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型發電機。
現有各種發電機是利用水、核等自然資源驅動發電機運轉發電的。由于自然資源的短缺,人們不能建造很多發電站來滿足迅猛發展的經濟需求,從而出現世界性的能源危機。為此很多人都做過各種嘗試,設計過很多裝置,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均在于未能跳出永動機的設計框框,違背了能量守恒定理。本發明雖以現有自然法則為基礎,但一反過去常規設計,使自然資源得以高效利用。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型發電機,為人類造福。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這種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它是由原動機和n組發電機組兩部分構成。原動機是現有發電機組(包括發電機和葉輪機)。發電機組由電動機和在其同軸上,且直徑小,裝機容量大于電動機功率的細長圓柱形發電機構成。
下面結合圖詳細說明這種新型發電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一、原動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在本發明中,是將現有發電機組作為原動機來使用的,其結構與原理均為現有技術。
二、發電機組的結構及工作原理1.發電機組的結構;如
圖1所示,它由電動機(現有技術)2和發電機(現有技術,它不包括葉輪機)3兩都分組成。二者在同一轉軸上。電動機的直徑大于發電機的直徑,在一定裝機容量不變的情況下,為增加電動機與發電機的直徑比,一般將發電機做成細長圓柱形,當然由于受到剛度等因素的影響,將其長度限定在一定范圍內。發電機的直徑、裝機容量以及電動機的功率等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圖中1為電動機的電流輸入導線,4、5為發電機的電流輸出導線。
2.發電機組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工作時,從導線1給電動機通以電流,由于電動機2的直徑大于細長圓柱形發電機3的直徑,根據杠桿原理,F電×L電=F發×L發(F電代表電動機功率,L電代表電動機轉子直徑,F發代表發電機裝機容量,L發代表發電機轉子直徑)小功率電動機,可以帶動裝機容量比其功率大的發電機運轉發電,發出的電從導線4.5輸出。
三、由原動機和發電機組組成的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1.結構如圖2所示,a為原動機,b、c、d、e為發電機組。發電機組b、c、d、e之間用導線相連接,即每組發電機組中,電動機的電流輸入導線都與前一組發電機組中的細長圓柱形發電機的電流輸出導線相連接。第一組發電機組b中的電動機其電流輸入導線又與原動機a的電流輸出導線相連接。
2.工作原理這種新型發電機的發電原理,類似于原子核裂變時鏈式反應的過程。如圖2所示,工作時,當原動機a在水或風等動力源的推動下發出電后,將其發出的電輸送給發電機組b,當發電機組b發出電后,再將其中一部分電能輸送給發電機組c,當發電機組c發出電后,再將其中一部分電能輸送給發電機組d,當d發出電后,再將其中一部分電送給發電機組e,當e發出電后……就這樣,當前一組發電機組發出電后,取其中一部分電能作為后一組發電機組的動力源,使后一組發電機組繼續運轉發電。由于每組發電機組中,細長圓柱形發電機其裝機容量都大于在其同軸上的電動機的工作功率,所以每組發電機組發出的電能,除一部分用作下一組發電機組的動力源外,還有一部分剩余電能,這一部分電能便成為有用電能,分別從導線1、2、3、4……輸出。
下面結合實施例說明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圖中原動機a為水輪發電機組。發電機組由b、c、d、e四組組成。
本發明的用途這種新型發電機,可以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發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為人類造福。
權利要求
1.一種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原動機和n組發電機組兩部分組成。原動機是現有發電機組。發電機組由電動機和發電機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每組發電機組中,電動機的電流輸入導線與前一組發電機組中的細長圓柱形發電機的電流輸出導線相連接(有用電能的輸出導線也與此導線連接)。第一組發電機組中的電動機其電流輸入導線又與原動機的電流輸出導線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中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電動機的直徑大于在其同軸上的細長圓柱形發電機的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中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電動機與細長圓柱形發電機在同一轉軸上。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中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發電機的裝機容量大于電動機的功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子核的鏈式反應式發電機。它是由原動機和n個發電機組組成。原動機是現有發電機組。發電機組由電動機和在其同軸上的細長圓柱形發電機構成。細長圓柱形發電機的裝機容量大于電動機的功率,其直徑小于電動機的直徑。每組發電機組之間相互用導線連接,原動機又與第一組發電機組連接。
文檔編號H02K53/00GK1189003SQ97101220
公開日1998年7月29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1997年1月18日
發明者薛生軍 申請人:薛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