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套管為一中空的管道,電纜穿于該管道中,該套管由上管體和下管體相互配合形成,套管包括前部套管、后部套管以及設置于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之間的中部套管,前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前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前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中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中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中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后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后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后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套管的厚度為15mm,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均為半圓球形,中部套管為圓柱體,前部套管的外徑為260mm,后部套管的外徑為235mm。本實用新型安裝電纜十分方便,相鄰套管的配合間隙為10mm,可使套管在0-30°范圍內隨海浪自由轉動,滿足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
【專利說明】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
【背景技術】
[0002]500kV海底電纜保護套管的實施,為海底電纜運行不受外力沖擊破壞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海底電纜淺灘套管保護是針對500kV海底電纜保護海纜路由淺灘海底電纜保護的措施之一。海底電纜路由近海淺灘段的漁業活動頻繁,是漁船作業拋錨的頻發點。這是促使在這一海域安裝海纜套管保護的主要原因。
[0003]目前國內外500kV海底電纜保護套管已廣泛應用,但一般均在500kV海底電纜路由的直線段采用,在采用地點上受到限制。由于海底電纜敷設于海床后受海洋地質、海流等影響,目前所采用的500kV海底電纜保護套管難以滿足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即;500kV海底電纜保護套管的應用地點及滿足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則在海底電纜保護套管的尺寸及形式上進行創新。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其相互疊套在一起,相互配合間隙為10mm,可滿足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
[0006]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所述套管為一中空的管道,電纜穿于該管道中,該套管由上管體和下管體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套管包括前部套管、后部套管以及設置于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之間的中部套管,前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前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前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中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中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中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后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后部套管和下管體的下后部套管相互配合形成,其中,上前部套管、上中部套管和上后部套管一體成型,下前部套管、下中部套管和下后部套管一體成型,所述套管的厚度為15mm,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均為半圓球形,中部套管為圓柱體,前部套管的外徑為260mm,后部套管的外徑為235mm。
[0008]所述上前部套管、上中部套管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片,該第一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第一連接孔,所述下前部套管、下中部套管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且與第一連接片相匹配的第二連接片,該第二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與第一連接孔相匹配的第二連接孔,螺栓穿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中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固定。
[0009]所述上后部套管、上中部套管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的第三連接片,該第三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第三連接孔,所述下后部套管、下中部套管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且與第三連接片相匹配的第四連接片,該第四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與第四連接孔相匹配的第四連接孔,螺栓穿于所述第三連接孔和第四連接孔中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固定。
[0010]所述上前部套管的前端設有至少一扣鉤,下前部套管的前端設有與所述扣鉤相匹配的插桿,所述扣鉤扣接于該插桿上。[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采用上管體和下管體組合而成的套管,安裝電纜十分方便,且在前的套管的后部套管安裝于在后的套管的前部套管內,二者的配合間隙為10mm,可使套管在0-30°范圍內隨海浪自由轉動,滿足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海底電纜保護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圖1的A向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圖1的B向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套管之間相互配合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0016]其中:1、套管;11、上前部套管;111、連接片;1111、連接孔;112、扣鉤;12、上后部套管;13、上中部套管;21、下前部套管;211、連接片;212、插桿;22、下后部套管;23、下中
部套管;2、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8]實施例:
[0019]請參照圖1至圖3,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該套管I為一中空的管道,電纜穿于該管道中,該套管I由上管體和下管體相互配合形成,套管I包括前部套管、后部套管以及設置于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之間的中部套管,其中前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前部套管11和下管體的下前部套管21相互配合形成,中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中部套管13和下管體的下中部套管23相互配合形成,后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后部套管12和下管體的下后部套管22相互配合形成,其中,上前部套管、上中部套管和上后部套管一體成型,下前部套管、下中部套管和下后部套管一體成型。
[0020]為了使上管體和下管體配合緊密,在本實施例中,上前部套管11、上中部套管13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的連接片111,連接片111設有兩個,分別設于上管體的側部且位于與下管體的連接處,該連接片111上設有至少一連接孔1111,同樣的,下前部套管21、下中部套管23之間設有沿套管軸向延伸且與連接片111相匹配的連接片211,該連接片211上設有至少一與連接孔1111相匹配的連接孔,螺栓穿于連接孔1111和連接片211上的連接孔中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固定,然后在螺栓的末端套上螺母緊固。當然,緊固上管體和下管體之間的連接片(其上設有連接孔)也可以是僅設置于上前部套管11和下前部套管21上,或僅設置于上后部套管12和下后部套管22上,或者在上后部套管12、上中部套管13之間以及下后部套管22、下中部套管23之間分別設置相互配合的連接片。
[0021]為了進一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配合緊密,以保證套管的密封性,在本實施例中,上前部套管11的前端且位于其與下管體連接處設有至少一扣鉤112,下前部套管21的前端設有與扣鉤112相匹配的插桿212,扣鉤112扣接于該插桿212上,扣鉤的末端可以直接與上前部套管11 一體成型或固定設置,也可以與設置于上前部套管11、上中部套管13之間的連接片111上。使用扣鉤112和插桿212的配合結構,扣合后可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形變擠壓,達到很好的密封連接效果。[0022]請參照圖4,多個上述的套管疊套在一起,形成海底電纜的套管保護結構。以套管I和套管2的疊套為例,首先,打開套管2的上管體和下管體,將電纜設置于其內;其次,通過扣接以及螺栓螺母的配合固定形成套管2的安裝結構;再次,打開套管I的上管體和下管體,將電纜安裝于內;最后,安裝套管I時先將套管2的后部套管放置于套管I的前部套管內,從而實現套管I和套管2之間的疊套安裝,其它的以此方法逐個安裝。每個套管的厚度均為15mm,長度約為650mm,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均為半圓球形,中部套管為圓柱體,前部套管的外徑為260mm,后部套管的外徑為235mm,因此,套管2的后部套管與套管I的前部套管之間存在IOmm的配合空隙,通過這IOmm的配合空隙,可使疊套在一起的套管實現在0-30°范圍內隨海浪自由擺動,達到海底電纜彎曲半徑的技術要求。
[0023]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保護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海底電纜保護套管,所述套管(I)為一中空的管道,電纜穿于該管道中,該套管(I)由上管體和下管體相互配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包括前部套管、后部套管以及設置于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之間的中部套管,前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前部套管(11)和下管體的下前部套管(21)相互配合形成,中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中部套管(13)和下管體的下中部套管(23)相互配合形成,后部套管由上管體的上后部套管(12)和下管體的下后部套管(22)相互配合形成,其中,上前部套管(11)、上中部套管(13)和上后部套管(12) —體成型,下前部套管(21)、下中部套管(23)和下后部套管(22) —體成型,所述套管(I)的厚度為15mm,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均為半圓球形,中部套管為圓柱體,前部套管的外徑為260mm,后部套管的外徑為235mm ; 所述上前部套管(11)、上中部套管(13)之間設有沿套管(I)軸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片(111),該第一連接片(111)上設有至少一第一連接孔(1111),所述下前部套管(21)、下中部套管(23)之間設有沿套管(I)軸向延伸且與第一連接片(111)相匹配的第二連接片(211),該第二連接片(211)上設有至少一與第一連接孔(1111)相匹配的第二連接孔,螺栓穿于所述第一連接孔(1111)和第二連接孔中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固定; 所述上后部套管(12)、上中部套管(13)之間設有沿套管(I)軸向延伸的第三連接片,該第三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第三連接孔,所述下后部套管(22)、下中部套管(23)之間設有沿套管(I)軸向延伸且與第三連接片相匹配的第四連接片,該第四連接片上設有至少一與第三連接孔相匹配的第四連接孔,螺栓穿于所述第三連接孔和第四連接孔中以使上管體和下管體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電纜保護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前部套管(11)的前端設有至少一扣鉤(112),下前部套管(21)的前端設有與所述扣鉤(112)相匹配的插桿(212),所述扣鉤(112)扣接于該插桿(212)上。
【文檔編號】H02G9/06GK203481760SQ20132033823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13日
【發明者】王裕霜, 梅子明, 李廉益, 祝夏軍, 陳向東, 胥興沛, 張勝慧, 王朝碩, 王祖林 申請人: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超高壓輸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