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馬達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動通信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振動馬達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動通信設備。馬達包括基底部、磁鐵、振動部、罩部以及彈性部件。基底部垂直于中心軸線而擴展。磁鐵為在基底部的上側被固定的單一部件。振動部被配置于磁鐵的周圍,并沿上下方向振動。罩部覆蓋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且被固定于基底部。彈性部件被配置于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和振動部的上部之間。振動部具有線圈部及質量部。線圈部與磁鐵在徑向對置。質量部被固定于線圈部。磁鐵具有多個磁極對和無磁部。多個磁極對在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別為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無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多個磁極對的各對之間。與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的極性相同。
【專利說明】
振動馬達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動通信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振動馬達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動通信設備。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作為移動通信裝置等的通知器件或其他用途,采用了通過在徑向上配置的線圈與磁鐵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使振動部沿上下方向振動的振動馬達。在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13-85438號公報和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169150號說明書中所公開的振動馬達中,兩個磁鐵以相同極性的磁極對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分離地配置。由此,振動馬達的振動力比使用單一磁鐵的情況大。
[0003]另外,在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4-320827號公報所公開的用于往返運動裝置的磁鐵中,在圓柱狀的磁鐵的側面設置有三個極以上的奇數極。在該磁鐵的側面中,N極被設置于長度方向的中央部,S極設置于兩個端部。
[0004]但是,在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13-85438號公報和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169150號說明書中所公開的振動馬達中,由于使用兩個磁鐵,因此振動馬達的部件個數變多。并且,由于需要分別固定兩個磁鐵,因此增加了振動馬達的制造工時。另外,由于兩個磁極的相同極性的磁極是對置的,因此在配置磁鐵時,存在由于該相同磁極的磁排斥力而產生磁鐵位置偏移的擔憂。
[0005]在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4-320827號公報所公開的用于往返運動裝置的磁鐵中,由于通過一個磁化用的磁鐵在側面被磁化為奇數極,因此產生的從磁鐵側面中央部向徑向外側的磁通環變小。因此,若該磁鐵用于振動馬達時,則可能會使垂直通過線圈的磁通量減少,從而使振動力變小。
【發明內容】
[0006]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簡化振動馬達的結構,進而簡化振動馬達的制作工序。
[0007]在本發明所示例的一實施方式中的振動馬達包括基底部、磁鐵、振動部、罩部、以及彈性部件。基底部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而擴展。磁鐵為在基底部的上側朝上下方向被固定的單一部件。振動部被配置于磁鐵的周圍,并沿上下方向振動。罩部覆蓋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且被固定于基底部。彈性部件被配置于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和振動部的上部之間。振動部具有線圈部及質量部。線圈部與磁鐵在徑向對置。質量部被固定于線圈部。磁鐵具有多個磁極對和無磁部。多個磁極對在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別為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無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多個磁極對的各對之間。與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的極性相同。
[0008]多個磁極對的數目為兩對。
[0009]多個磁極對具有第一磁極對和第二磁極對,第一磁極對位于磁鐵的最下側或者最上側的位置,第二磁極對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第一磁極對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長。
[0010]磁鐵隔著間隔物被固定于基底部或者罩部。
[0011]磁鐵被直接固定于基底部的內表面或者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在直接固定有磁鐵的基底部或者罩部中,在與磁鐵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
[0012]在本發明所示例的一實施方式中的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中,振動馬達包括:基底部、磁鐵、振動部、罩部、以及彈性部件。基底部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而擴展。磁鐵為在基底部的上側被沿上下方向固定的單一部件。振動部被配置于磁鐵的周圍,并沿上下方向振動。罩部覆蓋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且被固定于基底部。彈性部件被配置于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和振動部的上部之間。振動部具有與磁鐵在徑向對置的線圈部及被固定于線圈部的質量部。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具有:工序a)、工序b)、以及工序c),在工序a)中得到彈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工序b)在工序a)之后進行,通過使用磁化工具對磁鐵的基材進行磁化而形成磁鐵,磁鐵具有多個磁極對和無磁部,多個磁極對為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別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無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多個磁極對的各對之間,且與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的極性相同;在工序c)中,利用罩部覆蓋彈性部件、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以及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且將罩部固定于基底部。工序b)具有:工序bl)和工序b2),在工序bl)中,通過根據在工序a)中得到的彈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校正磁化工具,來調整預定成為所述無磁部的部位的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工序b2)在工序bl)之后進行,通過使用完成校正的磁化工具對基材進行磁化而形成磁鐵。
[0013]一種通知器件,其具有通過上述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而制成的馬達。
[0014]一種移動通信設備,其具有上述通知器件。
[0015]本發明能夠簡化振動馬達的結構,進而簡化振動馬達的制作工序。
[0016]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驟、特點和優點。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動馬達的俯視圖。
[0018]圖2為振動馬達的側視圖。
[0019]圖3為振動馬達的縱向剖視圖。
[0020]圖4為振動馬達的分解側視圖。
[0021]圖5為振動馬達的分解立體圖。
[0022]圖6為示出磁鐵的磁極配置的圖。
[0023]圖7為磁化工具的立體圖。
[0024]圖8為磁化工具的縱剖視圖。
[0025]圖9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制造流程的圖。
[0026]圖10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制造流程的一部分的圖。
[0027]圖11為示出磁鐵的磁通分布的圖。
[0028]圖12為示出磁鐵的磁極配置的另一例示的圖。
[0029]圖13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
[0030]圖14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
[0031]圖15為示出磁鐵的磁極配置的另一例示的圖。
[0032]圖16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
[0033]圖17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在本說明書中,將振動馬達I在中心軸線Jl方向上圖3的上側簡稱為“上側”,將下側簡稱為“下側”。另外,上下方向不示出組裝到實際的設備時的位置關系或方向。并且,將與中心軸線JI平行的方向簡稱為“上下方向”,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周向簡稱為“周向”。
[0035]圖1為示出本發明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動馬達I的俯視圖。圖2為振動馬達I的側視圖。圖3為振動馬達I的縱向剖視圖。圖4為振動馬達I的分解側視圖。圖5為振動馬達I的分解立體圖。在圖3中,省略了截面中的細節部分的陰影線。
[0036]振動馬達I為線性共振促動器(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振動馬達1,例如用作移動電話等移動通信裝置的通知器件。
[0037]振動馬達I包括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罩部11為有蓋大致圓筒狀。基底部12垂直于朝著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Jl而擴展。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底部12。基底部12將罩部11的下部的開口封閉。在該實施方式中,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由金屬制成。罩部11與基底部12之間例如通過焊接而連接。另外,罩部11也可以通過粘接或者鉚接等其他方法與基底部12連接。
[0038]基底部12包括沿大致垂直于中心軸線Jl的方向延伸的基底突出部121。基底突出部121從罩部11向徑向外側突出。在罩部11的下端邊緣設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多個缺口111。基底突出部121從一個缺口 111向徑向外側突出。換言之,基底突出部121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一個缺口 111內。由于在罩部11設置有多個缺口 111,因此在將基底部12固定于罩部11時,能夠容易地將基底突出部121與一個缺口 111對位。
[0039]振動馬達I包括磁鐵13、振動部14、彈性部件15以及電路板16。磁鐵13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柱狀的部件。磁鐵13為單一部件,其在基底部12的上側被朝上下方向固定。例如,磁鐵13的下端部通過粘接劑等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或者,磁鐵13的上端部通過粘接劑等固定于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下表面。另外,基底部12的上表面為基底部12的內表面。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下表面為罩部11的上部內表面。
[0040]振動部14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振動部14遍及整周配置在磁鐵13的周圍。換言之,磁鐵1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振動部14的內部。振動部14的內徑比磁鐵13的外徑大。振動部14與磁鐵13不接觸地沿磁鐵13在上下方向振動。磁鐵13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振動部14的上側和側面被罩部11覆蓋。
[0041]振動部14包括線圈部41、質量部42以及軛43。線圈部41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線圈部41與磁鐵13在徑向對置。線圈部41的內周面與磁鐵13的外周面之間隔著規定的間隙在徑向上對置。
[0042]軛43包括圓筒部431以及凸緣部432。圓筒部431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凸緣部432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環狀。凸緣部432從圓筒部431的上端部向徑向外側擴展。圓筒部431與凸緣部432為連為一體的部件。軛43位于線圈部41的徑向外側。圓筒部431的內周面固定于線圈部41的外周面。圓筒部431例如通過粘接劑而被固定于線圈部41。凸緣部432例如即可以設置為從圓筒部431的下端部向徑向外側擴展,也可以不這樣設置。另外,圓筒部431也可以通過粘接劑以外的焊接等被固定于線圈部41。
[0043]質量部42為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質量部42為所謂的配重。質量部42位于軛43的圓筒部431以及線圈部41的徑向外側。質量部42的內周面被固定于軛43的圓筒部431的外周面。軛43的凸緣部432的下表面與質量部42的上表面接觸。質量部42例如通過粘接劑或兩面膠帶等,或者通過壓入固定于軛43。質量部42通過軛43被間接地固定于線圈部41。
[0044]彈性部件15為通過被施加的上下方向的力而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的部件。彈性部件15例如為將板狀的彈簧材卷繞成螺旋狀的部件。彈性部件15為例如外形呈大致圓錐臺狀的螺旋彈簧(volute spring)。彈性部件15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向下側突出。彈性部件15被配置在罩部11的上部內表面和振動部14的上部之間。彈性部件15的上端部,例如通過焊接而被固定于罩部11。彈性部件15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振動部14。彈性部件15的下端部,例如通過焊接固定于質量部42的上表面。另外,頂蓋部110的下表面為罩部11的上部內表面。
[0045]電路板16將來自電源的電流提供給線圈部41。在該實施方式中,電路板16為具有燒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電路板16為較薄且柔軟的部件。電路板16被配置在基底部12和振動部14之間,且被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和振動部14的下表面。電路板16,例如通過粘接劑固定于基底部12以及振動部14。另外,電路板16也可以使用柔性基板之外的類型的基板。
[0046]在振動馬達I中,如果電流通過電路板16流至線圈部41,則會在線圈部41以及軛43產生磁場。通過該磁場以及磁鐵13的磁場產生使振動部14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力。在以下說明中,將使振動部14沿上下方向移動的這個力稱為“振動力”。由于振動部14在上下方向上被彈性部件15支承,因此振動部14通過受到來自磁場的力和彈性部件15的回復力而在上下方向上振動。
[0047]圖6為示出磁鐵13的磁極配置的圖。磁鐵13包括多個磁極對131和無磁部132。多個磁極對131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圖6的例示中,磁鐵13所具有的多個磁極對131的數目為兩對。各磁極對131為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133、134。在圖6中,為了容易地理解圖,在磁極133、134添加陰影線。磁極133、134以及無磁部132的形狀不限于圖6所示那樣,也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0048]磁極133的極性和磁極134的極性互不相同。在以下的說明中,磁極133、134分別稱為“第一磁極133”、“第二磁極134”。在圖6的例示中,第一磁極133為N極,第二磁極134為S極。在磁極對131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極133為S極,第二磁極134為N極。
[0049]無磁部132在上下方向位于多個磁極對131的各對之間的位置。換言之,各無磁部132在上下方向與兩個磁極對131相鄰。與無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第二磁極134的極性相同。在圖6所示的磁鐵13中,一個無磁部132位于兩個磁極對131之間。并且,與無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第二磁極134如上所述為S極。與無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第二磁極134也可以為N極。
[0050] 在圖6的例示中,兩對磁極對13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無磁部132位于磁鐵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圖3例示的振動馬達I中,磁鐵1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與線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S卩,磁鐵13的無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與線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電流流經線圈部41時,通過磁鐵13和線圈部41的磁場能夠高效地產生振動力。其結果是,能夠增大振動部14的振動力。或者,能夠在維持振動部14的振動力的同時減小提供給線圈部14的電流。
[0051 ] 圖7為例示對磁鐵13進行磁化的磁化工具8的立體圖。圖8為圖7所示出的磁化工具8的縱剖視圖。磁化工具8包括第一磁化軛81、第二磁化軛82、部件支承部83、以及磁化基底84。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為相同形狀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在磁化基底84的上表面上被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第一磁化軛81位于第二磁化軛82的下側。部件支承部83為大致圓筒狀的部件。部件支承部83從磁化基底84的上表面向上側突出。部件支承部83的從磁化基底部84突出的部位被插入第一磁化軛81的徑向內側的空間。部件支承部83的上端面位于比第一磁化軛81的上端面靠下側的位置。部件支承部83的上端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調整。換言之,部件支承部83能夠相對于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沿上下方向相對地移動。
[0052]通過磁化工具8進行磁化時,如圖7所示,首先將預定成為磁鐵13的大致圓柱狀基材130配置于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徑向內側的空間。基材130被部件支承部83從下側支承。然后,根據需要升降部件支承部83,調整基材13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進行磁化工具8的校正。在圖7的例示中,基材1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于與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邊界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位置。第二磁化軛82被從第一磁化軛81向上側分離地配置時,該邊界是指在第一磁化軛81的上端面和第二磁化軛82的下端面之間的空間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
[0053]接下來,如圖8所示,通過將電流提供給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而產生磁場,從而形成具有多個磁極對131和無磁部132的磁鐵13。在磁鐵13中,無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于與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邊界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換言之,在磁鐵13的形成中,無磁部132被設置為以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邊界為大致中心,且沿上下方向擴展。在磁鐵13的形成中,通過校正磁化工具8而調整部件支承部8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能夠調整磁鐵13中的無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0054]圖9為例示振動馬達I的制造流程的圖。在振動馬達I的制造中,首先,得到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步驟Sll)。在振動馬達I的量產時使用的多個彈性部件15中,上下方向的長度存在例如各制造批次與設計值略有不同的情況。在步驟Sll中,例如,測量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獲取測量值與設計值的差。或者在步驟Sll中,從存儲部中讀取預先測量的存儲于該存儲部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
[0055]接下來,在步驟Sll之后,通過利用磁化工具8對磁鐵13的基材130進行磁化而形成磁鐵13(步驟S12)。圖10為示出步驟12的具體流程的圖。在步驟12中,首先根據在步驟Sll中得到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校正磁化工具8。具體地說,根據與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的設計值的偏差,支承圖7所示的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被進行調整。
[0056]例如,在步驟Sll得到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設計值大時,在組裝后的振動馬達I中,線圈部41位于比設計位置靠下側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那樣,為了將無磁部132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和線圈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需要將磁鐵13中的無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向比設計位置靠下側的位置移動。在這里,支承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從基準位置向上側移動。由此,基材130中的與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邊界對置的部位,即,預定成為無磁部132的部位向比設計位置靠基材130的下端側的位置移動。
[0057]反過來說,在步驟Sll中得到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設計值小時,支承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從基準位置向上側移動。由此,基材130中的與第一磁化軛81和第二磁化軛82的邊界對置的部位,S卩,預定成為無磁部132的部位向比設計位置靠基材130的上端側的位置移動。
[0058]如此一來,通過根據在步驟SI I中得到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校正磁化工具8,而調整基材130的預計成為無磁部132的部位的在上下方向中的位置(步驟S121)。然后,在步驟S121之后,進行通過使用已經完成校正的磁化工具8對基材130進行磁化而形成磁鐵13(步驟S122)。
[0059]接下來,將彈性部件15和振動部14安裝于罩部11的內側。電路板16被固定于振動部14。并且,在步驟S12中形成的磁鐵13被固定于基底部12。然后,利用罩部11分別覆蓋彈性部件15、振動部14的上側和側面、以及磁鐵13的上側和側面,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底部12(步驟S13)。當然,步驟S13中的罩部11向基底部12的固定在步驟S12之后進行。但是,彈性部件15和振動部14向罩部11的安裝,只要在步驟Sll之后進行,既可以與步驟S12同時進行,或者也可以在步驟S12之前進行。
[0060]如上所述,振動馬達I具有為單一部件的磁鐵13。由此,與具有多個磁鐵的振動馬達相比,能夠減少部件個數。并且,通過該結構能夠在振動馬達I的制造中簡化涉及磁鐵13的固定的工序。并且,在固定磁鐵13時,不需要考慮由于多個磁鐵間的磁排斥力引起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夠進一步簡化涉及磁鐵13的固定的工序。
[0061]如上所述,磁鐵13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具有多個磁極對131和無磁部132,多個磁極對131分別為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133、134,無磁部132位于在上下方向的所述磁極對131的各對之間,且與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134的極性相同。由此,與在側面被磁化為奇數極的磁鐵不同,產生的從磁鐵側面中央部通向徑向外側的磁通環能夠變大。因此,與在側面被磁化為奇數極的磁鐵相比,垂直于線圈部41通過的磁通量增大,振動力變大。其結果是,在振動馬達I中,如圖11中用實線91所示出的那樣,能夠實現與多個磁鐵沿上下方向排列時的磁通分布(虛線92)相同的磁通分布。圖11的縱軸表示在左側并列圖示的磁鐵1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橫軸表示磁通密度。
[0062]如上所述,振動馬達I與多個磁鐵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振動馬達相比,能夠不減小振動力而簡化振動馬達I的結構及制造工序。
[0063]如上所述,在振動馬達I的磁鐵13中,多個磁極對131的數目為兩對。由此,能夠縮短磁鐵13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因此,磁鐵13特別適用于小型的振動馬達I。
[0064]在振動馬達I的制造中,得到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步驟Sll),在步驟Sll之后,通過使用磁化工具8對基材130進行磁化而形成磁鐵13 (步驟S12)。在步驟S12中,首先,通過根據在步驟Sll中得到的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校正磁化工具8,來調整在預定成為無磁部132的部位的上下方向中的位置(步驟S121)。然后,在步驟S121之后,通過使用完成校正的磁化工具8對基材130進行磁化,從而形成具有多個磁極對131和無磁部132的磁鐵13 (步驟S122)。
[0065]由此,在振動馬達I中,即使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與設計值不同時,也能夠防止無磁部132相對于線圈部41在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產生偏移。因此,無磁部132和線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而與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無關。其結果是,能夠通過磁鐵13和線圈部41的磁場有效地產生振動力。
[006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根據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進行磁化工具8的校正,但是磁化工具8的校正也可以根據彈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長度以外的條件進行。例如,也可以將彈性部件15和振動部14安裝于罩部11之后,測量相對于線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罩部11的相對位置,并根據該相對位置校正磁化工具8。
[0067]在振動馬達I中,無磁部132不必一定位于磁鐵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例如,圖12中示出的磁鐵13a也可以取代磁鐵13設置于振動馬達I。在磁鐵13a中,多個磁極對具有第一磁極對131a和第二磁極對131b。第一磁極對131a位于磁鐵13a的最下側。第二磁極對131b位于第一磁極對131a的上側。第二磁極對131b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第一磁極對131a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長。因此,位于第一磁極對131a和第二磁極對131b之間的無磁部132位于比磁鐵13a的中央部靠下側的位置。
[0068]因此,在磁鐵13a中,與圖6所示出的磁鐵13相比,將從磁鐵13a整體沿徑向產生的磁通量維持在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同時,減少從磁鐵13a朝向下側的磁通量。因此在設置有磁鐵13a的振動馬達I中,能夠維持大致相同的振動力,且減少從磁鐵13a朝向將磁鐵13a作為下側流經的磁通量。換言之,在設置有磁鐵13a的振動馬達I中,能夠減少從基底部12向下側的磁漏。例如,使用磁鐵13時的大約300mT(毫特斯拉)的磁漏,能夠通過使用磁鐵13a而減少至大約3mT。
[0069]在設置有磁鐵13a的振動馬達I中,不需要為了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而使基底部12的材料為特殊的材料,并且,由于基底部12不需要設置有新的部件,能夠抑制振動馬達I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0070]圖13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在圖13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a中,如圖12所示出的磁鐵13a隔著間隔物17固定于基底部12。由此,由于磁鐵13a的下端與基底部12之間的距離變大,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例如,通過設置間隔物17,能夠將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從大約3mT減少至大約2mT。間隔物17的材料既可以是磁性體,也可以是非磁性體。間隔物17由磁性體形成時,通過利用間隔物17屏蔽磁,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在設置有如圖6所示的磁鐵13的振動馬達I (圖3)中,也可以在磁鐵13和基底部12之間設置間隔物17。
[0071]圖14為例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在如圖14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b中,圖12所示出的磁鐵13a被直接地固定于基底部12的內表面(即,基底部12的上表面)。并且,在直接固定有磁鐵13a的基底部12中,在與磁鐵13a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18。磁屏蔽部18通過磁性體形成。通過利用磁屏蔽部18屏蔽磁,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可以在設置有圖6所示的磁鐵13的振動馬達1(圖3)的基底部12的外表面、即基底部12的下表面設置磁屏蔽部18。S卩,磁屏蔽部18也可以夾著基底部12位于磁鐵13a的軸向下側。
[0072]在圖3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中,也可以取代磁鐵13而設置圖15所示出的磁極配置的磁鐵13b。在磁鐵13b中,多個磁極對具有第一磁極對131c和第二磁極對131d。第一磁極對131c位于磁鐵13a的最上側。第二磁極對131d位于第一磁極對131c的下側。第二磁極對131d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第一磁極對131c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長。因此,位于第一磁極對131c和第二磁極對13Id之間的無磁部132位于比磁鐵13b的中央部靠上側的位置。
[0073]因此,在磁鐵13b中,與圖6所示出的磁鐵13相比,將從磁鐵13b整體沿徑向產生的磁通量維持在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同時,減少從磁鐵13b朝向下側的磁通量。因此在設置有磁鐵13b的振動馬達I中,能夠維持大致相同的振動力,且減少從磁鐵13b朝向將罩部11的頂蓋部110作為上側流經的磁通量。換言之,在設置有磁鐵13b的振動馬達I中,能夠減少從罩部11的頂蓋部110向上側的磁漏。在設置有磁鐵13的振動馬達I中,不需要為了減少來自罩部11的磁漏,而使罩部11的材料為特殊材料。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振動馬達I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0074]圖16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優選例的縱剖視圖。在圖16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c中,圖15所示出的磁鐵13b隔著間隔物17被固定于罩部11。由此,由于磁鐵13b的上端與罩部11的頂蓋部110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磁漏。間隔物17的材料既可以是磁性體,也可以是非磁性體。間隔物17由磁性體形成時,通過利用間隔物17遮蔽磁,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罩部11的磁漏。在設置有圖6所示的磁鐵13的振動馬達1(圖3)中,也可以在磁鐵13和罩部11之間設置間隔物17。另外,磁屏蔽部18也可以夾著罩部11在磁鐵13b的軸向上側并且,在圖16中,在頂蓋部110的下表面配置有朝向軸向下側延伸的筒部140。在筒部140的內部,配置有磁鐵13b的上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磁屏蔽部18被配置于筒部140的內部。
[0075]圖17為示出振動馬達的另一的優選例的縱剖視圖。在圖17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d中,圖15所示出的磁鐵13b被直接固定于罩部11的上部內表面(即,罩部11的下表面)。與圖16所示出的結構相同,筒部140被配置于罩部11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處。磁鐵13b的一部分被配置于筒部140的內部。并且,在直接固定有磁鐵13b的罩部11中,在與磁鐵13b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18。磁屏蔽部18由磁性體形成。通過利用磁屏蔽部18遮蔽磁,能夠進一步減少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磁漏。也可以在設置有圖6所示的磁鐵13的振動馬達1(圖3)的罩部11的外表面、即罩部11的上表面設置磁屏蔽部18。并且,在頂蓋部110的上表面,也可以配置有朝向軸向下側凹陷的凹部150。優選磁屏蔽部18的上部位于與凹部150的開口邊緣同一平面,或者位于比凹部150的開口邊緣靠軸向下側的位置。并且,凹部150的開口邊緣位于筒部140的軸向上的重疊的位置處。
[0076]在上述振動馬達l、la至Id中,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0077]在磁鐵13、13a、13b中,三對以上的磁極對131也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列。這時,位于在上下方向相鄰的磁極對131之間的無磁部132的數目為兩對以上。
[0078]在如圖3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中,也可以在磁鐵13和基底部12之間、以及磁鐵13和罩部11之間的兩處設置間隔物17。由此,能夠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以及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I1的磁漏。或者也可以在罩部11的基底部12的外表面上(即,基底部12的下表面)、以及在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外表面上(即,頂蓋部110的上表面)的兩處、在與磁鐵13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處設置磁屏蔽部18。由此,能夠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以及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磁漏。在設置有磁鐵13a或者磁鐵13b的振動馬達I中也是相同的。
[0079]在如圖13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a中,也可以在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外表面上、在與磁鐵13a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處設置磁屏蔽部18。在如圖14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b中,也可以在磁鐵13a和罩部11之間設置間隔物17。由此,既能夠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能夠減少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磁漏。在設置有磁鐵13或者磁鐵13b的振動馬達la、lb中也是相同的。
[0080]在如圖16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c中,也可以在基底部12的外表面上、在與磁鐵13b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處配置磁屏蔽部18。在如圖17所示出的振動馬達Id中,也可以在磁鐵13b和基底部12之間配置間隔物17。由此,既能夠減少來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能夠減少來自罩部11的頂蓋部110的磁漏。在設置有磁鐵13或者磁鐵13a的振動馬達lc、ld中也是相同的。
[0081]振動部14及彈性部件15的結構及形狀也可以適當地變更。例如,在振動部14中,也可以省略軛43而將線圈部41直接地固定于質量部42的內周面。
[0082]在振動馬達1、以及Ia至Id中的各部件的安裝或固定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彈性部件15向罩部11的固定、以及罩部11與基底部12的固定也可以隔著其他的部件進行。
[0083]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的結構在互相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組合。
[0084]本發明所涉及的振動馬達能夠作為各種用途的振動馬達所使用。優選作為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的通知器件所使用。
【主權項】
1.一種振動馬達,其包括: 基底部,其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而擴展; 磁鐵,其為在所述基底部的上側朝上下方向被固定的單一部件; 振動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磁鐵的周圍,且沿上下方向振動; 罩部,其覆蓋所述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所述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且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以及 彈性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和所述振動部的上部之間, 所述振動馬達的特征在于, 所述振動部具有: 線圈部,其與所述磁鐵在徑向對置;以及 質量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線圈部, 所述磁鐵具有: 多個磁極對,其為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別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以及 無磁部,其在上下方向位于所述多個磁極對的各對之間,且與該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的極性相同。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馬達, 所述多個磁極對的數目為兩對。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動馬達, 所述多個磁極對具有第一磁極對和第二磁極對, 所述第一磁極對位于所述磁鐵的最下側或者最上側, 所述第二磁極對比所述第一磁極對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長。4.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動馬達, 所述磁鐵隔著間隔物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或者所述罩部。5.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動馬達, 所述磁鐵被直接固定于所述基底部的內表面或者所述罩部的上部內表面, 在直接固定有所述磁鐵的所述基底部或者所述罩部中,在與所述磁鐵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6.一種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 所述振動馬達包括: 基底部,其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而擴展; 磁鐵,其為在所述基底部的上側被沿上下方向固定的單一部件; 振動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磁鐵的周圍,且沿上下方向振動; 罩部,其覆蓋所述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所述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且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以及 彈性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罩部的上部內表面和所述振動部的上部之間, 所述振動部具有: 線圈部,其與所述磁鐵在徑向對置;以及 質量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線圈部, 所述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工序a),在該工序a)中得到所述彈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長度; 工序b),其在所述工序a)之后進行,通過使用磁化工具對所述磁鐵的基材進行磁化而形成所述磁鐵,所述磁鐵具有多個磁極對和無磁部,所述多個磁極對為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別在上下方向相鄰的極性不同的兩個磁極,所述無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所述多個磁極對的各對之間,且與所述無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兩個磁極的極性相同;以及 工序c),在該工序c)中,利用所述罩部覆蓋所述彈性部件、所述振動部的上側和側面、以及所述磁鐵的上側和側面,且將所述罩部固定于所述基底部, 所述工序b)具有: 工序bl),在該工序bl)中,通過根據在所述工序a)中得到的所述彈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所述長度校正所述磁化工具,來調整預定成為所述無磁部的部位的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以及 工序b2),其在所述工序bl)之后進行,通過使用完成校正的所述磁化工具對所述基材進行磁化,而形成所述磁鐵。7.一種通知器件, 所述通知器件具有通過權利要求6所記載的振動馬達的制造方法制成的馬達。8.一種移動通信設備, 所述移動通信設備具有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通知器件。
【文檔編號】H02K15/00GK105915013SQ201510968892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2日
【發明人】森然自, 竹內孝幸
【申請人】日本電產精密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