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變濾波電路以及無線通信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可變濾波電路(10)具有:連接在端口(P1?P2)之間的串聯臂(11);包括串聯連接在端口(P1?P3)之間的諧振器(Re_p1)的并聯臂(12);以及包括串聯連接在端口(P2?P3)之間的諧振器(Re_p2)的并聯臂(13)。串聯臂(11)包括連接在端口(P1?P2)之間的電容器(Cs1),并聯臂(12、13)包括與諧振器(Re_p1、Re_p2)串聯連接的可變電容(Cs_p1,Cs_p2)。
【專利說明】
可變濾波電路以及無線通信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可變濾波電路、以及具有可變濾波電路的無線通信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 現有的可變濾波電路通過對于SAW諧振器、BAW諧振器等諧振器并聯和串聯可變電容來構成基本電路,從而形成為組合了多級該基本電路的梯形電路(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可變濾波電路中,通過對與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可變電容的控制來分別調整各個基本電路的反諧振頻率,利用對與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可變電容和與諧振器串聯連接的可變電容這兩者的控制來分別調整各個基本電路的諧振頻率,由此將所希望的頻帶作為通頻帶。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
[0003]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053504號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現有的可變濾波電路雖然能夠通過對可變電容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但是難以得到所希望的衰減特性。具體而言,難以在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得到急劇的衰減特性。另外,由于對I個諧振器連接2個可變電容來使通頻帶的頻率成為可變,所以在設置了 η個諧振器的情況下,需要2Χη個的可變電容,導致可變電容的總數變多,會造成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0005]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變濾波電路和無線通信裝置,較易在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得到急劇的衰減特性,且即使進行多級化也較難造成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手段
[0006]本發明的可變濾波電路具有:連接在第一輸入輸出端與第二輸入輸出端之間的串聯臂;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一輸入輸出端與接地連接端之間的諧振器的第一并聯臂;以及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二輸入輸出端與所述接地連接端之間的諧振器的第二并聯臂。
[0007]所述串聯臂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一輸入輸出端與所述第二輸入輸出端之間的電容器。于是,通過適當地調整該電容器的電容值,能夠在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得到急劇的衰減特性。
[0008]所述第一并聯臂及所述第二并聯臂分別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可變電抗。于是,通過控制可變電抗,在維持提高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衰減特性的急劇程度的狀態下,能夠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09]而且,在上述可變濾波電路中,為了增加濾波器的衰減特性的急劇性,逐一追加串聯臂和并聯臂,也可以將所追加的串聯臂的一端連接至第一輸入輸出端或者第二輸入輸出端,并將所追加的并聯臂連接至該串聯臂的另一端。因此,即使在利用η級的串聯臂來構成可變濾波電路的情況下,由于并聯臂和可變電抗的總數為n+1個即可,所以相比于現有結構能夠抑制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0010]本發明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優選還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分別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如上所述,若將串聯電感器連接至諧振器,則將諧振器的諧振點調整至低頻側,擴大諧振點與反諧振點之間的頻率間隔。
[0011]本發明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優選還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分別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如上所述,若將并聯電感器連接至諧振器,則將諧振器的反諧振點調整至高頻側,擴大諧振點與反諧振點之間的頻率間隔。
[0012]如上所述,若擴大了諧振器的諧振點與反諧振點之間的頻率間隔,則能夠擴大可利用對可變電抗的控制來調整的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
[0013]本發明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可以構成為同時具有:與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以及與并聯連接所述諧振器和所述并聯電感器的電路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同時具有: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以及與串聯連接所述諧振器和所述串聯電感器的電路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如上所述,若改變串聯電感器和并聯電感器的連接結構,則能夠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能夠將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衰減特性調整成更為急劇。
[0014]本發明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可構成為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分別還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所述第一并聯臂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省去了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如上所述,相比于對第一并聯臂和第二并聯臂分別設置串聯電感器和并聯電感器的情況,能夠減小從第二并聯臂中省去了串聯電感器這一部分的電路尺寸。而且,在此情況下,優選相比于所述第二并聯臂所包括的諧振器的諧振點和反諧振點,所述第一并聯臂所包括的諧振器的諧振點和反諧振點位于更高頻側。另外,優選所述第二并聯臂所包括的并聯電感器的電感值小于所述第一并聯臂所包括的并聯電感器的電感值。于是,即使從第二并聯臂省去了串聯電感器,也能夠抑制可變濾波電路中的濾波特性的大幅度的劣化,能夠抑制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大幅度地變窄等。
[0015]本發明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可構成為包括:多個所述諧振器;以及從多個所述諧振器中選擇任意一個并使其串聯連接至所述可變電抗的選擇部。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包括多個串聯電感器、多個并聯電感器,并利用選擇部與諧振器一起選擇任意一個并使其串聯連接至可變電抗。在此情況下,通過使各個諧振器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不同,能夠使可變濾波電路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能夠利用對選擇部的控制來選擇通信頻帶。通常情況下,為了使可變濾波電路能對應多個通信頻帶,需要設置與通信頻帶幾乎相同數量的并聯臂,但是如上所述,只要設置選擇部來選擇與可變電抗相連接的諧振器,則無需對每個通信頻帶單獨設置并聯臂,能夠在若干個通信頻帶中共用可變電抗。因此,能夠抑制可變電抗的總數,能夠抑制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可變電抗的控制的復雜化。
[0016]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線通信裝置優選具有:包括所述可變濾波電路的前端電路;天線;以及經由所述前端電路連接至所述天線的通信電路。尤其是,所述無線通信裝置中,優選所述通信電路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反諧振點高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高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高頻側的上限頻率。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諧振點低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
[0017]需要分別對通信電路所對應的多個通信頻帶設置阻頻帶和通頻帶。如上所述,通過設定多個通信頻帶與各個并聯臂的諧振點、反諧振點之間的關系,能夠將可變濾波電路的通頻帶中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調整至通信電路所對應的多個通信頻帶各自的通頻帶的低頻側。另外,在使通信頻帶的阻頻帶位于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情況下,可變濾波電路對于該阻頻帶能夠獲得較大的衰減。
[0018]或者,所述無線通信裝置中,優選所述可變濾波電路包括分別與所述并聯臂的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所述通信電路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副諧振點低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
[0019]若將串聯電感器連接至諧振器,則在比諧振器的反諧振點更靠近高頻側出現諧振點(稱為副諧振點)。于是,在通過特性中,除了低頻側的第一通頻帶以外,在高頻側還產生了第二通頻帶。而且,在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通過控制可變電抗的電容值,能夠調整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而且,如上所述,通過設定多個通信頻帶和各個并聯臂的副諧振點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調整以使可變濾波電路的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與通信電路所對應的多個通信頻帶的通頻帶相匹配。
發明效果
[0020]根據本發明,在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能夠得到急劇的衰減特性,利用對可變電抗的控制,能夠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而且,即使在利用η級的串聯臂來構成可變濾波電路的情況下,由于可變電抗的總數為n+1個即可,所以相比于現有結構能夠抑制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附圖說明】
[0021][図I]圖1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電路圖。
圖2是說明構成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電容器的功能的特性圖。
圖3是說明構成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串聯電感器和并聯電感器的功能的特性圖。
圖4是說明構成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可變電容的功能的特性圖。
圖5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變形例的電路圖。
圖6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變形例的特性圖。
圖7是比較每個可變濾波電路的結構的插入損耗的圖。
圖8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其它變形例的電路圖。
圖9是說明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圖。
圖10是示出了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特性試驗結果的圖。
圖11是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電路圖。
圖12是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電路圖。
圖13是示意性地說明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功能的特性圖。
圖14是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無線通信裝置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附圖舉出幾個具體的示例,示出了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幾個實施方式。各圖中對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標號。各實施方式是示例,毫無疑問地,可以將不同實施方式所示出的結構進行局部置換或組合。
[0023](實施方式I)
圖1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0的電路圖。
[0024]可變濾波電路10具有端口 Pl、P2、P3,串聯臂11,并聯臂12、13。端口 Pl是可變濾波電路10的第一輸入輸出端。端口 P2是可變濾波電路10的第二輸入輸出端。端口 P3是可變濾波電路1的接地連接端。串聯臂11串聯連接于端口 PI與端口 P2之間。并聯臂12串聯連接于端口 PI與端口 P3之間。并聯臂13串聯連接于端口 P2與端口 P3之間。
[0025]串聯臂11具有電容器Csl。電容器Csl設置于端口Pl與端口 P2之間,其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2的一端,而其另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3的一端。
[0026]并聯臂12具有諧振器Re_pl、可變電容Cs_pl、串聯電感器Ls_pl、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 I。可變電容Cs_p I的一端連接至端口 PI。諧振器Re_p I的一端連接至端口 P3。串聯電感器Ls_pl串聯連接在諧振器Re_pl的另一端與可變電容Cs_pl的另一端之間。并聯電感器Lp_pl與諧振器Re_pl并聯連接,其一端連接至諧振器Re_pl的另一端與串聯電感器Ls_pl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27]并聯臂13具有諧振器Re_p2、可變電容Cs_p2、串聯電感器Ls_p2、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2。可變電容Cs_p2的一端連接至端口 P2。諧振器Re_p2的一端連接至端口 P3。串聯電感器Ls_p2串聯連接在諧振器Re_p2的另一端與可變電容Cs_p2的另一端之間。并聯電感器Lp_p2與諧振器Re_p2并聯連接,其一端連接至諧振器Re_p2的另一端與串聯電感器Ls_p2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28]對于電容器Cs 1、諧振器Re_p 1、Re_p2、可變電容Cs_p 1、Cs_p2、串聯電感器Ls_p 1、Ls_p2、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 1、Lp_p2的器件值和特性,能夠進行適當的設定。
[0029]圖2是說明電容器Csl的功能的通過特性圖。圖2中的虛線是從可變濾波電路10中省略了電容器Csl后的結構中的通過特性IL1。另外,圖2中的實線是設置有電容器Csl的可變濾波電路10的通過特性IL2。此處,通過特性IL1、IL2均將可變電容Cs_pl、Cs_p2分別設為相同的電容值、基本為4.3pF。
[0030]省略了電容器Csl后的結構的通過特性ILl和設置有電容器Csl的結構的通過特性IL2中,均在大約750MHz處具有衰減極。而且,在通過特性ILl中,在大約810MHz?860MHz處具有衰減量小于_3dB的通頻帶。另一方面,在通過特性IL2中,在大約780MHz?860MHz處具有衰減量小于_3dB的通頻帶。關于這些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衰減特性,在通過特性ILl中較為緩和,在通過特性IL2中較為急劇。因此,可變濾波電路10利用電容器Csl能夠提高在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急劇性。
[0031]圖3(A)是說明并聯臂12中的串聯電感器Ls_pl的功能的阻抗特性圖。圖3(A)中的虛線是諧振器Re_pl的阻抗特性ImlA。另外,圖3(A)中的實線是連接有串聯電感器Ls_pl的諧振器Re_p I的阻抗特性Im2A。
[0032]在將串聯電感器Ls_pI設置于諧振器Re_pI的情況下的阻抗特性Im2A中,反諧振點Mfa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A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但是諧振點Mfr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A相比向低頻側移動。
[0033]由此,在并聯臂12中串聯電感器Ls_pI具有使諧振AMfr向著低頻側移動的功能。另外,在并聯臂13中串聯電感器Ls_p2也具有同樣的功能。
[0034]圖3(B)是說明并聯臂12中的并聯電感器Lp_pl的功能的阻抗特性圖。圖3(B)中的虛線是諧振器Re_pl的阻抗特性ImlB。另外,圖3(B)中的實線是連接有并聯電感器Lp_pl的諧振器Re_p I的阻抗特性Im3B。
[0035]在將并聯電感器Lp_pI設置于諧振器Re_pI的情況下的阻抗特性Im3A中,諧振點Mfr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B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但是反諧振點Mf a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B相比向高頻側移動。
[0036]由此,在并聯臂12中并聯電感器Lp_pl具有使反諧振點Mfa向著高頻側移動的功能。另外,在并聯臂13中并聯電感器Lp_p2也具有同樣的功能。
[0037]圖3(C)是說明并聯臂12中的串聯電感器Ls_pl和并聯電感器Lp_pl的功能的阻抗特性圖。圖3(C)中的虛線是諧振器Re_pl的阻抗特性ImlC。另外,圖3(C)中的實線是連接有串聯電感器Ls_p I和并聯電感器Lp_p I的諧振器Re_p I的阻抗特性Im4C。
[0038]在將串聯電感器Ls_p I和并聯電感器Lp_p I設置于諧振器Re_p I的情況下的阻抗特性Im4C中,諧振點Mfr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C相比向著低頻側移動,并且反諧振點Mfa的頻率與阻抗特性Iml C相比向高頻側移動。
[0039]由此,在并聯臂12中,通過設置串聯電感器Ls_pl、并聯電感器Lp_pl,能夠使諧振器Re_pl的諧振點Mfr與反諧振點Mfa之間的頻帶變寬。同樣地,在并聯臂13中,通過設置串聯電感器Ls_p2、并聯電感器Lp_p2,能夠使諧振器Re_p2的諧振點Mfr與反諧振點Mfa之間的頻帶變寬。
[0040]圖4(A)是說明并聯臂12中的可變電容Cs_pl的功能的阻抗特性圖。圖4(A)中的實線是串聯連接有串聯電感器Ls_p I和可變電容Cs_p I的諧振器Re_p I的阻抗特性Im2D、Im3D、Im4D。將阻抗特性Im2D、Im3D、Im4D設定為使得可變電容Cs_pl的電容值在1.0pF?10.0pF的范圍內按照記載順序變小。
[0041 ] 阻抗特性Im2D、Im3D、Im4D中,可變電容Cs_p I的電容值越小,則諧振點Mf r的頻率越接近反諧振點Mfa,且位于更高頻側。
[0042]由此,在并聯臂12中,可變電容Cs-pI具有根據電容值使諧振器Re_pI的諧振點Mfr向著高頻側移動的功能。另外,在并聯臂13中,可變電容Cs-P2也具有根據電容值使諧振器Re_p2的諧振點Mfr向著高頻側移動的功能。
[0043]圖4(B)是說明并聯臂12中的可變電容Cs_pl的功能的通過特性圖。圖4(B)中,將以實線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的通過特性11^10、11^0、11^30、11^40、11^50設定為使得可變電容Cs_p I的電容值在1.0pF?1.0pF的范圍內按照記載順序變小。
[0044]在通過特性IL1D、IL2D、IL3D、IL4D、IL?中,隨著可變電容Cs_pl的電容值變小,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向著高頻側移動。因此,可變濾波電路10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i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45]但是,即使進行控制,使得可變電容Cs_pl的電容值變得極小,也無法將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調整至高頻側以超過規定的頻率。這是因為無法將諧振點Mfr的頻率調整至高頻側以超過反諧振點Mfa,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被限制于沒有可變電容的情況下的諧振點Mfr與反諧振點Mfa之間的頻帶。然而,如上所述,若設置串聯電感器Ls_pl、并聯電感器Lp_pl,則相比于沒有設置串聯電感器Ls_pl、并聯電感器Lp_pl的情況,由于能夠擴大諧振點Mfr與反諧振點Mfa之間的頻帶,所以在該可變濾波電路10中,能夠擴大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
[0046]此處,對并聯臂12中的可變電容Cs_p 1、串聯電感器Ls_p I及并聯電感器Lp_p I的功能進行了說明,但是并聯臂13中的可變電容Cs_p2、串聯電感器Ls_p2及并聯電感器Lp_p2的功能也同樣。
[0047]如上所說明的那樣,在可變濾波電路10中,在設置電容器Csl來提高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急劇程度的狀態下,或者在設置串聯電感器Ls_pl、Ls_p2、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來擴大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的狀態下,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48]另外,在上述可變濾波電路10中,為了進一步增大濾波器的衰減特性的急劇性,若增加構成濾波器的串聯臂、并聯臂的級數,則經常需要逐個追加例如新的串聯臂14和并聯臂15,將所追加的串聯臂14的一端連接至端口 Pl或者端口 P2,并且將所追加的串聯臂14的另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5。此時,可以將所追加的并聯臂15的可變電容Cs_p3替換成電容值不變化的固定電容。因此,即使在利用η級的串聯臂來構成可變濾波電路10的情況下,由于并聯臂和可變電容的總數最多為n+1個即可,所以相比于現有結構能夠抑制電路尺寸的大型化和控制系統的復雜化。本實施方式的可變濾波電路10也可以設置n+1個并聯臂和η個串聯臂。
[0049]另外,在該可變濾波電路10中,除了諧振點Mfr或反諧振點Mfa附近的第一通頻帶以外,還能在更靠近高頻側獲得第二通頻帶。而且,該可變濾波電路10能夠利用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
[0050]例如,圖3(A)所示的阻抗特性Im2A和圖3(C)中所示的阻抗特性Im4C中,在反諧振點Mf a的高頻側出現了副諧振點Sf r。而且,在圖4 (A)所示的阻抗特性ImlD、Im2D、Im3D、Im4D中,副諧振點Sfr與諧振點Mfr—樣,其頻率都隨著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電容值的控制而發生變化。因此,在圖4(B)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的通過特性中,能夠在比與反諧振點Mfa相對應的通頻帶更靠近高頻側處形成與副諧振點Sfr相對應的衰減極,能夠在比該高頻側的衰減極更靠近高頻側處得到第二通頻帶。而且,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電容值的控制,來調整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中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51]如上所述,在該可變濾波電路10中,由于存在低頻側的第一通頻帶和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所以能夠同時利用這2個通頻帶來擴大可對應的通頻帶的范圍。
[0052](變形例I)
圖5 (A)是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A的電路圖。可變濾波電路1A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該可變濾波電路1A中省略了并聯電感器Lp_p 1、Lp_p2。
[0053]圖6(A)是示出了可變濾波電路1A的通過特性IL1E、IL2E、IL3E、IL4E、IL5E的通過特性圖。將通過特性ILlE、IL2E、IL3E、IL4E、IL5E設定為使得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電容值在1.0pF?10.0pF的范圍內按照記載順序變小。在通過特性ILlE、IL2E、IL3E、IL4E、IL5E中,隨著可變電容Cs_p 1、Cs_p2的電容值變小,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出現在高頻側。因此,即使是可變濾波電路10A,也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另外,在可變濾波電路1A中,具有如下趨勢:越是將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調整至高頻側,則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急劇性就越優異。
[0054]圖5(B)是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B的電路圖。可變濾波電路1B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該可變濾波電路1B中省略了串聯電感器1^_卩1、1^_口2。
[0055]圖6(B)是示出了可變濾波電路1B的通過特性IL1F、IL2F、IL3F、IL4F、IL5F的通過特性圖。將通過特性111?、11^?、11^3?、11^4?、11^5?設定為使得可變電容08_?1、08_?2的電容值在1.0???10.0??的范圍內按照記載順序變小。在通過特性11^?、幾2?、11^?、幾4?、11^5?中,隨著可變電容Cs_p 1、Cs_p2的電容值變小,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出現在高頻側。因此,即使是可變濾波電路10B,也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56]圖5(C)是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C的電路圖。可變濾波電路1C雖然與上述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的一端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Cs_p2與串聯電感器Ls_pl、Ls_p2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P3。即,在可變濾波電路1C中,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并聯連接至諧振器Re_p 1、R2_p2與串聯電感器Ls_p 1、Ls_p2的串聯電路。
[0057]圖6(C)是示出了可變濾波電路1C的通過特性IL1G、IL2G、IL3G、IL4G、IL5G的通過特性圖。將通過特性1116、11^6、11^36、11^46、11^56設定為使得可變電容08_?1、08_?2的電容值在1.0???10.0??的范圍內按照記載順序變小。在通過特性11^16、幾26、11^36、11^46、11^56中,隨著可變電容Cs_p 1、Cs_p2的電容值變小,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出現在高頻側。因此,即使是可變濾波電路10C,也能夠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控制來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
[0058]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可以以這些變形例所示的方式構成。即使采用任一種結構,通過設置電容器Csl,也能夠使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衰減特性更為急劇。
[0059]此處,對上述的每個電路結構的插入損耗進行說明。圖7是比較每個電路結構的插入損耗的圖。此處,對每個電路結構提取出可變電容不同的多個樣本,測算出樣本之間的插入損耗的最小值的平均值。另外,以條狀顯示插入損耗的最小值相對于每個樣本的變動范圍。
[0060]圖1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相比于其它的電路結構,即使控制可變電容插入損耗的最小值的變動也是穩定的,其平均值也較小。圖5(C)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C相比于圖5(A)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A和圖5(B)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B,插入損耗的最小值的平均值較小。另一方面,可變濾波電路1B相比于可變濾波電路1A和可變濾波電路10C,插入損耗的最小值的變動是穩定的。即使改變各個電路元件的元件值或特性,上述的每個電路結構的性質都是相同的。
[0061](變形例2)
圖8是示出了實施方式I的其它變形例的電路圖。
[0062]圖8(A)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D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該可變濾波電路1D中省略了串聯電感器Ls—pl、Ls—p2和并聯電感器Lp—pl、Lp—
p2o
[0063]圖8(B)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E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并聯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Cs_p2與串聯電感器Ls_pl、Ls_p2及諧振器Re_pl、Re_p2的串聯電路。即,并聯電感器Lp_pl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2和串聯臂11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并聯電感器Lp_p2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3和串聯臂11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64]圖8(C)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F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并聯臂12、13中還具有并聯電容器Cp_p 1、Cp_p2。并聯電容器Cp_p I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2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并聯電容器Cp_p2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3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65]圖8(D)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G與上述圖5(C)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C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并聯臂12、13中還具有并聯電容器Cp_pl、Cp_p2。并聯電容器Cp_pl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2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并聯電容器Cp_p2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3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66]圖8(E)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H與上述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結構具有幾乎相同的結構,但是該可變濾波電路1H省略了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而并聯臂12、13中還具有并聯電容器Cp_p 1、Cp_p2。并聯電容器Cp_p I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2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并聯電容器Cp_p2的一端連接至并聯臂13和串聯臂11之間的連接點,其另一端連接至端口 P3。
[0067]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可以以這些變形例所示的方式構成。即使采用任一種結構,通過設置電容器Csl,相比于未設置電容器Csl的情況,能夠使通頻帶的低頻側附近的衰減特性更為急劇。
[0068](實施方式2)
圖9(A)是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圖。
[0069]可變濾波電路20具有串聯臂21、并聯臂22、23。并聯臂22具有可變電容Cs_pl和諧振器Re_pl。并聯臂23具有可變電容Cs_p2和諧振器Re_p2。諧振器Re_pl在比諧振器Re_p2更靠近高頻側具有諧振點和反諧振點,諧振器Re_p2在比諧振器Re_pl更靠近低頻側具有諧振點和反諧振點。即,并聯臂22、23之中,并聯臂22對應于更靠近高頻側的通信頻帶,并聯臂23對應于更靠近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為了對各自所設置的并聯臂22、23所對應的通信頻帶適當地調整通頻帶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需要對可變電容Cs_p 1、Cs_p2的元件值進行控制。
[0070]另外,為了擴大可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l的控制來調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并聯臂22還具有串聯電感器Ls_pl和并聯電感器Lp_pl。另外,為了擴大可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2的控制來調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并聯臂23還具有并聯電感器Lp_p2。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20中,在一個并聯臂22設置有串聯電感器Ls_pl,從另一個并聯臂23省略了串聯電感器,從而采用非對稱的電路結構。如上所述,通過省略了并聯臂23的串聯電感器,能夠使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尺寸小型化。
[0071]如上所述,若采用省略了一部分的電感器的非對稱的電路結構,則能夠使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尺寸小型化。
[0072]圖9(B)和圖9(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各個電感器對諧振器的阻抗特性起到的作用的概念圖。圖中虛線所示的阻抗波形分別是并聯臂22、23的諧振器單獨的波形,實線所示的阻抗波形是對諧振器附加電感器Ls_pl、Lp_l、Lp_p2后得到的波形。
[0073]例如,在與高頻側對應的并聯臂22,如圖9(B)所示,因并聯電感器Lp_pl對諧振器Re_pl的阻抗波形的影響而在反諧振點Mfa附近發生的波形變化與因串聯電感器Ls_pl對諧振器Re_pl的阻抗波形的影響而在諧振點Mfr附近發生的波形變化具有相同的程度。換而言之,在與高頻側對應的并聯臂22,串聯電感器Ls_pl對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的延伸作用和并聯電感器Lp_pl對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的延伸作用程度相同。
[0074]另一方面,在與低頻側對應的并聯臂23,如圖9(C)所示,因并聯電感器Lp_p2對諧振器Re_p2的阻抗波形的影響而在反諧振點Mfa附近發生的波形變化較大,因串聯電感器(參照圖l:Ls_p2)對諧振器Re_p2的阻抗波形的影響而在諧振點Mfr附近發生的波形變化較小。因此,在低頻側的諧振點Mfr的附近,較易維持阻抗變化的急劇性。換言之,在與低頻側對應的并聯臂23,并聯電感器Lp_p2對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的延伸作用更容易起到較大作用,串聯電感器(Ls_p2)對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的延伸作用只能起更小的作用。
[0075]因此,作為為了使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尺寸小型化而省略的電感器,最優選為與更靠近低頻側相對應的并聯臂23中的串聯電感器(Ls_p2)。通過僅省略并聯臂23的串聯電感器(Ls_p2),從而在不使可變濾波電路20的濾波特性發生大幅度的劣化的情況下,能夠抑制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尺寸。
[0076]另外,通過省略并聯臂23的串聯電感器(Ls_p2),在并聯臂23,會導致可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2的控制來調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有變窄的傾向。因此,作為設置于并聯臂23的并聯電感器Lp_p2,比起設置于另一個并聯臂22的并聯電感器Lp_pl,優選設定為電感值較小的電感器。如上所述,通過設定并聯電感器Lp_p2,在并聯臂23能夠防止可利用對可變電容Cs_p2的控制來調整的截止頻率的可變范圍大幅度地變窄的情況。
[0077]此處,對利用了為每個不同的電路結構所準備的多個樣本數據的濾波特性的試驗結果進行說明。圖10是在以與相同的通信頻帶相對應的方式設定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各種結構中,比較地示出了通過頻帶中的插入損耗的最小點的衰減量的圖。圖10中示出了為每個不同的電路結構所準備的多個樣本的數據平均值。另外,對于各個電路結構,準備了使可變電容的調整量(與利用對可變電容的控制而使通頻帶的中心頻率發生變化的比例相對應的頻率調整率)逐一相差一定量后得到的多個樣本。因此,在實際制造可變濾波電路時,通過對各個可變電容進行微調整,由此得到所希望的濾波特性。此處,比較地示出了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10(參照圖1)的IL特性和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20(參照圖9(A))的IL特性。
[0078]根據該試驗結果可知:只要可變濾波電路的頻率調整率在10%左右,則即使是省略了與低頻側相對應的并聯臂23的串聯電感器(Ls_p2)的可變濾波電路20的結構,與設置了所有電感器的可變濾波電路10相比,也不會大幅度地發生劣化。
[0079]如上所述,根據使用了樣本數據的試驗可以確認:如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20那樣,通過僅省略了并聯臂23的串聯電感器(Ls_p2),從而能夠在不會使可變濾波電路20的濾波特性發生大幅度的劣化的情況下抑制可變濾波電路20的電路尺寸。
[0080](實施方式3) 圖11是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30的電路圖。
[0081 ] 可變濾波電路30具有第一電路部30A和第二電路部30B。第一電路部30A和第二電路部30B分別是與之前實施方式I中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相同的電路結構。第一電路部30A具有串聯臂31、并聯臂32、33。第二電路部30B具有串聯臂34、并聯臂35、36。
[0082]此處,并聯臂32具有諧振器Re_pl、可變電容Cs_pl、串聯電感器Ls_pl、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l。并聯臂33具有諧振器Re_p2、可變電容Cs_p2、串聯電感器Ls_p2、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2。并聯臂35具有諧振器Re_p3、可變電容Cs_p3、串聯電感器Ls_p3、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3。并聯臂36具有諧振器Re_p4、可變電容Cs_p4、串聯電感器Ls_p4、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4o
[0083]諧振器Re_Pl、Re_P2和諧振器Re_p3、Re_p4分別對應于具有不同的通頻帶和阻頻帶的通信頻帶。另外,為了對各自連接的諧振器Re_pl、Re_p2或者諧振器Re_p3、Re_p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中的濾波特性進行適當的設定,需要將可變電容Cs_pl、Cs_p2和可變電容Cs_p3、Cs_p4控制成適當的元件值。為了對各自連接的諧振器Re_pl、Re_p2或者諧振器Re_p3、Re_p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中的濾波特性進行適當的設定,需要將串聯電感器Ls_pl、Ls_p2以及串聯電感器Ls_p3、Ls_p4和并聯電感器Lp_pl、Lp_p2及并聯電感器Lp_p3、Lp_p4分別控制成適當的元件值。
[0084]如上所述,能夠連接多個相當于濾波電路1B的電路部30A、30B從而使可變濾波電路多級化。通過使電路部30A、30B各自所對應的頻帶不同,從而能夠提高電路部30A、30B各自的濾波特性。其結果是,能夠使可變濾波電路對應于更多的通信頻帶。
[0085]此處,雖然使第一電路部30A和第二電路部30B分別構成為與實施方式I所示的可變濾波電路10相同的電路結構,但是也可以適當地組合其它變形例所涉及的電路結構、或者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電路結構。另外,也可以連接并利用更多的電路部。
[0086](實施方式4)
圖12是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可變濾波電路40的電路圖。
[0087]可變濾波電路40具有串聯臂41、并聯臂42、43。并聯臂42具有可變電容Cs_pl、選擇部SWl、諧振器Re_p 1、Re_p3、串聯電感器Ls_p 1、Ls_p3、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 1、Lp_p3。并聯臂43具有可變電容Cs_p2、選擇部SW2、諧振器Re_p2、Re_p4、串聯電感器Ls_p2、Ls_p4、以及并聯電感器Lp_p 2、Lp_p4。
[0088]選擇部SWl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的端口 P3 (接地連接端)一側。選擇部SWl具有連接切換端口 Pswl和連接切換端口 Psw3,能夠切換連接切換端口 Pswl和連接切換端口 Psw3而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諧振器Re_pl、串聯電感器Ls_pl及并聯電感器Lp_pl連接至連接切換端口 Pswl。諧振器Re_p3、串聯電感器Ls_p3及并聯電感器Lp_p3連接至連接切換端口Psw30
[0089]選擇部SW2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2的端口 P3 (接地連接端)一側。選擇部SW2具有連接切換端口 Psw2和連接切換端口 Psw4,能夠切換連接切換端口 Psw2和連接切換端口 Psw4而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2。諧振器Re_p2、串聯電感器Ls_p2及并聯電感器Lp_p2連接至連接切換端口 Psw2。諧振器Re_p4、串聯電感器Ls_p4及并聯電感器Lp_p4連接至連接切換端口Psw4o
[0090]即使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實施方式3相同地,諧振器Re_pl、Re_p2、Re_p3、Re_p4分別對應于具有不同的通頻帶和阻頻帶的通信頻帶。另外,為了對各自連接的諧振器Re_pl、Re_p2、Re_p3、Re_p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中的濾波特性進行適當的設定,需要將可變電容Cs_P1、Cs_p2控制成適當的元件值。為了對各自連接的諧振器Re_pl、Re_p2、Re_p3、Re_p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中的濾波特性進行適當的設定,需要將串聯電感器Ls_p 1、Ls_p2、Ls_p3、Ls_p4和并聯電感器Lp_p 1、Lp_p2、Lp_p3、Lp_p4分別控制成適當的元件值。
[0091]而且,在該可變濾波電路40中,控制選擇部SWl將連接切換端口PSW1、PSW3中的任一個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并控制選擇部SW2將連接切換端口 Psw2、Psw4中的任一個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2,由此使濾波特性變化,變更所對應的通信頻帶。圖13是示意性地說明選擇部SWl、SW2的控制狀態與可變濾波電路40的濾波特性之間的對應關系的特性圖。圖13(A)是示出了諧振器選擇部SW1、SW2的控制狀態的設定示例的圖,圖13(B)是示出了根據諧振器選擇部SWl、SW2的控制狀態的設定而確定的通頻帶的變化的特性圖。
[0092 ]例如,在使可變濾波電路40的濾波特性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中低頻側的第一頻帶或者第二頻帶時,控制選擇部SWl、SW2,從而在選擇部SWl中選擇并連接連接切換端口 Pswl,在選擇部SW2中選擇并連接連接切換端口 Psw2。而且,利用對可變電容的控制,能夠將可變濾波電路40的通頻帶調整成第一頻帶或者第二頻帶中的任一個。
[0093]另外,在使可變濾波電路40的濾波特性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中高頻側的第三頻帶或者第四頻帶時,控制選擇部SWl、SW2,從而在選擇部SWl中選擇并連接連接切換端口 Psw3,在選擇部SW2中選擇并連接連接切換端口 Psw4。而且,利用對可變電容的控制,能夠將可變濾波電路40的通頻帶調整成第三頻帶或者第四頻帶中的任一個。
[0094]如上所述,在可變濾波電路40中,控制選擇部SWl來將連接切換端口Pswl、Psw3中的任一個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l,控制選擇部SW2來將連接切換端口 Psw2、Psw4中的任一個連接至可變電容Cs_p2。由此,利用對諧振器選擇部SWl、SW2的切換能夠決定較大的頻率調整,利用對可變電容的調整能夠決定較細微的頻率調整。因此,能夠變更可變濾波電路40的濾波特性,以對應更多的通信頻帶。
[0095]而且,在該可變濾波電路40中,不會增加串聯臂的總數、可變電容的總數,而能夠對應多個通信頻帶。例如之前所說明的實施方式3中,需要設置與所對應的多個通信頻帶幾乎相同數量的并聯臂,而且各個并聯臂所設置的各個元件的總數也會變多,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選擇部SW1、SW2且在多個通信頻帶中共用可變電容Cs_pl、Cs_p2,所以無需對每個通信頻帶設置并聯臂的各個元件。因此,能夠抑制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總數,能夠防止電路尺寸的大型化,能夠防止可變電容Cs_pl、Cs_p2的控制變得復雜。
[009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示出了將設置于各個并聯臂的串聯電感器、并聯電感器連接至選擇部的連接切換端口側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串聯電感器、并聯電感器連接至選擇部的可變電容一側。在此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設置于各個并聯臂的串聯電感器、并聯電感器的總數,能夠進一步地抑制電路尺寸。此處,示出了將設置于各個選擇部的連接切換端口的總數、諧振器的總數設為2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設置于各個選擇部的連接切換端口的總數、諧振器的總數設定為大于2。在此情況下,能夠使可變濾波電路對應更多的通信頻帶。
[0097](實施方式5)
圖14是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無線通信裝置9的框圖。
[0098]無線通信裝置9具有天線1、前端電路2、發送電路3、以及接收電路4。發送電路3構成為能夠對應LTE等通信系統中的多個通信頻帶,切換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來輸出發送信號。接收電路4構成為能夠對應LTE等通信系統中的多個通信頻帶,切換所對應的通信頻帶來接收接收信號的輸入。前端電路2連接在天線I與發送電路3及接收電路4之間,且具有連接至發送電路3的可變濾波電路10、連接至接收電路4的可變濾波電路10’、以及循環器5。可變濾波電路10或者可變濾波電路10’具有與圖1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循環器5在信號傳輸方向上具有方向性,從而使發送信號從發送電路3傳輸至天線I,并使接收信號從天線I傳輸至接收電路4。
[0099]在如上所述結構的無線通信裝置9中,發送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0通過控制可變電容,從而使通過特性與發送電路3所對應的通信頻帶相匹配。另外,接收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0’也通過控制可變電容,從而使通過特性與接收電路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相匹配。發送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0使發送頻率的信號通過,且截止接收頻率的信號。另一方面,接收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0’使接收頻率的信號通過,且截止發送頻率的信號。即,相互使相反側的頻率的信號衰減。由此,能夠抑制發送信號對接收電路的影響,且能夠良好地保持接收靈敏度。因此,在發送頻率為高于接收頻率的頻率時,可以使發送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0具有與圖1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相反地,在接收頻率為高于發送頻率的頻率時,可以使接收側的可變濾波電路1 ’具有與圖1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
[0100]如上所述,在使可變濾波電路10、10’具有與圖1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時,可變濾波電路10、10’要分別滿足下面的第一條件、第二條件。第一條件是指,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可變電容的情況下的反諧振點(Mfa)相比多個通信頻帶中最高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高頻側的上限頻率,處于更高的頻率。第二條件是指,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可變電容的情況下的諧振點(Mfr)相比多個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處于更低的頻率。只要可變濾波電路10、10’滿足第一條件和第二條件,則從諧振點(Mfr)到反諧振點(Mfa)為止的頻帶內包含了所有的多個通信頻帶,通過控制可變濾波電路
1、1 ’的可變電容,能夠將可變濾波電路1、1 ’的通頻帶中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調整至多個通信頻帶各自的通頻帶的低頻側。
[0101]另外,可變濾波電路1、1’也可以使更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與發送電路3、接收電路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相匹配,而非使低頻側的第一通頻帶與發送電路3、接收電路4所對應的通信頻帶相匹配。在此情況下,可變濾波電路10、10’所需的條件是: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可變電容的情況下的副諧振點(Sfr)相比多個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處于更低的頻率。只要可變濾波電路10、10’滿足上述條件,則在高于副諧振點(Sfr)的頻帶內包含了所有的多個通信頻帶,通過控制可變濾波電路10、10’的可變電容,能夠將可變濾波電路10、10’高頻側的第二通頻帶中的低頻側的截止頻率調整至多個通信頻帶各自的通頻帶的低頻側。
[0102]如上所述,通過控制可變濾波電路10、10’的可變電容,能夠在高于反諧振點(Mfa)的頻帶中調整可變濾波電路10、10 ’的通頻帶。
[0103]如上述說明的那樣,能夠實施本發明。另外,本發明只要是對應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所記載的結構,即使是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不同的其它結構也能夠進行實施。例如,作為可變電抗,能夠使用構成可變電感器的電路或元件,而非可變電容。
標號說明
[0104] 9無線通信裝置
I天線 2前端電路 3發送電路 4接收電路 5循環器
10、30、40可變濾波電路
11、31、34、41串聯臂
12、13、32、33、35、36、42、43并聯臂
【主權項】
1.一種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具有:連接在第一輸入輸出端與第二輸入輸出端之間的串聯臂;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一輸入輸出端與接地連接端之間的諧振器的第一并聯臂;以及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二輸入輸出端與所述接地連接端之間的諧振器的第二并聯臂,所述串聯臂包括串聯連接在所述第一輸入輸出端與所述第二輸入輸出端之間的電容器, 所述第一并聯臂及所述第二并聯臂分別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可變電抗。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的至少一個還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的至少一個還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的至少一個同時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以及與并聯連接有所述諧振器和所述并聯電感器的電路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的至少一個同時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以及與串聯連接有所述諧振器和所述串聯電感器的電路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還分別包括與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并聯電感器, 所述第一并聯臂包括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 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省去了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相比于所述第二并聯臂所包括的諧振器的諧振點及反諧振點,所述第一并聯臂所包括的諧振器的諧振點及反諧振點位于高頻側。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并聯臂所包括的并聯電感器的電感值小于所述第一并聯臂所包括的并聯電感器的電感值。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的至少一個包括多個所述諧振器、以及從多個所述諧振器中選擇任一個并使其串聯連接至所述可變電抗的選擇部。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至少一個包括分別串聯連接至多個所述諧振器的多個所述串聯電感器, 所述選擇部從多個所述串聯電感器和多個所述諧振器中選擇任意一組,并使其串聯連接至所述可變電抗。11.如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并聯臂和所述第二并聯臂中至少一個包括分別與多個所述諧振器并聯連接的多個所述并聯電感器, 所述選擇部從多個所述并聯電感器和多個所述諧振器中選擇任意一組,并使其串聯連接至所述可變電抗。12.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包括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可變濾波電路的前端電路; 天線;以及 經由所述前端電路連接至所述天線的通信電路。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電路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 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反諧振點高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高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高頻側的上限頻率, 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諧振點低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變濾波電路包括分別與所述諧振器串聯連接的串聯電感器, 所述通信電路對應于多個通信頻帶, 至少一個并聯臂在沒有所述可變電抗的情況下的副諧振點低于多個所述通信頻帶中最低頻側的通信頻帶的阻頻帶的低頻側的下限頻率。
【文檔編號】H03H7/12GK105981298SQ201580007866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5年2月5日
【發明人】小上貴史, 多田齊, 谷將和, 杉山將三
【申請人】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