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棒狀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通信類的圖像讀取裝置領域,尤其是一種接觸式圖像傳感器的棒狀光源。
背景技術:
我們知道,接觸式圖像傳感器(簡稱CIS)是利用光電轉換原理將圖像數據轉換為一系列電子信號的一種裝置。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感光靈敏度高,裝置的有效長度與原稿幅寬相等,拾取的圖像信號像素與原稿比例為1∶1,不需要聚焦,光路短,解決了圖像光學信號的均勻性和部件的體積問題,它實現了傳真機的小型化、便攜式和移動傳真。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是目前傳真機中普遍使用的圖像拾取部件,而棒狀光源是廣泛應用于接觸式圖像傳感器上的發光系統。
棒狀光源一般由發光部、導光條和反光條三部分組成,原有技術是通過模具注塑一次成型的方法制成導光條和反光條,再將發光部固定于導光條和反光條的一個端面。原有技術的棒狀光源一旦成型制作完成,其導光條的截面和導光條的發光位置和發光方向就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發光部的放置位置就因之確定無法改變。隨著圖像傳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因為部件放置問題,市場對各種發光位置和發光方向的棒狀光源需求量加大,一旦需要制作各種發光方向不同的棒狀光源就需要重新開模具,費用高、周期長。因此能否快速方便地制作多種發光方向棒狀光源成為某些接觸式圖像傳感器生產的關鍵環節。
圖2所示,這是背景技術的正向棒狀光源,其導光條6和反光條8通過模具注塑一次成型方法制成后,再將發光部7固定于導光條6和反光條8的一個首端端面(即左端)。這種棒狀光源一旦成型制作完成,其導光條6的首端面10(即左端)和導光條6的發光位置和發光方向就已經確定無法改變,導光條6的右端面我們定義為末端面,該末端面則沒有安裝發光部7,發光部7的放置位置就因之確定無法改變,因此棒狀光源光射出方向只能為一個方向,由圖3所示,我們將其輸出方向規定為X正方向。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成本低、發光均一性好,根據需要可靈活、快捷地制成各種反向棒狀光源。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設有發光部、導光條和反光條,導光條位于反光條的凹槽內,其特征在于發光部安裝在導光條的末端,導光條的軸向側面上設有與導光條內光強互補的光反射層。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并粘連在一起。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三者之間還可以采用可分離式連接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使用了與正向棒狀光源完全不同的首端截面和光反射裝置,本實用新型能夠是在不重開模具的前題下,根據需要方便、快捷地利用正向棒狀光源的部件制作出反向棒狀光源。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接觸式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背景技術正向棒狀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背景技術正向棒狀光源的發光方向。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反向棒狀光源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導光條及光反射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棒狀光源的發光方向。
圖7是本實用新型反向棒狀光源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導光條及光反射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7棒狀光源的發光方向。
圖中1.框架,2.棒狀光源,3.透鏡,4.原稿放置部,5.光敏集成電路板,6.導光條,7.發光部,8.反光條,9.光反射層,10.端面。
具體實施方式
從圖1中可以看出,接觸式圖像傳感器由框架1、棒狀光源2、透鏡3、原稿放置部4及光敏集成電路板5組成,其結構及安裝方式屬公知、公用技術,這里不再重復敘述。
實施例一如圖4、圖5所示,發光部7是將發光芯片通過粘片膠固定在芯片基板上,然后用金絲壓焊將芯片連接起來,通過在管角加電壓啟動發光芯片,發光部7發光。白色反光條8是不透明的槽形結構,白色的殼對照射的光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光的損失。導光條6安裝于反光條8的凹槽內,本實用新型棒狀光源的導光條6和反光條8由多種方式制得到后,對導光條6的末端進行處理,使導光條6端面10的末端基本形成光滑鏡面,我們將導光條6和反光條8中與發光部7接近的左端的端面10定義為首端面,導光條6右端的端面10則定義為末端面,發光部7固定在導光條6的末端面上。發光部7發出的光通過導光條6的末端面射入導光條6內部,光在導光條6內傳播并在導光條6的光射出部向外輸出。導光條6的軸向側面上設有與光的衰減規律互補的光反射層9,這種光反射層9使光非常均勻地從導光條6光射出部發出,這樣本實用新型棒狀光源的光輸出方向就可以為圖6所示的X負方向。光反射層9,其形狀與原有棒狀光源的光反射層9完全不同。它是根據發光部7不同的放置位置而采用了不同的設計形狀。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光反射層9的形狀為越靠近光源的發光部7,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小,即越靠近導光條6末端的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小,越遠離光源的發光部7,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大,加入了光反射層9后,在理想情況下光源從導光條6光射出部發出的光的強度是非常均勻的,即輸出的光強度不隨位置X而變化。
實施例二如圖7、圖8所示,發光部7是將發光芯片通過粘片膠固定在芯片基板上,然后用金絲壓焊將芯片連接起來,通過在管角加電壓啟動發光芯片,發光部7發光。白色反光條8是不透明的槽形結構,白色的殼對照射的光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光的損失。導光條6安裝于反光條8的凹槽內,本實用新型棒狀光源的導光條6和反光條8由多種方式制得到后,對導光條6的首端和末端進行處理,使導光條6端面10的首端和末端基本形成光滑鏡面,我們將導光條6和反光條8中與發光部7接近的左端的端面10定義為首端面,導光條6右端的端面10則定義為末端面,導光條6的首端及末端分別固定有一個發光部7。兩端的發光部7發出的光通過導光條6的首端和末端面射入導光條6內部,光在導光條6內傳播并在導光條6的光射出部向外輸出。導光條6的軸向側面上設有與光的衰減規律互補的光反射層9,這種光反射層9使光非常均勻地從導光條6光射出部發出,這樣光輸出方向就可以為圖9所示的X正方向和負方向同時輸出,向導光條6長方向的中點集中。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光反射層9的形狀為越靠近光源的發光部7,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小,即越靠近導光條6末端和首端的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小,越遠離光源的發光部7,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大,即越近導光條6中間部位的光反射層9區域面積越大,加入了光反射層9后,在理想情況下光源從導光條6光射出部發出的光的強度是非常均勻的,即輸出的光強度不隨位置X而變化。
上述棒狀光源導光條6和反光條8可以由原有的模具注塑和其他一次成型方式得到,也可以由其他方式如熱變形方式、拉伸射出方式、各種切割方式等得到。
導光條6和反光條8的端截面可以是模具注塑一次成型得到的,也可以是經機械加工方式、激光等切割方式、熱變形方式、端面研磨方式等各種手段得到。目的都是為了去掉多余的部分并將其端橫截面修理平整,使導光條6端截面基本形成光滑鏡面。
本實用新型棒狀光源其導光條6和反光條8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發光部7結合為一體,導光條6、反光條8與發光部7可以通過加熱、粘接等各種方式相結合,三者一旦固定就不能再移動和更換;也可以僅與發光部7相接觸,三者之間可以移動、拆卸和更換,可以通過框架1的結構約束使導光條6、反光條8的首端或末端僅僅與發光部7相接觸,而不是固定不動,安裝前后可以將導光條6、反光條8和發光部7隨意組合安裝和移動更換。
權利要求1.一種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棒狀光源,設有發光部、導光條和反光條,導光條位于反光條的凹槽內,其特征在于發光部安裝在導光條的末端,導光條的軸向側面上設有與導光條內光強互補的光反射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棒狀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并粘連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棒狀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三者之間還可以采用可分離式連接方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棒狀光源,設有發光部、導光條和反光條,導光條位于反光條的凹槽內,于發光部安裝在導光條的末端,導光條的軸向側面上設有與導光條內光強互補的光反射層。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并粘連在一起。發光部與導光條和反光條的端面相接觸,三者之間還可以采用可分離式連接方式。本實用新型能夠在不重新開模具的前題下,根據需要方便地制作出不同發光方向的棒狀光源。
文檔編號H04N1/03GK2751224SQ200420098040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2日
發明者賈曉春, 戚務昌, 王愛慧 申請人:山東華菱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