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束支架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束支架組件,尤其是指在飛行器上使用的,用于提供安裝和固定飛行器上的線束的線束支架組件。
【背景技術】
[0002]飛行器艙內系統中分布有很多種線束,如傳感器線束、充電線束、信號傳輸線束等。不同的線束大多通過對應的線束支架進行單獨的固定,導致支架數量較多,艙體框架需要對每個支架提供相應的安裝點,導致飛行器艙體支架表面裝配加工工藝復雜。
[0003]另一方面,飛行器的某些部位,比如機翼,尾翼等位置,其內部通常是具有一定的空間跨度,而在橫向寬度上又經常需要布設一定數量的線纜,因此需要設置特殊的線束支架組件,以滿足在空間位置上更好的安裝這些線束的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現有技術的所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實現在較大跨度空間條件下固定安裝線束的線束支架組件,同時可有效減輕份量,防止線束之間相互干涉,提高安裝空間利用效率。
[0005]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束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以及一對連桿,所述支架本體的至少一側向下彎折形成有側板,于所述支架本體及所述側板上開設有若干通孔,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上的所述通孔以平行于所述彎折部位分布,且相鄰的所述通孔之間留有間距,所述連桿可拆卸的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的兩端。
[0006]進一步的,所述支架本體為縱長形狀。
[0007]進一步的,所述側板與所述支架本體間呈90度。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連桿為“L”形,由相連接的兩板體組成,所述板體為梯形結構,所述板體上設有連接孔。
[0009]進一步的,所述連桿為“V’形,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對安裝板及連接所述安裝板的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和所述安裝板的連接位置一體設有加強筋,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連接孔。
[0010]進一步的,所述通孔可同時連接至少兩個用于安裝線束的卡箍。
[0011 ] 進一步的,所述通孔間的間距范圍為20mm-25mm。
[0012]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在空間范圍內,線束的排布效率可得以最大化,增強了布線的靈活性。線束在不同的位置均可布線,且可互不干涉,進一步的,該線束支架組件在支架本體及側板上開設了多個通孔,線束支架組件的重量顯著降低,在飛行器上大量使用時減重效果十分明顯。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桿的側視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連桿的側視圖。
[0017]圖5為如圖4所不第一連桿的俯視圖。
[0018]圖6為如圖5所不第一連桿的側視圖。
[0019]圖7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連桿的側視圖。
[0020]圖8為如圖7所示第二連桿的俯視圖。
[0021]圖9為如圖8所示第二連桿的側視圖。
[0022]圖10為運用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飛行器尾翼的示意圖。
[0023]圖11為如圖10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一實施例100,包括:支架本體10以及連接在支架本體10兩端的連桿20。所述支架本體10的兩側向下彎折形成有一對側板11。側板11與支架本體10之間形成有彎折線13,在所述支架本體10以及側板11上開設有若干通孔12,相鄰的通孔12間間隔預設的距離,并且通孔12沿平行于所述支架本體10的彎折線13排列,連桿20設于支架本體10的兩端,用于將支架本體10連接至飛行器的框架上。
[0025]請參閱圖2所示,連桿20設置成“V’形,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對安裝板21及將該一對安裝板21相連接的連接板22,在連接板22和安裝板21的連接位置還設計有加強筋23,該加強筋23與連接板22及安裝板21—體成形。請一并參照圖1所示,連桿20的安裝板21上設置有連接孔24,連接孔24與支架本體10兩端的通孔12相配合,藉螺釘(未圖示)穿過連接孔24及對應的通孔12而將連桿20固定在支架本體10上。
[0026]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二實施例10(/,包括支架本體1(T,以及連接在支架本體1(/兩端的第一連桿2(Τ、第二連桿3(Τ。由支架本體1(Τ的一側向下彎折形成側板11、在所述支架本體10'以及側板11'上開設有若干通孔12',相鄰通孔12'間間隔有一定的距離,前述第一連桿2(Τ、第二連桿3(Τ分別連接在支架本體1(Τ的側板If的兩端而將支架本體1(^連接至飛行器框架。
[0027]請參閱圖4至圖9所示,第一連桿20'、第二連桿30'均由金屬板彎折成“L”形。其中,組成第一連桿2(/的第一板體2017、第二板體202,均基本設計為梯形,在保證強度基礎上、減輕了第一連桿20'的重量。在第一板體201'、第二板體202'上設有連接孔203'用于將第一連桿2(/連接到支架本體1(/的側板IV的一端。
[0028]組成第二連桿3(/的第三板體30V、第四板體302'均基本設計為梯形,在保證強度基礎上、減輕了第二連桿30'的重量。在第三板體301'、第四板體302'上設有連接孔303'用于將第二連桿30'連接到支架本體10'的側板11'的另一端。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桿30'比第一連桿2(/略長,且均設計有兩個連接孔303,。
[0029]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100通常安裝于飛行器的機翼部位,如圖10所示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100位于飛行器尾翼200的所處位置。
[0030]如圖11所示,為如圖10所示的A部位的放大圖,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100橫跨于飛行器尾翼200的內部,在支架本體10及以及側板11所設置的多個通孔12可同時用于安裝多個固定線束300的卡箍310,實現了在飛行器尾翼200內較長的空間跨度上,同時布設安裝多條線束300的目的。并且線束300的安裝位置也比較靈活,在支架本體10上或者其側板11上均可設置布線位置。配合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的第二實施例1OO',線束300在飛行器尾翼200的內部空間的上側或下側均可同時布設。進一步增強了布線的靈活性。所設置多個通孔12,使支架本體10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種鏤空的結構,有利于控制重量,當整架飛機大量使用此類線束支架組件100時,整體重量減輕的效果將十分明顯。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上的等效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線束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以及一對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體的至少一側向下彎折形成有側板,于所述支架本體及所述側板上開設有若干通孔,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上的所述通孔以平行于所述彎折部位分布,且相鄰的所述通孔之間留有間距,所述連桿可拆卸的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的兩端。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體為縱長形狀。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與所述支架本體間呈90度。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為“L”形,由相連接的兩板體組成,所述板體為梯形結構,所述板體上設有連接孔。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為“V’形,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對安裝板及連接所述安裝板的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和所述安裝板的連接位置一體設有加強筋,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連接孔。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可同時連接至少兩個用于安裝線束的卡箍。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支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間的間距范圍為20mm-25mm 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束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以及一對連桿,所述支架本體的至少一側向下彎折形成有側板,于所述支架本體及所述側板上開設有若干通孔,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上的所述通孔以平行于所述彎折部位分布,且相鄰的所述通孔之間留有間距,所述連桿可拆卸的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架本體或所述側板的兩端,本實用新型的線束支架組件,在空間范圍內,線束的排布效率可得以最大化,增強了布線的靈活性,進一步的,其重量顯著降低,在飛行器上大量使用時減重效果十分明顯。
【IPC分類】H02G3/02
【公開號】CN205178414
【申請號】CN201521001950
【發明人】賁沁毅, 高鵬程
【申請人】上海賽飛航空線纜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