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濾光片固定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鏡頭模組及一種相機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攝像技術的發展,鏡頭模組在各種用途的裝置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具有鏡頭模組的相機模組與各種便攜式電子裝置如手機、攝像機、電腦等的結合,更是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相機模組通常包括至少一個鏡頭模組,以及一個與鏡頭模組相對設置的感光元件。一個鏡頭模組可以包括一個鏡筒及容置于鏡筒中的一個或多個鏡片。鏡筒可以設置在一個鏡座上,感光元件可以封裝在該鏡座內,鏡座再與便攜式電子裝置配合;或是感光元件直接封裝于該鏡筒底部,該鏡筒直接與便攜式電子裝置配合。
鏡頭模組或相機模組中還通常設置有紫外或紅外濾光片,以使鏡片不受紫外光影響,或感光元件的成像不受紅外光影響。濾光片可通過點膠式或熱融式設置于鏡筒中或鏡座中,然而,點膠式的膠量易控制不良致使膠水滲透或外溢范圍過大,污染各光學元件,熱融式固定的濾光片易掉落,如此鏡頭模組或相機模組可靠度將較低。
有鑒于此,提供一種避免濾光片掉落,可靠度較高的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實為必要。
發明內容
以下,將以實施例說明一種鏡頭模組;以及,以實施例說明一種相機模組;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濾光片,以及一具有外壁及內壁的濾光片載體,其中,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括一濾光片,以及一具有外壁及內壁的濾光片載體,其中,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
所述中空的濾光片載體為鏡筒、鏡座或間隔環。
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的濾光片嵌置在濾光片載體中,如此可以避免使用點膠或熱融工藝,可防止濾光片掉落,提高相機模組的可靠度。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二施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供的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1,包括一鏡頭模組10,一承載鏡頭模組10的鏡座20,一與鏡頭模組10相對設置的感光元件40,以及一濾光片50。
所述鏡頭模組10包括一鏡筒32,以及容置于鏡筒32中的鏡片34及36。
所述鏡筒32及鏡座20材料可選自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中的一種或二者的混合。所述鏡筒32具有外壁及內壁,所述鏡筒32外壁上設置有一段外螺紋,所述鏡座20具有外壁及內壁,所述鏡座20內壁上設置有一段內螺紋,所述鏡筒32通過其外螺紋配合于所述鏡座20的內螺紋上。
所述鏡片34及36均可以為球面鏡片或非球面鏡片。所述鏡片34及36分別包括一個透光部340、360及自透光部340、360周緣徑向延伸出的安裝部341、361。所述鏡筒32內壁面可以開設溝槽,所述鏡片34及36的安裝部341、361可以容置在該溝槽中,并點膠固定。
所述感光元件40可以為電荷耦合裝置(Charge Coupled Device,簡稱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Transistor,簡稱CMOS),本實施例中,所述感光元件40為CMOS。
所述濾光片50為一紅外濾光片,包括一透明基板,以及沉積于該透明基板上的紅外濾光膜層。該透明基板可以采用玻璃材質,該紅外濾光膜層可以由透過可見光,并反射紅外光的多層膜構成。所述濾光片50外形可以為圓形或方形,該圓形或方形濾光片50具有一濾光區51,以及自濾光區51周緣延伸的安裝區51,濾光區51具有所述紅外濾光膜層,濾光區51尺寸大小可以根據濾光面積的需要,例如鏡片31及32的透光部340、360面積,或是感光元件40的面積而設計,安裝區52可以直接為所述透明基板,而無需所述紅外濾光膜層。
所述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中,且其安裝區52嵌入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內壁面。所述濾光片50位于鏡片34及36的物側。所述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中,由與所述鏡筒32整合射出成型(InsertMolding)方式制得,該整合射出成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將上述濾光片50置于預先設計好的模具中,將鏡筒32的成型材料(成型溫度在80攝氏度至120攝氏度之間)注入該模具中,成型好后即可頂出該整合成一體的濾光片50與鏡筒32。如此,濾光片50便無需使用點膠或熱融工藝來設置于鏡筒32中,避免易掉落問題,且相機模組1具有較高的可靠度。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濾光片50也可以為一紫外與紅外濾光片,該紫外與紅外濾光片可以由一透明基板,以及沉積于該透明基板上的既反射紫外光又反射紅外光的多膜層構成,如此可以防止鏡片34及36受紫外光照射而損壞,同時使感光元件40成像不受紅外光影響。
請參閱圖2,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2剖面示意圖。所述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2與所述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1的區別在于所述相機模組2無鏡座,而具有一鏡筒32,該鏡筒32具有一圓筒形上部空間322,及一與該圓筒形上部空間322相貫通的方形下部空間324。在該鏡筒32的圓筒形上部空間322中設置鏡片34及36,在該鏡筒32的方形下部空間324中設置感光元件40。所述相機模組2的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中,且其安裝區52嵌入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內壁面。所述濾光片50位于鏡片34及36的物側。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中,由與鏡筒32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如此相機模組2的體積可以較小,適用于輕薄短小的、只需定焦拍攝功能的便攜式電子裝置中。
請參閱圖3,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3剖面示意圖。所述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3與所述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2的區別在于所述相機模組3的鏡筒32僅具有所述圓筒形空間。在該鏡筒32的圓筒形空間中,自物側到像側依序設置有鏡片34及36,以及感光元件40。所述相機模組3的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中,且其安裝區52嵌入所述鏡筒32的靠近物側的端部內壁面。所述濾光片50位于鏡片34及36的物側。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筒32中,由與鏡筒32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所述相機模組3的體積進一步減小。
請參閱圖4,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4剖面示意圖。所述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4與所述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1的區別在于所述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座20中,且其安裝區52嵌入所述鏡座20的內壁面。所述濾光片50在感光元件40的物側。所述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鏡座20中,由與所述鏡座20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
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5剖面示意圖,其包括一鏡頭模組10,一承載鏡頭模組10的鏡座20,一與鏡頭模組10相對設置的感光元件40,以及一濾光片50。
所述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5與所述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1的區別在于所述鏡頭模組10還包括有一間隔環38,鏡片34及36通過間隔環38間隔組裝于鏡筒32中,而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間隔環38中,且濾光片50的安裝區52嵌入所述間隔環3 8內壁面。濾光片50嵌置在所述間隔環38中,由與所述間隔環38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
當然,用于只需定焦拍攝功能的便攜式電子裝置中時,上述相機模組5也可以無需鏡座20。
另外,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中,相機模組的鏡筒中可以設置多組鏡片,或者相機模組包括多個鏡筒及容置于各鏡筒內的鏡片,如此在一驅動裝置驅動下,相機模組便具有變焦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對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濾光片,以及一具有外壁及內壁的濾光片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包括一透明基板及設置于該透明基板上的紅外濾光膜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包括一透明基板及設置于該透明基板上的紫外與紅外濾光膜層。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的透明基板采用玻璃基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外形為圓形或方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載體為鏡筒、鏡座或間隔環。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是通過所述濾光片與所述濾光片載體的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具有濾光區及自濾光區周緣延伸出的安裝區,所述濾光片的安裝區嵌入所述濾光片載體的內壁。
9.一種相機模組,其包括一濾光片,以及一具有外壁及內壁的濾光片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相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載體為鏡筒、鏡座或間隔環。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相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濾光片載體中,是通過所述濾光片與所述濾光片載體的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鏡頭模組及一種相機模組。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相機模組包括一鏡頭模組,一承載鏡頭模組的鏡座,一與鏡頭模組相對設置的感光元件,以及一濾光片。其中,所述濾光片嵌置在所述鏡筒、鏡座、間隔環的其中一個中,該嵌置由所述濾光片與所述鏡筒、鏡座、間隔環的其中一個整合射出成型方式制得。
文檔編號H04N5/225GK101089670SQ200610061179
公開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16日
發明者張仁淙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