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發電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裝置如圖2所示:圓Q1與圓Q2在同一個軸心上,即同心圓。圓Q2是新型電動機轉子的外圓,圓Q1是發電機轉子的外圓。Q2的半徑R大于Q1的半徑r若干倍。r為Q1的半徑,R為Q2的半徑。F1為Q1的轉動方向的力,F2是Q2的轉動方向的力,因此有R·F2是圓Q2的轉矩,r·F1是圓Q1的轉矩。又因RF2等于r?F1(轉動物體的動態平衡,杠桿原理,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由于是同心圓,轉速相等。所以兩個相等轉速的轉體在動態平衡時轉矩是相等的。即:r?F1=RF2,而R大于r,所以F2小于F1,才能保持動態平衡,F2是新型電機動的電磁力,而電機的電磁力是由輸入電機的電能轉換而來的。F1是發電機的電磁力,它是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多少而產生的多大電磁力。所以F2小于F1就是電機的輸入電能小于發電機的輸出的電能,因此說用小電能可發出大電能。
【專利說明】新型發電裝置
[0001]技術背景:目前發電的種類有很多種類,一般都是一種能量轉變為另一種能量,而新型發電裝置是有源和無源兩種,即用電發電和自循環發電。
[0002]【技術領域】:新型發電裝置為發電領域,只不過是一種新型的發電方法。
[0003]本新型發電裝置,它是利用專利產品新型電動機(專利申請號:201210308817.6)與現有發電機(有改動或無改動)相結合,組成了新型發電裝置,因此新型發電裝置是電動機帶動發電機工作,電動機用小電能和外加動能使發電機發出大電能。發電機發出的電量除了用在用電器外,還要把剩余的一部分拿回來(即反饋)用在新型電動機上。這樣就不用外界的能源了,實現了無源發電,或自循環發電。
本說明書附圖,圖1是新型發電裝置的全部組成的各個部件的系統圖。圖2,是新型電動機(專利號:201210308817.6)與發電機組合后的端面圖。
[0004]本裝置如圖2所示:圓Q1與圓Q2在同一個軸心上,即同心圓。圓Q2是新型電動機轉子的外圓,圓Q1是發電機轉子的外圓。Q2的半徑R大于Q1的半徑r若干倍。r為Q1的半徑,R為Q2的半徑。F1為Q1的轉動方向的力,F2是Q2的轉動方向的力,因此有R ? F2是圓Q2的轉矩,I^F1是圓Q1的轉矩。由于是同心圓,轉速相等。當兩個相等轉速的轉體在轉速為恒定值時,即在動態平衡狀態下轉矩是相等的。即:r F1 = RF2,(轉動物體的動態平衡,杠桿原理,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而R大于r,所以F2小于F1,才能保持動態平衡,F2是新型電機動的電磁力,而電機的電磁力是由輸入電機的電能轉換而來的。F1是發 電機的電磁力,它是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多少而產生的多大電磁力。所以F2小于F1就是電機的輸入電能小于發電機的輸出的電能,因此說用小電能可發出大電能。單從電能看是這樣的。輸入加動能,輸出還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新的能源革命的時代必然而來。
[0005]本發電裝置在外界能源的啟動下,開始用很小的電能發出很大的電能,實現了用電發電的第一種類有源發電。第二種是在外能源的啟動下,即可完成自循環發電,不用外界的其它能源,實現了無能源發電,開辟了一條新的能源之路,建立了新的自然科學領域。它是一次性投資,而運轉后,不在需要燃料續能,這樣能夠省去大量的能源,可以說相當于無費用的電能(除去磨損費)。
[0006]它不用煤、化學能、原子能、也不依賴于太陽能、風能、因此建造費用低,設備簡單。不用鐵路線,不用防護設施,省去了大量的鍋爐、汽輪機等,節省了投資,節省占地。
[0007]改集中供電為分散供電,又大量的節省了輸變電的設施及資金,同時也減少了土地占用。
[0008]改變了原火力發電運煤、儲煤、燃煤帶來的污染。改變了環境污染,大大的減少了污染排放。
[0009]它將由大量電能轉換的產品的成本大量的降低(如電解鋁、電解銅等),同時也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益處(電取暖、電空調普及)。
[0010]總之,它將在國民經濟的建設中起非常重大的意義。
【權利要求】
1.凡是用專利產品新型電動機,(專利申請號:201210308817.6)、與發電機(改造的或不改造的)相結合。即用新型電動機帶動發電機,進而發電的。
2.凡是輸出的能量大于輸入的。并且輸入端連續不斷輸入小電量,進而實現發電的。
3.凡是輸出的能量大于輸入端的能量的,并將輸出端的一部分能量用在用電器上,而另一部分取出,同時加以存儲,并送給輸入端的與原來小電量合拼一起做輸入端的電能,從而實現周而復始的運轉而發電的。
4.凡是用外界能量啟動一段時間,然后就不用外界能量,從而實現自運轉的,并且是永遠運轉的(除正常的維修及零部件損壞的,換件外)。
5.凡是將新型電動機或其它動力的轉體而直徑大于發電機轉子直徑的與發電機裝在同一個軸上,利用杠桿原理及轉動動態平衡原理的都屬于此專利的保護范圍。
【文檔編號】H02N11/00GK103715943SQ201210378323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9日
【發明者】劉煥中 申請人:劉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