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代碼變換和譯碼裝置及方法以及記錄媒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適用于對數字數據進行記錄、再生、傳輸的(例如對光盤的信息記錄再生)有效的代碼變換和譯碼裝置及方法及其所用的記錄媒體。
在數字數據的記錄·傳輸中,為削減在高頻側的信號帶寬、或為了在高頻側削減信號帶寬后也不致出現問題,采用著各種帶寬削減方法。在這些方法中,作為與本發明有關的帶寬削減方法之一的基帶調制方法,是眾所周知的。
基帶調制是一種將源數據分成m個位并將其變換為m<n的n位變換代碼的方法。但是,m位源數據的記錄·傳輸時間寬度與n位變換代碼的記錄·傳輸時間寬度相同。因此,變換帶碼的位速率高于源數據。就是說,變換帶碼的位速率為源數據的n/m倍。
變換代碼無論是一個變換代碼還是連續變換代碼中的任何一個,使"1"位與"1"位之間的"0"位的個數為預定的d個以上是很費事的。雙值記錄·傳輸信號,因在其變換代碼序列的"1"位的位置極性反轉,所以該雙值記錄·傳輸信號的同極性最短保持時間為變換代碼序列的1位間隔的(d+1)倍。
作為一例,在小型光盤中采用的EFM調制,m=8、n=17、d=2,源數據的8位變換為變換代碼的17位,所以變換代碼的位速率為源數據的(17/8)倍。而記錄·傳輸信號的同極性最短保持間隔為源數據的同極性最短保持時間的(8/17)×3倍,所以記錄·傳輸信號的功率密度集中在比源數據低的區域,因而可使帶寬削減。
在上述小型光盤中采用的EFM調制的情況下,8位的源數據按如下方法變換為17位的代碼數據。
首先,將8位源數據的28=256種變換為分別與其相對應的預先規定的256種的14位代碼。該14位代碼是從位"1"與位"1"之間的位"0"數在2個以上的277種14位代碼中減除21種之后選出的256種。
17位變換代碼是在該14位代碼上附加3位后得到的,附加的3位可根據其他各種要求選取最為適當的。17位變換代碼多于256種。然而,14位代碼部分為256種,并分別1對1地與源數據相對應。另外,即使是在14位代碼中必須含有的14位的端部連接一個代碼的情況下,也能在與相鄰代碼之間附加適當的3位,所以能很容易地避免在17位變換代碼序列中出現在"1"位之間所夾的"0"位的個數處于1以下的情況。
如將在EFM調制中附加的3位改為2位,則成為將8位源數據變換為16位變換代碼的方式,可以得到同極性最短保持間隔為源數據同極性最短保持時間的(8/16)×3倍的、功率密度集中在更低區域的記錄·傳輸信號。即使在按這種方式變換的16位變換代碼序列中,也能利用附加的2位避免出現在"1"位之間所夾的"0"位的個數處于1以下的情況。
但是,為了使功率密度集中在更低區域,而將記錄·傳輸信號(例如8位源數據)變換為15位變換代碼的方法,借以實現同極性最短保持間隔為源數據同極性最短保持時間的(8/15)×3倍的方式,卻不能使用與上述同樣的附加位的方法。其原因是在14位的端部連接一個代碼時,只要插入附加的1位就不能避免在15位變換代碼序列中出現在"1"位之間所夾"0"位的個數處于1以下的情況。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將m位的源數據變換為n位的變換代碼時、不像現有技術那樣,在換為比n小的q位中間代碼后不采用對其附加(n-q)位的方法、而能很容易地直接變換為n(>m)位變換代碼的用于進行代碼變換及其反變換,即譯碼的裝置和方法以及記錄媒體。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備有第1變換裝置,用于對于滿足m>1、n>1、m<n的整數,將以m位構成的全部2m種源數據變換為與其相對應的預先規定的、由n位構成的,彼此各不相同的2m個第1變換代碼;第2變換裝置,用于在k為2以上的整數的條件下,將從上述全部2m種源數據中選取各自不同的1種以上的。屬于從第1群到第k群的源數據分別變換為預定的n位構成的第2變換代碼,使多種預定的屬于上述第1群的源數據中屬于第k群的源數據與上述第1變換代碼完全不同;由第3開始到第(k+1)的變換裝置,用于將在上述第2變換裝置中將屬于上述第1群的源數據的變換之后接著再進行變換的、從上述第2群開始屬于第k群的源數據變換為預先規定的、由n位構成的第3到第(k+1)變換代碼,其中包含與上述第1變換代碼內容相同的變換代碼;由此可滿足在由這些變換裝置連續輸出的變換代碼的位串中在"1"位之間所夾的"0"位的個數不超過預定的在最小個數和最大個數之間的預定范圍以內的限制條件。
本發明還采用與上述變換裝置相對應的反變換裝置,對按如上所述方式變換的變換代碼進行反變換后的解譯。
利用上述裝置,分段進行代碼變換,可滿足在連續輸出的變換代碼的位串中在"1"位之間所夾的"0"位的個數不超過預定的在最小個數和最大個數之間的范圍以內的限制條件。
圖1A是表示本發明的代碼變換裝置的簡圖。
圖1B是表示本發明的譯碼裝置的簡圖。
圖2是表示代碼變換處理步驟的流程圖。
圖3同樣是表示代碼變換處理步驟的流程圖。
圖4是表示譯碼處理步驟的流程圖。
圖5是列出在進行代碼變換處理時在位的連接部形成特定關系的輸入位的值組合說明圖。
圖6同樣是列出在進行代碼變換處理時在位的連接部形成特定關系的輸入位的值組合說明圖。
圖7A、圖7B、圖7C是表示表A內容的說明圖。
圖8A、圖8B是表示表B內容的說明圖。
圖9A、圖9B是表示表C內容的說明圖。
圖10是表示表D內容的說明圖。
圖11A、圖11B是表示表E內容的說明圖。
圖12是表示表F內容的說明圖。
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A示出代碼變換裝置的框圖,圖1B示出譯碼裝置的框圖。而圖2、圖3則是用流程圖表示將8位變換為15位代碼的變換裝置的運作。圖4用流程圖表示將原來的15位代碼解譯為8位代碼的譯碼裝置的運作。此外,在圖5、圖6中,給出在進行代碼變換時,在前后代碼的連接處對為滿足夾在"1"位之間的"0"位的個數不超過最小個數和最大個數的范圍以內的限制條件所準備的變換條件進行判斷的表。
首先,說明在本發明中占重要位置的變換表的內容。本實施例是適用于按照特定規則將8位數字代碼變換為15位代碼的8/15調制的實施例,對于調制代碼序列,實現在"1"位與"1"位之間至少存在2個以上"0"位的調制代碼序列,在NRZI后數據的同極性最短保持間隔Tmin為[(8/15)×3]T=1.6T(T為調制前數據的周期)、檢測窗口寬度TW為(8/15)T=約0.53T,可以預見到光盤記錄密度會有所提高。
作為將8位源數據變換為15位調制代碼用的表,準備有A~F共6種。以下分別對各表進行說明。
(表A)表A是從構成“……00”的189種15位代碼中除去以下14之后的175種代碼(右端2位為00)。表A對以十進制表示時的0~174的8位源數據進行變換。
00000 00000 0000010000 00000 0000001000 00000 0000000100 00000 0000000000 10000 0000000000 00100 0000000000 00010 0000000000 00010 0100000000 00010 0010000000 00001 0000000000 00001 0010000000 00000 1000000000 00000 01000
00000 00000 00100表A的全部代碼,如圖7A、圖7B、圖7C所示。
在表A的輸出代碼中,0連續最多的數、即各代碼內的最大游程長度,如在“10000 00000 00100”中所看到的為11。
另外,右端游程長度最小為2、最大為11,左端游程長度最小為0、最大為7。
開頭為1的代碼有59種。
(表B)表B是從構成“……10”的88種15位代碼除去以下7種后的81種代碼(右端2位為10的代碼)。表B對以十進制表示時的175~255的8位源數據進行變換。
00000 00000 0001010000 00000 0001000000 00100 0001000000 00100 1001000000 00010 0001000000 00001 0001000000 00000 10010表B的全部代碼,如圖8A、圖8B所示。
在表B的輸出代碼中,各代碼內的最大游程長度,如在“01000 0000000010”中所看到的為11。
另外,右端游程長度為1,左端游程長度最小為0、最大為6。
開頭為1的代碼有27種。
(表C、D)對于表C、D,首先準備是從構成“……001”的129種15位代碼除去以下14種后的115種代碼。
00000 00000 0000100000 00001 0000100000 00010 00001
00000 00100 0000110000 00000 0000100000 00000 0100100000 00010 0100100000 00100 0100100000 10010 0100100100 10000 0100101001 00000 0100110010 00000 0100100000 00000 1000100000 00100 10001這115種15位代碼中,各代碼內的最大游程長度,如在“01000 0000000001”中所看到的為12。
另外,右端游程長度為0,左端游程長度最小為0、最大為6。
表C、D采用其中的代碼設定如下。
(表C)表C用上列115種中右端為“……0001”的81種且左端游程長度與表B一致的代碼構成。
表C對175~255的8位源數據進行變換,其變換輸出的右端4位全部為0001。該表C的全部代碼,如圖9A、圖9B所示。
(表D)表D用上列115種中右端為“……001001”的34種且左端游程長度與表A一致的代碼構成。
表D是在用表A進行變換時,對于右端6位全為“0”的0~33的8位源數據進行變換,其變換輸出的右端6位全部為001001。該表D的全部代碼,如圖10所示。
(表E)表E由從15位代碼中開頭為00、末尾為00的88種“00……00”代碼中除去以下2種后的86種代碼構成。
00000 00000 0000000100 00000 00000表E的全部代碼,如圖11A、圖11B所示。
在表E的輸出代碼中,各代碼內的最大游程長度,如在“00100 0000000100”中所看到的為9。
另外,右端游程長度最小為2、最大為11,左端游程長度最小為2、最大為12。
(表F)表F由將表E的86種輸出代碼中形成“00……0000”的39種代碼變換為“00……0010”后的代碼構成。
在表F的輸出代碼中,各代碼內的最大游程長度,如在“00000 0000010010”中所看到的為10。
另外,右端游程長度為1,左端游程長度最小為2、最大為10。表F的全部代碼,如圖12所示。
將以上所述的表A~表F的15位代碼種類及其內容的特征部歸納后,如下所述。
表A,為175種,(代碼末尾…00)表B,為81種,(代碼末尾…0010)表C,為81種,(代碼末尾…0001)表D,為34種,(代碼末尾…001001)表E,為86種,(代碼開頭00…、末尾…00)表F,為39種,(代碼開頭00…、末尾 …0010)代碼種類總計為496種。
另外,將上述表中15位代碼的相互關系歸納后,如下所述。*表A、B、C的全部代碼彼此不重復。*表C、D的全部代碼在其他表中不存在。*表C的左端游程長度與表B的左端游程長度一致。*表D的左端游程長度與表A的左端游程長度一致。*表E的86種代碼中有76種存在于表A內。*表F的39種代碼中有34種存在于表B內。*表F的左端游程長度與表E的左端游程長度一致。
在對以上各表的說明中,僅給出與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的內容,以下,說明怎樣將源數據分配于各表、及其設計方法。
(1)源數據0~174(175種)分配于表A。
在表A中右端游程長度在6以上的34種源數據(0~33),還分配到表D。
在表A中開頭位為1的59種源數據,還分配為表E的86種中的59種。
(2)源數據175~225(81種)分配于表B及表C兩個表內。
在表B中開頭位為1的27種源數據,還分配為表E的86種中的27種。
(3)表E的一部分代替代碼在表E中右端游程長度在4位以上的39種源數據,還分配到為表F。
(調制算法基本)其次,根據上述設計條件制成各表后,對輸入源數據的變換(使用各表)按照如下算法進行換算。
(1)對源數據0~174包括由下一個源數據決定當前源數據的變換表的情況,進行完整的1字節變換。
(1a)即,當輸入了除分配給表D的34種之外的141種源數據時,不管下一個數據如何,都用表A進行變換。
(1b)當也輸入了分配給表D的34種源數據時,如將其用表A變換后的15位代碼與將接著的第2字節用表A或表B變換后的15位代碼的連接部分的游程長度超過13,則改用表D代替表A進行變換,否則應按照表A進行變換。
如換一種說法,即0~174的源數據基本上用表A變換,但如所輸入的源數據在接著的下一個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的連接部分處的“0”連續在13個以上時,則應按D表進行變換。這種情況如圖5所示,當前源數據屬于C1群,下一個源數據屬于C2群。
(2)對源數據175~255(2a)下一個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如果是開頭位為0的170種中的任何一種時,當前源數據由表B進行完整的1字節變換后結束。
(2b)接著,第2字節的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如果是開頭位為1的86種中的任何一種時,按以下步驟進行2字節完成變換。
首先,對最初的源數據175~255,確定用表C而不是用表B進行變換。
接著對屬于86種中任何一種的第2字節的源數據用表E或表F進行如下變換。
用表E變換后,對15位代碼的右端游程長度在6以上的17種源數據執行如下的處理。即,當上述第2字節的源數據以表E變換后的15位代碼與接著的第3字節的源數據以表A或表B變換后的15位代碼的連接部分上的游程長度超過13時(圖6中當前源數據屬于C3群、下一個源數據屬于C2群時),在按表E變換后以表F進行變換,否則以表E變換完成第2字節。
對以上175~255源數據歸納如下。第1個源數據基本上以表B進行變換,但接著的下一個第2個源數據以表A或以表B變換后,如屬于左端為“1”的86種源數據時,第1個源數據以表C進行變換。而這時接著的第2個源數據應以表E或表F進行變換。即,用表C變換后必須用表E或表F進行變換。
以表E變換、還是以表F變換,決定于接著的第3個源數據的內容。基本上是以表E進行變換,但第3個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的15位代碼與用表E變換后的第2個源數據的15位代碼的連接部分上的“0”連續13個以上時,第2個源數據應以F表進行變換。
(調制算法任選)對源數據0~174也可進行如下處理。
在前一種調制算法中,在分配給表D的34種代碼中所包含的當前源數據以表A變換后的15位代碼與下一個源數據以表A或表B變換后的15位代碼的連接部分上游程長度超過13時,當前源數據用表D變換,否則應以表A進行變換。
在這種情況下,如連接部分的游程長度在2以上12以下時,也可在以表A或表D變換的代碼中選擇調制信號的直流分量少的一種。
另外,對源數據175~255,也可進行如下的處理。
在前一種調制算法中,在決定用表E和表F中哪一個表對第2個源數據進行變換時,要根據第3個源數據的內容決定。即基本上以表E進行變換,但第3個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的15位代碼與用表E變換第2個源數據后的15位代碼的連接部分上的“0”連續在13個以上時,第2個源數據應以F表進行變換。
在這種情況下,如連接部分的游程長度在2以上、12以下時,也可在以E或表F變換的代碼中選擇調制信號的直流分量少的一種。
(解調算法)以下,說明將按如上所述用表A~F進行代碼調制后的15位代碼解譯為原來的源數據時的算法。
譯碼可作為簡單的1字節或2字節的完成變換使用。
對輸入的15位代碼用表A、B、C、D中的任何一個進行譯碼。表A、B、C、D的15位代碼,由于彼此構成互不重復的代碼,所以可進行單值的準確譯碼。
如對當前輸入的15位代碼用表C譯碼時,下一個輸入15位代碼應以表E或表F進行譯碼。
如上所述,從8位數據到15位代碼的調制,可以從15位代碼一次恢復為8位數據。即,當將m位源數據變換為n位變換代碼時,在一旦如現有技術一樣變換為比n小的q位中間代碼后,不采用對其附加(n-q)位那樣的復雜方法,而能很容易地直接變換為n(>m)位變換代碼,或也可以直接對其進行反變換。
上述算法,是源數據1字節完成變換或2字節完成變換的8/15-PLL(2、12)調制解調。
調制雖然必須以最多3字節寬度對源數據進行監視,但調制結果以2字節寬度完成。此外,解調簡單,只是反復對每一調制代碼參照變換表按1字節解調、同時對下一個調制代碼的解調采用的變換表進行判斷。參照的8位15位間的變換表有6種,總計496種代碼(詳細內容為,基本變換表2種、256代碼;代替表4種、240代碼)。
其次,試用具體的源數據說明本發明的調制、譯碼運作。
圖1A示出調制框圖,與其對應的流程圖示于圖2、圖3。而圖1B示出譯碼框圖,與其對應的流程圖示于圖4。現參照圖1A、圖2、圖3進行說明。
在輸入端IN供給8位代碼,供給到8位寄存器R0。現在,每個8位的原數據字節值按200→178→100的順序輸入。首先將最初的1字節存儲在寄存器R0內(步驟S11)。然后由控制單元U1對寄存器R0內的值進行判斷。在本例中,因R的值(=200)在175以上(步驟S12),所以控制單元U1轉移到圖3的步驟S21,將下一個字節存儲在寄存器R1內。然后由控制單元U1對寄存器R1內的值進行判斷。此時,寄存器R1內的值即178存在于表E內。
因此,控制單元U1用表C將寄存器R0內的值200變換為15位代碼,并輸出“100100001000001”(步驟S24)。
接著,將寄存器R1內的內容移送到寄存器R0(步驟S25)。寄存器R0內的值變為178。然后將下一個1字節的值100存儲在寄存器R1內。R0的值178在C3群(圖6)內,在對應的C2群中沒有R1的值100(步驟27)。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以表E將值178變換為15位代碼(步驟28),并輸出“001001000000000”。接著,將R1的內容移送到R0。因此R0的值變為100(步驟S30)。然后,由控制單元U1對該值進行判斷,進行圖2的步驟S12、S13以后的處理。
每個8位原數據字節值的輸入200→178,按照以上程序被變換為100100001000001001001000000000另外,圖2中的步驟S13~S15…的程序,意味著如下的變換處理。即,0~174的源數據在被變換時,如所輸入的源數據在接著的下一個源數據用表A或表B變換后的連接部分上的“0”連續在13個以上時(可能由0~33的源數據引起),應以D表進行變換,除此之外應以表A進行變換。必須在步驟S16進行上述判斷,這可以利用在控制單元U1的判斷部中準備的如圖5所示的表來實現。
以下,說明對上述15位的2字節進行譯碼時的運作。在圖1B中示出基本框圖,圖4中示出處理程序。現在,假定被譯碼的變換代碼為在上例中給出的代碼。該輸入代碼序列100100001000001001001000000000,通過輸入端將開頭15位存儲在寄存器R2內。用將所有的表A~D合成后的反變換表對寄存器R2中的代碼進行譯碼(步驟S31、S32)。于是,作為譯碼輸出,得到原來的源數據200。控制單元U2判斷最初的輸入代碼15位是否用表C的反變換表進行了譯碼(步驟S33)。在本例的情況下,由于最初的輸入代碼15位用表C的反變換表進行了譯碼,所以將接著的下一個輸入代碼15位存儲在寄存器R2內,并用將表E及表F合成后的反變換表對其進行譯碼(步驟S34、S35)。因此,作為譯碼輸出,得到原來的源數據178。
可是,如深入地注意檢查在上述例中的變換代碼表,可以看到用表E的反變換表譯碼為178的代碼,在表A中可譯碼為7。這樣一來,即使是不同的原數據,也能在不同的表中變換為同一個代碼,所以即使因各種限制條件而使代碼數相對于實際需要數不夠用時,仍能進行可靠的變換/譯碼,這一點也是本發明的特征。
在以上說明中,對將表A~F作為存儲變換代碼的存儲器進行了說明,但當然也可構成與該表A~F具有同樣的數據產生功能的邏輯電路或運算電路。
如上所述,如采用本發明,則當將m位的源數據變換為n位的變換代碼時,能夠很容易地直接變換為n(>m)位變換代碼,并能對其進行反變換。
以上說明的本發明,適用于數字數據的記錄傳輸,在應用于記錄再生系統、傳輸接收系統、采用光盤的數據處理系統時,可獲得有效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第1變換裝置(A、B),用于針對于滿足m>1、n>1、m<n的整數,將由m位構成的全部2m種源數據變換為與其相對應的預先規定的、由n位構成的、彼此各不相同的2m個第1變換代碼;第2變換裝置(C、D),用于取設k為2以上的整數,從上述全部2m種源數據中選取各自不同的1種以上屬于從第1群到第k群的源數據分別變換為預定的n位構成的第2變換代碼,使多種預定的屬于上述第1群的源數據中屬于第k群的源數據與上述第1變換代碼完全不同;自第3開始到第k+1的變換裝置(E、F),用于將在上述第2變換裝置中將屬于上述第1群的源數據變換之后接著再進行變換的、從上述第2群開始屬于第k群的源數據變換為預先規定的、由n位構成的第3到第k+1變換代碼,其中包含與上述第1變換代碼內容相同的變換代碼;由此可滿足在由這些變換裝置連續輸出的變換代碼的位串中央在"1"位之間所夾的"0"位的個數不超過預定的在最小個數和最大個數之間的預定范圍內的限制條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m為8、n為15、k為2。
3.一種代碼譯碼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第1譯碼裝置(A+B+C+D),用于針對滿足m>1、n>1、m<n的整數,以n位構成的多于2m種的變換代碼解譯為由m位構成的全部2m種源數據;自第2起的第k+1譯碼裝置(E+F),用于將k取2以上的整數k,將多于2m種的全部變換代碼中從屬于第1群的變換代碼到屬于第k群的變換代碼分別解譯為多種預定的m位的源數據、并進行輸出,當將從屬于第1群的變換代碼到屬于第k群的變換代碼順序連續輸入時,在以上述第1譯碼裝置將屬于第1群的變換代碼解譯為源數據后,使從屬于第2群的變換代碼到屬于第k群的變換代碼與第1譯碼裝置的情況不同;由于滿足變換代碼的位串中在"1"位之間所夾"0"位的個數不超過預定的在最小個數和最大個數之間的預定范圍以內的限制條件,所以,即使存在與不同的源數據相對應的、由n位構成的同一內容的變換代碼,也仍能進行正確的解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代碼譯碼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m為8、n為15、k為2。
5.一種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碼位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的變換方式對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當以上述變換裝置A對上述0~174的源數據的進行變換之后,接著以變換裝置A或B對下一個源數據進行變換之后,變換代碼連接部的0在連續13個以上時,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D代替上述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的裝置;當以變換裝置A或B對接在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之后的第2個源數據進行變換時,如果遇有左端為1的源數據,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C代替上述變換裝置B對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進行變換的裝置;在以上述變換裝置C進行變換后,基本上是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上述第2源數據進行變換,但又以變換裝置A或B對后來的第3個源數據進行變換之后,其變換代碼與上述第2源數據的變換代碼的連接部的0連續13個以上時,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F代替上述變換裝置E進行變換的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變換裝置A至F是存儲器化后的變換表。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變換裝置A用于儲存175種15位變換代碼、上述變換裝置B用于儲存81種15位變換代碼、上述變換裝置C用于儲存81種15位變換代碼、上述變換裝置D用于儲存34種15位變換代碼、上述變換裝置E用于儲存86種15位變換代碼、上述變換裝置F用于儲存39種15位變換代碼。
8.一種代碼變換方法,其特征在于準備有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對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并具備當以上述變換裝置A執行對上述0~174的源數據的變換之后,接著以變換裝置A或B對下一個源數據進行變換,當在此以后的變換代碼連接部的0在連續13個以上時,即改用上述變換裝置D代替上述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的程序;當以變換裝置A或B對接在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之后的第2源數據進行變換時,如果遇有左端為1的源數據,即改用上述變換裝置C代替上述變換裝置B對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進行變換的程序;在以上述變換裝置C進行變換后,基本上是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上述第2源數據進行變換,但以變換裝置A或B對接著的第3個源數據進行變換后的變換代碼與上述第2源數據的變換代碼的連接部的0在連續13個以上時,即改用上述變換裝置F代替上述變換裝置E進行變換的程序。
9.一種譯碼裝置,其特征在于這是用來對于經過變換裝置進行代碼變換生成的15位代碼進行反變換的裝置,該變換裝置包括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碼位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對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的變換方式,針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為了對于經由上述變換裝置進行變換生成的15位代碼進行反變換,該譯碼裝置具有第1譯碼裝置,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或C、或D的反變換裝置進行解譯;還有及第2譯碼裝置,當在上述第1譯碼裝置中采用了上述變換裝置C的反變換裝置時,則應以上述變換裝置E或F的合成反變換裝置對下一個15位代碼進行解譯。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譯碼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變換裝置A、B、C、D、E、F分別存儲175種、81種、81種、34種、86種、39種15位代碼,在上述第1及第2譯碼裝置中存儲與上述15位代碼對應的反變換代碼。
11.一種譯碼方法,其特征在于這是用來對于經過列變換裝置進行代碼變換生成的15位代碼進行反變換的裝置,該變換裝置包括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碼位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對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該譯碼方法采用上述變換裝置A、或B、或C、或D的反變換裝置對輸入的15位代碼進行解譯,在解譯過程中如果遇有采用上述變換裝置C的反變換裝置進行解譯時,對下一個15位代碼則應以上述變換裝置E或F的合成反變換裝置進行解譯。
12.一種記錄媒體,它以采用下列變換裝置進行代碼變換而生成的15位代碼作為信息源,即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碼位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對采用以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
13.一種代碼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變換裝置A,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174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B,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2位都為1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C,用于產生與采用十進制表示的175~255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4位都是0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游程長度與變換裝置B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D,用于針對上述變換裝置A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采用該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6位全部是0的、以十進制表示的0~33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右端6位都是001001、且從左端到最初的"1"位的碼位長度與變換裝置A的相等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E,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A或B對采用十進制表示的0~255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左端的1位為1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的左端2位為00、右端2位為00的15位代碼;變換裝置F,用于在以上述變換裝置E對以該變換裝置E為變換對象的源數據進行變換時,產生與右端4位為0000位、左端2位為00的源數據相對應的變換代碼,該變換代碼是將上述右端4位變換為0010的15位代碼;當以上述變換裝置A執行對上述0~174的源數據進行變換之后接著以變換裝置A或B對下一個源數據進行變換之后,在變換代碼連接部的0在連續13個以上時,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D代替上述變換裝置A進行變換,當在上述連接部的0在在2個以上12個以下時,即從經過上述變換裝置A和D變換的變換代碼中選取調制信號的直流分量少的一種的裝置;當以變換裝置A或B對緊接在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之后的第2源數據進行變換時,如遇有左端為1的源數據,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C代替上述變換裝置B對上述175~255的當前源數據進行變換;在以上述變換裝置C進行變換之后,基本上是采用上述變換裝置E對上述第2源數據進行變換,但當以變換裝置A或B對緊接的第3個源數據進行變換之后,在變換代碼與上述第2源數據的變換代碼的連接部的0在連續13個以上時,即采用上述變換裝置F代替上述變換裝置E進行變換、而在上述連接部的0在2個以上12個以下時,即從經過上述變換裝置E和F變換的變換代碼中選取調制信號的直流分量少的一種的裝置。
全文摘要
能夠將m位的源數據很容易地直接變換為n(>m)位變換代碼,并能很容易地對其進行反變換。將以表A~表F的變換代碼即15位代碼的種類及其內容的特征部歸納為表A,為175種,(代碼末尾…00);表B,為81種,(代碼末尾…0010);表C,為81種,(代碼末尾…0001);表D,為34種,(代碼末尾…001001);表E,為86種,(代碼開頭00…、末尾…00);表F,為39種,(代碼開頭00…、末尾…0010)。由控制單元將當前源數據存入寄存器R0、將下一個源數據存入寄存器R1,判斷前后源數據的連接部的游程長度是否滿足條件,并選擇使用表以得到最終的變換代碼。
文檔編號H03M5/14GK1150871SQ9619033
公開日1997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1996年4月9日 優先權日1995年4月12日
發明者平山康一, 石澤良之, 田中伸一, 島田敏幸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 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