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象傳感器和圖象讀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圖象傳感器裝置和圖象讀取設備,如圖象掃描儀、傳真機、或采用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復印機。
例如,在如
圖14所示的圖象讀取部中,作為圖象讀取裝置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CIS)1設置在平玻璃板2的下方。該結構可以實施兩個方法,一種方法是CIS沿輔掃描方向移動,從而讀取放置在平玻璃板2上的靜態的文件D;另外一種方法是CIS保持固定在第二玻璃位置2a處,從而讀取沿CIS1進給的文件D。
下面說明這種傳統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的結構。圖15A是這種傳統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1的結構的透視圖。圖15B是這種傳統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1的橫截面圖。如圖15A示出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1具有作為光源的LED陣4,該LED陣4由數個LED構成。一對LED陣4設置在圓柱形桿式透鏡陣5的兩側。一維光接受元件陣6位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5的下側。這些元件都分布在框架7內。蓋玻璃8安裝在圖象傳感器1的上部。
如圖15B所示,由LED3發出的光照射在放置在平玻璃板2上的靜態文件D上。由文件D反射的光通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5聚集在一維光接受元件陣6如CCD上。
圖16A是另外一種傳統的接觸式圖象傳感器1的結構的透視圖。如圖15A所示,圖象傳感器包括作為光導光源的LED3和把來自LED3的光引導至文件的光導11。LED3固定在光導11的一個縱向的端部(在所示例子的左端具有一個LED)。從每個LED3發射的光在光導11中反復反射和傳播,在光導4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出現。
如圖16B所示,由LED11發出的光照射在放置在平玻璃板2上的靜態文件D上。該光通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5聚集在一維光接受元件陣6如CCD上。這些圖象傳感器構成元件都分布在框架7內。
如圖14所示,傳統的圖象傳感器沿雙箭頭A所示的方向往復運動。圖象傳感器移動至圖象讀取部的端部,如虛線示出的讀取范圍的端部位置。如圖17所示,用于支撐平玻璃板2的框架9設置在該端部位置。當圖象傳感器1進一步移動時,就與框架9相碰撞。在傳統的結構中,為了防止這樣的碰撞,在碰撞位置的前面不可避免地要設置讀取范圍的端部位置。這導致設備龐大,特別是圖象讀取部龐大。
在如圖15B和16B所示的傳統的圖象傳感器中,當文件從下側被照射時,反射回來的光通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5入射在維光接受元件陣6上,特別是,光照射在平玻璃板2上的文件上,這樣,照射光束的光量具有對于文件D的高峰。當文件從平玻璃板2上浮起時,文件的位置從光量的高峰位置偏離。這使得難于保證足夠的光量。另外,由于光量的變化,在讀取圖象上發生了不均勻性。
在如圖16A所示的傳統的圖象傳感器中,LED3僅形成在光導11的一個端部。在該情況下,在照射范圍內難于獲得均勻的光量分布,導致了不均勻的強度。一般地,如圖18所示,離開LED3的距離越遠,光量分布越少。由于LED3僅形成在光導11的一個端部,絕對的光量短缺,導致掃描速度降低。另外,發生了光量分布的不均勻性,從而難于獲得極好的圖象。例如,當文件上粘接著照片而要讀取其圖象時,文件從與光照射方向相反的一側被照射,在讀取圖象的過程中沿照片的邊緣就會出現線性的陰影等。
在如圖15A所示的圖象傳感器中,采用了大量的LED3,導致了高成本。另外,由于各LED3光量的變化,難于獲得極好的圖象。在讀取過程中,為了避免顏色的不規則性,只能采用單色的光源。
發明概述本發明是在考慮了上述情況進行的,本發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和一種采用了該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圖象讀取設備,該圖象傳感器裝置可保證優化和均勻的光量,并且能夠獲得極好的圖象。
另外,本發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和一種具有該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圖象讀取設備,該圖象傳感器裝置可實現優化的圖象讀取和有效地實現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上述第一目的這樣實現,圖象傳感器裝置包括一照明部,其包括對文件進行照明的光源和光導;一圖象感知元件,其把文件的光學圖象轉換成電信號;一圓柱形透鏡,其把光學圖象聚集在圖象感知元件上;和一框架,其集成一體地保持著照明部、圖象感知元件、和透鏡,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一側,在光導表面上對光導進行了抗反射處理。
根據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第二目的,在文件一側從圖象感知元件至光導表面的距離小于在文件一側從圖象感知元件至透鏡的一個端部的距離。
另外,上述第一目的也可這樣實現,圖象傳感器裝置包括一對照明部,每個照明部包括對文件進行照明的光源和光導;一圖象感知元件,其把文件的光學圖象轉換成電信號;一圓柱形透鏡,其把光學圖象聚集在圖象感知元件上;和一框架,其集成一體地保持著照明部、圖象感知元件、和透鏡,其特征在于,照明部如此設置,把透鏡夾持在各照明部之間;光導具有使來自光源的光線照射在文件上的出口;該出口具有這樣的結構,相對于圖象感知元件,出口光線的高峰遠于圖象感知元件的透鏡的焦點位置;和該焦點位置包括在來自該對照明部的出口光束的光束交匯區域。
另外,上述第一目的也可這樣實現,圖象讀取設備包括一個上述的圖象感知元件;和一個移動機構,以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移動一個相對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文件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通過相對移動進行掃描。
對附圖的簡要說明本說明書包含附圖,附圖構成了說明書的一部分,說明書結合附圖對實施例進行了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原理。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復制設備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復制設備的外部形狀透視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圖象讀取部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圖4A和4B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圖象讀取部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結構透視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導光源的光量分布曲線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結構橫截面圖;圖8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在圖象讀取起點或終點的視圖;圖9A和9B是解釋光導的光照射作用和上表面的外部光的反射作用的視圖;圖10A至圖10C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光導的抗光反射的結構;圖11A和11B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光束和光量分布之間的關系;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圍繞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發光元件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圖14示出了傳統的圖象讀取設備的圖象讀取部的內部結構;圖15A和15B示出了傳統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結構;圖16A和16B示出了另外一種傳統的圖象傳感器裝置的結構;
圖17是傳統的圖象傳感器裝置在圖象讀取起點或終點的視圖;圖18示出了在傳統的圖象傳感器裝置中光導光源的光量分布。
對推薦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推薦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第一實施例>
該實施例舉例說明了一種復制設備,其中采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圖象傳感器裝置和具有該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圖象讀取裝置。圖1是本發明的復制設備從前面看的橫截面透視圖,圖2是復制設備的透視圖,圖3是圖象讀取部的放大透視圖。
下面概括說明該復制設備。在圖1、2和3中,附圖標記101表示設備的主體;102表示ADF(自動文件進給器),該ADF疊置數張文件D,可使一張一張地使疊置的數張文件分離并輸送;103表示圖象讀取部,其在平玻璃板上的紙張文件D或書本文件的表面讀取圖象信息;104表示打印裝置的主體,包括采用LED陣的靜電復制打印機;105表示操作部,包括顯示器和輸入鍵盤;106表示文件臺;107表示平玻璃板;108表示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9表示進給讀取玻璃。
附圖標記110表示LED頭裝置;111表示圖象形成部;112表示盒式紙張進給部;113表示打印紙張排出部,其適合于把數張紙張媒介P疊置在打印裝置的主體104上;115表示ADF分離部;116表示反面讀取傳感器部;117表示文件排出部;118表示壓住書本文件的文件壓板;119表示圖象讀取部103和打印裝置的主體104之間的連接部;120表示復制裝置的控制器;121表示紙張文件的輸送部;122表示兩側輸送部的蓋;123表示輸送方向選擇器;124表示定位輸送部;125表示設置在打印裝置的主體104內的多紙(MP)進給部;150表示兩側進給部。
下面說明書本文件的讀取。
ADF102連接在圖象讀取部103上,可以繞鉸軸部102a樞轉。鉸軸部102a包括設置在后表面側的左右鉸軸部(左鉸軸部未示出)。圖象讀取部103可以打開,方法是向上推ADF102的前側(見圖2中的雙向箭頭)。通過阻尼器、凸輪和彈簧元件的組合,鉸軸部102a可以把ADF102停止在預定的角度(例如70°)上。當ADF102保持打開時,文件可放置在平玻璃板107上。
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8通過光源照射文件的圖象信息表面,每個光源包括一個LED和一個塑料光導。感知裝置108形成光束,該光束通過一圓柱形的桿(商標)由圖象信息表面反射至在一維光束接受元件陣列上的圖象上,從而讀取圖象信息。
圖4A是沿輔掃描方向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B是沿主掃描方向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如圖4A所示,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8可以沿左右方向(輔掃描方向)的導軸103c移動。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8可以在同步皮帶103a、驅動滑輪103b和驅動電機(未示出)的作用下移動至理想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如圖4B所示,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108通過小車103d支撐在導軸103c上,并且在彈簧103e的作用下向上偏置。間隔器108a夾設在圖象傳感器裝置108和平玻璃板107之間。圖象傳感器裝置108適合于讀取放置在平玻璃板107上的文件的信息,讀取速度在預定范圍內保持恒定,如圖1所示,預定范圍從書本讀取范圍起點107a至書本讀取范圍終點107b。
白色紙張109c設置于在平玻璃板107上方延伸的跳躍109b的下表面上。當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讀取位置位于白色紙張109c下方時,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獲得了陰影修正數據。在書本掃描過程中,由于對于每次掃描圖象傳感器裝置108都途經跳躍109b的下方,因此,對于每次掃描都可以進行陰影修正。由于在ON狀態的時間內,光源的光量是變化的,這可有效地減少可移動圖象傳感器裝置的光源的影響。
文件壓板118包括白色薄膜和海綿疊層,以防止放置在平玻璃板107上的文件浮起來。文件壓板118的前端118a延伸至書本讀取范圍起點107a的左側,而文件壓板118的后端118b延伸至書本讀取范圍終點107b的右側。
下面說明紙張文件D的讀取。
ADF分離部115包括拾取輥115a,其在驅動器(未示出)的作用下可垂直移動;分離輥115b;和減速輥115c,其與分離輥115b相接觸,以與分離輥115b相反的轉動方向轉動。
拾取輥115a向下移動,壓住疊置在文件臺106上的紙張文件D,紙張文件D的上表面(正面)面向上方。紙張文件D在分離輥115b和減速輥115c之間進給,由分離輥115b一張一張地分離,分離輥115b與減速輥115c緊密接觸。紙張文件D由文件導向器121d進行導向,通過分離輸送輥121a、121b和被按壓的讀取輸送輥121c沿U形紙張路徑進行輸送,分離輸送輥121a和121b由一彈簧(未示出)壓住。
然后,文件被輸送至進給讀取玻璃109。紙張文件D由紙張文件壓板121e壓住并且與進給讀取玻璃109緊密接觸。紙張文件壓板121e由一偏壓彈簧(未示出)壓住。在該狀態下,紙張文件D的上表面上的圖象信息在紙張文件讀取位置109a處被讀取。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移動至紙張文件讀取位置109a。紙張文件D由跳躍109b返回至ADF102側。然后,紙張文件D由讀取輸送輥121c輸送,該讀取輸送輥121c由讀取輸送輥121f壓住,讀取輸送輥121f由一彈簧壓住。
文件通過排出輥117b排出至文件排出托盤117c上,排出輥117b與排出輥117a緊密接觸,排出輥117a由一按壓彈簧壓住。“已讀”章121g設置在排出輥117b的上游,紙張文件D可以由“已讀”章121g蓋章。
文件臺106固定在ADF102上。滑塊106a可沿垂直于紙張文件D的方向(即紙張文件D的寬度方向)滑動,滑塊106a設置在文件臺106上。滑塊106a可使疊置在文件臺106上的紙張文件D的兩側對準。文件長度傳感器106b設置在文件臺106上,以探測放置的紙張文件D的長度。紙張文件D的有/無和寬度可由數個文件寬度傳感器115d進行探測,文件寬度傳感器115d沿紙張文件D的寬度方向設置在ADF分離部115上。文件的尺寸和設置方向可由文件寬度傳感器115d和文件長度傳感器106b的探測輸出的組合進行探測。
文件進給傳感器121h和文件結束傳感器121i設置在紙張文件輸送部121上。文件進給傳感器121h探測紙張文件D是否從ADF分離部115進給過來,紙張文件D的尾部是否已經通過。文件結束傳感器121i探測紙張文件D的尾部是否已經通過。文件結束傳感器121i的輸出用于定時控制。
上述的根據本發明的圖象傳感器裝置108把光源照射在文件上,把由文件反射的光束通過圖象光學系統入射在一傳感器上,從而讀取文件圖象。
圖5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詳細結構。圖象傳感器裝置108包括LED10,其是作為光源的發光元件;和光導11,其把來自LED10的光引導至文件。一對光導光源設置在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兩側,形成了圖象光學系統。光接受元件陣13恰好位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下側。所有的圖象傳感器構成元件都分布在框架14內。
每個LED10固定在光導11的一個縱向的端部。在所示的結構中,一個LED固定在一個光導11的一端,另外一個LED固定在另外一個光導11的另外一端。各LED分別固定在兩個光導11的兩端,相對于中心軸線C呈點對稱。中心軸線C是平行于作為圖象光學系統的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軸線的軸線,其幾乎從一維光接受陣13的中心延伸。
圖6示出了在圖象傳感器裝置108中采用的光導11的光量分布。如圖6所示,采用自相應的LED的距離作為參考的一個光導11的光量分布由實線表示,另外一個光導11的光量分布由虛線表示。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總的光量分布如點劃線所示是LED光量的總和。也就是說,如圖6所示,光量分布的增加被平均了。
各LED10分別固定在兩個光導11的兩端,各光導光源相互互補,以獲得均勻的光量分布,從而獲得極好的讀取圖象,而沒有不規則性。另外,由于兩個LED相互間隔,由LED的操作而產生的熱量可以正確地散發。可以維持最佳的光量,LED的使用壽命也延長了。各LED相對于中心軸線C呈點對稱,中心軸線C幾乎經過傳感器陣列的中心延伸。因此,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重心與中心軸線C重合,從而保證了移動的平衡和穩定性。這保證了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平穩移動。從這個方面看,可以獲得極好的讀取圖象。
從每個LED發射的光在相應的光導11中反復反射,在光導1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傳播和出現。如圖7所示,從光導11發出的光照射在平玻璃板107上的書本文件上。每束反射回來的光都通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入射在光接受元件陣13上。
特別是,如圖7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光導11的高度設置在低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高度位置上。在光導11的上表面和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頂面之間形成了高度差h。圖象傳感器裝置108沒有玻璃蓋,光導11保持暴露狀態。
如上所述,光導11設置得低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傳感器裝置沒有玻璃蓋,因此,如圖8所示,部分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甚至可以在框架103f的下方移動。對應于間隔器108a的一部分框架103f具有供間隔器108a通過的凹口(未示出)。框架103f的內表面可以有效利用,以使圍繞圖象讀取部的該部分在本質上是緊湊的。
如上所述,根據第一實施例,文件可在極好的狀態下被照射,圖象讀取裝置可以制造得緊湊。
注意,如圖7所示,高度差h沒有必要形成在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頂面和光導11的上表面之間。
如圖9A所示,除了光照射孔之外,在這種圖象傳感器的光導11上設有白色表面處理部11a。白色表面處理部11a在內部反射來自光發射元件的光,并且允許聚集光。在該情況下,如圖7B所示,當與光導11相隔一預定距離讀取文件D時,外部光和來自光導11本身的散射光可由白色表面處理部11a、文件D或陰影修正板反射。該反射光通過透鏡陣12入射在傳感器上,因為過量的光導致圖象密度的不規則性。
上述的反射光可被防止進入讀取表面。圖10A至圖10C示出了在讀取表面上防止光反射的方法。如圖10A所示,在光導1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黑色(表面粗糙的)表面處理部15。
表面處理部15可防止從壓板的孔中入射的外部光反射在光導11的表面上。這可防止由陰影修正誤差導致的霧,可以保證最優的陰影修正。表面處理部15還可防止小尺寸文件外部的入射光由光導反射的現象,反射的光照射在文件表面上,以改變文件表面上的密度,也就是說,在ADF(壓板)保持打開時,文件的書本讀取過分亮的現象。表面處理部15可以各種形式形成,例如涂敷黑色或粘接黑色薄膜等。
如圖10B所示,光導11的上表面可以粗糙或形成微小的鋸齒部,以得到表面處理部16。在該方式下,上表面的物理特性可反射外部光等不進入讀取表面。
如圖10C所示,光導11的上表面可形成具有預定角度的傾斜表面17。傾斜表面17可防止外部光等不反射在讀取線上。
在第一實施例中,反射光可被防止進入讀取表面,如圖7所示,當光導11的高度設置在低于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高度位置時,該方法特別有效。
如上所述,一對光源設置在該類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中的圖象光學系統的兩側。該光源包括光發射元件和光導,以把來自光發射元件的光引導至文件,從而實現高速的掃描,并且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具有足夠的光量。另外,當讀取有照片附著在其上的文件上的圖象時,可以防止傳統的出現在讀取圖象上的線性陰影。另外,光發射元件固定在一對光導的縱向的兩端,以獲得均勻的光量分布,從而獲得極好的讀取圖象,沒有不規則性。這種結構可改善散熱特性,以保證光源的最佳的光量和長的使用壽命。另外,可保證圖象傳感器裝置移動的平衡和穩定性,以實現平穩的操作。<第二實施例>
下面說明第二實施例。其基本結構與如圖1至7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相同,詳細說明也因此省略。然而,如圖7所示,沒有必要形成在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位置與光導11的位置之間的差h。
在第二實施例中,光源的光量高峰略高于圖象光學系統的中心焦點位置。更具體地說,如圖11A至圖11B所示,由光導11發出的光束35、36的光量高峰略高于平玻璃板107的文件支撐表面37,該平玻璃板107是透明元件,用于支撐文件。
如圖11A所示,由相應的光導11發出的光束35、36在平玻璃板107的文件支撐表面37附近相交,形成幾乎呈矩形的光束交匯區38。光束交匯區38的幾乎中心部具有光量高峰39。在光量高峰39周圍形成了有效的光量范圍40。在有效的光量范圍40范圍內包括中心焦點位置或支撐表面37。
圖11B示出了光束交匯區38的光量分布。光束交匯區38的高度是大約1至2mm。光束交匯區38可保證較大的光量。在光束交匯區38的上方或下方,光量突然減少。在光束交匯區38內離開光量高峰39光量逐漸減少。在光束交匯區38的上端或下端,光量減少至大約95%。有效的光量范圍可保證大約98%的光量,這在實踐當中足夠了。
在第二實施例的圖象傳感器裝置中,在讀取平玻璃板107上的文件的過程中,即使由于某種原因文件從支撐表面37上浮起,文件的讀取表面也可落入有效的光量范圍40。在該情況下,當文件浮在光量高峰39的位置時,可保證最大的光量。由于在有效的光量范圍40內可獲得用于圖象讀取的足夠和必須的光量,對于浮起的文件也可保證最優的讀取。
當文件沒有浮起而是沒有任何間隙地密貼在支撐表面37上時,文件讀取表面位于光量高峰39的下方。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讀取表面落入有效的光量范圍40內,在實踐中沒有任何問題。
如上所述,根據第二實施例,在接觸式圖象傳感器裝置中即使文件從文件臺上浮起,也可以適當地設置光量高峰,以始終保證必須的和足夠的光量。一旦文件浮起,對于光量的變化可采取適當的措施,從而始終獲得極好的讀取圖象。<第三實施例>
下面說明第三實施例。其基本結構與如圖1至4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相同,詳細說明也因此省略。
第三實施例舉例說明另外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結構。
圖12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該種圖象傳感器裝置108的結構。一對光導光源沿圓柱形桿式透鏡陣12的兩側設置。在該情況下,各LED都在同一側固定在光導11的縱向的端部。
各LED10安裝在電路板上。當各LED都在同一側固定在光導11上時,如圖13所示,光板可集成在單一的電路板45上。對于兩個光源可僅采用一個電路板45上,從而簡化了結構和降低了成本。
上述實施例舉例說明了作為圖象讀取裝置的復制設備。然而,本發明也可用于掃描打印機或數字復印機。發光元件可以是單色元件或多色元件。為了實現全色讀取設備,發光元件包括R、G和B元件。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在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和修改。因此,為了把本發明的變化范圍公布于眾,提出下列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包括一照明部,其包括對文件進行照明的光源和光導;一圖象感知元件,其把文件的光學圖象轉換成電信號;一圓柱形透鏡,其把光學圖象聚集在圖象感知元件上;和一框架,其集成一體地保持著照明部、所述圖象感知元件、和所述透鏡,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一側,在光導表面上對光導進行了抗反射處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處理是黑色涂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處理是表面處理,以形成粗糙或形成微小起伏的表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處理是在文件側形成傾斜表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部包括一對照明部,以夾持所述透鏡。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一側從所述圖象感知元件至光導表面的距離小于在文件一側從所述圖象感知元件至透鏡的一個端部的距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在文件一側開口。
8.一種圖象讀取設備,包括一個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象感知元件;和一個移動機構,以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移動一個相對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文件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通過相對移動進行掃描。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透明板,其放置和支撐文件;支撐部,其支撐所述透明板的一個端部;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圖象傳感器裝置可置于所述支撐部的下方。
10.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包括一對照明部,每個照明部包括對文件進行照明的光源和光導;一圖象感知元件,其把文件的光學圖象轉換成電信號;一圓柱形透鏡,其把光學圖象聚集在圖象感知元件上;和一框架,其集成一體地保持著照明部、所述圖象感知元件、和所述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部如此設置,把所述透鏡夾持在各照明部之間;所述光導具有使來自所述光源的光線照射在文件上的出口;該出口具有這樣的結構,相對于所述圖象感知元件,所述出口光線的高峰遠于所述圖象感知元件的所述透鏡的焦點位置;和該焦點位置包括在來自所述一對照明部的出口光束的光束交匯區域。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光源固定在相應的一個所述光導的端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光導的不同的端部。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有相同的特性,相對于一個軸線設置在點對稱的位置,該軸線平行于透鏡的軸線,在本質上從所述圖象傳感器元件的中心延伸。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在同一側固定在所述光導的端部。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安裝在單一的電路板上。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一個或多個單色或多色的LED。
17.一種圖象讀取設備,包括一個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象感知元件;和一個移動機構,以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移動一個相對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文件在圖象感知元件和文件之間通過相對移動進行掃描。
全文摘要
一種圖象傳感器裝置,其包括:一照明部,其包括對文件進行照明的光源和光導;一圖象感知元件,其把文件的光學圖象轉換成電信號;一圓柱形透鏡,其把光學圖象聚集在圖象感知元件上;和一框架,其集成一體地保持著照明部、圖象感知元件、和透鏡,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一側,在光導表面上對光導進行了抗反射處理。發明的圖象傳感器裝置可保證優化和均勻的光量,并且能夠獲得極好的圖象,可實現優化的圖象讀取和有效地實現小型化。
文檔編號H04N1/031GK1338665SQ0112457
公開日2002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01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0年8月11日
發明者橫田理彥, 石塚晴男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