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包括:低壓電源端連接第1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1場效應管漏極連接變壓器第1輸入端,所述第1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2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2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2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2輸入端連接第2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漏極連接第3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3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3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3開關控制端,所述第3場效應管漏極接地將5V直流電源升壓為2000V~2300V交流電壓,整流后給高壓充電電容充電,并在規定時間內充滿并保持高壓狀態,系統處于待發狀態。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電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
【背景技術】
[0002]在固體發動機點火或石油火工品點火引爆或者汽車點火領域,需要高壓電路瞬間升壓,并且升壓速度要快,但是現有的升壓電路不能短時間升壓,而且升壓狀態不穩定,最重要的是升壓的安全防護措施以及控制措施沒有相應的方法解決,這就亟需本領域技術人員解決相應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特別創新地提出了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
[0004]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包括:
[0005]低壓電源端連接第I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I場效應管漏極連接變壓器第I輸入端,所述第I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2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2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2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2輸入端連接第2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漏極連接第3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3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3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3開關控制端,所述第3場效應管漏極接地,所述第3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I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I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I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4輸出端連接第I 二極管正極,所述第I 二極管負極分別連接高能發火電路能量輸入端和電阻分壓器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連接射隨器輸入端,所述射隨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還連接比較器一輸入端,所述比較器另一輸入端連接基準源電路端,所述比較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端。
[0006]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將5V直流電源升壓為2000V?2300V交流電壓,整流后給高壓充電電容充電,并在規定時間內充滿并保持高壓狀態,系統處于待發狀態。
[0007]所述的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優選的,所述變壓器包括反激變壓器。
[0008]所述的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優選的,所述邏輯控制模塊為單片機和CPLDο
[0009]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通過CPLD和單片機的聯合控制,增強了高壓升壓電路和高能發火電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不會產生誤操作和控制失靈。
[0010]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實用新型電路設計體現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瞬發性、高抗干擾性等優點,且升壓穩定、電路體積小、質量輕、易安裝。
[0012]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13]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高壓升壓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7]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規定和限定,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包括:
[0019]低壓電源端連接第I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I場效應管漏極連接變壓器第I輸入端,所述第I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2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2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2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2輸入端連接第2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漏極連接第3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3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3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3開關控制端,所述第3場效應管漏極接地,所述第3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I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I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I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4輸出端連接第I 二極管正極,所述第I 二極管負極分別連接高能發火電路能量輸入端和電阻分壓器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連接射隨器輸入端,所述射隨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還連接比較器一輸入端,所述比較器另一輸入端連接基準源電路端,所述比較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端。
[0020]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將5V直流電源升壓為2000V?2300V交流電壓,整流后給高壓充電電容充電,并在規定時間內充滿并保持高壓狀態,系統處于待發狀態。
[0021]通過CPLD和單片機的聯合控制,增強了高壓升壓電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發生故障時,不會產生誤操作點火,導致安全事故。
[0022]所述高壓轉換模塊是在邏輯模塊的控制下將5V直流電源升壓為2000V?2300V交流電壓,整流后給高壓充電電容充電,并在規定時間內充滿并保持高壓狀態,系統處于待發狀態。
[0023]所述高能發火模塊是當接收到邏輯模塊發出的觸發指令后,觸發高速固態開關,在1uS秒內將高壓電容中儲存的能量釋放,提供不小于2500A的放電電流,引爆沖擊片雷管。
[0024]所述的邏輯控制模塊包括:輸入反饋信號FK連接CPLD,CPLD雙向連接對外通信接口,同時雙向連接單片機,CPLD輸出控制信號K2,K3,K5。輸入反饋信號XC5連接單片機,單片機輸出控制信號KI。
[0025]所述的高能轉換模塊包括:電源輸入端+5V連接場效應管Ql的D極,控制信號輸入Kl經驅動電路輸出端連接場效應管Ql的G極,Ql的S極連接反激變壓器Tl的輸入端I腳,反激變壓器Tl的輸入端2腳連接場效應管Q2的D極,控制信號K3經驅動電路輸出端連接Q2的G極。Q2的S極連接Q3的D極,KI輸入控制信號經驅動電路輸出端連接場效應管Q3的G極,Q3的S極連接信號地;反激變壓器Tl輸出端3腳接地,輸出端4腳經二極管整流后輸出GYl,GY1連接電阻分壓器輸入端,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連接射隨器UI的輸入端和比較器U2的輸入端,射隨器Ul輸出XC5,比較器U2與基準源電路比較后輸出FK。
[0026]本實用新型電路設計體現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瞬發性、高抗干擾性等優點,且體積小、質量輕、易安裝。
[0027]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028]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壓電源端連接第I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I場效應管漏極連接變壓器第I輸入端,所述第I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2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2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2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2輸入端連接第2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漏極連接第3場效應管源極,所述第2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3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3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3開關控制端,所述第3場效應管漏極接地,所述第3場效應管柵極連接第I驅動電路輸出端,所述第I驅動電路輸入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第I開關控制端,所述變壓器第4輸出端連接第I 二極管正極,所述第I 二極管負極分別連接高能發火電路能量輸入端和電阻分壓器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連接射隨器輸入端,所述射隨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輸入端,所述電阻分壓器輸出端還連接比較器一輸入端,所述比較器另一輸入端連接基準源電路端,所述比較器輸出端連接邏輯控制模塊反饋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壓器包括反激變壓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能點火系統的高壓升壓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邏輯控制模塊為單片機和CPLD。
【文檔編號】H02M3/335GK205453503SQ201521065075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8日
【發明人】樊勇, 許剛, 張子飛, 凌勇, 廖長清
【申請人】重慶航天工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