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太網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標準的10/100M以太網傳輸,采用的是四線(兩對)傳輸技術, 一個 差分線對專用于從本地向對端發送以太網數據,另外一個差分線對專用于接收 來自對端的信號。進而,現有10/100M以太網傳輸技術中,每個以太網物理端 口至少需要兩對差分線進行數據收發,所以占用的線纜資源也較多。
為此,本申請人在申請號為200610099454.4、名稱為"一種適用低于千 兆傳輸速率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及方法"的專利申請文件中提出了 一種低于千兆 傳輸速率的兩線以太網傳輸技術,每個物理端口只使用一對差分線即可同時完 成接收和發送任務。具體而言, 一個單對差分線接口 (連接于一對差分線的接 口 )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中包括用以分離發送和接收通道的通道分離單元,當 PHY芯片工作于全雙工通信模式時,所述通道分離單元為回波抵消單元,用于 根據自單對差分線接口獲得的接收信號和發往本單對差分線接口的本地發送 信號還原出對端信號;當PHY芯片工作于半雙工通信模式時,所述通道分離單 元為沖突檢測單元,用于檢測單對差分線接口連接的一對差分線上是否存在信 號沖突,如果存在沖突,則暫停向單對差分線接口傳輸本地發送信號。由于每 個物理端口只要一個差分線對就可以實現低于千兆傳輸速率的以太網傳輸,因 此相對現有10/10畫以太網傳輸節省了線纜資源。
由于傳輸速率越高對應的傳輸距離就越短,因此如何利用低于千兆傳輸速 率的兩線以太網傳輸技術在保證一定傳輸速率的基礎上提高傳輸距離或者利 用較低成本達到更高傳輸速率,則是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另外,現有以太網 傳輸仍然局限在標準所規定的4對線的方式下,無法將速率分擔到更多的線對
上去,這一方面是現有技術的思維方向局限在標準的框架下所致,另一方面沒 有尋找到合適的解決大對數線纜成本的問題,最后,現有以太網的速率等級局
限在10/100/100謹三個等級下,沒有中間等級的速率,例如30M,50固。而實 際組網應用中,往往出現100M不足,1000M太多的情況(而且1000M經常需 要光傳輸,成本較高,而且需要獲得光纖鋪設許可),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 置,用戶無法得到最貼近其需求的產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該裝置能夠實現隸屬于 同 一物理端口的多個收發共線的單對差分線并行捆綁傳輸,由此達到在保證相 同傳輸速率基礎上能夠實現更遠的傳輸或者利用較低成本實現更高的傳輸速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以
太網傳輸裝置,包括服務于同 一個物理端口的至少兩個單對差分線接口以及至 少兩個與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所述每個兩線收發通道的傳輸
速率等于或低于100兆,每個兩線收發通道中的接收通道都包括交叉干擾抵消
號對上述接收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
優選的,所述交叉干擾抵消單元具體包括干擾估算子單元和抵消子單元, 其中,干擾估算子單元,用以根據其余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發送通道提 供的本地發送信號估算對本通道接收造成的干擾信號;抵消子單元,用以從本 通道接收的信號中抵消掉上述干擾信號。
優選的,還包括延時對齊單元,用以消除不同接收信道的接收信號的傳輸 時延差異。
優選的,還包括控制單元,用以控制兩線并傳模式和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之 間的選擇切換。
優選的,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通道選擇子單元,用以在多個兩線收發通道中
選擇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發送通道和接收通道。
優選的,在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未被選為發送通道的其余兩線發送通道 處于斷路狀態,未被選為接收通道的其余兩線接收通道處于斷路狀態。
優選的,所述控制單元包括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交叉干擾抵消 單元在標準四線模式下關閉以及在兩線并傳模式下開啟。
優選的,所述控制單元包括延時對齊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延時對齊單元 在標準四線模式下關閉以及在兩線并傳模式下開啟。
優選的,所述兩線收發通道包括用以分離發送和接收通道的通道分離單 元,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通道分離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通道分離單元在標準四 線模式下關閉以及在兩線并傳模式下開啟。
優選的,所述通道分離單元為全雙工通信模式下的回波抵消單元或者半雙 工通信模式下的沖突檢測單元。
優選的,包括單對差分線接口的個數大于等于5。
優選的,所述單對差分線接口在物理端口外接的線纜為電話線。
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在本發明中多個兩線收發通道并行傳輸數據,而 且每個接收通道設置有交叉干擾抵消單元,可以消除經其余單對差分線接口傳 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本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從而實現兩線傳輸模式下,多線 對并行捆綁傳輸,提高了傳輸速率,結合現有的運營商閑置電話線資源可以實 現成本很低的高速率的傳輸,而相對于傳統的電傳輸來說,由于每根線上傳輸 的速率比較低,因此傳輸的距離大大提高,而且線對數也不再受到標準的四對 線的限制。
進一步,通過設置延時對齊單元消除不同接收信道信號的傳輸時延差異, 使得各接收通道中的相關信號在時間上能夠對齊。
更進一步,通過設置控制單元,使得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既能夠實現兩 線并行捆綁傳輸,又能兼容現有的標準四線以太網傳輸技術。
圖1為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一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二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3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三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4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四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l,其為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一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本實 施例中的物理層PHY芯片對應于本發明的以太網傳輸裝置,該PHY芯片可以工 作于全雙工通信方式。PHY芯片主要包括第一兩線發送通道ll、第一兩線接收 通道12、第二兩線發送通道14以及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其中,兩線收發通 道的傳輸速率等于或低于IOOM。
第 一 兩線發送通道11和第 一 兩線接收通道12對應于第 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第二兩線發送通道14和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對應于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和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服務于一個物理端口(即 同一用戶),并各連接有一對差分傳輸線。就芯片級的以太網傳輸裝置而言, 所述單對差分線接口在物理上通常表現為PHY芯片的管腳。
第 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對應于第 一 兩線發送通道11和第 一 兩線接收通道 12構成的第一兩線收發通道,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對應于第二兩線發送通 道14和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構成的第二兩線收發通道。當PHY芯片處于工作 狀態時,第一兩線收發通道和第二兩線收發通道用以并行傳輸數據,由于第一 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和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服務于同一物理端口,即針對于 同一用戶,因此相當于上述兩個接口各自連接的差分線對捆綁傳輸數據,從而 加快了傳輸速率。
由于每對差分線都是既用于接收又用于發送,即工作在兩線傳輸模式,因 此每個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收發通道都是兩線收發通道。需要說明,由于本
發明針對的是如何采用兩線傳輸模式進行捆綁傳輸以提高傳輸速率的問題,因 此,在后面具體介紹兩線收發通道中,只針對本發明實質涉及、與現有技術不 同的結構單元做詳細說明,對子本發明并不關心、和現有相同的結構單元不做 說明,例如收發通道中對傳輸信號進行常規物理層處理的單元(如各種編解碼 單元等)。
就本實施例而言,每個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接收通道都包括回波抵消單
元和交叉干擾抵消單元,以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及其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 為例,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包括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和第一交叉干擾抵消 單元122。具體而言,通過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消除經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 (即本單對差分線接口 )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本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通 過第一交叉干擾抵消單元122消除經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 (即其余單對差 分線接口)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本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下面分別予以詳細 介紹。
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中的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可以 從第一兩線發送通道11獲得發往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的本地發送信號,換 而言之,第一兩線發送通道11在將本地發送信號傳輸至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時同時也提供給了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在兩線傳 輸模式下,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接收信號至 少是對端信號和本地發送信號疊加在一起的混合信號,因此進入第一回波抵消 單元121的接收信號中不但包括對端發送過來的原始對端信號,至少還包括發 往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的本地發送信號。又由于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還 從第一兩線發送通道11獲得發往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的本地發送信號,因 此根據現有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可以從其自第 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混合接收信號中抵消掉發往該接口的本地發送信 號。
前述提到,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和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服務于同一
物理端口,它們各自對應的一對差分線捆綁服務于同一用戶,由于線對之間是 沒有屏蔽的,因此這兩對差分傳輸線由于電磁干擾會產生信號的相互干擾。具 體而言,經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在差分線上傳輸時, 會對與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連接的差分線對上的接收信號造成干擾,反之
同理。進一步,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接收信 號中還包括經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其造成的干擾信 號,反之同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每個接收通道中設置交叉干擾抵消單元,用以消除 經其余單對差分線接口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本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以第一 兩線接收通道12為例,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接收信號經過第一回 波抵消單元121處理后,已經消除了本對差分線上發送信號對本通道接收信號 的影響,此后,進入第一交叉干擾抵消單元122進行處理。
第一交叉干擾抵消單元122具體包括干擾估算子單元和抵消子單元。其 中,干擾估算子單元自第二兩線發送通道14獲得發往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 的本地發送信號,并根據該信號以及分別連接于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和第 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的兩對差分傳輸線的相關物理參數,估算經第二單對差 分線接口 16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第一兩線接收信道12接收造成的干擾信 號。差分傳輸線的相關物理參數主要是指其兩對差分線之間的相對距離以及線 的自身物理參數等等。
進而,再由抵消子單元根據DSP等信號處理技術,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接收信號中抵消掉干擾估算子單元提供的干擾信號,即消除經第二 單對差分線接口 16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接收信號造成 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 信號后,通過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抵消本對差分線上發送對接收的干擾,然 后通過第一交叉干護^氐消單元122抵消其他線差分線對上發送對本差分線對
接收的干擾,此后獲得的接收信號基本是原始的對端發送信號。由此可見,通 過兩線接收通道中交叉干擾單元的設置,解決了捆綁傳輸的多對差分線上傳輸 信號相互千擾問題,使得兩線模式下多線對并行傳輸得以實現,提高了傳輸速 率。
請參閱2,其為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第二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本實
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PHY芯片可以工作在半雙工 通信模式下,即只收不發或只發不收(收、發不同時),而第一實施例中的PHY 芯片可以工作在全雙工通信模式,即收發同時。通信模式的變化,導致第一兩 線接收通道12中的第一回波抵消單元121被第一沖突檢測單元123所代替, 相應地,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中的第二回波抵消單元131被第二沖突檢測單 元133所代替。關于兩個實施例相同的交叉干擾抵消單元等內容不再贅述。
設置沖突檢測單元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在本對差分傳輸線接收對端信號時, 不會向該對差分傳輸線發送本地信號,進而滿足半雙工通信模式的要求。在實 際應用中,沖突檢測實現方案很多,例如根據電壓信號的幅度進行沖突檢觀'j, 如果本對差分線上存在疊加的混合信號,那么電壓信號的幅度和正常信號的幅 度會有較大差別;又例如將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接收的信號和第一兩線發 送通道14發送到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的本地發送信號進行比較,判別是否 一致。若一致,證明沒有沖突,說明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連接的差分線對 上不存在對端傳輸過來的信號;若不一致,說明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連接 的差分線對上有對端傳輸過來的信號,即差分線上存在沖突。
總之,如果沖突檢測單元檢測到本對差分傳輸線上存在沖突,則對應的兩 線發送通道停止向本單對差分線接口發送數據,并作隨機化的延遲發送處理, 以減少再次發送時兩端又發生發送沖突的可能性。換而言之,兩線發送通道的 發送與否受沖突檢測單元的影響。
通過第一、第二實施例可知,無論PHY芯片是工作在兩線全雙工通信模式, 還是工作在兩線半雙工工作模式,為了達到多線對捆綁傳輸的目的,都需要在 兩線接收通道中設置交叉干擾單元。雖然以上具體實施例均是以兩對差分線捆 綁傳輸,即兩個單對差分線接口服務于同一物理端口為例進行的說明,但本領 域技術人員應該意識到,依據相同的原理可以實現三對、四對甚至更多對差分 線在兩線模式下捆綁傳輸,進而使得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能夠支持更高的傳
輸速率,而且能夠達到的總傳輸速率十分靈活,例如,每對差分線傳輸100M, 3對差分線捆綁并行傳輸可達300M, 5對差分線捆綁并行傳輸可達50謹,同理可 以達到70畫、800M等等。此外,在與現有10/100M自適應PHY芯片相比,如果傳 輸速率相同,例如均是100M,如果本發明采用5對線并行捆綁傳輸,則每對線 上只需分擔20M的傳輸速率即可,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每對線上傳輸速率越 高相對應的傳輸距離越短,由于本實施例PHY芯片每對線的傳輸速率是20M,而 現有每對線的傳輸速率是100M,因此顯而易見,在總傳輸速率相同的情況下, 采用本發明PHY芯片進行的兩線并行傳輸比采用傳統10/100M自適應PHY芯片進 行的四線電傳輸,不但節省了線纜資源,而且能夠傳輸的更遠,此外由于電信 運營商擁有大量閑置的電話線資源,可以實現更多線對,更低傳輸速率,在較 佳的方式下,可遠超過現有以太網傳輸距離,從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講,本發 明可以利用提供更多速率等級的以太網傳輸裝置,比如50M, 300M,60固等等, 用戶可以得到更貼近其真實需求的選擇,豐富了以太網產品市場,由于存在大 量的閑置電話線,因此來自線纜的成本不但沒有上升反而降低很多。
進一步,由于捆綁傳輸的多對差分線有可能參數不完全一致,例如線的長 短不嚴格一致,由此會帶來不同的傳輸時延。又由于捆綁傳輸的多對差分線用 于傳輸同一用戶的數據,因此它們之間是相關的,如果自不同線對接收的信號 傳輸時延不同,就有可能導致發送的數據和接收的數據不一致,即通信錯誤。
因此,優選的,在每個兩線接收通道中設置延時對齊單元,用以消除不同 接收信道的接收信號的傳輸時延差異。請結合參閱圖3,其為本發明以太網傳 輸裝置第三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 一優選實施例的主要區別之 處在于,本實施例在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和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之前設置了 延時對齊單元17。對于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
具體而言,自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獲得的接收信號和自第二單對差分 線接口 16獲得的接收信號都先進入延時對齊單元17進行處理,消除傳輸時延 上的差異。如果傳輸時延存在,那么自兩個單對差分線接口寫入延時對齊單元 的數據在時間上并不是完全對齊,但是通過延時對齊單元對先寫入數據進行特 定時間的緩存后,從延時對齊單元讀出數據至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和第二兩 線接收通道13時即可達到對齊目的。此后,進入第一兩線接收通道12和第二 兩線接收通道]3的信號按照第一實施例中所述內容進行處理,此處不再贅述。
進一步,由于每臺以太網設備中究竟配置哪種PHY芯片,通常是根據其將 來的應用環境需求而定。但是, 一臺以太網設備的應用環境不會一成不變,例 如,對端傳輸設備變更導致對端傳輸設備支持的傳輸方式改變,假設原有對端 傳輸設備的物理層PHY芯片支持兩線傳輸模式,而新對端傳輸設備支持標準四 線傳輸模式。為此,本申請人還公開了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不僅支持兩線模 式下的多線對捆綁并傳,還可以兼容標準四線傳輸模式。請參閱圖4,其為本 發明 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第四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的區別之處主要在于,PHY芯片 內部還包括與各兩線收發通道耦合的控制單元18,所述控制單元18用以控制 兩線并傳模式和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之間的選擇切換。控制單元18具體包括通 道選擇子單元181、回波抵消控制子單元182、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183以及 延時對齊控制子單元184。
當選擇PHY芯片的傳輸模式為兩線并傳時,回波抵消控制子單元182開啟 各兩線接收通道中的回波抵消單元,使其處于工作狀態;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 183開啟交叉干擾抵消單元,使其處于工作狀態;延時對齊控制子單元184開 啟延時對齊單元,使其處于工作狀態。
當從兩線并傳模式切換到標準四線模式時,由通道選擇子單元181在兩個 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之間進行選擇,具體而言,是在多條兩線
接收通道中選擇其中的一條作為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接收通道,并在多條兩
線發送通道中選擇其中的一條作為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發送通道,需要注 意,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接收通道和發送通道不對應千同一個單對差分線接 口。至于如何選擇,既可以由用戶配置,也可以設置一個默認的選擇方式。
例如,選擇第一兩線發送通道11作為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發送通道, 即通過第一單對差分線接口 15及其連接的差分線對向對端傳輸本地發送信
號;選擇第二兩線接收通道13作為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接收通道,即通過 第二單對差分線接口 16及其連接的差分線對接收來自對端的信號。對于未選 中的兩線發送通道和接收通道則處于斷路狀態。此外,當從兩線并傳模式切換 到標準四線模式時,回波抵消控制子單元182還需關閉兩線接收通道中的回波 抵消單元,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183關閉交叉干擾抵消單元,以及延時對齊控 制子單元184關閉延時對齊單元。
需要說明,為了完全兼容現有標準四線傳輸,可以設置交叉干擾控制子單 元在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關閉交叉干擾抵消單元,但是實際應用中,為了達到 較好的接收效果,也可以在四線傳輸模式下依舊保持交叉干擾抵消單元處于工 作狀態,這種情況下,即無需在控制單元中設置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另外, 如果PHY芯片不包括延時對齊單元,那么控制單元中也自然不需要設置延時對 齊控制子單元。
此外,雖然上述第三優選實施例和第四優選實施例是以第一實施例為基礎 進行的說明,但第三優選實施例中新增加的延時對齊單元和第四優選實施例中 新增加的控制單元同樣適用于第二優選實施例中工作在半雙工通信模式的 PHY芯片,實現原理相同,不再贅述。
而且,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認識到,雖然上述各優選實施例只是以兩個差 分線對并傳為例說明本發明的以太網傳輸裝置,但是基于同樣原理,本發明以 太網傳輸裝置(如PHY芯片)可以包括兩個以上的兩線收發通道,相應地,服
務于同一物理端口的兩線收發通道可以是3個、4個甚至更多,從而實現3對、 四對甚至更多對差分線在兩線傳輸模式下并行捆綁傳輸。
以上提供的多個較佳實施方式中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可以利用現有閑置的 電話線作為傳輸媒質,即本發明各實施例所述的單對差分線接口在物理端口外 接的線纜為電話線。目前,電信運營商已經鋪設了很多的電話線,特別是城鎮 居民,很多家庭事實上都用兩根電話線入戶,而絕大部分家庭只使用了一根。 這也就是說用戶到電信局之間很多電話線都在閑置狀態中。進而,電信局可以 采用多根電話線捆綁傳輸以太網數據至用戶側,相對于現有四線傳輸模式而 言,在傳輸總速率相同的情況下,由于本發明捆綁傳輸時每對線上分擔的傳輸 速率較低,因此總體上可以傳輸更遠的距離。
另一方面,捆綁傳輸可以在保證傳輸速率的基礎上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 這樣的情況還可能出現在樓宇之間的互聯,業務量大,樓宇之間又有很多的電 話線可能是閑置的,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則可以有效利用閑置電話線 資源,在保證傳輸距離的同時,提高傳輸速率。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以太網傳輸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 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 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 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 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包括服務于同一個物理端口的至少兩個單對差分線接口以及至少兩個與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所述每個兩線收發通道的傳輸速率等于或低于100兆,其特征在于每個兩線收發通道中的接收通道都包括交叉干擾抵消單元,用以消除來自其他收發通道并經對應單對差分線接口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上述接收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干擾抵 消單元具體包括干擾估算子單元和抵消子單元,其中,干擾估算子單元,用以根據其余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發送通道提供 的本地發送信號估算對本通道接收造成的千擾信號;抵消子單元,用以從本通道接收的信號中抵消掉上述干擾信號。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延時對齊 單元,用以消除不同接收信道的接收信號的傳輸時延差異。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控制單元,用以控制兩線并傳模式和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之間的選擇切換。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 括通道選擇子單元,用以在多個兩線收發通道中選擇標準四線傳輸模式下的發 送通道和接收通道。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標準四線傳輸 模式下,未被選為發送通道的其余兩線發送通道處于斷路狀態,未被選為接收 通道的其余兩線接收通道處于斷路狀態。
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 括交叉干擾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交叉干擾抵消單元在標準四線模式下關閉以 及在兩線并傳模式下開啟。
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延時對齊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延時對齊單元在標準四線模式下關閉以及在 兩線并傳模式下開啟。
9、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線收發通 道包括用以分離發送和接收通道的通道分離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通道分離 控制子單元,用以控制通道分離單元在標準四線模式下關閉以及在兩線并傳模 式下開啟。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分離單 元為全雙工通信模式下的回波抵消單元或者半雙工通信模式下的沖突檢測單元。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單對差分線 接口的個數大于等于5。
12、 如權利要求1或11所述的以太網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對 差分線接口在物理端口外接的線纜為電話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太網傳輸裝置,包括服務于同一個物理端口的至少兩個單對差分線接口以及至少兩個與單對差分線接口對應的兩線收發通道,所述每個兩線收發通道的傳輸速率等于或低于100兆,每個兩線收發通道中的接收通道都包括交叉干擾抵消單元,用以消除來自其他收發通道并經對應單對差分線接口傳輸的本地發送信號對上述接收通道接收信號的影響。本發明以太網傳輸裝置能夠支持多對差分線在兩線模式下并行捆綁傳輸,并且能夠兼容現有標準4線傳輸模式。
文檔編號H04B3/34GK101170321SQ200610149989
公開日2008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06年10月25日
發明者洋 于 申請人: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