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智能充電裝置,智能充電裝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設置一插頭;承載體,承載體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第一監測元件,用于實時監測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以及,配合設置的電磁體及永磁體,電磁體與永磁體相對的固設在所述底座與承載體之間,通過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相吸或相斥,使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插頭連接或斷開;以及,控制元件,用于根據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控制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的吸斥動作。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充電裝置通過控制所述電磁體的磁力及磁極轉換,使待充電設備在充滿電后及時與充電裝置上的插頭斷開電連接,避免待充電設備的電池因長時間連接充電器造成的如爆炸、短路、電池壽命降低等問題。
【專利說明】
智能充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終端充電設備領域,尤其指一種智能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移動終端的市場占有率極大,手機等移動終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移動終端大多自身配備有鋰電池,因此需要經常充電,根據電池剩余電量的不足,充電時間一般為幾至數個小時不等,由于用戶一般不會時刻監視移動終端的充電情況,電池充滿電后不能及時拔下充電器,因此造成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電池因過度充電而變得不夠穩定,造成電池爆炸、起火等問題,由此引發的人身、財產損失不可估量,現有技術的解決方法是通過系統監測移動終端充滿電的狀態,然后通過IC芯片限電流停止充電,這種方法由于移動終端始終與充電器連接,實際使用時,存在已是滿充電狀態卻被判斷仍未充滿電而繼續進行充電的過充電情況,導致危險的發生,同時也導致電池壽命的降低,由于很多智能設備的內置電池為不可更換的,因此上述問題也直接導致移動終端的使用壽命降低,另外,也造成了電力資源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智能充電裝置,可自動控制充電設備在充滿電后及時與充電裝置的充電插頭斷開電連接,避免充電設備的電池因長時間連接充電電路造成的各種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智能充電裝置,包括:
[0006]—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一插頭,其用于與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電連接;
[0007]—承載體,所述承載體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固放所述待充電設備;
[0008]—第一監測元件,用于實時監測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以及,
[0009]配合設置的電磁體及永磁體,所述電磁體與永磁體相對的固設在所述底座與承載體之間,通過所述電磁體的磁性改變使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相吸或相斥,以驅動所述底座與所述承載體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從而使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插頭連接或斷開;以及,
[0010]—控制元件,用于根據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控制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的吸斥動作。
[0011]優選的,還包括有第二監測元件,其用于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是否固放在所述承載體上,所述第二監測元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底座中的固定部,設置在所述承載體對應位置的抵接部,以及一彈性支撐部;其中,在所述承載體未放置待充電設備時,所述承載體受所述彈性支撐部作用,使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抵接部呈分開狀態,當所述承載體中放置所述待充電設備時,所述待充電設備連同所述承載體一起運動,使所述抵接部與所述固定部抵接。
[0012]優選的,所述底座上豎直設置有井狀通道,所述井狀通道底部設置所述插頭,所述承載體設置在所述井狀通道中并可沿所述井狀通道豎直運動,從而縮入或伸出所述底座,所述承載體上設置用于收容所述待充電設備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底部設置一貫通所述承載體底部的通口,當所述承載體縮入所述底座時,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可通過所述通口與所述插頭插接。
[0013]優選的,所述彈性支撐部為所述井狀通道的底部設置的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底座底部抵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承載體的底面抵接。
[0014]優選的,所述底座內設置有PCB板,所述控制元件、第一監測元件、第二監測元件、插頭及電磁體均與所述PCB板上相關電路接口電性連接。
[0015]優選的,還包括沿所述收容槽邊緣延伸設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形狀與所述待充電設備的輪廓相匹配,用于支撐及固定所述待充電設備。
[0016]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充電裝置,通過座體內部電磁體與永磁體的吸斥作用,當充電設備充滿電時,控制所述電磁體與永磁體相斥,從而使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充電座的充電電路分離,避免手機因長時間連接充電電路造成電池過度充電弓I起的鋰電池穩定性降低發生的危險,如爆炸、短路、電池壽命降低等問題。
[0018]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充電裝置,當待充電設備充滿電后仍放置在充電裝置上一定時間未取走時,控制所述電磁體與永磁體相吸,從而使待充電設備與充電裝置的充電電路重新連接,從而對待充電設備進行間歇性的再充電,解決了因充電設備長時間未取走導致的電量損耗問題,從而使充電設備盡可能的保持高電量狀態。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立體外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放置待充電設備后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未放置待充電設備時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待充電設備進行充電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待充電設備放置在承載體中但未進行充電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5]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系統結構框圖;
[0026]圖8和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系統控制流程框圖。
[0027]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0028]1-底座11-電磁體101-井狀通道102-底板103-側壁104-插頭
[0029]2-承載體21-收容槽22-永磁體23-通口 24-固定板M-待充電設備,
[0030]31-固定部32-抵接部33-彈性支撐部4_第一監測模塊5_推定模塊6-控制模塊3-第二監測模塊8-時間監測模塊9-處理模塊10-存儲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0032]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0033]其次,本實用新型結合示意圖進行詳細描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時,為便于說明,表示裝置結構的剖面圖會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圖只是示例,其在此不應限制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此外,在實際制作中應包含長度、寬度及深度的三維空間尺寸。
[0034]請參閱圖1-圖6所示,并結合圖7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智能充電裝置,其包括:一底座I,所述底座I上設置一插頭104,所述插頭104用于與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接口電連接,其中所述插頭104接入充電裝置中設置的充電電路以進行充電;一承載體2,所述承載體2設置在所述底座I上,用于固放所述待充電設備M;還包括一第一監測元件,所述第一監測元件實時監測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量;以及,配合的設置在所述底座I中的電磁體11及永磁體22,所述電磁體11與永磁體22相對的固設在所述底座I與承載體2之間,通過所述電磁體11的磁性改變使所述電磁體11與所述永磁體22相吸或相斥,以驅動所述底座I與所述承載體2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從而使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插頭104連接或斷開;以及,一控制兀件,所述控制兀件根據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量控制所述電磁體11與所述永磁體22的吸斥動作。
[0035]具體的,如圖3-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充電裝置放置待充電設備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待充電設備M為手機,其中,所述底座I上豎直設置有井狀通道101,所述井狀通道101底部設置所述插頭104,所述承載體2設置在所述井狀通道101中并可沿所述井狀通道101豎直運動,從而縮入或伸出所述底座I,所述承載體2上設置用于收容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收容槽21,所述收容槽21底部設置一貫通所述承載體2底部的通口 23,當所述承載體2縮入所述底座I時,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接口可通過所述通口 23與所述插頭104插接,具體的,所述電磁體11固定在所述底座I內底部,所述承載體2底面相對位置固定所述永磁體22,通過改變所述電磁體11的磁性使所述電磁體11與所述永磁體22形成相吸或相斥狀態,從而使所述承載體2相對于底座I可縮入或伸出所述底座I。
[0036]具體的,所述底座I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底板102及沿所述底板102邊緣環設的側壁103,通過所述底板102及所述側壁103圍成所述井狀通道101,所述承載體2置于所述井狀通道101中,并與所述井狀通道101的內輪廓相匹配,使所述承載體2可沿所述井狀通道101豎直運動,所述承載體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設置用于收容待充電設備M的收容槽21,所述收容槽21的形狀與待充電設備M的形狀相匹配,使待充電設備M在所述收容槽21中不會發生傾斜、旋轉等無效位移。
[0037]進一步的,參照圖4-圖6所示,本實例的智能充電裝置,還包括有第二監測元件,所述第二監測元件用于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M是否固放在所述承載體2上,所述第二監測元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底座I中的固定部31,設置在所述承載體2對應位置的抵接部32,以及一彈性支撐部33;其中,在所述承載體2未放置待充電設備M時,所述承載體2受所述彈性支撐部33作用,使所述固定部31與所述抵接部32呈分開狀態,當所述承載體2中放置所述待充電設備M時,所述待充電設備M連同所述承載體2—起運動,使所述抵接部32與所述固定部31抵接。
[0038]具體的,參照圖3-圖6所示,所述彈性支撐部33為所述井狀通道101的底部設置的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底座I底部抵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承載體2的底面抵接,本實施例中,所述彈簧在所述底座I底部與所述承載體2底面之間均布的設置有兩個,便于分散受力。
[0039]進一步的,參照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智能充電裝置還包括沿所述收容槽21邊緣延伸設置的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形狀與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輪廓相匹配,用于支撐及固定所述待充電設備M,使所述待充電設備M連同承載體2受電磁體11與永磁體22吸引時,可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準確與所述底座I中的插頭104插接。
[0040]具體的,本實施例的智能充電裝置的控制部分為所述底座I內設置的PCB板,所述控制元件、第一監測元件、第二監測元件、插頭104及電磁體11均與所述PCB板上相關電路接口電性連接,PCB板上集成有MCU微控制芯片,用于監測及向各部件發送控制指令。
[0041]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待充電設備M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
[0042]進一步的,參照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充電控制系統,用于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包括:
[0043]第一監測模塊4,其實時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流;
[0044]推定模塊5,其根據實時監測得到的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流值,推定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量;
[0045]控制模塊6,其根據所述推定模塊5得到的充電電量,控制所述電磁體的電流通斷或磁極轉換;其中,
[0046]所述控制模塊6在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為滿電狀態時,控制所述電磁體11進行磁極轉換或電流通斷使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充電基座的所述插頭斷開連接。
[0047]進一步的,參照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充電控制系統,還包括有:
[0048]第二監測模塊3,其用于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是否放置在所述承載體2上;
[0049]時間監測模塊8,其用于在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插頭斷開連接后仍放置在所述承載體2上的時間;以及,
[0050]處理模塊9,其用于將監測得到的時間與一預設時間進行比較,當監測得到的時間大于所述預設時間時,向所述控制模塊6發送控制信號,以驅動電磁體進行磁極轉換或電流通斷使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插頭再次插接進行再充電;以及,
[0051 ]存儲模塊10,用于存儲所述預設時間。
[0052]參照圖8-圖9所示,所述充電控制系統工作時的具體流程為,首先,待充電設備接入充電電路開始充電;然后第一監測模塊4驅動第一監測元件監測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電流;之后,所述推定模塊5根據實時監測得到的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流值,判斷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之后,由所述控制模塊6進行控制,當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為滿電狀態時,控制所述電磁體進行磁極轉換或電流通斷以使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充電電路斷開連接。
[0053]進一步的,在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充電電路斷開連接后,所述第二監測模塊3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是否放置在所述承載體2上;之后,所述時間監測模塊8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放置在所述承載體2上的時間;之后,所述處理模塊9將監測得到的時間與一預設時間進行比較,當監測得到的時間超過所述預設時間時,所述處理模塊9向控制模塊6發送指令,以驅動所述待充電設備與所述充電電路重新連接進行再充電。
[0054]需要說明的是,當對所述待充電設備進行再充電并充滿后,若待充電設備仍未取走,則控制系統始終監測待充電設備的存在及存在時間,并進行重復操作,以對所述待充電設備進行重復充電,使待充電設備盡可能的保持高電量狀態。
[0055]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充電裝置工作時,參照圖4-圖6所示,先將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智能充電裝置的充電電路連接,具體通過將所述待充電設備座放入所述承載體2的收容槽21中,然后向下壓直至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所述底座I底部的所述插頭104插接,此時通過所述第一檢測元件、第二檢測元件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的電量及座放狀態,所述第一監測元件監測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流,所述推定模塊5根據監測得到的充電電流值推定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然后所述控制模塊6根據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對待充電設備M進行充電操作,當待充電設備M充滿電時,所述控制模塊6控制所述電磁體11的電流通斷或磁極轉換,使所述電磁體11與所述永磁體22相斥,從而使所述待充電設備M與所述底座I內的插頭104斷開連接,避免待充電設備M長時間連接充電電路可能引起的各種問題。
[0056]需要說明的是,參照圖5所示,當所述待充電設備M充電時,所述控制模塊6可控制所述電磁體11與所述永磁體22相吸,以使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插頭104保持對接狀態,此時所述彈性支撐部33為壓縮狀態,所述第二監測元件的固定部31與抵接部32相接,使所述第二監測元件可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存在狀態。
[0057]進一步的,參照圖6所示,當所述待充電設備M充滿電并與所述底座I中的插頭104斷開連接后,若所述待充電設備M仍未取走,由于所述待充電設備M的重力作用,使所述第二監測元件的固定部31與抵接部32仍保持相接狀態,即所述第二監測元件仍可繼續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M是否仍放置在所述收容槽21中,在所述待充電設備M與所述插頭104斷開連接后,所述時間監測模塊8開始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M仍放置在所述承載體2上的時間,然后所述處理模塊9監測得到的時間與所述存儲模塊10中預先存儲的一預設時間進行比較,在該預設時間值內如果移動終端在所述充電基座上仍未取走,當監測得到的時間大于所述預設時間時,所述處理模塊9向所述控制模塊6發送信號,所述控制模塊6控制電磁體11進行磁極轉換使所述待充電設備M與所述插頭104再次插接進行再充電。
[0058]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設時間值為滿電狀態的待充電設備在待機狀態下電量損耗至某一值時所用的時間,其可根據待充電設備的電池在滿電待機狀態下的電量損耗速度預先設定。
[005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充電裝置、充電控制系統,使放置在充電裝置上的待充電設備充滿電后立即與充電電路斷開電連接,避免待充電設備的電池因長時間連接充電電路導致的過充電或不穩定的情況,同時,若用戶在一定時間內仍不取走設備,當所述待充電設備因待機電量損耗一定電量時,可控制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頭與所述充電裝置的充電電路重新連接,以對所述待充電設備進行再次充電,使所述待充電設備得以盡可能的保持滿電或接近滿電的狀態,避免所述待充電設備與充電電路斷開連接后長時間不取走導致電量損耗的問題。
[0060]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一插頭,其用于與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電連接; 一承載體,所述承載體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固放所述待充電設備; 一第一監測元件,用于實時監測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以及, 配合設置的電磁體及永磁體,所述電磁體與永磁體相對的固設在所述底座與承載體之間,通過所述電磁體的磁性改變使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相吸或相斥,以驅動所述底座與所述承載體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從而使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與所述插頭連接或斷開;以及, 一控制元件,用于根據待充電設備的充電電量控制所述電磁體與所述永磁體的吸斥動作。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第二監測元件,其用于監測所述待充電設備是否固放在所述承載體上,所述第二監測元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底座中的固定部,設置在所述承載體對應位置的抵接部,以及一彈性支撐部;其中,在所述承載體未放置待充電設備時,所述承載體受所述彈性支撐部作用,使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抵接部呈分開狀態,當所述承載體中放置所述待充電設備時,所述待充電設備連同所述承載體一起運動,使所述抵接部與所述固定部抵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豎直設置有井狀通道,所述井狀通道底部設置所述插頭,所述承載體設置在所述井狀通道中并可沿所述井狀通道豎直運動,從而縮入或伸出所述底座,所述承載體上設置用于收容所述待充電設備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底部設置一貫通所述承載體底部的通口,當所述承載體縮入所述底座時,所述待充電設備的充電接口可通過所述通口與所述插頭插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支撐部為所述井狀通道的底部設置的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底座底部抵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承載體的底面抵接。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內設置有PCB板,所述控制元件、第一監測元件、第二監測元件、插頭及電磁體均與所述PCB板上相關電路接口電性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3-4任一所述的智能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沿所述收容槽邊緣延伸設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形狀與所述待充電設備的輪廓相匹配,用于支撐及固定所述待充電設備。
【文檔編號】H02J7/00GK205429804SQ201620199664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4日
【發明人】金秋
【申請人】合肥聯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