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接線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接線盒,特別涉及一種電纜線接線盒。
技術背景 電纜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大量使用,一般使用接線盒作為電纜接線器。但是現有的接線盒結構單一,接線盒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連接不緊密,接線盒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松動,易于損壞。另一方面,導電件與滑動變阻器連接時,接線盒與滑動變阻器本體連接不緊密,且電纜在進入接線盒內之后,得不到固定和保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導電性更加穩定,固定更加牢固的電纜接線盒。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接線盒,接線盒接線盒本體,第一導電件以及第二導電件,接線盒本體包括承載結構、線腔、進線口、出線口,承載結構與線腔分別位于接線盒本體的兩側,進線口與出線口設置于與承載結構的開口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盒壁上,承載結構包括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的進線承載板與出線承載板,第一導電件一端設于線腔內,另一端設于進線承載板上,第二導電件一端設于線腔內,另一端設于出線承載板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線腔未設置進線口與出線口的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凹陷部。使用者在抓取接線盒時,可通過凹陷部更好的抓取接線盒,避免由于接線盒表面光滑造成抓取時接線盒意外脫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線腔上于第一導電件一側的表面上端設置有夾緊結構。夾緊結構通過前段的夾頭與滑動變阻器的邊緣夾緊,使接線盒與滑動變阻器之間連接更加緊密,不易脫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接線盒本體包括接線盒上半部分與接線盒下半部分,接線盒上半部分與接線盒下半部分呈“L”形,接線盒上半部分與接線盒下半部分通過鉚釘連接。“L”形結構使得進線承載板與出線承載板相對設置,節省了接線盒本體用材,鉚釘連接結合第一卡鎖結構與第二卡鎖結構使得接線盒上半部分與接線盒下半部分連接更加牢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線腔未設置進線口與出線口的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卡鎖結構,進線口與出線口之間的盒壁上設置有第二卡鎖結構。通過卡鎖結構將接線盒上半部分與接線盒下半部分卡住,使連接更加緊密和牢固,且便于拆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件與第二導電件上的插拔連接端包括固定部件,彈性部件以及導電觸點,彈性部件靠近中間連接部的一端為導電片,導電片設置于固定部件上方,彈性部件遠離中間連接部的一端包括多個彈簧件,彈簧件均勻形成多個拱形橋,在拱形橋未設置固定部件的一側設置有兩個導電觸點。導電件能夠較好地固定電纜線,在接線夾移動的過程中保證導電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左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右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前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后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下半部分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下半部分俯視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下半部分仰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上半部分仰視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上半部分俯視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夾緊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導電件示意圖;圖14為圖13的A向示意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接線盒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14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接線盒。如圖所示,接線盒包括接線盒本體100、第一導電件201以及第二導電件203。接線盒本體100呈方形,接線盒本體100包括承載結構101、線腔103、進線口 105、出線口 107以及夾緊結構109。承載結構101位于接線盒本體100后半部分,線腔103位于接線盒本體100的前半部分,與承載結構101相對的一側的盒壁上設置有與承載結構101開口方向相反的進線口 105與出線口 107。承載結構101包括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尺寸相同,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在水平方向上齊平。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表面凹陷,且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第一導電件201—端設于線腔103內,另一端設于進線承載板111上,第二導電件203 —端設于線腔103內,另一端設于出線承載板113上.線腔103上于第一導電件201的一側表面上端設置有夾緊結構109。在線腔103未設置進線口 105與出線口 107的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第一^^鎖結構115、117,進線口 105與出線口 107之間的盒壁上設置有第二卡鎖結構119。如圖7-9所示,接線盒本體100由接線盒上半部分301和接線盒下半部分401組成。其中接線盒下半部分401為“L”形,包括第一凹口 403、進線承載板111、進線腔下蓋405以及出線腔下蓋407。進線承載板111遠離進線口 105的一端開設第一凹口 403。進線腔下蓋405與出線腔下蓋407外側接線盒壁上分別設置有下凹陷缺口 409、411,接線盒壁內側與兩下凹陷缺口 409、411相對的位置分別設置有鉚接入口 413、415。進線承載板111兩側分別設有第一絕緣擋板417、419,第一絕緣擋板417、419遠離第一凹口 403—端兩側設有進線腔定位塊421、423。進線腔下蓋405前壁與第一凹口 403相對應位置設置有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進線腔下蓋405內表面設置有與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相匹配的第一下半圓弧凹槽427。出線腔下蓋407設置有與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對應的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出線腔下蓋407內表面設置有與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相對應的第二下半圓弧凹槽431。接線盒下半部分401左右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第一^^鎖環扣435、433,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與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之間設置有第二卡鎖環扣437。如圖10-11所示,接線盒上半部分301為“L”形,包括第二凹口 303、出線承載板113、出線腔上蓋305以及進線腔上蓋307。出線承載板113凹陷缺口處設有開口方向與出線口 107開口方向相反的第二凹口 303。出線腔上蓋305與進線腔上蓋307外側壁上分別設置有與下凹陷缺口 409、411對應的上凹陷缺口 311、309。盒壁內側設有與鉚接入口 413、415位置對應、尺寸一致的鉚接孔柱315、313。出線承載板左右兩側設有第二絕緣擋板317、319,第二絕緣擋板317、319遠離第二凹口 303開口一端兩側設有出線腔定位塊321、323。出線腔上蓋305側壁上設置有與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位置對應、開口大小相匹配的出線上半圓弧口 325。出線腔上蓋305內表面設置有與第二下半圓弧凹槽431相匹配的第二上半圓弧凹槽327。進線腔上蓋307設置有與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開口大小相匹配的進線上半 圓弧口 329,進線腔上蓋307還設置有與第一下半圓弧凹槽427相對應的第一上半圓弧凹槽331。接線盒上半部分301左右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第一^^鎖塊335、333,進線上半圓弧口329與出線上半圓弧口 325之間設置有第二卡鎖塊337。如圖12所示,夾緊結構109通過支撐架125固定于接線盒上半部分301的外表面上。夾緊結構109分為夾頭端127與夾尾端129。夾頭端127為一夾緊片131,夾緊片131中間凹陷,夾緊片131下表面中間邊沿處設有夾頭133。如圖13、14所不,第一導電件201與第二導電件203結構相同,導電件包括插拔連接端205,電纜接線夾207以及中間連接部209。插拔連接端205與電纜接線夾207通過中間連接部209相連接。電纜接線夾207為一 U形導電夾,使用時,電纜放入U形口內,再用工具將U形口收緊成中空圓柱形,則電纜線被卡緊在導電夾內。U形導電夾與中間連接部207連接處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與進線腔定位塊421、423以及出線腔定位塊321、323相對應的卡槽227、229,卡槽227、229用于將導電件固定在進線定位塊421、423或出線定位塊321、323上,不發生松動。插拔連接端205包括固定部件211,彈性部件213以及導電觸點223、225。固定部件211上設置有兩個第一鉚接孔231、233。彈性部件213靠近中間連接部209的一端為導電片217。導電片217上設置有兩個與第一鉚接孔231、233開口位置對應、尺寸相一致的第二鉚接孔235、237,導電片217設置于固定部件211上方。彈性部件213遠離中間連接部209的一端包括若干彈簧件219,彈簧件219均勻形成多個拱形橋221,彈簧件219與滑動變阻器連接,多個拱形橋221增加了彈簧件219的接觸面積。每一拱形橋221的一端設置于固定部件211上,另一端設置于導電片217上。導電片217突設兩導電觸點223、225。導電觸點223、225本身導電,同時還保護彈簧件219,避免插拔的時候碰傷彈簧件219,改善了電纜的導電性,同時延長了導電構件的使用壽命。使用時,第一導電件201上的卡槽227、229卡入進線承載板111的進線腔定位塊421,423內,使第一導電件201平置于進線承載板111凹陷表面上。出線承載板113的出線腔定位塊321、323卡入第二導電件203上的卡槽239、241內,使第二導電件203平置于出線承載板113凹陷表面上。電纜線從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進入接線盒下半部分401,按照次序先后經過第一下半圓弧凹槽427、第一導電件201上的電纜接線夾207、第二導電件203上的電纜接線夾、第二下半圓弧凹槽431、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后,導出接線盒下半部分401。放入電纜線后,用工具將導電件U形口收緊成中空圓柱形,將放置有第二導電件203的接線盒上半部分301覆蓋于放置有第一導電件201的接線盒下半部分401上。第一卡鎖環扣433、435因外力擠壓后分別扣鎖在第一^^鎖塊333、335上,第二卡鎖環扣437因外力擠壓后扣鎖在第二卡鎖塊337上。再用鉚釘先后穿過鉚接入口 413、415與鉚接孔柱315、313后擰緊,下凹陷缺口 409、411分別與上凹陷缺口 311、309拼接成凹陷部123、121,便于使用者抓取接線盒本體100。進線下半圓弧口 425與進線上半圓弧口 329拼接成進線口 105,出線下半圓弧口 429與出線上半圓弧口 325拼接成出線口,第一下半圓弧凹槽427與第一上半圓弧凹槽331對接,第二下半圓弧凹槽431與第二上半圓弧凹槽327對接。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的接線盒上的電纜接線夾導電器的觸點與該圖示的導電 板接觸并在滑道里滑動,從而調節電阻大小,當然所示意的滑動變阻器只是一個使用舉例,該接線盒的具體適用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該滑動變阻器。顯然,本實用新型的接線盒通過設置在電纜接線夾導電器上的彈簧片具有彈簧部與導軌式滑動變阻器的導電板充分接觸,并可在該滑動變阻器內靈活移動來調節電阻,然而,本實用新型不僅僅是適用于附圖15所示的導軌式滑動變阻器,只要與該示意圖形似或者從該示意圖的原理可知顯而易見的改進,皆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接線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線盒本體(100),第一導電件(201)以及第二導電件(203),所述接線盒本體(100)包括承載結構(101)、線腔(103)、進線口(105)、出線口(107),所述承載結構(101)與所述線腔(103)分別位于所述接線盒本體(100)的兩側,所述進線口(105)與所述出線口(107)設置于與所述承載結構(101)的開口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盒壁上,所述承載結構(101)包括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的進線承載板(111)與出線承載板(113),所述第一導電件(201) —端設于所述線腔(103)內,另一端設于所述進線承載板(111)上,所述第二導電件(203) —端設于所述線腔(103)內,另一端設于所述出線承載板(113)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線腔(103)未設置所述進線口(105)與所述出線口 (107)的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凹陷部(121,12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線腔(103)上于所述第一導電件(201) 一側的表面上端設置有夾緊結構(109)。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線盒本體(100)包括接線盒上半部分(301)與接線盒下半部分(401),所述接線盒上半部分(301)與所述接線盒下半部分(401)呈“L”形,所述接線盒上半部分(301)與所述接線盒下半部分(401)通過鉚釘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線腔(103)未設置所述進線口(105)與所述出線口(107)的兩側盒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卡鎖結構(115,117),所述進線口(105)與所述出線口(107)之間的盒壁上設置有第二卡鎖結構(119)。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件(201)與所述第二導電件(203)包括插拔連接段(205)、電纜接線夾(207)與中間連接件(209)。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件(201)與所述第二導電件(203)上的所述插拔連接端(205)包括固定部件(211),彈性部件(213)以及導電觸點(223、225),所述彈性部件(213)靠近所述中間連接部(209)的一端設有導電片(217),所述導電片(217)設置于所述固定部件(211)上方,所述彈性部件(213)遠離所述中間連接部(209)的一端包括多個彈簧件(219),彈簧件(219)均勻形成多個拱形橋(221),在拱形橋(221)未設置所述固定部件(211)的一側設置有兩個導電觸點(223,22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纜線接線盒。接線盒包括接線盒本體,第一導電件以及第二導電件,接線盒本體上設有承載結構、線腔、進線口、出線口以及夾緊結構,接線盒本體由“L”字形接線盒上半部分與“L”形下半部分組成。使用時,將第一導電件放置于進線承載板內,第一導電件導電夾放置于進線腔內,將第二導電件放置于出線承載板內,第二導電件導電夾放置于出線腔內。此種接線盒與滑動變阻器本體連接緊密,電纜在進入接線盒內后,固定性較好,且接線盒更好地保護了電纜線。
文檔編號H02G3/18GK202550444SQ20122015324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1日
發明者顧春娟 申請人:顧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