖,圖24是圖23所示結構的后透視圖,圖25顯示了當沿箭頭XXV 方向觀察時的圖23的結構,圖26顯示了當沿箭頭XXVI方向觀察時 的圖23的結構,以及圖27顯示了當沿箭頭XXVII方向觀察時的圖 23的結構。
圖28是蓋26的前透視圖,圖29是蓋26的后透視圖,以及圖30 顯示了當沿圖28中的箭頭XXX方向觀察時的蓋26。
前鏡筒22
如圖11所示,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接合,使得在前鏡筒22與 后鏡筒24之間形成容納空間S。
前鏡筒22由合成樹脂材料經模具模制而成。
圖31是磁鐵50插入前鏡筒22后的結構的透視圖,以及圖32顯 示了當沿箭頭XXXII方向觀察時的圖31的結構。
如圖12和31所示,前鏡筒22包括前框架40和第一側壁42A至 第四側壁42D。
在平面視圖中,前框架40為具有兩對相對邊的矩形框架形狀。 第一側壁42A和第二側壁42B從前框架40的一對相對邊向后突
出。第三側壁42C和第四側壁42D從前框架40的另一對相對邊向后突出。
第一側壁42A至第四側壁42D具有向后開口的矩形切除部43。
如圖31所示,在前框架40面對切除部43的四個位置處設置了與 磁鐵50相接觸的接觸面4002。該接觸面4002在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 28的光軸的平面上延伸。
如圖32所示,用于定位磁鐵50的平面形成于第一側壁42A和第 二側壁42B的每一內側面,從而提供四個f茲4失定位面4202。
如圖12和31所示,第一側壁42A至第四側壁42D面向后的后端 面形成為與后鏡筒24相配合的配合面4210。
由于本實施方式具有纟皮切除部43分隔的側壁42A至42D,配合面4210形成在與前框架40的四個角相對應的四個位置處。
如圖31所示,四個配合面4210具有向后開口的間隙孔4212。該
間隙孔4212的直徑和長度比后鏡筒24的銷48 (參見圖18 )的直徑和
長度更大,使得銷48能夠插入間隙孔4212中。
如圖31和32所示,第一定位部4220設置在第一側壁42A和第
二側壁42B中的每一個的兩側部分。該第一定位部4220形成為以開
放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
第二定位部4230設置在第三側壁42C和第四側壁42D面向切除
部43的后部中。該第二定位部4230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并
且彼此相對延伸的平面。
后鏡筒24
如圖2、 11、 13和15所示,后鏡筒24具有底壁44和開口 46。
底壁44沿光軸方向靠近容納空間S的后端形成為矩形板狀,使得 底壁44的前表面面向容納空間S,如圖11所示。
如圖18和20所示,底壁44包括兩對相對邊4402和4404。
在底壁44的前表面上,配合面4410形成在與前鏡筒22的配合面 4210相對應的位置處。如圖12所示,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和后 鏡筒24的配合面4410彼此配合。
如圖18和20所示,在底壁44的前表面的一對邊4402上,第三 定位部4420形成為能與前鏡筒22的第一定位部4220相接合的凸部。
在底壁44的前表面的另 一對邊4404上,第四定位部4404形成為 能與前鏡筒22的第二定位部4230相接合的表面。
如圖18所示,安裝面4440形成在底壁44的前表面的各邊4402 和4404的中間部。該安裝面4440在與成4象光學系統28的光軸垂直的 平面上延伸。萬茲l失50的后端面5012 (參見圖11 )安裝在安裝面4440 上。
兩個銷48在底壁44的前表面上從所述另一對邊4404上突出,用 于將后彈簧34附接到其上。如圖11和15所示,開口 46在底壁44的中央形成為矩形。
本實施方式中,開口 46用作固定光圈,以限制經成像光學系統 28導入到圖像攝取裝置36的光束。
如圖18和20所示,接合突起60從底壁44的邊4402的中央突出, 使得蓋26能夠附接到其上。
在圖11中,隔壁4450從后鏡筒24的底壁44的前表面向前膨出。 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隔壁4450圍繞開口 46的整個周長成環形延伸。
當沿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方向觀察相機;漠塊20時,隔壁4450 被設置成使焊接部與位于成像光學系統28的最后位置的透鏡表面 2802分隔開。在該焊接部,下文將詳述的后彈簧34的連接片部7002 (參見圖33)與線圏52的導線的兩端5202彼此焊接。
隔壁4450阻斷污染物(例如由已焊接部脫落的焊劑)進入到透鏡 表面2802上,使得有效阻止透鏡表面2802上的污染物沉積,從而確 保圖像攝取裝置36攝取的圖像的高品質。
朝向后的凹部4452形成于底壁44的前表面上,位于隔壁4450的 外側并朝向已焊接部的位置處。
該凹部4452收集污染物(例如從已焊接部脫落的焊劑)使得更有 效阻止透鏡表面2802上的污染物沉積,從而確保圖像攝取裝置36攝 取的圖像的高品質。
磁鐵50
如圖11所示,驅動部38包括》茲4失50和線圏52。
磁鐵50沿著以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為中心的圓的圓周延伸。 如圖31和32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磁鐵50由具有相同形狀并沿圓周 方向排列的四個》茲4失分割體5002構成。
如圖11所示,磁鐵50面對線圈52的外圍。換句話說,磁鐵50 凈皮i殳置成面對線圏52。
如圖11、 31和32所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萬茲4失分割體5002 通過軛鐵54附接至前鏡筒22。該軛鐵用于有效引導從磁鐵分割體5002到線圈52的磁力線。
因此,/P茲鐵5(H皮配置成包括軛鐵54。
詳細地,如圖ll所示,軛鐵54包括設置于其前部位置并具有環 板狀的前壁部5402以及設置于其后部位置并具有圓筒壁狀的周壁部 5404。該周壁部5404從前壁部5402的外周向后延伸。
磁鐵分割體5002附接到周壁部5404的內表面、布置于圓周方向上。
因此,輒鐵54的前壁部5402作為》茲4失50的前端面5010,軛鐵 54的周壁部5404的外周面作為》茲4失50的外周面5011,》茲4失分割體 5002的后端面作為》茲4失50的后端面5012。
前端面5010和后端面5012在垂直于成^f象光學系統28的光軸的平 面上延伸。
線圏52
如圖18和20所示,線圈52的導線圍繞以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 軸為中心的圓纏繞。線圈52的外徑小于磁鐵50的內徑。
如圖2和23所示,環形線圏座56附接至線圏52的后端面。在平 面視圖中,線圈座56與線圈52的外形大體相同。線圏座56在光軸方 向上的長度小于線圈52的長度。
如圖23和25所示,軸部5602從線圏座56的成180。的兩個相對 位置沿徑向向外突出。線圏52的導線的兩端5202圍繞軸部5602纏繞。
圖33是透鏡保持部件30、后彈簧34、線圈52以及線圏座56的 透視圖。
如圖33所示,在沿線圏座56的圓周方向以一定距離分隔的多個 位置處,附接部5610從線圏座56的內周突出。
此外,在線圏座56的圓周方向以一定距離分隔的多個位置處,止 動件5620從線圏座56的后表面突出。
如圖11所示,止動件5620與后鏡筒24的底壁44的前表面相接 觸,以便確定透鏡保持部件30 (成像光學系統28)在光軸方向上的后邊界(無限遠位置)。
圖像攝取裝置36
如圖4所示,圖像攝取裝置36包括外殼3602、圖像攝取裝置芯 片3604和玻璃護罩3606。
外殼3602為矩形。在外殼3602的前表面上,矩形容納空間以開 放方式形成。
圖像攝取裝置芯片3604被附接到容納空間的底壁上,使得圖像攝 取裝置芯片3604的成像表面朝向前方,以便攝取由成像光學系統28 導入的被攝物圖像。
玻璃護罩3606附接到外殼3602的前表面上,以密封該容納空間。
如圖3和4所示,圖像攝取裝置36的外殼3602的后表面附接到 矩形基板58的前表面上。
在圖像攝取裝置芯片3604的成像表面朝向后鏡筒24的開口 46的 狀態下,外殼3602的前表面被附接到后鏡筒24的底壁44的后表面上, 使得圖像攝取裝置36被設置于后鏡筒24中。
蓋26
蓋26由金屬板制成。如圖28、 29和30所示,蓋26具有前表面 部2602和側表面部2604。
前表面部2602為矩形板狀并覆蓋前鏡筒22的前部。
開口 2606在朝著成像光學系統28的位置處形成在前表面部2602上。
側表面部2604由前表面部2602的四個邊彎曲形成,以覆蓋前鏡 筒22和后鏡筒24的四個側面。
接合槽2608形成于一對相對的側表面部2604上,以^使與后鏡筒 24的各接合突起60相接合,如圖5所示。
蓋26的接合槽2608與接合突起60相接合,使得前鏡筒22夾持 在蓋26的前表面部2602與后鏡筒24的底壁44之間,如圖11所示,由此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彼此接合。
反射防止部2610設置在前表面部2602的前表面上并位于側表面 部2604的靠近前表面部2602的外表面上,以防止光的反射。
反射防止部2610通過采用防止光反射的涂料(例如黑色涂料)涂 覆各表面來形成。
透鏡保持部件30
如圖11所示,保持成像光學系統28的透鏡保持部件30被容納在 容納空間S中。
如圖23和25所示,透鏡保持部件30具有筒部3002和與筒部3002 的前部連接的環狀前部3004。開口 3006形成于前部3004的中央。
包括多個透鏡的成像光學系統28容納于筒部3002中并經開口 3006朝向前方。
在前部3004上,設置有其外徑小于筒部3002外徑的膨出壁部 3008。膨出壁部3008的周面用作沿以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為中心 的圓的圓周延伸的圓筒面3010。
沿圓筒面3010的外周,在圓周方向上以等距離分隔的四個位置處 設置有四個前彈簧接觸面3012。該四個前彈簧接觸面3012布置于膨 出壁部3008的后部并在垂直于光軸的平面上延伸。
如圖33所示,筒部3002的后端面3020 ^皮布置成后端面3020可 與線圏座56的附接部5610相接觸。
前彈簧32
如圖11所示,前彈簧32和后彈簧34構成布置于容納空間S中的 引導機構。該引導機構支撐透鏡保持部件30,使得該透鏡保持部件30 可沿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移動。
前彈簧32布置在前鏡筒22與透鏡保持部件30之間。后彈簧34 布置在后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件30之間。
后彈簧34和前彈簧32由窄的、薄的和導電的彈簧板形成。如圖14所示,前彈簧32被設置成在其中央設置有開口 62。該開 口 62用作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學路徑。
詳細地,前彈簧32具有環形板部64以及四個支撐片66,在環形 板部64中形成有開口 62,四個支撐片66與環形板部64的外周連接。 前彈簧32可沿光軸方向彈性變形。
前彈簧32以如下方式設置在前鏡筒22與透鏡保持部件30之間 支撐片66的縱向端部附接到前鏡筒22的各周壁42的前部;透鏡保持 部件30的筒部3002的膨出壁部3008的圓筒面3010插入到開口 62中; 以及環形板部64被配置成與透鏡保持部件30的四個前彈簧接觸面 3012接觸。
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前鏡筒22被模制時,四個支撐片66的縱向 端部通過將縱向端部插入到前鏡筒22中而附接到周壁42的前部。
后彈簧34
如圖33所示,后彈簧34設置成環形,并且開口 68形成在彈簧 34的中央,從而為成像光學系統28提供光學路徑。
后彈簧34由具有相同形狀并彼此分離的兩個彈簧分割體34A構成。
彈簧分割體34A中的每一個具有沿半圓延伸的圓弧部70。
各彈簧分割體34A的圓弧部70粘接至線圈座56的后表面5620 上。因此在兩個圓弧部70之間形成有開口 68。
兩個支撐片72和74連接至每一圓弧部70的外周,并且在靠近兩 個支撐片72和74的縱向端部的位置處,形成有孔76。
如圖18所示,位于后鏡筒24上的銷48插入至彈簧分割體34A 的四個孔76中。如圖IO所示,支撐片72和74的接近孔76的部分夾 持在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與后鏡筒24的配合面4410之間。通過 上述結構,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夾持在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之間。
如圖33所示,在彈簧分割體34A的圓弧部70中央形成有連接片 部7002。圍繞線圏座56的兩個軸部5602纏繞的線圏52的導線的兩端5202焊接到連接片部7002上。
彈簧分割體34A的支撐片72和74中的支撐片72的端部形成在 線圏52外延伸的外部接線端子78。
由此,線圏52經彈簧分割體34A電連接至外部接線端子78。
如圖3所示,在外部接線端子78夾持在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 與后鏡筒24的配合面4410之間的狀態下,外部接線端子78向后彎曲, 從而被焊接至基板58上。
如圖ll所示,當經由后彈簧34的兩個外部接線端子78將驅動信 號供給到線圏52的導線時,線圈52產生磁場。
由線圏52生成的磁場與磁鐵50生成的磁場相互作用,從而沿光 軸方向對線圏52施加力(推力)。該力使前彈簧32、由后彈簧34保 持的透鏡保持部件30以及成像光學系統28沿光軸方向移動,從而使 由成像光學系統28形成的被攝物圖像在圖像攝取裝置36 (圖像攝取 裝置芯片3604)上進行聚焦。
由此,磁鐵50與線圈52構成驅動部38,用于使透鏡保持部件30 沿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方向移動。
彈簧部件80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中,后彈簧34由薄彈簧板沖壓形成,使 得矩形框8002與在矩形框8002內側以帶狀延伸的后彈簧34 —體形
成o
詳細地,包括矩形框8002和后彈簧34的彈簧部件80是沖壓形成的。
彈簧部件80包括與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連接的矩形框8002、使 矩形框8002的內周邊與外部接線端子78連接的第一連接部8004以及 使矩形框8002的內周邊與支撐片74連接的第二連接部8006。
在本實施方式中,首先形成包括后彈簧34的彈簧部件80,利用 彈簧部件80組裝相機模塊20,隨后在組裝過程中使后彈簧34從彈簧 部件80上分離。由此,在組裝過程中避免對后彈簧施加過大的力。凹部82
如圖6、圖8和圖38所示,夾持后彈簧34縱向端部的后鏡筒24 和前鏡筒22的夾持部的外表面在靠近該夾持部的鄰接部的外表面25 上形成凹部82。
如圖8、圖39和圖40所示,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被設置在從該 鄰接部的外表面25的假想延伸表面向內側偏移的位置處。
后鏡筒24在前鏡筒22的相對側上具有后端面2402 (本實施方式 中,底壁44的后表面)。凹部82以開放方式形成于后端面2402上。
后鏡筒24的凹部82的底表面8202被形成為傾斜表面,使得凹部 82的深度向著后端面2402逐漸增大。
組裝
參見圖2,以下將描述組裝相機模塊20的方法。 首先,將附接到線圏座56上的線圏52安裝到透鏡保持部件30上。 透鏡保持部件30的筒部3002的后端從線圏52的前端插入線圏 52的內周。如圖33所示,使線圏座56的附接部5610與筒部3002的 后端面3020接觸,使得線圏52安裝在透鏡保持部件30的筒部3002 上。
在線圏52已經安裝到筒部3002上之后,采用調整器具沿成像光 學系統28的光軸并在垂直于光軸的平面內調整透鏡保持部件30與線 圏52的位置。
接下來,將粘接劑填充到筒部3002與線圏52之間的空間中,使 得透鏡保持部件30與線圈52粘接在一起。
當粘接劑固化后,線圏52被固定到透鏡保持部件30上。
隨后,彈簧部件80的后彈簧34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30上,由此 形成包括透鏡保持部件30、彈簧部件80、線圈52和線圈座56的子組 件U (參見圖2)。
子組件U附接到后鏡筒24上。也就是說,后鏡筒24的銷48插入到后彈簧34的孔76中,使得 子組件U安裝到后鏡筒24上。
因此,相對于后鏡筒24、在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的方 向上調整子組件U的位置。
圖34為前鏡筒22的后視圖,顯示了磁鐵50與磁鐵定位面4202 的位置關系;圖35是顯示磁鐵與磁鐵定位面4202之間的位置關系的 透視圖;圖36顯示了前鏡筒22、磁鐵50以及后鏡筒24被組裝在一 起并切除前鏡筒的一部分后的狀態的透視圖;以及圖37顯示了沿箭頭 XXXVII方向觀察時圖36的狀態。
如圖11所示,在子組件U中,附接到軛鐵54上的磁鐵50被設 置成覆蓋線圏52的外周。如圖36和37所示,/磁鐵50的后端面5012 設置在后鏡筒24的安裝面4440上。
接下來,如圖11和圖34至37所示,前鏡筒22被設置成覆蓋磁 鐵50的外周面5011,使得前鏡筒22的接觸面4002與磁鐵50的前端 面5010接觸。
由此,使磁鐵50的外周面5011與前鏡筒22的磁鐵定位面4202 相接觸。
如圖18和31所示,使前鏡筒22的第一定位部4220與后鏡筒24 的第三定位部4420相接合,并且使前鏡筒22的第二定位部4230與后 鏡筒24的第四定位部4430相接合。
由此,調整磁鐵50在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方向上以及在垂直 于光軸的方向上的位置。
此時,如上所述的后彈簧34的支撐片72和74的孔76的鄰接部 夾持在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與后鏡筒24的配合面4410之間。
由此,彈簧部件80的矩形框8002、第一連接部8004、外部接線 端子78以及第二連接部8006暴露于前鏡筒22和后鏡筒24的邊緣外 側。.
接下來,如圖5所示,蓋26設置在前鏡筒22上,使得蓋26的接 合槽2608與后鏡筒24的接合突起60相接合。詳細地,蓋26設置在前鏡筒22上,使得前鏡筒22夾持于蓋26的前表面部2602與后鏡筒 24的底壁44之間。
由此,前鏡筒22、子組件U、軛鐵54 (磁鐵50附接到其上)以 及后鏡筒24彼此接合在一起。
接下來,從后彈簧34上移除矩形框8002。
圖38至41是用于說明激光束L如何切除彈簧部件80的第二連 接部8006的浮見圖。
第一連接部8004以如下方式被切除。
從前鏡筒22和后鏡筒24的外表面25上凸出的第一連接部8004 的一部分被來自激光源2的激光束L照射。
激光束L聚焦于第一連接部8004的該部分上,使得矩形框8002 從支撐片72上被切除。
第二連接部8006以如下方式被切除。
如圖38、圖39和圖40所示,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的外表面25 的斜前方設置激光源2,并且位于凹部82中的第二連接部8006被從 激光源2發出的激光束L斜向照射。
詳細地,在凹部82開i文處、朝著后鏡筒24的后端面2402發射激 光束L。
因此,向位于凹部82中的第二連接部8006發射激光束L,使得 部分激光束L穿過凹部82的內側。
如圖40和圖41所示,作為結果,激光束L聚焦于位于凹部82 內側的第二連接部8006的一部分上,從而矩形框8002被從支撐片74 上切除。
如圖8所示,當第二連接部8006以這種方式被切除時,后彈簧 34的縱向端部(即支撐片74的端部)被布置在凹部82中,使得該端 部從前鏡筒22和后鏡筒24的外表面25的假想延伸表面向內側偏移。
如上所述,后彈簧34被從彈簧部件80上切除。
如圖3所示,在后彈簧34已經從彈簧部件80切除后,夾持于前 鏡筒22的配合面4210與后鏡筒24的配合面4410之間并從前鏡筒22和后鏡筒24之間突出的外部接線端子78向后彎曲。
接下來,圖像攝取裝置36附接到后鏡筒24的底壁44上,并且外 部連接端子78被焊接至基板58上,從而完成相機模塊20。
利用這種結構,夾持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的后鏡筒24和前鏡筒 22的夾持部的外表面25與在靠近該夾持部的鄰接部的外表面25上形 成凹部82。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從鄰接部的外表面25的假想延伸面 向內側偏移。
換言之,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相機模塊包括后鏡筒;前鏡筒, 該前鏡筒與后鏡筒接合以在其間提供容納空間;容納在容納空間中并 保持成像光學系統的透鏡保持部件;由后鏡筒支撐并攝取由成像光學 系統導入的被攝物圖像的圖像攝取裝置;引導機構,該引導機構支撐 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可沿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移動;以 及用于使透鏡保持部件沿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移動的驅動部。其中該 引導機構包括將透鏡保持部件從圖像攝取裝置側推至成像光學系統側 的后彈簧以及將透鏡保持部件從成像光學系統側推至圖像攝取裝置側 的前彈簧,其中后彈簧和前彈簧由彈簧板制成,其中后彈簧和前彈簧
中的至少一個的縱向端部夾持于前鏡筒和后鏡筒之間,其中夾持后彈 簧的縱向端部的后鏡筒和前鏡筒的夾持部的外表面在靠近夾持部的鄰 接部的外表面上形成凹部,以及其中后彈簧的縱向端部從鄰接部的外 表面的假想延伸表面向內側偏移。
用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制造相機模塊的方法,該相機模塊包 括后鏡筒;前鏡筒,該前鏡筒與后鏡筒接合以在其間提供容納空間; 容納在容納空間中并保持成像光學系統的透鏡保持部件;以及引導機 構,該引導機構支撐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可沿成像光學 系統的光軸移動。其中該引導機構包括將透鏡保持部件從圖像攝取裝 置側推至成像光學系統側的后彈簧以及將透鏡保持部件從成像光學系 統側推至圖像攝取裝置側的前彈簧,并且其中后鏡筒具有位于前鏡筒 相對側上的后端面,并且前鏡筒具有位于后鏡筒相對側上的前端面, 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通過沖壓彈簧板以使矩形框和矩形框內側的彈簧板一體形成來制成后彈簧和前彈簧中的任何一個;將靠近矩形框的 彈簧的縱向端部夾持在前鏡筒和后鏡筒的夾持部之間;在后鏡筒與前 鏡筒的夾持部的外表面上形成凹部,使得該外表面從靠近夾持部的鄰 接部的外表面凹進;以及經該凹部的內側發射激光束從而切斷彈簧和 矩形框。
由此,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位于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外緣的內 側,其優點在于減小相機模塊20的外形尺寸并且用于使包括相機模塊 20的電子裝置小型化。
而且,由于凹部82以開》文方式形成于后鏡筒24的后端面2402上, 激光束L能夠朝著后鏡筒24的側面斜向發射,由此夾持于后鏡筒24 與前鏡筒22之間的后彈簧34的縱向端部能夠被定位成靠近凹部82的 底表面。
此外,由于凹部82的底表面形成為以凹部82的深度朝著凹部82 的開口端逐漸增大的方式傾斜的傾斜表面8202,激光束L能夠更加斜 向地發射,由此夾持于后鏡筒24與前鏡筒22之間的后彈簧34的縱向 端部能夠被定位在更靠近凹部82的底表面。
另外,由于后鏡筒24上的凹部82可以最小尺寸形成(只要凹部 82允許激光束L以上述方式斜向發射),所以其優點在于在確保用于 容納相機模塊20的元件和部件的空間的同時,使該相機模塊20最小 化。
盡管在上述描述中激光束L被發射至后彈簧34,激光束L也可被 發射至前彈簧32。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后彈簧34。 圖42為后彈簧34的平面圖,圖43為后彈簧34的局部放大圖, 和圖44為圖25所示結構沿線XLIV-XLIV的剖面圖。為4更于描述, 圖44中省略了成像光學系統28和透鏡保持部件30的圖。 下面,將詳述后彈簧34的結構。沿透鏡保持部件30的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四個后彈簧34。后彈簧 34支撐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30可沿成像光學系統28的 光軸移動。
如圖42和43所示,后彈簧34中的每一個包括在垂直于成像光學 系統28的光軸的平面內彼此垂直延伸的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 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中的每一個包括彼此平行延伸的兩個
薄的彈簧板,同時它們的厚度方向與光軸平行。
在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的每一個中,這兩個彈簧板在兩個 彈簧板的遠離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垂直相交的區域的縱向端部 通過圓弧部88彼此連接。該圓弧部88的直徑D比兩個彈簧板間的距 離W更大。
在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垂直相交的區域中,第一臂部84的 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連接至第二臂部86的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上。
在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垂直相交的區域中,第一臂部84的 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的縱向端部形成為保持片90。該保持片卯附 接至透鏡保持部件30并構成上述圓弧部70。
如圖42所示,在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垂直相交的區域中, 第二臂部86的另 一個彈簧板的縱向端部91附接到鏡筒92上。在本實 施方式中,縱向端部91形成為其內有孔76、具有環形形狀的支撐片 72和74。如圖2所示,鏡筒92包括前鏡筒22和后鏡筒24,前鏡筒 22和后鏡筒24在光軸方向上能夠分開。
兩個鄰接的后彈簧34的保持片卯的縱向端部彼此連接,使得這 兩個鄰接的后彈簧34構成彈簧分割體34A。
當在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的平面上采用彼此垂直的X 軸方向和Y軸方向時,后彈簧34的第一臂部84在X軸方向上延伸, 并且后彈簧34的第二臂部86在Y軸方向上延伸。
如圖42所示,鏡筒92為長方體形,并且透鏡保持部件30為圓筒 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呈三角柱狀的四個空間St位于透鏡保持部件30 的外周面與鏡筒92的角部之間。四個后彈簧34設置于這四個空間St中。
后彈簧34中的每一個被設置成使第一臂部84和笫二臂部86平行 于鏡筒92的角部的相應壁部延伸。
以下將描述后彈簧34如何接合到鏡筒92上。
后彈簧34的保持片90 (圓弧部70)利用粘接劑粘接至附接到透 鏡保持部件30的線圏座56的后端面5602 (參見圖33)上,由此后彈 簧34的保持片卯經由線圈座56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30上。
后鏡筒24的銷48插入至位于后彈簧34的端部91 (支撐片72和 74)上的孔76中,使得端部91夾持于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與后 鏡筒24的配合面4410之間,如圖10所示,由此后彈簧34的其它端 部91附接到鏡筒92上。
透鏡保持部件30的止動器結構
參見圖25和44,以下將描述透鏡保持部件30的止動器結構。
如圖25所示,本實施方式中,X軸與后鏡筒24的彼此平行的一 對側壁4402平行地延伸,并且Y軸與后鏡筒24的彼此平行的另一對 側壁4404平行地延伸。
如圖25和44所示,止動器凸部5630在線圈座56的外周上從與 軸部5602成卯。分開的兩個位置沿線圏座56的徑向凸起。因此,止動 器凸部5630設置在線圈座56的外周上成180°分開的兩個位置處。
本實施方式中,兩個止動器凸部5630沿Y軸方向設置在線圏座 56的兩側上。
止動器凸部5630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二接觸面5630B和兩個第一 接觸面5630A。兩個第一接觸面5630A沿X軸方向彼此相對i殳置并與 包含Y軸和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的平面平行。第二接觸面5630B 與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平行并與包含X軸的平面平行。
在面對止動器凸部5630的后鏡筒24的部分中,形成與止動器凸 部5630相對應的止動器凹部2410。
止動器凹部2410中的每一個包括面對第一接觸面5630A、在X軸方向間隔開的兩個第三接觸面2410A,和面對第二接觸面5630B、 在Y軸方向間隔開的第四接觸面2410B。
止動器凸部5630的第一接觸面5630A被設置成與止動器凹部 2410的第三接觸面2410A接觸,以設定線圏座56 (透鏡保持部件30 ) 在X軸方向上的移動限制位置。止動器凸部5630的第二接觸面5630B 蜂皮i殳置成與止動器凹部2410的第四接觸面2410B接觸,以i殳定線圏 座56 (透鏡保持部件30 )在Y軸方向上的移動限制位置。
透鏡保持部件30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的移動限制位置設定 在一定范圍內,使得當透鏡保持部件30移動至移動限制位置時,后彈 簧34不會產生永久變形。
效果
以下將描述操作效果。
如果沿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28的光軸方向對相機模塊20施加沖 擊,例如,當包括相機模塊20的電子裝置IO掉落到地板上時,透鏡 保持部件30沿與施加沖擊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當透鏡保持部件30移動時,后彈簧34的第 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 86彈性變形,從而吸收和減小施加于透鏡保持部件30上的力。
第一臂部84被設置成與X軸方向平行,和第二臂部86被設置成 與Y軸方向平行。換言之,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彼此垂直延伸。 當沿垂直于光軸的方向對透鏡保持部件30施加力時,第一臂部84和 第二臂部86均彈性變形以吸收和減小力。
由此,避免將力僅施加于第一臂部84和笫二臂部86中的一個上, 其優點在于提高后彈簧34的耐久性并有助于后彈簧34和相機模塊20 的小型化。
如果第一臂部84和第二臂部86不是在彼此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當沿垂直于光軸的方向上施加沖擊時,該力可能僅施加于笫一臂部84 和第二臂部86中的一個上,而這對于提高后彈簧34的耐久性是不利 的。在本實施方式中,后彈簧34設置于具有三角柱形的四個空間St 中,并在透鏡保持部件30的外周面與鏡筒92的角部之間沿前后方向 延伸,從而能夠有效利用原本為閑置空間的空間St,其好處在于有助 于相機模塊20的小型化。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將描述第二實施方式。
圖45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后彈簧34附接到后鏡筒24的結構的 透視圖,圖46顯示了當沿箭頭XLVI方向觀察時圖45的結構,圖47 為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后彈簧34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30的結構的透 視圖,圖48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后彈簧34的平面圖,以及 圖49為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后彈簧34的支撐片的改型的放大平面圖。
如圖45至48所示,第二實施方式中,具有圓弧形狀的槽94間隔 設置在后彈簧34的支撐片72和74上。槽94沿孔76的圓周方向與該 孔76同軸地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圍繞孔76的外周延伸的支撐片72和74的環形部 除槽94外夾持于前鏡筒22的配合面4210與后鏡筒24的配合面4410 之間,由此后彈簧34附接到鏡筒92上。
槽94可沿單一圓周(如圖48所示)、沿兩個具有不同半徑的圓周 (如圖49所示)、或者沿兩個以上的圓周形成。
如圖48和49所示,通過在支撐片72和74上形成槽94,在支撐 片72和74上設置彈簧部96,該彈簧部96沿垂直于成像光學系統28 的光軸的方向彈性變形。
因此,釆用第二實施方式,借助于彈簧部96,垂直于成像光學系 統28的光軸的力也能夠被吸收和減小,這對于提高后彈簧34的耐久 性以及使后彈簧34小型化是更有利的。
已經為本發明應用于后彈簧34的情況給出了實施方式的描述。然 而,無需聲明,本發明同樣適用于前彈簧32。
已經為本發明應用于所謂的移動線圏系統的情況給出了實施方式的描述,該移動線圏系統包括驅動部,在該驅動部中,線圏附接到透 鏡保持部件,磁鐵附接到鏡筒。
然而,無需聲明,本發明可應用于所謂的移動磁鐵系統,該磁鐵 系統包括驅動部,在該驅動部中,磁鐵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線圏附 接到鏡筒。
蓋26的附接結構
以下將描述蓋26的附接結構。
圖50是用于解釋蓋26如何附接到鏡筒92的結構的透視圖,圖 51是沿圖50的線LI-LI截取的圖50的結構的剖面圖,圖52是用于 解釋蓋26如何附接到鏡筒92的結構的透視圖,圖53是沿線LIII-LIII 截取的圖52的結構的剖面圖,圖54是用于解釋蓋26如何附接到鏡筒 92的結構的透視圖,圖55是沿線LV-LV截取的圖54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56是用于解釋蓋26如何附接到鏡筒92的結構的透視圖,圖57是 沿線LVII-LVII截取的圖56的結構的剖面圖,圖58是用于解釋蓋26 如何附接到鏡筒92的結構的透視圖,圖59是沿線LIX-LIX截取的圖 58的結構的剖面圖,圖60A為實施方式中蓋26的局部剖面圖,以及 圖60B為比較示例中蓋26的局部剖面圖。
如上所述,用于容納成像光學系統28的容納空間S (參見圖11) 沿前后方向在鏡筒92內延伸。如圖12、圖50和圖51所示,鏡筒92 包括矩形的前表面9202和從前表面9202的四個邊向后延伸的四個側 表面9204。術語"后,,指的是靠近圖像攝取裝置36的一側,以及術語 "前"指的是遠離圖像攝取裝置36并靠近被攝物的一側。
如上所述,鏡筒92包括前鏡筒22和設置于前鏡筒22之后的后鏡 筒24。前表面9202設置在前鏡筒22上,以及側表面9204設置在前 鏡筒22和后鏡筒24上。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9210形成于側表面9204上。
在前表面9202與側表面9204和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相交的 位置處,傾斜表面9214形成為當該傾斜表面9214接近鏡筒92的前表面9202時,傾斜表面9214向內側移位。
由金屬板或彈性金屬板制成的蓋26被設置成使前鏡筒22與后鏡 筒24接合。
如圖28至圖30以及圖50至圖51所示,蓋26包括前表面部2602、 腳片2604以及接合孔2608。前表面部2602為矩形并與前表面9202 接觸。可彈性變形的腳片2604從前表面部2602的四個邊向后延伸, 以容納在凹部9210中并與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接觸。接合孔2608 形成于成對的相對腳片2604中的至少一個上。
本實施方式中,腳片2604相應于前述的側表面部2604,并且接 合孔2608相應于前述的接合槽2608。
上述開口 2606形成于前表面部2602中,4吏得開口 2606用作用于 成像光學系統28 (參見圖11)的光學路徑。
如圖29和圖50所示,具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中的每個腳 片包括與前表面部2602鄰接的前部2640以及與后鏡筒24的后端鄰接 的后部2642。
接合孔2608形成在后部2642上。后部2642的寬度大于前部2640 的寬度。
如圖12和圖50所示,用于容納腳片2604的凹部9210形成為與 具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形狀相適應。凹部9210中的每一個由 前部9240和后部9242構成,其中前部9240具有足以容納腳片2604 的前部2640的寬度,后部9242的寬度大于前部9240的寬度并能夠容 納腳片2604的后部2642。
如圖50和圖51所示,接合凸部60形成在后鏡筒24中的凹部9210 的底表面9212上。該接合凸部的高度大于側表面9204的高度,以與 接合孔2608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凸部60相應于前述的接合 突起60。
接合突部60與后鏡筒24的后端之間的底表面9212的部分形成為 容納凹部9250。
鄰接于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端部形成為腳片2604中的凹片2604A,使得凹片2604A能夠被容納在容納凹部9250中。
凹片2604A的端部形成為彎曲至與腳片2604同一高度的直立片 2604B。
如圖58和圖59所示,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在一定狀態下彼此 接合,在該狀態中,蓋26的前表面部2602與鏡筒92的前表面9202 接觸,腳片2604與凹部9210的表面9212接觸,并且接合突部60與 接合孔2608接合。
在這種狀態下,如圖7和圖8所示,蓋26的腳片2604凸起的高 度與側表面9204的高度相同,或者凸起的高度位于側表面9204與底 表面9212之間。
以下將描述蓋26如何附接到鏡筒92。
如圖50和圖51所示,蓋26的各腳片2604從鏡筒92的前部插入 至位于鏡筒92的各側表面9204上的凹部9210中。
此時,在傾斜表面9214的引導下,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 的后部2642的后端與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端從鏡筒 92向外移位。
由此,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部2642凈皮平滑引導向側 表面9204,并且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端被平滑引導向 底表面9212的凹部9210。
如圖52至圖55所示,當蓋26的前表面部2602向鏡筒92移動時, 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部2642的兩側被沿著位于凹部9210 兩側上的側面9204朝著凹部9210的后部9242引導。不帶有接合孔 2608的腳片2604的后端在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上被引導。
如圖56和圖57所示,當蓋26移動時,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 2604的后部2642的兩側凈皮沿著凹部9210的兩側上的側表面9204引 導,使得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凹片2604A在接合凸部60 的外側移位時向后移動。
如圖58和圖59所示,當蓋26進一步移動時,蓋26的前表面部 2602與鏡筒92的前表面9202接觸。隨后,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部2642容納于凹部9210 的后部9242中,凹片2604A容納于容納凹部9250中,接合孔2608 與接合突部60接合,腳片2604的前部2640容納于凹部9210的前部 9240中,使得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與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 接觸。
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與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接觸, 并且腳片2604的后端定位成與鏡筒92的后端鄰接。
因此,鏡筒92的接合突部60與蓋26的接合孔2608接合,使得 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彼此接合。
如前所述的結構中,可與蓋26的接合孔2608接合并具有比側表 面9204的高度更小的高度的接合突部60形成在鏡筒92的凹部9210 的底表面9212上;前鏡筒22與后鏡筒24在接合孔2608與接合突部 60接合的狀態下彼此被附接在一起;并且,在這種狀態下,腳片2604 定位在與側表面9204的高度相同的高度處,或者定位在位于側表面 9204與底表面9210的高度之間的高度處。
換句話說,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相機模塊包括具有容納成像光 學系統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納空間的鏡筒以及由金屬板制成的蓋, 其中該鏡筒包括矩形的前表面以及從前表面的四個邊向后延伸的四個 側表面,其中該鏡筒包括具有前表面的前鏡筒和設置在前鏡筒之后的 后鏡筒,其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形成在各側表面上,其中該蓋包 括前表面部、腳片以及接合孔,該前表面部為矩形并與前表面接觸, 該腳片從前表面部的四個邊向后延伸并可彈性變形,該腳片容納于凹 部中并與凹部的底表面接觸,該接合孔形成在成對的相對腳片中的至 少一個上,其中接合凸部形成于凹部的底表面中,該接合凸部具有比 側表面的高度更小的高度并與接合孔接合,其中蓋的前表面部與鏡筒 的前表面接觸,其中各腳片容納于凹部中并與凹部的底表面接觸,其 中前鏡筒和后鏡筒在接合凸部與各接合孔接合的狀態下被保持在組裝 后的狀態中,并且其中,在組裝后的狀態下,蓋的各腳片定位在與側 表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處,或者定位在位于側表面與底表面的高度之間的高度處。
因此,如圖7和圖8所示,沒有部位突出于鏡筒92的側表面9204 的周邊外側。就是說,沒有部位突出于矩形周邊的外側,這有利于減 小用于相機模塊20的空間以及減小外部尺寸,從而使電子裝置10小 型化。
帶有接合孔2608的蓋26的腳片2604的后部2642的寬度比前部 2640的寬度大。用于容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凹部9210 包括前部9240和后部9242,該前部9240具有用于容納腳片2604的 前部2640的寬度,該后部9240具有比前部9240的寬度更大的寬度, 用于容納腳片2604的后部2642。
當蓋26附接到鏡筒92上時,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的后 部2642在鏡筒92的側表面9204上被引導。也就是說,后部2642的 兩側在凈皮凹部9210的前部9240的側表面9204抬起的同時^皮向后引 導。因此,腳片2604能夠平滑地容納于凹部9210中,其好處不僅在 于易于組裝,還在于減小在蓋26與鏡筒92之間產生的摩擦,由此避 免了該摩擦刮擦鏡筒92,并避免了該摩擦產生沉積于成像光學系統28 或圖像攝取裝置36上從而影響成像質量的污染物。
此外,在側表面9204和凹部9210的底表面9212與前表面9202 相交的位置處,傾斜表面9214被設置成在該傾斜表面9214接近前表 面9202時使該傾斜表面9214向鏡筒92的內側移位。因此,當蓋26 附接到鏡筒92時,腳片2604的后端被傾斜表面9214平滑地引導,這 有利于通過減小在組裝期間在蓋26和鏡筒92之間產生的摩擦來提高 圖像質量并便于組裝。
如圖11、圖28-圖30、圖50、圖51以及圖60A所示,在后鏡 筒24和前鏡筒22與蓋26彼此附接在一起的情況下,與前表面部2602 接觸前表面9202的表面相對的前表面部2602的表面的整個區域和與 腳片2604接觸底表面9212的表面相對并鄰接于前表面部2602的腳片 2604的表面的部分被施加不反射光的涂層2612。
涂層2612用作反射防止部2610,用于阻止光的反射。如果在不設置涂層2612的情況下使相機模塊20內置于圖1所示 的電子裝置10的第一殼體中,當通過第一殼體14的開口 1410看蓋 26的前表面部2602時,該前表面部2602不具有美觀性。
此外,經開口 1410進入的外部光可在前表面部2602與殼體的內 表面之間(或者前表面部2602與設置于開口 1410內的透明面板之間) 被反射,并進入成像光學系統28,這會影響圖像攝取裝置36攝取的 圖像的質量。
因此,蓋26 ^皮施加涂層2612,從而形成反射防止部2610,由此 能夠確保美觀并能夠提高圖像質量。
如圖60B所示,為了保證美觀性和圖像質量,涂層2612可僅被 施加到前表面部2602的前表面以在前表面上形成反射防止部2610, 而不施加在腳片2604上,從而在腳片2604上不形成反射防止部2610。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弱的附著力的保護膜附接到前表面部 2602上,從而當操控相才幾模塊20時覆蓋蓋26的整個表面。
涂層2612的沿前表面部2602和腳片2604的邊界位于邊緣部2614 上的部分(前表面部2602與腳片2604彼此連接的彎曲部分)比其它 部分更易剝離。因此,當移除保護膜時,涂層2612可部分地從邊緣部 2614上剝離。
如圖60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前表面部2602接觸前表面 9202的表面相對的前表面部2602的表面的整個區域和與腳片2604接 觸底表面9212的表面相對并鄰接于前表面部2602的腳片2604的表面 的部分^皮施加涂層2612,這有利于當從前表面部2602上移除保護膜 時,阻止涂層2612的剝離。
如圖3和圖4所示,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可延伸超過 后鏡筒24的后端,并可被焊接至基板58上。如上所述,基板58設置 在后鏡筒24的后端。用于攝取由成像光學系統28導入的被攝物圖像 的圖像攝取裝置36安裝在基板58上。
如圖4所示,不帶有接合孔2608的腳片2604被設置成使其 磁 鐵50接觸。如上所述,磁鐵50被包括在用于使透鏡保持部件30移動的驅動部中。
利用這種結構,在基板58和圖像攝取裝置36處產生的熱量從腳 片2604傳遞到蓋26,并且從線圏52傳遞至磁4失50的熱量經腳片2604 傳遞至蓋26,從而熱量從蓋26上散發出去。
因此,圖像攝取裝置36、基板58、磁鐵50以及線圏52通過蓋 26被有效冷卻,這有利于使圖像攝取裝置36、基板58以及驅動部38 的操作穩定。
至此,已經描述了驅動部是具有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的線圈和附 接到鏡筒的磁鐵的所謂的移動線圏系統的情況。
然而,無需聲明,本發明可應用于驅動部是具有附接到透鏡保持 部件的磁鐵和附接到鏡筒的線圏的所謂的移動磁鐵系統的情況。
本申請包含與2008年6月20日向日本專利特許廳提交的日本優 先權專利申請JP2008-161780所公開的主題有關的主題,該日本優先 權專利申請的全部內容在此通過引用而并入。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根據設計要求和其它因素可產生各種 修改、組合、子組合以及替換,它們均處于所附權利要求或其等價物 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相機模塊,該相機模塊包括提供容納空間的鏡筒;被容納在所述容納空間中的透鏡保持部件,所述透鏡保持部件保持成像光學系統;由所述鏡筒支撐的圖像攝取裝置,所述圖像攝取裝置攝取由所述成像光學系統導入的被攝物圖像;和多個彈簧,所述多個彈簧支撐所述透鏡保持部件,使得所述透鏡保持部件能夠沿所述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移動,其中所述多個彈簧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學系統的所述光軸的平面上彼此垂直地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每一個包括彼此平行延伸的兩個彈簧板,所述彈簧板的厚度方向與所述光軸平行,其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每一個中,所述兩個彈簧板在所述兩個彈簧板的遠離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垂直相交的區域的縱向端部處通過圓弧部彼此連接,所述圓弧部的直徑比所述兩個彈簧板之間的距離更大,其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垂直相交的所述區域中,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連接至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兩個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上,其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垂直相交的所述區域中,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的縱向端部附接到所述透鏡保持部件,以及其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垂直相交的所述區域中,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的縱向端部附接到所述鏡筒。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機模塊,其中所述多個彈簧包括沿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圓周方向間隔設置 的四個彈簧,其中所述彈簧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第一臂部沿垂直于Y軸方向的X 軸方向延伸,所述X軸和所述Y軸位于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學系統的所 述光軸的平面上,以及其中所述彈簧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第二臂部沿所述Y軸方向延伸。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機模塊, 其中所述鏡筒為長方體形,其中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為圓筒形,其中呈三角柱狀的四個空間被設置在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外周面 與所述鏡筒的角部之間,所述四個空間沿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多個彈簧包括沿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圓周方向間隔設置 的四個彈簧,其中所述彈簧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第一臂部沿垂直于Y軸方向的X 軸方向延伸,所述X軸和所述Y軸位于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學系統的所 述光軸的平面上,其中所述彈簧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第二臂部沿所述Y軸方向延伸,以及其中所述彈簧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第 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被設置 在所述呈三角柱狀的空間中的一個中,使得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平行于所述鏡筒的角部的相應壁部延伸。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相機模塊,其中所述多個彈簧沿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圓周方向間隔設置, 其中附接到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所述彈簧板的縱向端部形成為保 持片,以及其中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兩個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通過所述 另 一個彈簧板以圓弧狀延伸的圓弧部與所述保持片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機模塊,其中所述多個彈簧沿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其中附接到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所述彈簧板的縱向端部形成為沿 所述透鏡保持部件的外周以圓弧狀延伸的保持片,其中兩個相鄰彈簧的所述保持片的縱向端部彼此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機模塊,其中附接到所述鏡筒的所述彈簧板的縱向端部形成為帶有孔的環 形支撐片,其中所述鏡筒由能夠沿所述光軸的方向分開的前鏡筒部和后鏡筒 部構成,并且其中所述支撐片被附接到所述鏡筒,使得所述支撐片在位于所述 鏡筒上的銷被插入到所述孔的狀態下被夾持在所述前鏡筒部和所述后 鏡筒部之間。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相機模塊,其中所述支撐片包括沿所述孔的圓周方向間隔形成在所述支撐片 中的多個槽,所述槽以圓弧形式同軸地延伸。
全文摘要
相機模塊包括鏡筒、透鏡保持部件、圖像攝取裝置以及多個彈簧,所述多個彈簧支撐透鏡保持部件,使得透鏡保持部件可沿成像光學系統的光軸移動。彈簧中的每一個包括在垂直于光軸的平面上彼此垂直地延伸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中的每一個包括通過圓弧部彼此連接的兩個平行的彈簧板。第一臂部的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與第二臂部的彈簧板中的一個彈簧板連接。第一臂部的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附接到透鏡保持部件,以及第二臂部的彈簧板中的另一個彈簧板附接到鏡筒。
文檔編號H04N5/335GK101610358SQ200910150518
公開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0日
發明者東條宏昭, 西本雅志, 高冢和彥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