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電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
【背景技術】
[0002]太陽能移動電源是帶太陽能電池板的移動電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太陽光充電從而達到補足電量的目的;太陽能電池是是一種通過光伏效應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的一種裝置,是利用太陽能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太陽能電池板一般是采用平鋪的形式,這樣不僅占地面積大,并且容易產生照射不均勻的情況,以及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較高;并且移動起來也十分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占地面積小、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低、移動方便的基于與_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兩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蓄電池;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在底座兩端;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之間連接有控制器;所述底座中央設置有對太陽能電池板限位的限位裝置;所述底座底面上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四角處均通過可折疊裝置連接有剎車萬向輪。
[0006]所述蓄電池和控制器設置在底座上。將蓄電池與控制器設置在底座上,不影響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光。
[0007]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00°-140°。由于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00°-140°,在這個角度中,太陽能電池板能夠較大面積的吸收到太陽光;當兩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20°時,吸收太陽能的效果最佳。
[0008]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限位柱,以及設置在底座兩端的限位桿;所述限位柱頂端設置有與太陽能電池板連接的“U”形支架,所述限位桿位于太陽能電池板下方并設置在底座上。由于限位柱頂端設置有“U”形支架,以便于支撐兩個太陽能電池板的上端,而通過設置限位桿以實現對太陽能電池板下端的支撐和固定。
[0009]所述限位桿頂端設置有吸盤。吸盤可以傾斜設置,以便于更好的支撐太陽能電池板。
[0010]所述可折疊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第一連接桿和設置在剎車萬向輪上的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鉸接。由于第二連接桿鉸接在第一連接桿上且與剎車萬向輪連接,在第二連接桿旋轉時,以便于帶動剎車萬向輪旋轉。
[0011]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鋼化玻璃層、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和反光層。通過設置鋼化玻璃層、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和反光層,以便于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
[0012]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鋼化玻璃層與透明導電層接觸的接觸面由若干三角形連續形成波浪形;所述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與鋼化玻璃層表面形狀與鋼化玻璃層接觸面形狀相同;所述反光層下表面形狀與背電層上表面形狀相匹配,且反光層上表面為平面。由于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與鋼化玻璃層的結構呈波浪形,大大增加了吸收光的強度,使得光電轉換效果更好。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太陽能電池板的吸收的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后通過控制器存儲到蓄電池中;通過設置限位裝置,以實現對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時的支撐;通過將剎車萬向輪設置在底座的凹槽內,當移動到相應的位置上時,可通過可折疊裝置將剎車萬向輪翻轉入凹槽內。
【附圖說明】
[0014]通過下面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優點η將變得顯而易見。
[0015]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電池板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鋼化玻璃層接觸面呈波浪形的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中,I為底座,2為太陽能電池板,3為控制器,4為蓄電池,5為凹槽,6為剎車萬向輪,7為限位柱,8為限位桿,9為“U”形支架,10為吸盤,11為第一連接桿,12為第二連接桿,13為鋼化玻璃層,14為透明導電層,15為光吸收層,16為背電層,17為反光層,18為銀膜層,19為倒“L”形推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參見圖1-3所示,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兩太陽能電池板2、控制器3和蓄電池4;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在底座兩端;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之間連接有控制器;所述底座中央設置有對太陽能電池板限位的限位裝置;所述底座底面上設置有凹槽5,該凹槽四角處均通過可折疊裝置連接有剎車萬向輪
6。太陽能電池板的吸收的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后通過控制器存儲到蓄電池中;通過設置限位裝置,以實現對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時的支撐;通過將剎車萬向輪設置在底座的凹槽內,當移動到相應的位置上時,可通過可折疊裝置將剎車萬向輪翻轉入凹槽內。
[0020]優選的,所述蓄電池和控制器設置在底座上。將蓄電池與控制器設置在底座上,不影響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光。
[0021]優選的,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00°_140°。由于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00°-140°,在這個角度中,太陽能電池板能夠較大面積的吸收到太陽光;當兩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20°時,吸收太陽能的效果最佳。
[0022]優選的,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限位柱7,以及設置在底座兩端的限位桿8;所述限位柱頂端設置有與太陽能電池板連接的“U”形支架9,所述限位桿位于太陽能電池板下方并設置在底座上。由于限位柱頂端設置有“U”形支架,以便于支撐兩個太陽能電池板的上端,而通過設置限位桿以實現對太陽能電池板下端的支撐和固定;值得注意的是,限位桿可以縱向設置若干個。
[0023]優選的,所述限位桿頂端和“U”形支架頂端均設置有吸盤10。吸盤可以傾斜設置,以便于更好的支撐太陽能電池板。
[0024]優選的,所述可折疊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第一連接桿11和設置在剎車萬向輪上的第二連接桿12;所述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鉸接。由于第二連接桿鉸接在第一連接桿上且與剎車萬向輪連接,在第二連接桿旋轉時,以便于帶動剎車萬向輪旋轉。
[0025]優選的,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鋼化玻璃層13、透明導電層14、光吸收層15、背電層16(背電極層)和反光層17。通過設置鋼化玻璃層、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和反光層,以便于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
[0026]優選的,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鋼化玻璃層與透明導電層接觸的接觸面由若干三角形連續形成波浪形;所述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與鋼化玻璃層表面形狀與鋼化玻璃層接觸面形狀相同;所述反光層下表面形狀與背電層上表面形狀相匹配,且反光層上表面為平面。由于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與鋼化玻璃層的結構呈波浪形,大大增加了吸收光的強度,使得光電轉換效果更好。
[0027]優選的,所述光吸收層采用光吸收層薄膜,光吸收層薄膜利用LPCVD方法和擴散技術制備晶硅薄膜p-n結,利用層轉移技術制備柔性非晶硅薄膜,并且采用雙層膜減反射與鈍化技術。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生產成本低、原材料消耗少、弱光性能優良等優勢。隨著世界能源緊缺,薄膜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光電功能薄膜,可以有效地解決能源短缺問題,而且無污染,還可以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易于大面積推廣。因為“輕、薄、柔”的特點,薄膜電池真正能夠實現“把光伏技術融入生活”,將這項全球頂尖的清潔能源技術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一戶用發電、農業大棚、汽車、手機、衣服、背包甚至帳篷上也能有所應用,其市場前景可觀。
[0028]優選的,所述光吸收層與透明導電層之間還設置有銀膜層18。通過設置銀膜層,以增強導電性能。
[0029]優選的,所述底座側面兩端均設置有向上延伸形成的倒“L”形推桿19。通過設置倒“L”形推桿,以便于使用者手推。
[0030]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上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兩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蓄電池;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在底座兩端;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之間連接有控制器;所述底座中央設置有對太陽能電池板限位的限位裝置;所述底座底面上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四角處均通過可折疊裝置連接有剎車萬向輪。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和控制器設置在底座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的夾角為100°-14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限位柱,以及設置在底座兩端的限位桿;所述限位柱頂端設置有與太陽能電池板連接的“U”形支架,所述限位桿位于太陽能電池板下方并設置在底座上。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桿頂端設置有吸盤。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疊裝置包括設置在底座上的第一連接桿和設置在剎車萬向輪上的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鉸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鋼化玻璃層、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和反光層。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鋼化玻璃層與透明導電層接觸的接觸面由若干三角形連續形成波浪形;所述透明導電層、光吸收層、背電層與鋼化玻璃層表面形狀與鋼化玻璃層接觸面形狀相同;所述反光層下表面形狀與背電層上表面形狀相匹配,且反光層上表面為平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電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通過底座、兩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蓄電池;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傾斜設置在底座兩端;所述兩太陽能電池板與蓄電池之間連接有控制器;所述底座中央設置有對太陽能電池板限位的限位裝置;所述底座底面上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四角處均通過可折疊裝置連接有剎車萬向輪;使基于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的移動電源占地面積小、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低、移動方便。
【IPC分類】H02S20/30, H02J7/35, H02S10/40
【公開號】CN205355923
【申請號】CN201620071286
【發明人】周原
【申請人】常州市勁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