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震墊及電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減震墊及電機。減震墊,安裝于電機上,包括:第一面和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所述第一面的第一通孔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凹槽。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電機,安裝有上述減震墊。本實用新型減震墊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減震效果好,很好地實現了減震墊徑向和/或周向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專利說明】
_種減震墊及電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震墊及電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電機一般都安裝有減震膠圈,減震膠圈通過緊配合固定在電機上,其主要作用為避免電機運行時,將震動傳遞至負載,造成噪音問題,同時也可以保證電機的安裝尺寸,增強同一款電機的通用性。
[0003]減震膠圈與電機的緊配合安裝使得電機安裝不便。而且,即使減震膠圈與電機采用緊配合(類似于過盈配合)的方式,在電機長期運行后,仍難以避免減震膠圈與電機產生相對位移,即減震膠圈與電機易偏轉,從而導致工作可靠性較差的問題。
[0004]此外,由于采用了緊配合的固定方式來保證減震膠圈與電機的可靠固定,會使減震效果受到影響,因此不能充分發揮其減震作用,也造成了減震效果未達到最佳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減震墊及電機,主要目的在于使其減震效果好,同時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7]—方面,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減震墊,安裝于電機上,包括:
[0008]第一面和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
[0009]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
[0010]所述第一面的第一通孔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凹槽。
[001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環形內圈和外圈均高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底面。
[0013]優選地,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所述第一塊狀凸起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環形內圈和外圈。
[0014]優選地,至少兩個第一塊狀凸起間隔設置于第一環形凹槽中,從而形成第一塊狀凸起和第一凹槽交錯排列的圓環。
[0015]優選地,所述第一塊狀凸起的頂面低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頂面高度。
[0016]優選地,所述第一塊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為兩個以上,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
[0017]優選地,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底面上設置有排氣孔,所述排氣孔為沿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的通孔。
[0018]優選地,所述減震墊材料為橡膠。
[0019]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機,包括:
[0020]電機殼,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具有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凸起;以及
[0021]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減震墊;其中,
[0022]所述減震墊的第一通孔與所述電機殼的所述凸起部分相適配;
[0023]所述第一環形凸起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所述第一環形凹槽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相適配。
[0024]優選地,當第一環形凹槽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時,在電機殼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一塊狀凸起相適配。
[0025]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一種減震墊及電機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置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所述減震墊的所述第一面的第一通孔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第一環形凸起和第一環形凹槽分別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凹槽和第二環形凸起相適配。不同于現有技術中將減震墊與電機殼緊配合固定的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減震墊的凹槽和凸起分別于電機殼的凸起和凹槽相互嵌入配合的方式不但使減震墊減震效果好,而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0027]進一步地,在第一環形凹槽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所述第一塊狀凸起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環形內圈和外圈;在電機殼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一塊狀凸起相適配。通過合理設置所述凹槽和凸起,可以很好地實現減震墊徑向和/或周向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0028]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震墊的一種實現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2是圖1的I局部放大圖;
[0031]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震墊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4是圖3的I局部放大圖;
[0033]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機的一種實現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機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0036]實施例1
[0037]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減震墊,包括第一面10和與所述第一面10相對的第二面20。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10和所述第二面20的第一通孔30,所述第一通孔30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所述第一面10的第一通孔30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凸起51,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的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凹槽41,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和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分別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和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
[003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置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所述減震墊的所述第一面上還設有第一環形凹槽和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和所述第一環形凸起分別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和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不同于現有技術中將減震墊與電機殼緊配合固定的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減震墊的通孔周圍的環形的凹槽和凸起分別與電機殼的凸起和凹槽相互嵌入配合的方式,使其具有很好的止旋功能,可以防止減震墊在圓周方向上的旋轉,不但使減震墊減震效果好,而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同時,通過合理設置所述凹槽和凸起,能夠增大摩擦力,還可以實現減震墊徑向和/或周向定位,有效解決了減震墊和電機徑向竄動或易偏轉的問題。
[0039]具體的,如圖1?圖2所示,所述第一面10的第一通孔30周圍設置第一環形凸起51,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用于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的周圍還設置第一環形凹槽41,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用于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相適配。通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與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同時,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相適配,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能夠緊貼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有效防止電機與減震墊徑向竄動,可以使得減震墊與電機殼的配合更加牢固,并且減震墊的彈性更好,從而使減震效果更好。
[0040]具體實施時,可以在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和所述第一通孔30的與所述電機殼接觸的邊緣進行倒角處理,以便于安裝。
[0041]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環形內圈和外圈均高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底面。這樣可以使電機殼的第二環形凸起嵌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中后,不會沿徑向竄動。
[004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為弓形凹槽,弓形凹槽結構可以增加減震墊與電機間的摩擦力。
[0043]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和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均有至少兩個,所述至少兩個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和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沿徑向依次交錯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第一環形凸起51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第一環形凹槽41沿徑向交錯排列分布,可以使所述減震墊與電機殼配合后受力均勻,減震性能更好。
[0044]具體的,所述減震墊材料可以為橡膠。橡膠作為彈性材料,具有很好的減震功能,同時選用橡膠材料價格低廉,容易加工,且減震效果好。當然,也可以選用其它容易加工的彈性材料作為減震墊材料,這里不做具體限定。
[0045]實施例2
[0046]如圖3?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減震墊,與上一實施例相比,在第一環形凹槽41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52,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環形內圈和外圈,且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與電機殼的第二凹槽140相適配。通過這樣的設置,可以實現減震墊徑向和周向同時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0047]進一步的,如圖3和圖4所示,至少兩個第一塊狀凸起52間隔設置于第一環形凹槽41中,從而形成沿環形周向交錯排列的第一塊狀凸起52和第一凹槽42。通過這樣的設置,使得所述電機殼的相應的第二塊狀凸起嵌入所述第一凹槽42后不易向徑向和/或周向竄動,從而使所述減震墊和所述電機殼配合緊密而定位準確。因此可以實現減震墊徑向和周向同時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0048]進一步的,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的頂面可以低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的頂面高度。
[004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和所述第一凹槽42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可以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沿徑向設置的凸起和凹槽配合,可以起到排氣的作用。在不影響減震墊強度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圓環越多,所述減震墊和所述電機殼的配合就越牢固,并且所述減震墊的減震效果就會越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選用合適的數量的圓環,這里不作具體限定。
[0050]實施例3
[005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減震墊,與實施例1相比,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面10的凹槽處可以設有排氣孔60,所述排氣孔60為沿所述第一面10到所述第二面20的方向的通孔。例如,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底面上設置所述排氣孔60,所述排氣孔60可以為多個,多個所述排氣孔60沿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環形底面均勻排列布置。所述排氣孔60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設置,這里不作具體限定。通過設置所述排氣孔60,可以將電機產生的熱量從所述排氣孔60及時排出到外界,增加電機和減震墊的使用壽命O
[0052]實施例4
[0053]如圖5所不,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電機,包括電機殼100以及如實施例1、3所述的減震墊200。減震墊200包括第一面10和與所述第一面10相對的第二面20。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10和所述第二面20的第一通孔30,所述第一通孔30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110。
[0054]具體的,所述電機殼100的端面中心具有凸起部分110,所述凸起部分110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140,所述第二環形凹槽140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凸起150所述減震墊200的第一通孔30與所述電機殼100的所述凸起部分110相適配。
[0055]所述第一面10的第一通孔30周圍設置有第一環形凸起51,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用于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凹槽140相適配;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的外周還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41,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用于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150相適配。通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與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凹槽140相適配,同時,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第二環形凸起150相適配,可以使得減震墊與電機殼的配合更加牢固,并且減震墊的彈性更好,從而使減震效果更好。
[005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和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均有至少兩個,所述至少兩個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和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沿徑向依次交錯設置。相應地,電機殼的端面上也分別設置至少兩個第二環形凸起150和所述第二環形凹槽140相適配。
[0057]進一步的,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底面上設置所述排氣孔60。通過設置所述排氣孔60,可以將電機產生的熱量從所述排氣孔60及時排出到外界,增加電機和減震墊的使用壽命。
[0058]實施例5
[0059 ] 如圖6所不,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電機,包括電機殼100以及如實施例2所述的減震墊300。減震墊300包括第一面10和與所述第一面10相對的第二面20。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10和所述第二面20的第一通孔30,所述第一通孔30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110。
[0000]具體的,本實施例的減震墊,在第一環形凹槽41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52,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1的環形內圈和外圈;相應地,電機殼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120上設有第二凹槽140,且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與第二凹槽140相適配。通過這樣的設置,可以實現減震墊徑向和周向同時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0061]進一步的,至少兩個第一塊狀凸起52間隔設置于第一環形凹槽41中,從而形成沿環形周向交錯排列的第一塊狀凸起52和第一凹槽42。相應地,至少兩個第二凹槽140間隔設置于第二環形凸起120上,從而形成沿環形周向交錯排列的第二塊狀凸起150和第二凹槽140。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和第二凹槽140相適配,所述第一凹槽42和第二塊狀凸起150相適配。
[006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和所述第一凹槽42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可以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相適配地,所述第二塊狀凸起150和所述第二凹槽140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可以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
[0063]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的頂面低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51的頂面高度。相適配地,所述第二凹槽140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130的底面高度。
[0064]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塊狀凸起52和所述第一凹槽42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可以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相適配地,所述第二塊狀凸起150和所述第二凹槽140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可以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
[006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置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所述減震墊的所述第一面上還設有凹槽和凸起,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分別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相應的凸起和凹槽相適配,不同于現有技術中將減震墊與電機殼緊配合固定的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減震墊的凹槽和凸起分別與電機殼的凸起和凹槽相互嵌入配合的方式不但使減震墊減震效果好,而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同時,通過合理設置所述凹槽和凸起,還可以實現減震墊徑向和/或周向定位,有效解決了電機減震墊徑向竄動或周向轉動的問題。
[0066]綜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不沖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組合、疊加。
[006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減震墊,安裝于電機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面和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 所述減震墊的中心設有穿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過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凸起部分; 所述第一面的第一通孔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周圍設有第一環形凹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環形內圈和外圈均高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底面。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所述第一塊狀凸起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環形內圈和外圈。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第一塊狀凸起間隔設置于第一環形凹槽中,從而形成第一塊狀凸起和第一凹槽交錯排列的圓環。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塊狀凸起的頂面低于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頂面高度。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塊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交錯排列所形成的圓環為兩個以上,兩個以上的所述圓環沿徑向排列分布。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底面上設置有排氣孔,所述排氣孔為沿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的通孔。8.根據權利要求1-2、4-6任一項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墊材料為橡膠。9.一種電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電機殼,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中心具有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的周圍設置有第二環形凸起;以及 上述權利要求1-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減震墊;其中, 所述減震墊的第一通孔與所述電機殼的所述凸起部分相適配; 所述第一環形凸起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凹槽相適配,所述第一環形凹槽與所述電機殼的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相適配。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當第一環形凹槽中設置有第一塊狀凸起時,在電機殼端面上的第二環形凸起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一塊狀凸起相適配。
【文檔編號】H02K5/24GK205565981SQ201620137389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3日
【發明人】孫超, 張之元, 王周葉, 許金鑫, 王慶凱, 邱東霖
【申請人】珠海格力節能環保制冷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