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環形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環形網,它通過互聯多個光節點構成一個環形光通信網絡;具體涉及環形網中發生故障時并入線路應急功能的光環形網。利用SDH(同步數字系列)系統代表的光通信網絡,隨著數據通信業務量的增大和最新互聯網象征的服務多樣化之后,就要求引入大容量的系統。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制作大容量系統的問題,而且與大容量相結合的服務可靠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利用SDH系統的光通信網絡,網絡的可靠性近來已變得特別重要;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即使一條光纖被錯誤地割斷了,通過被割斷光纖內部的光信號沿著一條旁路線路傳輸,因此不會出現通信間隙中斷的狀況。在普通的光通信網絡中,作為自動恢復環形網的代表性例子,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發生故障時的通信業務,諸如ANSI(美國國家標準學會)標準組織規定的一種系統,例如,2F-BLSR(2光纖雙向線路轉換環),4F-BLSR(4光纖雙向線路轉換環),UPSR(單向路徑轉換環),等等。首先,簡單地描述普通2F-BLSR系統的光通信網絡。圖21是普通2F-BLSR系統的結構實例圖。圖21表示環形網是由10G(STM-64)構成的一種情況。在圖21中,2F-BLSR系統是利用兩條光纖把光節點裝置A~D互聯成環形構成的。此外,各條光纖(線路)把它們各自的傳輸能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作為工作信道(WK),另一部分是作為保護信道(PTCT)。圖22表示一個原理圖,其中線路內部的能力被分開。此處,由于假設為10G的環形網,所以,一條光纖的傳輸能力為10Gbit/s;對于工作信道和保護信道,分別分配5Gbit/s的傳輸能力。利用以上結構的2F-BLSR系統,例如,在圖21中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A與B之間的情況下,故障部分相反側(外側)上的保護信道用于繞過(B-C-D-A)路徑的故障(雙向),從而達到應急的目的,所以,對現有的工作信道不會產生影響。此時,完成旁路操作的環形轉換裝置是光節點裝置A和光節點裝置B。利用這個環形轉換,更具體地說,該操作是這樣的,位于故障部分相反側的兩條光纖互聯,傳播通過一條光纖工作信道的光信號經過另一條光纖的保護信道,傳播通過另一條光纖工作信道的光信號經過那一條光纖的保護信道。利用以上普通的2F-BLSR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保護信道是作為空信道。所以,對于每個光節點裝置的傳輸能力,兩條光纖各自工作信道的傳輸能力組合成10Gb/s的最大值。而且,利用BLSR系統結構,因為可以在不同的跨度中使用一個信道,則在4節點結構的情況下,在圖23所示的條件中,全部環的最大線路容量為20Gb/s是可能的。此外,為了增大普通2F-BLSR系統的傳輸能力,采用PCA(保護信道尋址)方法的2F-BLSR系統也是熟知的。這個PCA方法的目的是增大正常時間下的傳輸能力,讓通信業務在正常時間下也通過作為空信道的保護信道。在采用PCA方法的2F-BLSR系統情況下,每個光節點裝置的傳輸能力變最大值20Gb/s,整個環的最大線路容量為40Gb/s。因此,與不采用PCA的情況比較,可以保證雙倍的傳輸能力。以下描述普通4F-BLSR系統的光通信網。圖24表示普通4F-BLSR系統的結構實例圖。在圖24中,4F-BLSR系統的結構是利用4條光纖互聯光節點裝置A~D。在4條光纖中,2條光纖是作為工作信道,另外2條光纖是作為保護信道,在正常時間下利用工作信道光纖,而在發生故障時利用保護信道光纖,給出一種業務應急的系統結構。利用以上結構的4F-BLSR系統,例如,當故障只發生在光節點裝置A與B之間用作工作信道的光纖中時,則如圖25所示,故障部分相反端上的光節點裝置A和B作跨度轉換(spanswitch),通過轉移到保護信道側來保留住通信業務。利用這種跨度轉換,更具體地說,操作是這樣的,故障部分的保護信道光纖中傳輸的光信號(數據)被分別連接到該故障部分相反側(外側)的工作信道光纖中,所以,兩個方向的光信號在故障部分的保護信道光纖中傳輸。此外,當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A與B之間的工作信道和保護信道中時,則如圖26所示,故障部分相反端上的光節點裝置A和B分別通過環轉換來應急通信業務,旁路返回到故障部分的相反側。以下描述普通UPSR系統的光通信網。圖27表示普通UPSR系統的結構實例圖。在圖27中,UPSR系統是利用2條光纖互聯多個光節點裝置A~D構成的,一條光纖作為工作信道,另一條光纖作為保護信道。在正常時間下,工作信道和保護信道中是一條路徑,在作為終端的光節點裝置中(圖27中的光節點裝置C),利用路徑開關(PSW)選擇工作信道側。利用以上結構的UPSR系統,例如,當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A與B之間的情況下,則在終端光節點裝置C中,利用PSW選取與工作信道側相反方向路徑上的保護信道,從而保留住通信業務。然而,利用上述普通的通信網,會出現以下的問題。在2F-BLSR系統中,如圖21所示,對于故障發生在一個跨度中的情況,能夠完全保留工作信道。然而,在圖28所示故障發生在兩個或多個地方的情況下,就是說,對于多點故障,就會出現線路不能應急的問題。此外,利用具有PCA方法的2F-BLSR系統,在發生如圖21所示的故障情況下,利用與沒有PCA時相同的操作,僅僅工作信道的系統應急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保護信道用于應急此時的工作信道,則應急正常時間下通過保護信道的通信業務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具有PCA時通過保護信道的通信業務而言,存在這樣的缺點,僅僅限于不太重要的數據。與不允許多點故障的2F-BLSR系統比較,在4F-BLSR系統中可以允許多點故障(雖然取決于故障的類型)。然而,由于裝置的規模牽涉到兩倍于2F-BLSR系統的結構,存在著該系統制造成本高昂的問題。此外,當故障發生在采用PCA方法的4F-BLSR系統中時,則如同上述2F-BLSR系統的情況,不能保留保護信道側的通信業務。因此,必須給保護信道端安排不太重要的通信業務。利用UPSR系統,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通過選取與工作信道側相反方向路徑上的保護信道側,實現通信業務的應急。然而,與BLSR系統一樣,由于不允許信道使用在不同的跨度上,存在這樣一個缺點,整個環的傳輸能力受到限制。此外,在普通BLSR系統情況下,由于環中節點數目的限制,存在這樣一個缺點,使網絡的可擴充性受到限制。就是說,在普通的BLSR系統中,利用段開銷(SOH)中的K1/K2字節完成轉換規程(APS規程)的交換。然而,由于這符合ITU-T_G.841規定,只有4位給存儲其他節點ID準備的區域,所以就有了限制,相同的環上最多只能設置16個節點。以下,在表1中列出STM-N(N=4,16,64等等)的光環形網中2F-BLSR,4F-BLSR,和UPSR系統的各種結構比較。表1<tablesid="table1"num="001"><table>2F-BLSR4F-BLSRUPSR工作信道信道1~N/2信道1~N1環保護信道信道(N/2+1)~N信道1~N1環最大節點數目限于16或更小限于16或更小不受限制線路容量(不設置PCA)節點數目×N/2節點數目×NN線路容量(設置PCA)節點數目×N節點數目×2N</table></tables>此外,在普通BLSR系統的情況下,通信業務是由檢測到發生故障的光節點裝置保留住的,完成環轉換以恢復回路。然而,利用這種方法,應急線路的傳輸路徑比發生故障之前的傳輸路徑長,所以就有這樣的缺點,傳輸延遲增大了。更具體地說,例如,在圖29所示的2F-BLSR系統中,當光信號從光節點裝置C傳輸到光節點裝置A的情況下,則在不發生故障的正常時間,光信號利用光纖F2經光節點裝置B沿順時針方向傳輸。然后,例如,若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A與B之間的光纖F2中(在圖中用①表示),則檢測到發生故障的光節點裝置B完成環轉換,把與故障部分相反端上光纖F2傳輸的光信號連接到光纖F1(在圖中的②)。因此,從光節點裝置C送到光纖F2的光信號沿圖中的逆時針方向傳輸,由光節點裝置B讓光信號環回通過光纖F1。所以,利用以上方法,增大了傳輸路徑,由此出現延遲增大的問題。本發明著手解決以上問題,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大容量的光環形網,它能夠在環形網中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可靠地執行線路應急。此外,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克服環形網中節點數目受限的光環形網,能夠使節點數目隨意地增多。另外,第三個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光環形網,在故障發生時能夠快速地自動轉換到最短的路由。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光環形網,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是利用第三光傳輸路徑互聯的,其中光信號的傳輸方向與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中一條光傳輸路徑的方向一致,各光節點裝置的每一個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三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環形網上發生故障的情況,能夠轉換地控制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以及利用第一至第三光傳輸路徑形成的三個環,在發生故障時實施線路應急。利用這種結構的光環形網,多個光節點裝置由三個環互聯;在環形網上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對應于發生的故障,利用第三光傳輸路徑,光節點裝置中的轉換控制裝置把正常時間通過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的光信號傳輸路徑轉換到旁路路徑,所以,在發生故障時自動地實施線路應急。因此,在利用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中各個傳輸能力到最大極限的同時,在發生故障時能夠可靠地執行業務應急的光環形網可以用簡單的結構實現。此外,按照本發明第二方面有多個光節點裝置的光環形網,多個光節點裝置與根據識別多個節點的節點識別信息存儲區確定的最大節點數目相匹配,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在多個光節點裝置之間至少插入一個包含各個輸入/輸出接口的線性ADM節點裝置,用于連接用作上行工作線路的第三光傳輸路徑,用作下行工作線路的第四光傳輸路徑,用作上行備用線路的第五光傳輸路徑,和用作下行備用線路的第六光傳輸路徑。此外,放置在線性ADM節點裝置插入部分一端的光節點裝置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三輸出部分和第四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第四輸入部分用于從第四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有第五輸出部分和第六輸入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五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五光傳輸路徑和第六輸入部分用于從第六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包含在光信號中的故障信息,能夠轉換地控制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該故障信息表示故障發生在環形網上的情況;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對應于故障信息,根據光信號的輸出方向,用于互相替換遵從光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和遵從線性ADM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此外,放置在線性ADM節點裝置插入部分另一端的光節點裝置包括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四輸出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四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四光傳輸路徑;有第五輸入部分和第六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五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五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六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六光傳輸路徑;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故障信息,能夠轉換地控制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對應于故障信息,根據光信號的輸出方向,用于互相替換遵從光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和遵從線性ADM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利用這種結構的光環形網,即使在已建立的光節點裝置數目達到最大節點數目的情況下,一個或多個線性ADM節點裝置插入到光節點裝置之間,利用與線性ADM節點裝置相鄰的光節點裝置,通過在環形網一側包含三個輸入/輸出接口,和給故障信息提供的替換處理功能,則可以增加環形網中的光節點數目,所以,能夠克服由于最大節點數目帶來的一般限制。按照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光環形網,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是利用第三光傳輸路徑互聯的,第三光傳輸路徑傳輸與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上光信號傳輸情況有關的環信息,以及各光節點裝置的每一個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三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最短路由轉換裝置,基于包含在光信號中故障發生情況下的故障信息和環信息,判斷故障發生時插入到環形網中的插入光信號從其專用裝置到達目的光節點裝置的最短路由,光信號是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上傳輸的,而環信息是在第三光傳輸路徑上傳輸的,并轉換光傳輸路徑以輸出插入的光信號。利用這種結構的光環形網,基于第三光傳輸路徑上傳輸的環信息,通過發生故障時自動地轉換到最短的路由,光信號的傳輸路徑可以改變成最短的路由,該路由比基于常規環回的轉換快。從結合附圖給出以下諸實施例的描述中,本發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會變得非常明顯。圖1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光環形網實施例的基本結構圖;圖2表示該實施例中所用各個光節點裝置的結構例子方框圖;圖3是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發生故障時的操作圖,(A)表示故障發生在一個位置的情況和(B)表示故障發生在第一環上兩個位置的情況;圖4是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故障同時發生在第一環和第二環上的操作圖;圖5表示該實施例中所用K1/K2字節的具體代碼圖,(A)表示K1字節,和(B)表示K2字節;圖6是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利用K1/K2字節的一種具體轉換操作;圖7是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利用K1/K2字節的另一種具體轉換操作;圖8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用于解釋另一個實施例中故障發生時的操作;圖9用于解釋另一個實施例中單向獨立轉換控制情況下故障發生在第一環上時的操作;圖10用于解釋另一個實施例中單向獨立轉換控制情況下故障發生在第二環上時的操作;圖11用于解釋另一個實施例中單向獨立轉換控制情況下多點故障發生在第一環和第二環上時的操作;圖12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光環形網實施例中的總體結構圖;圖13表示以上實施例中普通線性ADM系統的構造圖;圖14表示以上實施例中節點擴展部分的構造圖;圖15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光環形網實施例中的總體結構圖;圖16是用于解釋以上實施例中故障發生時的轉換操作圖;圖17是用于解釋光節點裝置具體操作的功能方框圖,在以上實施例中該裝置完成光信號的插入;圖18表示以上實施例中所用環信息格式的例子;圖19表示按照本發明的光節點裝置中硬件結構圖;圖20表示2F-BLSR系統中所用一般光節點裝置的硬件結構圖;圖21表示普通2F-BLSR系統的結構例子;圖22是普通2F-BLSR系統的線路傳輸能力被劃分的原理圖;圖23是用于解釋普通2F-BLSR系統中最大的線路傳輸能力;圖24表示普通4F-BLSR系統的結構例子;圖25是用于解釋普通4F-BLSR系統中故障發生時的跨度轉換操作;圖26是用于解釋普通4F-BLSR系統中故障發生時的環轉換操作;圖27表示普通UPSR系統的結構例子;圖28是用于解釋普通2F-BLSR系統中出現的問題;和圖29是用于解釋普通2F-BLSR系統中自動轉換到最短路由的操作圖;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發明的諸實施例。首先描述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光環形網。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由三個環互聯多個光節點裝置構成的光環形網,所以,在故障發生時能夠可靠地實施業務應急。圖1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光環形網實施例的基本結構圖。在圖1中,例如,這個實施例的光環形網有四個光節點裝置(NE)1~4,且環形光傳輸網是由三條光纖F1~F3互聯多個相鄰光節點裝置構成的,這三條光纖作為第一至第三光傳輸路徑。此處,作為例子畫出有四個節點的結構,然而,本發明的節點數目不受此限制。例如,在符合上述ITU-T規定的情況下,可以提供節點數目的最大值為16。光纖F1構成圍繞各個光節點裝置1~4的第一環,光信號沿著逆時針方向(上行方向)傳輸。此外,光纖F2構成第二環,光信號沿著順時針方向(下行方向)傳輸。另外,光纖F3構成第三環,光信號沿著逆時針方向傳輸。每個環內部的光信號傳輸方向是事先設定成單個方向。此處,設定第三環的光信號傳輸方向與第一環中的傳輸方向一致,然而,第三環的光信號傳輸方向可以設定成與第二環中的傳輸方向一致。在這個實施例中,第一環和第二環中的全部傳輸能力分別用作工作信道(工作線路(activeline))。第三環的傳輸能力與第一環和第二環中每個環的傳輸能力相同,它用作保護信道(備用線路)。圖2表示各個光節點裝置的結構實例方框圖。在圖2中,每個光節點裝置1~4中有輸入單元11,21,31,作為第一至第三輸入部分,用于接收來自光纖F1~F3的光信號;輸出單元12,22,32,作為第一至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光纖F1~F3;輸入單元41,用于接收環形網之外的光信號;輸出單元42,用于送出光信號到環形網之外;和轉換控制電路(SW)50,作為轉換控制裝置,用于轉換地控制各個輸入/輸出單元之間的連接狀態。此處,連接到光纖F1的輸入單元11和連接到作為第二光傳輸路徑的光纖F2的輸出單元22的組合對應于第一接口,連接到光纖F2的輸入單元21和連接到光纖F1的輸出單元12對應于第二接口,以及連接到光纖F3的輸入單元31和輸出單元32的組合對應于第三接口。輸入單元41和輸出單元42是接口,用于插入和分出相對于環形網的光信號。在該圖中,這些分別表示為單個單元,然而,它們可以有多個輸入/輸出單元,對應于插入和分出的信道。給出一個具體的例子,對應于STM-64的10Gb/s光環形網,可以有多個STM-16的2.5Gb/s接口放置在插入和分支側。利用以下要描述的轉換控制電路50,對應于故障發生在第一環和第二環上的情況,通過轉換控制各個輸入單元11,21,31,41與各個輸出單元12,22,32,42之間的連接狀態,設定繞過故障部分的光信號傳輸路徑,從而達到業務應急。以下,描述上述結構光環形網的操作。在光環形網中不發生故障的正常時間,光信號傳輸是在利用第一環和第二環中所需節點之間完成的。就是說,在有各個光節點裝置1~4的情況下,第一環和第二環中傳輸的光信號傳輸到各自的相鄰節點,第一環中的情況是,輸入單元11與輸出單元12互聯;第二環中的情況是,輸入單元21與輸出單元22互聯。在第一環或第二環中傳輸的光信號被分支的情況下,則出現輸入單元11或21與輸出單元42互聯的情況。此外,在環形網之外的光信號插入到第一環或第二環中的情況下,則出現輸入單元41與輸出單元12或22互聯的情況。此外,若在第一環或第二環上發生故障,則對應光節點裝置內部的轉換控制電路進行轉換,利用第三環繞過故障部分。舉例說明,如圖3(A)所示,在故障(以下稱之為故障1)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光節點裝置3之間的第一環上(光纖F1,或光節點裝置2的輸出單元12,或光節點裝置3的輸入單元11)的情況下,則位于故障部分相反端的光節點裝置2和3實現從第一環到第三環的跨度轉換。在第一環中傳輸的光信號傳輸到相鄰節點的情況下,第一環的跨度轉換表示正常時間下輸入單元11與輸出單元12之間互聯的轉換操作,因此,在光節點裝置2中輸入單元11與輸出單元32互聯,在光節點裝置3中輸入單元31與輸出單元12互聯。光節點裝置2和3的第二環連接狀態以及其他光節點裝置1和4的連接狀態與正常時間情況下的連接狀態相同。利用上述故障發生時的轉換操作,對應光節點裝置的轉換控制只是在發生故障的跨度中完成,因此,實現所謂的單向獨立轉換控制(單向SW)。這是本實施例的一個特征,它不同于普通2F-BLSR系統中所謂的雙向同時轉換控制(雙向SW)。更具體地說,利用普通的2F-BLSR系統,在故障發生時,在對應跨度任一側上產生環轉換,然而,轉換控制是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完成的。就是說,當故障發生在第一環中時,在不發生故障的第二環中也完成轉換控制。與此對比,在本實施例中,轉換控制只是在實際發生故障的第一環中完成。因此,可以說本實施例的光環形網構成3F-ULSR(3光纖單向線路轉換環)系統,它利用三個光纖環。在這個光環形網中,環系統的瞬間斷開頻率并不變化,然而不同于BLSR中所有信道的瞬間斷開;可以預料,能夠限制瞬間斷開的信道數目。此外,如圖3(B)中所示,在故障還發生在光節點裝置4與光節點裝置1之間第一環的情況下(以下稱之為故障1’),且故障1與故障1′同時發生,則對于光節點裝置4和1還完成從第一環到第三環的跨度轉換,保留住第一環上的通信業務。對于同時發生在不同跨度中的這種故障,利用普通的2F-BLSR系統,不能保留住通信業務。而且,如圖4中所示,在故障(以下稱之為故障2)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光節點裝置3之間的第二環上(光纖F2,或光節點裝置2的輸出單元22,或光節點裝置3的輸入單元21)的情況下,且故障1和故障2同時發生,則位于故障部分相反端的光節點裝置2和3實現第一環的跨度轉換和第二環的環轉換。在第二環中傳輸的光信號傳輸到相鄰節點的情況下,第二環的環轉換表示正常時間下輸入單元21與輸出單元22之間的互聯轉換操作,因此,在光節點裝置2中輸入單元31與輸出單元22互聯,在光節點裝置3中輸入單元21與輸出單元32互聯。上述故障發生時各個光節點裝置中的轉換操作是利用APS規程通過調度和轉換要求等的響應而受到控制。這種利用APS規程的轉換控制是這樣一種控制,對普通2F-BLSR等系統執行方法的一部分加以改進。更具體地說,這種轉換控制利用段開銷(SOH)中的K1/K2字節。圖5表示該實施例中所用K1/K2字節的具體代碼圖,(A)表示K1字節,和(B)表示K2字節。在圖5(A)的K1字節中,位1~4表示轉換請求,位5~8表示該轉換請求的目的節點ID。這個轉換請求包括以前規定的16種類型的請求代碼,該請求對應于4位代碼表示的故障發生狀態等。在接收到上述轉換請求以后,各個光節點裝置按照請求完成轉換操作。另一方面,在圖5(B)的K2字節中,位1~4表示轉換請求的源節點ID,位5表示K1/K2字節的傳輸路徑(短路徑/長路徑),和位6~8表示源節點的狀態(轉換條件)。這些K1/K2字節的各個代碼基本上是符合ITU-T規定的代碼。然而,在表示源節點狀態的代碼中,對于ITU-T中未來擴展規定的“101”和“100”,這些是新規定的代碼,分別表示“接通”和“斷路”。此處,我們已描述了本實施例中利用K1/K2字節的具體轉換操作。由于利用K1字節完成的轉換控制符合ITU-T規定,這里利用圖6和圖7給以詳細的描述,重點放在利用K2字節的轉換控制。首先,在圖6(A)所示不發生故障的正常條件下,所有的光節點裝置1~4判斷K1字節的轉換請求為“NR(不請求)”,并在短路徑和長路徑的兩個方向上發射K1/K2字節,其K2字節的源節點狀態為“IDLE(空閑)”。因此,整個網絡處在空閑狀態。以下,代表K1字節的內容用格式K1=(轉換請求)/(目的節點ID;NE1~4)描述,代表K2字節的內容用格式K2=(目的節點ID;NE1~4)/(傳輸路徑)/(源節點狀態)描述。于是,如圖6(B)所示的實例,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的光纖F1中,光節點裝置3檢測到來自光節點裝置2光信號的接收損耗,和光節點裝置4利用光纖F1發射K1=SF-S(信號失效跨度)/NE2,K2=NE3/長路徑/斷路,和光節點裝置2利用光纖F2送出K1=SF-S/NE2,K2=NE3/短路徑/斷路。接收到這些K1/K2字節的光節點裝置4和1確認,目的節點ID不是其專用的節點,并讓K1/K2字節通過(通過路徑)。光節點裝置2確認,經長路徑接收的K1/K2字節目的地是其專用的節點,并確認源是光節點裝置3和轉換請求是SF-S,于是,如圖6(C)所示,光節點裝置2完成跨度轉換,傳輸給光節點裝置3側上光纖F1的光信號傳輸到光纖F3。接著,光節點裝置2利用光纖F2向光節點裝置1發射K1=RR-S(反向請求跨度)/NE3,K2=NE2/長路徑/接通。接收到這些K1/K2字節的光節點裝置4和1確認,目的節點ID不是其專用的節點,并讓K1/K2字節通過。光節點裝置3確認,光節點裝置2經長路徑接收到K1/K2字節,表示已改變成接通,于是如圖6(D)所示,完成跨度轉換,轉換到送給光節點裝置4側上光纖F1的光信號接收端,從光節點裝置2側上的光纖F1到光纖F3。借助于上述一系列的轉換操作,該信號就傳輸,繞過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光纖F1中的故障部分。此外,在如圖7(B)所示的實例情況下,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光纖F2中,光節點裝置2檢測到來自光節點裝置3光信號的接收損耗,和光節點裝置1利用光纖F2發射K1=SF-S/NE3,K2=NE2/長路徑/斷路,和光節點裝置3利用光纖F3發射K1=SF-S/NE3,K2=NE2/短路徑/斷路。此處,圖7(A)表示與圖6(A)相同的正常時間狀態。于是,經長路徑接收到K1/K2字節的光節點裝置3確認,目的地是其專用的節點,源是光節點裝置2,和轉換請求是SF-S,于是如圖7(C)所示,光節點裝置3完成環轉換,傳輸給光節點裝置2側上光纖F2的光信號傳輸到光節點裝置4側上的光纖F3。接著,光節點裝置3利用光纖F1向光節點裝置4發射K1=RR-S/NE2,K2=NE3/長路徑/接通。經長路徑接收到這些K1/K2字節的光節點裝置2確認,光節點裝置2已改變成接通,于是如圖7(D)所示,光節點裝置2完成環轉換,轉換到送給光節點裝置1側上光纖F2的光信號接收端,從光節點裝置3側上的光纖F2到光節點裝置1側上的光纖F3。借助于上述一系列的轉換操作,該信號就傳輸,繞過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光纖F2中的故障部分。在上述這個實施例中,利用第一環和第二環作為工作信道,利用新提供的第三環作為保護信道,在利用第一環和第二環的傳輸能力到達最大極限的同時,在發生故障時能夠可靠地實施業務應急。此外,即使發生多點故障,雖然與發生的情況有關,能夠實現業務應急。而且,與普通4F-BLSR系統的結構比較,由于這個實施例的系統結構較簡單,成本下行和可靠性提高是可能的。以下,描述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另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情況是第一環和第二環用作工作信道。此處,考慮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的情況與普通2F-BLSR系統的情況相同,把第一環和第二環中的傳輸能力分成兩個相等的部分,一個部分用作工作信道,另一個部分用作備用信道,并采用PCA方法。這個實施例中光環形網的物理結構與圖1和圖2中所示的相同,其特征是,與普通2F-BLSR系統的結構比較,各個光節點裝置配備了對應于第三環的接口。利用這種結構的光環形網,在圖8所示實例的情況下,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的光纖F1和F2中,于是,如同普通2F-BLSR系統的情況一樣,放置在故障部分相反端的光節點裝置2與3完成第一環和第二環的環轉換,所以,已通過第一環工作信道側的光信號被送到第二環的保護信道側,已通過第二環工作信道側的光信號被送到第一環的保護信道側(雙向同時轉換控制)。此時,在正常時間已通過第一環和第二環各個保護信道側的信號至此被破壞,沒有保留住。然而,此處讓信號通過第三環傳輸到各個光節點裝置1~4。與普通2F-BLSR系統的情況一樣,利用K1/K2字節完成光節點裝置2和3的轉換控制。按照這個方法,在本實施例中,與普通PCA方法的2F-BLSR系統對比,通過給各個光節點裝置提供對應于第三環的接口,于是在故障發生時,不僅保留住第一環和第二環工作信道側上的光信號,而且還保留住保護信道側上的光信號。因此,克服了對于保護信道側必須設置不太重要通信業務的常規限制。在以上實施例中,我們描述了與普通2F-BLSR系統情況相同的實施雙向同時轉換控制的情況,應付發生在第一環或第二環上的故障。然而,利用上述的單向獨立轉換控制,也能在發生故障時完成業務應急。在單向獨立轉換控制的情況下,如在圖9所示的實例中,故障1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的第一環上,位于故障部分相反端的光節點裝置2和3完成第一環和第三環的跨度轉換,所以,從第一環通過工作信道(WK)和保護信道(PTCT)的光信號繞過故障1,并通過光纖F3。此外,如在圖10所示的實例中,故障2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3之間的第二環上,光節點裝置2和3完成第二環和第三環的環轉換,所以,從第二環通過工作信道和保護信道的光信號繞過故障2,并通過光纖F3。此外,如在圖11所示的實例中,上述第一故障和第二故障以及光節點裝置3與4之間的第三故障同時發生,光節點裝置2完成第一環和第二環的環轉換,光節點裝置3完成第二環和第三環的環轉換,和光節點裝置4完成從第三環到第一環的跨度轉換。因此,在光節點裝置2-1-4-3之間形成雙向路徑,保留住通過第一和第二環工作信道側上的各個光信號。當故障1~3的多點故障同時發生時,經過第一和第二環保護信道側各個信號的業務應急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實現工作信道側上的業務應急,這對于普通的2F-BLSR系統就是個問題。以下,描述按照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光環形網。在第二方面,提供這樣一種光環形網,它克服普通2F-BLSR系統中最大節點數目受到的限制。圖12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二方面光環形網實施例的總體結構。圖12中所示的光環形網是這樣的一種網絡,具有符合ITU-TG.841規定的普通2F-BLSR系統并包含最大節點數目為16的光節點裝置1~16,而在光節點裝置1與16之間添加第17個光節點裝置17。對于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它不是對應于BLSR系統的光節點裝置,而是一個利用線性ADM系統的光節點裝置。如圖13所示,線性ADM系統是這樣的,兩個終端裝置(LTE)之間由總數為4條光纖連接一個線性ADM節點裝置(LNRADM),其中兩條光纖是用于工作信道(WK)的兩個方向,另外兩條光纖是用于保護信道(PTCT)的兩個方向,該裝置用于插入,分支和沿光纖通過光信號的節點裝置。在本實施例中,這個線性ADM節點裝置作為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為了可以添加上述的光節點裝置17,在硬件的構造上,與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相鄰的光節點裝置1和16必須有不同于其他光節點裝置2~15的結構。就是說,由于所謂的1加1線保護是在光節點裝置1與17之間和光節點裝置17與16之間建立的,這就要求光節點裝置1和16具有相應的輸入/輸出接口。圖14表示光節點裝置1和16以及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的具體結構實例。在圖14中,光節點裝置(NE)1有輸入單元11,21,31,41,輸出單元12,22,32,42,以及作為轉換控制裝置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的控制電路60。光節點裝置1的輸入單元11(第一輸入部分)從連接到光節點裝置2的光纖F1(第一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輸出單元12(第二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給連接到光節點裝置2(第一接口)的光纖F2(第二傳輸路徑)。輸入單元21(第四輸入部分)接收從工作信道側上光纖F4(第四傳輸路徑)送出的光信號,光纖F4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和輸出單元22(第三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到工作信道側上的光纖F3(第三傳輸路徑),光纖F3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第二接口)。輸入單元31(第六輸入部分)接收從保護信道側上光纖F6(第六傳輸路徑)送出的光信號,光纖F6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和輸出單元32(第五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到保護信道側上的光纖F5(第五傳輸路徑),光纖F5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第三接口)。此外,輸入單元41接收從環形網之外插入的光信號,和輸出單元42把該環形網分出的光信號送到外部。控制電路60控制各個輸入/輸出單元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完成SOH內部K1/K2字節的替換處理。與上述的光節點裝置1相同,光節點裝置16也有輸入單元11,21,31,41,輸出單元12,22,32,42,以及作為轉換控制裝置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的控制電路60。光節點裝置16的輸入單元11(第二輸入部分)從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5的光纖F2(第二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輸出單元12(第一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給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5(第一接口)的光纖F1(第一傳輸路徑)。輸入單元21(第三輸入部分)接收從工作信道側上光纖F3(第三傳輸路徑)送出的光信號,光纖F3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和輸出單元22(第四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到工作信道側上的光纖F4(第四傳輸路徑),光纖F4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第二接口)。輸入單元31(第五輸入部分)接收從保護信道側上光纖F5(第五傳輸路徑)送出的光信號,光纖F5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和輸出單元32(第六輸出部分)送出光信號到保護信道側上的光纖F6(第六傳輸路徑),光纖F6連接到光節點裝置17(第三接口)。此外,輸入單元41接收從環形網之外插入的光信號,和輸出單元42把該環形網分出的光信號送到外部。控制電路60控制各個輸入/輸出單元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完成SOH內部K1/K2字節的替換處理。如上所述的光節點裝置1和16,每個節點裝置包括三個接口,輸入單元和輸出單元成對地在環形網一側。這種結構與按照本發明第一方面的上述各個光節點裝置的結構相同。光節點裝置(線性ADM節點裝置)17有輸入單元111,121,131,141,151,輸出單元112,122,132,142,152,和控制電路160。輸入單元111在工作信道側上接收從光節點裝置1送出的光信號,輸入單元121在工作信道側上接收從光節點裝置16送出的光信號,輸入單元131在保護信道側上接收從光節點裝置1送出的光信號,和輸入單元141在保護信道側上接收從光節點裝置16送出的光信號。輸出單元112在工作信道側上送出光信號到光節點裝置1,輸出單元122在工作信道側上送出光信號到光節點裝置16,輸出單元132在保護信道側上送出光信號到光節點裝置1,輸出單元142在保護信道側上送出光信號到光節點裝置16。此外,輸入單元151接收從環形網之外插入的光信號,和輸出單元152把該環形網分出的光信號送到外部。通過轉換各個輸入/輸出單元之間的連接狀態,控制電路160控制信號的插入,分支和通過。不同于上述光節點裝置的光節點裝置2~15的結構與普通2F-BLSR系統中所用的光節點裝置相同,因此,這里省去對它們的描述。利用以上結構的光環形網,由于2F-BLSR系統和線性ADM系統共存在相同的環中,于是,在故障發生時,必須獨立地處理各個系統的轉換控制中使用的段開銷(SOH)中K1/K2字節。就是說,BLSR系統和線性ADM系統用于交換的K1/K2字節一起存在于SOH的相同區域中。然而,BLSR系統中使用的K1/K2字節服從APS代碼,而線性ADM系統中使用的K1/K2字節服從MSP代碼。所以,當各個系統中使用共同的K1/K2字節時,在一個系統中執行錯誤的轉換控制。所以,在本實施例中,在與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相鄰的光節點裝置1和16的控制電路60中,實施K1/K2字節的替換處理功能。更具體地說,利用光節點裝置1的控制電路60,在來自光節點裝置2的光信號傳輸到光節點裝置17的情況下,讀出包含在那個光信號中符合APS代碼的K1/K2字節數據,并把這個數據轉移到相同SOH內預定的未使用區域。在這個轉移源區域中存儲符合MSP代碼的K1/K2字節,它們是在光節點裝置1與17之間發生故障情況下產生的。另一方面,在來自光節點裝置17的光信號傳輸到光節點裝置2的情況下,讀出包含在那個光信號中符合MSP代碼的K1/K2字節數據,對于已完成讀出的區域,符合APS代碼的K1/K2字節數據轉移到SOH內預定的未使用區域。此外,在光節點裝置16的控制電路60中,與光節點裝置1的情況相同,也實施替換處理。給光節點裝置1和16提供這種K1/K2字節的替換處理功能,則當這個光環形網是從2F-BLSR系統來觀察時,故障發生時的轉換控制是在相當于光節點裝置1和光節點裝置16直接連接的條件下完成的。此外,當這個光環形網是從線性ADM系統來觀察時,1加1線保護是在光節點裝置1與17之間和光節點裝置16與17之間建立的,在故障發生在這些部分的情況下,通過從工作信道到保護信道的線轉換,可以完成線路的業務應急。對于添加的光節點裝置17,需要注意到提供這樣一種功能的要求,把包含在從一側接收到并存儲在SOH內預定未使用區域的信號中數據傳輸到另一側,該數據沒有被修改或處理。按照上述的本實施例,在達到最大節點數目的2F-BLSR系統中,該數目是根據存儲K1/K2字節目的代碼ID的區域確定的,線性ADM節點裝置用作添加的光節點裝置。在與添加的光節點裝置相鄰的光節點裝置中,與上述本發明第一方面所用的光節點裝置一樣,通過提供環形網一側上三個輸入輸出接口,還提供K1/K2字節的替換處理功能,則可以克服最大節點數目所受的限制。在上述實施例中,我們描述了單個線性ADM節點裝置添加到光節點裝置1與16之間的情況,然而,當然可以連接兩個或多個線性ADM節點裝置到光節點裝置1與16之間的線路中。此外,加到線性ADM節點裝置中的跨度不局限于在光節點裝置1與16之間,還可以是其他的跨度。而且,線性ADM節點裝置擴展多個非相鄰跨度的應用也是可能的。以下,描述按照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光環形網。在普通BLSR系統中發生故障時,線路應急是由環回完成的。然而,利用這種方法,增大了傳輸延遲。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完成最短路由線路應急的光環形網。圖15表示按照本發明第三方面光環形網實施例的總體結構。如同以上描述圖1的情況一樣,例如,圖15中所示光環形網的基本結構有4個光節點裝置(NE)1~4,環形光通信系統是用三條光纖F1~F3互聯相鄰光節點裝置而構成的。在由光纖F1形成的第一環中,光信號是沿逆時針方向傳輸的;而由光纖F2形成的第二環中,光信號是沿順時針方向傳輸的;以及在由光纖F3形成的第三環中,光信號是沿逆時針方向傳輸的。此處,有4個節點的結構是作為一個例子。然而,光環形網的節點數目并不限制于4個。此外,設定第三環中光信號的傳輸方向與第一環中的傳輸方向一致,然而,可以設定這個傳輸方向與與第二環中的傳輸方向一致。在這個實施例中,如同普通2F-BLSR系統的情況一樣,把第一環和第二環中各個傳輸能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作工作信道,另一部分用作保護信道。此外,各個光節點裝置1~4包含發生故障時的自動轉換應急功能。而且,在這個光環形網中,與第一環和第二環上光信號數據的線路情況有關的信息(以下稱之為環信息)經第三環被收集和傳輸。在發生故障時,基于這個環信息,各個光節點裝置自動和迅速地實施轉換到最短的路由。這里,描述這個光環形網中故障發生時的具體操作實例。例如,如圖15所示,考慮從光節點裝置3插入的光信號傳輸到光節點裝置1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在不發生故障的正常時間,從光節點裝置3插入的光信號被送到光纖F2的工作信道側,經光節點裝置2一直傳輸到光節點裝置1。然后,假設這樣的情況,例如,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1與2之間的第二環上。圖16具體表示發生上述故障時光節點裝置2~4中的轉換操作。此外,圖17是用于解釋光節點裝置3中具體操作的功能方框圖。如圖16和17所示,首先,從外部插入到環形網上特定信道的光信號TRIB_CH輸入到光節點裝置3,這個光信號TRIB_CH被送到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在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中,附帶節點信息的光信號TRIB_CH被送到光纖F2的工作信道側,并向光節點裝置2傳輸,還被送到選擇器(SEL)3D。以上的節點信息表示光信號TRIB_CH從哪個節點插入的信息(此處為光節點裝置3的節點ID),例如,存儲在通道開銷(POH)內的J1字節等(通道跟蹤的數據區域),并與光信號TRIB_CH一起傳輸。借助于這個節點信息,每個光節點裝置1~4能夠判斷各個信道的光信號是從哪個節點插入的。POH是源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唯一有效的開銷信息,是對光信號通過的節點上不施加影響的信息。當檢測到故障發生在光節點裝置2與1之間的第二環上時,光節點裝置2完成環轉換,把光節點裝置3側上的光纖F2連接到光纖F1。因此,從光節點裝置3經光纖F2的工作信道側送給光節點裝置2的信號在光節點裝置2中環回,并通過光纖F1的保護信道側回到光節點裝置3。于是,在J1字節監測部分3B中,光節點裝置3監測已通過光纖F1保護信道側的光信號中J1字節,并把監測結果送到判斷部分3C。基于其專用裝置的節點ID存儲在光信號的J1字節中,該信號已通過光纖F1的保護信道側,判斷部分3C判斷,送向光節點裝置2的光信號利用反向回路已回到其專用裝置,并輸出控制選擇器3D操作的信號。光纖F1保護信道側上的光信號,和從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輸出的光信號TRIB_CH輸入到選擇器3D,根據來自上述判斷部分3C的控制信號,選擇器3D轉換地受到控制,所以選取來自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的光信號,并輸出。因此,輸入到光節點裝置3的光信號TRIB_CH經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和選擇器3D直接地送到光纖F1的保護信道側,以便傳向光節點裝置4。此外,類似于分離光信號TRIB_CH數據的情況,在信號分離信道和保護信道的節點ID是匹配的情況下,保護信道側上信號被分離。利用這個光環形網,除了以上操作以外,基于第三環上傳輸的環信息,同時實施自動轉換到最短的路由。利用這種基于環信息自動轉換到最短的路由,該環信息通常是在第三環上傳播的,根據環信息和K1/K2字節信息,各個光節點裝置判斷故障發生在第一環或第二環上,K1/K2字節信息是與第一環和第二環上的光信號一起傳輸的,從而快速地執行到最短環的轉換操作。更具體地說,各個光節點裝置1~4按順序插入格式如圖18所示的環信息,從第三環中一個任選有效負荷的標題字節開始。在此圖中,各個裝置的節點ID附帶一個從0開始的順序,作為第一環和第二環的各個工作信道,提供1~32個信道。交叉連接信息存儲在各個信道1~32的一個字節區域中。在此情況下,利用各個光節點裝置1~4,信息可以插入到以上按照專用裝置ID編號×35th字節的格式中。此處,詳細地描述光節點裝置3的環信息處理,首先在圖17所示的環信息插入部分3E中,產生的環信息表示與插入到環形網中光信號TRIB_CH有關的交叉連接信息,并按照第三環有效負荷的標題字節從70th(節點ID2×35=70)字節插入。在環信息插入部分3E中,若它產生的環信息圍繞第三環傳輸,則每次更新其專用裝置中的數據。此外,在光節點裝置3的環信息檢測部分3F中,檢測經第三環送到各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環信息,并把檢測結果送給判斷部分3C。包含在第一環和第二環傳輸的光信號中K1/K2字節信息傳輸到判斷部分3C,若故障發生在第一環或第二環上,則基于K1/K2字節信息,完成故障發生的檢測。基于環信息檢測部分3F的環信息,判斷部分3C判斷光信號TRIBCH是否要解除,對于根據K1/K2字節判斷發生故障,若判斷要保留住這個信號,則輸出控制選擇器3D操作的信號。根據判斷部分3C的控制信號,轉換地控制選擇器3D,以選取和輸出來自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的光信號。因此,輸入到光節點裝置3的光信號TRIB_CH經專用裝置ID信息插入部分3A和選擇器3D直接送到光纖F1的保護信道側,以便傳向光節點裝置4。此外,在分離光信號TRIB_CH的情況下,執行與插入情況相同的過程。按照本實施例的方法,基于第三環上的環信息,完成轉換到最短的路由,則可以實現最小傳輸延遲的線路應急。此外,通過確認利用J1字節的信息,專用裝置輸出的光信號已利用環回返回,可以確認,基于環信息的轉換控制是正確的。所以,在發生故障時可以更可靠地執行自動轉換到最短的路由。有關按照上述本發明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各個實施例中所用的光節點裝置1~4,以及按照本發明第二方面所用的光節點裝置1和16,由于各種硬件構造可以做成共用的,以下給出一個具體裝置結構的例子。具體的例子是普通2F-BLSR系統中普遍使用的光節點裝置,通過擴展其功能實現按照本發明的光節點裝置。圖19表示按照本發明光節點裝置的硬件結構。此外,圖20表示普通2F-BLSR系統中所用一般光節點裝置的硬件結構。首先,圖20所示一般光節點裝置大體分成集合部分和支路部分,集合部分連接環一側上的光纖F1和F2,支路部分連接用于插入/分支各個節點光信號一側上的光纖。例如,在容量為STM-64的環系統情況下,STM-64的接口卡(IF#1,#2)安裝在集合部分,對應于STM-16的接口卡(IF#1~#8),STM-4,或STM-1安裝在支路部分。轉換結構部分(SW機構)用于有選擇地連接集合接口卡與支路接口卡。此外,時鐘部分(CLK)是一個產生或提取時鐘信號的電路,用于使環形網上各個光節點裝置之間同步。此外,控制部分(CONT)根據來自時鐘部分的時鐘信號,控制轉換結構部分的轉換操作。與上述一般光節點裝置對比,利用按照本發明的光節點裝置,可以把STM-64的接口卡也安裝在支路側,就能夠容易地實現從只可以連接第一環和第二環的系統改變成可以連接第一環至第三環的系統。更具體地說,如圖19所示的例子,支路側的接口卡#1和#2在相同單元中被替換,作為集合(aggregate)側的接口卡,得到集合接口卡#3。然而,這個光節點裝置是一個具有這樣功能的光節點裝置,安裝在集合接口上的單元(組件)也可以用作支路側的接口。因此,在擴展光節點裝置功能的情況下,不需要擴大裝置單元,只要替換單元和更新(下載)系統控制的軟件,就能夠使本發明的光節點裝置升級。利用上述光節點裝置的硬件結構,連接三個環的集合接口卡是一個相當于STM-64的接口卡,類似于連接第一環和第二環的集合接口卡。然而,本發明不限于這個,利用一個相當于STM-16的接口卡,可以實現連接三個環的的接口卡,類似于支路側的接口卡,對于STM-64等的接口卡也是如此。在此情況下,第三環的傳輸能力減小了,然而,可以提供一個具有雙重應急功能的有效功能,用在極其重要的特定線路中,例如,公安部門或消防部門。權利要求1.一種光環形網,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所述光環形網的特征是所述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是利用第三光傳輸路徑互聯的,其中光信號的傳輸方向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中一條光傳輸路徑的方向一致,及所述各光節點裝置的每一個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三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環形網上故障發生的情況,該裝置能夠轉換地控制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及利用所述第一至第三光傳輸路徑形成的三個環,在故障發生時實施線路應急。2.按照權利要求1的光環形網,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傳輸路徑分別用作工作線路和所述第三傳輸路徑用作備用線路,及所述每個光節點裝置中的所述轉換控制裝置根據故障發生情況轉換性地控制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可以使所述上行或下行工作線路中至少一條線路利用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實現應急。3.按照權利要求1的光環形網,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在正常運行時分別用作工作線路,在發生故障時傳輸能力被分成兩部分,一條線路用作工作線路和另一條線路用作備用線路,和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用作備用線路,在發生故障時,把正常運行時傳輸通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的光信號繞到另一條線路,和所述每個光節點裝置中的所述轉換控制裝置,根據故障發生情況轉換地控制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通過利用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正常運行時傳輸的光信號可以應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的另一條線路。4.一種有多個光節點裝置的光環形網,多個光節點裝置與根據識別多個節點的節點識別信息存儲區確定的最大節點數目相匹配,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所述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所述光環形網的特征是在所述多個光節點之間至少插入一個包含各個輸入/輸出接口的線性ADM節點裝置,用于連接用作上行工作線路的第三光傳輸路徑,用作下行工作線路的第四光傳輸路徑,用作上行備用線路的第五光傳輸路徑,和用作下行備用線路的第六光傳輸路徑,和光節點裝置,放置在所述線性ADM節點裝置插入部分的一端,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三輸出部分和第四邊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第四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四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有第五輸出部分和第六輸入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五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五光傳輸路徑和第六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六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包含在光信號中的故障信息,它能夠轉換地控制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該故障信息表示故障發生在環形網上的情況;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對應于所述故障信息,根據所述光信號的輸出方向,用于互相替換遵從所述光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和遵從所述線性ADM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和所述光節點裝置,放置在線性ADM節點裝置插入部分的另一端,包括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四輸出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四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四光傳輸路徑;有第五輸入部分和第六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五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五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六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六光傳輸路徑;轉換控制裝置,對應于所述故障信息,夠轉換地控制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中各個輸入/輸出部分之間的連接狀態;和故障信息替換裝置,對應于所述故障信息,根據所述光信號的輸出方向,用于互相替換遵從所述光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和遵從所述線性ADM節點裝置之間有效碼的信息。5.一種光環形網,其中環形光通信網是利用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光傳輸路徑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互聯而構成的,第一光傳輸路徑傳輸上行光信號和第二光傳輸路徑傳輸下行光信號,所述光環形網的特征是所述多個光節點裝置中的相鄰光節點裝置是利用第三光傳輸路徑互聯的,第三光傳輸路徑傳輸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上光信號傳輸情況有關的環信息,和所述各光節點裝置的每一個包括有第一輸入部分和第二輸出部分的第一接口,其中第一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接收上行光信號和第二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下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有第一輸出部分和第二輸入部分的第二接口,其中第一輸出部分用于送出上行光信號到所述第一光傳輸路徑和第二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二光傳輸路徑接收下行光信號;有第三輸入部分和第三輸出部分的第三接口,其中第三輸入部分用于從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接收光信號和第三輸出部分用于送出光信號到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和最短路由轉換裝置,基于包含在光信號中故障發生情況下的故障信息和環信息,判斷故障發生時插入到環形網中的插入光信號從其專用裝置到達目的光節點裝置的最短路由,所述光信號是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傳輸路徑上傳輸的,所述環信息是在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上傳輸的,并轉換光傳輸路徑以輸出所述插入的光信號。6.按照權利要求5的光環形網,其中所述最短路由轉換裝置包括環信息插入部分,用于插入其專用節點的節點識別信息與插入光信號的交叉連接信息,經所述第三接口插入到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上;環信息檢測部分,用于檢測從所述第三光傳輸路徑經所述第三接口輸入的所述環信息;判斷部分,基于所述環信息檢測部分檢測的環信息和所述故障信息,判斷所述最短的路由;和轉換部分,根據所述判斷部分的判斷結果,轉換光傳輸路徑以輸出所述插入的光信號。7.按照權利要求1,4,和5中任一個的光環形網,其中所述第三接口利用多個輸入/輸出接口中的一部分,用于連接插入/分支相對于環形網的光信號一側上光傳輸路徑。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大容量的光環形網,該光環形網能夠可靠地實施發生故障情況下的線路應急。此外,它提供一種克服環中節點數目受到限制的光環形網。而且,它提供這樣一種光環形網,能夠在發生故障時快速地轉換到最短的路由。為此目的,在本發明的光環形網中,利用三條光纖把多個光節點裝置互聯成一個環形,構成包含三個環的光通信網。在各個光裝置中,轉換地控制各個輸入/輸出單元之間的連接狀態,因此實現發生故障時的線路應急。文檔編號H04B10/20GK1279543SQ0010408公開日2001年1月10日申請日期2000年3月17日優先權日1999年6月28日發明者竹口恒次,力竹宣博,森谷隆一,松井秀樹,森田浩隆申請人:富士通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