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配線架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配線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通信系統中的配線架模塊。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通信系統中的配線架模塊一般為整體結構,繞針或卡接片位于配線架模塊前端;分離器可前插在配線架模塊上,也可背插(內置)在配線架模塊內。配線架模塊橫裝時一般上側走跳線,下側走電纜線;配線架模塊豎裝時一般一側走跳線,另一側走電纜線。配線架模塊裝上架體后,前插分離器的模塊的繞針或卡接片接續會受到分離器的影響,一般要拔掉該路分離器甚至四周相鄰的分離器才能確保繞接槍或卡線刀在端口進行接續;內置分離器的配線架模塊打上跳線、電纜線后,不能進行維護和更換其分離器,若分離器損壞則只能放棄該端口不用或者拆掉所有跳線和電纜才能更換分離器,造成操作維護的不便以及成本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配線架模塊,其可使全部線纜全一側走線,且不同的線纜有各自獨立的走線通道。
為了達到以上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具有骨架、模條和分離器;所述模條上設置有模條穿線槽;所述分離器安裝在所述模條中;多個所述模條固定為一體并可相對于所述骨架旋轉;與配線架模塊連接的線纜從配線架模塊的同一側進入模條穿線槽。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可將多個所述模條通過一旋轉軸和一固定軸固定為一體,旋轉軸樞支在骨架中以使得固定為一體的模條可相對于所述骨架旋轉。
另外,還可將一鎖桿的一端樞支在固定軸上,另一端可由松不脫螺釘緊固在骨架上以使得固定為一體的模條可選擇地相對于所述骨架固定。
還可將上述分離器背插在所述模條上,并可單路插拔。
此外,上述旋轉軸的兩端可由第一擋塊鎖緊,固定軸的兩端由第二擋塊和鎖緊螺釘鎖緊。
另外,所述旋轉軸的兩端可由鎖緊螺釘鎖在骨架上。
另外,所述模條穿線槽兩端開口分別位于模條的兩個非相對面上。
另外,所述分離器可從所述模條中拆卸下來。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配線架模塊可整體式旋轉,結構簡單且成本低,另外,繞接或卡接接續正面操作,分離器的插拔以及故障維護、跳線和纜線的穿線拆線和整理操作互不干涉,便于維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配線架模塊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配線架模塊旋轉打開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的部分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的部分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時的每一回路線接續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時的每一回路線接續示意圖。
圖中1…骨架 2…旋轉軸 3…固定軸 4…第一擋塊 5…第二擋塊6…鎖緊螺釘 7…模條 8…標示條 9…分離器 10…鎖桿 11…骨架分線孔 12…模條穿線槽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配線架模塊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配線架模塊旋轉打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配線架模塊包括骨架1;旋轉軸2;固定軸3;第一擋塊4;第二擋塊5;鎖緊螺釘6;模條7;標識條8;分離器9;鎖桿10;骨架分線孔11;以及設置在模條7中的模條穿線槽12。每16個模條7由旋轉軸2和固定軸3串成一體,旋轉軸2的兩端由第一擋塊4鎖緊,固定軸3的兩端由第二擋塊5和鎖緊螺釘6鎖緊,其中,旋轉軸2安裝在骨架1的旋轉孔中,由鎖緊螺釘6鎖在骨架1上,由此構成旋轉軸2樞支在骨架1上的結構,使得固定為一體的模條7可相對于骨架1旋轉,其中,樞支是指可旋轉地支撐,也就是旋轉軸2可旋轉地支撐在骨架1上。固定軸3上的鎖桿10一端樞支在固定軸3上,另一端由松不脫螺釘緊固在骨架1上,松開松不脫螺釘則串成一體的每16個模條7可向上旋轉90度。所述模條穿線槽12兩端開口分別位于模條7的兩個非相對面上,如本實施例中圖1所示的模條的頂面和前側面。
分離器9背插在模條7中,旋轉打開模塊后,分離器9可單路插拔,則可對分離器9進行單獨維護,對一回路的分離器9的維護不會影響其他回路的分離器9的使用以及該回路的繞針或卡接片的接續操作。
各接續線纜經由骨架1上的骨架分線孔11和模條穿線槽12,并最終將各接續線纜引至相應繞針Lx,Dx,Px和dx(x=1,2,3,......)。
配線架模塊的全部線纜(包括跳線和電纜線)均繞旋轉軸2走線,不同的線纜都是從一個方向(在本實施例中是上方)通過各自的模條穿線槽12引入至接續端口,通過模條穿線槽12和標示條8可使線路標識清楚,整齊有序,方便線纜的管理和維護。
另外,將配線架模塊橫裝上架時,其全部線纜均為上走線,將模塊豎裝上架時,其全部線纜均為一側走線,即都從配線架模塊的一個方向引入或引出線纜。
另外,將模塊旋轉打開后,繞針或卡接片的接續全部正面操作,方便模塊的安裝、操作以及維護。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概圖。參照圖3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在作為寬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的設計。圖中,繞針Lx(x=1,2,......)表示用戶線端(來自終端用戶)繞針,繞針Dx(x=1,2,......)表示數字用戶線端(來自電信運營商寬帶設備)繞針,繞針Px表示普通電話業務線端(來自電信運營商窄帶設備)繞針,繞針dx(x=1,2,......)表示空置繞針。繞針L1和P1常閉,繞針L2和P2常閉,背插入分離器9后,數字用戶線端導通,繞針d僅為支撐繞針D和分離器9受力平衡的,分離器9上沒有對應的金手指,無業務線纜。當本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使用時,在背插分離器9狀態下,容量為64線,可提供64×3對線的用戶線、普通電話業務線、數字用戶線的接續。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的示意圖。參照圖4說明在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使用時的每一回路繞針的設計。圖中,繞針Lx表示用戶線繞針,繞針Dx也表示用戶線繞針,繞針Px表示普通電話業務線繞針,繞針dx也表示普通電話業務線繞針。繞針L1和P1,繞針L2和P2,繞針D1和d1,繞針D2和d2都為常閉,不需要分離器,普通電話業務線對依次導通。當本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使用時,容量為128線,可提供128×2對線的用戶線、普通電話業務的常閉可開路的接續。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時的每一回路線接續說明圖。如圖5所示,當配線架模塊作為寬帶模塊使用時,到用戶線以及到數字用戶線的線纜是從相對模條7的下側向左側導出的,而到普通電話業務線端的線纜是從相對模條7的上側向左側導出的,即,到用戶線和到數字用戶線以及到普通電話業務線端的線纜都是從配線架模塊的同一側走線。從圖中可看出,不同的線纜通過各自的模條穿線槽12引入至接續端口,線路標識清楚,整齊有序,方便線纜的管理和維護。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時的每一回路線接續說明圖。如圖6所示,當配線架模塊作為窄帶模塊使用時,到用戶線的線纜是從相對模條7的下側向左側導出的,而到普通電話業務線端的線纜是從相對模條7的上側向左側導出的,即,到用戶線和到普通電話業務線端的線纜都是從配線架模塊的同一側走線。從圖中可看出,不同的線纜通過各自的模條穿線槽12引入至接續端口,線路標識清楚,整齊有序,方便線纜的管理和維護。
還有,本實施例的模塊體積優選為長×寬×高=249mm×141mm×146mm,體積小,密度高。當然,該數據僅是本實施例的優選,還可以采用其他尺寸。此外,本實用新型不僅僅局限于將每16個模條7由旋轉軸2和固定軸3串成一體,也可以是其他數量和通過其他方式固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配線架模塊,其全部線纜(包括跳線和電纜線)均為上走線或一側走線,不同的線纜通過各自的穿線槽引入至接續端口,線路標識清楚,整齊有序,方便線纜的管理和維護。模塊能夠旋轉打開,分離器背插并可單路插拔,對一回路的分離器的維護不會影響其他回路的分離器的使用及該回路的繞針或卡接片的接續操作。
此外,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以上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精神的基礎上,可進行很多變更,但這些變更都應屬于實用新型所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配線架模塊,其具有骨架、模條和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條上設置有模條穿線槽;所述分離器安裝在所述模條中;多個所述模條固定為一體并可相對于所述骨架旋轉;與配線架模塊連接的線纜從配線架模塊的同一側進入模條穿線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模條通過一旋轉軸和一固定軸固定為一體,旋轉軸樞支在骨架中以使得固定為一體的模條可相對于所述骨架旋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一鎖桿的一端樞支在固定軸上,另一端可由松不脫螺釘緊固在骨架上以使得固定為一體的模條可選擇地相對于所述骨架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離器背插在所述模條上,并可單路插拔。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的兩端由第一擋塊鎖緊,固定軸的兩端由第二擋塊和鎖緊螺釘鎖緊。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的兩端由鎖緊螺釘鎖在骨架上。
7.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條穿線槽兩端開口分別位于模條的兩個非相對面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線架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器可從所述模條中拆卸下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配線架模塊,其具有骨架、模條和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條上設置有模條穿線槽;所述分離器安裝在所述模條中;多個所述模條固定為一體并可相對于所述骨架旋轉;與配線架模塊連接的線纜從配線架模塊的同一側進入模條穿線槽,且不同的線纜有各自獨立的走線通道。模塊可整體旋轉打開,分離器單回路可插拔維護以及繞接或卡接全正面操作。
文檔編號H04Q1/14GK2891548SQ20062001905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4日
發明者劉連冰, 顏德利, 劉小增, 任印峰, 史通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