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層帶通濾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包括多個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多層帶通濾波器。
背景技術:
:現有小型和低成本的高頻率帶通濾波器是由在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結構內提供的多個LC共振器形成。在專利文獻1到4中對這種多層帶通濾波器進行了描述。參考圖1對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結構進行描述。圖l(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電路圖。圖l(B)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橫截面視圖。該濾波器包括多個感應耦合(磁耦合)的LC并聯共振電路。線圈Ll、L2、L3…Ln和電容器Cl、C2、C3…Cn形成多個LC并聯共振器。相鄰對共振器的線圈是磁耦合的。如圖1(B)所示,電容器電極圖案12和線圈圖案13通過印刷在第一層10-1、第二層10-2以及第三層10-3上形成。共振器通過這些層形成。即,電容在接地電極11和各個電容器電極圖案12之間形成。置于各層中的兩層上的線圈圖案13通過隱通孔14導電耦合。多個這種共振器在第四層10-4之下的各層中堆疊,使得相鄰線圈對磁耦合。在專利文獻2中,多個LC共振器在包括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體中通過多個由電容形成電極形成的電容和各個電容形成電極的電感形成。在該疊層體中,相鄰對的LC共振器以疊層體厚度方向被置于不同高度,且電磁耦合。通過將疊層體中的多個LC共振器以疊層體的厚度方向置于不同高度,可減小元件尺寸,同時維持帶通濾波器的設計所需的LC共振器之間的物理距離。在專利文獻3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各個第一濾波器線路和第二濾波器線路包括兩根平行線路并被置于互連層的一部分中。第一濾波器線路和第二濾波器線路被置于不同電路層中,并相互平行地面對。第一濾波器線路的一端與第二濾波器線路的一端電氣連接。這樣,形成了兩條線路通過電介質層折疊的濾波器單元。在專利文獻4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共振器的兩條帶狀線被置于同一層內,且它們之間有預定的間隔,以便于電磁耦合。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o.4-6911[專利文獻2]日本未經審査的實用新型登記申請公開No.2000-201001[專利文獻3]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o.2003-198226[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手冊No.02/00922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在專利文獻1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因為各個LC并聯共振器的線圈具有雙層線圈圖案,所以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磁耦合被不利地增大。此外,因為該線圈是通過雙層線圈圖案形成的,所以線圈的Q值劣化,且因此,多層帶通濾波器的插入損耗不利地增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充分地增大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的距離。從而,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厚度被不利地增大。在專利文獻2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使用了電容器的自共振。該LC并聯共振器由電容器電極的電容分量和電容器電極的電感分量形成。因此,不能實現具有所需電感的共振器,且因此,不能獲得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低損耗特性。在專利文獻3和4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可實現小型和低損耗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然而,在為了獲得從通帶到通帶外的陡峭的衰減特性而提供多級共振器時,兩級濾波器在層方向上堆疊,且帶狀線在厚度方向上耦合。因此,在配置多級濾波器時,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厚度不利地增大。此外,在這種現有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在將通過電容器電極和電感電極形成的LC并聯共振器置于疊層體中使得鄰接電感器電極感應耦合時,帶通特性的波動(偏差)在通帶中不利地發生。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從通帶到該通帶外具有陡峭衰減且在通帶中具有低波動的小型且低損耗的多層帶通濾波器。解決問題的方法(1)所有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包括含有多個電介質層和多個電極層的疊層體、用于使多個LC并聯共振器中置于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與其連接的輸入電極,以及用于使多個LC并聯共振器中置于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與其連接的輸出電極,其中每個電極層中包括電容器電極和電感器電極中的至少一個,至少三個LC并聯共振器由電容器電極和電感器電極形成,且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耦合。多個LC并聯共振器中每一個的電感器電極形成從電感器電極的一端與電容器電極的一端之間的接點開始的回路,在從電感器電極排列的方向看時,由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平面至少部分地重疊,且在從電感器電極排列方向看時,至少兩個耦合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是相反的。(2)所有實施例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且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3)第十一實施例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至少一個包括多個電感器電極。(4)第十二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與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電氣隔離且跨過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延伸的橫向電極。(5)第十二實施例該橫向電極在需要時接地。(6)所有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設置于多個堆疊電介質層的側面的側面電極(通常具有地電位的電極)。設置于該LC并聯共振器的接地側的接地電極通過至少一個連接電極與該側面電極導電耦合。(7)第十四實施例接地電極包括多個子接地電極,每個子接地電極用于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預定幾個,且多個子接地電極在高頻下相互電氣隔離。(8)第一到第十二實施例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感器電極具有由在電介質層堆疊的方向上延伸的通孔電極以及在與該電介質層堆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個線電極形成的線圈的形狀,且該電感器電極和該電容器電極在與電介質層和電極層堆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放置。(9)第一、第四、第八以及第十一到第十九實施例將包括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的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與包括電極中的電容器電極和線路電路中的至少一個的電極層分開放置,并將分別與該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導電耦合的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置于疊層體的側面。(10)第一、第四、第八以及第十一到第十九實施例將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置于其中形成有線電極的電極層和其中形成有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之間。(11)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由安裝于疊層體表面的片狀電容器形成。(12)除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外的所有實施例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在該電容器電極和在該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所在的區域上延伸的公共接地電極之間產生電容,并將該電容器電極置于同一電極層(公共電極層)中。(13)除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外的所有實施例將線電極置于同一電極層中。(14)除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外的所有實施例線電極被排列成相對通過線電極分布區域的中心并與線電極平行延伸的假想中心線成線對稱。(15)第八實施例至少兩個鄰接線電極具有相互不同的寬度。(16)第九和第十實施例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距離在線電極的寬度方向上是不均勻的。(17)第八實施例兩個通孔電極與各個線電極連接,且至少兩個線電極的兩個接點之間的距離是不同的。(18)第十六到第十八實施例將使輸入電極與輸出電極電容耦合的電容器電極置于多個電極層的預定的一個之中。(19)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實施例線電極中的至少一個具有曲折形狀和U型中的一個。(20)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實施例除了輸入側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外的電容器電極在除了位于輸入側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間的區域之外的區域中形成。(21)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實施例將輸入側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設置于不同于形成有其他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的電極層中。(22)第二十實施例線電極由安裝在疊層體表面的片狀電感器形成。(23)除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外的所有實施例在包括線電極的電極層上堆疊的電介質層具有大于或等于6且小于或等于80的相對介電常數,且具有其上包括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的電介質層具有大于或等于20的相對介電常數。(24)所有實施例上述電介質層是由低溫共燒結陶瓷形成。優點(1)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各個電感器電極形成回路。由相互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平面至少部分地重疊。因此,鄰接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耦合(電感耦合)程度可被增大。此外,因為電感器電極可與電容器電極分開形成,所以可形成具有高Q值的電感器,且因此可實現低的插入損耗。更進一步地,因為該共振器不使用電容器的自共振,所以可實現具有所需電感的共振器。因而,在所需通帶中可實現低的插入損耗。再進一步地,因為由至少兩個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可減小插入損耗在該通帶中的的波動,且因此可獲得出色的帶通特性。(2)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且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因此,可更確實地減小插入損耗在該通帶中的波動。(3)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可進一步包括與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電氣隔離,并跨過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延伸的橫向電極。因此,通過簡單地改變該橫向電極的形狀和該橫向電極和該電感器電極之間的距離(該層的厚度),可獲得所需的通帶特性而不用改變該LC并聯共振器的結構。(4)通過將橫向電極接地,可實現具有與不接地的橫向電極的帶通濾波器的特性不同的特性的帶通濾波器。(5)通過對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至少一個提供多個電感器電極,可容易地獲得最適宜的電感。此外,可容易地優化由鄰接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平面之間的重疊引起的耦合(電感耦合)程度。(6)多層帶通濾波器可進一步包括設置于堆疊電介質層側面的側面電極。設置于LC并聯共振器的接地側的接地電極可通過連接電極與該側面電極導電耦合。那時,該連接電極起微小電感器的作用。通過簡單地改變連接電極的形狀(而不改變基本的設計結構),可改變通帶特性。(7)接地電極可包括多個相互電氣隔離的子接地電極。此結構防止不需要的高頻信號在置于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預定幾個之間的接地電極中傳播。因而,可增大通帶之外的衰減。(8)通過在與電介質層和電極層堆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和電容器電極,可將鄰接電感器電極的回路平面之間的距離維持恒定。因此,即使在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堆疊期間發生表面方向上的未對準時,可基本消除該鄰接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之間的未對準。因而,可獲得變化小的帶通濾波器特性。(9)可將包括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的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與包括電極的電容器電極和線電極中的至少一個的電極層分開放置。因此,可將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置于與電容器電極或電感器電極的位置和形狀無關的任一位置。從而,可將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置于包括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體的任一位置。(10)可將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置于其上形成有線電極的電極層和其中形成有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之間。因此,可減小按照切割精確度變化和層的堆疊對準精確度變化的共振頻率的變化。即,因為通孔電極相對于彼此具有高的定位精確度,所以即使在該通孔電極形成的位置由于層堆疊未對準或印刷未對準而相對偏移時,電感器電極也具有所需的電感。因此,在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形成的位置對LC并聯共振器的共振頻率不產生直接的影響。(11)通過使用安裝在疊層體表面的片狀電容器形成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可增大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此外,因為LC并聯共振器可通過僅使用電感耦合來耦合,所以可使該濾波器的設計變得容易。(12)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可在電容器電極和在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所在區域上延伸的公共接地電極之間產生電容。因此,電容是在鄰接的幾個電容器電極之間形成的,且因此可消除對耦合LC并聯共振器周期專用的并為現有多層帶通濾波器所需的電容元件的需求。因而,可改進該共振器的Q值。此外,即使發生其上形成有電容器電極的層的堆疊未對準或印刷未對準時,電容器電極和接地電極之間的電容以及電容器電極和鄰接電容器電極之間的電容不改變。因而,可減小特性的變化。(13)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感器電極可包括在電介質層堆疊方向上延伸的線電極,并且可將該線電極置于同一電極層中。這樣,即使在線電極形成層的印刷未對準或堆疊未對準時也可減小各個電感器電極的電感變化,而該鄰接電感器電極的回路平面之間的距離可在高精度下被維持恒定。因此,可基本消除兩個鄰接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之間的未對準。因而,可獲得變化小的帶通濾波器特性。(14)線電極被如此排列,以便相對通過線電極分布區域的中心并與線電極平行延伸的假想的中心線成線對稱。這樣,可消除輸入和輸出的方向性。因此,即使在將該濾波器以兩個方向安裝到安裝基片上時,也可獲得相同的電氣特性。(15)至少兩個鄰接線電極具有相互不同的寬度。這樣,可微調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的各個電感值。(16)類似地,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距離在線電極的寬度方向上可以是不均勻的。這樣,可改變在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電磁場耦合。因而,可控制輸入和輸出阻抗。(17)兩個通孔電極可與各個線電極連接,并且至少兩個線電極的兩個接點之間的距離可以是不同的。這樣,可微調各個LC并聯共振器的共振頻率。因而,該通帶中的波動可最小化。(18)通過使用安裝于該疊層體表面上的片狀電感器來形成線電極,可實現高電感值的電感器。此外,通過改變片狀電感器,可獲得所需的衰減特性。(19)多個線電極中的至少一個可具有曲折形狀和U型中的一個。這樣,可在有限面積內形成相對較長的線電極。因此,可減小為獲得必要電感所需的面積,且因而可減小整個尺寸。(20)除了輸入側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外的電容器電極,可在除了位于輸入側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間的區域之外的區域中形成。這樣,在該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和在該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間形成的電容可被設置,而不受其他電容器電極影響。因為不需要的耦合不發生,所以可使該通帶任一側的衰減極點的頻率設計變得容易。(21)通過改變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之間的電容,可改變出現在濾波器的衰減帶至少一側的衰減極點的頻率,且因此可控制該濾波器的衰減特性。然而,如果另一電極出現在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之間,則需使用該電極來執行電容控制。因此,控制該電容值是困難的。通過將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置于輸入側和輸出側,且其他電容器電極在不同層中,這些電容器不與其他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耦合。因而,可獲得穩定的電容。結果,可改進衰減極點特性和濾波器特性。此外,因為可只通過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之間的距離來控制電容,所以可使該衰減極點的頻率控制(頻率設置)變得容易。(22)通過為使用電容使輸入電極與輸出電極連接而提供附加的電容器電極,可獲得所需的衰減特性,而不改變該LC并聯共振器的基本結構。(23)通過將堆疊在包括該線電極的電極層上的電介質層的相對介電常數設置為大于或等于6且小于或等于80的值,并將具有其上包括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的電介質層的相對介電常數設置為大于或等于20的值,可增大單位面積的電容。因此,可減小整個尺寸。此外,可減小該電感器Q值的劣化。(24)通過使用低溫共燒結陶瓷來形成電介質層,可增大單位面積的電容。因此,可減小整個尺寸。附圖簡述圖1是專利文獻1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橫截面視圖。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和外部立體圖。圖3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帶通特性圖。圖4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6是在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01>時的該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7是在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變為<111>時的該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8是在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變為<111>、且為獲得所期望通帶而對該濾波器進行設計時的帶通特性圖。圖9是在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10>時的該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IO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該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圖12是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1圖13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14是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5是該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圖16是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7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18是根據第八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9是該濾波器的線電極形成層的平面圖。圖20示出線電極各元件的尺寸改變的三個示例。圖21示出圖20所示的三個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特性圖。圖22是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線電極形成層的平面圖。圖23示出該濾波器的線電極各元件的尺寸改變的四個示例。圖24示出圖23所示的四個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25是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線電極形成層的平面圖。圖26示出該濾波器的線電極各元件的尺寸改變的七個示例。圖27示出圖26所示的七個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28是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29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0是該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31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另一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2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不具有橫向電極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33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具有不接地橫向電極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34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具有接地橫向電極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35是根據第十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6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37是該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圖。圖38是根據第十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9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40是根據第十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1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42是根據第十六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3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帶通特性圖。圖44示出根據第十六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帶通特性圖的比較示例。圖45是根據第十七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6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帶通特性圖。圖47示出根據第十七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帶通特性圖的比較示例。圖48是根據第十八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9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50是根據第十九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1是根據第二十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和外部立體圖。圖52是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3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54是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5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特性圖。圖56是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7是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8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特性圖。圖59是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60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和特性圖。附圖標記1-4多層帶通濾波器6接地端子7,8輸入和輸出端子101,201,301...901,1001接地電極形成層102,202,302,402,902,1002,1006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3,203,303...603,903,1003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4,204,304...504,904,1004線電極形成層105,305,405,905,1005外層106橫向電極形成層109,209-211,309,409,509,1009接地電極111國115,311-313,411-414,1011■1014電容器電極116-120,216-220,316-319,416,418,420,516-518,616-619,1016-1019線電極121,221,321...821,1021,1022輸入和輸出電極122,222,322...722,821-824輸入和輸出電極131-140,231-240,331-336,431-438,1031-1038通孔電極141,241,341,441輸入和輸出部分通孔電極142,342,442輸入和輸出部分通孔電極151,152,153,154,155-158,251-256,351,352,451,452,551接地連接電極Ll-L5電感器Cl-C5電容器C12,C23,C34,C45耦合電容Ml-M4電感耦合100,200,300疊層體160,260,360,460,1060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70橫向電極171-175片狀電感器507,607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形成層(716A,716B)-(720A,720B)片狀電感器連接電極21,23,25,27接地電極形成層22,24,26電感器電極形成層和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8外層33-34接地電極41-43電容器電極51-53電感器電極60,61接地端子71-76接地連接電極81,82輸入和輸出端子91-93通孔電極執行本發明的最佳模式第一實施例參考圖2到圖9對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進行描述。圖2(A)是根據該第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2(B)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如圖2(A)所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線電極形成層104以及外層105。這些層的每一個包括具有形成于電介質層上的預定圖案的電極。通過對這些層進行疊層,形成包括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體。在圖2(A)中,接地電極109在接地電極形成層101的上表面上形成。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輸入和輸出電極121和122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上形成。線電極116到120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此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五個電介質層和四個電極層的疊層體。該多層帶通濾波器還包括形成于該疊層體的端面上的端子電極。在圖2(B)中,疊層體IOO包括上述經疊層的電介質層和電極層。將輸入端子7和輸出端子8置于疊層體100的四個側面的兩個相反側面(端面)上。將接地端子6置于其他兩個側面上。因而,形成多層帶通濾波器l。上述層中的電介質層是由相對介電常數為6到80的低溫共燒結陶瓷(LTCC)形成。此外,在包括線電極的電極層上堆疊的電介質層,即線電極形成層104和外層105,具有在6到80范圍內的相對介電常數。此外,該電容器電極形成層具有大于和等于20的相對介電常數。該電介質層是由包括例如玻璃成分以及氧化釹、氧化鋇和氧化鋁中至少一種的低溫共燒結陶瓷形成。將用于形成該電介質層的材料類似地應用于以下所有實施例。如圖2(A)所示,接地電極109和接地連接電極151和152在接地電極形成層101上形成。接地電極109占據略微小于該接地電極形成層101的平面形狀的面積。接地連接電極151和152與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并從后者延伸到接地電極形成層101的兩個側面。這兩個接地連接電極151和152與圖2(B)所示的接地端子6導電耦合。矩形形狀的五個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以便于相互平行。電容在各個電容器電極111到115與接地電極109之間形成。此外,電容在成對相鄰的電容器電極111到115之間形成。矩形形狀的輸入和輸出電極121和122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上形成,以便于與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的短邊接觸。這兩個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121和122分別與圖2(B)所示的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7和8導電耦合。線路形狀的線電極116到120在該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以便于相互平行。通孔電極131到142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以及線電極形成層104中形成,以便于在層方向上延伸。通孔電極131與線電極116的一端116A以及電容器電極111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2與線電極116的另一端116B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3與線電極117的一端117A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4與線電極117的另一端117B以及電容器電極1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5與線電極118的一端118A以及電容器電極1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6與線電極118的另一端118B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7與線電極119的一端119A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8與線電極119的另一端119B以及電容器電極114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9與線電極120的一端120A以及電容器電極115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40與線電極120的另一端120B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因此,由通孔電極和線電極形成的電感器電極以及該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如下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由該電感器電極形成的術語"回路"指的是從該電容器電極和該電感器電極之間的接點開始的電感器電極的路徑。即,該回路是由從該電容器電極和電感器電極之間的接點開始到通孔電極、到線電極再到另一通孔電極的連接路徑形成的。術語"回路方向"指的是在從線電極排列方向之一觀看時從該回路的起始點開始的轉動方向。例如,在圖2(A)中,在從輸入和輸出電極121—側到輸入和輸出電極122—側來看由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時,由第一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是從電感器電極111和通孔電極131之間的接點(起始點)開始到通孔電極131、到線電極116再到通孔電極132的連接路徑。由第一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由第二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是從電感器電極112和通孔電極134之間的接點(起始點)開始到通孔電極134、到回路電極117再到通孔電極133的連接路徑。由該第二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該回路只有兩個方向逆時針方向和順時針方向。因此,一個方向由"1"指示,另一個方向由"0"指示。表l中示出的五個(五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從該帶通濾波器的輸入側到輸出側可表示成<10101〉。此外,輸入和輸出部分通孔電極14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21以及電容器電極111導電耦合。輸入和輸出部分通孔電極142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22和電容器電極115導電耦合。圖3(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3(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S參數的S21特性)。在圖3(A)中,輸入端子IN對應于與圖2(A)所示的輸入和輸出電極121導電耦合的輸入和輸出端子7。輸出端子OUT對應于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22導電耦合的輸入和輸出端子8。電感器L1代表由通孔電極131和132以及線電極116形成的電感器電極產生的電感。電感器L2代表由通孔電極133和134以及線電極117形成的電感器電極產生的電感。類似地,電感器L3代表由通孔電極135和136以及線電極118形成的電感器電極產生的電感分量。電感器L4代表由通孔電極137和138以及線電極119形成的電感器電極產生的電感分量。電感器L5代表由通孔電極139和140以及線電極120形成的電感器電極產生的電感分量。此外,電容器Cl到C5分別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和接地電極109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電容器C12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1和112之間產生的電容的電容器。類似地,電容器C23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2和113之間產生的電容的電容器。電容器C34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3和114之間產生的電容的電容器。電容器C45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4和115之間產生的電容的電容器。這樣,在從電感器電極的排列方向看由兩個通孔電極和一個線電極形成的電感器電極所形成的回路平面時,該回路的平面至少部分地重疊。因此,至少兩個由鄰接電感器電極形成的電感器是電感耦合的。如圖3(B)所示,在此示例中,可獲得具有3.3GHz到5.3GHz通帶和其他頻率范圍阻帶的帶通濾波器特性。此外,衰減極點發生在6.6GHz,且因此可在該衰減極點周圍范圍內獲得大的衰減。該衰減極點是通過使用交替反極性來電感耦合多個LC并聯共振器生成的。第二實施例圖4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對應于第一實施例的圖2(A)以供比較。因此,相同的標記將用于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于將輸入電極和輸出電極引出的方法以及鄰近LC并聯共振器之間電感耦合的極性序列與第一實施例中的不同。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02、線電極形成層104和外層105的疊層體。接地電極109和接地連接電極151和152在接地電極形成層101上形成。五個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02上形成。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和222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02上形成。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和222分別與電容器電極111和115導電耦合,并引出到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02的任一端部。五個線電極116至ljl20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通孔電極231與電容器電極111以及線電極1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2與線電極1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3與接地電極109以及線電極1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4與線電極1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5與接地電極109以及線電極1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6與線電極118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7與接地電極109以及線電極119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8與線電極119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U4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39與線電極120的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15導電耦合。通孔電極240與線電極120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9導電耦合。因此,由通孔電極和線電極形成的電感器電極及其回路方向如下:表2電感器電極通孔電極線電極回路方向第一電極231,2321161第二電極233,2341170第三電極235,2361180第四電極237,2381190第五電極239,2401201如上所述,由該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第一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與由鄰接該LC并聯共振器的第一電感器電極的電感器電極(第二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相反。此外,由該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第五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與由鄰接該LC并聯共振器的第五電感器電極的電感器電極(第四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相反。由第三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與由第二和第四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相同。因此,在該帶通濾波器的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可表示為<10001>。如上所述,通過反轉由鄰接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尤其通過反轉由該輸入側或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以及鄰近該LC并聯共振器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可減小通帶中的波動。第三實施例參考圖5到圖9對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進行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包括三個LC并聯共振器。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5中示出。在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耦合了五個(五級)LC并聯共振器。類似地,在各級中的電感器電極可由兩個通孔電極和一個線電極形成。圖6到圖9示出在鄰接LC并聯共振器之間電感耦合的極性,即由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改變時,這種三級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特性差異。S卩,圖6到圖9示出帶通特性(S參數的S21特性),其中圖6(八),...,9(八)示出包括通帶和在該通帶以上和以下的衰減范圍的頻率范圍中的特性,而圖6(B),…,9(B)示出尤其在該通帶中的特性。圖6示出在三個(三級)LC并聯共振器耦合成具有<101>的極性序列時,即在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與第二級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使用相反極性進行電感耦合,且第二級LC并聯共振器與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使用相反極性進行電感耦合時的特性。在此情況下,可在2.7到4.8GHz的通帶中獲得低波動帶通特性。圖7示出在只提供相同的耦合極性(<111>),而不改變提供圖6所示的特性的電感器電極的電感和電容器電極的電容時的特性。如由圖7可見,該通帶被減小到3.2GHz到4.0GHz范圍。圖8示出在調整該三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和電容,以使該通帶范圍在該三個(三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11>的情況下為3.0GHz到4.8GHz時的特性。圖9示出在該三個(三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10>時的特性。與圖6所示的極性序列為<101>的情況相比,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高頻區域,且因此無法獲得寬的通帶特性。然而,可獲得足夠寬的頻率范圍和可維持低的插入損耗的衰減。如上所述,通過將由兩個要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方向設置成相反,可在寬的頻率范圍內獲得低插入損耗特性。第四實施例圖10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ll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輸入和輸出電極、接地連接電極、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位置與圖2中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不同。為了比較,與以上用于描述圖2(A)—樣相同的標記將用于描述圖10。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2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線電極形成層104以及外層105的疊層體200。該疊層體200還包括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接地電極109和接地連接電極151到154在接地電極形成層201上形成。這些接地連接電極中的接地連接電極151引出到接地電極形成層201的一個長邊的中間部位。其他三個接地連接電極152到154引出到另一長邊。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和222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上形成。在圖2(A)所示的示例中,兩個輸入和輸出電極引出到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的端邊。然而,在圖IO所示的示例中,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和222引出到同一長邊部位。線電極116到120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通孔電極131與電容器電極111以及線電極116的一端導電耦合。此外,該通孔電極131的中部與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9與電容器電極115以及線電極120的一端導電耦合。此外,通孔電極139的中部與輸入和輸出電極222導電耦合。與圖3(A)所示的等效電路圖不同,在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中,輸入端子IN與電感器Ll的中間部位連接,而輸出端子OUT與電感器L5的中間部位連接。根據這種結構,因為接地連接電極151和接地端子6中的一個位于兩個輸入和輸出電極221和222之間以及兩個輸入和輸出端子7和8之間,所以可阻止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之間不需要的旁路。此外,因為各個輸入和輸出端子與使電容器電極與線電極連接的通孔端子導電耦合,所以引出該輸入和輸出端子的電感器電極的位置可通過改變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的厚度來自由改變。這樣,可獲得所需的輸入和輸出阻抗。第五實施例圖12是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此實施例中,四個接地連接電極151到154從接地電極109引出。此外,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而且,輸入和輸出端子321和322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以便于分別與電容器電極111和115導電耦合。因此,不存在對應于圖2(A)所示的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的層。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類似。圖13所示的等效電路圖與圖3(A)中所示的類似。然而,在圖2(A)所示的結構中,輸入和輸出部通孔電極141和142分別置于輸入和輸出電極121和電容器電極111之間以及輸入和輸出電極122和電容器電極115之間。因此,電氣特性略有不同。第六實施例圖14是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5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在此實施例中,六個接地連接電極151到156從接地電極109引出。此外,電容器電極111到115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而且,輸入和輸出端子321和322分別由電容器電極111和115連續形成。其他結構與第五實施例中的類似。這樣,可在所需位置形成輸入和輸出端子321和322。第七實施例圖16是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7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此實施例中,線電極116到120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此外,輸入和輸出電極421和422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以便于分別與線電極116和120導電耦合。因為輸入和輸出電極421和422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所以可消除對輸入和輸出電極專用的電介質層的需要。在此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因為輸入和輸出電極421和422是分別從線電極116和120的中間位置(中間部位)引出的,所以可獲得圖17所示的等效電路圖。因此,通過確定引出輸入和輸出電極421和422的線電極116和120的位置,可確定輸入側和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的輸入和輸出阻抗。第八實施例圖18是根據第八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如果將第三電感器電極和電容器電極113從圖2(A)中除去,則整個基本結構與圖2(A)中所示的類似。然而,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的線電極216到220的形狀、大小以及位置是不同的。通過確定線電極216到220的形狀、大小以及位置,可確定該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以及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程度。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7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403、線電極形成層404以及外層4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和接地端子。如圖18所示,輸入和輸出電極721和722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403上形成。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上形成的電容器電極411、412、413以及414面對接地電極409。通孔電極44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1以及電容器電極411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42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2以及電容器電極414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1與電容器電極411以及線電極6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2與線電極6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4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3與接地電極409以及線電極6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4與線電極6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4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5與接地電極409以及線電極6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6與線電極618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4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7與電容器電極414以及線電極619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8與線電極619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409導電耦合。因此,該四個(四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耦合的極性序列表示為<1001>。圖19示出在形成四級LC并聯共振器時的線路電容器和與其連接的通孔電容器之間的定位關系。在圖19中,Al到A3分別指示線電極616到619的鄰接幾對之間的距離。Bl到B4分別指示線電極616到619的電極寬度。尺寸Cl到C3指示在電感器電極排列方向上的通孔電極之間的距離。圖20示出上述尺寸改變的三個示例。圖21是示出三個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S參數的S21特性)以及反射特性(S參數的S11特性)的圖。注意,為了消除濾波器的輸入和輸出的方向性,A卜A3且C1:C3。此外,B1=B4且B2^B3。電容器電極411和414分別使用通孔電極431和437與線電極616和619連接。電容器電極411和414的電極大小是相同的。電容器電極412和413分別使用通孔電極434和436與線電極617和618連接。電容器電極412和413的電極大小是相同的。注意,電容器電極411和414的電極大小可與電容器電極412和413的電極大小相同或不同。圖20(A)和21(A)示出參考特性(與其進行比較的特性)。在此實施例中,獲得具有2.8GHz到3.5GH的通帶的帶通特性。圖20(B)和21(B)示出在尺寸C2從圖20(A)和21(A)中的尺寸增大時的參考特性。在此情況下,獲得具有3.2GHz到3.5GHz的通帶的帶通特性。可見,與圖20(A)和21(A)中獲得的相比,圖20(B)和21(B)中的通帶減小了。此外,在圖20(C)和21(C)所示的情況下,可在與圖20(B)和21(B)中基本相同的通帶中獲得較低波動特性。第九實施例圖22是包括五級LC并聯共振器的帶通濾波器的線電極形成層的平面圖,并示出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間隔Al到A4。在圖22中,區域LA代表其上分布有線電極的區域。直線VCL代表通過區域LA的中心點并與各個線電極平行延伸的假想的中心線。在該第九實施例中,在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距離Al到A4改變時,對該濾波器特性的改變進行了描述。圖23示出距離Al到A4以四種模式進行改變的示例。圖24(A)到24(D)代表在圖23所示的四種情況下的帶通特性。在圖24(A)到24(D)中,確定了五根線電極的長度與寬度和距離A1到A4,使線電極與假想中心線VCL成線對稱。圖24(A)示出參考特性(要比較的特性)。在圖24(A)中,獲得具有3.2GHz到5.0GHz的通帶的帶通特性。在增大距離Al和A4中的每一個、并減小距離A2和A3中的每一個時,該通帶被擴展到高頻側,如圖24(B)所示。此外,在增大距離Al到A4中的每一個時,通帶中的波動被增大,如圖24(C)所示。另外,在減小距離Al和A4中的每一個、并增大距離A2和A3中的每一個時,通帶在3.3GHz到5.0GHz范圍,如圖24(D)所示。可見,在低頻側的該通帶的寬度被減小。第十實施例圖25是包括五級LC并聯共振器的帶通濾波器的線電極形成層的平面圖,并示出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尺寸Bl到B4以及線電極的寬度Cl到C5。在第十實施例中,在該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距離B1到B4以及線電極的寬度C1到C5改變時,對該濾波器特性的改變進行描述。圖26示出距離Bl到B4以及寬度Cl到C5以七種模式改變的示例。圖27(A)到27(G)代表在圖26所示的七種條件下的帶通特性。圖27(A)示出參考特性(要比較的特性)。在圖27(A沖,獲得具有3.2GHz到5.0GHz的通帶的帶通特性。在相對條件(A)減小距離B2和B3中的每一個并增大寬度C2和C4中的每一個時,該通帶被擴展到高頻側,如圖27(B)所示。此外,在進一步減小距離B2和B3中的每一個并進一步增大寬度C2和C4中的每一個時,該通帶被擴展到高頻側,如圖27(C)所示,且通帶的波動增大。此外,在相對條件(A)減小距離Bl和B4中的每一個并增大寬度C2和C4中的每一個時,該通帶被擴展到高頻側,如圖27(D)所示。另夕卜,在相對條件(D)進一步減小距離Bl和B4中的每一個并進一步增大寬度C2和C4中的每一個時,該通帶被進一步擴展到高頻側,如圖27(E)所示。然而,通帶波動增大了。從圖27(F)和27(G)的比較中可見,在減小距離B2和B3中的每一個并增大寬度C3時,該通帶可被擴展。第十一實施例圖28是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在此實施例中,設置了兩個線電極形成層104和204。線電極116至U20在線電極形成層104上形成。線電極416、418、420在線電極形成層204上形成。通孔電極131與線電極116的一端以及線電極4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2與線電極116的另一端以及線電極416的另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5與線電極118的一端以及線電極4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6與線電極118的另一端以及線電極418的另一端導電耦合。類似地,通孔電極139與線電極120的一端以及線電極420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40與線電極120的另一端以及線電極420的另一端導電耦合。因此,線電極416、418以及420使用通孔電極分別與線電極116、118以及120平行地連接。這樣,該電感器電極的線電極可以是多層的。因而,可獲得所需的電感值。此外,通過減小該線電極的導體損耗并增大該電感器的Q值,可減小插入損耗。第十二實施例圖29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兩個示例結構之一的分解立體圖。圖30是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的圖。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線電極形成層104、橫向電極形成層106以及外層1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與圖2(A)所示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不同,在此實施例中,設置了橫向電極形成層106。橫向電極170和接地連接電極551在橫向電極形成層106上形成。接地連接電極551和在接地電極形成層101上形成的接地連接電極151與在疊層體側面上形成的接地端子導電耦合。這樣,橫向電極170跨過該電感器電極(特別地,在此實施例中的線電極116到120)絕緣地延伸并接地。圖31是包括不同結構的橫向電極形成層的另一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在此示例中,不接地的橫向電極170在橫向電極形成層106上形成。如上所述,因為濾波器特性根據橫向電極170是否接地而變化,所以針對預期用途適當地選擇橫向電極170。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可改變該特性而不改變在其他層上的電極圖案。圖32到34示出濾波器特性按照橫向電極是否存在以及橫向電極是否接地而變化。在此示例中,采用三級LC并聯共振器。圖32示出不設置橫向電極的示例。圖33示出設置不接地橫向電極的示例。圖34示出設置接地橫向電極的示例。從圖32與圖33的對比可見,在設置不接地橫向電極時,可增大通帶,且可使從通帶到高頻阻帶的衰減變得陡峭。此外,在設置接地橫向電極時,可減小通帶,且可使從通帶到衰減帶的衰減變得陡峭。雖然未示出,但通過改變該橫向電極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該橫向電極形成層的電介質材料的厚度,可改變該濾波器的通帶特性。第十三實施例圖35是根據第十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與圖2(A)所示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不同,在該第十三實施例中,在接地電極109和在該疊層體的側面上形成的接地端子之間形成的電感分量,通過適當地確定在接地電極形成層401上形成的接地連接電極155到158的數量以及接地連接電極155到158的寬度和位置來有效地確定。圖36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電感器L6代表由接地連接電極155到158產生的電感分量。電感器L6可通過改變接地連接電極155到158的數量、寬度以及長度來確定。注意,在圖3、5、13和17以及以下要描述的圖41、43、46、47、49和53中示出的等效電路圖中,未示出指示由接地連接電極產生的電感分量的電感器的附圖標記。圖37示出在電感器L6具有三種值時的帶通特性。圖37(A)示出在L6=0.03nH時的帶通特性。圖37(B)示出在L6二0.10nH時的帶通特性。圖37(C)示出在L6=0.20nH時的帶通特性。從附圖可見,當電感器L6的電感減小時,在通帶高頻側發生的衰減極點的衰減增大。此外,在電感器L6的電感增大時,使得從通帶到高頻側的衰減特性變陡峭。第十四實施例圖38是根據第十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在此實施例中,三個分離接地電極209到211以及從接地電極209到211中引出的接地連接電極251到256在接地電極形成層501上形成。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的電容器電極111和112面向接地電極209。電容器電極113面向接地電極210。電容器電極114和115面向接地電極211。此外,通孔電極132和133與接地電極2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6與接地電極210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37和140與接地電極211導電耦合。因此,在圖39中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39中,電感器L12代表由接地連接電極251和252產生的電感分量。電感器L30代表由接地連接電極253和254產生的電感分量。電感器L45代表由接地連接電極255和256產生的電感分量。如上所述,在預定電容器電極相互面對且與預定通孔電極導電耦合的多個接地電極分離時,可實現特性與具有公共接地電極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特性不同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第十五實施例圖40是根據第十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1(A)是該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2(A)所示的示例中,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上形成的輸入和輸出電極121,使用通孔電極141與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形成的電容器電極111導電耦合。然而,在圖40所示的實施例中,設置了與線電極116的中間部分以及輸入和輸出電極521導電耦合的通孔電極241。此外,在圖2(A)所示的示例中,設置了與電容器電極115以及輸入和輸出電極122導電耦合的通孔電極142。然而,在圖40所示的示例中,形成了輸入和輸出電極522,使電容在輸入和輸出電極522和電感器電極115之間產生。因此,在圖40中示出的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41(A)中示出。在該等效電路圖中,電感器L1由通孔電極131和132以及線電極116形成。電容器C50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15和輸入和輸出電極522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這樣,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可用作使用電感分割(電感耦合)接收輸入和使用電容取出(電容耦合)發送輸出的濾波器。在該電路設計中,如果多層帶通濾波器的輸入和輸出阻抗是高的,'則可執行電感分割。相反,如果多層帶通濾波器的輸入和輸出阻抗是低的,則可使用電容取出來實現輸入和輸出阻抗匹配。如果未設置圖40所示的通孔電極241,則可通過使用在輸入和輸出電極521和電容器電極111之間形成的電容來建立外部耦合。在這種情況下,等效電路在圖41(B)中示出。在圖41(B)中,電容器C10是具有在輸入和輸出電極521和電容器電極111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如上所述,可對輸入和輸出采用電容耦合。輸入和輸出方法可簡單地通過設置或去除通孔電極來容易地改變。第十六實施例圖42是根據第十六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3(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43(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6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3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303、線電極形成層304以及外層3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如圖42所示,輸入和輸出電極621和622以及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60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303上形成。該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60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621之間產生電容,并且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622之間產生電容,以便于在輸入和輸出電極621和622之間實現電容耦合。該電容器電極形成層302的電容器電極311、312以及313面對接地電極309。通孔電極34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621以及電容器電極311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42與輸入和輸出電極622以及電容器電極3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1與電容器電極311以及線電極5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2與線電極5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3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3與接地電極309以及線電極5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4與線電極5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3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5與電容器電極313以及線電極5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336與線電極518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309導電耦合。因此,該三個(三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耦合極性序列表示為〈101、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43(A)中示出。在圖43(A)中,在設置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60時,電容器C13是具有在輸入和輸出電極621和622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如上所述,通過耦合三個共振器以得到<101>的極性序列且通過使第一級共振器與第三級共振器電容耦合,可獲得在圖43(B)所示的帶通特性。為了比較,圖44(A)示出不具有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配置的等效電路,且圖44(B)示出該配置的濾波器特性。從圖43(B)和圖44(B)的對比可見,該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存在導致通帶高頻側的衰減極點移向高頻側。然而,兩個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低頻側,導致從該通帶到該低頻側的衰減的陡度增大。如上所述,可簡單地通過在該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上形成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容易實現共振器之間的跳躍耦合(jumpingcoupling)。因此,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存在/缺乏及其形狀和位置可按照所需濾波器特性進行確定。第十七實施例根據第十七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四級LC并聯共振器配置。圖45是根據第十七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6(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46(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7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403、線電極形成層404以及外層4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如圖45所示,輸入和輸出電極721和722以及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260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403上形成。該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260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1之間產生電容,并且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2之間產生電容,以便于在輸入和輸出電極721和722之間實現電容耦合。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的電容器電極411、412、413以及414面對接地電極409。通孔電極44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1以及電容器電極411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42與輸入和輸出電極722以及電容器電極414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1與電容器電極411以及線電極6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2與線電極6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4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3與接地電極409以及線電極6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4與線電極6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4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5與接地電極409以及線電極6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6與線電極618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4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7與電容器電極414以及線電極619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438與線電極619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409導電耦合。因此,該四個(四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耦合的極性序列表示為<1001>。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46(A)中示出。在圖46(A沖,在設置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260時,電容器C14是具有在輸入和輸出電極721和722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如上所述,通過順序地耦合四個共振器以便于具有<1001>的極性序列、且通過使第一級共振器與第四級共振器電容耦合,可獲得圖46(B)所示的帶通特性。為了比較,圖47(A)示出不具有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配置的等效電路,且圖47(B)示出該配置的濾波器特性。從圖46(B)和圖47(B)的對比可見,該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存在導致在該通帶的高頻側出現一個衰減極點,并導致在該通帶的低頻側出現兩個衰減極點。因而,可使從通帶到低頻側的衰減特性以及從通帶到高頻側的衰減特性變陡峭。第十八實施例根據第十八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的四級LC并聯共振器配置。圖48是根據第十八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9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7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503和506、線電極形成層404、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形成層507以及外層4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在此實施例中,輸入和輸出電極823和824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506上形成。輸入和輸出電極821和822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503上形成。此外,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在除兩個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506和503之外的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形成層507上形成。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823之間產生電容,并且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824之間產生電容,以便于在輸入側和輸出側之間實現電容耦合。此外,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還起著跨過線電極616到619延伸的橫向電極的作用。在此示例中,其他結構與第十七實施例中的類似。輸入和輸出電極821和823與在該疊層體的一端面上形成的端子電極連接。此外,輸入和輸出電極822和824與在該疊層體的另一端面上形成的端子電極連接。在圖49中,電容器C14是具有包括在輸入和輸出電極823與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之間的電容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824之間的電容的總電容的電容器。注意,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起橫向電極作用時,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360可被認作分布常數線路,且因此該分布常數線路未在圖49中示出。第十九實施例根據第十九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在除底層之外的各層上的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以及內部接地電極的四級LC并聯共振器配置。圖50是根據第十九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在此多層帶通濾波器中,接地電極形成層7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4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403以及線電極形成層404具有與圖45所示類似的結構。在圖50所示的配置中,在線電極形成層404與外層405之間還設置有接地電極形成層801。曲柄形接地電極509在接地電極形成層801上形成。在曲柄形接地電極509的一部分中,放置相互平行的部分以便于平行地部分面向對應的線電極617和618。因而,分布電容在第二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與接地之間以及在第三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與接地之間形成。如上所述,通過將接地電極形成層置于包括多個相互電感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基本結構中,可將附加的電路容易地添加到該基本結構,從而以各種方式改變該濾波器特性。第二十實施例根據第二十實施例,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片狀電感器的五級LC并聯共振器配置。圖51(A)是根據第二十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1(B)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部立體圖。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3以及線電極形成層504的疊層體。此外,在該疊層體上設置有輸入和輸出端子7和8以及接地端子6。此外,在該疊層體上實現(安裝)有片狀電感器171和175。如圖5l(A)所示,在線電極形成層504上設置有片狀電感器連接電極(716A,716B)到(720A,720B)。用與圖2(A)中所示配置類似的方式將通孔電極置于線電極形成層504和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之間以及線電極形成層504和接地電極形成層101之間。因而,具有安裝于疊層體上的片狀電感器171到175的該濾波器配置的等效電路與圖3(A)中所示的類似。因而,通過改變該片狀電感器171到175的電感值,可容易地改變該濾波器特性而不改變疊層體。此外,使用片狀電感器使得該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的電感值很高。因此,可實現適用于相對低頻帶的小型帶通濾波器。第二十一實施例在如上所述的各實施例中,在與堆疊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電感器電極和電容器電極。在第二十一實施例中,在堆疊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方向上排列電感器電極和電容器電極。圖52是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21、23、25和27,電感器和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2、24和26,以及外層28的疊層體200。此外,在疊層體200的側面設置有輸入和輸出端子70和80以及接地端子60和61。接地電極31和接地連接電極71和72在接地電極形成層21上形成。接地電極32和接地連接電極73在接地電極形成層23上形成。接地電極33和接地連接電極74在接地電極形成層25上形成。接地電極34和接地連接電極75和76在接地電極形成層27上形成。電容器電極41、42和43以及電感器電極51、52以及53分別在電感器和電容器電極形成層22、24和26上形成。此外,還設置與電感器電極51的一端和接地電極32導電耦合的通孔電極91、與電感器電極52的一端和接地電極33導電耦合的通孔電極92,以及與電感器電極53的一端和接地電極33導電耦合的通孔電極93。這樣,可實現由圖53所示的等效電路圖所指示的電路。在圖53中,電容器Cl到C3是具有分別在各個電容器電極41到43與接地電極31到34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電感器L1到L3代表分別由電感器電極51到53形成的電感分量。如圖52所示,電感器電極52的回路方向與電感器電極51和53的回路方向相反,且因此,圖53所示的電感耦合M1和電感耦合M2的極性是相反的,即耦合的極性序列是<101>。此外,因為接地端子61面向并跨過電感器電極51到53的一部分延伸,所以接地端子61還起橫向電極的作用。在上述各實施例中,電容器電極在該電容器電極形成層上形成,以便于實現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然而,可在包括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體上安裝片狀電容器。此外,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在公共接地電極和各個電容器電極之間產生電容。然而,代替該接地電極,另一電容器電極可在另一電極形成層上形成,以便于產生電容。第二十二實施例圖54是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5(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55(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和反射特性。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9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902、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903、線電極形成層904以及外層9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此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與圖2(B)所示類似的外觀。如圖54所示,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和1022以及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903上形成。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使電容在其自身與兩個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和1022中的每一個之間形成。因而,在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和1022之間實現電容耦合。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902上形成的電容器電極1011、1012、1013中的每一個面對接地電極1009。通孔電極103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電容器電極1011、線電極1016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5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2、電容器電極1013以及線電極1018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2與線電極10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3與接地電極1009以及線電極10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4與線電極10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0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6與線電極1018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此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55(A)中示出。此電路與根據第十六實施例的圖43(A)所示的類似。圖55(A)中所示的電容器Cl、C2以及C3分別由電容器電極1011、1012和1013以及接地電極1009形成。電感器L1是由線電極1016以及通孔電極1031和1032形成的。電感器L2是由線電極1017以及通孔電極1033和1034形成的。電感器L3是由線電極1018以及通孔電極1035和1036形成的。電容器C12是由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2之間的電極間間隙形成的。電容器C23是由電容器電極1012和1013之間的電極間間隙形成的。電容器C13是具有總電容的電容器,該總電容包括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之間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2之間的電極間間隙中形成的電容、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1之間形成的電容、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另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3之間形成的電容。此外,電感耦合Ml是在電感器Ll和L2之間實現的,電感耦合M2是在電感器L2和L3之間實現的。三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01>。上述結構起包括三級LC并聯共振器的帶通濾波器的作用。在第二十二實施例中,三個線電極1016、1017以及1018的中間線電極1017具有曲折形狀。這樣,可在有限面積內形成相對較長的線電極。因此,可減小為獲得必要電感所需的面積,且因而可減小整個尺寸。此外,將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卯2上形成的二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置于不是在輸入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與輸出側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3之間的位置。電容器電極的上述排列能將兩個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3之間的電容獨立設置成最佳值,同時將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2之間的電容以及電容器電極1013和1012之間的電容維持在小的數值。因此,可通過調整兩個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3之間的距離來簡單地設置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之間的電容,且因此可容易地設計出現在通帶任一側的衰減極點的頻率。相反,在圖42所示的示例中,因為第二級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312是置于電容器電極311和313之間的,所以在電容器電極312與電容器電極311和313中的每一個之間形成有相對較大的電容。結果,設計在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之間的電容值是困難的,且通過使用跳躍耦合來控制衰減極點也是困難的。此外,在第二十二實施例中,將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置于不面向第二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的位置(即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不與電容器電極1012電容耦合的位置)。因而,可防止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第二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之間所不期望的耦合,且因此可通過使用在第一級共振器和第三級共振器之間的跳躍耦合來獲得所期望的衰減特性。如上所述,通過順序地耦合三個共振器,使它們的耦合極性被設置成具有<101>的極性序列,且通過使第一級共振器與第三級共振器電容耦合,可獲得圖55(B沖所示的特性。在圖55(B)中,特性S21代表帶通特性,特性Sll代表反射特性。在此示例中,可獲得范圍從約2.3GHz到約2.9GHz的通帶。此夕卜,兩個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下側。從與圖43(B)的比較可見,在出現在通帶下側上的兩個衰減極點中,較接近該通帶的衰減極點在該通帶的較低范圍內提供大的衰減。更具體地,可在低于約2.2GHz的頻率范圍內獲得約-40dB的衰減。第二十三實施例圖56是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在第二十三實施例中,在線電極形成層904上形成的線電極圖案與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的圖54中所示示例中的不同。在圖56所示的示例中,將具有曲折形狀的線電極1116、1117以及1118排列在線電極形成層904上。其他結構與圖54中所示的類似。因此,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與圖55(A)中所示的類似。線電極圖案確定成對線電極形成層904的中心成點對稱。此對稱圖案使等效電路中的第一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Ll和第三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L3具有基本相同的電感,且在電感器L1和L2之間的電感耦合M1和在電感器L2和L3之間的電感耦合M2基本相同。雖然已參考每一個都具有曲折形狀的線電極1116、1117以及1118對本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第一級線電極1116以及第三級線電極1118可具有凸出到中心側的U形。因為線電極1116、1117以及1118的長度增大,所以在該等效電路中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L1、L2以及L3的電感增大。因而,與線電極1116、1117以及1118具有直線形狀的配置相比,通帶可被設在較低頻率范圍內。這樣,可實現小型多層帶通濾波器。此外,通過只改變線電極形成層904,可容易地改變濾波器特性。第二十四實施例圖57是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8(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58(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和反射特性。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02和1006、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03、線電極形成層1004以及外層10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此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觀與圖2(B)中所示的類似。如圖57所示,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和1022以及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在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03上形成。該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1之間產生電容,并且在其自身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4之間產生電容,以便于在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和1022之間實現電容耦合。置于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06上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4面向接地電極1009。置于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02上的電容器電極1012和1013面向接地電極1009。通孔電極103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電容器電極1011以及線電極10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2與線電極10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3與接地電極1009以及線電極10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4與線電極10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0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5與線電極1018的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1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6與線電極1018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013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7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2、電容器電極1014、以及線電極101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8與線電極1019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58(A)中示出。在圖58(A)中,電容器C1、C2、C3以及C4是具有分別在電容器電極1011、1012、1013和1014以及接地電極1009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電感器L1是具有由線電極1016以及通孔電極1031和1032形成的電感的電感器。電感器L2是具有由線電極1017以及通孔電極1033和1034形成的電感的電感器。電感器L3是具有由線電極1018以及通孔電極1035和1036形成的電感的電感器。電感器L4是具有由線電極1019以及通孔電極1037和1038形成的電感的電感器。電容器C23是具有在電容器電極1012和電容器電極1013之間的電極間間隙中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電容器C14是具有總電容的電容器,該總電容包括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1之間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4之間的電極間間隙中形成的電容、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1之間的電容、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另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4之間的電容。此外,電感耦合M1是在電感器L1和L2之間實現的,電感耦合M2是在電感器L2和L3之間實現的,且電感耦合M3是在電感器L3和L4之間實現的。四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耦合極性序列為<1001>。上述結構起包括四級LC并聯共振器的帶通濾波器的作用。在第二十四實施例中,因為分別位于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4被設置于與其他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和1013的電極層不同的電極層中,所以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1011和1014不與其他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和1013耦合,且因此可獲得穩定的電容。結果,可改進衰減極點特性和濾波器特性。此外,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4不與共振器的電感器電磁耦合,且因而共振器具有高的Q值。結果,可改進衰減極點特性和濾波器特性。此外,因為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4置于內部接地電極1009的一側,且其他電容器電極1012和1013置于接地電極1009的另一側,所以可增大內部接地電極的有效面積。結果,可設計小尺寸的濾波器。圖58(B)是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特性圖。在此圖中,特性S21代表帶通特性,而特性S11代表反射特性。在此示例中,可獲得范圍從約2.2GHz到約2.5GHz的通帶。兩個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較低范圍和較高范圍內。從與圖46(B)的比較可見,在出現在鄰近該通帶的較高范圍內的兩個衰減極點中,在較接近該通帶的該較高范圍內的衰減極點可提供大的衰減。第二十五實施例圖59是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分解立體圖。圖60(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圖60(B)示出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帶通特性和反射特性。與具有四級共振器的第二十四實施例不同,第二十五實施例采用三級共振器。該多層帶通濾波器具有包括接地電極形成層1001、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02和1006、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1003、線電極形成層1004以及外層1005的疊層體。在該疊層體的端面上設置有預定輸入和輸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此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外觀與圖2(B)中所示的類似。如圖59所示,三個線電極1016、1017以及1018在線電極形成層1004上形成。電容器電極1012在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02上形成。根據這些電極的形狀和位置,確定通孔電極的位置。其他電極層以與圖57中所示的類似的方式排列。即,電極排列成具有與圖57所示的四級共振器類似的電極圖案。通孔電極1031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1、電容器電極1011以及線電極1016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2與線電極1016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3與接地電極1009以及線電極1017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4與線電極1017的另一端以及電容器電極1012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5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22、電容器電極1013以及線電極1018的一端導電耦合。通孔電極1036與線電極1018的另一端以及接地電極1009導電耦合。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等效電路圖在圖60(A)中示出。在圖60(A)所示的等效電路中,電容器C1、C2以及C3是具有分別在電容器電極1011、1012和1013與接地電極1009之間形成的電容的電容器。電感器Ll是由線電極1016以及通孔電極1031和1032形成的。電感器L2是由線電極1017以及通孔電極1033和1034形成的。電感器L3是由線電極1018以及通孔電極1035和1036形成的。電容器C13是具有總電容的電容器,該總電容包括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1之間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與輸入和輸出電極1013之間形成的電容、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1之間的電容、以及在輸入輸出中間電容器電極1060的另一端與電容器電極1013之間的電容。此外,電感耦合Ml是在電感器Ll和L2之間實現的,且電感耦合M2是在電感器L2和L3之間實現的。該三級LC并聯共振器之間耦合的極性序列為<101>。上述結構提供了包括三級LC并聯共振器的帶通濾波器。在第二十五實施例中,分別位于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3是在與另一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的電極層不同的電極層上形成的。因此,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1011和1013不與另一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2耦合,且因此可獲得穩定的電容。結果,可改進衰減極點特性和濾波器特性。此外,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3不與共振器的電感器電磁耦合,且因而可實現高Q特性的共振器。結果,可改進衰減極點特性和濾波器特性。此外,因為在輸入側和輸出側的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1011和1013置于內部接地電極1009的一側,且另一電容器電極1012置于接地電極1009的另一側,所以可增大該內部接地電極的有效面積。結果,可設計小尺寸的濾波器。圖60(B)是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特性圖。在此圖中,特性S21代表帶通特性,特性S11代表反射特性。在此示例中,可獲得范圍從約2.2GHz至l」約2.5GHz的通帶。此外,兩個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較低頻率側,且一個衰減極點出現在該通帶的較高頻率側。從與圖43(B)的比較可見,在出現在該較低側的兩個衰減極點中,較接近該通帶的衰減極點可提供大的衰減。權利要求1.一種多層帶通濾波器,包括包括多個電介質層和多個電極層的疊層體,所述各個電極層各自包括電容器電極和電感器電極中的至少一個,至少三個LC并聯共振器由所述電容器電極和所述電感器電極形成,所述鄰接LC并聯共振器對耦合;用于使所述LC并聯共振器置于所述多個與其連接的LC并聯共振器中的輸入側的輸入電極;以及用于使所述LC并聯共振器置于所述多個與其連接的LC并聯共振器中的輸出側的輸出電極;其中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感器電極形成從所述電感器電極的一端與所述電容器電極的一端之間的接點開始的回路,在從排列所述電感器電極的方向看時,由所述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形成的回路的平面至少部分地重疊,且在從排列所述電感器電極的方向看時,所述至少兩個耦合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是相反的。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所述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且在所述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所述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至少一個包括多個電感器電極。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進一步包括橫向電極,其與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電氣隔離,并跨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延伸。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電極與設置于所述LC并聯共振器的接地側的接地電極導電耦合。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進一步包括設置于所述多個堆疊電解質層的側面上的側面電極;其中設置于所述LC并聯共振器的接地側的接地電極通過至少一個連接電極與所述側面電極導電耦合。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電極包括多個子接地電極,所述各個子接地電極用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預定幾個,且所述多個子接地電極在高頻下相互電氣隔離。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感器電極,具有由在所述電介質層堆疊的方向上延伸的通孔電極以及至少一個在與該電介質層堆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線電極形成的線圈的形狀,且所述電感器電極和所述電容器電極在與所述電介質層和所述電極層堆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將在其上具有所述輸入電極和所述輸出電極的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與包括電極中的電容器電極和線電極中至少一個的電極層分離放置,并將分別與所述輸入電極和所述輸出電極導電耦合的輸入端子和輸出端子置于所述疊層體的側面上。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和輸出電極形成層置于所述具有形成于其內的所述線電極的電極層與所述具有形成于其內的所述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之間。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通過安裝于所述疊層體表面上的片狀電容器形成。12.如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每一個的電容器電極在所述電容器電極與在所述多個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所在的區域上延伸的公共接地電極之間產生電容,并將所述電容器電極置于同一電極層中。13.如權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電極置于所述同一電極層中。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容器電極和所述線電極被排列成對通過所述電容器電極和所述線電極分布區域的中心并與所述線電極平行延伸的假想中心線成線對稱。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鄰接線電極具有相互不同的寬度。16.如權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鄰接線電極對之間的距離在所述線電極的寬度方向上是不均勻的。17.如權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兩個通孔電極與所述各個線電極連接,且所述線電極的至少兩個的兩個接點之間的距離是不同的。18.如權利要求8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將使所述輸入電極與所述輸出電極電容耦合的電容器電極置于所述多個電極層的預定一個之中。19.如權利要求8至18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電極的至少一個具有曲折形狀和U形中的一個。20.如權利要求8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除在所述輸入和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之外的電容器電極在除了位于所述輸入和輸出側上的所述LC并聯共振器的各電容器電極之間的區域之外的區域中形成。21.如權利要求8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在與其中形成其他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不同的電極層中,設置所述輸入側和所述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容器電極。22.如權利要求13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電極由安裝于所述疊層體表面上的片狀電感器形成。23.如權利要求8至10以及權利要求12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在包括所述線電極的電極層上堆疊的所述電介質層具有大于或等于6且小于或等于80的相對介電常數,且具有其上包括所述電容器電極的電極層的電介質層具有大于或等于20的相對介電常數。24.如權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介質層由低溫共燒結陶瓷形成。全文摘要電容在置于接地電極形成層(101)上的接地電極(109)與形成于電容器電極形成層(102)上的各個電容器電極(111)到(115)之間形成。多個電感器電極由通孔電極(131)到(140)以及線電極(116)到(120)形成。在從排列電感器電極的方向看時,該多個電感器電極的回路平面相互部分重疊。此外,輸入側(在第一級中)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入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第二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輸出側(在第五級中)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與鄰近該輸出側的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第四級LC并聯共振器的電感器電極的回路方向相反。文檔編號H03H7/075GK101421918SQ20078001331公開日2009年4月29日申請日期2007年3月14日優先權日2006年4月14日發明者谷口哲夫申請人: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