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機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由排列成環狀的多個分割芯形成的電動機芯(motor core)、具備該電動機芯的定子、以及該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設置在無刷電動機等上的定子具備環狀的電動機芯,該電動機芯具有沿徑向延伸的多個齒。在多個齒上分別卷繞有線圈。多個線圈中的相應的線圈的端部彼此被例如設置在定子上的匯流條(busbar)電氣連接。在日本專利第4444639號公報中記載的定子的環狀的電動機芯通過將多個分割芯沿著圓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環狀而形成,多個分割芯分別具有沿電動機芯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磁軛部和沿該磁軛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齒。各個分割芯通過將2種芯板沿軸向交替地層疊而形成。2種芯板被層疊,具有形成沿電動機芯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磁軛部的磁軛形 成部分。在磁軛形成部分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中,將圓周方向的第I側的端部稱作第I端部,且將圓周方向的第2側的端部稱作第2端部。在2種芯板中的第I種芯板上,在第I端部上形成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弧狀的圓弧凸部,且在第2端部上形成有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弧狀的圓弧凹部。在第2種芯板上,在第I端部上形成有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弧狀的圓弧凹部,且在第2端部上形成有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弧狀的圓弧凸部。通過將這2種芯板沿軸向交替地層疊來形成分割芯。在相鄰的分割芯之間,彼此的磁軛部的圓周方向的端部可相互轉動地嵌合在一起,從而從軸向上看彼此的圓弧凸部交替地重疊。在各個分割芯上安裝有用于對卷繞在齒上的線圈與分割芯進行絕緣的絕緣體,相鄰的分割芯之間通過該絕緣體可相互轉動地連結在一起。經由絕緣體連結的多個分割芯以相鄰的齒的前端部之間的間隔擴開的形式配置。接著,線圈從絕緣體的上面被卷繞在各個齒上。然后,該多個分割芯在使相鄰的分割芯彼此轉動的同時以多個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且所有的齒的前端朝向環的徑向內側的形式排列成環狀。多個分割芯被排列成環狀時,多個線圈沿著圓周方向配置。在日本專利第3430839號公報中記載的定子中,多個線圈的相應的端部彼此被多個匯流條電氣連接。各個匯流條由外周被絕緣性皮膜包覆的線狀的包覆導線形成,且形成為圓弧狀。各個匯流條被圓環狀的保持體保持。在各個匯流條的兩個端部上分別形成有連接線,該連接線沿著徑向延伸并從保持體向徑向外側突出。保持體被配置在卷裝有多個線圈的電動機芯的軸向的一端側,從而多個匯流條被配置在多個線圈的軸向的該一端側。各個連接線和各個線圈的端部在比保持體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上相互平行配置。然后,在相互平行配置的連接線以及線圈的端部上,以將該連接線以及線圈的端部的外周包圍的方式安裝有連接端子。連接端子、連接線以及線圈的端部被鉚接在一起,從而連接線和線圈的端部電氣連接。由于日本專利第3430839號公報中記載的多個匯流條由線狀的包覆導線形成,所以不易產生廢料、成品率高。然而,在日本專利第4444639號公報中記載的電動機芯中,在相鄰的分割芯之間,彼此的磁軛部的圓周方向的端部被嵌合,從而從軸向上看彼此的圓弧凸部交替地重疊。因此,在使相鄰的分割芯彼此轉動時,彼此的圓弧凸部之間產生滑動。所以,因相互嵌合的磁軛部之間滑動而產生摩擦,該摩擦使轉動難以進行。多個分割芯從相鄰的齒的前端部之間的間隔擴開的狀態(例如,多個分割芯彼此以多個齒彼此平行延伸的形式呈直線配置的狀態)排列成環狀、即環狀化。因此,多個分割芯從與以形成環狀的電動機芯的形式沿著圓周方向配置時的狀態大不相同的狀態排列成環狀。所以,使多個分割芯環狀化的操作非常費事,從而使多個分割芯環狀化的工序變得困 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使多個分割芯環狀化的電動機芯、具備該電動機芯的定子、以及該定子的制造方法。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形態提供一種電動機芯,為環狀且具備多個分割芯。各個分割芯具有沿所述電動機芯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磁軛部和從所述磁軛部沿所述磁軛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齒。所述多個分割芯以這些分割芯的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這些分割芯的齒的前端朝向所述電動機芯的徑向內側或徑向外側的形式沿著所述圓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環狀。各個所述多個分割芯在所述電動機芯的軸向上具備第I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電動機芯進一步具備環狀的保持體。所述保持體在其圓周方向的多處具有連結部,各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相應的連結部上。各個所述分割芯能夠以該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以相應的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本發明的另一形態提供一種定子,其具備上述的電動機芯和分別卷繞在所述多個分割芯的齒上的多個線圈。所述定子進一步具備被所述保持體保持的多個匯流條,所述多個匯流條配置為沿著所述保持體的圓周方向延伸且在所述保持體的徑向上形成為層狀。所述保持體具有導向部,該導向部以從軸向上看各個線圈的各個端部與所述匯流條在交叉的形式引導該線圈的端部。所述各個線圈的各個端部在該端部和所述匯流條交叉的連接交叉部上與所述匯流條電氣連接。本發明的另一形態提供一種上述定子的制造方法。該制造方法具備卷繞工序,分別將所述線圈卷繞在多個分割芯的所述齒上;連結工序,在所述卷繞工序之后,將所述多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在所述保持體的所述連結部上;以及環狀化工序,在所述連結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以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由此將多個分割芯以其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其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排列成環狀。本發明的另一形態提供一種上述定子的制造方法。該制造方法具備連結工序,將所述多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在所述保持體的所述連結部上;卷繞工序,在所述連結工序之后,在將各個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軸向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的形式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將所述線圈卷繞在所述分割芯的所述齒上;以及環狀化工序,在所述卷繞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以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由此將多個分割芯以其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其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排列成環狀。
基于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能夠容易使多個分割芯環狀化的電動機芯、具備該電動機芯的定子、以及該定子的制造方法。
圖IA是從軸向觀看無刷電動機的概略圖。圖IB是將圖IA的定子從側面來看的的半剖視圖。圖2是省略了蓋的圖IA的定子的主視圖。圖3A是省略了保持體的圖2的定子的主視圖。圖3B是圖3A的連接線的立體圖。
圖4是圖3A的分割芯的立體圖。圖5是圖3A的絕緣體的立體圖。圖6A是圖5的絕緣體的主視圖。圖6B是圖5的絕緣體的側視圖。圖6C是圖5的絕緣體的側視圖。圖7是圖2的保持體的背面圖。圖8是圖2的保持體的主視圖。圖9是圖2的保持體的半剖視圖。圖10是圖2的背面圖,表示對匯流條進行了保持的保持體。圖11是沿圖2的A-A線的剖視圖,表示對匯流條進行了保持的保持體。圖12是圖2的保持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13是圖2的保持體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14是圖2的保持體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圖。圖15是圖2的保持體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圖。圖16是表示通過匯流條對線圈進行接線的接線狀態的示意圖。圖17是圖2的定子的概略圖。圖18是用于說明圖17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視圖。圖19是沿圖18的B-B線的定子的半剖視圖,用于說明圖17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I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I具備圓環狀的定子2 ;和轉子3,能夠沿圓周方向旋轉的形式配置在該定子2的內側。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I為內轉子型的電動機。如圖1B、圖2以及圖3A所示,定子2具備呈大致圓環狀的定子芯11、被卷裝在該定子芯11上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2個)線圈Ul U4、Vl V4、W1 W4、用于對這些線圈Ul U4、V1 V4、W1 W4進行供電的匯流條31 33、以及蓋41。定子芯11具備沿著圓周方向配置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2個)分割芯12、以及連結這些分割芯12的圓環狀的保持體13。如圖3A以及圖4所示,各個分割芯12由沿圓周方向延伸的大致板狀的磁軛部12a、和從磁軛部12a沿著該磁軛部12a的垂直方向延伸的齒12b構成。各個分割芯12從軸向來看的形狀呈大致T字狀。12個分割芯12作為定子芯11而排列成圓環狀時的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圓周方向、以及徑向分別與定子芯11的軸向、圓周方向、以及徑向相同。在磁軛部12a的圓周方向的第I端部(在圖3A以及圖4的右側的端部)上形成有朝圓周方向的第I側突出的卡合凸部12c。卡合凸部12c沿著軸向從磁軛部12a的軸向的第I端延伸至第2端為止,并形成突條。在磁軛部12a的圓周方向的第2端部(圖3A以及圖4的左側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凹設的卡合凹部12d。卡合凹部12d沿軸向貫穿磁軛部12a,且向圓周方向上的第2側(與卡合凸部12c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側)以及徑向外側開口。卡合凹部12d形成為與卡合凸部12c的外形對應的形狀,以使形成在相鄰的分割芯12的磁軛部12a上的卡合凸部12c能夠從徑向外側與該卡合凹部12d卡合。這樣的分割芯12通過沖壓加工將磁性鋼板沖裁成預定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將分割芯12從軸向來看的形狀相同)來形成板狀的芯板(coresheet) 14,且將多個芯板14沿該芯板14的厚度方向層疊而形成。分割芯12的芯板14的層疊方向與軸向一致。如圖IB以及圖3A所示,在各個分割12上,從軸向的兩側安裝有絕緣體15、16。絕 緣體15、16由絕緣性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且將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上的兩個端面、齒12b圓周方向上的兩個側面、以及磁軛部12a的徑向內側的側面覆蓋。在絕緣體15、16中,安裝在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側(圖IB中的左側,即配置有保持體13的一側)的絕緣體15,如圖5所示由磁軛覆蓋部17和與該磁軛覆蓋部17 —體形成的齒覆蓋部18構成。如圖3A所示,安裝在作為定子芯11而排列成圓環狀的分割芯12上的絕緣體15的軸向、圓周方向、以及徑向分別與定子芯11的軸向、圓周方向、以及徑向相同。從軸向來看磁軛覆蓋部17的形狀與磁軛部12a的形狀大致相同,以覆蓋所述磁軛部12a的軸向的第I端面。如圖4以及圖5所示,磁軛覆蓋部17在該磁軛覆蓋部17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上,具備沿著軸向延伸并將磁軛部12a的徑向內側的側面覆蓋的板狀的內側覆蓋部17a。如圖5、圖6A以及圖6C所示,在磁軛覆蓋部17的圓周方向中央部上形成有連結支承部17c,該連結支承部17c沿軸向且朝內側覆蓋部17a相反側突出。該連結支承部17c形成為沿軸向延伸的四角柱狀。連結支承部17c為用于形成后述的連結凸部17d的支柱。連結支承部17c的形狀并不一定為四角形。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的兩個側面形成為,與通過絕緣體15的圓周方向中央且沿徑向延伸的直線LI平行、并與軸向平行的一對平面狀。在該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的兩個側面上形成有一對連結凸部17d。一對連結凸部17d分別形成在,連結支承部17c的兩個側面上的連結支承部17c的前端側的端部的、靠徑向內側的部位。一對連結凸部17d向圓周方向突出,且形成為大致球體狀(球體的一部分)。一對連結凸部17d的頂點0的軸向位置以及徑向位置彼此相等。通過一對連結凸部17d的頂點0的I根直線為轉動軸線L3,該轉動軸線L3與通過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中央的所述直線LI垂直,且與軸向垂直。在磁軛覆蓋部17上,且在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兩側形成有一對連結凹部17e。一對連結凹部17e通過使磁軛覆蓋部17在軸向上凹設而形成,且沿徑向貫穿磁軛覆蓋部17。各個連結凹部17e的底面的軸向位置與連結支承部17c的基端的軸向位置相等。在磁軛覆蓋部17,且在一對連結凹部17e的圓周方向兩側形成有一對保持凹部17f。一對保持凹部17f通過使所述一對連結凹部17e的圓周方向兩側的部位在軸向上凹設而形成。因此,在磁軛覆蓋部17中,在一對保持凹部17f的圓周方向內側設置有所述一對連結凹部17e,在所述一對連結凹部17e的圓周方向內側設置有所述連結支承部17c。一對保持凹部17f形成在與齒覆蓋部18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在徑向上排列的位置上。各個保持凹部17f朝軸向的第I側(即,連結支承部17c的前端側)開口,同時也朝徑向內側開口。各個保持凹部17f凹設為其軸向深度大于連結凹部17e的軸向深度。各個保持凹部17f 被形成為,從磁軛覆蓋部17的徑向內側的端部朝徑向外側與所述直線LI平行,且在圓周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寬度。如圖3A所示,各個保持凹部17f的圓周方向寬度與形成線圈Ul U4、Vl V4、Wl W4的包覆導線19的直徑大致相等。如圖5以及圖6A所示,在磁軛覆蓋部17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形成有固定凹部17h。一對固定凹部17h通過使磁軛覆蓋部17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在軸向上凹設而形成。各個固定凹部17h朝軸向的第I側(即,連結支承部17c的前端側)以及徑向外側開口。各個固定凹部17h還朝圓周方向的外側(連結支承部17c的相反側)開口。所述齒覆蓋部18以與所述內側覆蓋部17a呈直角的形式從磁軛覆蓋部17的徑向 內側的端面向徑向內側延伸。齒覆蓋部18形成為與齒12b軸向的第I端部的外形對應的形狀,以覆蓋齒12b軸向的第I端面以及該齒12b的圓周方向的兩個側面。因此,從徑向內側看到的齒覆蓋部18的形狀為向與連結支承部17c的前端部相反的方向開口的大致U字形。如圖4以及圖5所示,齒覆蓋部18的徑向長度與所述齒12b的徑向長度大致相等。如圖5以及圖6B所示,在齒覆蓋部18的前端部(即,齒覆蓋部18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上形成有朝軸向突出的防止壁18a。這樣的絕緣體15關于與軸向平行且包括直線LI的平面(圖示略)對稱。如圖IB以及圖3A所示,絕緣體15被安裝在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以使齒12b的軸向的第I端部插入到齒覆蓋部18的內側。在安裝有絕緣體15的分割芯12中,磁軛部12a的軸向的第I端面以及該磁軛部12a的徑向內側的側面被磁軛覆蓋部17覆蓋,且齒12b的軸向的第I端面以及圓周方向的兩個側面被齒覆蓋部18覆蓋。在分別安裝有絕緣體15、16的12個分割芯12的各個齒12b上,從絕緣體15、16的上方分別卷繞有形成線圈Ul U4、Vl V4、W1 W4的包覆導線19。由此,在各個齒12b上分別卷裝有線圈Ul U4、Vl V4、Wl W4。如圖3B所示,包覆導線19由具有導電性的金屬線19a和覆蓋該金屬線19a外周的、具有絕緣性的絕緣被膜19b形成。如圖3A所示,在分割芯12與線圈Ul U4、Vl V4、Wl W4之間設置有絕緣體15、16,由此可確保分割芯12與線圈Ul U4、V1 V4、W1 W4之間的絕緣性。磁軛覆蓋部17防止各個線圈Ul U4、V1 V4、W1 W4向徑向外側露出,同時防止壁18a防止各個線圈Ul U4、V1 V4、W1 W4向徑向內側露出。由包覆導線19形成的各個線圈Ul U4、Vl V4、W1 W4的卷繞開始和卷繞結束的端部、即連接線20被引出至軸向的第I側(圖3A的紙面跟前側)。在各個連接線20上,絕緣被膜19b被去除而露出金屬線19a。各個線圈Ul U4、Vl V4、Wl W4的開始卷繞的連接線20和結束卷繞的連接線20分別在齒12b的基端部附近從該齒12b的圓周方向兩側向軸向引出。各個連接線20的根部被插入到附近的保持凹部17f中,從而被該保持凹部17f保持。保持凹部17f使各個連接線20的根部的位置相對于對應的分割芯12保持恒定。
如圖IB所示,所述保持體13位于定子2的呈圓環狀排列的12個分割芯的軸向的第I偵彳、即位于沿著圓周方向配置的線圈Ul U4、Vl V4、W1 W4的軸向的第I偵彳。如圖2所示,保持體13由絕緣性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且形成為圓環狀的板狀。保持體13的徑向寬度與分割芯12的徑向寬度大致相等。如圖IB以及圖7所示,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端面、即與線圈Ul U4、Vl V4、Wl W4在軸向上對置的對置面21上形成有第I收容槽23a、第2收容槽23b、以及第3收容槽23c。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通過使對置面21在軸向上凹設而形成,分別形成為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環狀(圓弧狀)。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以保持體13的中心軸線L4為中心形成為同心狀。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中的第I收容槽23a形成在最靠徑向外側。在第I收容槽23a的內側形成有第2收容槽23b,且在該第2收容槽23b的內側形成有第3收容槽23c。如圖9所示,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的徑向寬度分別與形成匯流條31 33的后述導線30的外徑大致相等。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的各自的深度(軸向的深度)比導線30的外徑要大。如圖7以及圖9所示,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的軸向端部上形成有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由此,在該端部上形成有比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的底面朝向該 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的開口部側在軸向上突出的第I 第4定位凸部24a 24d。第I定位凸部24a構成在第I收容槽23a的徑向外側沿保持體13的外邊緣的大致圓環狀(圓弧狀)的突條。第2定位凸部24b構成在第I收容槽23a與第2收容槽23b之間沿著圓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環狀(圓弧狀)的突條。第3定位凸部24c構成在第2收容槽23b與第3收容槽23c之間沿著圓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環狀(圓弧狀)的突條。第4定位凸部24d構成在第3收容槽23c的徑向內側沿保持體13的內邊緣的大致圓環狀(圓弧狀)的突條。與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 —樣,第I 第4定位凸部24a 24d也以保持體13的中心軸線L4為中心形成為同心狀。第I 第4定位凸部24a 24d的各自的的軸向高度比導線30的外徑要大。如圖7以及圖10所示,在第2定位凸部24b的第I收容槽23a側的側面上形成有多個向第I收容槽23a的內側突出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3個)第I保持凸部24e。各個第I保持凸部24e之間在第2定位凸部24b的第I收容槽23a側的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分離。形成有第I保持凸部24e的部位處的第I收容槽23a的徑向寬度等于或稍窄于導線30的外徑。在第3定位凸部24c的第2收容槽23b側的側面上形成有多個向第2收容槽23b的內側突出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9個)第2保持凸部24f。各個第2保持凸部24f之間在第3定位凸部24c的第2收容槽23b側的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分離。形成有第2保持凸部24f的部位處的第2收容槽23b的徑向寬度等于或稍窄于導線30的外徑。在第4定位凸部24d的第3收容槽23c側的側面上形成有多個向第3收容槽23c的內側突出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個)第3保持凸部24g。各個第3保持凸部24g之間在第4定位凸部24d的第3收容槽23c側的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分離。形成有第3保持凸部24g的部位處的第3收容槽23c的徑向寬度等于或稍窄于導線30的外徑。如圖8所示,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2端面、即作為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相反側的軸向的端面的非對置面22上形成有多個導向槽25。在本實施方式中,沿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導向槽25分別組成對,在保持體13上共形成有12對、即24個導向槽25。12對導向槽25被形成在保持體13的在圓周方向上成等角度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間隔)的12處位置上。各個導向槽25通過使非對置面22在軸向上凹設而形成,并大致沿著徑向從保持體13的外邊緣延伸至內邊緣為止。如圖2以及圖3所示,成對的導向槽25彼此相互平行,且以與各個線圈Ul U4、Vl V4、W1 W4的開始卷繞和結束卷繞的2根連接線20之間的間隔相同的間隔在圓周方向上分離。如圖8所示,各個導向槽25向軸向的第2側(S卩,對置面21相反側)以及徑向外側開口。各個導向槽25的寬度以及深度形成為從徑向外側的端至徑向內側的端恒定。如圖2所示,各個導向槽25的寬度(圓周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接線20的直徑(即、金屬線19a的直徑)大致相等。如圖11所示,各個導向槽25的深度(軸向的深度)比所述連接線20的直徑(即,金屬線19a的直徑)要大。如圖12所示,在導向槽25底面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上形成有彎曲成圓弧狀的屈曲導向部25a。通過設置該屈曲導向部25a,從而導向槽25底部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處于被實施了曲面狀的倒角的狀態。該屈曲導向部25a的曲率半徑被設定為大于等于連接線20的直徑的值。如圖8所示,在保持體13上形成有第I連接部26a、第2連接部26b、以及第3連接部26c,第I 第3連接部26a 26c形成為在軸向上將該保持體13貫穿的孔狀。在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體13上形成有8個第I連接部26a。從非對置面22側觀看保持體13時, 8個第I連接部26a分別形成于與在圓周方向上間隔90°的4處位置上各形成2個所述導向槽25中的所對應的導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該各2個導向槽25為在圓周方向上間隔90°間隔的4處位置上沿圓周方向相鄰的2對導向槽25、即沿圓周方向排列的4個導向槽25中位于中央的2個導向槽25。如圖7所示,從對置面21側觀看保持體13時,8個第I連接部26a形成在徑向上靠保持體13的外周的位置且與所述第I收容槽23a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從對置面21側觀看時,各個第I連接部26a在徑向上橫穿第I收容槽23a,且形成為圓形狀。如圖2所示,各個第I連接部26a的直徑比金屬線19a的直徑以及導線30的直徑要大。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體13上形成有8個所述第2連接部26b。從非對置面22側觀看保持體13時,8個第2連接部26b分別形成于與在圓周方向上間隔90°的4處位置上各形成2個導向槽25中的所對應的導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該各2個導向槽25為相對于在圓周方向上間隔90°的4處位置上各形成的2個所述第I連接部26a位于順時針方向側的各2個導向槽25。如圖7所示,從對置面21側觀看保持體13時,8個第2連接部26b形成在保持體13的徑向的大致中央部且與所述第2收容槽23b相同的位置上。從對置面21側觀看時,各個第2連接部26b在徑向上橫穿第2收容槽23b,且形成為圓形狀。如圖2所示,各個第2連接部26b的直徑比金屬線19a的直徑以及導線30的直徑要大。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體13上形成有4個所述第3連接部26c。從非對置面22側觀看保持體13時,4個第3連接部26c分別形成于與在圓周方向上間隔90°間隔的4處位置上各形成2個導向槽25中的所對應的導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該各2個導向槽25為第I連接部26a與第2連接部26b之間的各2個導向槽25。如圖7所示,從對置面21側觀看保持體13時,4個第3連接部26c形成在徑向上靠保持體13的內周的位置且與所述第3收容槽23c相同的位置上。從對置面21側觀看時,各個第3連接部26c在徑向上橫穿第3收容槽23c,并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橫穿位于第I連接部26a與第2連接部26b之間的2個導向槽25的長孔狀。如圖2所示,各個第3連接部26c的徑向寬度比金屬線19a的直徑以及導線30的直徑要大,且各個第3連接部26c的圓周方向的寬度比金屬線19a的直徑以及導線30的直徑要大。如圖8以及圖10所示,在所述保持體13上形成有第I插通孔27a、第2插通孔27b、以及第3插通孔27c,第I 第3插通孔27a 27c形成為沿軸向貫穿的孔狀。在4個所述第3連接部26c中的I個第3連接部26c (圖8的上側的第3連接部26c)的徑向外側,第I插通孔27a從第I收容槽23a的底面至非對置面22將保持體13沿軸向貫穿。第I插通孔27a形成為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形狀,且第I插通孔27a的內徑比導線30的外徑大。從非對置面22側觀看保持體13時(即圖8所示的狀態),在位于第I插通孔27a的順時針方向側的2個第I連接部26a之間,所述第2插通孔27b從第2收容槽23b的底面至非對置面22將保持體13沿軸向貫穿。第2插通孔27b形成為從軸向看到的形狀呈圓形狀,且第2插通孔27b的內徑比導線30的外徑大。從非對置面22側觀看保持體13時,在位于第2插通孔27b的順時針方向側的2個第2連接部26b之間,所述第3插通孔27c從第3收容槽23c的底面至非對置面22將保持體13沿軸向貫穿。該第3插通孔27c形成為從軸向看 到的形狀呈圓形狀,且第3插通孔27c的內徑比導線30的外徑大。如圖7以及圖8所示,在保持體13的外周緣部上設置有數量與分割芯12相同的12個連結部28。12個連結部28分別形成于保持體13的外周緣部的12對成對的所述導向槽25之間的位置上。也就是說,12個連結部28沿著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間隔)設置在保持體13上。各個連結部28具備從保持體13的外邊緣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一對連結突起28a。一對連結突起28a在圓周方向上分離,且在一對連結突起28a之間形成有插入凹部28b。如圖8以及圖6C所示,各個連結突起28a的圓周方向的寬度與設置在所述絕緣體15的磁軛覆蓋部17上的連結凹部17e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大致相等。各個連結突起28a的徑向長度(突出方向的長度)比連結凹部17e的軸向深度稍短。如圖9以及圖6B所示,連結突起28a的軸向長度與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大致相等,且比所述連結支承部17c的徑向長度稍短。如圖8所示,所述插入凹部28b向保持體13的軸向兩側開口,且向徑向外側開口。插入凹部28b的圓周方向的寬度與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大致相等,該插入凹部28b的徑向深度與連結支承部17c的軸向長度(連結支承部17c的基端與前端之間的長度)大致相等。如圖8、圖9以及圖12所示,在插入凹部28b的內周面上凹設有一對卡止凹部28c。一對卡止凹部28c通過使成對的連結突起28a的基端部附近分別從非對置面22側向軸向凹設而形成。一對卡止凹部28c向插入凹部28b的內側開口,且向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即非對置面22側)開口。各個卡止凹部28c的圓周方向上的深度(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上的深度)與所述連結凸部17d(參照圖6A)的高度(突出量)相等。各個卡止凹部28c的徑向上(保持體13的徑向)的寬度與所述連結凸部17d的直徑相等,各個卡止凹部28c的軸向(保持體13的軸向)寬度與連結凸部17d的直徑相等。各個卡止凹部28c的底面成為軸向卡止面28d,該軸向卡止面28d形成為與保持體13的軸向垂直的平面狀。通過在插入凹部28b的內周面上形成有所述一對卡止凹部28c,使得在一對連結突起28a上、且在比卡止凹部28c更靠徑向外側的部位上形成有向圓周方向突出的一對卡止凸部28e。各個卡止凸部28e在徑向上與對應的卡止凹部28c相鄰。如圖2所示,在保持體13的各個連結部28上分別連結有被安裝在分割芯12上的絕緣體15。也就是說,各個分割芯12通過分別被安裝在這些分割芯12上的絕緣體15而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分割芯12、保持體13、以及將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絕緣體15形成定子芯11。在此,對本實施方式的定子芯11的作用進行說明。如圖13所示,各個絕緣體15的連結支承部17c以及連結凸部17d從非對置面22側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以及卡止凹部28c中,由此該絕緣體15被連結在連結部28上。在圖13中,省略了對卷繞在齒12b上的線圈U2的圖示。在圖13中,用箭頭a表示將連結支承部17c連結在連結部28上時的絕緣體15的移動方向。對連結支承部17c以及連結部28的連結加以詳細說明,如箭頭a所示,通過使絕緣體15以及安裝有該絕緣體15的分割芯12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從非對置面22向對置面21的方向相 對于保持體13移動,連結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的內部,且一對連結凸部17d被插入到一對卡止凹部28c內。此時,一對連結突起28a的前端部被插入到一對連結凹部17e的內部。由此,如圖14所示,連結支承部17c被配置在插入凹部28b內且連結凸部17d被配置在卡止凹部28c內,從而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一個端部通過絕緣體15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通過連結凸部17d被插入到卡止凹部28c中,連結凸部17d相對于保持體13的徑向位置、圓周方向位置以及軸向位置被確定。在本實施方式的各個分割芯12中,磁軛部12a的軸向的一個端部上的該磁軛部12a的圓周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中央部)通過絕緣體15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的連結部28上。如圖2所示,12個分割芯12經由絕緣體15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沿圓周方向隔著等角度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間隔)的12處位置上,從而這些分割芯12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配置。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12個分割芯12通過該保持體13連結成環狀。如圖15所示,通過連結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內,轉動軸線L3在絕緣體15的圓周方向中央部與保持體13的徑向以及軸向垂直。各個分割芯12能夠相對于保持體13以作為連結部分的連結部28、連結支承部17c的前端部以及連結凸部17d為轉動中心轉動,以使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即,安裝有絕緣體16側的軸向的端部)沿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更詳細地講,各個分割芯12能夠相對于保持體13以與保持體13的徑向以及軸向垂直的轉動軸線L3為轉動中心進行轉動。圖15所示的2個分割芯12中,左側的分割芯12以其軸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相一致的狀態配置。如圖2以及圖3所示,如果使該分割芯12以轉動軸線L3為轉動中心、并以該分割芯12的軸向的另一個端部沿著保持體13的徑向朝該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方向移動的形式轉動的話,就可以使分割芯12處于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狀態、即圖15的右側的分割芯12的狀態。在使分割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時,分割芯12的軸向的另一個端部也向保持體13的軸向移動。如圖14所示,連結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內,由于一對連結突起28a位于連結支承部17c的圓周方向兩側,所以絕緣體15相對于保持體13的在圓周方向上的移動被該連結突起28a阻止。也可通過使連結凸部17d抵接在卡止凹部28c的內側面上來阻止絕緣體15相對于保持體13的在圓周方向上的移動。由此,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的在圓周方向上的移動被阻止。在連結支承部17c相對于保持體13向徑向外側移動時,連結凸部17d抵接在所述卡止凸部28e上。因此,絕緣體15相對于保持體13的向徑向外側的移動被該卡止凸部28e阻止。其結果,可抑制分割芯12向保持體13的徑向外側移動而從保持體13脫離(連結被解除)。如圖13以及圖14所示,配置在插入凹部28b的連結支承部17c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向對置面21移動(即,向箭頭a方向移動)時,連結凸部17d抵接在所述軸向卡止面28d上。因此,配置在插入凹部28b內的連結支承部17c向對置面21的移動被該軸向卡止面28d阻止。因此,可抑制分割芯12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從非對置面22朝對置面 21的方向(即,箭頭a方向)移動而從保持體13脫離(連結被解除)。插入凹部28b向保持體13的軸向兩側開口、且卡止凹部28c向軸向的一方側(SP,對置面21的相反側)開口。因此,如圖13所示,在分割芯12的軸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相一致的狀態下,使絕緣體15和分割芯12 —同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從對置面21向非對置面22的方向(圖13中的箭頭P方向)相對于保持體13移動時,可以將連結支承部17c以及連結凸部17d取出至插入凹部28b以及卡止凹部28c的外部并解除連結支承部17c和連結部28的連結。也就是說,在分割芯12的軸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相一致的狀態下,使絕緣體15和分割芯12 —同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從對置面21向非對置面22的方向相對于保持體13移動時,可以將分割芯12從保持體13卸下。這樣,本實施方式的各個分割芯12通過沿保持體13的軸向的保持體13與分割芯12之間的相對移動以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一個端部能夠裝卸且能夠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的形式被連結在連結部28上。如圖3A所示,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12個分割芯12以轉動軸線L3為轉動中心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而排列成圓環狀,以使12個磁軛部12a整體形成為圓環狀且12個齒12b的前端全都朝向徑向內側。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12個分割芯12被排列成圓環狀。各個磁軛部12a的卡合凸部12c從徑向外側與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軛部12a的卡合凹部12d卡合。在定子芯11中,分割芯12沿著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間隔)配置。如圖IB以及圖2所示,保持體13與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同軸(相互的中心軸線一致)配置,且被配置在比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的外徑更靠內側的位置上。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體13的外徑比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的外徑稍小。如圖3A所示,通過使12個分割芯12沿著圓周方向配置,卷繞在各個齒12b上的線圈Ul U4、V1 V4、W1 W4也沿著圓周方向按等角度間隔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Ul U4、V1 V4、W1 W4在圖3A是從上部沿著圓周方向繞順時針方向依次以線圈W4、線圈U1、線圈VI、線圈W1、線圈U2、線圈V2、線圈W2、線圈U3、線圈V3、線圈W3、線圈U4、線圈V4的順序配置。如圖IB以及圖3A所示,沿圓周方向配置的12個線圈Ul U4、Vl V4、Wl W4的軸向的一個端部與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沿軸向對置。如圖2所示,各個線圈Ul U4、Vl V4、Wl W4的各2根連接線20、即第I連接線20的根部以及第2連接線20的根部被所述保持凹部17f保持,該根部的圓周方向位置與12對導向槽25的圓周方向位置一致。24根連接線20的根部的圓周方向位置與形成在保持體13上的24個導向槽25的圓周方向位置一致。各個連接線20的前端側的部位在非對置面22側分別被收容在導向槽25中,從而配置為被弓I導至該導向槽25中且相對于保持體13大致沿著徑向延伸(與保持體13的軸向大致垂直并延伸)。由于各個連接線20被引出至定子芯11的軸向,所以為了以相對于保持體13大致沿著徑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各個連接線20,這些連接線20在其根部和前端之間被屈曲。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個連接線20在該連接線20上的比被保持凹部17f保持的部位更靠前端側的I處,以該連接線20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在保持體13的外周 被向該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屈曲。各個連接線20的屈曲部被屈曲為仿效所述屈曲導向部25a(參照圖12)的形式。比各個連接線20的屈曲部更靠前端側的部位(即,以大致沿保持體13的徑向配置的部位)的長度與保持體13的徑向長度大致相等。各個連接線20的前端位于保持體13的內邊緣的附近。24根連接線20分別被配置在導向槽25內,從而這些連接線20以從軸向上看互不重疊的形式沿圓周方向并設,且以與保持體13的軸向垂直的形式延伸。各個連接線20分別被配置在導向槽25內,從而這些連接線20在徑向上橫穿第I連接部26a、第2連接部26b、以及第3連接部26c中的一個連接部,且從該連接部露出至對置面21(圖2中,保持體13的紙面里側的面)偵U。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的軸向的端部上配置有由導線30形成的所述匯流條31 33 (即,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本實施方式的導線30為具有導電性且截面為圓形狀的金屬線(例如,鍍錫銅線)。U相匯流條31通過使I根導線30彎曲成圓弧狀來形成。呈圓弧狀的U相匯流條31的曲率與所述第I收容槽23a的曲率相等。如圖3A所示,該U相匯流條31的半徑Rl比線圈Ul U4、Vl V4、Wl W4的徑向外側的端與定子芯11的中心軸線L5之間的距離要短,且比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徑向外側的端與定子芯11的中心軸線L5之間的距離要長。如圖10所示,U相匯流條31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沿圓周方向相互對置,U相匯流條31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在U相匯流條31的圓周方向的一個端部上,相對于該U相匯流條31屈曲而沿著軸向延伸的U相供電部31a與該U相匯流條31形成為一體。U相供電部31a的軸向長度比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要大。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在將U相供電部31a從對置面21側插入到第I插通孔27a內的同時,U相匯流條31被從對置面21側配置在第I收容槽23a內。配置在第I收容槽23a內的U相匯流條31被位于第I收容槽23a的徑向外側的第I定位凸部24a和形成在位于第I收容槽23a的徑向內側的第2定位凸部24b上的第I保持凸部24e夾持。因此,在通過第I定位凸部24a以及第I保持凸部24e來進行U相匯流條31相對于保持體13的徑向定位且在該U相匯流條31相對于該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被限制的狀態,該U相匯流條31被保持體13保持。如圖2所示,配置在第I收容槽23a內的U相匯流條31從8個第I連接部26a露出至非對置面22側。如圖10所示,所述V相匯流條32通過使I根導線30彎曲成圓弧狀來形成。呈圓弧狀的V相匯流條32的曲率與所述第2收容槽23b的曲率相等。該V相匯流條32的半徑R2比U相匯流條31的半徑Rl要小。V相匯流條32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沿圓周方向相互對置,因此V相匯流條32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在V相匯流條32的圓周方向的一個端部上,相對于該V相匯流條32屈曲而沿著軸向延伸的V相供電部32a與該V相匯流條32形成為一體。V相供電部32a的軸向長度與所述U相供電部31a的軸向長度相等。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在將V相供電部32a從對置面21側插入到第2插通孔27b內的同時,V相匯流條32被從對置面21側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內。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內的V相匯流條32被位于第2收容槽23b的徑向外側的第2定位凸部24b和形成在位于第2收容槽23b的徑向內側的第3定位凸部24c上的第2保持凸部24f夾持。因此,在通過第2定位凸部24b以及第2保持凸部24f來進行V相匯流條32相對于保持體13的徑向定位且在該V相匯流條32相對于該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被限制的狀態下,該V相匯流條32被保持體13保持。如圖2所示,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內的V相匯流條32從8個第2連接部26b露出至非對置面22側。如圖10所示,所述W相匯流條33通過使I根導線30彎曲成圓弧狀而形成。呈圓弧狀的W相匯流條33的曲率與所述第3收容槽23c的曲率相等。如圖3A所示,該W相匯流條33的半徑R3比V相匯流條32的半徑R2要小,且比線圈Ul U4、Vl V4、Wl W4的徑向內側的端與定子芯11的中心軸線L5之間的距離要長。如圖10所示,W相匯流條33的圓周方向的兩個端部沿圓周方向相互對置,因此W相匯流條33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在W相匯流條33的圓周方向的一個端部上,相對于該W相匯流條33屈曲而沿著軸向延伸的W 相供電部33a與該W相匯流條33形成為一體。W相供電部33a的軸向長度與所述U相供電部31a的軸向長度相等。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在將W相供電部33a從對置面21側插入到第3插通孔27c內的同時,W相匯流條33被從對置面21側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內。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內的W相匯流條33被位于第3收容槽23c的徑向外側的第3定位凸部24c和形成在位于第3收容槽23c的徑向內側的第4定位凸部24d上的第3保持凸部24g夾持。因此,在通過第3定位凸部24c以及第3保持凸部24g來進行W相匯流條33相對于保持體13的徑向定位且在該W相匯流條33相對于該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被限制的狀態下,該W相匯流條33被保持體13保持。如圖2所示,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內的W相匯流條33從4個第3連接部26c露出至非對置面22側。如圖2以及圖10所示,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以定子芯11的中心軸線L5為中心呈同心狀配置在定子2上。如上所述,匯流條31 33分別被收容在相應的第I收容槽23a、第2收容槽23b、以及第3收容槽23c中,從而以在徑向上形成為層狀且從軸向上看不重疊地配置的狀態被保持體13保持。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在徑向上相互間隔開且徑向間隔保持恒定的形式被保持體13保持。匯流條31 33在線圈Ul U4、Vl V4、Wl W4的徑向寬度范圍內、在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徑向(與定子芯11的徑向相同)上形成為層狀。匯流條31 33配置為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在徑向上形成為層狀,從而從軸向上看相對于配置在非對置面22側的24根連接線20重疊。也就是說,從軸向上看,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交叉。如圖IB以及圖2所示,24根連接線20被配置在保持體13的非對置面22側的軸向的端部上,且3根匯流條31 33被配置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的軸向的端部上,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與線圈Ul U4、V1 V4、W1 W4的軸向的一個端部軸向對置。因此,3根匯流條31 33與沿著圓周方向配置的線圈Ul U4、Vl V4、Wl W4軸向對置,且被配置在軸向上比24根連接線20的前端側的部位(即,被收容在導向槽25中的部分)更靠近線圈Ul U4、Vl V4、Wl W4的位置上。如圖2以及圖17所示,線圈譏、11、似、12、詘、13、說以及W4的各個第I連接線20、共計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I連接部26a的內側與U相匯流條31交叉。也就是說,在8個第I連接部26a的內側形成有由這8根連接線20分別與U相匯流條31交叉而成的8個第I連接交叉部34a。換句話說,在保持體13上,在與8個第I連接交叉部34a對應的8處分別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第I連接部26a。如圖11所示,U相匯流條31與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I連接部26a的內側交叉,從而各個第I連接交叉部34a收斂在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范圍內。如圖2以及圖17所示,在各個第I連接部26a的內側,對第I連接交叉部34a實施焊接,從而該8根連接線20與U相匯流條31電氣連接。線圈Ul的第2連接線20、線圈Vl的第I連接線20、線圈U2的第2連接線20、線圈V2的第I連接線20、線圈U3的第2連接線20、線圈V3的第I連接線20、線圈U4的第2連接線20、以及線圈V4的第I連接線20、共計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2連接部26b的內側與V相匯流條32交叉。也就是說,在8個第2連接部26b的內側形成有由這8根連接線20分別與V相匯流條32交叉而成的8個第2連接交叉部34b。換句話說,在保持體13上,在與8個第2連接交叉部34b對應的8處分別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第2連接部26b。V相匯流條32與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2連接部26b的內側交叉,從而各個第2連接交叉部34b收斂在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范圍內。在各個第2連接部26b的內側,對第2連接交叉 部34b實施焊接,從而該8根連接線20與V相匯流條32電氣連接。線圈V1、W1、V2、W2、V3、W3、V4以及W4的第2連接線20、共計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3連接部26c的內側與W相匯流條33交叉。也就是說,在8個第3連接部26c的內側形成有由這8根連接線20分別與W相匯流條33交叉而成的8個第3連接交叉部34c。換句話說,在保持體13上,在與8個第3連接交叉部34c對應的8處分別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第3連接部26c。W相匯流條33與8根連接線20分別在第3連接部26c的內側交叉,從而各個第3連接交叉部34c收斂在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范圍內。在各個第3連接部26c的內側,對第3連接交叉部34c實施焊接,從而該8根連接線20與W相匯流條33電氣連接。從軸向上看各個連接線20分別與3根匯流條31 33重疊,從而可形成3個交叉部,然而只在上述的第I連接交叉部34a、第2連接交叉部34b、以及第3連接交叉部34c上與匯流條31 33電氣連接,以使所需的線圈Ul U4、Vl V4、Wl W4的連接線20彼此連接。24根連接線20按照與U相匯流條31連接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2根連接線20、與V相匯流條32連接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2根連接線20、與W相匯流條33連接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2根連接線20的順序在圓周方向上排列。24根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按上述的方式連接,從而如圖16所示,U相線圈Ul U4經由U相匯流條31以及V相匯流條32并聯連接,且V相線圈Vl V4經由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并聯連接,W相線圈Wl W4經由W相匯流條33以及U相匯流條31并聯連接。12個線圈Ul U4、Vl V4、W1 W4經由匯流條31 33相互電氣連接,且通過匯流條31 33以三角形接線(delta connection)方式連接。在圖16中,用實線表示U相匯流條31,用單點劃線表示V相匯流條32,用雙點劃線表示W相匯流條33。如圖IA以及圖IB所示,保持體13的非對置面22被圓環狀的所述蓋41覆蓋。蓋41由絕緣性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且該蓋41的內徑以及外徑與保持體13的內徑以及外徑相等。在蓋41的外周緣部上,在圓周方向上成等角度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間隔)的12處位置上形成有沿著軸向朝分割芯12側延伸的卡爪41a。該卡爪41a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絕緣體15上的固定凹部17h中,且該卡爪41a的前端部被軸向卡合在保持體13的外周緣部上。由此,蓋41被固定在保持體13上。如圖1A、圖1B、以及圖2所示,在蓋41上,在與第I插通孔27a軸向對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圓筒狀的第I供電支承部42a。在第I供電支承部42a中插入有貫穿了第I插通孔27a的U相供電部31a。相同地,在蓋41上,在與第2插通孔27b軸向對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圓筒狀的第2供電支承部42b。在該第2供電支承部42b中插入有貫穿了第2插通孔27b的V相供電部32a。相同地,在蓋41上,在與第3插通孔27c軸向對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圓筒狀的第3供電支承部42c。在該第3供電支承部42c中插入有貫穿了第3插通孔27c的W相供電部33a。通過U相供電部31a、V相供電部32a、以及W相供電部33a分別被插入到第I 第3供電支承部42a 42c中,而使這些相供電部被保持在沿著定子2的軸向延伸的狀態。U相供電部31a與用于供給U相交流電流的供電用終端端子(圖示略)電氣連接。V相供電部32a與用于供給V相交流電流的供電用端子(圖示略)電氣連接。W相供電部 33a與用于供給W相交流電流的供電用端子(圖示略)電氣連接。U相交流電流、V相交流電流以及W相交流電流的相位彼此相互錯開120°。在這樣的無刷電動機I中,經由匯流條31 33向線圈Ul U4、Vl V4、Wl W4供給電流時,轉子3根據在定子2上產生的旋轉磁場來旋轉。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定子2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進行卷繞工序將線圈Ul U4、V1 V4、W1 W4卷裝在分割芯12的齒12b上。在本實施方式的卷繞工序中,卷繞有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各個分割芯12未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且分別獨立存在。相對于從軸向兩側安裝有絕緣體15、16的分割芯12的齒,從絕緣體15、16的上面多次卷繞包覆導線19。在各個分割芯12的齒12b上卷繞有線圈Ul U4、V1 V4、W1 W4中任意I個線圈。作為卷繞在齒12b上的線圈的開始卷繞和結束卷繞的端部的2根連接線20被引出至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側,且其根部分別被插入到設置在絕緣體15上的保持凹部17f 內。連接線20的根部被保持凹部17f保持,由此連接線20的前端側的部位被維持在沿著分割芯12的軸向(與芯板14的層疊方向相同)延伸的狀態。在各個連接線20上,絕緣被膜19b被剝離而使金屬線19a露出。接著,進行連結工序將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在連結工序中,通過絕緣體15將在所述卷繞工序中卷裝了線圈Ul U4、V1 V4、W1 W4的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連結在保持體13上。在保持體13的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內預先分別配置有事先形成的匯流條31 33。也就是說,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的端部上,以在徑向上形成為層狀的形式預先配置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如圖18所示,沿著該保持體13的外周對各個分割芯12進行配置,以使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相一致且各個分割芯12的引出有連接線20側的軸向端部朝向徑向內側。此時,以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非對置面22的相反側)的形式對各個分割芯12進行配置。此時,絕緣體15的連結支承部17c的突出方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相一致,且各個連結支承部17c在非對置面22側與插入凹部28b在保持體13的軸向上對置。然后,如圖13所示,使各個分割芯12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從非對置面22向對置面21的方向(參照圖13中的箭頭a)移動。由此,在將連結凸部17d插入到卡止凹部28c內的同時將連結支承部17c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內。其結果,如圖18以及圖14所示,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通過絕緣體15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通過絕緣體15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各個分割芯12能夠以作為保持體13與分割芯12的連結部分的連結部28以及連結凸部17d為轉動中心,以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即,安裝有絕緣體16側的軸向端部)沿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的形式轉動。12個分割芯12分別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通過保持體13被連結成環狀連 結。在連結工序中,在將各個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時,將卷裝在各個分割芯12上的線圈Ul U4、V1 V4、W1 W4的連接線20分別沿軸向插入到被設置在連接各個分割芯12的連結部28的圓周方向兩側的一對導向槽25中(配置工序)。分別被配置在24個導向槽25內的24根連接線20分別被引導至導向槽25中并大致沿保持體13的徑向配置,且這些連接線20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于是,形成有由8根連接線20與U相匯流條31交叉而成的8個第I連接交叉部34a,由另外8根連接線20與V相匯流條32交叉而成的8個第2連接交叉部34b,以及由剩下的8根連接線20與W相匯流條33交叉而成的8個第3連接交叉部34c。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12個分割芯12配置為,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與保持體13的徑向一致、且所有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非對置面22的相反側)的狀態。在圖18以及圖19中,省略了對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圖示。但在圖18中,圖示有連接線20。接著,進行連接工序對第I連接交叉部34a、第2連接交叉部34b、以及第3連接交叉部34c實施焊接,使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與連接線20電氣連接。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完成了連結工序的狀態、即以使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沿保持體13的徑向的形式對各個分割芯12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進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工序。在連接工序中,在第I連接部26a的內側,從保持體13的軸向對第I連接交叉部34a實施焊接,由此將U相匯流條31與8根連接線20電氣連接。在第2連接部26b的內側,從保持體13的軸向對第2連接交叉部34b實施焊接,由此將V相匯流條32與另外的8根連接線20電氣連接。在第3連接部26c的內側,從保持體13的軸向對第3連接交叉部34c實施焊接,由此將W相匯流條33與剩下的8根連接線20電氣連接。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工序中,通過電阻焊接將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與連接線20電氣連接。接著,進行環狀化工序使12個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并排列成圓環狀。在環狀化工序中,沒有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軸向端部、即遠離保持體13的軸向端部作為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兩個端部中的第2端部,沿著從齒12b的基端朝前端的方向(在圖18中,朝紙面里側的方向)按壓該第2端部,從而使分割芯12以轉動軸線L3為轉動中心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于是,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在軸向上從非對置面22朝對置面21的方向移動,且在徑向上朝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方向移動。各個分割芯12在以其與保持體13的連結部分(連結部28)為轉動中心轉動時,不會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移動。其結果,各個分割芯12以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這時,各個磁軛部12a的卡合凸部12c沿徑向外側與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磁軛部12a的卡合凹部12d卡合,且各個連接線20伴隨各個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的轉動而在保持體13的外周被屈曲。各個連接線20仿效屈曲導向部25a(參照圖12)被屈曲。這樣,12個分割芯12分別相對于保持體13以轉動軸線L3為轉動中心轉動。由此,分割芯12以12個磁軛部12a整體形成為環狀且所有的齒12b的前端朝向徑向內側的形式沿著圓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圓環狀,。線圈Ul U4、Vl V4、Wl W4的軸向的第I端部(被引出連接線20側的軸向端部)與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軸向對置。各個連接線20的根部大致沿保持體13的軸向延伸,而各個連接線20的前端側的部位(即,配置在導向槽25內的部位)大致沿保持體13的徑向配置。在進行了環狀化工序之后,蓋41被固定在保持體13上,以將保持體13的非對置面22覆蓋。從而完成定子2。如上所述,基于本實施方式,具有以下的優點。
(I) 12個分割芯12分別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的12處位置上。由此,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配置。通過以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由此能夠將12個分割芯12排列成環狀。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那樣在使相鄰的分割芯的磁軛部的圓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并使磁軛部彼此滑動的同時使該分割芯彼此轉動,所以在將12個分割芯12排列為環狀化時不易受相鄰的分割芯12彼此之間產生摩擦的影響。12個分割芯12其軸向的第I端部分別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處于被保持體13連結成環狀的狀態。也就是說,12個分割芯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即使12個分割芯處于被環狀化之前的狀態,也可使各個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環狀化之后的狀態的位置附近。因此,通過在將12個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之后使其環狀化,由此容易進行12個分割芯12的環狀化。由此,能夠容易地使12個分割芯12環狀化。(2)保持體13在其圓周方向的12處具有連結部28,該連結部28通過絕緣體15連結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通過沿保持體13的軸向的保持體13與分割芯12之間的相對移動,分割芯12可裝卸地且可轉動地連結在連結部28上。因此,通過使安裝有絕緣體15的分割芯12、和保持體13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相對移動,能夠容易地將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連結在保持體13上。通過使安裝有絕緣體15的分割芯12、和保持體13沿著保持體13的軸向相對移動,能夠容易地將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從保持體13卸下。(3)連接線20被引導至導向槽25中,從而容易使連接線20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連接線20被引導至導向槽25中,從而不僅能夠相對于匯流條31 33進行定位而且能夠相對于保持體13進行定位。所以,能夠抑制連接線20相對于保持體13移動。由于多個匯流條31 33被保持體13保持,所以難以相對于保持體13移動。因此,被相互連接的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被保持體13定位。所以,在被相互電氣連接的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交叉而成的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上,能夠容易地將該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電氣連接。即使在無刷電動機I驅動時等定子2產生了振動,由于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被保持體13定位,所以在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的連接部分不易產生產生應力。因此,能夠提高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的連接的信賴性。能夠抑制因匯流條31 33振動而產生的噪聲。(4)所有的匯流條31 33被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端(S卩,對置面21側),所有的連接線20被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2端(S卩,非對置面22側)。因此,容易確保不相互連接的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之間的絕緣。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在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范圍內形成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將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連接時,能夠通過保持體13來抑制配置在保持體13周圍的無刷電動機I的構成部件與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接觸。因此,由于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之間的連接部分被保持體13保護,所以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的連接的信賴性進一步提聞。例如,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配置匯流條31 33以及連接線20這兩者的情況下,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形成多個導向槽25,并將連接線配置在該導向槽25內。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側形成在保持體13的軸向上的深度比導向槽25深的且沿圓周方向橫穿導向槽25的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并將匯流條31 33分別配置在該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內。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沒有相互電氣連接的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之間的絕緣,而將第I 第3收容槽23a 23c在軸向上較深地形成,使得保持體13在軸向上變厚。另一方面,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在將所有的匯流條31 33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端,且將所有的連接線20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2端的情 況下,在沒有被相互電氣連接的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之間設置有保持體13。即使設置在沒有被相互電氣連接的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之間的保持體13的軸向厚度較薄,也可以對沒有被相互電氣連接的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進行絕緣。因此,由于能夠抑制保持體13在軸向上大型化,所以能夠抑制定子2在軸向上大型化。(5)3根匯流條31 33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該保持體13的軸向兩側中的線圈Ul U4、Vl V4、Wl W4側,24根連接線20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線圈Ul U4、Vl V4、Wl W4的相反側(即,3根匯流條31 33的相反側)。也就是說,3根匯流條31 33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對置面21側,24根連接線20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非對置面22側。為了將被引出至軸向的各個連接線20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在定子2上,須要在連接線20的根部與以大致沿著保持體13的徑向延伸的形式配置的該連接線20的前端側的部位之間對各個連接線20進行屈曲。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在匯流條31 33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線圈Ul U4、Vl V4、Wl W4側且24根連接線20被配置在線圈Ul U4、Vl V4、Wl W4的相反側的情況下,能夠將對各個連接線20進行屈曲的部位設在位于比在24根連接線20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線圈Ul U4、Vl V4、W1 W4側且匯流條31 33被配置在線圈Ul U4、Vl V4、W1 W4的相反側的情況更加離開各個連接線20的根部的位置。因此,能夠抑制各個連接線20急速且較大地變形而屈曲,從而能夠使各個連接線20緩慢地屈曲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各個連接線20的被屈曲的部位以在使分割芯12轉動時仿效屈曲導向部25a的形式被屈曲,從而能夠緩慢且平穩地被屈曲。(6)保持體13被配置在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的外徑范圍內。因此,能夠抑制因保持體13造成定子2在徑向上被大型化。(7)在連結工序中,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分別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的12處,從而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配置。在環狀化工序中,通過以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能夠將12個分割芯12排列成圓環狀。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的那樣在使相鄰的分割芯的磁軛部的圓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且使磁軛部彼此滑動的同時使該分割芯彼此轉動,所以在使12個分割芯12環狀化時,不易受相鄰的分割芯12彼此之間產生摩擦的影響。12個分割芯12在連結工序中其軸向的第I端部分別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處于被保持體13連結成環狀的狀態。也就是說,12個分割芯12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即使12個分割芯12處于被環狀化之前的狀態,也可以使各個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環狀化之后的狀態的位置附近。因此,通過在連結工序中將12個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之后再進行環狀化工序,從而容易進行環狀化工序的12個分割芯12的環狀化。由此,能夠容易使12個分割芯12環狀化。其結果,定子2的制造變得容易。(8)在連結工序中,將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通過絕緣體15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且將24根連接線20通過形成在保持體13上的多個導向槽25進行引導并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配置工序)。因此,在完成了連結工序(即,包括配置工序在內的連結工序)時,在12個分割芯12的齒12b上分別卷繞有線圈Ul U4、Vl V4、Wl W4,12個分割芯12分別被連結在配置有匯流條31 33的保持體13上。因此,在完成了連結工序之后,在進行環狀化工序之前,齒12b上 卷繞有線圈Ul U4、Vl V4、W1 W4的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也經由絕緣體15連結在保持體13上。所以,在連結工序中相對于匯流條31 33配置的連接線20相對于匯流條31 33在圓周方向以及徑向上不易錯位。其結果,在連結工序之后進行的連接工序中,能夠更加容易地在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上進行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的電氣連接。(9)在連接工序中,在將12個分割芯12以其軸向沿保持體13的徑向的形式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將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電氣連接。因此,在連接工序中,在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電氣連接時,分割芯12以及線圈Ul U4、V1 V4、W1 W4被配置在相對于匯流條31 33在保持體13的徑向上錯開的位置,且不位于匯流條31 33的軸向兩側。因此,由于能夠容易地將用于連接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的裝置或者夾具從匯流條31 33的軸向靠近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所以在第I 第3連接交 叉部34a 34c上能夠更容易地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連接。由于能夠通過夾具等從軸向來保持匯流條31 33以及連接線20的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的附近部分,所以能夠在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的位置關系處于穩定的狀態下在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上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電氣連接。其結果,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被穩定地連接。(10)在卷繞工序中,將線圈Ul U4、V1 V4、W1 W4卷繞在處于連結到保持體13之前的獨立狀態的各個分割芯12的齒12b上。因此,例如在將包覆導線19卷繞在分割芯12的齒12b上來形成線圈Ul時,由于該包覆導線19不會干涉到其他的分割芯12以及線圈U2 U4、V1 V4、W1 W4,所以能夠容易地將線圈Ul卷繞在齒12b上。這對于在將線圈U2 U4,Vl V4,Wl W4分別卷繞在各個分割芯12的齒12b上時也相同。與像以往那樣在沿圓周方向相鄰的分割芯彼此被連結的狀態下對線圈進行卷繞的情況相比較,可以提聞線圈的占積率。(11)由于匯流條31 33可以在向保持體13配置之前預先形成,所以能夠單獨形成匯流條31 33。因此,能夠高精度地形成匯流條31 33。其結果,由于能夠將匯流條31 33的軸向的尺寸誤差控制在較小范圍內,所以能夠將定子2上的線圈Ul U4、V1 V4、W1 W4與匯流條31 33之間的軸向間隔較小地設定。通過將線圈Ul U4、V1 V4、Wl W4與匯流條31 33之間的軸向間隔較小地設定,能夠使定子2在軸向上小型化。(12)由于日本專利第3430839號公報中記載的多個匯流條由線狀的包覆導線形成,所以不易產生廢料且成品率高。然而,連接線從圓弧狀的匯流條向徑向外側延伸,進一步從匯流條保持體向徑向外側突出。因此,會出現具備該匯流條的定子在徑向上大型化的問題。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將U相匯流條31、V相匯流條32、以及W相匯流條33與線圈Ul U4、Vl V4、Wl W4連接的各個連接線20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的形式配置,且在該匯流條31 33交叉的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上與該 匯流條31 33電氣連接。也就是說,在保持體13的徑向上,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的連接是在配置了 3根匯流條31 33的范圍內,而不是配置在比3根匯流條31 33靠徑向外側、或者比3根匯流條31 33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無需極端地減少由導線30構成的各個匯流條31 33的半徑,也能夠實現定子2在徑向上的小型化。也就是說,即使不極端地減小各個匯流條31 33的半徑,也能夠減小定子2的外徑,并且能夠縮小保持體13的徑向寬度。即使不將連接線20高精度地定位并配置在匯流條31 33上,也能夠通過以從軸向上看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重疊的形式進行配置來容易地形成由連接線20與匯流條31 33交叉而成的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因此,由于能夠容易地進行連接線20相對于匯流條31 33的配置,所以能夠容易地進行定子2的制造。(13)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通過被安裝在分割芯12上的絕緣體15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因此,由于把用于將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連結支承部17c以及連結凸部17d)形成在絕緣體15上而不是形成在分割芯12上,所以能夠抑制由芯板14形成的分割芯12成為復雜的形狀。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也可以變更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工序中,在將12個分割芯12以其軸向沿保持體13的徑向的形式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電氣連接。然而,也可以在進行環狀化工序而將12個分割芯12排列成圓環狀之后再進行連接工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進行將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的12處的連結工序時,還進行將24根連接線20通過24個導向槽25進行引導并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匯流條31 33重疊、即交叉的形式配置的配置工序。然而,連結工序和配置工序也可以單獨進行。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連結工序之前進行卷繞工序。然而,也可以在連結工序之后進行卷繞工序。例如,在連結工序之后進行的卷繞工序中,分割芯12以其軸向朝保持體13的徑向的形式配置,在該分割芯12的齒12b上卷繞有線圈Ul U4、V1 V4、W1 W4。在該卷繞工序之后進行環狀化工序。通過這種方式,在卷繞工序中,能夠在齒12b上卷繞線圈(線圈Ul U4、Vl V4、Wl W4中的任意一個線圈)的分割芯12與該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兩側的分割芯12之間形成空間。因此,用于卷繞線圈Ul U4、V1 V4、W1 W4的裝置或者從該裝置放出的包覆導線19難以干涉位于正在卷繞線圈中的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兩側的分割芯12,所以能夠容易地進行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卷繞。在連結工序中,12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分別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的12處,從而沿著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配置。在環狀化工序中,通過以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能夠將12個分割芯12排列成圓環狀。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那樣,在使相鄰的分割芯的磁軛部的圓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并使磁軛部彼此滑動的同時使該分割芯彼此轉動,所以在使12個分割芯12環狀化時,不易受相鄰的分割芯12彼此之間產生摩擦的影響。12個分割芯12在連結工序中其軸向的第I端部分別通過絕緣體15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處于·被保持體13連結成環狀的狀態。也就是說,12個分割芯12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從而即使12個分割芯12處于被環狀化之前的狀態,也可以使各個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環狀化之后的狀態的位置附近。因此,通過在連結工序中將12個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之后再進行環狀化工序,不僅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在卷繞工序之后進行連結工序的情況下,而且像本例那樣在連結工序之前進行卷繞工序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進行環狀化工序的12個分割芯12的環狀化。由此,能夠容易使12個分割芯12環狀化。其結果,使定子2的制造變得容易。在連結工序之后進行卷繞工序的情況下,卷繞工序也可以按如下形式進行。使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12個分割芯12中沿圓周方向隔著一個分割芯12的各個成對的分割芯12處于以其與保持體13的連結部分(連結部28)為轉動中心并以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外側的形式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將線圈(線圈Ul U4、V1 V4、W1 W4中的任意一個線圈)卷繞在位于該對分割芯12之間的分割芯12的齒12b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12個分割芯12中的各個成對的分割芯12與配置在該對的分割芯12之間的I個分割芯12之間形成更大的空間。因此,用于卷繞線圈Ul U4、V1 V4、W1 W4的裝置或者從該裝置放出的包覆導線19難以干涉位于正在卷繞線圈中的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兩側的分割芯12 (即隔著I個分割芯12的2個分割芯12)。其結果,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線圈Ul U4、V1 V4、W1 W4的卷繞。另外,在外轉子型的無刷電動機具備定子2的情況下,在卷繞工序中,使多個分割芯中沿圓周方向隔著I個分割芯的2個分割芯以其與保持體13的連結部分為轉動中心并以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為了代替此方式,卷繞工序也可以按照以下形式進行。以第I分割芯12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外側且至少第I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兩側的一對第2分割芯12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使分割芯12處于相對于保持體13進行了轉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將線圈(線圈Ul U4、V1 V4、W1 W4中的任意一個線圈)卷繞在所述前端朝向徑向外側的第I分割芯12的齒12b上。這樣實施的話,在第I分割芯12的圓周方向兩側不存在分割芯,從而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線圈Ul U4、V1 V4、Wl W4的卷繞。卷繞有線圈的第I分割芯12以該第I分割芯12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相對于所述保持體13轉動,沒有被卷繞線圈的第2分割芯12以該第2分割芯12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外側的形式相對于所述保持體13轉動,線圈被卷繞在第2分割芯12的齒12b上。然后,第2分割芯12以該第2分割芯12的齒12b的前端朝向保持體13的徑向內側的形式相對于所述保持體13轉動。由此,分割芯被環狀化。 在連結工序中,也可以同時將2個以上的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或者也可以逐個使分割芯12連結在保持體13上。在連結工序中,也可以不使分割芯12沿保持體13的軸向移動而將其連結在該保持體13上,而是使保持體13沿著該保持體13的軸向朝分割芯12的方向移動而將分割芯12連結在該保持體13上。 在環狀化工序中,也可以同時使2個以上的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或者也可以逐個使分割芯12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保持體13也可以配置在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的外徑范圍內。然而,保持體13也可以配置在排列成圓環狀的12個分割芯12的徑向寬度范圍內。即使這樣實施,也可以抑制因保持體13造成定子2在徑向上大型化。保持體13的外形也可以比呈圓環狀排列的12個分割芯12的外徑大,或者比呈圓環狀排列的12個分割芯12的內徑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3根匯流條31 33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該保持體13的軸向兩側中的線圈Ul U4、V1 V4、W1 W4側(即,對置面21側),24根連接線20相對于保持體13被配置在線圈Ul U4、V1 V4、W1 W4的相反側(即,非對置面22側)。然而,也可以將3根匯流條31 33配置在保持體13的非對置面22側的軸向端部上,而將24根連接線20配置在保持體13的對置面21側的軸向端部上。即使這樣實施,也可以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的(4)相同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有的匯流條31 33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端(即,對置面21側),且所有的連接線20被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2端(即,非對置面22側)。然而,也可以將所有的匯流條31 33以及所有的連接線20配置在保持體13的軸向的第I端。例如,也可以將匯流條31 33以及連接線20配置在保持體13的非對置面22側的軸向端部。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從相同的方向配置在保持體13上。因此,由于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匯流條31 33以及連接線20向保持體13的配置,所以能夠更加容易地制造定子2。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通過對第I 第3連接交叉部34a 34c實施電阻焊接而電氣連接。然而,匯流條31 33與連接線20也可以采用電阻焊接以外的方法電氣連接。例如,也可以通過激光焊接、TIG焊接等電阻焊接以外的焊接、錫焊、鉚接等將匯流條31 33和連接線20電氣連接。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匯流條31 33為具有導電性的截面為圓形狀的金屬線,由鍍錫銅線形成。然而,匯流條31 33也可以由鍍錫銅線以外的金屬線(例如、銀、鋁等金屬線)形成。匯流條31 33也可以由具有導電性的截面為多邊形的金屬線形成。匯流條31 33也可以由包覆導線形成。匯流條31 33也可以通過沖壓加工將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板材沖裁成線狀而形成。 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匯流條31 33形成為圓弧狀,然而并不一定形成為圓弧狀。匯流條31 33只要形成為沿保持體13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弧狀即可。“弧狀”并不僅限于圓弧狀,也包括對導線的多處進行屈曲而形成為弓字狀的形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體13上形成有對連接線20相對于匯流條31 33的配置進行引導的導向槽25。然而,連接線20相對于匯流條31 33的配置也可以通過具有槽狀以外的形狀的導向部來引導。例如,作為導向部,也可以在非對置面22上,在連接線20的圓周方向兩側設置沿軸向突出的凸部。保持體13并不一定具備導向槽25等導向部。 保持體13并不一定具備第I連接部26a 第3連接部26c。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匯流條31 33被保持在保持體13上。然而,匯流條31 33也可以配置在從保持體13離開的位置而不被保持體13保持。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線圈Ul U4、Vl V4、Wl W4通過匯流條31 33以三角形接線方式連接,然而也可以通過多個匯流條以Y接線方式連接。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定子2具備3根匯流條31 33。然而,定子2所具備的匯流條的根數也可以根據線圈Ul U4、Vl V4、Wl W4的接線方法、或者線圈的個數作適當更改。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匯流條31 33與相互錯開了 120°的U相、V相、以及W相交流電流對應地形成。然而,匯流條31 33也可以與單相、3相以外的多相的交流電流對應地形成。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安裝在分割芯12上的絕緣體15的連結支承部17c從軸向插入到形成在保持體13上的連結部28中,從而將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然而,也可以將連結支承部17c形成在保持體13上且將連結部28形成在絕緣體15上,將保持體13的連結支承部17c插入到絕緣體15的連結部28中,從而將分割12的軸向的第I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也可以通過例如沿轉動軸線L3方向延伸的銷等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來代替連結部28以及連結支承部17c。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12個分割芯12、保持體13、以及絕緣體15形成定子芯11。然而,也可以由12個分割芯12和保持體13形成定子芯11。在這種情況下,12個分割芯12直接地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 保持體13只要形成為環狀即可,并不僅限于圓環狀。 各個分割芯12也可以為該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即,齒12b的前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上。多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I端部也可以分別可轉動地連結在保持體13的內周緣部的圓周方向的多處。 分割芯12的形狀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形狀。多個分割芯12只要是通過各個分割芯12的軸向的第2端部(即,沒有被連結在保持體13上的軸向端部)以沿保持體13的徑向移動的形式相對于保持體13轉動而以多個磁軛部12a整體形成為環狀且所有的齒12b的前端朝向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呈環狀排列的形狀即可。例如,分割芯也可以為從上述實施方式的分割芯12省去卡合凸部12c以及卡合凹部12d的形狀。分割芯也可以形成為,在多個分割芯排列成環狀時多個磁軛部整體形成為多邊筒狀。構成定子芯11的分割芯12的個數并不僅限于12個,只要是多個即可。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分割芯12的個數,線圈的個數也被更改。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的定子2具備蓋41,然而也可以不具備蓋41。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的無刷電動機I為內轉子型的電動機,然而也可以為外轉子型的電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使可轉動地連結在環狀的保持體上的多個分割芯以所有的齒12b的前端朝向徑向外側的形式相對于保持體轉動而排列成環狀來形成定子芯11。也可以將定子2用于無刷電動機以外的電動機(步進電動機等)。·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機芯,為環狀且具備多個分割芯,各個分割芯具有沿所述電動機芯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磁軛部和從所述磁軛部沿所述磁軛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齒,所述多個分割芯以這些分割芯的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這些分割芯的齒的前端朝向所述電動機芯的徑向內側或徑向外側的形式沿著所述圓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環狀, 各個所述多個分割芯在所述電動機芯的軸向上具備第I端部和第2端部, 所述電動機芯進一步具備環狀的保持體,所述保持體在其圓周方向的多處具有連結部,各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相應的連結部上, 各個所述分割芯能夠以該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以相應的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機芯,其中, 各個所述連結部構成為,通過沿所述保持體的軸向的所述保持體與所述分割芯之間的相對移動所述分割芯的第I端部能夠相對于連結部進行裝卸。
3.根據權利要求I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機芯,其中, 所述各個分割芯通過將多個板狀的芯板沿該芯板的厚度方向層疊而形成, 在所述各個分割芯上安裝有絕緣體,該絕緣體使所述分割芯與卷繞在該分割芯的齒上的線圈電氣絕緣, 各個分割芯的所述第I端部經由所述絕緣體連結在所述保持體上。
4.一種定子,具備 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機芯; 多個匯流條,被所述保持體保持,且配置為沿著所述保持體的圓周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保持體的徑向上形成為層狀;以及 多個線圈,分別被卷繞在所述多個分割芯的齒上, 所述保持體具有導向部,該導向部以從軸向上看各個線圈的各個端部與所述匯流條交叉的形式引導所述線圈的端部, 所述各個線圈的各個端部在該端部和所述匯流條交叉的連接交叉部上與所述匯流條電氣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個匯流條被配置在所述保持體的軸向的第I端, 所述多個線圈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保持體的軸向的第2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保持體的第I端與所述線圈對置。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保持體被配置在排列成環狀的所述多個分割芯的徑向寬度范圍內。
8.—種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備 卷繞工序,分別將所述線圈卷繞在多個分割芯的所述齒上; 連結工序,在所述卷繞工序之后,將所述多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在所述保持體的所述連結部上;以及 環狀化工序,在所述連結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以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由此將多個分割芯以其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其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排列成環狀。
9.一種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備 連結工序,將所述多個分割芯的第I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在所述保持體的所述連結部上; 卷繞工序,在所述連結工序之后,在將各個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軸向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的形式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將所述線圈卷繞在所述分割芯的所述齒上;以及 環狀化工序,在所述卷繞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使各個分割芯以所述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體轉動,由此將多個分割芯以其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其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排列成環狀。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卷繞工序中,以所述分割芯的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外側且至少該分割芯的圓周方向兩側的分割芯的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內側的形式,使所述分割芯相對于所述保持體進行了轉動的狀態下,將所述線圈卷繞在前端朝向徑向外側的齒上。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卷繞工序中,在使沿圓周方向隔著I個分割芯的各個成對的分割芯以其齒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體的徑向外側或者徑向內側的形式相對于所述保持體進行了轉動的狀態下,將所述線圈卷繞在位于該對分割芯之間的分割芯的齒上。
12.根據權利要求8 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備 配置工序,在所述卷繞工序以及所述連結工序之后,將多個所述線圈的端部通過形成在所述保持體上的多個導向部進行引導并以從軸向上看相對于所述匯流條交叉的形式配置;以及 連接工序,在所述連接交叉部上將所述線圈的端部電氣連接在所述匯流條上, 所述環狀化工序在所述連接工序之后進行。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連接工序中,在將所述多個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軸向沿所述保持體的徑向的形式進行了配置的狀態下,將所述線圈的端部電氣連接在所述匯流條上。
全文摘要
一種能容易使多個分割芯環狀化的電動機芯、具備電動機芯的定子、及定子的制造方法。環狀的電動機芯具備多個分割芯,各個分割芯具有沿電動機芯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磁軛部、和從磁軛部沿磁軛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齒。多個分割芯以這些分割芯的磁軛部整體形成為環狀且這些分割芯的齒的前端朝向電動機芯的徑向內側或者徑向外側的形式沿著圓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環狀。多個分割芯各自在電動機芯的軸向上具備第1端部及第2端部。電動機芯進一步具備環狀的保持體,保持體在其圓周方向的多處具有連結部,各個分割芯的第1端部可轉動地連結在相應的連結部上。各個分割芯能夠以其第2端部沿保持體的徑向移動的形式以相應的連結部為轉動中心相對于保持體轉動。
文檔編號H02K15/02GK102801225SQ20121017475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6日
發明者石野行秀, 佐佐木章友, 內海曉弘, 山田敏昭 申請人:阿斯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