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影透鏡單元、攝影裝置及便攜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攝影透鏡單元,詳細地說,涉及一種適于搭載在小型攝影裝置中的攝影透鏡單元。并且,涉及攝影^a及便攜終端。
背景技術:
:隨著攝影裝置的小型化,強烈要求攝影透鏡單元的小型化。尤其是,普遍將攝影裝置搭載于便攜終端,為了與便攜終端的厚度相匹配,要求在光軸方向極度小型化,即大低背化。為了實現低背化,減少構成攝影透鏡單元的透鏡枚數是有效的,但在1枚或2枚的透鏡結構中,由于不能充分地補正像差,所以光學特性容易變得不充分。因此,要求邊抑制光學特性降低、邊可實現低背化的技術。例如,特開2006-154767號公報及特開2006-301403號公報公開從物體面側看在第1枚及第2枚透鏡中使用了彎月形(menisciis)形狀透鏡的3枚結構的攝影透鏡單元。可是,為了利用有限枚數的M補正像差,構成攝影透鏡單元的各透鏡最好使用難以產生像差的非球面邀竟。由于該非球面透鏡難以用玻璃制造,所以通常將塑料噴射成形來制造。在噴射成形中為了維持強度,對透鏡的厚度具有限制,不能希隨極薄的塑料透鏡。另外,隨著便攜終端薄型化,更加強烈要求便攜終端中具備的攝影裝置低背化。為了對應于該要求,使用上述各公報的技術,實現Hit—步的低背化,必需使構成攝影透鏡單元的各3Si更加小型化,但如上所述,使塑料透鏡變薄在制造工藝上存在限制。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一種邊抑制光學性能降低、邊可實ma—步低背化的攝影透鏡單元。邊抑制光學性能降低、邊實現進一步低背化的攝影皿單元。攝影透鏡單元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孑L徑光闌、第2纖及第3透鏡。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纖的邊緣而在像煩膨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偵啲第2面,且戶腿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形狀。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JtH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織3纖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從下面的描述中,本發明的其它方面和優點將變得顯而易見,結合附圖,經由實例,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參照最佳實施方式的下述描述以及附圖,可最佳地理解本發明及其目的和優點。圖1是便攜終端非使用時的外觀圖。圖2是便攜終端使用時的外觀圖,(a)是正面立體圖,(b)是背面立體圖。圖3是表示便攜終端的結構框圖。圖4是實施方式1的攝影裝置的、包含光軸的面的示意截面圖。圖5(a)是圖4的攝影皿單元的示意截面圖,(b)是(a)的第1透鏡的詳細的放大截面圖。圖6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1的攝影M^單元的截面圖,(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截面圖。圖7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1的攝影,單元的光點圖形(spotdiagram),(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光點圖形。圖8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M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1的攝影自單元的場曲及畸變,(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場曲及畸變。圖9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1的攝影M單元的球差,(b)是比較例1的攝影單元的球差。圖10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傳遞函數曲線,(b)是比較例l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傳遞函數曲線。圖11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1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0.OOOm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圖12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1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0.900m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圖13是說明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1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1.OOOm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圖14是實施方式2的攝影裝置的、包含光軸的面的示意截面圖。圖15(a)是圖14的攝影透鏡單元的示意截面圖,(b)是(a)的第1透鏡的詳細的放大截面圖。圖16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截面圖,(b)是比較例l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截面圖。圖17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光點圖形,(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光點圖形。圖18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場曲及畸變,(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場曲及畸變。圖19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球差,(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球差。圖20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a)是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傳遞函數曲線,(b)是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傳遞函數曲線。圖21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2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0.OOOra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圖22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2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0.900m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圖23是說明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效果圖,是實施例2及比較例1的在像高1.000mm位置的傳遞函數曲線。具體實施例方式在附圖中,相同的數字標記始終用于相同的元件。下面,依據圖1圖13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便攜終端。如圖1所示,實施方式1的便攜終端是以鉸鏈H為中心而折疊的結構的電話。圖1表示便攜終端折疊后的狀態。在便攜終端的外側前面設置攝影裝置50。圖28(a)是該便攜終端打開后的狀態,在便攜終端的內側前面設置顯示部23、操作部24。圖2(b)是從背面看到的打開的便攜終端的圖。在該狀態下,可通過將攝影裝置50朝向要拍攝的對象而操作快門按鈕來拍攝對象物。在圖3的框圖中示出便攜終端的結構。便攜終端由通話部11、功能控制部21和攝影裝置50構成。通話部11由麥克風12、揚聲器13和無線部14構成。無線部14包含天線、發送接收電路、調帝懈調電路、壓縮擴展電路、聲音編解碼等,將從麥克風12輸入的聲音作為聲音信號,經無線部14進行發送,將通話對方的聲音信號經無線部14接收而輸出至揚聲器13。顯示部23、操作部24在便攜終端中除通話用的顯示及操作之外,也使用于經因特網的數據通信用的操作及顯示。操作部24用于在通話時輸入電話號碼,或在利用以電子郵件為代表的、經因特網的各種通信服務時輸入期望的字符串。顯示部23由液晶顯示單元(LCD單元)構成,用于顯示在攝影裝置50中拍攝到的圖像或fflffl信取得的圖像。操作部24中設置通話鍵241、快門鍵242、功會繼擇鍵243、十位按鍵245,在通話附喿作十位按鍵245輸入電話號碼,若操作通信鍵則可發送。并且,在十位按鍵245中分配英文、片假名、平假名的字符,禾擁未圖示的英數假名轉換控制部進行字符代碼轉換。在字符代碼轉換中,對應于輸入方式是英數假名或是假名漢字轉換方式,生成對應于被操作的鍵的輸入字符代碼。功能選243是有效執行便攜終端的規定功能的鍵,因生產者、機種不同,分配給該鍵的功能不同。當操作快門鍵242時,經主控制部22及攝影裝置控制部29,由攝影裝置50拍攝圖像。在拍攝到的圖像經攝影,控制部29及主控制部22作為圖像數據保存在暫時存儲裝置25中之后,必要時,再次經主控制部22在顯示部23中顯示,或保存在未圖示的外部存儲裝置中,或再經無線部14與外部通信。如圖4所示,便攜終端具備的攝影裝置包含固定在基板57上的CCD(chargedcoupleddevice)傳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傳感器等攝影元件53。并且,在基板57上經大致圓筒狀的第1基底56固定防護玻璃罩CG(coverglass)。在第1基底56上,以向物體(object)側突出的狀態設置有為大致圓筒狀、同時在內周面具有內螺紋的第2基底55。并且,大致有底圓筒狀并且在外周面具有與第2基底55的內螺紋對應的外螺紋的鏡筒51,其底部面向物體側而被旋入固定于第2基底55。另外,在鏡筒51的底部中央部開圓形的貫通孔。在該貫通孔^A光學有效直徑部分的狀態下,將第1透鏡L1固定在鏡筒51底部的內平面。艮P,第1纖L1的光學有效直徑部分的外側似后為周圍部分)由UV固化樹脂等固接在鏡筒51的底部內平面。將孑L徑光闌S由UV固化樹月誇固接在該第1透鏡L1的像側,并且面向像側,將第2透鏡L2固接在光闌S上,將第3透鏡L3經隔板52同樣地固接在第2透鏡L2上。另外,在該攝影裝置中,通過調節第2基底55內的鏡筒51的旋入量,可調整鏡筒51與攝影元件53的距離。即,通過調整包含鏡筒51內的第1纖Ll第3纖L3的攝影纖單元與攝影元件53的距離,可進行聚焦。由該攝影透鏡單元成像在作為攝影元件53的表面的成像面54上的圖像,在攝影元件53中被轉換成數字之后,如上所述,經攝影裝置控制部29,在主控制部22中被處理為圖像數據。而且,使用圖5(a)、0))詳細說明攝影單元。在該圖5(a)、(b)中為了簡化說明,對于遨竟,僅圖示其光學有效直徑的部分。并且,對于以后的圖也同樣。攝影透鏡單元如上所述,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由第1纖L1、光闌S、第2透鏡L2、第3透鏡L3、防護玻璃罩CG等構成。并且,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都是將樹脂材料噴射成形后形成的塑料透鏡,同時是非球面透鏡。如圖5(b)所示,第1透鏡Ll物體側的面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就第1纖Ll像側的面而言,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Ll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下面,在本說明書中,將透鏡L1、L2、L3各自的物體側的面稱為第l面,將透鏡L1、L2、L3各自的像側的面稱為第2面。這里,纖的寬度用最接近物體側的點與最接近像側的點之差來表示。以前的第1透鏡(圖5(b)中用虛線表示)形成為彎月形狀,使第1面在物體側為凸狀。因此,最接近物體側的點即第1面(凸M)的頂點的位置與最接近像側的點即第2面的透鏡端部的位置之差是以前的第l透鏡的寬度dl。相反,在實施方式l中,就第1邀竟的第2面而言,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Ll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因此,在第1透鏡Ll的第2面中透鏡端部的位置與以前相比向物體側后退,第2面中的凸面的頂點為最接近像側的點。結果,實施方式1中第1纖Ll的寬度d2可比以前的第1itl竟的寬度dl更小。因此,可將光闌S設置得更,物體側。如圖5(a)所示,第2透鏡L2形成為彎月形狀,使第2面在像側為凸面。并且,就第3透鏡L3的第1麗言,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遨竟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就第3纖L3的第2麗言,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第1第3透鏡L1L3全部是非球面iSM。M第1纖的^i!M;第2透鏡L2及第3透鏡L3而將其像差補正。M第3透鏡L3的光在m防護玻璃罩CG之后,在成像面54上被聚光、成像。實施方式1的攝影透鏡單元具有以下優點。(1)第1透鏡Ll的第2面在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同時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L1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因此,實施方式1中的第1透鏡L1的寬度d2比以前的第1透鏡的寬度dl小。因此,可將光闌S設置在更,物體側。因此,如果從第1纖最誕像側的位置至成像面54的距離(下面設為纖全長)相同,貝呵使從光闌S至成像面54的距離比以前長。因此,像差補正變得容易,提高光學性能。因此,可提供邊抑帝恍學性能斷氏、鵬一步概低背化的攝影透鏡單元。(2)由于第1透鏡Ll、第2透鏡L2、第3透鏡L3都是噴射成形樹脂材料形成的塑料透鏡,所以通過噴射成形可容易且廉價地制造。并且,也容易使透鏡單元整體輕量化。(3)由于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都是非球面透鏡,所以即便是3枚透鏡,也更容易補正像差,成為邊抑制光學性能降低、邊進一步mi低背化的攝影透鏡單元。(4)通過f頓邊抑制光學性能降低、鵬一步職低背化的攝影透鏡單元,可提供更加低背化的攝像裝置。(5)通過使用更加微低背化的攝f魏置,可提供更加M低背化的便攜終J;山順。<實施例l>圖6(a)是實施方式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包含光軸的面的截面圖。下面示出構成該攝影M單元的光學部件的謝iic據。畫角對角63.8°7jC平53.0°垂直41.0°全系統焦距2.90咖后截距1.08Ml竟全長3.30ram有效像高。3.6mm在表1中示出纖。其中,在表1中,面序號i(i^8)將第l纖Ll的第1面設為i=l且從物體側向像側依次分配從第1透鏡L1至防護玻璃罩CG的面序號。因此,例如關于面序號,標第7面的i=7對應于纖L3的第2面。i二3表示視為單面的光闌S的面序號。Ri表示各面中的曲率半徑,Di表示第i面與第i+l面之間的面間隔,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貝數。另外,非球面在面序號的右方附加*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非球面形狀由以下式表示。式1<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formula>其中,在式(l)中將光軸方向設為z軸,R為曲率半徑,H為與光軸正交的方向的高度,K為二次曲線。-二7夕)常數,A4、A6、A8、A10、A12、A14分別是4次、6次、8次、10次、12次、14次的非球面系數。各面中朔f^球面系數如下面示出的表2。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比較例1)圖6(b)是以前攝影透鏡單元的包含光軸的面的截面圖。下面示出構成該攝影透鏡單元的光學部件的數lil:據。畫角對角60.4°水平50.0°垂直38.4°全系統焦距3.08mm后截距1.01透鏡全長3.30mm有效像高03.6腿在表3中示出皿數據。其中,在表3中,與表1同樣地附以面序號i。Ri、Di、nd、vd是與表l相同的參數。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非球面形狀與實施例i同樣地用式a)導出。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數如下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實施例1與比較例1的比紛如圖6(a)及圖6(b)所示,在將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6a)與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6b)進行比較時,itH全長都是3.30mm,是相同的,但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光闌S的位置接近物體側。結果,從光闌S至成像面54的距離變長。禾擁圖7(a)及圖7(b)對實施例l的攝影纖單元(圖7a)與比較例l的攝影透鏡單元(7b)的像差進行比較。可知無論在哪個成像位置,點的差異都是實施例一方小,進一步抑制各種像差。并且,可知光的波長導致的差異也小,軸上色差、倍率色差也是實施例1一方被抑制。禾擁圖8(a)及圖8(b)對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8a)和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8b)的場曲和ffif^進行比較。可知就場曲而言,因曲線的形沃不同而判斷困難,但就畸變而言,即便實施例1一方遠離光軸也沒有抖動(《tl)將畸變抑制。禾擁圖9(a)及圖9(b)對實施例1的攝影M單元(圖9a)和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9b)的球差進行比較。可知即便在任一波長下就實施例1一方而言其像差的抖動也小而球差被抑制。圖10(a)及圖10(b)示出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l(k)和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0b)的傳遞函數(MTF)。圖11圖13是在成像面上的3個像高的位置將實施例1與比較例1的傳遞函數(肌F)進行比較且記述的曲線。可知即便在成像面上的任一位置,或在子午方向及弧矢任一方向,實施例l的曲線在空間頻率的大致全部區域也超過比較例1的傳遞函數值,實施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成像性能超過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成像性能。下面,參照圖14圖23說明實施方式2的攝影透鏡單元。另外,實施方式2在第1透鏡的形狀不同的方面與實施方式1不同。其他構成要素與實施方式1的構成要素同樣地形成。如圖15(a)、(b)所示,第1纖Lll的第2面在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凸狀。因此,第1纖Lll的第2面中透鏡端部的位置與以前(圖15(b)中用波浪線示出)相比向物體側后退,第2面(凸勵的頂點為最接近像偵啲點。結果,與實施方式1相同,實施方式2中第1itlt的寬度d22也可比以前的第1透鏡的寬度dl小。因此,可將光闌S設置在更誕物體側。實施方式2的攝影透鏡單元具有以下優點(6)及上述實施方式1的(2)(5)的優點。(6)第1纖Lll的第1面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第2面在像側形成為凸狀。因此,實施方式2中第1透鏡Lll的寬度d22比以前的第1纖的寬度dl小。因此,可將光闌S設置在更tt物體側。因此,如果第l纖的從最離像側的位置至成像面54的距離(3Ht全長)相同,則可使從光闌S至成像面54的距離比以前長。因此,像差補正變得容易,提高光學性能。因此,可成為邊抑制光學性能斷氐、鵬一步繊低背化的攝影纖單元。(實施例2)圖16(a)是實施方式2的攝影單元的包含光軸的面的截面圖。下面示出構成該攝影透鏡單元的光學部件的數值數據。畫角對角63.8°水平53.0°垂直41.0°全系統焦距2.90mra后截距1.08透鏡全長3.30ram有效像高①3.6mm在表5中示出透鏡數據。其中,在表5中,與表l同樣地附以面序號i。Ri、Di、nd、vd也是與表l相同的參數。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column></row><table>非球面形狀與實施例l同樣地用式(l)導出。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數如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單元(圖16a)與比較例1的攝影纖單元(圖16b)的纖全長都是3.30mm,是相同的,但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光闌S的位置接近物體側。結果,從光闌S至成像面54的距離變長。禾擁圖17(a)及圖17(b)對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7a)與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7b)的像差進行比較。可知無論在任一成像位置,點的差異都是實施例一方小,更好抑制各種像差。并且,可知光的波長導致的差異也小,軸上色差、倍率色差也是實施例2—方被抑制。禾擁圖18(a)及圖18(b)對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8a)與比較例1的攝影M單元(圖18b)的場曲和畸變進行比較。可知就場曲而言,因曲線的形狀不同而判斷困難,但就畸變而言,即便實施例2—方遠離光軸也沒有抖動將畸變抑制。禾傭圖19(a)及圖19(b)對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9a)與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19b)的球差進行比較。可知無論在任一波長下就實施例2—方而言其像差的抖動也小而球差被抑制。圖20(a)及圖20(b)表示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圖20a)和比較例1的攝影透鏡單元(圖20b)的傳遞函數(MTF)。圖21圖23是在成像面上的3個像高的位置將實施例2和比較例1的傳遞函數(MTF)進行比較且id^的曲線。可知無論在成像面上的任一^S,或在子午方向及弧矢任一方向,實施例2的曲線在空間頻率的,全部區域都超過比較例1的傳遞函數值,實施例2的攝影透鏡單元的成像性能超過比較例1的攝影iH竟單元的成像性能。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下,本發明可以多種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而言,應該明白,本發明可以下述方式實施。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都是非球面透鏡,但如果可維持同等的光學特性,則不必將全部透鏡均設為非球面透鏡。m部分4頓制造容易的球面透鏡,有利于降低成本。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都是由樹脂材料形成的塑料透鏡,但不是必須的。如果維持同等的光學特性,則也可是玻璃鑄模非球面透鏡。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3皿和成像面54之間具備防護玻璃罩CG,但不是必須的。并且,替代防護玻璃罩CG,或者除防護玻璃罩CG之外,也可具備截200810130145.8說明書第15/15頁止紅外線的濾波器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M:使用由CCD傳感器或CMOS傳感器構成的攝影元件53,使攝影裝置50成為數字方式,但也可SiH細光學膠片作為攝影元件53,成為膠巻照像用的攝影裝置。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將攝影裝置50用于便攜終端,但也可用于普通的照相機或個人計算機。并且,不僅是靜止圖像,也可用作動態圖像攝影用。因此,應認為當前的實例和實施例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發明不限于這里給出的細節,但在下述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和等同描述下可進行變更。權利要求1、一種攝影透鏡單元,具備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鏡(L1)、孔徑光闌(S)、第2透鏡(L2)及第3透鏡(L3),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1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形狀,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2、根據權利要求1戶腿的攝影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1透鏡由樹脂材料形成。3、根據權利要求1戶腿的攝影纖單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1纖的第1面及第2面分別是非球面形狀。4、一種攝影透鏡單元,具備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鏡(Lll)、孑L徑光闌(S)、第2M(L2)及第3纖(L3),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形狀,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偵膨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禾口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5、根據權禾腰求4戶脫的攝影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1邀竟單元由柳旨材料形成。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攝影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1透鏡的第1面及第2面分別是非球面形狀。7、一種攝影裝置(50),具備攝影透鏡單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Ll)、孔徑光闌(S)、第2M(L2),3(L3);禾口攝影元件(53),其將所述攝影透鏡單元所形成的光學像轉換成電信號,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皿,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纖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的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8、一種便攜終端,具備攝影裝置(50),該攝影裝置包含攝影透鏡單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gl竟(Ll)、孔徑光闌(S)、第2M!竟(L2)及第3(L3);禾口攝影元件(53),其將所述攝影透鏡單元形成的光學像轉換成電信號,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禾口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開沐,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l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9、一種攝影裝置(50),具備攝影透鏡單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鏡(Ll)、孑L徑光闌(S)、第2(L2)及第3透鏡(L3);禾口攝影元件(53),其將所述攝影透鏡單元形成的光學像轉換成電信號,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EJf述第2纖形成為彎月形狀,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禾口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10、一種便攜終端,具影裝置(50),該攝影裝置包含攝影透鏡單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而依次排列的第1M(Ll)、孑L徑光闌(S)、第2透鏡(L2)麟3透鏡(L3);禾口攝影元件(53),其將所述攝影透鏡單元形成的光學像轉換成電信號,所述第1纖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所述第2透鏡包含物體側的第l面;禾口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鏡形成為彎月形狀,所述第3透鏡包含光軸附近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物體側形成為凹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禾口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3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全文摘要邊抑制光學性能降低、邊實現進一步低背化的攝影透鏡單元。攝影透鏡單元包含沿光軸從物體側向像側依次排列的第1透鏡、孔徑光闌、第2透鏡及第3透鏡。所述第1透鏡包含在物體側形成為凸狀的物體側的第1面;和光軸附近在像側形成為凹狀并且隨著趨向該第1透鏡的邊緣而在像側形成為凸狀的像側的第2面。文檔編號H04M1/21GK101359086SQ20081013014公開日2009年2月4日申請日期2008年7月30日優先權日2007年7月30日發明者中川洋平,青井裕麻申請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