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種音頻放大器。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包括電源部分,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音頻信號輸入級電路,電流傳輸級電路,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音頻信號由輸入級電路輸入,電壓信號轉變成電流信號,該電流信號經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傳輸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轉變成電壓信號,該電壓信號經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輸出。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Q2、Q22、Q23組成的差分互補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4、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4、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1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2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2集電極、Q30基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3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和穩壓管D3,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Q31的基極分別與Q14、Q34的集電極連接,Q14、Q34集電極分別與穩壓二極管D3的陰極、陽極相連接,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Q2、Q5、Q6、Q22、Q23、Q26、Q27組成的差分互補共射共基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Q5、Q6的基極相互連接,Q26、Q27基極相互連接,Q5、Q6的發射極分別與Q1、Q2的集電極相連接,Q26、Q27的發射極分別與Q22、Q23的集電極相連接,Q5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26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相連接,Q6集電極與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7集電極與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還包括三極管Q3、Q4、Q5、Q6組成NPN型電流放大電路和Q24、Q25、Q26、Q27組成PNP型電流放大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Q5、Q6的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5、Q6的發射極分別與Q1、Q2的集電極相連接,Q3、Q4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3、Q4的基極分別與Q5、Q6的發射極連接;Q24、Q25發射極相互連接,Q26、Q27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24基極與Q26發射極連接,Q25基極與Q27發射極連接,Q22的集電極與Q26的發射極連接,Q23的集電極與Q27發射極連接,Q5的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6的集電極與Q3的集電極、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6的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Q25的集電極相連接,Q27的集電極與Q24的集電極、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Q9、Q30的集電極相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21、Q41,該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與Q31的基極接偏置電路,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在電流模式電路中,影響速度和帶寬的晶體管極間電容工作在阻抗水平很低的節點上。一方面,這些低阻抗節點上的電壓擺幅小,另一方面,這些節點上的阻容時間常數很小,在大擺幅電流信號作用下,晶體管極間電容的充、放電過程可以迅速完成。因此,電流模式電路大信號下的工作速度比電壓模式電路快得多。同時,這些電容和節點低電阻決定的極點頻率很高。進而,電流模式電路可以解決電壓模式電路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在速度、帶寬、動態范圍、噪聲及失真度等方面獲得更優良的性能,在音頻領域它可以完全取代電壓模式電子電路。
本放大器的工作過程如下參照圖3,音頻信號由節點1(后面省略“節點”二字)輸入,1電位升高→三極管Q1集電極電流增大→三極管Q5集電極電流增大→三極管Q7集電極電流增大,三極管Q2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6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13集電極電流減小,2電位降低,三極管Q3集電極電流減小,3電位升高,三極管Q4集電極電流增加,進而三極管Q7集電極電流進一步增加,三極管Q13集電極電流進一步減小,從而完成電流放大。同理,三極管Q22 Q23 Q24 Q25 Q26 Q27工作過程與上面相反,這里不在闡述。由于三極管Q7集電極電流增加→三極管Q10集電極電流增加,三極管Q28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31集電極電流減小,13電位升高,又由于三極管Q13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14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32集電極電流增加→三極管Q34集電極電流增加,7、6電位降低,進而13電位進一步升高。三極管Q14、三極管Q34在這里起到電流加速作用。由于13電位升高→8電位升高,又由于三極管Q32集電極電流增加→三極管Q35集電極電流增加→三極管Q16、三極管Q17集電極電流增加,進而8電位進一步升高,13電位升高→9電位升高,三極管Q13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15集電極電流減小→三極管Q36、三極管Q37集電極電流減小,進而9電位進一步升高。三極管Q17、三極管Q37在這里起到電流加速作用。這樣信號經節點8、9到驅動級,最后到輸出級。當1電位降低時,整個工作過程與上述相反。
以上可以看出,本放大器除電流、電壓變換級(節點13、8、9)有大的電壓擺幅外,其于各節點電壓擺幅極小,加上多級電流加速器,足見它的速度極高。就從其內部結構來看,由于電流在傳輸過程中,中間無電阻,這樣又降低了其本底噪聲。對溫度十分敏感的兩個晶體管參數VT(熱電壓)、IS(飽和電流)的作用被消除了,因此在整個工作范圍內,電路性能對溫度變化不敏感,此電路完全為NPN PNP管互補結構,因此它的失真度與晶體管輸出特性線性的好壞無關,它只取決于其互補特性,只要NPN PNP管互補特性越好,失真越小。它的結構原理簡單,調試方便。電源電壓根據需要可以任意調整,只需改動外圍電阻阻值,內部結構不變,電路都可正常工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實施例1的電路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實施例2的電路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最佳實施例的電路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實施例4的電路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實施例5的電路圖。
實施例1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所述輸入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Q2、Q22、Q23組成的差分互補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4、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4、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1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2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2集電極、Q30基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3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和穩壓管D3,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Q31的基極分別與Q14、Q34的集電極連接,Q14、Q34集電極分別與穩壓二極管D3的陰極、陽極相連接,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點在于輸入級電路。
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所述輸入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Q2、Q5、Q6、Q22、Q23、Q26、Q27組成的差分互補共射共基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Q5、Q6的基極相互連接,Q26、Q27基極相互連接,Q5、Q6的發射極分別與Q1、Q2的集電極相連接,Q26、Q27的發射極分別與Q22、Q23的集電極相連接,Q5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26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相連接,Q6集電極與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7集電極與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最佳實施例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所述輸入級電路還包括三極管Q3、Q4、Q5、Q6組成NPN型電流放大電路和Q24、Q25、Q26、Q27組成PNP型電流放大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Q5、Q6的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5、Q6的發射極分別與Q1、Q2的集電極相連接,Q3、Q4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3、Q4的基極分別與Q5、Q6的發射極連接;Q24、Q25發射極相互連接,Q26、Q27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24基極與Q26發射極連接,Q25基極與Q27發射極連接,Q22的集電極與Q26的發射極連接,Q23的集電極與Q27發射極連接,Q5的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6的集電極與Q3的集電極、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6的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Q25的集電極相連接,Q27的集電極與Q24的集電極、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4、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4、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
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和穩壓管D3,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Q31的基極分別與Q14、Q34的集電極連接,Q14、Q34集電極分別與穩壓二極管D3的陰極、陽極相連接,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實施例4與最佳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電流傳輸級電路和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
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Q9、Q30的集電極相連接。
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21、Q41,該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實施例5與最佳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電流傳輸級電路和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
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與Q31的基極接偏置電路,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權利要求1.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包括電源部分,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音頻信號輸入級電路,電流傳輸級電路,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音頻信號由輸入級電路輸入,電壓信號轉變成電流信號,該電流信號經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傳輸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轉變成電壓信號,該電壓信號經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輸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Q2、Q22、Q23組成的差分互補電路,Q1、Q2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22、Q23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1、Q22的基極相互連接,Q2、Q23的基極相互連接,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4、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4、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1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2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2集電極、Q30基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3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和穩壓管D3,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Q31的基極分別與Q14、Q34的集電極連接,Q14、Q34集電極分別與穩壓二極管D3的陰極、陽極相連接,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還包括三極管Q5、Q6、Q26、Q27,所述Q5、Q6的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26、Q27基極相互連接后接偏置電路,Q5、Q6的發射極分別與Q1、Q2的集電極相連接,Q26、Q27的發射極分別與Q22、Q23的集電極相連接,Q5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相連接,Q26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相連接,Q6集電極與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7集電極與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級電路還包括三極管Q3、Q4、和Q24、Q25,Q3、Q4的發射極相互連接,Q3、Q4的基極分別與Q5、Q6的發射極連接;Q24、Q25發射極相互連接,Q24基極與Q26發射極連接,Q25基極與Q27發射極連接,Q5的集電極與Q7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6的集電極與Q3的集電極、Q13的集電極相連接,Q26的集電極與Q28的集電極、Q30的基極、Q25的集電極相連接,Q27的集電極與Q24的集電極、Q32的集電極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Q9、Q30的集電極相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21、Q41,該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包括Q7、Q8、Q9組成的PNP型威爾遜電流源,Q28、Q29、Q30組成的NPN型威爾遜電流源;Q12、Q13、Q15和Q16、Q17、Q19組成二組PNP型鏡象電流源;Q32、Q33、Q35和Q36、Q37、Q38組成二組NPN型的鏡象電流源;以上各組PNP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正電源,NPN型電流源發射極反饋電阻接負電源。Q36基極、集電短接后與Q15集電極相連接,Q16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5的集電極連接,Q7集電極與Q5的集電極、Q9的基極、Q4的集電極相連接,Q13的集電極與Q6的集電極、Q3的集電極相連接,Q13基極、集電極短接,Q12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13發射極連接,Q28的集電極與Q26集電極、Q30基極、Q25集電極連接,Q32集電極與Q24集電極、Q27集電極相連接,Q32基極、集電極短接,Q33基極、集電極短接后與Q3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包括三極管Q10、Q31、Q21、Q41,其中,Q10、Q31的發射極分別與Q9、Q30的集電極連接,Q10的集電極與Q31的集電極連接,Q10的基極與Q31的基極接偏置電路,Q21基極、Q41基極分別與Q10、Q31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發射極分別與Q17、Q37的集電極連接,Q21、Q41的集電極分別接負電源、正電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流模式跨導線性音頻放大器,包括電源部分,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音頻信號輸入級電路,電流傳輸級電路,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音頻信號由輸入級電路輸入,電壓信號轉變成電流信號,該電流信號經所述電流傳輸級電路傳輸到電流、電壓變換級電路,轉變成電壓信號,該電壓信號經驅動級電路和輸出級電路輸出。電流模式電路可以解決電壓模式電路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在轉換速率、頻帶帶寬、動態范圍、噪聲及失真度等方面獲得更優良的性能,在音頻領域它可以完全取代電壓模式電子電路。
文檔編號H03F3/181GK2593464SQ0228900
公開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29日
發明者劉洪波 申請人:劉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