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攝像設備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通過設置可滑動地支撐在布置有攝像單元的攝像機殼體外表面上的收納蓋來實現提高記錄介質的可維護性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有可進行動態圖像拍攝和靜止圖像拍攝的攝像設備,例如攝像機和靜像照相機。
在攝像設備中,設置有用于捕獲被攝體圖像的攝影鏡頭、表現例如對焦功能和變焦功能等各種功能的各種鏡頭、攝影時進行各種必要操作的攝影按鈕、攝影時或再現所攝圖像時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屏等。
在該攝像設備中,用于記錄所攝圖像的記錄介質是必需的。作為記錄介質,有預先收納在外殼中的記錄介質,例如,使用硬盤的記錄介質(例如參見JP-A-2001-6266)。
然而,在過去的攝像設備中,更換或維修預先收納在外殼中的硬盤,需要拆開外殼并從設置在外殼內的驅動保持單元拆下硬盤。
因此,攝像設備的可維護性低。例如,如拆開外殼并從驅動保持單元上拆下硬盤等多種工作是必需的,所以更換或維修硬盤的工作復雜且耗時。
因此,期望解決這些問題并改善記錄介質的可維護性。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攝像設備,其包括攝像機殼體,在該攝像機殼體中布置具有預定鏡頭和攝像元件的攝像單元;收納蓋,其可滑動地被支撐在該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上,其中,在該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側形成介質收納部,該介質收納部收納用于記錄所拍攝的圖像的記錄介質,以及該記錄介質通過該收納蓋相對于該攝像機殼體沿一方向的滑動而被收納在該介質收納部中。
因此,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攝像設備中,可根據收納蓋沿一方向的滑動將記錄介質收納在介質收納部中,并根據收納蓋沿另一方向的滑動從介質收納部彈出(eject)記錄介質。
因此,可通過移去收納蓋來更換和維修記錄介質。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的可維護性。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設置布置在介質收納部中并封閉記錄介質的內蓋。因此,可自由設計位于內蓋外側的收納蓋的形狀。這使得可改善設計的自由度。
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實施例,收納蓋的外表面形成為在攝像時把持的握持部。因此,當使用者把持握持部進行攝像時,由于從記錄介質到使用者把持握持部的手掌之間的距離長,可控制驅動記錄介質時所產生的熱傳至手掌。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使用的方便性(convenience)。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在內蓋的外表面和收納蓋的內表面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攝像設備內產生的振動和熱較不易傳至使用者把持握持部的手掌。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使用的方便性。
根據本發明的還一個實施例,在內蓋的外表面或收納蓋的內表面上設置與收納蓋的內表面或內蓋的外表面接觸的肋。因此,內蓋在介質收納部中被按壓。這使得可防止記錄介質和內蓋在介質收納部中松動(backlash)。
根據本發明的更一個實施例,設置具有光接收單元或光發射單元中的至少一個、用于執行預設功能的光入射其內或從其內發射的光接收/發射單元。當收納蓋沿一方向滑動且記錄介質被收納于介質收納部中時,光接收/發射單元被收納蓋關閉。因此,當收納蓋被滑動以安裝于攝像機殼體且記錄介質被收納在介質收納部中時,與此同時,光接收/發射單元被收納蓋關閉。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裝配工作的操作性。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2是沿不同于圖1的方向看的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3是在顯示單元打開的狀態下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4是其中一部分分解的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5是具有顯示單元且開/關蓋被打開的攝像設備的放大立體圖;圖6是其中硬盤、內蓋和收納蓋被分解的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7是截面圖中所示第二面板的殼體肋的一部分的放大立體圖;圖8是在顯示單元關閉的狀態下攝像設備的放大后視圖;圖9是在顯示單元與圖8相反地關閉的狀態下攝像設備的放大后視圖;圖10是攝像設備內部結構的一部分的放大縱向剖視圖;圖11是內部結構的一部分的放大橫向剖視圖;圖12是在第二面板、操作塊和電池被去除的狀態下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13是握在手掌中的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14是揚聲器的附件(attachment)結構的放大分解立體圖;
圖15是揚聲器的附件結構的放大立體圖;圖16是在第一面板和電池被去除的狀態下攝像設備的立體圖;圖17是板單元的放大分解立體圖;圖18是板單元的放大立體圖;圖19是沿不同于圖18的方向看的板單元的放大立體圖;圖20是保持基座、電路板和按壓構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示意性放大平面圖;圖21是板單元與單元連接部分離的狀態的放大立體圖;圖22是板單元與單元連接部連接的狀態的示意性放大后視圖;圖23是攝像單元、散熱金屬片(heat-radiation sheet metal)等的放大分解立體圖;圖24是控制板等安裝到攝像單元的狀態的放大立體圖;和圖25是攝像單元、散熱金屬片等的放大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考
本發明的實施例。
在以下說明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攝像設備被應用于可進行靜止圖像拍攝和動態圖像拍攝的攝像機。
本發明也可應用于具有動態圖像拍攝或靜止圖像拍攝功能的各種攝像設備,例如蜂窩式電話或計算機內置的攝像機和靜像照相機。
在以下說明中,前后、上下、左右方向分別表示從攝影者側看的方向。被攝體側稱為前,攝影者側稱為后。
攝像設備(攝像機)1包括主體單元2以及支撐在主體單元2上以可自由回轉(自由打開和關閉)和自由轉動的顯示單元3(見圖1至圖3)。
主體單元2具有外殼4和布置在外殼4中的各必要單元。外殼4包括攝像機殼體5和可相對于攝像機殼體5滑動的收納蓋6。
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空間被形成為布置稍后說明的具有如變焦鏡頭和對焦鏡頭等各種鏡頭以及如CCD(電荷耦合器件)等攝像元件的攝像單元的攝像單元布置部5a(見圖4)。
第一面板7、第二面板8、第三面板9、第四面板10和圓柱面板11互相連接形成攝像機殼體5(見圖1至圖4)。例如,第一面板7構成左側部7a和下表面部7b。第二面板8構成右側部8a。第三面板9構成上表面部9a。第四面板10構成后表面部10a。圓柱面板11在面板被組合(combine)的狀態下與第一面板7、第二面板8和第三面板9的前端組合。
第一面板7的左側部7a形成為扁平部7c,該扁平部7c的除前端和下端以外的部分形成為扁平狀。多個操作按鈕12被布置在扁平部7c中(見圖3和圖5)。操作按鈕12用作,例如,用于進行背光(backlight)校正的背光校正按鈕、用于校正圖像模糊的模糊校正按鈕、用于防止被攝體的眼睛被拍攝成紅色的所謂紅眼拍攝的紅眼防止按鈕、以及用于校正色差的白平衡按鈕。揚聲器孔7d形成在扁平部7c中。螺釘插入孔7e形成在扁平部7c中的揚聲器孔7d附近。橡膠墊13彼此以垂直間隙被安裝在扁平部7c后端的外表面上。
開/關蓋7f設置在第一面板7的左側部7a的下端(見圖3和圖5)。在左側部7a的設置有開/關蓋7f的位置形成矩形布置孔7g(見圖5)。在第一面板7中,螺釘插入孔7h分別形成在布置孔7g的左和右位置。通過打開和關閉開/關蓋7f暴露連接端子14。連接端子14是,例如,USB(通用串行總線)2.0端子、HDMI(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端子和電源用端子。
定位突出部15設置在第一面板7的左側部7a后下端的外表面上。定位突出部15被形成為不同于第一面板7的構件。定位突出部15具有插入到稍后說明的形成在顯示單元3中的定位凹部以相對于第一面板7進行顯示單元3的定位的功能。由于第一面板7經過表面涂漆,很可能與形成有定位凹部的壁面接觸的定位突出部15被形成為與第一面板7不同的構件,不對定位突出部15應用表面涂漆。這使得可以防止油漆剝落。
在第一面板7的下表面部7b的一端形成螺紋通孔7i(見圖4)。
如圖6所示,在第二面板8的右側部8a中,設置形成為向右突出的框架形狀的殼體肋16,且通過該殼體肋16形成向右敞開的淺凹形的介質收納部17。因此,右側部8a用作分隔壁,其分隔形成在攝像機殼體5的外表面側的介質收納部17和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空間,即,攝像單元布置部5a。
在殼體肋16的上部和下部分別形成沿前后的方向延伸的滑槽16a(見圖7)。在右側部8a中形成通孔8b。通孔8b由蓋構件18閉合(見圖6)。
面對前后方向的板19安裝到第二面板8的右側部8a的前端(見圖6)。入射示出預定功能的光和發射該光的光接收/發射單元19a布置在板19上。作為光接收/發射單元19a,例如,采用自動攝影時從遙控器發出的光所入射的光接收體和發射可在夜晚照相的紅外線的光發射體。
在第二面板8的右側部8a中,保持金屬片20安裝在板19正下方的位置。在保持金屬片20中形成保持孔20a。
在第三面板9的左側邊緣形成切口9b(見圖4)。裝飾面板21安裝在第三面板9的上表面。裝飾面板21由具有高導熱率且輕的材料形成,例如,鋁。
裝飾面板21形成為縱長(oblong)大致矩形。其前端形成有聲音孔21a。第三面板9的位于聲音孔21a正下方的部分形成有聲音輸入孔9c。在聲音輸入孔9c正下方的位置布置未示出的麥克風。因此,攝影時的聲音通過裝飾面板21的聲音孔21a和第三面板9的聲音輸入孔9c輸入到麥克風。
在裝飾面板21的左側邊緣設置有向下突出的安裝片21b。安裝片21b從第三面板9的切口9b突出到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
在第四面板10的下端形成電池安裝凹部10b(見圖4)。
電池22安裝在電池安裝凹部10b(見圖3)。電池22所安裝的部分之上的部分向后突出。該突出部設為取景器單元23。
操作塊24安裝在取景器單元23的右邊(見圖1至圖4)。在操作塊24中設置操作開關25。作為操作開關25,例如,設置用于轉換攝影模式和播放(play)模式的模式轉換開關、用于打開和關閉電源的電源開關、用于開始和停止攝影的攝影開關、和用于進行變焦的變焦開關。
裝飾環26以外部配合的形狀安裝到圓柱面板11。裝飾環26由具有高導熱率且輕的材料形成,例如,鋁。鏡頭快門27布置在圓柱面板11內側的前端(見圖1和圖2)。
顯示單元3支撐在主體單元2上以沿圖5所示的A方向自由回轉(自由開關)和沿圖5所示的B方向自由轉動。
如圖5所示,顯示單元3具有顯示殼體28和由顯示殼體28保持的顯示面板29。第一表面30作為顯示殼體28的設置顯示面板29的側面,形成為平坦形狀。在第一表面30的相對側的第二表面31(見圖1)形成為平緩的大致弓形表面形狀。因此,顯示殼體28形成為沿上下方向中央厚而上下兩端薄。在第一表面30的后下端形成定位凹部30a(見圖4和圖5)。
顯示面板29的表面(圖像顯示面)位于相比第一表面30更向第二表面31側略微凹進的位置。因此,顯示殼體28的布置顯示面板29的部分形成為布置槽28a。
顯示單元3制成可回轉,例如,相對主體單元2從0°(關閉狀態)至90°(打開狀態)。在關閉狀態,顯示單元3被未示出的施力彈簧沿使顯示單元3與主體單元2接觸的方向(圖5所示的A1方向)施力。在打開狀態,顯示單元3被同樣未示出的施力彈簧沿使顯示單元3與主體單元2分離的方向(圖5所示的A2方向)施力。
當顯示單元3的第一表面30處于與左側部7a相對的關閉狀態時,如圖8所示,第一表面30與位于上下兩側的橡膠墊13接觸。沿上下方向位于中央的橡膠墊13位于顯示殼體28的布置槽28a中。此刻,設置在左側部7a中的定位突出部15被插入到形成在第一表面30中的定位凹部30a中。進行了顯示單元3相對主體單元2的定位。
因此,通過形成于第一表面30中的定位凹部30a和設置在左側部7a中的定位突出部15進行顯示單元3相對主體單元2的定位。這樣,不必為了進行顯示單元3相對主體單元2的定位而設置從左側部7a的上下兩端向左突出的定位部。這使得可減小攝像設備1的高度并實現攝像設備1尺寸的減小。
當顯示單元3的第二表面31處于與左側部7a相對的關閉狀態時,如圖9所示,第二表面31與沿上下方向位于中央的橡膠墊13接觸。此刻,形成為大致弓形表面形狀的第二表面31位于從設置在左側部7a中的定位突出部15退縮的位置。
因此,由于顯示單元3沒有與定位突出部15接觸,可防止第二表面31被刮傷。
第二表面31只需形成為用于防止第二表面31與定位突出部15接觸的任意形狀。因此,可提高攝像設備1的設計自由度。
預設的記錄介質驅動器例如硬盤32布置在形成于攝像機殼體5的右側部8a的介質收納部17中。在硬盤32由內蓋33封閉的狀態下,通過收納蓋6將硬盤32儲存在介質收納部17中(見圖6、圖10和圖11)。
硬盤32形成為扁平的縱長大致矩形。柔性印刷布線板34從硬盤32沿縱向的一端引出。
減震器35分別安裝在硬盤32的上下兩側。減震器35由容易吸收沖擊和振動的材料如橡膠制成,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裝配部36和分別從裝配部36的前后兩端沿垂直于裝配部36的相同方向突出的施壓部37。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裝配槽36a分別形成于裝配部36中。在裝配槽36a外側的部分被設置為外側保持部36b。在裝配槽36a內側的部分被設置為內側保持部36c。
通過將硬盤32的上下兩側分別裝入裝配槽36a而將減震器35安裝到硬盤32。
在減震器35安裝到硬盤32的狀態下,硬盤32的前后兩側的上下兩端被施壓部37施壓(見圖11)。
控制電路板38布置在形成介質收納部17的右側部8a的正內側,即,作為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空間的攝像單元布置部5a,面向左右方向(見圖10至圖12)。用于驅動硬盤32的驅動電路、用于對攝像單元的各單元進行操作控制的操作電路等形成在控制電路板38上。多個電子元件38a和用于與硬盤32連接的連接器38b安裝在控制電路板38上。在控制電路板38的下端,用于與連接端子14連接的連接器38c安裝在連接器38b所安裝的表面的相對側表面上(見圖10和圖11)。
硬盤32在減震器35安裝于硬盤32的狀態下被布置在介質收納部17中(見圖10和圖11)。此刻,如圖6和圖11所示,連接至硬盤32的柔性印刷布線板34被插入到形成于右側部8a中的通孔8b中,并與控制電路板38的連接器38b連接。當柔性印刷布線板34與連接器38b連接時,通孔8b被蓋構件18關閉(見圖10和圖11)。
如圖11所示,在柔性印刷布線板34以預設狀態被彎曲的狀態下,柔性印刷布線板34被收納在介質殼體單元17中。插入到通孔8b的柔性印刷布線板34的一部分由蓋構件18壓靠通孔8b的開口邊緣并被保持。
這樣,柔性印刷布線板34的一部分由蓋構件18壓靠通孔8b的開口邊緣并被保持。因此,可防止柔性印刷布線板34從連接器38b中出來。
當驅動布置在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的攝像單元時,趨于產生振動和熱量,特別地,在CCD和控制電路板38中產生熱量。然而,由于攝像單元布置部5a和介質收納部17由用作分隔壁的右側部8a分隔,所以在攝像單元和控制電路板38中產生的熱量和振動不能輕易地傳遞給硬盤32。因此,可以提高硬盤32的操作可靠性。
相反地,當驅動硬盤32時,會在硬盤32中產生振動和熱量。用作分隔壁的右側部8a可防止振動和熱量輕易地傳遞給攝像單元。
當驅動硬盤32時,由于硬盤轉動可能產生聲音。該聲音被用作分隔壁的右側部8a隔斷。因此,所產生的聲音較不易作為噪音傳遞給布置在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的麥克風。
而且,由于形成在用作分隔壁的右側部8a中的通孔8b被蓋構件18閉合,所以介質收納部17和攝像單元布置部5a之間的屏蔽性能高。因此,可提高振動、熱量和聲音在兩部分之間傳遞的控制率。
內蓋33被形成為向左開口的淺箱形狀。如圖6所示,成型為矩形的扁平部33a和從扁平部33a外周緣向左突出的周緣33b被一體成型以形成內蓋33。
收納蓋6被形成為向左和向后開口的淺箱形狀。如圖6、圖10和圖11所示,收納蓋6具有主表面部39、從主表面部39的前緣向左突出的前表面部40和分別從主表面部39的上下兩側端向左突出的側部41。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39a設置在主表面部39的內表面上。肋39a彼此以垂直間隙布置。
在前表面部40中形成透光孔40a。位于前表面部40的表面略后方的階形表面部40b設置在透光孔40a的前側開口邊緣處。可透射紅外線的蓋42安裝于階形表面部40b。
向前突出的保持突出部43設置在前表面部40的下端。在保持突出部43中形成保持孔43a。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動突出條41a分別設置在側部41左端的內表面上。
在硬盤32被布置在介質收納部17中的狀態下,內蓋33同與殼體肋16的末端相撞(bump against)的周緣33b的末端相連并封閉硬盤32。在硬盤32被內蓋33封閉的狀態下,收納蓋6向后滑動以關閉介質收納部17并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
通過將滑動突出條41a分別滑動至殼體肋16的滑槽16a來進行收納蓋6的滑動。當收納蓋6被滑動并安裝至攝像機殼體5時,布置在板19上的光接收/發射單元19a位于安裝于前表面部40的蓋42的正后側,光接收/發射單元19a的一部分位于透光孔40a中(見圖11)。
相反地,可通過向前滑動收納蓋6并打開內蓋33而使硬盤32從外殼4的內側彈出。
可通過例如使安裝螺釘插入形成在收納蓋6中的未示出的螺紋通孔并將收納蓋6螺紋連接至攝像機殼體5來將收納蓋6固定至攝像機殼體5。
如上所述,在攝像設備1中,收納蓋6被滑動以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硬盤32被收納在介質收納部17中。同時,光接收/發射單元19a被收納蓋6關閉。這使得可提高攝像設備1裝配工作的操作性。
可通過滑動收納蓋6并將收納蓋6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而使硬盤32被收納在介質收納部17中。這使得可在外殼4中容易地構造(build)硬盤32。
而且,可通過移走收納蓋6和內蓋33來更換和修理硬盤32。這使得可改善可維護性。
通常已知硬盤32是一個易受撞擊影響的裝置,處理硬盤32時需要特別注意。然而,如上所述,如果收納蓋6安裝在攝像機殼體5上且硬盤32被收納在介質收納部17中,可在攝像設備1的其它裝配步驟完成之后的最后步驟中裝配硬盤32。這使得可防止硬盤32產生缺陷和故障。
收納蓋6的外表面形成為使用者在攝影時用手掌100把持的握持部44(見圖13)。
在收納蓋6被向后滑動并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的狀態下,收納蓋6的肋39a與內蓋33的扁平部33a接觸(見圖10和圖11)。因此,內蓋33被收納蓋6施壓,可防止介質收納部17中的硬盤32和內蓋33松動。
在上述實例中,向內蓋33的外表面側突出的肋39a設置在收納蓋6的內表面上。相反地,也可在內蓋33的外表面上設置向收納蓋6的內表面側突出的肋,防止介質收納部17中的硬盤32和內蓋33松動。
通過如上所述設置內蓋33,當使用者把持握持部44并進行拍攝時,從硬盤32到使用者把持握持部44的手掌100之間的距離長。因此,可控制硬盤32驅動時產生的熱量到手掌100的傳遞。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1的使用的方便性。
通過設置內蓋33,可將位于內蓋33外側的收納蓋6的形狀自由設計為容易把持的形狀等。這使得可改善設計的自由度。
在收納蓋6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的狀態下,通過肋39a在收納蓋6的內表面和內蓋33的外表面之間形成固定間隙(空氣層)17a(見圖10和圖11)。因此,攝像設備1中產生的振動和熱較不易傳至使用者把持握持部44的手掌100。這使得可改善攝像設備1的使用者的方便性。
在收納蓋6安裝到攝像機殼體5的狀態下,收納蓋6的保持突出部43和安裝在攝像機殼體5上的保持金屬片20被相互疊加(見圖11)。帶45被插通保持突出部43的保持孔43a和保持金屬片20的保持孔20a(見圖13)。這允許使用者使用帶45。
安裝到硬盤32的減震器35,如圖10所示,內側保持部36c沿左右方向的寬度H1被設為大于外側保持部36b沿左右方向的寬度H2。例如,內側保持部36c的寬度H1被設為約5mm,外側保持部36b的寬度H2被設為約3mm。
在攝像設備1中,布置在攝像機殼體5的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的各單元處于固定狀態。布置在介質收納部17中的硬盤32由減震器35保持且不與內蓋33和第二面板8接觸。硬盤32由內蓋33封閉。收納蓋6以蓋間間隙17a位于內蓋33的外側。
因此,在攝像設備1中,假定當攝像設備1在顯示單元3側朝下的狀態下墜落時傳至硬盤32的沖擊力比當攝像設備1在收納蓋6側朝下的狀態下墜落時傳至硬盤32的沖擊力大。
因此,考慮到傳至硬盤32的假定的沖擊力的差異,減震器35的內側保持部36c的寬度H1設為大于減震器35的外側保持部36b的寬度H2。
通過這樣將內側保持部36c和外側保持部36b的寬度H1和寬度H2設為不同,可在最佳化減震器35沿左右方向的寬度后,控制給硬盤32的沖擊力。這使得可使攝像設備1沿左右方向的寬度最小化,并確保硬盤32運行的可靠性。
減震器35的內側保持部36c的寬度H1和外側保持部36b的寬度H2的尺寸不限于上述實例。基于墜落方向和攝像設備1的各單元重量的不同,考慮到給硬盤32的沖擊力的大小,可將寬度H1和H2設為任意值。例如,考慮到各單元重量對給硬盤32的沖擊力的影響等,當假定當攝像設備1在顯示單元3側朝下的狀態下墜落時傳至硬盤32的沖擊力比當攝像設備1在收納蓋6側朝下的狀態下墜落時傳至硬盤32的沖擊力小時,也可將內側保持部36c的寬度H1設為小于外側保持部36b的寬度H2。
環形的布置肋7j設置在第一面板7左側部7a的內表面上。布置肋7j設置在環繞揚聲器孔7d的位置(見圖14和圖15)。在左側部7a的內表面上,螺紋套(screwing boss)7k設置在布置肋7j的正外側。
接地金屬片46固定在攝像機殼體5的內側(見圖14和圖16)。接地金屬片46連接到設置在攝像機殼體5內側的未示出的接地電路。在接地金屬片46中設置安裝片46a。在安裝片46a中形成螺紋孔46b。
形成為大致盤形的揚聲器47布置在第一面板7的布置肋7j的內側。
在揚聲器47被施壓金屬片48施壓的狀態下,揚聲器47安裝于第一面板7(見圖14和圖15)。施壓金屬片48由具有彈性的導電材料如SUS(不銹鋼)形成。施壓金屬片48包括沿傾斜方向延伸的施壓部49、沿施壓部49的縱向從一端向左突出的連續部50和從連續部50的左端向上突出的安裝部51。分別在施壓部49的縱向兩端形成螺紋通孔49a。向左突出的凸起形(embossed shape)彈壓部49b設置在施壓部49的縱向中央。螺紋孔51a形成在安裝部51的末端。
通過將第一安裝螺釘52分別插通螺紋通孔49a并旋入第一面板7的螺紋套7k中,施壓金屬片48安裝到第一面板7的左側部7a的內表面。在施壓金屬片48安裝于左側部7a的狀態下,彈壓部49b與揚聲器47的后表面中央彈性接觸以保持揚聲器47。
在施壓金屬片48安裝于左側部7a的狀態下,第二安裝螺釘53從左側部7a的外表面側插入螺釘插入孔7e。第二安裝螺釘53插通施壓金屬片48的螺紋孔51a并旋入接地金屬片46的螺紋孔46b。因此,通過第二安裝螺釘53使施壓金屬片48的安裝部51和接地金屬片16的安裝片46a彼此表面接觸。
因此,當揚聲器47帶有靜電時,該靜電通過施壓金屬片48和接地金屬片46迅速從揚聲器47流到接地電路并從接地電路放電。
如上所述,在攝像設備1中,具有彈壓部49b的施壓金屬片48被用于壓住揚聲器47并防止揚聲器47帶電。因此,施壓金屬片48和揚聲器47之間不需要例如橡膠襯套等墊。這使得可減少組件數目。
由于通過使施壓金屬片48的一部分成為凸起形的突起而形成彈壓部49b,因此易于加工施壓金屬片48。這使得可減少制造成本。
而且,施壓金屬片48和接地金屬片46通過第二安裝螺釘53連接,且第二面板7安裝到固定在攝像機殼體5內側的接地金屬片46。因此,可同時進行施壓金屬片48與接地金屬片46的連接以及第二面板7的裝配。這使得可提高攝像設備1的裝配工作的操作性。
板單元54安裝在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見圖16)。
如圖17至圖19所示,板單元54具有保持基體55、由保持基體55保持的電路板56、從保持基體55的相反側按壓電路板56的施壓構件57、和保持電路板56及施壓構件57的保持框架58。
如圖17所示,保持基體55具有基部59、從基部59向左突出的端子布置部60、從基部59的后表面突出的第一接合部61和從基部59的右側突出的第二接合部62。
在基部59中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隙布置向上突出的插入銷59a。
在端子布置部60中沿前后方向彼此相鄰地形成布置槽60a。布置槽60a向上向左開口。在端子布置部60的下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隙布置鎖定爪60b(見圖19)。
如圖17所示,第一接合部61從靠近基部59后表面上的左端的位置突出并形成為大致L形。向前突出的接合爪61a設置在第一接合部61的末端。
第二接合部62從基部59右側上的前端突出并形成為大致L形。向左突出的接合爪62a設置在第二接合部62的末端。
在電路板56中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隙形成銷通孔56a。銷通孔56a的直徑(如圖20所示S2)設為大于基部59的插入銷59a的直徑(如圖20所示S1)。連接器63安裝在電路板56上。用作連接裝置的柔性印刷布線板64的一端連接至連接器63。柔性印刷布線板64從電路板56向右突出。連接端子14被安裝成沿前后方向布置在電路板56下表面上的左端。連接端子14通過形成在電路板56上的電路連接至柔性印刷布線板64。
施壓構件57具有面向上下方向的壓力表面部65、分別從壓力表面部65左端的前后兩端向下突出的固定部66、從壓力表面部65的右邊緣向下突出進而向右突出的固定部67、和位于壓力表面部65略上方的提升防止部68。在壓力表面部65中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隙形成銷插入孔65a。在固定部66中分別形成螺紋孔66a。在固定部67的末端形成插入孔67a。銷插入孔65a的直徑(如圖20所示S3)設為小于電路板56的銷通孔56a的直徑S2。
保持框架58具有面向上下方向的保持表面部69、從保持表面部69的左邊緣向下突出的端子插入部70、和從端子插入部70的下邊緣向右突出的鎖定部71。
端子插入孔70a形成為在端子插入部70中沿前后方向布置。端子插入孔70a形成為分別與連接端子14的外形對應的形狀。
鎖定部71分別從端子插入部70下端的前后兩端向右突出(見圖19)。鎖定孔71a分別形成在鎖定部71中。
板單元54如下裝配。
首先,將電路板56放置在保持基體55的基部59上并將插入銷59a分別插入銷通孔56a中。將連接端子14分別布置在保持基體55的端子布置部60中。在連接端子14和形成端子布置部60的各表面之間分別形成固定間隙的狀態下,布置在端子布置部60中的連接端子14被布置。
將施壓構件57放置在電路板56上并將插入銷59a插入到銷插入孔65a中。
隨后,將保持框架58相對于電路板56和施壓構件57向右滑動。當保持框架58向右滑動時,如圖19所示,保持基體55的鎖定爪60b分別由鎖定部71的鎖定孔71a的開口邊緣鎖定,保持框架58和保持基體55相連接。連接端子14的末端布置成與保持框架58的端子插入孔70a相關聯。保持框架58的保持表面部69的一部分位于施壓構件57的提升防止部68的下方(見圖18)。由于保持表面部69的一部分位于提升防止部68的下方,因此可防止保持框架58的提升。
在這樣裝配的板單元54中,電路板56由保持基體55的基部59和施壓構件57的壓力表面部65施壓。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電路板56的銷通孔56a的直徑S2被設為大于保持基體55的插入銷59a的直徑S1,所以使電路板56可在銷通孔56a和插入銷59a之間的尺寸差(S2-S1)的范圍內相對于保持基體55和施壓構件57移動。
在攝像機殼體5內部的下端設置兩個單元接合部72和73以及單元固定部74(見圖21)。在單元接合部72和73中分別形成接合孔72a和73a。在單元固定部74中形成螺紋孔74a。
在板單元54中,柔性印刷布線板64的前端與控制電路板38的連接器38c連接。保持基體55的第一接合部61和第二接合部62分別插入到單元接合部72和73的接合孔72a和73a中。當第一接合部61和第二接合部62分別插入接合孔72a和73a中時,各接合爪61a和62a與單元接合部72和73接合,板單元54被保持在攝像機殼體5的內部(見圖16)。此刻,固定部67的末端疊加在單元固定部74上。
在板單元54被保持在攝像機殼體5內部的狀態下,如圖22所示,柔性印刷布線板64以預設的狀態被彎曲。柔性印刷布線板64恢復到被彎曲之前的初始狀態所引起的移動力朝左方向作用(如圖16和圖22中所示的箭頭F方向)。柔性印刷布線板64的該移動力作為朝左的壓力施加到板單元54。第一接合部61和第二接合部62與單元接合部72和73的接觸壓力增加。
因此,可不用單獨設置防脫落裝置而防止板單元54從單元接合部72和73脫出。
如上所述,在攝像設備1中,可使板單元54在被固定前保持在攝像機殼體5中。因此,與板單元54預先安裝于第一面板7且印刷布線板64連接至連接器38c以連接第一面板7和第二面板8等的情況相比,將柔性印刷布線板64連接至連接器38c僅需小的工作空間。這使得可提高操作性。
由于將柔性印刷布線板64連接至連接器38c僅需小的工作空間,可減小柔性印刷布線板64的長度。這使得可提高通信速度并防止產生電磁噪聲。
特別地,當采用USB 2.0或更高標準的端子或HDMI端子作為連接端子14時,鑒于長度和通信速度等之間的關系,需要將端子的長度設為等于或小于標準固定長度。這使得可確保這些端子的適當使用狀態。
在板單元54如上所述被保持的狀態下,第一面板7與第二面板8、第三面板9、第四面板10、以及圓柱面板11裝配。此刻,如圖21所示,安裝螺釘75插通形成在第一面板7中的螺紋通孔7i和形成在板單元54的固定部67中的插入孔67a,并在形成在單元固定部74中的螺紋孔74a中旋緊。
當第一面板7與第二面板8等裝配時,如圖5所示,板單元54的端子布置部60的末端安裝在形成于第一面板7中的布置孔7g中。在該狀態下,螺釘構件76分別插通螺釘插入孔7h并在施壓構件57中的螺紋孔66a中旋緊。
這樣,安裝螺釘75插通固定部67的插入孔67a并在單元固定部74的螺紋孔74a中旋緊,螺釘構件76分別在施壓構件57的螺紋孔66a中旋緊。從而,板單元54被固定至第一面板7。
在攝像設備1中,如上所述,當第一面板7連接至第二面板8等時,板單元54被固定至第一面板7。因此,簡化了攝像設備1的裝配工作。這使得可提高攝像設備1的裝配工作的操作性。
如上所述,使電路板56可相對于保持基體55和施壓構件57在銷通孔56a和插入銷59a之間的尺寸差的范圍中移動。因此,在將預設的連接線纜連接至連接端子14的過程中,當荷載從連接線纜施加至接線端子14時,電路板56相對于保持基體55和施壓構件57移動。因此,連接端子14和電路板56的連接部中的焊料較不易剝落。這使得可防止連接端子14從電路板56中出來。
攝像單元77被布置在攝像機殼體5的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見圖16)。攝像單元77具有鏡筒78、布置在鏡筒78中的預定鏡頭如變焦鏡頭和對焦鏡頭、以及攝像元件79例如布置在鏡筒78的后表面上的CCD(見圖23)。
控制板80布置在攝像單元77的正后側。控制板80具有攝像元件79用的驅動電路,并具有如其后表面上的定時發生器等預設芯片元件80a。控制電路板80的中央形成孔80b。攝像元件79安裝在控制電路板80的前表面以覆蓋孔80b。
屏蔽盒81安裝到控制板80的后表面(見圖23和圖24)。屏蔽盒81具有形成為縱長大致矩形的屏蔽表面部81a和從屏蔽表面部81a的左右兩邊緣向前突出的安裝片部81b。屏蔽盒81的安裝片部81b安裝到控制板80。安裝片部81b通過例如焊接安裝到控制板80。焊接部與形成在控制板80中的接地圖案連接。
屏蔽盒81屏蔽安裝在控制板80上側的芯片元件80a,例如,定時發生器。因此,從芯片組件80例如定時發生器輻射的電磁噪聲被屏蔽盒81屏蔽以防止不需要的輻射。
傳熱片82和83被分別粘到屏蔽盒81的屏蔽表面部81a的前后表面。前側的傳熱片82被設為與安裝在控制板80上側的芯片元件80a表面接觸。
在控制板80的孔80b中布置傳熱墊84。傳熱墊84被設為與攝像元件79表面接觸。
在控制板80下側的芯片元件80a上布置傳熱墊85。
在攝像機殼體5的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布置散熱金屬片86以覆蓋攝像單元77的一部分。散熱金屬片86具有后表面部87、從后表面部87的左邊緣向前突出的側部88和從后表面部87的上邊緣向前突出的上表面部89。
在后表面部87的中央設置凸起形向前突出的接觸突出部87a。
在上表面部89的前端設置彎成直角的連接部89a。連接部89a定位成面向左右方向。
在攝像單元布置部5a中布置散熱金屬片86的狀態下,后表面部87的接觸突出部87a被設成與熱傳送墊84表面接觸,并且后表面部87的接觸突出部87a的上下兩側的部分被設為分別與傳熱片83和傳熱墊85表面接觸。上表面部89的連接部89a與裝飾面板21的安裝片21b通過例如螺紋連接相連。
當驅動攝像單元77時,安裝在控制板80上的攝像元件79和芯片元件80a產生熱量。在攝像元件79中產生的熱從傳熱墊84通過散熱金屬片86的后表面部87傳至上表面部89的連接部89a,再從連接部89a傳至裝飾面板21,排放到大氣中。在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從傳熱片82、屏蔽盒81、傳熱片83、或傳熱墊85通過散熱金屬片86的后表面部87傳遞到上表面部89的連接部89a,再從連接部89a傳至裝飾面板21,排放到大氣中。
這樣,在攝像設備1中,在通常攝像狀態下,在攝像元件79和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從位于下部位置的散熱金屬片86傳至位于上部位置的裝飾面板21并排放。這使得可提高散熱效率。
在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通過屏蔽盒81傳至散熱金屬片86并排放。因此,屏蔽盒81起到屏蔽電磁噪聲的裝置和傳熱裝置的作用。這使得可用簡單結構屏蔽電磁噪聲和排放熱而不用增加元件數目。
在攝像元件79和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通過裝飾面板21排放。然而,由于在裝飾面板21上形成有多個用于輸入聲音至麥克風的聲音孔21a,在攝像元件79和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也從形成有聲音孔21a的表面排放。由于形成了聲音孔21a,裝飾面板21的散熱區域被設得大。這使得可提高散熱效率。
由于裝飾面板21由鋁形成,因而可降低攝像設備1的重量并提高散熱效率。
控制電路板38布置在攝像單元77的右側(見圖12)。
散熱板90安裝到控制電路板38。散熱板90具有基面部90a、設置在基面部90a的上下兩邊緣的安裝面部90b、和從基面部90a向前突出的連接面部90c。散熱板90的安裝面部90b安裝到控制電路板38。連接面部90c與裝飾環26通過例如螺紋連接而相連。
散熱板90的基面部90a和安裝在控制電路板38上的電子元件38a之間布置未示出的傳熱墊。傳熱墊的兩表面設為分別與電子元件38a和散熱板90的基面部90a表面接觸。
當驅動攝像設備1時,安裝在控制電路板90上的電子元件38a產生熱。在電子元件38a中產生的熱從傳熱片通過散熱板90的基面部90a傳至連接面部90c,再從連接面部90c傳至裝飾環26,排放到大氣中。
這樣,在攝像設備1中,在電子元件38a中產生的熱從裝飾環26排放,在攝像元件79和芯片元件80a中產生的熱從裝飾面板21排放。由于攝像設備1具有兩條傳熱路徑,因此可提高散熱效率。
由于裝飾環26由鋁形成,可降低攝像設備1的重量并提高散熱效率。
上述的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僅為了便于說明。在本發明的應用中,方向不限于這些方向。
根據上述發明的結構和構造可應用到各種電子設備中。
本實施例中說明的各單元的具體形狀和結構僅是實施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不應由該形狀和結構做限制性解釋。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應當理解,在所附權利要求書或其等同的范圍內,可依據設計要求和其它因素進行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和變化。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發明包含涉及于2005年12月14日提交日本專利局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05-360490的主題,其內容通過引用整體包含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攝像設備,其包括攝像機殼體,在該攝像機殼體中布置具有預定鏡頭和攝像元件的攝像單元;和收納蓋,其可滑動地被支撐在所述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上,其中,在所述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側形成介質收納部,所述介質收納部收納用于記錄所拍攝的圖像的記錄介質,以及所述記錄介質通過所述收納蓋相對于所述攝像機殼體沿一方向的滑動而被收納在所述介質收納部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設有內蓋,所述內蓋布置在所述介質收納部中,用于封閉所述記錄介質。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納蓋的外表面形成為在攝像時被把持的握持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蓋的外表面和所述收納蓋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蓋的外表面或所述收納蓋的內表面上設置與所述收納蓋的所述內表面或所述內蓋的所述外表面接觸的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設有光接收/發射單元,所述光接收/發射單元具有光接收單元或光發射單元中的至少一個,用于執行預設功能的光被入射其中或從其中發出所述光,以及當所述收納蓋被沿所述一方向滑動且所述記錄介質被收納于所述介質收納部中時,所述光接收/發射單元被所述收納蓋關閉。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為硬盤。
全文摘要
一種攝像設備,其包括攝像機殼體,在該攝像機殼體中布置具有預定鏡頭和攝像元件的攝像單元;收納蓋,其可滑動地被支撐在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上。在攝像機殼體的外表面側形成介質收納部,該介質收納部收納用于記錄所拍攝的圖像的記錄介質。該記錄介質通過收納蓋相對于攝像機殼體沿一方向的滑動而被收納在介質收納部中。
文檔編號H04N5/225GK1983012SQ20061016587
公開日2007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4日
發明者天辰誠也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