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冷散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冷散熱器,包括散熱底座,該散熱底座開設有第一水路槽以及第二水路槽,第一水路槽和第二水路槽均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開設于散熱底座的端面;散熱底座內開設有第一水道以及第二水道,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以深孔鉆加工的方式形成于散熱底座內,第一水道的一端連通至散熱底座的外部,第一水道的另一端連通至第一水路槽;第二水道的一端與第一水道連通,第二水道的另一端與第二水路槽連通;蓋板組件,蓋板組件包括封裝于第一水路槽端面的第一蓋板以及封裝于第二水路槽端面的第二蓋板,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散熱底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水冷散熱器,其加工效率高,生產周期短,且散熱效果好。
【專利說明】
一種水冷散熱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冷散熱器。
【背景技術】
[0002]冷散熱系統利用栗使散熱管中的冷卻液循環并進行散熱,在散熱器上的吸熱部分(在液冷系統中稱之為吸熱盒)用于從電腦CPU、北橋、顯卡上吸收熱量,吸熱部分吸收的熱量通過在機身背面設計的散熱器排到主機外面。但現有的水冷散熱器的散熱器下料、加工效率均較為低下,且生產周期長,散熱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冷散熱器,其加工方便,且散熱效果好。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水冷散熱器,包括,
[0006]散熱底座,該散熱底座開設有第一水路槽以及第二水路槽,第一水路槽和第二水路槽均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開設于散熱底座的端面;
[0007]散熱底座內開設有第一水道以及第二水道,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以深孔鉆加工的方式形成于散熱底座內,第一水道的一端連通至散熱底座的外部,第一水道的另一端連通至第一水路槽;第二水道的一端與第一水道連通,第二水道的另一端與第二水路槽連通;
[0008]蓋板組件,蓋板組件包括封裝于第一水路槽端面的第一蓋板以及封裝于第二水路槽端面的第二蓋板,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散熱底座上。
[0009]優選的,第一水路槽包括第一腔體和多個第一間隔板,第一腔體沿散熱底座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一間隔板沿散熱底座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一間隔板之間形成第一水路;各第一水路相互連通。
[0010]優選的,第二水路槽包括第二腔體和多個第二間隔板,第二腔體沿散熱底座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二間隔板沿散熱底座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二間隔板之間形成第二水路;各第二水路相互連通。
[0011]優選的,第一水道包括第一水路段和第二水路段,第一水路段沿散熱底座的外壁延伸至第一水路槽的一端,第二水路段沿第一水路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外壁并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
[0012]優選的,第二水道包括第三水路段和第四水路段,第三水路段沿散熱底座的外壁延伸至第二水路槽的一端,第四水路段沿第二水路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外壁并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且第四水路段與第二水路段連通。
[0013]優選的,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摩擦焊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散熱底座上。
[0014]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水路槽和第二水路槽以及相應的用于進水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集成于散熱底座上,方便加工,且散熱效果好;另外,第一水路槽和第二水路槽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進行加工;同時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以深孔鉆加工形成,均能提高整個散熱器的加工效率;而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焊接的方式與散熱底座進行固定,使得連接效果穩定。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0、散熱底座;11、第一水路槽;111、第一腔體;112、第一間隔板;12、第二水路槽;121、第二腔體;122、第二間隔板;131、第一水路段;132、第二水路段;141、第三水路段;142、第四水路段;21、第一蓋板;22、第二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19]如圖1以及圖2所示的一種水冷散熱器,包括散熱底座10和蓋板組件,該散熱底座1開設有第一水路槽11、第二水路槽12,第一水路槽11和第二水路槽12均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開設于散熱底座10的端面;除此之外,散熱底座10內還開設有第一水道以及第二水道,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以深孔鉆加工的方式形成于散熱底座10內,第一水道的一端連通至散熱底座10的外部,第一水道的另一端連通至第一水路槽11;第二水道的一端連通與第一水道連通,第二水道的另一端與第二水路槽12連通;另外,蓋板組件包括第一蓋板21和第二蓋板22分別以焊接的方式封裝于第一水路槽11端面和第二水路槽12端面,從而防止第一水路槽11和第二水路槽12內的水漏出。
[0020]如此,將通過外部注水設備連接在第一水道的位于散熱底座10外的端部,從而對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注水,然后將使整個散熱底座10以水冷的方式對外部發熱器件進行散熱。
[0021]而上述結構中的第一水路槽11和第二水路槽12以及相應的用于進水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集成于散熱底座10上,方便加工,且散熱效果好;另外,第一水路槽11和第二水路槽12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進行加工;同時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以深孔鉆加工形成,均能提高整個散熱器的加工效率;而第一蓋板21和第二蓋板22均以焊接的方式與散熱底座10進行固定,使得連接效果穩定。
[0022]優選的,第一水路槽11包括第一腔體111和多個第一間隔板112,第一腔體111沿散熱底座10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一間隔板112沿散熱底座10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一間隔板112之間形成第一水路;各第一水路相互連通;同樣的,第二水路槽12包括第二腔體121和多個第二間隔板122,第二腔體121沿散熱底座10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二間隔板122沿散熱底座10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二間隔板122之間形成第二水路;各第二水路相互連通。在上述結構基礎上,進入第一水路槽11和第二水路槽12內的水可在多個第一間隔板112和第二間隔板122的作用下分布于不同的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中,擴大整個散熱器的散熱面積。
[0023]優選的,具體第一水道可包括第一水路段131和第二水路段132,第一水路段131沿散熱底座10的外壁延伸至第一水路槽11的一端,第二水路段132沿第一水路槽11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10外壁,同樣的,第二水道包括第三水路段141和第四水路段142,第三水路段141沿散熱底座10的外壁延伸至第二水路槽12的一端,第四水路段142沿第二水路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10外壁并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且第四水路段142與第二水路段132連通,一方面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可分布于整個散熱底座10上,另一方面,也方便深孔鉆對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的加工。
[0024]而第一水路段131沿散熱底座10的外壁延伸至第一水路槽11的一端可形成進水口,第三水路段141沿散熱底座10的外壁延伸至第二水路槽12的一端則可形成出水口,與此同時,第二水路段132和第四水路段142延伸至散熱底座10外壁的端部均可并以氬弧焊的焊接方式進行封堵,如此以使整個水路只能單一從進水口進水,出水口出水,方便操作。另外,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則可防止焊區的氧化。
[0025]當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蓋板21和第二蓋板22均可以用摩擦焊的焊接方式在散熱底座10上,焊接速度快,可進一步提高整個散熱器的加工速度。
[0026]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熱底座,該散熱底座開設有第一水路槽以及第二水路槽,第一水路槽和第二水路槽均以數控加工的方式開設于散熱底座的端面; 散熱底座內開設有第一水道以及第二水道,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均以深孔鉆加工的方式形成于散熱底座內,第一水道的一端連通至散熱底座的外壁,第一水道的另一端連通至第一水路槽;第二水道的一端與第一水道連通,第二水道的另一端與第二水路槽連通; 蓋板組件,蓋板組件包括封裝于第一水路槽端面的第一蓋板以及封裝于第二水路槽端面的第二蓋板,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散熱底座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水路槽包括第一腔體和多個第一間隔板,第一腔體沿散熱底座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一間隔板沿散熱底座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一間隔板之間形成第一水路;各第一水路相互連通。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水路槽包括第二腔體和多個第二間隔板,第二腔體沿散熱底座的長度方向延伸,多個第二間隔板沿散熱底座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列,相鄰兩第二間隔板之間形成第二水路;各第二水路相互連通。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水道包括第一水路段和第二水路段,第一水路段沿散熱底座的外壁延伸至第一水路槽的一端,第二水路段沿第一水路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外壁并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水道包括第三水路段和第四水路段,第三水路段沿散熱底座的外壁延伸至第二水路槽的一端,第四水路段沿第二水路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熱底座外壁并以氬弧焊焊接的方式進行封堵,且第四水路段與第二水路段連通。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均以摩擦焊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散熱底座上。
【文檔編號】G06F1/20GK205694045SQ201620661833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8日 公開號201620661833.7, CN 201620661833, CN 205694045 U, CN 205694045U, CN-U-205694045, CN201620661833, CN201620661833.7, CN205694045 U, CN205694045U
【發明人】徐海根
【申請人】深圳市華盛源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