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包括轉軸,轉軸上依次設有軸承前蓋、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軸承后蓋,軸承座夾設在軸承前蓋與軸承后蓋之間,軸承前蓋罩設在第一軸承的前側且軸承前蓋內形成前蓋腔室,所述外隔圈夾設于第一軸承的外圈環體和第二軸承的外圈環體之間,所述軸承前蓋內設有進油通道和與前蓋腔室連通的回油通道,軸承座設有中間進油通道和中間回油通道,外隔圈設有徑向的進油孔,所述進油通道、中間進油通道、進油孔、回油孔、中間回油通道、前蓋腔室和回油通道依次連通。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密封性好,運行可靠性高,可為滾動軸承提供持續、充足潤滑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
【專利說明】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機軸承的潤滑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煤礦主通風機是煤礦生產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通風機,其運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煤礦的安全生產。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是一種煤礦主通風機的專用電機,其內置在通風機內筒內部。電機軸承的潤滑點到通風機外筒的距離比較遠,且人工無法直接到達電機軸承潤滑點,只能通過較長的潤滑管將通風機電機軸承潤滑點和主通風機外筒的潤滑接口連接在一起。目前主通風機用電機滾動軸承均采用脂潤滑方式,存在著潤滑脂粘度大,加上潤滑管道長,經常出現潤滑脂無法加注到滾動軸承內部,甚至出現潤滑脂干結在潤滑管道內,導致風機電機軸承潤滑不良,進而導致電機軸承失效。因人工無法直接到達電機軸承潤滑點,潤滑過軸承的非潤滑脂無法排出電機軸承蓋,導致軸承附屬部件與潤滑脂摩擦劇烈,軸承溫升高,并且因電機位于內置在通風機內筒內部,自然散熱條件差,導致軸承工作溫度高。風機電機滾動軸承得不到有效潤滑和軸承工作溫度高均會導致軸承出現抱軸故障,進而導致主通風機停止運行,嚴重影響煤礦的安全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脂潤滑滾動軸承的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密封性好,運行可靠性高,結構設計合理,可為滾動軸承提供持續、充足潤滑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包括轉軸,轉軸上依次設有軸承前蓋、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軸承后蓋,第一軸承、外隔圈和第二軸承均設于軸承座內,軸承座夾設在軸承前蓋與軸承后蓋之間,軸承前蓋罩設在第一軸承的前側且軸承前蓋內形成前蓋腔室,軸承后蓋罩設在第二軸承的后側且軸承后蓋內形成后蓋腔室,所述外隔圈夾設于第一軸承的外圈環體和第二軸承的外圈環體之間,所述軸承前蓋內設有進油通道和與前蓋腔室連通的回油通道,軸承座設有中間進油通道和中間回油通道,中間回油通道與前蓋腔室和后蓋腔室均連通,外隔圈設有徑向的、用于將潤滑油分別透過第一軸承、第二軸承注入前蓋腔室、后蓋腔室的進油孔,所述進油通道、中間進油通道、進油孔、前、后蓋腔室、中間回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依次連通。
[0005]轉軸外圈套設有可隨轉軸轉動的離心甩油套,軸承前蓋設有前蓋中心插孔,離心甩油套從前蓋中心插孔中插過,離心甩油套與軸承前蓋之間設有前軸貫穿密封圈;回油通道后側的軸承前蓋內設有環形的回油堰板,回油堰板間隔環繞于離心甩油套外圈,回油堰板后側的軸承前蓋內設有套設在離心甩油套外圈的前擋油板,前擋油板將前蓋腔室分割為第一腔室和位于第一腔室后側的第二腔室,并且前擋油板設有連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連接孔,回油堰板的內圈直徑與第一軸承滾動體中心節圓直徑一致,連接孔的外側邊沿與回油堰板的內圈邊沿持平,所述中間回油通道與第二腔室連通。
[0006]離心甩油套為三階階梯軸套,離心甩油套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大徑段中徑段和小徑段,所述前軸貫穿密封圈設于中徑段與軸承前蓋之間,中徑段后端的軸肩處設有位于第一腔室內的第一倒角,轉軸上固設有鎖緊螺母,大徑段擋設于鎖緊螺母后側,前擋油板套設在小徑段外圈,小徑段的后端與第一軸承的內圈環體相抵。
[0007]軸承后蓋內設有套設在轉軸外圈的后擋油板,后擋油板將后蓋腔室分割呈第三腔室和位于第三腔室后側的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均分別與中間回油通道連通。
[0008]所述轉軸為三階階梯軸,轉軸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小軸徑段、中軸徑段和大軸徑段,所述第二軸承擋設于中軸徑段前端的軸肩前側,后擋油板套設在中軸徑段外圈。
[0009]所述進油通道連接有進油管,回油通道連接有回油管。
[0010]第一軸承的內圈環體和第二軸承的內圈環體之間夾設有套設在轉軸小徑軸段外圈的內隔圈。
[0011]軸承后蓋設有后蓋中心插孔,大軸徑段通過后蓋中心插孔與軸承后蓋插接,大軸徑段與軸承后蓋之間也設有后軸貫穿密封圈,后蓋中心插孔對應后軸貫穿密封圈設有密封圈插槽,所述大軸徑段前端的軸肩處設有位于第四腔室內的第二倒角。
[0012]所述中間進油通道為軸向延伸的槽,環繞外隔圈周圈均布設置有徑向孔,其中與中間進油通道連通的徑向孔為進油孔。
[001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進油通道、中間進油通道、進油孔、回油孔、中間回油通道、前蓋腔室和回油通道依次連通并共同構成了冷卻油道,可采用稀油強制潤滑,可使電機軸承得到充足、可靠的潤滑,同時不斷流動的潤滑油可將軸承運轉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以及電機內部傳導到軸承的熱量帶走,從而降低軸承工作溫度,提高軸承的運行可靠性。
[0014]2.為將軸承前蓋進油通道的潤滑油引入軸承內部,為軸承提供充足的潤滑,中間進油通道為軸向槽,這樣加工方便,降低了軸承裝置制造成本。
[0015]3.本實用新型專利在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的外圈環體之間設置外隔圈,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的內圈環體之間設置內隔圈,通過內、外隔圈之間的空腔,第一、第二軸承內部均可得到圓周均布的油流,加強軸承的潤滑與冷卻。
[0016]4.在軸承前、后蓋內靠近第一、第二軸承的位置分別安裝有前、后擋油板,前、后擋油板分別與離心甩油套、轉軸或之間的配合為小間隙配合,可防止軸承運轉過程中噴濺的潤滑油直接落在密封圈所處的轉軸上,可減少軸貫穿密封圈所需密封的潤滑油量,提高軸貫穿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
[0017]5.所述大軸徑段前側的軸肩處設有第二倒角,第二倒角所形成的斜面相當于一個斜坡可作為甩油臺,可避免穿過后擋油板與轉軸間隙的潤滑油沿轉軸爬到軸承后蓋內的軸貫穿密封圈位置,可減少軸承后蓋內軸貫穿密封圈所需密封的潤滑油量,提高軸貫穿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軸肩處第二倒角形成的斜坡可避免軸承后蓋安裝時,軸肩棱角損傷后軸貫穿密封圈,從而提高軸承裝置的密封可靠性。
[0018]6.在轉軸上安裝離心甩油套,并和轉軸一起旋轉,離心甩油套加工有直徑從小到大的三個軸段,直徑最小的小軸段與軸承前蓋上的擋油板配合,中間直徑的中軸段與軸承前蓋內的前軸貫穿密封圈配合,中徑段與小徑段之間的軸肩設有第一倒角相當于斜坡并可作為甩油臺,可減少潤滑油沿轉軸爬到前軸貫穿密封圈位置,減少前軸貫穿密封圈所需密封的潤滑油量,提高前軸貫穿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軸肩上的第一倒角斜坡可避免離心甩油套安裝時,軸肩棱角損傷前軸貫穿密封圈,從而提高軸承裝置的密封可靠性。直徑最大的大徑段與軸承外蓋配合,并且配合面徑向間隙和軸向間隙均較小,用以形成曲路密封,可減小軸承外蓋軸貫穿密封圈處的負壓,提高稀油潤滑軸承裝置的密封可靠性。
[0019]7.將后蓋腔室與中間回油通道連通,當潤滑油進入外隔圈與內隔圈之間的環形空間時,同時穿過第二軸承,冷卻潤滑第二軸承后,滲入到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內的潤滑油均通過中間回油通道進入軸承前蓋的回油通道,完成第二個軸承的潤滑和冷卻。這樣可確保軸承座內的第一、第二軸承均得到充足的潤滑和冷卻,并可避免第二軸承與軸承后蓋的局部壓力過大,確保軸承無漏油隱患。
[0020]8.本實用新型專利在軸承前蓋設置回油堰板,可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內的最低油位始終與軸承滾動體的中心持平。
[002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電機在出廠前向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內加注適量潤滑油后,即可確保電機在運輸、保存、安裝調試過程中,滾動軸承均可得到持續充足的潤滑,避免軸承銹蝕以及缺油轉動,從而確保電機軸承的運行可靠性。當主通風機配套的潤滑系統出現嚴重故障不為軸承裝置提供壓力潤滑油時,可依靠軸承潤滑油室的潤滑油為電機軸承提供持續、充足的潤滑,從而確保煤礦的安全生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圖1的左視圖;
[0024]圖3是軸承座與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4是軸承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由圖1-圖4所示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包括轉軸,轉軸上從前至后依次設有軸承前蓋3、第一軸承6、第二軸承8和軸承后蓋9。第一軸承6、外隔圈7和第二軸承8均設于軸承座19內,軸承座19夾設在軸承前蓋3與軸承后蓋9之間,第一軸承6的前端面與軸承座19的前端面構成前止口結合面,前止口結合面與軸承前蓋3后端的止口面相配合并構成止口結構;同理,第二軸承8的后端面與軸承座19的后端面構成后止口結合面,后止口結合面與軸承后蓋9前端的止口面相配合并構成止口結構。軸承座19、軸承前蓋3和軸承后蓋9三者通過螺栓固定連接,由于軸承座19、軸承前蓋3和軸承后蓋9三者的連接結構以及止口結構均為現有技術,故不詳細敘述。
[0027]轉軸為三階階梯軸,轉軸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小軸徑段26、中軸徑段16和大軸徑段15,小軸徑段26的直徑小于中軸徑段16,中軸徑段16的直徑小于大軸徑段15,轉軸上由此形成兩個軸肩。轉軸的小軸徑段26外圈套設有可隨轉軸轉動的離心甩油套,離心甩油套熱套連接于小軸徑段26外圈,離心甩油套為三階階梯軸套,離心甩油套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大徑段25、中徑段31和小徑段32,大徑段25的外徑大于中徑段31的外徑,中徑段31的外徑大于小徑段32的外徑。轉軸的小軸徑段26上固設有鎖緊螺母1,鎖緊螺母I的側邊設有止動墊圈以防止鎖緊螺母I松動,離心甩油套的大徑段25擋設于鎖緊螺母I后側,小徑段32的后端與第一軸承6的內圈環體相抵。
[0028]軸承前蓋3設有前蓋中心插孔,前蓋中心插孔為三階階梯孔,離心甩油套從前蓋中心插孔中插過,離心甩油套的大徑段25位于前蓋中心插孔內,所述離心甩油套的中徑段31從前蓋中心插孔內伸出前蓋中心插孔外,用以形成曲路密封,可減小軸承外蓋軸貫穿密封圈處的負壓,提高稀油潤滑軸承裝置的密封可靠性。離心甩油套與軸承前蓋3之間設有前軸貫穿密封圈2,并且前軸貫穿密封圈2設于中徑段31與軸承前蓋3之間,前軸貫穿密封圈2位于前蓋中心插孔的中部二階孔內。軸承前蓋3罩設在第一軸承6的前側且軸承前蓋3內形成前蓋腔室,由離心甩油套、軸承前蓋3以及第一軸承6三者形成的前蓋腔室為圓環形腔室。軸承前蓋3內設有圓環形的回油堰板23,回油堰板23的內圈直徑與第一軸承6滾動體中心節圓直徑一致,回油堰板23間隔環繞于離心甩油套外圈,回油堰板23后側的軸承前蓋3內設有套設在離心甩油套外圈的前擋油板21,前擋油板21間隙套設在離心甩油套的小徑段32外圈,前擋油板21將前蓋腔室分割為第一腔室24和位于第一腔室24后側的第二腔室20,前擋油板21設有連通第一腔室24和第二腔室20的連接孔,連接孔的外側邊沿與回油堰板23的內圈邊沿持平。離心甩油套中徑段31后端的軸肩處設有位于第一腔室24內的第一倒角33。
[0029]所述外隔圈7夾設于第一軸承6的外圈環體和第二軸承8的外圈環體之間,第一軸承6的內圈環體和第二軸承8的內圈環體之間夾設有套設在轉軸小徑軸段外圈的內隔圈17。內、外隔圈17、7的軸向厚度相等。外隔圈7的內圈直徑大于兩側軸承外圈環體的內徑,外隔圈7的外圈直徑略小于軸承外圈環體的外徑,內隔圈17的外圈直徑小于兩側軸承內圈環體的外徑,外隔圈7與內隔圈17之間形成環形空腔,流入該環形空腔內的潤滑油可進入兩側軸承內對滾動體潤滑以及降溫。即軸承包括外圈環體、內圈環體以及設于內、外圈環體之間的滾動體,軸承為現有技術,故不詳細敘述。所述離心甩油套、軸承前蓋3、第一軸承6和第二軸承8均位于轉軸的小軸徑段26,并且第二軸承8擋設于轉軸中軸徑段16前端的軸肩前側。
[0030]軸承后蓋9罩設在第二軸承8的后側且軸承后蓋9內形成后蓋腔室,軸承后蓋9設有后蓋中心插孔,轉軸的大軸徑段15通過后蓋中心插孔與軸承后蓋9插接,軸承后蓋9內設有套設在轉軸外圈的后擋油板11,后擋油板11間隙套設在轉軸的中軸徑段16外圈,后擋油板11將后蓋腔室分割為第三腔室10和位于第三腔室10后側的第四腔室12。轉軸的大軸徑段15與軸承后蓋9之間設有后軸貫穿密封圈13,后蓋中心插孔對應后軸貫穿密封圈13設有密封圈插槽,后軸貫穿密封圈13設于密封圈插槽內,所述大軸徑段前端的轉軸軸肩處設有位于第四腔室12內的第二倒角14。
[0031]所述軸承前蓋3內設有進油通道4和與前蓋腔室連通的回油通道22,回油堰板23位于回油通道22的后側,回油通道22與第一腔室24相連通,進油通道4連接有進油管27,回油通道22連接有回油管28,進油管27和回油管28均位于軸承前蓋3外。軸承座19設有中間進油通道5和軸向貫穿軸承座19的中間回油通道18,所述中間進油通道5為設于軸承座19前端面的、且軸向延伸的槽,中間進油通道5的后端延伸至外隔圈7的進油孔29并與進油孔29連通,所述中間回油通道18與第二腔室20連通,第三腔室10和第四腔室12也均分別與中間回油通道18連通,即中間回油通道18與前蓋腔室連通,中間回油通道18與后蓋腔室也連通,所以,軸承前蓋3上設有連通第二腔室20和中間回油通道18的連接口,軸承后蓋9上設有連通第三腔室10和中間回油通道18的連接口以及連通第四腔室12和中間回油通道18的連接口,使用時,進油通道4位于上側,回油通道22位于下側,中間回油通道18的軸向寬度等于軸承前蓋3安裝止口長度、第一軸承6軸向寬度和外隔圈7的厚度總和。進油通道4為一端通向軸承前蓋3外圈表面、另一端通向軸承座19前端面中間進油通道5的L型孔。
[0032]外隔圈7設有徑向的、用于將潤滑油分別透過第一軸承6、第二軸承8注入前蓋腔室、后蓋腔室的進油孔29,外隔圈7還設有徑向的且與中間回油通道18連通的回油孔30,環繞外隔圈7周圈均布設置有徑向孔,其中與中間進油通道5連通的徑向孔為進油孔29、與中間回油通道18連通的為回油孔30。所述進油通道4、中間進油通道5、進油孔29、前、后蓋腔室及回油孔30、中間回油通道18、和回油通道22依次連通,并且進油通道4、中間進油通道5、進油孔29、外隔圈7和內隔圈17之間的環形空腔、前、后蓋腔室、回油孔30、中間回油通道18和回油通道22共同構成完整的對第一軸承6、第二軸承8冷卻、潤滑的注油油道,潤滑油從進油通道4進入,經過中間進油通道5和進油孔29后同時分為三路:透過第一軸承6進入前蓋腔室(包括第一腔室24和第二腔室20)、進入外隔圈7與內隔圈17之間的環形空腔以及透過第二軸承8進入后蓋腔室(包括第三腔室10和第四腔室12),最后,第一腔室24和第二腔室20的潤滑油從回油通道22排出并進入回油管28 ;外隔圈7與內隔圈17之間的環形空腔內的潤滑油通過回油孔30進入中間回油通道18,再流入回油通道22并最終排進回油管28 ;第三腔室10和第四腔室12內的潤滑油通過中間回油通道18流入回油通道22并最終排進回油管28。
[003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在使用時,軸承座19上加工有中間進油通道5作為注油通道,兩個軸承之間安裝有內、外隔圈17、7,軸承前、后蓋3、9和軸承座19上各自又加工有不同的進、回油通道5、22。煤礦主通風機外界的壓力潤滑油通過軸承外蓋上安裝的進油管27,流經軸承座19的進油通道4,經過外隔圈7的進油孔29,同時注入兩個軸承內部,并可使兩個軸承均得到圓周均布的油流潤滑和冷卻。軸承內、外蓋上分別安裝有前、后擋油板21、11,并加工或設置相應的第一倒角33、第二倒角14作為甩油臺,防止軸承運轉過程中噴濺的潤滑油直接落在軸貫穿密封圈所處的轉軸上,并減少沿轉軸爬到軸貫穿密封圈位置的潤滑油量,提高軸貫穿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在軸承前蓋3上設置有回油堰板23,可使軸承潤滑油室的最低油位始終等于軸承最下方滾動體的中心。電機在出廠前向稀油潤滑滾動軸承裝置內加注適量潤滑油后,即可使電機在運輸、保存、安裝調試過程中,軸承均可得到持續充足的潤滑,避免軸承銹蝕以及缺油轉動。當主通風機外界的潤滑系統提供給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壓力潤滑油后,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可為軸承提供壓力循環油潤滑。當主通風機外界的潤滑系統出現故障情況下,可依靠軸承室內的潤滑油為電機滾動軸承提供持續充足的潤滑,確保電機軸承的長期可靠運行,從而保障煤礦的安全生產。該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具有密封性好,運行可靠性高,結構設計合理,可為滾動軸承提供持續、充足潤滑等優點。
【權利要求】
1.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包括轉軸,轉軸上依次設有軸承前蓋、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軸承后蓋,第一軸承、外隔圈和第二軸承均設于軸承座內,軸承座夾設在軸承前蓋與軸承后蓋之間,軸承前蓋罩設在第一軸承的前側且軸承前蓋內形成前蓋腔室,軸承后蓋罩設在第二軸承的后側且軸承后蓋內形成后蓋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圈夾設于第一軸承的外圈環體和第二軸承的外圈環體之間,所述軸承前蓋內設有進油通道和與前蓋腔室連通的回油通道,軸承座設有中間進油通道和中間回油通道,中間回油通道與前蓋腔室和后蓋腔室均連通,外隔圈設有徑向的、用于將潤滑油分別透過第一軸承、第二軸承注入前蓋腔室、后蓋腔室的進油孔,所述進油通道、中間進油通道、進油孔、前、后蓋腔室、中間回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依次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轉軸外圈套設有可隨轉軸轉動的離心甩油套,軸承前蓋設有前蓋中心插孔,離心甩油套從前蓋中心插孔中插過,離心甩油套與軸承前蓋之間設有前軸貫穿密封圈;回油通道后側的軸承前蓋內設有環形的回油堰板,回油堰板間隔環繞于離心甩油套外圈,回油堰板后側的軸承前蓋內設有套設在離心甩油套外圈的前擋油板,前擋油板將前蓋腔室分割為第一腔室和位于第一腔室后側的第二腔室,并且前擋油板設有連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連接孔,回油堰板的內圈直徑與第一軸承滾動體中心節圓直徑一致,連接孔的外側邊沿與回油堰板的內圈邊沿持平,所述中間回油通道與第二腔室連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離心甩油套為三階階梯軸套,離心甩油套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大徑段中徑段和小徑段,所述前軸貫穿密封圈設于中徑段與軸承前蓋之間,中徑段后端的軸肩處設有位于第一腔室內的第一倒角,轉軸上固設有鎖緊螺母,大徑段擋設于鎖緊螺母后側,前擋油板套設在小徑段外圈,小徑段的后端與第一軸承的內圈環體相抵。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軸承后蓋內設有套設在轉軸外圈的后擋油板,后擋油板將后蓋腔室分割呈第三腔室和位于第三腔室后側的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均分別與中間回油通道連通。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為三階階梯軸,轉軸從前至后依次分為小軸徑段、中軸徑段和大軸徑段,所述第二軸承擋設于中軸徑段前端的軸肩前側,后擋油板套設在中軸徑段外圈。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通道連接有進油管,回油通道連接有回油管。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軸承的內圈環體和第二軸承的內圈環體之間夾設有套設在轉軸小徑軸段外圈的內隔圈。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軸承后蓋設有后蓋中心插孔,大軸徑段通過后蓋中心插孔與軸承后蓋插接,大軸徑段與軸承后蓋之間也設有后軸貫穿密封圈,后蓋中心插孔對應后軸貫穿密封圈設有密封圈插槽,所述大軸徑段前端的軸肩處設有位于第四腔室內的第二倒角。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煤礦主通風機用電機的稀油潤滑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進油通道為軸向延伸的槽,環繞外隔圈周圈均布設置有徑向孔,其中與中間進油通道連通的徑向孔為進油孔。
【文檔編號】H02K5/173GK203800729SQ201320770338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30日
【發明者】張運生, 陳建軍, 邢印, 趙巖, 田儒彰, 金紅, 徐元周, 余志鵬 申請人:南陽防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