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深海深潛器的信號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更好的考察大洋底層的資源與環境,常采用載人深潛器。由于大洋底層的環境復雜,直接用電纜連接深潛器和傳感器以及其它被控設備,會發生傳感器和其他被控設備纏繞或卡在礁石上面而給深潛器帶來危險。目前,在海洋通信中,也有采用聲、光、電磁波等媒介來傳輸信號的。但存在功耗大、耐壓較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可靠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包括探頭、設在深潛器內的計算機、線圈、鐵芯線圈、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和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線圈松配合套在鐵芯線圈外,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入/輸出端口與線圈相連,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出/輸入端口與探頭相連,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入/輸出端口與鐵芯線圈連接,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出/輸入端口與計算機相連。
上述的探頭可以是傳感器、探測器或被控設備。
工作時,探頭傳出的探測信號,在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中被調制成頻移鍵控信號,該信號通過線圈組耦合傳遞到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被解調,然后再傳遞到深潛器內的計算機。從深潛器中計算機發出的數字控制信號,在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中被調制成頻移鍵控信號,該信號通過線圈組耦合傳遞到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被解調,然后再傳遞到探頭。
由于本裝置的信號傳遞是通過軸向套置而徑向不接觸的兩個線圈耦合完成的,所以可以在深潛器和探頭之間實現非接觸式信號傳遞,避免探頭與海底物體纏結而限制深潛器移動的危急情況。本裝置還具有信號傳輸距離短、功耗低、耐高壓的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構成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包括探頭1、線圈3、鐵芯線圈4、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和設在深潛器內的計算機6,線圈3松配合套在鐵芯線圈4外,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入/輸出端口與線圈3相連,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出/輸入端口與探頭1相連;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入/輸出端口與鐵芯線圈4連接,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出/輸入端口與計算機6相連。
當探頭為傳感器或探測器時,則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入端口與探頭相連,輸出端口與線圈3相連,而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入端口與鐵芯線圈4連接,輸出端口與計算機6相連。當探頭為被控設備時,則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入端口與計算機6相連,輸出端口與鐵芯線圈4連接,而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入端口與線圈3相連,輸出端口與探頭1相連。
為了適應海底高壓環境和防止海水腐蝕,通常將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與探頭1的電路集成封裝在耐壓殼體內,或者也可以分別置于耐壓殼體內,通過串口線連接。
上述的第一、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可以采用通用的調頻調制解調器。由于電磁波在海水中傳播時激起的傳導電流,會使電磁波的能量急劇衰減,頻率愈高,衰減愈快,通常可采取將第一、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中的調制環節采用載波頻率較低的芯片XR2206,解調環節采用載波頻率較低的芯片XR2211,以盡量降低載波頻率,保證本裝置的信號傳輸質量。
權利要求1.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包括探頭(1)、設在深潛器內的計算機(6),其特征是還包括線圈(3)、鐵芯線圈(4)、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和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線圈(3)松配合套在鐵芯線圈(4)外,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入/輸出端口與線圈(3)相連,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的輸出/輸入端口與探頭(1)相連,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入/輸出端口與鐵芯線圈(4)連接,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5)的輸出/輸入端口與計算機(6)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其特征是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2)與探頭(1)的電路集成封裝在耐壓殼體內或分別置于耐壓殼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其特征是所說的探頭(1)是傳感器、探測器或被控設備。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其特征是第一、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調制環節采用芯片XR2206,解調環節采用芯片XR22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深海非接觸式信號雙向傳輸裝置包括探頭、設在深潛器內的計算機、線圈、鐵芯線圈、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和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線圈松配合套在鐵芯線圈外,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入/輸出端口與線圈相連,第一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出/輸入端口與探頭相連,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入/輸出端口與鐵芯線圈連接,第二調頻調制解調器的輸出/輸入端口與計算機相連。由于本裝置的信號傳遞是通過軸向套置而徑向不接觸的兩個線圈耦合完成的,所以可以在深潛器和探頭之間實現非接觸式信號傳遞,避免探頭與海底物體纏結而限制深潛器移動的危急情況。本裝置還具有信號傳輸距離短、功耗低、耐高壓的特點。
文檔編號H04B5/00GK2618372SQ0322915
公開日2004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3年2月28日
發明者楊燦軍, 陳鷹, 趙偉, 葉瑛, 顧臨怡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