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視裝配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平板電視機 的前后殼裝配結構。
背景技術:
電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傳播信息、學 習知識等的重要工具。電視機的種類很多,平板電視已逐漸成為主流 的趨勢,平板電視的前后殼裝配問題也逐漸為各制造廠家所重視起 來,怎么樣才能既保證其外觀的美觀大方,又實現裝配及拆卸的簡便, 同時安裝結合度穩定可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總的說來,目前的解決方案,如
圖1、 2、 3所示,對一臺LCD 顯示裝置,其前后殼的連接固定有兩種方式
1、 使用用多個螺絲5'通過后殼2'的過孔與前殼V的螺絲柱 連接起來。
2、 在前殼1'(或后殼2')邊緣增加卡3',在后殼2'(或 前殼1)邊緣增加扣4',使用卡扣的方式利用自鎖的原理把前后殼 連接起來。
以上LCD前后殼的傳統裝配固定方式,其存著的問題是
對方式一需要使用多個螺絲,從而增加零件,也增加操作工藝
步驟,使得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升高.同時,后殼2'的過孔使得 后殼2'外觀面不完整,看起來不美觀。
對方式二由于卡扣的自鎖,因生產或維修需要,拆卸機殼非常
困難,同時由于卡3'扣4'位于機殼接合面邊緣(如圖4、 5),機 殼不易變形,當大力或是多次拆卸機殼時,卡扣副會遭破壞而失效, 從而失去應用功能。如要減小卡扣的自鎖力,則前后殼不能緊鎖,達 不到連接固定的功能要求,致使跌落試驗中松脫,所以目前的卡扣主 要是作輔助鎖緊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LCD前后殼裝配 結構,該結構利用全新的前后殼裝配形式,取消部分用于固定LCD 前后殼的螺絲,以降低零件成本,提高組裝性,且該結構形式組裝方 便,便于拆卸。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是提供一種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 構,該結構可減少螺絲的使用,改善產品的外觀,同時便于安裝拆卸。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包括有電視機前殼及后 殼,其特征在于前殼與后殼的連接部位至少設置兩個扣合機構,該扣 合機構是由彈壁及卡扣構成,彈壁及卡扣分別設置于前殼或后殼,并 且二者位置對應,相互配合,形成扣合機構,以將前殼后殼緊密固定
于一起。
所述的彈壁及卡扣,二者突出于前殼或后殼的壁表面設置。
對于彈壁及卡扣的設置,其可設置于前殼或后殼的任意一個,例 如彈壁設置于前殼,卡扣就對應設置于后殼,彈壁設置于后殼,卡扣 就對應設置于前殼,只要他們位置對應,形成扣合機構,即可實現前 殼與后殼的卡扣連接。
上述的彈壁,其與前殼或后殼成一體結構,并且在此彈臂上設置 有扣槽,后殼或前殼上設置的卡扣與彈臂的扣槽的接合面的配合,并 可與螺絲配合實現對前后殼的鎖緊。
上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前殼或后殼上還可設置 有突出的的卡肋,對應于后殼或前殼則設置插骨,卡肋與插骨能夠互 相嵌合,以保證彈壁與卡扣的良好接合來。
所述的扣合機構,其通常是設置于前殼和后殼的四周邊緣,均勻 分布,至少每個邊都設置一個扣合機構,對于長度較大的邊,為了增 加扣合的穩固形,可設置一個以上的扣合機構。
所述的扣合機構,其彈壁及卡扣都是塑膠材料制作,便于形成有 適度彈性的扣合關系,即利用扣合,也利用在拆卸時解扣。
所述的扣合機構,其彈壁及卡扣的配合面是傾斜狀或弧形結構, 以使得二者在配合過程中配合面的角度是變化的,這樣的效果是卡扣 一端是自鎖的而另一端則不是。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的結構形式,使得前殼與后殼通過簡單的扣 合即可實現連接,至少從連接組裝的關系來說,取消了相當的螺絲組 裝結構,便于組裝的快速進行,降低了組裝成本及零部件。
而且扣合機構位于電視機殼體的內部,不影響其它部件及電視機 外觀的設置,簡便易行,可廣泛應用于電視機及顯示器的組裝生成過程中。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
圖1為LCD前后殼的傳統裝配透視圖2為圖1所示傳統螺絲鎖緊裝配A1—Al局部剖面圖3為圖1所示傳統螺絲鎖緊裝配A2—A2局部剖面圖4為圖3所示B1向的局部放大視圖5為圖3所示Cl部分的局部放大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裝配透視圖7為圖6所示前殼與后殼結合局A—A的局部部放大圖8為圖7所示C部分的局部放大圖9為圖6所示前殼與后殼結合局B—B的局部部放大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圖9所示H部分的局部放大圖11為圖6所示前殼與后殼結合局D—D的局部部放大圖12為圖7所示卡扣配合局部的局部放大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透視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如圖6所示,LCD裝配使用了 5*2=10處卡扣配合,兩處螺絲 鎖。在完成如LCD模塊,電源,主板等模塊的裝配后,將前后殼對 齊,施以壓力,前后殼即可克服彈臂的變形力合攏,而卡扣的配合面 完成緊密接合,從而鎖緊前后殼,最后再鎖緊機器底部的螺釘,完成 前后殼的裝配。
需要拆卸前后殼時,先松開機器底部的螺釘,然后在從前殼底部 施以拉力,即可沿紅色箭頭的方向打開機殼。
圖7、圖8、圖9及圖10為一個扣合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中, 扣合機構是有彈壁3和卡扣4構成,其中,彈壁3上具有卡槽31, 卡扣4與卡槽3的結合面配合,,形成扣合;且卡扣4的前端面具有傾 斜的摩擦面41,便于卡扣4的插入與解扣。
且前殼1中設置卡肋11,在后殼中對應設置插骨21。卡肋11和 插骨21互相配合,使得插骨21恰好嵌入到卡肋11和前殼1之間的 縫隙中,便于前殼1與后殼2對準扣合時進行定位,使前后殼不會因 為外力而上下左右錯位。
本技術方案是利用螺絲鎖緊特點與摩擦自鎖理論,在前殼1上增 加易于變形的彈臂3,彈臂3可與前殼1 一起注塑成型。同時把卡槽 31加工在此彈臂3上。
如圖7所示,當用力F于分離前后殼時,彈臂上G點受力分析 如下
當F'大于f時,卡扣4受向右的力,即與卡扣3分離。 F,=Fl*sina
Fl=F*cosa
—Fl*k=F*k*cosa注k為摩擦系數
所以F,-:P=F*cosa*sina-F*k*cos2a=F*cosa(sina-k*cosa)
艮卩當a>arctgk時F,-f,>0
由于a,k是固定值,即當F拉力足夠大時,卡扣可以克服彈臂3
本身材料的變形力而分離,即前后殼開始分離。 而當a〈arctgk時F,國f <0 ,
此時卡扣摩擦面緊密接合,自鎖而保持前后殼的緊密接合。 本技術方案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在同一卡扣4與扣槽31配合摩擦 面上(如圖ll),卡扣4沿某一邊A'端向B'端從0。 50°漸變。 在A'端,卡扣4與扣槽31形成自鎖,而B'端則可在適當的拉力F下 分離。在卡扣4扣槽31的分離過程中,由于彈臂3的變形,在卡扣 4扣槽31摩擦面41各點的a角隨著彈臂3的變形跟著變大,從而使 卡扣的分離變得容易。
另外,在本方案中,為了防止前后殼受外力的作用從B'端分離, 所以在B'端方向上增加螺絲5通過后殼2的過孔與前殼1的螺絲柱 鎖緊,如圖6、圖ll。從而避免卡扣4和扣槽31從B'端受力分離。 同時,在前后殼的鎖緊狀態,為防止前后殼在跌落或受其它外力 的作用時前后殼上下或是左右錯位而影響卡扣的緊密接合,影響鎖 緊。本方案在前殼1增加卡肋11,在后殼2增加插骨21。使前后殼 不會丙為外力而上下左右錯位。如圖9、圖10。
扣合的狀態如圖12、圖13所示,彈壁3中的卡扣4沿著一定的 角度扣合到彈壁3的扣槽31中,形成卡扣狀態,從而使得前、后殼
穩定地結合。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事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 新型的保護范圍,該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情 況下作出的種種變化和修飾皆在本實用新型覆蓋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包括有電視機前殼及后殼,其特征在于前殼與后殼的連接部位至少設置兩個扣合機構,該扣合機構是由彈壁及卡扣構成,彈壁及卡扣分別設置于前殼或后殼,并且二者位置對應,相互配合,形成扣合機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彈壁及卡扣,二者突出于前殼或后殼的壁表面設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 特征在于上述的彈壁,其與前殼或后殼成一體結構,并且在此彈臂上 設置有扣槽,后殼或前殼上設置的卡扣與彈臂的扣槽的接合面的配合。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 特征在于上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前殼或后殼上還可 設置有突出的的卡肋,對應于后殼或前殼則設置插骨,卡肋與插骨能 夠互相嵌合。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扣合機構,其是設置于前殼和后殼的四周邊緣,均勻分布, 至少每個邊都設置一個扣合機構,對于長度較大的邊,可設置一個以匕的扣合機構。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扣合機構,其彈壁及卡扣都是塑膠材料制作。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扣合機構,其彈壁及卡扣的配合面是傾斜狀或弧形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平板顯示器的前后殼裝配結構,其包括有電視機前殼及后殼,其前殼與后殼的連接部位至少設置兩個扣合機構,該扣合機構是由彈壁及卡扣構成,彈壁及卡扣分別設置于前殼或后殼,并且二者位置對應,相互配合,形成扣合機構,以將前殼后殼緊密固定于一起。該結構利用全新的前后殼裝配形式,取消部分用于固定LCD前后殼的螺絲,以降低零件成本,提高組裝性,且該結構形式組裝方便,便于拆卸。
文檔編號H04N5/64GK201001155SQ20062014450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30日
發明者許高紅 申請人: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