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包括鋁型材圍框和面板,鋁型材圍框側面開有軸孔,軸孔內設置有旋轉軸,面板上固定有鉤狀的彈性片,彈性片鉤在旋轉軸上。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面板與圍框之間通過彈性片連接即可,彈性片一端固定在面板上,另一端鉤在圍框的旋轉軸上,打開面板的時候,彈性片可以繞著旋轉軸自由旋轉,而且彈性片利用其自身的彈性,可以根據面板的位置做多種變形,達到面板180°旋轉的目的;整體結構簡單,節約了成本和能源。
【專利說明】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布線系統的出線箱,特別是出線箱的圍框(上托)與承壓面板之間的連接旋轉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在各種樓房、建筑內的用電設備較多,隨之而來的則是各種各樣的電源線,數據線不斷地堆積、盤繞,不僅影響了環境的整潔程度,多種不同用途,不同種類的線纜雜亂堆積,纏繞,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火災隱患,因此,樓宇內布線的問題不容小覷。為了解決樓房建筑線纜多,較為雜亂的問題,一種科學合理的布線系統就成為必要,現在的布線系統中采用的出線箱隨之出現。
[0003]現有技術中,出線箱的面板為了能夠輕松自如的打開合上,其與圍框之間采用鉸鏈的方式連接,但是鉸鏈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0006]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包括鋁型材圍框和面板,鋁型材圍框側面開有軸孔,軸孔內設置有旋轉軸,面板上固定有鉤狀的彈性片,彈性片鉤在旋轉軸上。
[0007]所述的鋁型材圍框上開有通槽,彈性片穿過通槽鉤在旋轉軸上。
[0008]所述的彈性片為彈性鋼片,彈性鋼片一端焊接固定在面板上。
[0009]本實用新型的面板旋轉結構用于出線箱或者過線箱,開在鋁型材圍框上的通槽至少兩個,分別有兩個彈性片與之對應,這樣面板旋轉的時候較為可靠。出線箱或者過線箱的形狀可為方形、圓形以及其它各種形狀。
[0010]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面板與圍框之間通過彈性片連接即可,彈性片一端固定在面板上,另一端鉤在圍框的旋轉軸上,打開面板的時候,彈性片可以繞著旋轉軸自由旋轉,而且彈性片利用其自身的彈性,可以根據面板的位置做多種變形,達到面板180°旋轉的目的;整體結構簡單,節約了成本和能源。另外彈性片與面板之間具有一定的上下活動空間,當面板蓋在圍框上之后,面板可以向下靠到圍框上,這樣使整個面板的重量壓在圍框上而不是壓在彈性片上;同樣當面板旋轉180°之后,面板可以向下靠到地面上,這樣使整個面板的重量壓在地面而不是壓在彈性片上;避免了面板受力后損壞彈性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鋁型材圍框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鋁型材圍框與旋轉軸安裝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圍框的截面示意圖。[0014]圖4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5為面板與鋁型材圍框安裝后的剖面示意圖。
[0016]圖6是圖5中A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鋁型材圍框I圍成四方形的結構,如圖2、3,其中一個圍框的側面開有貫穿的軸孔3,軸孔3內設置一個旋轉軸4,如圖4,面板2的邊緣固定兩個鉤狀的彈性片5,彈性片5采用彈性以及硬度都較好的彈性鋼片。如圖5,面板2與圍框I安裝的時候,彈性片5通過其鉤狀的一端鉤在旋轉軸4上,這樣打開面板2的時候(圖5上的箭頭表示面板打開旋轉方向),彈性片5可以繞著旋轉軸4自由旋轉,而且彈性片5利用其自身的彈性,可以根據面板的位置做多種變形,達到面板180°旋轉的目的,整體結構簡單。另外在鋁型材圍框I上對應彈性片5開兩個通槽6將旋轉軸4露出來,彈性片5可以直接穿過通槽6鉤在旋轉軸4上。本實用新型的面板旋轉結構用于出線箱或者過線箱,開在鋁型材圍框上的通槽至少兩個,分別有兩個彈性片與之對應,這樣面板旋轉的時候較為可靠。出線箱或者過線箱的形狀可為方形、圓形以及其它各種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鋁型材圍框(I)和面板(2),鋁型材圍框(I)側面開有軸孔(3),軸孔(3)內設置有旋轉軸(4),面板(2)上固定有鉤狀的彈性片(5 ),彈性片(5 )鉤在旋轉軸(4 )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鋁型材圍框(I)上開有通槽(6 ),彈性片(5 )穿過通槽(6 )鉤在旋轉軸(4 )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出線箱的面板旋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片(5)為彈性鋼片,彈性鋼片一端焊接固定在面板(2)上。
【文檔編號】H02G3/14GK203813365SQ201420156683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日
【發明者】陳錦耀 申請人:陳錦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