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輸入裝置使用的圖像傳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圖像輸入裝置的圖像輸入部使用的圖像傳感器。
此外,
圖10是表示特開平4-111664號公報示出的先有例2的圖像傳感器的構成的剖面圖。圖11是從圖10的G方向看去的側面圖。圖中,121是圖像傳感器,122是安裝在側板112上,按壓柱透鏡陣列106的彈簧,123是將柱透鏡106陣列按壓在彈簧122上再進行固定的螺絲。其它構成要素因與圖8和圖9用同一符號表示的要素相同或同等,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說明柱透鏡陣列的動作。
圖12是說明柱透鏡陣列的動作的圖。柱透鏡陣列106如圖12所示,使從由點P表示原稿113的表面反射的光在點Q上成像。這里,從點P到柱透鏡陣列106的焦點中心的光學距離X和從點Q到柱透鏡陣列106的焦點中心的光學距離Y相等。因此,在組裝圖像傳感器時,調整柱透鏡陣列106的位置,使傳感器IC110處在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所以,與傳感器的焦點中心重合。
詳細一點說,先有例1的情況如圖9的箭頭所示那樣,使柱透鏡陣列106上下移動。接著,當傳感器IC110位于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固定螺絲109,將柱透鏡陣列106按壓并固定在傳感器框架103的與螺絲109相對的壁上。這樣一來,通過調整,使傳感器IC110位于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
先有例2的情況如圖11的箭頭所示那樣,利用彈簧122的作用,通過擰緊螺絲123使柱透鏡陣列106向上側移動,松開螺絲使其向下側移動。因此,當傳感器IC110位于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停止轉動螺絲。這樣一來,通過調整,使傳感器IC110位于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
其次,說明動作。
當原稿113在玻璃板102上移動時,光源燈104通過玻璃板對原稿113的表面進行照明。照明光與原稿表面圖像的濃淡對應,通過原稿113表面反射。從原稿113表面來的反射光通過柱透鏡陣列106,再通過傳感器框架103的長孔108在傳感器IC110上成像,使傳感器110感光。利用傳感器IC110,對從原稿113表面來的反射光,與其強度對應進行光電變換,經傳感器襯底111使原稿113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向外部輸出。
因先有例1的圖像傳感器象上面那樣構成,故存在以下問題。圖13示出擰緊螺絲時從上側看去傳感器框架的長孔和長溝的狀態。如圖13所示,因擰緊螺絲109而使傳感器框架103的長溝107和長孔108擴大,在傳感器框架103和柱透鏡陣列106之間產生間隙。如圖14所示,因傳感器框架103的長孔108到不了傳感器框架103兩端的側板112,在兩端部與傳感器框架103連接,故長溝107和長孔108的擴大在兩端部比中央部厲害。從傳感器框架103和柱透鏡陣列106之間的間隙處漏光,與從原稿來的在傳感器IC110上成像的反射光重合,從而存在不能得到正確的原稿113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的問題。
此外,通過擰緊螺絲109使螺絲109的前端在柱透鏡陣列106的表面上旋轉,柱透鏡陣列106的表面因磨削而產生異物,該異物通過傳感器框架103和柱透鏡106之間的間隙而出現在傳感器IC110上,所以,存在妨礙取得原稿113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的問題。
此外,因擰緊螺絲109而使傳感器框架103的長溝107和長孔108擴大,傳感器框架103的外形發生變化。如圖13所示,中央部的尺寸I比兩端的尺寸H大。尺寸的大小取決于擰螺絲的力矩。所以,存在難以設計與圖像傳感器相鄰配置的部件的形狀的問題。
此外,當象先有例2那樣只將柱透鏡陣列106固定在兩端部時,若圖像傳感器121是長的物件,由于柱透鏡106在制造時因自身重量而彎曲,所以存在不能對柱透鏡106在整個長度上進行調整,使傳感器IC110處在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問題。
此外,當只將柱透鏡陣列106固定在兩端部時,若圖像傳感器121是長的物件,在環境溫度變化時,因傳感器框架103和柱透鏡陣列106的線膨脹系數不同而使柱透鏡陣列106彎曲,所以,存在傳感器IC110偏離從原稿113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的問題。即存在焦點中心偏離的問題。
此外,本發明的第1從屬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不妨礙取得原稿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
此外,本發明的第2從屬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傳感器框架的外形不發生變化。
此外,本發明的第3從屬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在柱透鏡的整個長度內焦點中心都能對準。
此外,本發明的第4從屬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焦點中心不因環境溫度變化而發生偏離。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包括對原稿表面進行照明的光源;使從原稿表面來的反射光成像的柱透鏡陣列;接收已利用柱透鏡成像了的反射光的感光元件;固定柱透鏡陣列的框架;支持感光元件并調整柱透鏡陣列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支持調整部件。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框架具有獨立的第1框架部分和第2框架部分,柱透鏡陣列具有入射面、與該入射面相對的射出面、與長邊方向平行延伸的第1側面和與該第1側面相對的第2側面,而且,配置在框架的第1和第2框架部分之間,使框架的第1框架部分與柱透鏡的第1側面貼緊,框架的第2框架部分與柱透鏡的第2側面貼緊。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框架具有使從柱透鏡陣列射出的光通過的長孔,柱透鏡陣列與和長孔的一端相鄰的框架面貼緊,用柱透鏡陣列覆蓋長孔的一端。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支持調整部件包括板狀部件和固定部件,板狀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和配置成與該支持部連接并和框架的端面連接且可以在該端面上移動的面狀調整部;固定部件為了調整柱透鏡陣列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并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而使板狀部件在端面上移動,然后在多處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固定部件在3處以上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在其支持部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支持調整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在多處支持支持部件并調整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的距離使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調整部件、配置在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并對支持部件和框架賦予使支持部件離開框架的勢能的彈性部件。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其調整部件在3處以上支持支持部件。
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在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
圖2是圖1中的圖像傳感器沿A-A線的剖面圖。
圖3是從圖1的B方向看去的圖像傳感器的側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5是圖4中C部分的放大圖。
圖6是圖4中的圖像傳感器沿D-D線的剖面圖。
圖7是圖4中的圖像傳感器沿E-E線的剖面圖。
圖8是表示先有例1的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9是從圖8的方向看去的側面圖。
圖10是表示先有例2的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11是從圖10的方向看去的側面圖。
圖12是用來說明柱透鏡陣列的動作的圖。
圖13是用來說明先有例1的圖像傳感器在擰緊螺絲時傳感器框架的長孔和長溝的狀態的圖。
圖14是用來說明先有例1的圖像傳感器的傳感器框架的長孔端部的結構的圖。
發明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形態1.
以下,說明本發明。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剖面圖。圖2是圖1中的圖像傳感器沿A-A線的剖面圖。圖3是從圖1的B方向看去的圖像傳感器的側面圖。但是,在圖2中只示出主要部分。在圖3中,只示出部分構成要素。在圖中,1是圖像傳感器,2是位于原稿移動面上的玻璃板,3是由獨立的第1框架部分4和第2框架部分5構成的傳感器框架(框架),6是對在玻璃板2上移動的原稿18的表面進行照明的光源燈(光源),7是固定在傳感器框架3上用來保持光源燈6的保持部件,8是使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正立等倍成像的柱透鏡陣列,9是接收從已利用柱透鏡陣列106成像的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傳感器IC(感光元件),10是搭載傳感器IC9的傳感器襯底,11是由支持傳感器IC9和傳感器襯底10的面狀的第1部分12和配置成與第1部分12連接并和傳感器框架3的端面連接的面狀的第2部分13(調整部)構成的L形平板(板狀部件),14是在L平板11的第2部分13上形成的螺孔,15是設在螺孔14內并將L平板11的第2部分13固定在傳感器框架3的端面上的螺絲(固定部件),16是配置在傳感器襯底10和第2框架部分5之間以阻斷圖像傳感器1的從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從而防止光或異物經該通路到達傳感器IC9上的隔片(遮蔽部件),即使傳感器襯底10和L形平板11一起上下移動也能保證阻斷該通路,17是設在傳感器框架3兩端的側板。
柱透鏡陣列8由沿長邊方向排列的多個柱透鏡構成。圖1示出與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垂直的平面的剖面圖,圖2的橫向與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一致。柱透鏡陣列8具有入射面8a、與該入射面8a相對的射出面8b、沿長邊方向平行延伸的第1側面8c和與該第1側面8c相對的第2側面8d。柱透鏡陣列8配置在傳感器框架3的第1和第2框架部分4、5之間,使傳感器框架3的第1框架部分4與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緊貼,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與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緊貼。因此,柱透鏡8的第1側面8c和第1框架部分4的接觸部分以及柱透鏡8的第2側面8d和第2框架部分5的接觸部分沒有間隙。通過第1框架部分4和第1側面8c的接觸面將第1框架部分4固定在柱透鏡陣列8上,使第1框架部分4與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保持緊貼狀態,通過第2框架部分5和第2側面8d的接觸面將第2框架部分5固定在柱透鏡陣列8上,使第2框架部分5與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保持緊貼狀態。作為固定方法,有在第1框架部分4和第1側面8c的接觸面的全部或部分上設有雙面膠帶或粘接劑等,在第2框架部分5和第2側面8d的接觸面的全部或部分上設有雙面膠帶或粘接劑等的方法。
第1、第2框架部分4、5在上部有配置光源燈6和保持部件7的凹部。玻璃板2通過第1框架部分4的上端和第2框架部分5的上端支持。第1框架部分4在柱透鏡8的第1側面8c一側下降,通過傳感器IC9和傳感器襯底10的下面,延伸到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一側。由此,與柱透鏡8的長邊方向垂直的傳感器框架3的截面是U字形狀。
光源燈6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光源燈6只要是能夠對在玻璃板2上移動的原稿18的表面進行照明,什么樣的結構都可以。例如,可以是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排列的多個LED或熒光燈。光源燈6可以只設1個。保持部件7在兩端或多處保持光源燈6。
傳感器IC9由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排列的多個感光元件構成。柱透鏡陣列8到不了設在傳感器框架3的兩端的側板17,在柱透鏡陣列8的端部和側板17之間存在間隙。因此,要調整傳感器IC9的長度,使從柱透鏡陣列8的端部和側板17之間的間隙進入的光到不了傳感器IC9上。傳感器襯底10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一直到達設在傳感器3的兩端的側板17。傳感器IC9和傳感器襯底10配置在U字形的傳感器框架3的凹部。
與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垂直的L形平板11的截面為L形。L形平板11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到達設在傳感器框架3的兩端的側板17。L形平板11的第1部分12與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方向垂直。傳感器3的第1框架部分4在延伸到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一側的部分具有與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方向和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平行的端面4a。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配置成與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方向和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平行,并與第1部分4的端面4a相接。在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上形成的螺絲孔14的直徑比設在那里的螺絲15的直徑大。因此,可以使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在第1框架部分4的端面4a上移動,其移動量正好是螺絲孔14和螺絲15的直徑差。即,可以使L平板11上下移動螺絲孔14和螺絲15的直徑差的量。螺絲孔14可以在多處形成,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利用多處設在各螺絲孔14內的并已進行第2部分13的位置調節之后的螺絲15,固定在第1框架部分4的端面。特別,當圖像傳感器1是長形物件時,在3處以上形成螺絲孔14,利用設在各螺絲孔14內的螺絲15將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固定在第1框架部分4的端面。
隔片16設在傳感器襯底10上,并埋設在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和傳感器襯底10之間。垂直于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的隔片16的截面呈U字形。隔片16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到達設在傳感器框架3的兩端的側板17。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具有與U字形的隔片16的凹部嚙合的凸部。該凸部5a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到達設在傳感器框架3的兩端的側板17。在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時,L形平板11上下移動而維持U字形的隔片16的凹部與第2框架部分5的凸部5a的嚙合狀態不變。隔片16由象橡膠那樣的彈性材料形成,在其尺寸和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與傳感器襯底10之間的距離大時的尺寸相符合的情況下,當第2框架部分5與傳感器襯底10之間的距離小時,因為了與該距離向適應,隔片16會發生變形,所以,能可靠地埋在第2框架部分5與傳感器襯底10之間。
再有,在實施形態1中,本發明的支持調整部件由L形平板11和螺絲15構成。此外,支持部由傳感器襯底10和L形平板11的第1部分12構成。
在這樣的實施形態的圖像傳感器1中,在圖像傳感器1組裝后,使L形平板11上下移動來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而且,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擰緊螺絲15固定L形平板11。這樣一來,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即,對準圖像傳感器的焦點中心。這里,調整螺絲孔14的直徑和螺絲15的直徑的差、U字形隔片16的凹部16a和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的凸部5a之間的間隙以及L子形平板11和傳感器框架3的第1框架部分4之間的間隙。
其次,說明傳感器IC9的位置調整后進行的圖像傳感器1的動作。
當原稿18在玻璃板2上移動時,光源燈6通過玻璃板2照明原稿18的表面。照明光在原稿18的表面以和其表面的圖像濃淡對應的強度進行反射。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通過柱透鏡陣列8,在傳感器IC9上成像,由傳感器IC9感光。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利用傳感器IC9進行與其強度對應的光電變換,經傳感器襯底10使原稿18的表面來的圖像濃淡信息向外部輸出。
如上所述,若按照本實施形態1,在組裝圖像傳感器1時,將柱透鏡陣列8固定在傳感器框架3上,使L形平板11上下移動,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擰緊螺絲15并固定L形平板11,所以,通過調整傳感器IC9的位置,可以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即,能夠對準圖像傳感器1的焦點中心。
此外,若按照該實施形態1,因傳感器框架3的第1框架部分4緊貼在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上,第2框架部分5緊貼在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上,故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和第1框架部分4的接觸部分以及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和第2框架部分5的接觸部分沒有間隙。因此,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和第1框架部分4的接觸部分以及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和第2框架部分5的接觸部分不會漏光,能夠取得正確的原稿18的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此外,異物不會通過柱透鏡陣列8的第1側面8c和第1框架部分4之間以及柱透鏡陣列8的第2側面8d和第2框架部分5之間而出現在傳感器IC9上,不會妨礙取得原稿18的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
此外,若按照該實施形態1,使L形平板11上下移動,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擰緊螺絲15并固定L形平板11,由此,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所以,當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第1框架部分4和第2框架部分5的外形不會變形,因此,容易設計配置在圖像傳感器1的周圍的部件的形狀。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1,當圖像傳感器1是長形物件時,利用螺絲15使L形平板11在3處以上固定,所以,即使圖像傳感器1是長形物件,也可以在柱透鏡陣列8的整個長邊方向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1,當圖像傳感器1是長形物件時,利用螺絲15使L形平板11在3處以上固定,所以,傳感器IC9不會因環境溫度變化而偏離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1,在傳感器框架3的第2框架部分5和傳感器襯底10之間設置隔片16,遮蔽從圖像傳感器1的外部到傳感器IC9的尺寸不確定的通路,所以,能防止異物從圖像傳感器1的外部侵入。
再有,在實施形態1中,說明了使用隔片16來遮蔽從圖像傳感器1的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但也可以使用象實施形態2那樣的密封材料。
實施形態2.
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剖面圖。圖5是圖4中的C部分的放大圖。圖4是圖4中的圖像傳感器沿D-D線的剖面圖。圖7是圖4中的圖像傳感器沿E-E線的剖面圖。但是,在圖6中只示出主要部分。在圖7中,只示出部分構成要素。在圖中,21是圖像傳感器,22是傳感器框架(框架),23是配置柱透鏡陣列8的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4是在長溝23的底面形成的通過柱透鏡8的射出光的長孔,25是搭載傳感器IC9的傳感器襯底,26是支持傳感器襯底25且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的調整螺絲(調整部件),27是配置在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且賦予傳感器襯底25離開傳感器框架22方向的勢能的彈簧(彈性部件),28是遮蔽從圖像傳感器21的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的密封部件(遮蔽部件),防止外部光或異物經該通路到達傳感器IC9上。
與長溝23的底面23a連接的傳感器框架22的長孔24上端由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面覆蓋,柱透鏡陣列8與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孔24相鄰的長溝23的底面23a緊貼。因此,在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底面23a之間沒有間隙。在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接觸面及除此之外的部分上,將柱透鏡陣列8固定在傳感器框架22上,保持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底面23a緊貼的狀態。作為固定方法,有在持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接觸面的全部或部分上設有雙面膠帶或粘接劑等的方法。
傳感器框架22在其上部具有配置光源燈6和保持部件7的凹部,在其\下部具有配置傳感器IC9和傳感器襯底25的凸部。在傳感器框架22的上端支持玻璃板2。
傳感器襯底25沿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延伸,到達設在傳感器框架22兩端的側板17。傳感器襯底25與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方向垂直。與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垂直方向(圖4中的左方向)上的傳感器襯底25的2個端部中的一個端部與傳感器框架22接觸。調整螺絲26貫通傳感器襯底25,擰入傳感器框架22中。彈簧27配置在調整螺絲26的軸部26a。利用彈簧27的彈力將傳感器襯底25壓在調整螺絲26的頭部26b,由調整螺絲26的頭部26b支持。因此,可以轉動調整螺絲26使傳感器襯底上下移動,從而可以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當圖像傳感器21是長形物件時,在3處以上設置調整螺絲26,利用調整螺絲26的頭部26b在3處以上支持傳感器襯底25。
密封部件28配置在與柱透鏡陣列8的長邊方向垂直方向(圖4中的右方向)上的傳感器襯底25的另一個端部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在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調整結束后再配置密封部件28。
其它構成要素因與圖1到圖3用同一符號表示的要素相同或同等,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再有,在實施形態2中,本發明的支持調整部件由傳感器襯底25和調整螺絲26及彈簧27構成。
在這樣的實施形態的圖像傳感器21中,在圖像傳感器1組裝后,轉動調整螺絲26來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而且,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停止調整螺絲26的轉動。這樣一來,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然后,配置密封部件28,用來遮蔽從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因此,可以對準圖像傳感器21的焦點中心。這里,在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時,傳感器襯底25的1個端部在傳感器框架22的表面上滑動。
如上所述,若按照該實施形態2,在組裝圖像傳感器21時,將柱透鏡陣列8固定在傳感器框架22上,轉動調整螺絲26,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停止調整螺絲26的轉動,所以,通過調整傳感器IC9的位置,可以來,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即,能夠對準圖像傳感器21的焦點中心。
此外,若按照該實施形態2,由柱透鏡陣列8的射出面覆蓋傳感器框架22的長孔24,并使柱透鏡陣列8與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底面23a緊貼,在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底面23a之間沒有間隙。因此,在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溝23的底面23a之間不漏光,能夠取得正確的原稿18表面的濃淡信息。此外,異物不會通過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框架22的長構23的底面23a之間而出現在傳感器IC9上,不會妨礙取得原稿18的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
此外,若按照該實施形態2,轉動調整螺絲26,調整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的距離,當傳感器IC9位于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停止調整螺絲26的轉動,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所以,當將傳感器IC9配置在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時,傳感器框架22的外形不會變形,因此,容易設計配置在圖像傳感器21的周圍的部件的形狀。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2,當圖像傳感器1是長形物件時,利用調整螺絲26的頭部26b在3處以上支持傳感器襯底25,所以,即使圖像傳感器21是長形物件,也可以在柱透鏡陣列8的整個長邊方向調整柱透鏡陣列8和傳感器IC9之間的距離。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2,當圖像傳感器21是長形物件時,利用調整螺絲26的頭部26b在3處以上支持傳感器襯底25,所以,傳感器IC9不會因環境溫度變化而偏離從原稿18的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
此外,若按照實施形態2,調整后在傳感器襯底25和傳感器框架22之間配置密封部件28,遮蔽從圖像傳感器1的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所以,能防止異物從圖像傳感器1的外部侵入。
再有,在實施形態2中,說明了直接使傳感器襯底25上下移動的情況,但也可以設置支持傳感器襯底25的部件,并使該部件上下移動。
此外,在該實施形態2中,說明了使用定形的密封部件28來遮蔽從圖像傳感器21的外部到傳感器IC9的通路的情況,但也可以使用沒有定形的凝膠狀密封劑。
如上所述,若按照本發明,圖像傳感器的構成包括對原稿表面進行照明的光源、使從原稿表面來的反射光成像的柱透鏡陣列、接收已利用柱透鏡成像了的反射光的感光元件、固定柱透鏡陣列的框架和支持感光元件并調整柱透鏡陣列個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支持調整部件,所以,能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通過調整感光元件的位置,能夠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從原稿表面來的反射光成像的位置上。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圖像傳感器的框架具有獨立的第1框架部分和第2框架部分,柱透鏡陣列具有入射面、與該入射面相對的射出面、與長邊方向平行延伸的第1側面和與該第1側面相對的第2側面,而且,配置在框架的第1和第2框架部分之間,使框架的第1框架部分與柱透鏡的第1側面貼緊,框架的第2框架部分與柱透鏡的第2側面貼緊,所以,能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柱透鏡的第1側面和第1框架部分的接觸部分以及其它側面和第2框架部分的接觸部分不漏光,能取得正確的原稿表面的濃淡信息。此外,異物不會通過柱透鏡陣列的一個側面與第1框架部分之間和其它側面與第2框架部分之間而出現在感光元件上,不會妨礙取得原稿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圖像傳感器的框架具有使從柱透鏡陣列射出的光通過的長孔,柱透鏡陣列與和長孔的一端相鄰的框架面貼緊,用柱透鏡陣列覆蓋長孔的一端,所以,能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能取得正確的原稿表面的濃淡信息。此外,異物不會通過柱透鏡陣列和框架的長孔周圍部分之間而出現在感光元件上,不會妨礙取得原稿表面的圖像濃淡信息。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圖像傳感器的支持調整部件包括板狀部件和固定部件,板狀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和配置成與該支持部連接并和框架的端面連接且可以在該端面上移動的面狀調整部;固定部件為了調整柱透鏡陣列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并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而使板狀部件在端面上移動,然后在多處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通過使調整部在端面上移動來調整柱透鏡陣列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然后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使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所以,能得到一種容易調整感光元件的位置的圖像傳感器。此外,能得到一種框架的外形不變形,容易設計配置在周圍的部件的形狀的圖像傳感器。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的圖像傳感器在支持部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所以,能得到一種可以防止異物從外部浸入的圖像傳感器。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的圖像傳感器的支持調整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件、在多處支持上述支持部件并調整上述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的距離使上述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調整部件、配置在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框架之間并對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框架賦予使上述支持部件離開上述框架的勢能的彈性部件,利用調整部件調整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的距離,并將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所以,能得到一種容易調整感光元件的位置的圖像傳感器。此外,能得到一種框架的外形不變形,容易設計配置在周圍的部件的形狀的圖像傳感器。
若按照本發明,因構成圖像傳感器的固定部件在3處以上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所以,能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能在沿柱透鏡陣列的延伸方向的整個范圍內調整柱透鏡陣列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此外,能得到一種圖像傳感器,感光元件不因環境溫度變化而偏離從原稿表面來的反射光的成像位置。
若按照本發明,構成的圖像傳感器在支持部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所以,能得到一種可以防止異物從外部浸入的圖像傳感器。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對原稿表面進行照明的光源;使從原稿表面來的反射光成像的柱透鏡陣列;接收已利用柱透鏡成像了的反射光的感光元件;固定所述柱透鏡陣列的框架;支持感光元件并調整所述柱透鏡陣列和所述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將所述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支持調整部件。
2.權利要求1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具有獨立的第1框架部分和第2框架部分,柱透鏡陣列具有入射面、與該入射面相對的射出面、與長邊方向平行延伸的第1側面和與該第1側面相對的第2側面,而且,配置在上述框架的第1和第2框架部分之間,使上述框架的第1框架部分與上述柱透鏡的第1側面貼緊,上述框架的第2框架部分與上述柱透鏡的第2側面貼緊。
3.權利要求1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具有使從柱透鏡陣列射出的光通過的長孔,上述柱透鏡陣列與和上述長孔的一端相鄰的上述框架面貼緊,以用上述柱透鏡陣列覆蓋上述長孔的一端。
4.權利要求1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支持調整部件包括板狀部件和固定部件,上述板狀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和配置成與該支持部連接并和框架的端面連接且可以在該端面上移動的面狀調整部;上述固定部件為了調整上述柱透鏡陣列和上述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并將上述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而使上述板狀部件在端面上移動,然后在多處將上述調整部固定在上述端面上。
5.權利要求4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固定部件在3處以上將調整部固定在端面上。
6.權利要求4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其支持部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
7.權利要求1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支持調整部件具有支持感光元件的面狀支持部、在多處支持上述支持部件并調整上述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的距離使上述感光元件配置在反射光的成像位置上的調整部件、配置在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框架之間并對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框架賦予使上述支持部件離開上述框架方向的勢能的彈性部件。
8.權利要求7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調整部件在3處以上支持支持部件。
9.權利要求7記載的圖像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支持部件和框架之間具有遮蔽從外部到感光元件之間的通路的遮蔽部件。
全文摘要
一種圖像輸入裝置使用的圖像傳感器;先有的圖像傳感器存在不能取得正確的濃淡信息、妨礙濃淡信息的取得、相鄰部件的形狀設計困難、不能對柱透鏡的整個長度調整其焦點中心和焦點中心因環境溫度變化而偏離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圖像傳感器包括:由第1、第2框架部分4、5構成的傳感器框架;用第1、第2框架部分4、5夾住的柱透鏡陣列8;由支持傳感器IC9和傳感器襯底10的面狀的第1部分12和與配置成與傳感器框架3的端面接觸的第2部分13構成的L形平板11;設在螺孔14內在多處將L形平板11的第2部分13固定在傳感器框架3的端面的螺絲15。
文檔編號H04N1/04GK1366419SQ0114072
公開日2002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1年1月18日
發明者松本俊郎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