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包括可折疊機構的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更加特別地涉及一種結合在機殼中和上下機殼內的接地結構中的天線。
背景技術:
最近,結合在可折疊蜂窩移動電話中的天線主要是按照其中天線設置在下機殼下端和其中天線設置在上機殼中的方式設置。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已知天線性能受天線附近接地結構和鄰近金屬導體很大影響。
另外,隨著移動電話尺寸減小,機殼的長度減小,因此天線的帶寬減小。與此傾向相對應地,已經提出了一種其中接地引線設置在天線饋電點附近的結構。然而,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中,已知接地引線與接近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也會影響天線的性能。
例如,作為根據現有技術用于一種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內置天線,如專利文獻1中介紹,已經提出了一種其中內置天線設置在距離連接于機殼外側的彈性天線最遠距離位置處的內置天線,作為天線系統的分集增益而得到改善。
另外,作為用于另一種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內置天線,如專利文獻2中介紹,多個非饋電元件設置在內置天線附近從而使天線達到一定帶寬寬度。
專利文獻1JP-A-2002-171112專利文獻2JP-A-2003-101335發明內容本發明解決的問題然而,在內置天線設置在距離與機殼外側連接的柔性天線最遠位置處的結構中,獲得了與連接于機殼外側的天線的空間分集效果。然而,根據此結構,存在內置天線性能降低的問題。
另外,在多個寄生元件設置在內置天線內從而獲得天線帶寬寬度的結構中,存在難以設置同時設置多個寄生元件的問題,這與天線受近距離物體影響類似,且天線的性能受到損害。
除這些問題以外,根據現有技術的結構,存在天線性能由于高頻電流流入作為天線接地的機殼受到高頻電流流入其它機殼和高頻電流相消影響的情況而降低的問題。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且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改善內置天線的性能。
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包括其中上機殼和下機殼轉動連接的折疊機構;設置在上機殼中的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設置在下機殼中的天線元件、電路板、以及連接第一導體板至電路板的饋電單元;檢測上下機殼打開和關閉狀態的檢測單元;以及根據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在電開路狀態與電短路狀態之間開關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的開關單元。在此情況下,可以實現在不影響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天線元件、電路板、以及第二導體板設置在下機殼中。該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還包括根據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在電開路狀態與電短路狀態之間開關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的第二開關單元。在此情況下,可以實現在不影響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開關單元通過預定的電抗元件連接。在此情況下,可以實現在不影響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三任意一個方面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具有預定長度的導體在與天線元件相對的位置經電路板電短路。在此情況下,可以實現在不影響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四任意一個方面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還包括在關閉狀態下電連接第一導體板和電路板的連接單元。在此情況下,可以實現在不影響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以在不影響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關閉狀態下天線性能。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透視示意圖;圖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側視圖;圖3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打開狀態下的正視圖;圖4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一和第二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的示圖;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一和第二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的示圖;圖6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三和第四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的示圖;圖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打開狀態的第三和第四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的示圖;圖8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透視圖;圖9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側視圖;圖10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天線元件的外圍部分的放大圖;圖1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透視圖;圖1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五和第六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的示圖;圖13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側視圖;圖14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七和第八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的示圖;圖1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七和第八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的示圖;圖16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側視圖;以及圖1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關閉狀態的第九和第十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的示圖。
附圖標記101 上機殼 102 第一導體板 103 第二導體板104 下機殼 105 電路板 106 折疊機構107 天線元件108 連接導體109 檢測單元110 第一開關單元111 無線電路單元112 第一匹配單元113 第二匹配單元114 饋電線 115 天線開關單元116 指示第一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實線117 指示第二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虛線118 指示第一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實線119 指示第二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虛線120 指示第三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實線121 指示第四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虛線122 指示第三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實線123 指示第四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虛線201 第二開關單元202 第二電路板203 天線元件與接地導體之間的間隔204 天線元件107與接地導體之間已通過使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成為電打開狀態而擴大的距離205 天線元件107與接地導體之間在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處于電打開時的距離
301 第三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抗單元302 第三實施例中的第二電抗單元303 指示第五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實線304 指示第六實施例中VSWR頻率特性的虛線401 接地引線402 通過接地引線增大的接地導體的間隔403 指示第七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實線404 指示第八狀態下VSWR頻率特性的虛線405 指示第七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實線406 指示第八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虛線501 第一接觸單元502 第二接觸單元503 指示第九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實線504 指示第十狀態下X-Z表面方向性的虛線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1至17介紹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將參照圖1至7介紹。
圖1為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透視圖。圖1中,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上機殼101由樹脂形成,其具有例如約1mm的厚度。尺寸設置為100mm長,50mm寬。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上機殼101包括設置于其中的第一導體板102和第二導體板103。第一導體板102由印刷電路板構成,其具有例如1mm的厚度,且尺寸設置為70mm長,40mm寬。第一導體板102上形成有接地圖形。
第二導體板103由印刷電路板構成,其具有例如1mm的厚度,且尺寸設置為20mm長,40mm寬。與第一導體板102類似,第二導體板103上形成有接地圖形。
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下機殼104由樹脂形成,其具有例如約1mm的厚度。尺寸設置為100mm長,50mm寬。
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下機殼104包括設置于其中的電路板105和天線元件107。電路板105有印刷電路板構成,其具有例如1mm的厚度,尺寸設置為80mm長,40mm寬。電路板105上形成有接地圖形,接地圖形相對于天線起到接地導體的作用。
上機殼101和下機殼104具有通過折疊機構106的方式彼此連接的結構。上機殼101和下機殼104圍繞折疊機構106旋轉,從而獲得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兩種狀態。
天線元件107由導體線構成,其具有例如1mm的直徑,且設置在電路板105的下端。另外,天線元件107由長度約為用于區域移動系統的800MHz波段1/4波長的導體構成,且天線元件的長度設置為具有約90mm的總長。
連接導體108由導體板構成,其具有例如0.1mm的厚度,并且連接第一導體板102的左下端和電路板105的左上端。其尺寸設置為40mm長,5mm寬。
檢測單元109(感應單元)形成在第一導體板102上,其檢測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是否處于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中的任一狀態,并發送檢測結果至設置在第一導體板102上的第一開關單元110。檢測單元109由霍爾元件構成,其具有例如約3×3mm的尺寸。
第一開關單元110根據檢測單元109的檢測結果選擇第一導體板102與第二導體板103之間處于電開放狀態或電短路狀態。第一開關單元110由例如PIN二極管構成。
無線電路單元111設置在電路板105上,并且通過第一匹配電路112連接至天線元件107。另外,無線電路單元111經第二匹配電路113通過電源線114連接至第一導體板102的右下端。
第一導體板102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用作天線元件。在此情況下,相對于電路板105,向天線元件107提供電源的天線設置為第一天線,向第一導體板102提供電源的天線設置為第二天線。
第一天線主要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在關閉狀態下使用時使用。而第二天線主要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在打開狀態下使用時使用。
圖2和3分別示出了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處于關閉狀態下的側視圖和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處于打開狀態下的正視圖。圖2和3中,與圖1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起相同的作用,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3中,天線開關單元115分別通過匹配電路112和113連接至第一和第二天線。天線開關單元115根據來自檢測單元109的檢測結果設置連接于無線電路單元111的天線。例如,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打開的狀態下,天線開關單元115通過來自檢測單元109的信號設置第二天線。另外,在此情況下,第一開關單元110工作,使得第一導體板102與第二導體板103之間成為電短路狀態。而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的狀態下,天線開關單元115通過來自檢測單元109的信號選擇第一天線。在此情況下,第一開關單元110工作,使得第一導體板102與第二導體板103之間成為電開路狀態。
圖4示出了關閉狀態下第一天線的VSWR頻率特性。在此情況下,選擇第一天線且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處于電短路的狀態設為“第一狀態”,而選擇第一天線且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處于電開路的狀態設為“第二狀態”。
曲線116(曲線圖)表示第一狀態,而曲線117(曲線圖)表示對于第二狀態的VSWR頻率特性。同樣地,在第二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一狀態下更寬的頻率帶寬。VSWR為4的帶寬分別為150MHz和200MHz,第二狀態下的帶寬比第一狀態下寬約50MHz。
圖5示出了關閉狀態下第一天線在自由空間中的X-Z表面方向性。在此情況下,曲線118(曲線圖)的X方向設為本實施例中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前向,而Z方向設為上向。
在此情況下,僅示出了本實施例中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縱向部件的方向性。這是因為在自由空間中天線性能主要由無線通訊設備縱向部件的性能決定。
曲線118(曲線圖)表示第一狀態,曲線119(曲線圖)表示第二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同樣地,在第二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一狀態下更高的天線性能。在此情況下,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的PAG(模式平均增益)分別為-9dB和-8dB,第二狀態下的PAG比第一狀態下高約1dB。
PAG表示一個平面(在此情況下為X-Z表面)的功率方向性平均值。通常,半波偶極天線的PAG定義為0dB,并用作評價指數。
圖6示出了關閉狀態下第二天線的VSWR頻率特性。在此情況下,選擇第二天線且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處于電開路的狀態設為“第三狀態”,而選擇第二天線且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處于電短路的狀態設為“第四狀態”。
曲線120(曲線圖)表示第三狀態,而曲線121(曲線圖)表示對于第四狀態的VSWR頻率特性。同樣地,在第四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三狀態下更寬的頻率帶寬。VSWR為4的帶寬分別為400MHz和700MHz,第四狀態下的帶寬比第三狀態下寬約300MHz。
圖7示出了打開狀態下第二天線在自由空間中的X-Z表面方向性。在此情況下,曲線122(曲線圖)的X方向設為本實施例中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前向,而Z方向設為頂向。
在此情況下,曲線122(曲線圖)表示第三狀態,曲線123(曲線圖)表示第四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同樣地,在第四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三狀態下更高的天線性能。在此情況下,第三狀態和第四狀態的PAG(模式平均增益)分別為-6dB和-5dB,第四狀態下的PAG比第三狀態下高約1dB。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上機殼的導體板部分打開或關閉從而在電短路與電開路之間開關,使得關閉狀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改善。
另外,天線元件107的形狀或結構不限于本實施中的,天線元件107可以以螺旋結構容納在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且可以結合在電介質中。另外,若第一開關單元110可以確保第一導體板102與第二導體板103之間的高度絕緣,可以獲得相同的效果而不依賴于第一開關單元110的結構。
另外,第一和第二天線的選擇不限于本實施例。也就是說,即使在執行控制從而檢測并彼此比較各個天線接收的電平并選擇接收電平高的天線的結構中,也可以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第二實施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將參照圖8、9和10介紹。圖8示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透視圖。圖8中,與圖1相同的附圖標記執行相同的操作,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8中所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具有其中除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結構以外額外設置第二電路板202、以及根據檢測單元109的檢測結果電開路或短路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的第二開關單元201的結構。
圖9示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側視圖。圖9中,與圖1相同的附圖標記執行相同的操作,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10示出了電路板105、第二電路板202、第二開關單元201、以及天線元件107周邊部分的放大正視圖。
與第一開關單元110類似,第二開關單元201使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在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時電開路。同時,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打開時,第一開關單元110使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電短路。
在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電短路時,天線元件107與接地導體之間的距離以間隔203表示。相反地,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電開路時,天線元件107與接地導體之間的距離以間隔205表示。
在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的狀態下,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電開路,使得天線元件107與接地導體之間的距離可以增加間隔204。
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的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下機殼電路板部分通過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打開和關閉狀態在電短路狀態與電開路狀態之間開關,使得關閉狀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得到改善。在此情況下,例如,天線增益相對于第一實施例的增益可以增加約1dB。
另外,若第二開關單元201可以確保電路板105和第二電路板202之間的高絕緣,則可以在不依賴于第二開關單元201結構地獲得相同的效果。
(第三實施例)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將參照圖11和12介紹。圖11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透視圖。圖11中,與圖8相同的附圖標記起相同的作用,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11中所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具有其中除圖8所示第二實施例的結構以外額外設置第一電抗單元301和第二電抗單元302的結構。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中,第一開關單元110和第二開關單元201分別通過第一電抗單元301和第二電抗單元302操作。
在此情況下,選擇第一天線且第一電抗單元301和第二電抗單元302電開路的狀態設為“第五狀態”,而第一電抗單元301和第二電抗單元302分別設為具有100nH和100nH的狀態設為“第六狀態”。
圖12示出了關閉狀態下第一天線的VSWR頻率特性。
曲線303(曲線圖)表示第五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曲線304(曲線圖)表示第六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
如圖12所示,在第六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五狀態更加出色的頻率特性。此時,VSWR為4時的帶寬分別為約200MHz和300MHz。
通過電抗元件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導體板102和103成為非饋電元件。結果,天線元件107與第一和第二導體板之間產生了電磁相互作用,由此可以增加第一天線的帶寬。
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的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上下機殼電路板部分通過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打開和關閉狀態經電抗元件在電開路狀態與電短路狀態之間開關,電路板部分用作是否未相對于天線元件107供給電源的元件,使得關閉狀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得到改善。在此情況下,例如,天線帶寬相對于第二實施例的增益可以增加約100MHz。
另外,若電抗單元通過天線元件107作為非饋電元件操作,即使為電抗單元設置電抗正數的任何組合,也可獲得相同的效果。
(第四實施例)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將參照圖13、14和15介紹。圖13示出了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側視圖。圖13中,與圖1相同的附圖標記起相同的作用,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13中所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具有其中除圖11所示第三實施例的結構以外額外設置連接接地引線的結構。
連接導體401由厚度例如為0.1mm的導體構成,且沿著從電路板105左上端外圍部分到第一導體板102左下端的連接導體108設置。例如,其尺寸設置為30mm長,5mm寬,且連接導體401不連接至第一導體102。此時,作為第一天線的接地導體的電路板105在電路板105通過連接接地引線401的方式擴展間隔402的狀態下工作。
圖14示出了關閉狀態第一天線的VSWR頻率特性。在此情況下,選擇第一天線且未設置連接接地引線401的狀態設為“第七狀態”,而選擇第一天線且設置有連接接地引線401的狀態設為“第八狀態”。
曲線403(曲線圖)表示第七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曲線404(曲線圖)表示第八狀態下的VSWR頻率特性。結果,在第八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七狀態下更寬的頻率帶寬。VSWR為4時的帶寬分別為約300MHz和350MHz,第八狀態下的帶寬比第七狀態下寬約50MHz。特別地,增加了低頻波段的帶寬。
圖15示出了第八狀態下在自由空間中的X-Z方向性。
在此情況下,曲線405(曲線圖)表示第七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曲線406(曲線圖)表示第八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結果,在第八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七狀態下更高的天線性能。在此情況下,第七和第八狀態下的PAG(模式平均增益)分別為-7dB和-6.5dB,第八狀態下的PAG比第七狀態下高約0.5dB。
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的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連接接地引線連接至電路板,其作為天線的接地導體從而增加了接地導體的電場,且關閉狀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得到改善。在此情況下,天線增益可以增加約0.5dB。
另外,若連接接地引線401可以具有相對于電路板105能沿+Z方向增加長度的結構,即使在任何組合下,也能獲得相同的效果。
(第五實施例)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將參照圖16和17介紹。圖16示出了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的側視圖。圖16中,與圖13相同的附圖標記起相同的作用,且將略去其介紹。
圖16中所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具有其中除圖13所示第四實施例的結構以外額外設置第一接觸單元501和第二接觸單元502的結構。
第一接觸單元501設置在第一導體板102上方與第二導體板103相對表面的第一開關單元110附近。第一接觸單元501由具有韌性和3mm長度的金屬釘構成,且在第一接觸單元501的表面上鍍覆高導電率的金屬。
第二接觸單元502設置在電路板105以及根據此實施例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的狀態下與第一接觸單元501接觸的位置上方與天線元件107相對側的第二開關單元201附近部分。
第二接觸單元502由與第一接觸單元501穩定接觸的金屬彈簧形成,且在第二接觸單元502的表面上鍍覆高導電率的金屬。
在此情況下,選擇第一天線且未設置第一接觸單元501和第二接觸單元502的狀態設為“第九狀態”,選擇第一天線且設置有第一接觸單元501和第二接觸單元502的狀態設為“第十狀態”。
圖17示出了第九和第十狀態下在自由空間中的X-Z表面方向性。
在此情況下,曲線503(曲線圖)表示第九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曲線504(曲線圖)表示第十狀態下的X-Z表面方向性。結果,在第十狀態下獲得了比第九狀態下更高的天線性能。在此情況下,第九和第十狀態下的PAG(模式平均增益)分別為-6.5dB和-6.0dB,第十狀態下的PAG比第九狀態下高約0.5dB。
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的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導體板和電路板在關閉狀態下彼此連接,降低了在接地導體中流動的反相電流分量,關閉狀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得到改善。在此情況下,天線增益與第四實施例相比可以改善約0.5dB。
另外,若接觸單元具有可以在關閉狀態下穩定接觸的結構,即使在任何組合下,也能獲得相同的效果。另外,若可以確保導電率,即使使用吸振導電橡膠和導電墊片,也可獲得相同的效果。
已經參照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介紹,但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見,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進行多種改動和調整。
本申請要求于2004年6月29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申請號2004-190928)的優先權,其內容在此作為參考引入。
工業應用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關閉狀態下的天線性能可以在不影響打開狀態天線增益的情況下得到改善,且在改善移動電話穩定模式特性方面具有優勢。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包括其中上機殼和下機殼轉動連接的折疊機構;設置在上機殼中的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設置在下機殼中的天線元件、電路板、以及連接第一導體板至電路板的饋電單元;檢測上下機殼打開和關閉狀態的檢測單元;以及根據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在電開路狀態與電短路狀態之間開關第一導體板和第二導體板的開關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其中天線元件、電路板、以及第二電路板設置在下機殼中,該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還包括根據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在電開路狀態與電短路狀態之間開關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的第二開關單元。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其中開關單元通過預定的電抗元件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其中具有預定長度的導體經電路板在與天線元件相對的位置電短路。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可折疊便攜式無線通訊設備,還包括在關閉狀態下電連接第一導體板和電路板的連接單元。
全文摘要
可以在不降低打開狀態下天線性能的情況下改善折疊無線電裝置關閉狀態下內建天線的天線性能。移動無線通訊裝置包括通過折疊機構彼此旋轉連接的上機殼單元(101)和下機殼單元(104)。上機殼單元(101)包括第一導體板(102)和第二導體板(103)。下機殼單元(104)包括天線元件(107)、電路基板(105)、以及連接第一導體板(102)至電路基板的電源系統。該移動無線通訊裝置包括用于檢測上機殼單元(101)和下機殼單元(104)的打開/關閉狀態的檢測單元(109)和用于根據檢測單元(109)的檢測結果在第一導體板與第二導體板電開路與電短路之間開關的第一開關單元(110)。
文檔編號H04M1/72GK1977422SQ20058002214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29日
發明者間嵨伸明, 中西清史, 平井昌義, 中西英夫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