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壓泵的電機及增壓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電機【技術領域】,公開了增壓泵的電機及具有該電機的增壓泵,增壓泵的電機包括機殼、前端蓋、后端蓋、第一連接件、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前端蓋和后端蓋分別設于機殼的兩端并通過第一連接件緊固連接機殼,前端蓋上凹設有第一容置槽,第一彈性密封件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第一容置槽外的第一密封部,后端蓋上凹設有第二容置槽,第二彈性密封件容置于第二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第二容置槽外的第二密封部,機殼具有抵頂于第一密封部上的前配合面和抵頂于第二密封部上的后配合面。其解決了增壓泵的電機防水密封不足的問題,保證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并降低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要求。
【專利說明】
增壓泵的電機及增壓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增壓泵的電機及具有該電機的增壓泵。
【背景技術】
[0002]增壓泵為安裝于管路上以用于增壓的泵,其廣泛應用于凈水器、熱水器等用水設備的水管上。增壓泵一般通過電機驅動運行,由于增壓泵一般應用于用水設備上,故,增壓泵的電機在設計中也應滿足一定的防水密封要求。然而,現有技術中,增壓泵的電機在結構設計上存在著諸多防水密封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如下:
[0003]I)電機的前端蓋與電機的機殼前配合面的配合處、電機的后端蓋與電機的機殼后配合面的配合處均只是通過配合處兩相互配合表面的貼合實現配合處的密封效果,這樣,一方面會加大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要求,從而加大了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加工難度;另一方面由于在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大批量生產中,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難以得到保證,故而使得前端蓋與機殼前配合面的配合處、后端蓋與機殼后配合面的配合處會存在一定的配合間隙,進而使得外界的水可從該縫隙滲入機殼內,嚴重影響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
[0004]2)電機的機殼一般都采用板件彎折成圓筒狀,且其首尾兩端結合后一般通過卡扣方式緊固連接,這樣,其首尾兩端的接合處會存在接合縫隙,從而使得外界的水可從該縫隙進入機殼內,進而嚴重影響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
[0005]3)電機的機殼與底座之間一般通過螺釘緊固連接,這樣,機殼上需設置供螺釘穿設的螺釘孔,這樣,在具體應用中,外界的水會從螺釘孔滲入機殼內,從而嚴重影響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增壓泵的電機及具有該電機的增壓泵,其旨在解決現有增壓泵的電機防水密封不足的技術問題。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增壓泵的電機,包括機殼、前端蓋、后端蓋和第一連接件,所述機殼具有中空內腔,所述前端蓋和所述后端蓋分別設于所述機殼的兩端并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緊固連接所述機殼;增壓泵的電機還包括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外的第一密封部,所述后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外的第二密封部,所述機殼具有抵頂于所述第一密封部上的前配合面和抵頂于所述第二密封部上的后配合面。
[0008]進一步地,增壓泵的電機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焊接固定于所述機殼的外側部。
[0009]優選地,所述機殼采用無縫鋼管制成;或者,所述機殼采用板件卷繞并無縫焊接而成。
[0010]具體地,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所述機殼之所述中空內腔配合設置的第一卡位凸緣,所述第一卡位凸緣卡插于所述機殼的所述中空內腔內,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第一卡位凸緣的外邊緣凹設,且所述第一容置槽設于所述第一卡位凸緣與所述前端蓋的外邊緣之間;所述后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所述機殼之所述中空內腔配合設置的第二卡位凸緣,所述第二卡位凸緣卡插于所述機殼的所述中空內腔內,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第一卡位凸緣的外邊緣凹設,且所述第二容置槽設于所述第二卡位凸緣與所述后端蓋的外邊緣之間。
[0011]更具體地,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凸設有第一定位凸臺和第二定位凸臺,所述第一定位凸臺沿所述機殼的所述前配合面凸設于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凸臺沿所述機殼的所述后配合面凸設于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卡位凸緣上凹設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卡位凸緣上凹設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凸臺與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卡插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凸臺與所述第二定位凹槽卡插配合。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件為螺栓組件,其包括第一螺栓和螺母,所述前端蓋和所述后端蓋上分別設有供所述第一螺栓穿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設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中空內腔內并螺紋連接所述螺母。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件還包括墊圈和第三彈性密封件,所述第一螺栓包括螺桿和螺帽,所述墊圈和所述第三彈性密封件均套設于所述螺桿上,且所述第三彈性密封件夾設于所述墊圈與所述螺帽之間。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增壓泵的電機,通過在前端蓋與機殼之間增設第一彈性密封件、在后端蓋與機殼之間增設第二彈性密封件,這樣,利用第一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可使第一密封部緊密貼合于機殼的前配合面上、利用第二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可使第二密封部緊密貼合于機殼的后配合面上,從而可在前端蓋與機殼前配合面之間和后端蓋與機殼后配合面之間形成比較嚴密的密封結構。其通過第一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彌補了機殼前配合面平面度不足的缺陷,通過第二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彌補了機殼后配合面平面度不足的缺陷,從而消除了前端蓋與機殼前配合面的配合間隙、后端蓋與機殼后配合面的配合間隙,防止了外界的水從前端蓋與機殼前配合面的配合處、后端蓋與機殼后配合面的配合處滲入機殼內的情形發生,提高了電機的防水密封性能,保證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同時,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的設置,還可有效降低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要求,減小了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加工難度,進而降低了前端蓋、后端蓋和機殼的加工成本。
[001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增壓泵,其包括增壓泵本體、上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和用于緊固連接所述增壓泵本體與所述增壓泵的電機的第二連接件,所述增壓泵本體通過所述第二連接件緊固連接所述前端蓋。
[0016]進一步地,于所述前端蓋與所述增壓泵本體之間還設有第四彈性密封件,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增壓泵本體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三容置槽,所述第四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外的第三密封部,所述增壓泵本體具有抵頂于所述第三密封部上的抵壓面。
[0017]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件為第二螺栓,所述增壓泵本體上貫穿設有第三通孔,所述前端蓋上設有與所述第二螺栓螺紋配合的螺紋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設于所述第三通孔內并螺紋連接所述螺紋孔。
[001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增壓泵,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增壓泵的電機,故,一方面提高了增壓泵的防水密封要求,保證了增壓泵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降低了增壓泵部件的加工難度,從而利于降低增壓泵的加工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電機的分解示意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分解示意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組裝示意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主剖視示意圖;
[0023]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機殼與底座的連接結構不意圖;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前端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前端蓋的反面結構示意圖;
[0026]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后端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9]如圖1、圖2、圖5、圖6和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電機1,包括機殼11、前端蓋12、后端蓋13和第一連接件14,機殼11具有中空內腔111,前端蓋12和后端蓋13分別設于機殼11的兩端并通過第一連接件14緊固連接機殼11,增壓泵的電機I還包括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前端蓋12之朝向機殼11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一容置槽121,第一彈性密封件15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21內并具有凸出于第一容置槽121外的第一密封部(圖未示),即第一容置槽121的凹設深度小于第一彈性密封件15的厚度,后端蓋13之朝向機殼11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二容置槽131,第二彈性密封件16容置于第二容置槽131內并具有凸出于第二容置槽131外的第二密封部(圖未示),即第一容置槽121的凹設深度小于第一彈性密封件15的厚度,機殼11具有抵頂于第一密封部上的前配合面112和抵頂于第二密封部上的后配合面113。可以理解地,電機I還包括轉子(圖未示)和定子(圖未示),轉子和定子均收容于機殼11的中空內腔111內。第一容置槽121的設置,主要用于供第一彈性密封件15收容于其內,這樣,可實現第一彈性密封件15的安裝定位,從而可防止第一彈性密封件15的輕易脫落。第二容置槽131的設置,主要用于供第二彈性密封件16收容于其內,這樣,可實現第二彈性密封件16的安裝定位,從而可防止第二彈性密封件16的輕易脫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在前端蓋12與機殼11之間增設第一彈性密封件15、在后端蓋13與機殼11之間增設第二彈性密封件16,這樣,利用第一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可使第一密封部緊密貼合于機殼11的前配合面112上、利用第二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可使第二密封部緊密貼合于機殼11的后配合面113上,從而可在前端蓋12與機殼11前配合面112之間和后端蓋13與機殼11后配合面113之間形成比較嚴密的密封結構。其通過第一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彌補了機殼11前配合面112平面度不足的缺陷,通過第二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彌補了機殼11后配合面113平面度不足的缺陷,消除了前端蓋12與機殼11前配合面112的配合間隙、后端蓋13與機殼11后配合面113的配合間隙,防止了外界的水從前端蓋12與機殼11前配合面112的配合處、后端蓋13與機殼11后配合面113的配合處滲入機殼11內的情形發生,提高了電機I的防水密封性能,保證了電機I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同時,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的設置,還可有效降低前端蓋12、后端蓋13和機殼11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要求,減小了前端蓋12、后端蓋13和機殼11的加工難度,進而降低了前端蓋12、后端蓋13和機殼11的加工成本。
[0030]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增壓泵的電機I,還包括底座17,底座17焊接固定于機殼11的外側部。底座17的設置主要用于實現電機I在應用場合的安裝固定,底座17具體可通過螺釘連接或者卡扣連接方式安裝于應用場合中。本實施例,機殼11與底座17采用焊接方式實現連接,這樣,機殼11上用于與底座17連接的配合處不需設置任何連接孔,從而可有效防止外界的水從底座17與機殼11的連接配合處滲入機殼11內,提高了電機I的防水密封性能,保證了電機I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當然了,具體應用中,也可不設置底座17,而使電機I通過其他方式安裝于應用場合中,如通過后端蓋13實現電機I在應用場合的安裝等。
[0031]優選地,如圖5所示,底座17采用點焊方式焊接固定于機殼11上,這樣,利于提高底座17與機殼11的焊接效率。更為優選地,底座17與機殼11之間具有多個焊接而成的焊點101,這樣,可增加底座17與機殼11的連接點101數量,從而利于保證底座17與機殼11連接的穩固可靠性。焊點的設置數量,可根據機殼11與底座17的具體體型進行優化設置。
[0032]優選地,機殼11采用無縫鋼管制成;或者,機殼11采用板件卷繞并無縫焊接而成。這樣,使得機殼11在加工完成后其外側部沒有任何接合形成的縫隙,從而可有效防止外界的水從機殼11的外側部滲入機殼11內,提高了電機I的防水密封性能,保證了電機I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
[0033]具體地,如圖5和圖6所不,前端蓋12之朝向機殼11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機殼11之中空內腔111配合設置的第一卡位凸緣122,第一卡位凸緣122卡插于機殼11的中空內腔111內,第一容置槽121沿第一卡位凸緣122的外邊緣凹設,且第一容置槽121設于第一卡位凸緣122與前端蓋12的外邊緣之間。第一卡位凸緣122的設置,一方面可對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安裝起到導向定位作用,從而可有效提高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裝配效率;另一方面可用于限制前端蓋12與機殼11組裝后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相對徑向移動位移,從而利于保證前端蓋12與機殼11組裝的穩固可靠性。
[0034]具體地,如圖5和圖8所不,后端蓋13之朝向機殼11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機殼11之中空內腔111配合設置的第二卡位凸緣132,第二卡位凸緣132卡插于機殼11的中空內腔111內,第二容置槽131沿第二卡位凸緣132的外邊緣凹設,且第二容置槽131設于第二卡位凸緣132與后端蓋13的外邊緣之間。第二卡位凸緣132的設置,一方面可對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安裝起到導向定位作用,從而可有效提高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裝配效率?’另一方面可用于限制后端蓋13與機殼11組裝后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相對徑向移動位移,從而利于保證后端蓋13與機殼11組裝的穩固可靠性。
[0035]更具體地,如圖1、圖5、圖6和圖8所示,中空內腔111的內壁上凸設有第一定位凸臺114和第二定位凸臺115,第一定位凸臺114沿機殼11的前配合面112凸設于中空內腔111的內壁上,第二定位凸臺115沿機殼11的后配合面113凸設于中空內腔111的內壁上,第一卡位凸緣122上凹設有第一定位凹槽123,第二卡位凸緣132上凹設有第二定位凹槽133,第一定位凸臺114與第一定位凹槽123卡插配合,第二定位凸臺115與第二定位凹槽133卡插配合。第一定位凸臺114與第一定位凹槽123的設置,一方面可對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安裝起到導向定位作用,從而可有效提高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裝配效率;另一方面可用于限制前端蓋12與機殼11組裝后前端蓋12與機殼11的相對轉動位移,從而利于保證前端蓋12與機殼11組裝的穩固可靠性。第二定位凸臺115與第二定位凹槽133的設置,一方面可對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安裝起到導向定位作用,從而可有效提高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裝配效率;另一方面可用于限制后端蓋13與機殼11組裝后后端蓋13與機殼11的相對轉動位移,從而利于保證后端蓋13與機殼11組裝的穩固可靠性。
[0036]優選地,第一定位凸臺114沿機殼11的前配合面112朝向中空內腔111內軸向延伸的距離為I?6mm,第二定位凸臺115沿機殼11的后配合面113朝向中空內腔111內軸向延伸的距離為I?6mm。這樣,既利于第一定位凸臺114和第二定位凸臺115的加工成型,又利于保證第一定位凸臺114和第二定位凸臺115的結構強度。
[0037]優選地,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均為O型橡膠密封圈,即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的截面均為圓形,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具體可由EPDM(三元乙丙橡膠)等橡膠材料制成。O型橡膠密封圈具有良好的彈性,這樣,可使其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且O型橡膠密封圈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且其可采用標準件,這樣,利于降低設計加工成本和便于日后維修更換。當然了,第一彈性密封件15和第二彈性密封件16也可采用其它密封元件,如截面為長方形的矩型密封圈或截面為正方形的方型密封圈等。
[0038]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連接件14為螺栓組件,其包括第一螺栓141和螺母142,前端蓋12和后端蓋13上分別設有供第一螺栓141穿設的第一通孔124和第二通孔134,第一螺栓141穿設于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134和中空內腔111內并螺紋連接螺母142。這樣,通過第一連接件14可有效實現了機殼11與前端蓋12、后端蓋13的緊固連接。其利用機殼11的中空內腔111實現第一螺栓141在機殼11上的穿設,可避免在機殼11上設置連接孔,這樣,一方面利于簡化機殼11的結構,另一方面利于提高電機I的防水性能。由于第一螺栓141和螺母142緊固可靠、拆裝方便,故利于保證機殼11與前端蓋12、后端蓋13連接的穩固可靠性,并利于提高機殼11與前端蓋12、后端蓋13的拆裝效率;同時,由于第一螺栓141和螺母142均可采用標準件,故,可便于第一連接件14的大批量生產和日后檢修更換。當然了,具體應用中,第一連接件14也可為其它連接元件,如鉚釘等。
[0039]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連接件14還包括墊圈143和第三彈性密封件144,第一螺栓141包括螺桿1411和螺帽1412,墊圈143和第三彈性密封件144均套設于螺桿1411上,且第三彈性密封件144夾設于墊圈143與螺帽1412之間,墊圈143抵頂于后端蓋13上。墊圈143具體為平面墊圈143。第三彈性密封件144可防止外界的水沿著第一螺栓141滲入機殼11內,提高了電機I的防水密封性能,從而有效保證了電機I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
[0040]優選地,第三彈性密封件144為O型橡膠密封圈,即第三彈性密封件144的截面為圓形,其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且其可采用標準件,這樣,利于降低第三彈性密封件144的設計加工成本和便于第三彈性密封件144的日后維修更換。當然了,第三彈性密封件144也可采用其它密封元件,如截面為長方形的矩型密封圈或截面為正方形的方型密封圈等。
[0041]如圖2、圖3、圖4和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增壓泵,其包括增壓泵本體2和上述的增壓泵的電機I和用于緊固連接增壓泵本體2與增壓泵的電機I的第二連接件3,增壓泵本體2通過第二連接件3緊固連接前端蓋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增壓泵,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增壓泵的電機1,故,一方面提高了增壓泵的防水密封要求,保證了增壓泵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降低了增壓泵部件的加工難度,從而利于降低增壓泵的加工成本。
[0042]進一步地,如圖2、圖4、圖7和圖9所示,于前端蓋12與增壓泵本體2之間還設有第四彈性密封件4,前端蓋12之朝向增壓泵本體2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三容置槽125,第四彈性密封件4容置于第三容置槽125內并具有凸出于第三容置槽125外的第三密封部,增壓泵本體2具有抵頂于第三密封部上的抵壓面221。本實施例,通過在前端蓋12與增壓泵本體2之間增設第四彈性密封件4,這樣,利用第三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可使第三密封部緊密貼合于增壓泵本體2的抵壓面221上,從而可在前端蓋12與增壓泵本體2的抵壓面221之間形成比較嚴密的密封結構。其通過第三密封部的彈性變形彌補了增壓泵本體2的抵壓面221平面度不足的缺陷,消除了前端蓋12與增壓泵本體2的抵壓面221的配合間隙,防止了外界的水或增壓泵本體2內的水從前端蓋12與增壓泵本體2的配合處滲入電機I內的情形發生,進一步提高了電機I的防水密封性能,保證了電機I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性。同時,第四彈性密封件4的設置,還可有效降低前端蓋12和增壓泵本體2的配合表面的平面度要求,減小了前端蓋12和增壓泵本體2的加工難度,進而降低了前端蓋12和增壓泵本體2的加工成本。
[0043]優選地,如圖2、圖7和圖9所示,第二連接件3為第二螺栓,增壓泵本體2上貫穿設有第三通孔201,前端蓋12上設有與第二螺栓螺紋配合的螺紋孔126,第二螺栓穿設于第三通孔201內并螺紋連接螺紋孔126。這樣,通過第二連接件3可有效實現了增壓泵本體2與前端蓋12的緊固連接。由于螺栓緊固可靠、拆裝方便,故利于保證增壓泵本體2與前端蓋12連接的穩固可靠性,并利于提高增壓泵本體2與前端蓋12的拆裝效率;同時,由于第二螺栓可采用標準件,故,可便于第二連接件3的大批量生產和日后檢修更換。具體應用中,第二連接件3也可為其它連接元件,如鉚釘等。
[0044]具體地,如圖2和圖4所示,增壓泵本體2包括泵殼21和泵殼支架22,泵殼支架22夾設于泵殼21與前端蓋12之間,抵壓面221為泵殼支架22之朝向前端蓋12的端面,泵殼21和泵殼支架22上均貫穿設有供第二螺栓穿設的第三通孔201。
[0045]進一步地,可于泵殼支架22的抵壓面221上設置于第四彈性密封件4配合設置的第四容置槽(圖未示),這樣,一方面利于提高第四彈性密封件4安裝的穩固可靠性,另一方面利于防止外界的水從前端蓋12與泵殼支架22的配合處滲入增壓泵本體2內。
[0046]優選地,第四彈性密封件4為O型橡膠密封圈,即第四彈性密封件4的截面為圓形,其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且其可采用標準件,這樣,利于降低第四彈性密封件4的設計加工成本和便于第四彈性密封件4的日后維修更換。當然了,第四彈性密封件4也可采用其它密封元件,如截面為長方形的矩型密封圈或截面為正方形的方型密封圈等。
[004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增壓泵的電機,包括機殼、前端蓋、后端蓋和第一連接件,所述機殼具有中空內腔,所述前端蓋和所述后端蓋分別設于所述機殼的兩端并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緊固連接所述機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外的第一密封部,所述后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外的第二密封部,所述機殼具有抵頂于所述第一密封部上的前配合面和抵頂于所述第二密封部上的后配合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焊接固定于所述機殼的外側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采用無縫鋼管制成;或者,所述機殼采用板件卷繞并無縫焊接而成。
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所述機殼之所述中空內腔配合設置的第一卡位凸緣,所述第一卡位凸緣卡插于所述機殼的所述中空內腔內,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第一卡位凸緣的外邊緣凹設,且所述第一容置槽設于所述第一卡位凸緣與所述前端蓋的外邊緣之間;所述后端蓋之朝向所述機殼的端面上凸設有與所述機殼之所述中空內腔配合設置的第二卡位凸緣,所述第二卡位凸緣卡插于所述機殼的所述中空內腔內,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第一卡位凸緣的外邊緣凹設,且所述第二容置槽設于所述第二卡位凸緣與所述后端蓋的外邊緣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凸設有第一定位凸臺和第二定位凸臺,所述第一定位凸臺沿所述機殼的所述前配合面凸設于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凸臺沿所述機殼的所述后配合面凸設于所述中空內腔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卡位凸緣上凹設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卡位凸緣上凹設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凸臺與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卡插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凸臺與所述第二定位凹槽卡插配合。
6.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為螺栓組件,其包括第一螺栓和螺母,所述前端蓋和所述后端蓋上分別設有供所述第一螺栓穿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設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中空內腔內并螺紋連接所述螺母。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還包括墊圈和第三彈性密封件,所述第一螺栓包括螺桿和螺帽,所述墊圈和所述第三彈性密封件均套設于所述螺桿上,且所述第三彈性密封件夾設于所述墊圈與所述螺帽之間。
8.增壓泵,包括增壓泵本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增壓泵的電機和用于緊固連接所述增壓泵本體與所述增壓泵的電機的第二連接件,所述增壓泵本體通過所述第二連接件緊固連接所述前端蓋。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增壓泵,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端蓋與所述增壓泵本體之間還設有第四彈性密封件,所述前端蓋之朝向所述增壓泵本體的端面上凹設有第三容置槽,所述第四彈性密封件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內并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外的第三密封部,所述增壓泵本體具有抵頂于所述第三密封部上的抵壓面。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增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為第二螺栓,所述增壓泵本體上貫穿設有第三通孔,所述前端蓋上設有與所述第二螺栓螺紋配合的螺紋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設于所述第三通孔內并螺紋連接所述螺紋孔。
【文檔編號】H02K5/10GK203942371SQ201420266185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2日
【發明者】吳志文, 朱成莊, 彭小軍 申請人:佛山市威靈洗滌電機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