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電機轉子繞組的無緯帶纏繞綁扎箍的成型工藝,目的在于防止運行中由于離心力的作用而使發電機轉子繞組向輻射方向發生位移。
背景技術:
發電機轉子繞組端部固緊方式有三種鋼絲綁扎箍、玻璃鋼預制護環和高強度無緯帶纏繞綁扎。隨著轉子鐵芯半徑的加大以及電機轉速的提高,運行中繞組所承受的離心力也隨之大幅增加,模具繞制的玻璃鋼預制護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產品設計的綜合要求。而無緯帶在一定的力度狀態下直接纏繞到繞組端部,能夠填充纏繞過程中的凹凸不平處,經烘干后可成為與繞組緊密結合的適形護環,且同樣可以承受較大的離心力,并且在節省原材料費用和大型模具制作費用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結構設計的緊湊性和可靠性。因此,高強度無緯帶纏繞綁扎被廣泛應用到發電機轉子繞組端部固緊工藝種,但無緯帶屬于軟體材料,隨著纏繞厚度的增加,箍體流動到線圈外側形成脫絲,或者流動部分堵塞通風道而使纏繞失敗,并且纏繞時預緊力越大,箍體發生流到的可能性也越大,箍體塌流和保證纏繞箍的成型已成為發電機轉子繞組端部采用高強度無緯帶纏繞綁扎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解決了當發電機轉子繞組端部采用高強度無緯帶纏繞綁扎時急需解決的箍體塌流和難以保證纏繞箍成型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方案解決以上問題的
一種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圓環形的端部擋板的外側圓弧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外側擋板勾連孔;分別在內側卡環和中間卡環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卡環勾連孔;
第二步、發電機轉子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轉子繞組第一重線圈、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和轉子繞組第四重線圈,將內側卡環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靠近鐵芯位置處,將中間卡環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的中間位置上,將端部擋板安裝在轉子繞組端部外側的發電機轉軸上;
第三步、將無緯帶擰成無緯帶繩,將無緯帶繩穿接在內側卡環上的勾連孔與中間卡環上的對應勾連孔之間;
第四步、將無緯帶繩穿接在中間卡環上的勾連孔與端部擋板上的對應勾連孔之間;第五步、在內側卡環與中間卡環之間,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的厚度達3-5毫米時,將穿接在內側卡環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穿接在中間卡環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內側卡環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了所需無緯帶內側箍體;
第六步、在中間卡環與端部擋板之間,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將中間卡環的勾連孔上穿接的無緯帶繩折疊到端部擋板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端部擋板的勾連孔內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所需無緯帶外側箍體;
第七步、將整個發電機轉子放入烘箱內,進行箍體烘干5-6小時;
第八步、烘干后,將內側卡環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中間卡環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端部擋板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先拆除內側卡環和端部擋板;
第九步、拆除中間卡環,在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與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之間形成內側箍體與外側箍體之間的通風道。本發明采用了簡單實用的箍體成型工裝及成型工藝,巧妙地解決了無緯帶箍體塌流和成型的問題,提高了電機產品的質量。
圖1是本發明的箍體與電機端部繞組之間的連接關系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發明的電機端部繞組與內側卡環6、中間卡環7及端部擋板8之間的連接關系的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的端部擋板8的結構示意 圖4是本發明的內側卡環6或中間卡環7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圓環形的端部擋板8的外側圓弧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外側擋板勾連孔9 ;分別在內側卡環6和中間卡環7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卡環勾連孔10 ;
第二步、發電機轉子I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轉子繞組第一重線圈2、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
3、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4和轉子繞組第四重線圈5,將內側卡環6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靠近鐵芯位置處,將中間卡環7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的中間位置上,將端部擋板8安裝在轉子繞組端部外側的發電機轉軸上;
第三步、將無緯帶擰成無緯帶繩,將無緯帶繩穿接在內側卡環6上的勾連孔與中間卡環7上的對應勾連孔之間;
第四步、將無緯帶繩穿接在中間卡環7上的勾連孔與端部擋板8上的對應勾連孔之
間;
第五步、在內側卡環6與中間卡環7之間,用無諱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的厚度達3-5毫米時,將穿接在內側卡環6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穿接在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內側卡環6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了所需無緯帶內側箍體;
第六步、在中間卡環I與端部擋板8之間,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將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穿接的無緯帶繩折疊到端部擋板8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端部擋板8的勾連孔內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所需無緯帶外側箍體;
第七步、將整個發電機轉子放入烘箱內,進行箍體烘干5-6小時;
第八步、烘干后,將內側卡環6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中間卡環7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端部擋板8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先拆除內側卡環6和端部擋板8 ;
第九步、拆除中間卡環7,在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3與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4之間形成內側箍體與外側箍體之間的通風道。本發明的內側卡環6、中間卡環7和端部擋板8均采用兩半式結構,便于安裝和拆卸。每個半圓工裝上均布一些圓孔,繞制前可在兩兩工裝的孔位之間預埋置無緯帶條,來防止在繞制過程卡箍受擠壓而移位,利用無緯帶自身的力度來防止箍體在繞制及烘干過程中的脫絲及塌流現象發生。端部擋板8上開有螺紋孔,此孔可調節端部擋板與繞組端部的距離,來實現任何寬度的固體纏繞,亦可對已變形的工裝進行調節,確保其平面度滿足要求。端部擋板8上開有螺紋孔可借用產品上的螺紋孔,不需在特別制作相應的工藝孔,減少了制作周期及成本費用。內側卡環6和中間卡環7具有從任一點剖開為楔形的形狀特點,便于箍體成型烘干后從通風道內方便取出。
權利要求
1.一種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在圓環形的端部擋板(8)的外側圓弧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外側擋板勾連孔(9);分別在內側卡環(6)和中間卡環(7)上等弧度間距地加工出卡環勾連孔(10);第二步、發電機轉子(I)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轉子繞組第一重線圈(2)、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3)、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4)和轉子繞組第四重線圈(5),將內側卡環(6)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靠近鐵芯位置處,將中間卡環(7)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的中間位置上,將端部擋板(8)安裝在轉子繞組端部外側的發電機轉軸上;第三步、將無緯帶擰成無緯帶繩,將無緯帶繩穿接在內側卡環(6)上的勾連孔與中間卡環(7)上的對應勾連孔之間;第四步、將無緯帶繩穿接在中間卡環(7)上的勾連孔與端部擋板(8)上的對應勾連孔之間;第五步、在內側卡環(6)與中間卡環(7)之間,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的厚度達3-5毫米時,將穿接在內側卡環(6)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穿接在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折疊到內側卡環(6)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了所需無緯帶內側箍體;第六步、在中間卡環(7)與端部擋板(8)之間,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將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穿接的無緯帶繩折疊到端部擋板(8)的勾連孔上,同時,將端部擋板(8)的勾連孔內的無緯帶繩折疊到中間卡環(7)的勾連孔上,在折疊后的無緯帶繩上繼續纏繞無緯帶,當纏繞的無緯帶厚度達3-5毫米時,重復以上無緯帶繩折疊步驟,直至無緯帶厚度達到所需要求,然后對無緯帶進行封頭,形成所需無緯帶外側箍體;第七步、將整個發電機轉子放入烘箱內,進行箍體烘干5-6小時;第八步、烘干后,將內側卡環(6)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中間卡環(7)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將端部擋板(8)上的勾連孔上的無緯帶繩剪斷,先拆除內側卡環(6)和端部擋板(8);第九步、拆除中間卡環(7),在轉子繞組第二重線圈(3)與轉子繞組第三重線圈(4)之間形成內側箍體與外側箍體之間的通風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發電機轉子超厚無緯帶箍體的成型工藝,解決了現有工藝存在的箍體塌流和難以保證纏繞箍成型的問題。包括以下步驟在內側卡環6、中間卡環7和端部擋板8的外圓上加工出對應勾連孔;將內側卡環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靠近鐵芯位置處,將中間卡環卡接在轉子繞組端部的中間位置上,將端部擋板安裝在轉子繞組端部外側的發電機轉軸上;將無緯帶擰成無緯帶繩,并將無緯帶繩穿接在對應的勾連孔上;用無緯帶沿兩卡環的圓周方向以半迭包方式進行纏繞,當纏繞的無緯帶的厚度達3-5毫米時,將無緯帶繩對疊;將成型的箍體進行烘干,拆除中間卡環7形成內側箍體與外側箍體之間的通風道。本發明解決了無緯帶箍體塌流的問題,提高了電機產品的質量。
文檔編號H02K15/00GK103023226SQ20121055431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王曉勤, 張蕊莉, 郗玉新 申請人:中船重工電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