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動工具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具備隔著軸線而成對開結構的馬達殼體、和作為組裝體而收容于該馬達殼體內的馬達,并且以該馬達為驅動源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以馬達為驅動源的電動工具,以往所使用的電動工具的一部分示于圖11及圖12。如圖11所示,該電動工具的馬達101具備對馬達殼體100進行固定的外側的定子 102、以及相對于該定子102旋轉的內側的轉子103。另外,如圖12所示,在馬達101內的定子102和轉子103的縫隙,沿著軸線方向形成有對馬達101進行冷卻的冷卻風的流道。與該馬達101 —起,傳遞轉矩的旋轉軸104、將冷卻風送出的送風風扇105等的各部件互相組裝起來,并以組裝體的狀態收容于馬達殼體100內。該馬達殼體100為隔著所收容的馬達的軸線而成對開結構,并在馬達殼體100的內壁上預先一體成型有對上述冷卻風進行整流的整流板106等起各種功能的肋。根據該整流板106的整流功能,冷卻風的軸線方向的流道被聚攏至定子的內側,從而能夠有效地對馬達101的工作中特別發熱的線圈107進行冷卻。[0003]此外,作為相關聯的技術,公知有下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裝置。[0004]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8-290218號公報[0005]然而,在上述的圖11及圖12所示的技術中,由上述馬達101等各部件構成的組裝體,從軸線的側方組裝到預先一體成型有整流板106的馬達殼體100的一方,并覆蓋馬達殼體100的另一方,從而使組裝體收容于馬達殼體100內。為此,在整流板106和定子102的軸向的一端之間需要設置縫隙,即,用于進行該收容工序的空間上的富余。假如使一體成型于馬達殼體100的整流板106的成型位置過度地靠近馬達101側,則由于該整流板106的成型形狀被限定為,不會阻礙馬達101從軸線的側方進行組裝的形狀,因此失去將冷卻風的流道聚攏至定子102的內側的整流功能,而不能對線圈107進行有效地冷卻。另外,為了能夠成型整流板106,整流板106自身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0006]因此,在利用上述的現有技術的電動工具的構造中,存在用于進行馬達的收容工序的縫隙、和整流板自身的厚度,妨礙縮短該電動工具軸線方向上的全長這樣的問題。實用新型內容[0007]本實用新型是鑒于此類問題點而提出的,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整流板的功能地,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08]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采用以下的方案。[0009]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具備隔著軸線而成對開結構的馬達殼體、以及作為組裝體而收容于該馬達殼體內的馬達,并以該馬達為驅動源,該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作為組裝體的馬達具備固定于上述馬達殼體的定子、以及相對于該定子旋轉的轉子,在該馬達內沿著軸線方向形成有對該馬達進行冷卻的冷卻風的流道,在該馬達的定子的成為冷卻風的下游側位置的端部上,具備與上述馬達殼體分體形成的整流板, 該整流板配設為以向軸心方向對上述冷卻風的流道進行聚攏的方式組裝于上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且,該整流板的配設位置被配設成在從軸線方向觀察時,整流板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與上述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0010]根據該構成,與馬達殼體分體形成的整流板,配置于定子的成為冷卻風的下游側位置的端部,且,其配設位置被配設成在從軸線方向觀察時整流板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與上述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因此,在軸向的全長中,縮短了馬達收容于馬達殼體的收容工序時以往所需要的整流板和定子端的縫隙、以及在整流板的厚度中的與定子的端部重疊的部分的寬度。因此,能夠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整流板的功能地,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工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11]根據第一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整流板的配設位置在從軸線方向觀察時被配設為,整流板的整個厚度與上述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0012]根據該構成,對于整流板而言,從軸線方向觀察時,整流板的整個厚度與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因此,除了第一實用新型的效果之外,還縮短了軸向的全長中的整流板的整個厚度。因此,能夠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整流板的功能地,更進一步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13]根據第一或第二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定子在其冷卻風的下游側具備保持部,上述整流板被設置成以不能繞軸線相對于該保持部旋轉的狀態與該保持部卡合,該保持部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保持于該定子的規定位置。[0014]根據該構成,上述整流板以不能繞軸線相對于保持部旋轉的狀態與該保持部卡合。由此,利用為了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保持于定子的規定位置而以往所需要的保持部,能夠以不能繞軸線旋轉的方式固定上述整流板。[0015]根據第一到第三中任一項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整流板和上述定子之間,具備在軸線方向上將該整流板組裝于該定子的組裝機構。[0016]根據該構成,由于具備在軸線方向上將上述整流板組裝于定子的組裝機構,所以作為將馬達組裝體收容至馬達殼體內的軸線方向上的臨時定位,能夠將整流板組裝于馬達的定子。由此,能夠將馬達組裝體和整流板以互相組裝的狀態收容于馬達殼體內。因此,能夠將馬達及整流板容易地收容于馬達殼體內。[0017]根據第一到第四中任一項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整流板的外周邊緣形成槽部,在上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設有與該整流板的槽部嵌合的肋,通過該嵌合而將該整流板在軸線方向上相對于上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進行定位并組裝。[0018]根據該構成,對于設置于定子的整流板而言,設置于其外周邊緣的槽部與設置于馬達殼體的內周壁的肋嵌合。由此,在整流板的外周邊緣和馬達殼體的內周壁之間,形成由該嵌合而具有彎曲的縫隙的迷宮式構造,進行密封。因此,能夠抑制冷卻風從馬達殼體的內4壁和整流板之丨B]泄漏。[0019]根據第一實用新型,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整流板的功能地, 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20]根據第二實用新型,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整流板的功能地, 更進一步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21]根據第三實用新型,能夠進行整流板相對于定子的周向的定位。[0022]根據第四實用新型,能夠使馬達及整流板容易地收容于馬達殼體內。[0023]根據第五實用新型,能夠抑制冷卻風從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和整流板的外周邊緣泄漏。
[0024]圖I是在取下右側殼體的狀態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的剖視圖。[0025]圖2是放大表示圖I的馬達殼體部分的剖視圖。[0026]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形成于馬達殼體內的冷卻風的流道以及擋板的配設位置的示意圖。[0027]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從內周面側觀察左側的馬達殼體的立體圖。[0028]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將擋板組裝于馬達的定子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0029]圖6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將擋板組裝于馬達的定子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0030]圖7是在取下右側的馬達殼體的狀態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的馬達殼體部分的剖視圖。[0031]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形成于馬達殼體內的冷卻風的流道以及擋板的配設位置的圖。[0032]圖9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將擋板組裝于馬達的定子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0033]圖10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將擋板組裝于馬達的定子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0034]圖11是在取下右側的馬達殼體的狀態下的以往的電動工具的剖視圖。[0035]圖12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形成于馬達殼體內的冷卻風的流道以及擋板的配設位置的圖。[0036]符號說明[0037]I…沖擊螺絲刀;10…對開殼體;11···馬達殼體;lla…保持肋;1 Ib…吸入窗; 11c···排出窗;12…握持部;13…機構外殼;14…電池組;15…扳機;16…開關;2…馬達; 21…定子;22…鐵心;22a…筒體部;22b…齒部;23…繞組;23a…中繼部;24…前側的絕緣體;25…后側的絕緣體;25a…嵌合狹縫;26…電路板;27···保持導向件;28···轉子;29···永久磁鐵;3…旋轉軸;4…冷卻風扇;41···葉片;5、105···擋板;51、151···內周邊緣;52…弧形切口 ;152…弧形狹縫;153…突起;153a…爪;54、154…外周槽;6…減速機構;7…擊打機構;8…夾緊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38]第一實施方式[0039]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式進行說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沖擊螺絲刀I是具有如下功能的電動工具,即,除了具有利用所裝配的批頭來使螺釘等旋轉對象旋轉的作為普通電動螺絲刀的功能之外,還具有一邊沿著旋轉方向對旋轉對象反復施加擊打力一邊使旋轉對象旋轉的功能。沖擊螺絲刀I具備兩個部件互相配合而構成的、所謂對開殼體10。圖I僅表示對開殼體10的左部件。對開殼體10的上部是收容作為驅動源的馬達2等的馬達殼體11、下部是用于供使用者握持的沿縱向延伸的握持部12。在馬達殼體11的內部,除上述馬達2之外,還收容有傳遞該馬達2的轉矩的旋轉軸3、以及將馬達2的冷卻風送出的冷卻風扇4等。圖I以沿馬達殼體11的對接面剖開這些收容部件的方式進行表示。[0040]如圖I所示,在馬達殼體11的前方,夾持并組裝有機構外殼13。在機構外殼13的內部,設有對馬達2所輸出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6、沿旋轉方向施加擊打力的擊打機構7、以及裝配使旋轉對象旋轉的批頭的夾緊機構等。在握持部12的下端,安裝有成為該沖擊螺絲刀I的直流電源的電池組14。在握持部12的內部,收容有從所裝配的電池組14向上述馬達2供給電力的配線(未圖示)。在握持部12的前側設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扳機15,并在握持部12的內部設有開關16,該開關16通過上述扳機15的操作來調節對馬達2的電力供給狀態。[0041]如圖I所示,在本說明中,將馬達2的軸向作為沖擊螺絲刀I的前后方向,其中將裝配批頭的一側作為前方。另外,如該圖所示,將握持部12相對于馬達殼體11延伸的方向作為沖擊螺絲刀I的縱向,其中將馬達2側作為上方。另外,關于沖擊螺絲刀I的橫向,將從后方觀察時的左右方向分別定為左方(圖I紙面朝里的方向)、右方(圖I紙面朝自己的方向)。[0042]接著,參照圖2至圖4,對馬達殼體11進行說明。[0043]馬達2、旋轉軸3以及冷卻風扇4等各部件以預先互相組裝的組裝體的狀態收容于馬達殼體11內。馬達殼體11配合馬達2的形狀而大致呈筒形狀,并作為對開殼體10的一部分,隔著收容于其內部的馬達2的軸線而呈對開結構。對于由馬達2等各部件所構成的組合體而言,首先從軸線的側方(右方)組裝于馬達殼體11的一方的部件(例如左部件)中, 接著使用另一方的部件(右部件)來覆蓋該一方的部件,從而使該組合體收容于馬達殼體11 內。[0044]如圖4所示,在馬達殼體11的筒形狀的內周壁,沿周向且向內側突出地一體形成有擋板5的保持肋11a。該保持肋Ila將與馬達2等一起以組裝體的狀態進行收容的下述擋板5以定位于馬達殼體11的方式保持在該馬達殼體11。在馬達殼體11的筒形狀的內周壁,除了該擋板5用的保持肋Ila之外,還適宜地設有對擋板5以外的部件進行保持的肋、 以及提高馬達殼體11的剛性的肋等。[0045]在馬達殼體11內,形成有用于冷卻馬達的冷卻風的流道。在馬達殼體11的筒形狀的內周壁,穿設有將該冷卻風從馬達殼體11外部吸入的吸入窗lib、以及向馬達殼體11 外部排出的排出窗11c。吸入窗Ilb的位置如在圖4中大致示出的那樣,在左右馬達殼體 11的內周壁,與馬達2的配設位置對應地進行了穿設。另外如圖4中清晰示出的那樣,在左右馬達殼體11的內周壁,排出窗Ilc的位置與冷卻風扇4的配設位置對應地進行了穿設。 如圖3所示,冷卻風的流道,始于吸入窗11b,依次經由馬達2前方、馬達2內、以及馬達2后方,終到排出窗11c。[0046]接著,對馬達2進行說明。[0047]馬達2是無刷馬達,即,不使用換向器或電刷,而是在電路中使繞組的電流換流的形式。如圖2及圖3所示,馬達2具備固定于馬達殼體11的大致呈圓筒形狀的定子21、以及在該圓筒形狀的內部旋轉的轉子28。[0048]定子21具備磁性體亦即鐵心22、纏繞于該鐵心22的導線亦即繞組23、以及使這兩者電絕緣的絕緣部件亦即絕緣體24、25。如圖3及圖5所示,鐵心22具備圓筒形狀的筒體部22a、從該筒體部22a朝向內側突出地設置的齒部22b。對于齒部22b而言,在鐵心22 的內側,在周向上等間隔地設有6根。對于轉子28而言,在其鐵心的外側,在周向交替兩極地配設有永久磁鐵29。[0049]在鐵心22和繞組23之間,夾設有使這兩者電絕緣的絕緣體24、25。如圖2、圖3、 以及圖5所示,絕緣體24、25構成為相對于鐵心22而前后分為兩部分。該前側和后側的絕緣體24、25相對于鐵心22分別以從前后朝向內部嵌入的方式組裝,并對纏繞有繞組23的齒部22b的周圍、以及筒體部22a的內周面及前后端面進行覆蓋。繞組23纏繞在由該絕緣體24、25所覆蓋的齒部22b的周圍,并在6根齒部22b上分別形成線圈。[0050]在前側的絕緣體24前端,利用螺釘組裝有電路板26,對馬達2進行控制的電路配置于該電路板26。為了確保從馬達2的前方通向內部的冷卻風的流道,電路板26呈中央開口的圓環板形狀。[0051]6個線圈中的隔著軸線處于對置位置的兩個線圈分別成對并產生同相位的磁通。 一個繞組23跨越成對的兩個線圈纏繞而成,合計利用3個繞組23構成相位不同的3對線圈。在定子21的前端側,一方的線圈的纏繞起始端和成對的另一方的線圈的纏繞結束端, 在定子21的前端側分別連接在電路板26之上的電路上。[0052]如圖5所示,在定子21的后側設有保持導向件27。該保持導向件27將上述的跨越成對的兩個線圈的繞組23的中繼部23a,保持于比轉子28和線圈更靠外周側的位置。保持導向件27以從后側的絕緣體25朝向軸向后端側突出的方式一體成型。繞組23的中繼部23a以卡掛在該突出的保持導向件27的外周側的方式被保持。保持導向件27的突出形狀,呈在圍繞軸線的同一半徑上配置多個的圓弧形狀。考慮到纏繞繞組23的途中工序,保持導向件27的突出高度取如下高度,S卩,除了具有為了保持已完成的馬達2的繞組23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卡掛量之外,還在前端具有規定的富余的高度。[0053]接著,參照圖2,對馬達2的旋轉軸3進行說明。[0054]馬達2具有旋轉軸3,該旋轉軸3將所產生的轉矩向冷卻風扇4及減速機構6傳遞。旋轉軸3設置為同軸地貫穿馬達2的轉子28,并與轉子28—體地旋轉。旋轉軸3的后端部借助設置于馬達殼體11后端的軸承而被支承為能夠旋轉。另外,旋轉軸3的前部借助設置于機構殼體13后端的軸承而被支承為能夠旋轉,且旋轉軸3的前端部向機構殼體13 內突出。[0055]接著,參照圖2及圖3,對冷卻馬達2的冷卻風扇4進行說明。[0056]在馬達2的后方設有冷卻風扇4。冷卻風扇4設置于馬達2的旋轉軸3的外側,并經由該旋轉軸3與轉子28 —體地旋轉。冷卻風扇4具有從旋轉軸3輻射狀地延伸的葉片 41,利用該葉片41的旋轉將沿軸向吸入的冷卻風向徑向送出。如圖3示意性所示,冷卻風扇4從設置于馬達殼體11的內周壁(風扇的徑向側)的排出窗11c,將冷卻風強制地排出,使冷卻風扇4附近空間成為負壓,從而從吸入窗Ilb吸入新的冷卻風。這樣,利用冷卻風扇 4使冷卻風在從吸入窗Ilb經由馬達2內而到達排出窗Ilc的流道中流動。其中,冷卻風扇4的葉片41的前表面與下述的擋板5的間隔設定為,擋板5不妨礙葉片41的旋轉且不降低冷卻風扇的冷卻風的排出力。[0057]接著,參照圖3、圖5以及圖6,說明作為對馬達2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整流板的擋板5。[0058]在馬達2的定子21的后側,組裝有對冷卻風的流道向著軸向聚攏的擋板5。擋板 5是與馬達殼體11及定子21分體形成的合成樹脂制的部件。擋板5大致呈圓環板形狀(中空圓盤形狀),冷卻風沿其開口部從前側向后側通過。如圖3所示,對于擋板5的圓環板形狀而言,其內周邊緣51比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更靠近內側。由此,在馬達2內通過的冷卻風的流道,被聚攏至位于該保持導向件27內側的線圈位置,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對在馬達2的工作中發熱的線圈進行冷卻。[0059]如圖3中清晰地示出的那樣,擋板5在被組裝于定子21的組裝狀態下,處于從軸向觀察時其整個厚度與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重疊的位置。在擋板5中形成有能夠與該保持導向件27嵌合的圓弧形的弧形切口 52。弧形切口 52從擋板5的內周邊緣51 朝向徑向外側切割,而形成為與保持導向件27的圓弧形狀對應的位置及形狀。如上所述, 由于考慮到纏繞繞組23的途中工序,保持導向件27的突出高度取在前端部具有富余 的高度,所以保持導向件27能夠與該弧形切口 52嵌合至前端從擋板5的后表面露出。利用該嵌合,能夠防止組裝于馬達2的組裝狀態下的擋板5相對于定子21的旋轉。[0060]在擋板5的外周邊緣設有外周槽54,該外周槽54與設置于馬達殼體11內周壁的上述保持肋Ila嵌合。該外周槽54通過與馬達殼體11的保持肋Ila嵌合,擋板5相對于定子21在軸向上被固定。由此,在擋板5收容于馬達殼體11內的收容工序中,擋板5相對于定子21在軸向上被完全定位。[0061]另外,在擋板5的外周邊緣和馬達殼體11的內周壁之間,形成由該嵌合而具有彎曲的縫隙的迷宮式構造,進行密封。利用該迷宮式密封能夠防止冷卻風從擋板5的外周邊緣與馬達殼體11內周壁之間泄漏。[0062]接著,參照圖1,說明對馬達2所輸出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6。[0063]減速機構6,作為所謂行星齒輪機構,具有小齒輪61、內齒輪(未圖示)、行星齒輪 63、63、以及軸64。在上述旋轉軸3的前端部,同軸地連結有向機構外殼13內突出的小齒輪 61,并且在小齒輪61的外側,同軸地設有具有與小齒輪61對置的內齒的內齒輪。此外,在小齒輪61和內齒輪之間,保持有相對于兩個齒輪一邊嚙合一邊進行公轉的兩個行星齒輪63、 63。在兩個行星齒輪63、63的支軸上固定有軸64,而將行星齒輪63、63的公轉運動向軸64 傳遞。對于軸64而言,利用支承于機構外殼13的軸承,以能夠與馬達2的旋轉軸3同軸地旋轉的方式支承其后端部。[0064]接著,參照圖I,說明對減速機構6所輸出的旋轉施加旋轉方向的擊打力的擊打機構7。[0065]擊打機構7主要具備上述的軸64、設置于其前端部的外側的錘子72、以及設置于其前方的砧座74。在軸64外周面和錘子72內周面之間,設有鋼球71、71。錘子72經由該鋼球71、71與軸64連結,并能夠從軸64向錘子72傳遞轉矩。在軸64的外周面形成有供鋼球71、71嵌合的凹陷成V字形狀的V字槽64a、64a。對于V字槽64a、64a的V字形狀而言,在軸64的外周面,將其開端側朝向后方地配置。另一方面在錘子72的與軸64對置的內周面,形成有供鋼球71、71嵌合的軸向的導向槽72a、72a。鋼球71、71跨越軸64的V字槽 64a、64a和錘子72的導向槽72a、72a這雙方而嵌合,該嵌合狀態下能夠由各個槽而滾動。 當負載側(旋轉對象)的旋轉阻力增大時,由于軸64相對于錘子72的相對轉數增大,所以與軸64的V字槽64a、64a嵌合的鋼球71、71向其V字形狀的開端側滾動。由此,錘子72經由鋼球71、71而相對于軸64向后方被拉回,而在機構外殼13內后退。[0066]錘子72通過在機構外殼13內前進,從而在旋轉方向上與前方的砧座74卡合,另外,錘子72通過在機構外殼13內后退,從而與該砧座74的卡合脫離。在錘子72的前端, 向前方突出地設有能夠與砧座74卡合的一對擊打凸部(未圖示)。另一方面,在砧座74的后端部,沿徑向延伸地設有與錘子72的擊打凸部卡合的一對臂74a、74a。另外,在錘子72 的后側,設有對錘子72始終向前方施力的螺旋彈簧73。當錘子72由于該螺旋彈簧73的施力而前進時,其擊打凸部在旋轉方向上與砧座74的臂74a、74a卡合。錘子72只有在處于與砧座74的卡合狀態下,才能夠向砧座74傳遞轉矩。此外,錘子72通過在機構外殼13內反復地前進、后退,從而與站座74反復卡合、脫離,由此對站座74反復施加旋轉方向上的擊打力。[0067]砧座74的中間部被機構外殼13前端的軸承所支承,并且砧座74的前端向機構外殼13外突出。在砧座74的前端,能夠裝配用于使螺釘等旋轉對象旋轉的批頭(未圖示),并且設有利用滾珠對所裝配的批頭進行緊固的夾緊機構8。[0068]如上構成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0069]根據該構成,與馬達殼體11分體形成的擋板5配置于定子21的成為冷卻風的下游側位置的端部,并且從軸線方向觀察時,其配設位置配設為擋板5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與上述馬達2的定子21的端部重疊。因此,軸向的全長縮減了,在進行馬達2收容于馬達殼體11的收容工序時以往所需要的擋板5與定子21端的縫隙、以及擋板5的厚度。因此, 不會失去對馬達2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擋板5的功能,縮短具備該馬達2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0070]此外,根據該構成,擋板5的弧形切口 52,與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23a 保持于定子21的規定位置上的保持導向件27,嵌合成不能繞軸線旋轉的狀態。由此,能夠利用以往所需要的該保持導向件27,來將擋板5以不能繞軸線旋轉的方式固定于定子21。 因此,能夠進行擋板5相對于定子21的周向的定位。[0071]另外,該弧形切口 52由于從擋板5的內周邊緣51朝向徑向外側切掉而形成,從而使擋板5的成型變得容易。[0072]此外,根據該構成,設置于定子21的擋板5,設置于其外周邊緣的外周槽54與設置于馬達殼體11的內周壁的肋嵌合。因此,在擋板5的外周邊緣和馬達殼體11的內周壁之間,形成由該嵌合而具有彎曲的縫隙的迷宮式構造,進行密封。因此,能夠抑制冷卻風從馬達殼體11的內壁和擋板5之間泄漏。[0073]第二實施方式[0074]接著,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式進行說明。[0075]第二實施方式為將圖5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擋板5的形狀如圖9所示地進行變更的實施方式。圖7、圖8、圖9以及圖10表示第二實施方式,并且是與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圖2、圖3、圖5以及圖6分別對應的附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于沒有從上述第一實施方式進行實質的變更的部分(擋板105以外的部分),標記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詳細的說明。[0076]在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擋板105上,貫穿擋板105前后地形成有能夠與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嵌合的圓弧形的弧形狹縫152。弧形狹縫152形成為與保持導向件27的圓弧形狀對應的位置及形狀。該弧形狹縫152的構成為,設置于第一實施方式的擋板5的弧形切口 52的替代部件。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保持導向件27能夠與弧形狹縫 152嵌合至其前端從擋板105的后表面露出。[0077]作為在軸向將擋板105組裝于定子21的機構(組裝機構),在擋板105的前表面形成有3個突起153。其中,該突起153的構成沒有設置于第一實施方式的擋板5。突起153 分別配設于對擋板105的前表面在周向3等分的位置,并且在將擋板105組裝于定子21的組裝狀態下,突起153插入到定子21的兩個線圈之間。因此,突起153能夠插入到線圈間的擋板105的方向有6種,然而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和擋板105的弧形狹縫 152能夠嵌合的方向為其中的一種。在此意義上,完成擋板105相對于定子21在周向上的定位。[0078]如圖7所示,在各突起153的前端,設置有朝向徑向外側的爪153a。其另一方面, 在定子21的圓筒形狀的內周面設有嵌合狹縫25a,該爪153a能夠向外側落入而與嵌合狹縫25a嵌合。詳細而言,該嵌合狹縫25a為在對定子21的鐵心22的筒體部22a的內周面進行覆蓋的后側的絕緣體25上形成的軸向的狹縫。在擋板105組裝于定子21的組裝狀態下,擋板105的突起153前端的爪153a通過落入該嵌合狹縫25a,從而防止了在軸向上擋板105相對于定子21拔出。在擋板105與馬達2 —起作為組裝體收容至馬達殼體11內的期間,該組裝機構作為在軸向上相對于定子21進行臨時定位的機構(臨時定位機構)而被利用。[0079]其中,在擋板105的外周邊緣所設置的外周槽154的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外周槽54相同。[0080]如上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采用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構成而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0081]根據該構成,擋板105的弧形狹縫152、與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23a保持于定子21的規定位置的保持導向件27,以不能繞軸線旋轉的狀態嵌合。由此,能夠利用以往所需要的該保持導向件27,以不能繞軸線旋轉的方式將擋板105固定于定子21。因此, 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能夠進行擋板105相對于定子21在周向上的定位。[0082]此外根據該構成,由于在軸線方向上將擋板105組裝于定子21,所以在擋板105的前表面設置具有爪153a的突起153,另外在定子21的圓筒形狀的內周面設置供該爪153a 能夠向外側落入而與嵌合狹縫25a嵌合的嵌合狹縫25a。因此,作為將馬達2等部件作為組裝體收容至馬達殼體11內的軸線方向上的臨時定位,能夠將擋板105組裝于馬達2的定子 21,并且通過使擋板5的突起153前端的爪153a落入嵌合狹縫25a,從而能夠防止擋板105 相對于定子21在軸向脫落。由此,能夠將馬達2組裝體和擋板105以互相組裝的狀態收容于馬達殼體11內。因此,能夠將馬達2及擋板105容易地收容于馬達殼體11內。[0083]而且,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還能以其他各種方式進行實施。[0084]首先,在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中,擋板5、105的配設位置,從軸線方向觀察時,配設為擋板5、105的整個厚度與定子21的端部重疊。然而,,擋板5、105的配設位置,也可以是從軸線方向觀察時配設為擋板5、105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與馬達2定子的端部重疊。根據該種構成,能夠在軸向的全長中,縮短馬達2收容于馬達殼體11的收容工序時的以往所需要的擋板5、105和定子21端的縫隙、以及在擋板5、105的厚度的與定子21的端部重疊的部分的寬度。[0085]而且,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在軸向將擋板105組裝于定子21的機構(組裝機構),在擋板105的前表面形成有3個突起。然而,作為組裝機構,擋板105也可以不具備突起153,而是設置為能夠防止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和擋板105的弧形狹縫152 的嵌合脫落的程度、且利用該嵌合在軸向上進行組裝。根據該構成,能夠使用同一機構來防止擋板105的周向的旋轉,并進行軸向的組裝。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工具,其具備隔著軸線而成對開結構的馬達殼體、以及作為組裝體而收容于該馬達殼體內的馬達,該電動工具以該馬達為驅動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為組裝體的馬達具有相對于所述馬達殼體被固定的定子、以及相對于該定子旋轉的轉子,在該馬達內沿著軸線方向形成有對該馬達進行冷卻的冷卻風的流道,在該馬達的定子的成為冷卻風的下游側位置的端部上,具備與所述馬達殼體分體形成的整流板,該整流板配設為以向軸心方向對所述冷卻風的流道進行聚攏的方式組裝于所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且該整流板的配設位置被配設成在從軸線方向觀察時,整流板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板的配設位置被配設成在從軸線方向觀察時,整流板的整個厚度與所述馬達的定子的端部重疊。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在其冷卻風的下游側具備保持部,所述整流板被設置成以不能繞軸線相對于該保持部旋轉的狀態與該保持部卡合,所述保持部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保持于該定子的規定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在其冷卻風的下游側具備保持部,所述整流板被設置成以不能繞軸線相對于該保持部旋轉的狀態與該保持部卡合,所述保持部將跨越多個線圈的繞組的中繼部保持于該定子的規定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廣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定子之間,具備在軸線方向上將該整流板組裝于該定子的組裝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的外周邊緣形成槽部,在所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設有與該整流板的槽部嵌合的肋,通過該嵌合而將該整流板在軸線方向上相對于所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進行定位并組裝。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的外周邊緣形成槽部,在所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設有與該整流板的槽部嵌合的肋,通過該嵌合而將該整流板在軸線方向上相對于所述馬達殼體的內周壁部進行定位并組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電動工具,不失去對馬達的冷卻風進行整流的以往的擋板的功能地縮短具備該馬達的電動工具的軸線方向的全長。在馬達(2)的定子(21)的后側組裝有與馬達殼體(11)及定子(21)分體的擋板(5)。擋板形成為內周邊緣(51)比繞組中繼部(23a)的保持導向件(27)更靠近內側的圓環板形狀,馬達(2)的冷卻風從前側向后側通過其開口部。由此,在馬達內通過的冷卻風的流道被聚攏至線圈位置而有效地冷卻線圈。在擋板(5)上形成從內周邊緣(51)切掉的弧形切口(52),保持導向件(27)與弧形切口嵌合至前端在擋板(5)的后表面露出。這樣,從軸向觀察時,整個擋板位于與保持導向件重疊的位置而縮短軸向的全長。
文檔編號H02K9/08GK202749966SQ20122034427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日
發明者內藤晃, 長坂英紀, 熊谷龍之助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