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力開關設備的技術領域,涉及美式變電站內低壓配電柜的技術,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
背景技術:
如圖I和圖2所示的現有技術中的美式變電站內低壓配電柜理想焊接圖。在現有技術中,美式變電站低壓部分的結構均采用角鋼焊接,其具體方式為將角鋼I按圖示進行自行下料焊接,門3的安裝采用軸套式的焊接,將門3與門檔板2分別焊上旋轉軸4配件。由于旋轉軸4外形為圓柱形,不容易在平面上定位,安裝位置一旦焊錯,返工程序復雜,焊接的牢固與門3的重量息息相關,配電柜未到現場,門3就掉 了,儀表也壞了,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按生產圖紙要求把內部安裝梁5焊入框架內以便安裝元器件,但焊后若要更改位置就非常麻煩;另外,低壓柜一開始就要焊接入美式變電站里,變電站空間狹小,光線差,施工困難。如圖I為按圖2的圖紙焊后的效果,可以看出配電柜不僅變形、安裝梁5焊歪、門3已經關不上了,醒電柜放入美式變電站內也不平整、不服帖,影響總體的安裝。由此可以看出,焊接和切割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外觀、工藝、穩定性;角鋼的不規則、誤差大,給焊接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常出現整體結構變形,安裝梁焊歪、元器件無法安裝的情況,導致后續安裝施工無法進行,產品質量存在問題。若日后對變電站進行升級改造,拆卸、安裝的難度更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其目的是提高產品安裝精度和安裝工作的效率。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所述的低壓配電柜的框架包括立柱、正面橫梁、側面橫梁,還包括配電柜柜體內的安裝梁、配電柜柜體側面的安裝梁的支撐梁、安裝在配電柜柜體正面的門和門檔板;所述的立柱為C型立柱,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中的三邊構成;所述的正面橫梁為G型梁,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其中的一邊形成一個缺口 ;所述的C型立柱與G型梁通過螺紋壓板及螺栓組件連接;所述的側面橫梁通過連接件及自攻螺絲,在所述的C型立柱與G型梁的連接處,與所述的C型立柱與G型梁連接。所述的門采用自攻螺絲通過內鉸鏈組件安裝在門檔板上。所述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安裝在美式變電站里,用螺栓將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與美式變電站基座進行連接。[0016]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氣動工具安裝,可自由拆裝,任意拼接,安裝和拆卸方便、自動化程度高,提高了安裝和拆卸的效率;產品質量可靠,結構穩定性好;安裝孔的模數化設計、安裝精度高;可獨立成套后再安裝入變電站內;內鉸鏈設計,承重性能好;內部零部件可與其他產品互通,通用性好。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圖I為本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美式變電站內的低壓配電柜的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結構在組裝完成后的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示意圖。圖I、圖2中的標記為I、角鋼,2、門檔板,3、門,4、旋轉軸,5、安裝件;圖3、圖4和圖5中的標記為I、G型梁,2、C型立柱,3、側面橫梁,4、門檔板,5、門,6、螺紋壓板,7、內鉸鏈組件,8、螺栓組件(M8),9、安裝梁的支撐梁,10、安裝梁,11、自攻螺絲(M6),12、連接件,13、低壓配電柜框架,14、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5、美式變電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如圖3、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為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所述的低壓配電柜的框架包括立柱、正面橫梁、側面橫梁3,還包括配電柜柜體內的安裝梁10、配電柜柜體側面的安裝梁的支撐梁9、安裝在配電柜柜體正面的門5和門檔板4。為了解決在本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術存在的問題并克服其缺陷,實現提高產品安裝精度和安裝工作的效率的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如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所述的立柱為C型立柱2,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中的三邊構成;所述的正面橫梁為G型梁1,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其中的一邊形成一個缺口 ;所述的C型立柱2與G型梁I通過螺紋壓板6及螺栓組件8連接;所述的側面橫梁3通過連接件12及自攻螺絲11,在所述的C型立柱2與G型梁I的連接處,與所述的C型立柱2與G型梁I連接。C型立柱2和G型梁I的結構設計,既保證了產品的一定強度,又方便其加工成形。C型立柱2、G型梁I、側面橫梁3、安裝梁的支撐梁9上均為模數化的孔距,便于安裝與計算。其低壓配電柜框架13的框架的安裝方法是[0037]先將C型立柱2通過螺紋壓板6與G型梁I用M8的螺栓組件8進行連接,注意對準好螺紋壓板6上的定位孔,限制C型立柱2與G型梁I間縱、橫向位移,這樣就提高了安裝精度。安裝好外圍框架,再將側面橫梁3與連接好的外圍框架用連接件12(帶定位角板、三角支架等統稱為連接件)、M6的自攻螺絲11進行連接,這樣使得整個柜體緊湊地固定在一起了。下一步準備安裝內部的安裝梁10 在安裝內部安裝梁10之前,校核一下柜體的對角線,一定要保證柜體的穩定性后再安裝內部的安裝梁10.安裝梁10的安裝需要與安裝梁的支撐梁9配合,將安裝梁的支撐梁9按尺寸安裝 入邊側的C型立柱2上后,將安裝梁10相應安裝上,這些安裝均通過氣動工具驅動M6的自攻螺絲11攻入C型立柱內2,通過梁與梁、梁與連接件12之間面與面的接觸安裝,大大提高了柜體的整體結構穩定性,而且便于拆卸內部安裝梁10,改造更換方便。完成上述步驟后,進行門5的安裝所述的門5采用自攻螺絲11通過內鉸鏈組件7安裝在門檔板4上。可根據具體的系統方案進行門板上的開孔排布,并按照圖3所示的裝配關系進行新型美變低壓柜的安裝。將門檔板4安裝入低壓配電柜框架13,這時可以將門5用M6的自攻螺絲11通過內鉸鏈組件7安裝到門檔板4上,內鉸鏈組件7的位置是固定的,上下位移不會超過1mm,所以整個門5可以很牢靠的固定在低壓配電柜框架13上。柜內的梁與安裝梁及側橫梁的使用,可以擴展到其他低壓配電領域,相互通用,工廠化程度高。M6自攻螺絲與型材孔配合的使用,使得氣動工具取代了原先用扳手、螺絲刀進行緊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省了各項生產成本。本實用新型可自由拆裝,任意拼接,安裝便捷,自動化安裝程度高,產品質量可靠,穩定性高,模數化型材設計,安裝精度高;獨立成套配置,然后再安裝入變電站內;內鉸鏈設計,承重性能好。內部零部件可與其他產品互通,工廠化程度高。氣動工具安裝,拆卸方便。如圖5所示的新型美式變電站內的低壓配電柜組裝完成后的實圖,從中可以看出,門未發生下垂、變形、關不上的現象,新型的低壓配電柜框架13對角及安裝梁10相對位置未發生明顯改變,縱、橫向未見明顯偏離,安裝精度大大提高的同時,結構穩定性比以往
更牢靠。如圖5所示,所述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安裝在美式變電站15里,用螺栓將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與美式變電站15基座進行連接。將成套的新型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投入到美式變電站15里去,連接后,就可以投入到配電現場安裝使用。這時整個配電柜的結構完成了,如圖5所示,可以不必急于將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投入美式變電站15里,可以將其內部一、二次元器件全部安裝到位并通過實驗后,整組投入美式變電站15內,獨立成套配置,避免了許多在以往在變電站內接線遇到的困境,大大節省了工時。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 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所述的低壓配電柜的框架包括立柱、正面橫梁、側面橫梁(3),還包括配電柜柜體內的安裝梁(10)、配電柜柜體側面的安裝梁的支撐梁(9)、安裝在配電柜柜體正面的門(5)和門檔板(4);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立柱為C型立柱(2),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中的三邊構成; 所述的正面橫梁為G型梁(I ),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其中的一邊形成一個缺口 ; 所述的C型立柱(2)與G型梁(I)通過螺紋壓板(6)及螺栓組件(8)連接; 所述的側面橫梁(3 )通過連接件(12 )及自攻螺絲(11 ),在所述的C型立柱(2 )與G型梁(I)的連接處,與所述的C型立柱(2 )與G型梁(I)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門(5)采用自攻螺絲(11)通過內鉸鏈組件(7 )安裝在門檔板(4 )上。
3.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安裝在美式變電站(15)里,用螺栓將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14)與美式變電站(15)的基座進行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美式變電站的低壓配電柜,立柱為C型立柱,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中的三邊構成;正面橫梁為G型梁,其橫截面為一個四邊形,其中的一邊形成一個缺口;C型立柱與G型梁通過螺紋壓板及螺栓組件連接;側面橫梁通過連接件及自攻螺絲,在C型立柱與G型梁的連接處,與C型立柱與G型梁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氣動工具安裝,可自由拆裝,任意拼接,安裝和拆卸方便、自動化程度高,提高了安裝和拆卸的效率;產品質量可靠,結構穩定性好;安裝孔的模數化設計、安裝精度高;可獨立成套后再安裝入變電站內;內鉸鏈設計,承重性能好;內部零部件可與其他產品互通,通用性好。
文檔編號H02B1/26GK202695984SQ20122022075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7日
發明者周建祥 申請人:蕪湖明遠電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