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數字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實現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數字通信網和各類專網中,運行著大量的E1接口的交換、傳輸和接入設備。根據相應的國家標準,E1接口阻抗有75Ω和120Ω兩種類型。阻抗為75Ω的接口是非平衡式的,采用同軸電纜傳輸,物理連接器為75Ω屏蔽式的同軸連接器。阻抗為120Ω的接口是平衡式的,采用屏蔽或非屏蔽式的雙絞線傳輸,物理連接器與75Ω同軸連接器完全不同,有繞線式的,卡線式的,直接焊接式的,也有采用RJ45型連接器的。實際應用當中,有些用戶習慣用75Ω的E1接口,而有些用戶習慣用120Ω的E1接口。設備制造商在開發具有E1物理接口的產品時,必須要考慮75Ω和120Ω兩種需求。其難點在于既不要特殊定制,也不要在現場改變設置,而在同一個設備中方便地實現兩種接口。
通常的解決方法1是采用一個適配器,保持原有的變壓器不變,更改電路的匹配電阻。
如圖1所示,在電路設計時,將4路E1傳輸線路接口阻抗設計為非平衡(75Ω)式,用戶使用的E1適配器為非平衡(75Ω)式。若用戶在實際應用中用平衡(120Ω)式時,需要預先計算圖1中接在變壓器模塊中心抽頭與直流電源+5V的電阻Rx和Ry、更改其阻值分別為R’x、R’y,并保證E1接口的模板符合ITU-T G.703建議,此時用戶使用的E1適配器為平衡(120Ω)式。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用戶需提前通知設備制造商,在電阻的更改過程中,為了E1接口的一致性對焊接的工藝要求較高,而且用戶在使用中不靈活,只能固定的使用一種模式。
方法2是增加變壓器模塊。如圖2所示,在電路設計時,增加一個變壓器模塊T2,選用T2的匝數比的計算方法如下Z1Z2=(N1N3)2]]>將Z1=75歐姆,Z2=120歐姆代入上式計算得N1∶N3=1∶1.26,根據此匝數比選擇變壓器模塊T2,并保證E1接口的模板符合ITU-TG.703建議,此時用戶可使用的E1適配器為非平衡(75Ω)式或平衡(120Ω)式。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因為增加一個變壓器模塊,電路設計復雜,增加設備的制造成本,同時電路板的布線復雜化。在設備生產時,為了降低制造成本,通常將E1物理接口生產為非平衡(75Ω)式,若用戶在實際應用中用平衡(120Ω)式時需提前通知設備制造商,此時在電路板上補裝變壓器模塊T2。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提出了一種E1接口阻抗實現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
一種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同時實現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兩種模式的E1傳輸接口,該裝置包括與E1傳輸線路連接的E1適配器;E1物理接口,與E1適配器的輸出連接;E1線路接口單元和兩個變壓器模塊,連接在該E1物理接口和E1線路接口單元之間,每個變壓器模塊中具有2對變壓器,每對變壓器用于一路的發送(TX)和接收(RX)。每個變壓器包括具有抽頭的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連接在接收方向的變壓器的第一繞組作為初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次級線圈,第二繞組的中心抽頭接工作地,并在其兩端并聯一個電阻(Rx);而連接在發送方向的變壓器的第一繞組作為次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初級線圈,其中心抽頭通過另一個電阻(Ry)接至直流電源。
本裝置實現方法簡單、成本低、適合于大規模生產。用戶使用靈活方便,無需改動設備電路即可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實現了E1接口即插即用的模式,易于推廣。
圖1是通過更改電阻的方式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電路框圖。
圖2是通過增加變壓器模塊的方式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電路框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電路框圖。
圖4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3是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電路框圖。圖3所示的多E1接口阻抗實現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包括與E1傳輸線路連接的E1適配器,E1物理接口,兩個變壓器模塊和E1線路接口單元。E1物理接口連接E1適配器,兩個變壓器模塊CL1249連接在該E1物理接口和E1線路接口單元之間,每個變壓器模塊CL1249中具有2對變壓器,每對變壓器用于一路的發送(TX)和接收(RX),因此,可在一個E1物理接口中同時實現4路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兩種模式的E1傳輸接口電路。
變壓器模塊CL1249中的每個變壓器包括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第一繞組是具有抽頭的兩個線圈,匝數分別為N1,N2,第二繞組是具有中心抽頭的線圈,匝數為N3。連接在接收方向的變壓器,其第一繞組作為初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次級線圈,其中心抽頭接工作地,并在其兩端并聯電阻Rx;而連接在發送方向的變壓器,第一繞組作為次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初級線圈,其中心抽頭通過電阻Ry接至直流電源+5V。該變壓器線圈的匝數比為N1∶N2∶N3=1∶1.26∶2CT,24腳封裝,這里CT表示有中心抽頭。若用戶E1傳輸線路為非平衡式時,使用的E1適配器為非平衡(75Ω)式。當E1適配器為非平衡(75Ω)式時,使用該變壓器模塊的繞組N1:N3。非平衡式的E1信號經過E1物理接口中的非平衡式線路與變壓器模塊CL1249和E1線路接口單元進行信號的傳輸,此時E1物理接口中的平衡式線路處于空閑狀態。若用戶E1傳輸線路為平衡式時,使用的E1適配器為平衡(120Ω)式。當E1適配器為平衡(120Ω)式時,使用該變壓器模塊的繞組N2:N3。平衡式的E1信號經過E1物理接口中的平衡式線路與變壓器模塊CL1249和E1線路接口單元進行信號的傳輸,此時E1物理接口中的非平衡式線路處于空閑狀態。
圖4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結構圖,在一個E1物理接口中同時實現4路E1信號的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設計。E1電路采用HDB3編碼,E1線路接口單元的RX部分使用2片SDBH9622,E1線路接口單元的TX部分使用1片74LS240,Rx=330Ω,Ry=62Ω。E1物理接口采用DB37/M形式,在1個DB37/M中同時存在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兩種模式,E1接口的模板完全符合ITU-T G.703建議。
用戶E1接口使用非平衡式(75Ω)時,E1適配器采用75Ω阻抗。在E1適配器的發送端,非平衡式的E1信號通過DB37/M送到變壓器模塊CL1249的N1端,經N1:N3繞組傳輸到E1線路接口單元的接收單元SDBH9622,SDBH9622經過對HDB3碼型進行雙/單極性變換成HDB3+和HDB3-碼型,然后發送出去;在E1適配器的接收端,E1線路接口單元的發送單元74LS240接收到HDB3+和HDB3-碼型并與變壓器模塊CL1249的N3:N1繞組進行單/雙極性變換成HDB3碼傳輸到DB37/M,然后送到E1適配器的接收端。
同理,用戶E1接口使用平衡式(120Ω)時,E1適配器采用120Ω阻抗。在E1適配器的發送端,平衡式的E1信號通過DB37/M送到變壓器模塊CL1249的N2端,經N2:N3繞組傳輸到E1線路接口單元的接收單元SDBH9622,SDBH9622經過對HDB3碼型進行雙/單極性變換成HDB3+和HDB3-碼型,然后發送出去;在E1適配器的接收端,E1線路接口單元的發送單元74LS240接收到HDB3+和HDB3-碼型并與變壓器模塊CL1249的N3:N2繞組進行單/雙極性變換成HDB3碼傳輸到DB37/M,然后送到E1適配器的接收端。
本實施例的使用,極大的方便了批量生產和客戶的工程應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各種修改,以適應不同的E1線路接口單元和E1物理接口形式,這些都沒有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
1.一種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同時實現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兩種模式的E1傳輸接口,該裝置包括與E1傳輸線路連接的E1適配器;E1物理接口,與E1適配器的輸出連接;E1線路接口單元;和兩個變壓器模塊,連接在該E1物理接口和E1線路接口單元之間,每個變壓器模塊中具有2對變壓器,每對變壓器用于一路的發送(TX)和接收(RX)。
2.根據權利要求1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變壓器包括具有抽頭的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連接在接收方向的變壓器的第一繞組作為初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次級線圈,第二繞組的中心抽頭接工作地,并在其兩端并聯一個電阻(Rx);而連接在發送方向的變壓器的第一繞組作為次級線圈,第二繞組作為初級線圈,其中心抽頭通過另一個電阻(Ry)接至直流電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繞組的兩個線圈的匝數為N1,N2,第二繞組線圈的匝數為N3,匝數比為N1∶N2∶N3=1∶1.26∶2CT。
4.根據權利要求2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與第二繞組并聯的電阻為Rx=330Ω,第二繞組的中心抽頭與直流電源之間串聯的電阻為Ry=62Ω。
全文摘要
一種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裝置,同時實現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兩種模式的E1傳輸接口,該裝置包括與E1傳輸線路連接的E1適配器;E1物理接口,與E1適配器的輸出連接;E1線路接口單元;和兩個變壓器模塊,連接在該E1物理接口和E1線路接口單元之間,每個變壓器模塊中具有2對變壓器,每對變壓器用于一路的發送(TX)和接收(RX)。本裝置實現方法簡單,用戶使用靈活方便,無需改動設備電路即可實現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實現了E1接口即插即用的模式。
文檔編號H04L25/02GK1747481SQ20041007432
公開日2006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9日
發明者曾宇 申請人:北京潤光泰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