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致動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達致動器,能夠有效地抑制潤滑脂向外殼內飛散。馬達(20)具有:馬達殼體(23),具有固定有含油軸承(28)的軸承收容部(25);和旋轉軸(21),從軸承收容部(25)向馬達殼體(23)的外部突出。馬達殼體(23)經由O形環(30、31)彈性地支撐于外殼(10)。軸承收容部(25)具有:筒狀部(25a),收容含油軸承(28);和凸緣部(25b),與含油軸承的軸方向外端面(28a)對置,且形成有供旋轉軸插通的開口部(25c)。含油軸承在軸方向外端面的內周側具有涂布有潤滑脂(29)的第二倒角部(28e)。開口部的內徑(d1)被設定為大于旋轉軸的外徑(d2)且小于第二倒角部的外徑(d3)。
【專利說明】馬達致動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止馬達致動器中的潤滑脂泄漏的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汽車等車輛上所使用的空調裝置的氣流調節閥的驅動源,公知有通過馬達驅動的馬達致動器。
[0003]這種馬達致動器一般在將蓋組裝在殼體主體上而成的收容殼體中收容馬達及該馬達的減速機構。此外,馬達包括具有在軸方向上突出的一對軸襯(boss)部的馬達外殼、以及安裝有從一個軸襯部向馬達外殼的外部突出而與蝸輪嚙合的蝸桿的旋轉軸。并且,在殼體主體及蓋上設置有經由安裝在各軸襯部的外周上的彈性構件(O形環)來支撐馬達的一對殼體側支撐片及蓋側支撐片。
[0004]在上述馬達致動器中,為了防止設置在一個軸襯部上的含油軸承處的油膜耗盡,會在含油軸承上的蝸桿側的端面涂布潤滑脂,但存在由于伴隨著馬達旋轉而產生的振動等導致該潤滑脂容易向收納殼體內飛散的問題。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例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中,在一個殼體側支撐片和蓋側支撐片上,一體地形成與一個軸襯部上所設置的含油軸承的外端面對置的對置單元,在設置于該對置單元的缺口中插通旋轉軸。
[0006]專利文獻1:日本公報,特開2013-90502號
[0007]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中,為了充分防止潤滑脂飛散,將設置在上述對置單元上的缺口設置得稍大于旋轉軸的直徑,并將旋轉軸與缺口的間隙設定為最小限度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中,難以充分減小旋轉軸與缺口的間隙,其原因如下。
[0008]首先,在上述馬達致動器中,為了避免伴隨著馬達旋轉而產生的振動傳遞到收容殼體,經由彈性構件將馬達支撐于收容殼體是很重要的。并且,在這樣將馬達經由彈性構件支撐于收容殼體的情況下,由于來自蝸輪的反力,馬達整體容易和蝸桿一起向遠離蝸輪的方向位移(傾斜移動)。
[0009]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馬達致動器中,由于用于防止潤滑脂飛散的對置單元一體地形成在殼體側支撐片和蓋側支撐片上,因此即使包括旋轉軸在內馬達整體傾斜移動,對置單元也不傾斜移動。因此,若旋轉軸與缺口的間隙小,則旋轉軸與對置單元接觸,存在產生異常聲音或無法得到預定的驅動力的憂慮。
【發明內容】
[0010]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課題的馬達致動器。
[0011]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馬達致動器,在外殼內收容有馬達和使上述馬達的旋轉減速的減速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馬達具有:馬達殼體,具有固定有含油軸承的軸承收容部;和旋轉軸,從上述軸承收容部向上述馬達殼體的外部突出,上述馬達殼體經由彈性構件支撐于上述外殼,上述軸承收容部具有:筒狀部,在上述旋轉軸的軸方向上突出,收容上述含油軸承;和凸緣部,與上述含油軸承的軸方向外端面對置,且形成有供上述旋轉軸插通的開口部,上述含油軸承在軸方向外端面的內周側具有倒角部,在上述倒角部上涂布有潤滑脂,上述開口部的內徑大于上述旋轉軸的外徑且小于上述倒角部的外徑。
[0012]在本發明的馬達致動器中,優選的是,上述凸緣部與上述含油軸承的軸方向外端面接觸。
[0013]發明效果
[0014]根據本發明,由于形成在軸承收容部的凸緣部上的開口部的內徑小于涂布有潤滑脂的含油軸承的倒角部的外徑,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潤滑脂向外殼內飛散。
[0015]此外,由于用于防止潤滑脂飛散的凸緣部一體地形成在馬達殼體上,因此即使馬達整體向遠離減速機構的方向傾斜移動,形成在凸緣部上的開口部的周緣與旋轉軸的間隙也幾乎不發生變化。
[0016]因此,能夠將開口部的周緣與旋轉軸的間隙設定為最小限度,能夠將潤滑脂向外殼內的飛散抑制為最小限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馬達致動器的外殼內的結構的俯視圖,表示拆卸了上殼體11的狀態。
[0018]圖2(a)是圖1的切斷線A-A處的截面圖,(b)是表示(a)中的潤滑脂的飛散防止構造的放大截面圖。
[0019]符號說明
[0020]I 馬達致動器
[0021]10 外殼
[0022]11 上殼體
[0023]Ila 上殼體側支撐片
[0024]12 下殼體
[0025]12a 下殼體側支撐片
[0026]20 馬達
[0027]21 旋轉軸
[0028]22 蝸桿
[0029]23 馬達殼體
[0030]24 馬達殼體主體
[0031]25 軸承收容部
[0032]25a 筒狀部
[0033]25b 凸緣部
[0034]25c 開口部
[0035]25d 潤滑脂保持空間
[0036]26 馬達殼體蓋
[0037]27軸承收容部
[0038]28含油軸承
[0039]28a軸方向外端面
[0040]28b外周面
[0041]28c內周面
[0042]28d第一倒角部
[0043]28e第二倒角部
[0044]29潤滑脂
[0045]30O 形環
[0046]31O 形環
[0047]40減速機構
[0048]41蝸輪
[0049]42中間齒輪
[0050]43輸出齒輪
[0051]dl開口部的內徑
[0052]d2旋轉軸的外徑
[0053]d3第二倒角部的外徑
【具體實施方式】
[0054]以下,根據附圖示例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實施方式中所記載的構成部件的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等在沒有特別限定性記載的情況下不將本發明的范圍限定于此。
[0055](實施方式)
[0056]如圖1及圖2所示,本例的馬達致動器I用于在汽車等車輛中所使用的空調裝置的氣流調節閥的驅動源等,在內部具有空間的外殼10內收容馬達20和使該馬達20的旋轉減速的減速機構40。
[0057]外殼10具有由硬質樹脂形成的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的開口端部彼此嵌合,形成為具有預定的內部空間的箱狀。另外,上殼體11與下殼體12的嵌合構造不是本發明的本質部分,因此在附圖中省略。
[0058]本例的馬達20由帶刷(brush)的直流馬達構成,具有在內部具有空間的馬達殼體23和旋轉軸21。旋轉軸21的一端向馬達殼體23的外部突出,在該突出的部分固定有和旋轉軸21 —體旋轉的蝸桿22。
[0059]馬達殼體23具有由金屬材料形成的有底圓筒狀的馬達殼體主體24、以及由樹脂材料等絕緣材料形成且閉塞馬達殼體主體24的開口端的圓板狀的馬達殼體蓋26。
[0060]在馬達殼體主體24上形成有沿著旋轉軸21的軸方向朝向外側(圖2(a)中的右側)突出的軸承收容部25,在該軸承收容部25中,通過壓入等固定有含油軸承28。
[0061]在馬達殼體蓋26上形成有沿著旋轉軸21的軸方向朝向外側(圖2(a)中的左側)突出的軸承收容部27,在該軸承收容部27中,通過壓入等固定有未圖示的含油軸承。
[0062]旋轉軸21由固定在軸承收容部25和軸承收容部27中的2個含油軸承軸支撐為旋轉自如。另外,這些含油軸承是在燒結金屬等多孔質材料上含浸潤滑油而成的。
[0063]馬達殼體23經由彈性構件支撐于外殼10。具體地說,在上殼體11上,在旋轉軸21的軸方向上設置間隔而形成有一對上殼體側支撐片11a。此外,在下殼體12上,在與上殼體側支撐片Ila對置的位置形成有一對下殼體側支撐片12a。該一對上殼體側支撐片Ila和一對下殼體側支撐片12a上下夾入安裝在一對軸承收容部25、27的外周的彈性構件即O形環30、31并進行支撐,從而馬達20彈性地支撐于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由此,馬達20的振動引起的噪音得到抑制。
[0064]本例的減速機構40具有蝸輪41、中間齒輪42及輸出齒輪43。蝸輪41與固定在旋轉軸21上的蝸桿22嚙合。中間齒輪42與蝸輪41嚙合,輸出齒輪43與中間齒輪42嚙合。并且,輸出齒輪43的一端從上殼體11向外部突出而與空調裝置的氣流調節閥連結,從而傳遞馬達的旋轉。
[0065]在本例的馬達致動器中,為了防止設置在軸承收容部25中的含油軸承28的油膜耗盡,在含油軸承28的蝸桿22側端面涂布有潤滑脂29,用圖2詳細說明該潤滑脂的飛散防止構造。
[0066]本例的軸承收容部25具有在旋轉軸21的軸方向上突出的筒狀部25a和凸緣部25b。筒狀部25a呈圓筒狀,在內部固定有含油軸承28。凸緣部25b呈圓板狀,從筒狀部25a的一端向徑向內側一體地形成,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對置。另外,在本例中,凸緣部25b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接觸配置。
[0067]在凸緣部25b的中心,形成有供具有圓形截面的旋轉軸21插通的圓形的開口部25c。旋轉軸21的一端側經過開口部25c向馬達殼體23的外部突出。
[0068]含油軸承28呈厚的圓筒狀,具有形成在軸方向外端面28a的外周側的第一倒角部28d和形成在軸方向外端面28a的內周側的第二倒角部28e。
[0069]第一倒角部28d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和外周面28b交叉的角部在全周上形成為大致45°的傾斜面。
[0070]第二倒角部28e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和內周面28c交叉的角部在全周上形成為大致45°的傾斜面。
[0071]在本例中,在第二倒角部28e上為了防止含油軸承28的油膜耗盡而涂布有潤滑脂29。
[0072]旋轉軸21、第二倒角部28e及開口部25c配置在同軸上(同心狀),開口部25c的內徑dl形成為大于旋轉軸21的外徑d2且小于第二倒角部28e的外徑d3。并且,在第二倒角部28e與凸緣部25b之間,形成有保持潤滑脂29的潤滑脂保持空間25d。
[0073]此外,由于用于防止潤滑脂29飛散的凸緣部25b —體地形成在馬達殼體23上,因此即使由于來自蝸輪41的反力而導致馬達整體和蝸桿22 —起向遠離蝸輪41的方向(圖1的下方向)傾斜移動,開口部25c的周緣與旋轉軸21的間隙也幾乎不發生變化。
[0074]因此,即使開口部25c的周緣與旋轉軸21的間隙非常狹小,在馬達20傾斜移動時旋轉軸21也不會與開口部25c的周緣接觸。
[0075]因此,能夠將開口部25c的周緣與旋轉軸21的間隙在旋轉軸21不與開口部25c的周緣接觸的范圍內設定為最小限度,能夠將潤滑脂29向外殼10內的飛散抑制為最小限度。
[0076]此外,在本例中,凸緣部25b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接觸配置,因此凸緣部25b的剛性高,與凸緣部25b在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上設置間隙而配置的情況相比,難以產生伴隨馬達旋轉而產生的振動。
[0077]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適當變更上述實施方式。
[0078]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上殼體側支撐片Ila和下殼體側支撐片12a上下夾入安裝在軸承收容部25、27的外周的O形環30、31來支撐馬達20,但只要是能夠將馬達彈性支撐以防止馬達20的振動直接傳遞到外殼10的構造,馬達20的支撐構造就沒有特別限定。
[0079]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二倒角部28e形成為45°的傾斜面,但只要在第二倒角部28e與凸緣部25b之間設置有保持預定量的潤滑脂的空間,就可以將第二倒角部28e例如形成為任意角度的傾斜面或彎曲面。
[0080]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與凸緣部25b接觸配置,但是為了增大潤滑脂保持空間25d,也可以在含油軸承28的軸方向外端面28a與凸緣部25b之間稍微設置間隙。
【權利要求】
1.一種馬達致動器,在外殼內收容有馬達和使上述馬達的旋轉減速的減速機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馬達具有:馬達殼體,具有固定有含油軸承的軸承收容部;和旋轉軸,從上述軸承收容部向上述馬達殼體的外部突出, 上述馬達殼體經由彈性構件支撐于上述外殼, 上述軸承收容部具有:筒狀部,在上述旋轉軸的軸方向上突出,收容上述含油軸承;和凸緣部,與上述含油軸承的軸方向外端面對置,且形成有供上述旋轉軸插通的開口部,上述含油軸承在軸方向外端面的內周側具有倒角部, 在上述倒角部上涂布有潤滑脂, 上述開口部的內徑大于上述旋轉軸的外徑且小于上述倒角部的外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致動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緣部與上述含油軸承的軸方向外端面接觸。
【文檔編號】H02K7/10GK104426286SQ201410287620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0日
【發明者】渡邊裕司 申請人:東京零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