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動力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動力機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如電動機、發動機或發電機等動力機,均消耗電、油、汽,金屬等能源,隨著能源稀缺問題的日益突出,如何節約能源已成為全世界重要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的動力機中,通常定子與轉子的磁力面越靠近,作功越大,所以,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必須是高精度的,另外,耗電量也大。
在專利文獻中,利用磁能動力的結構相當繁多,但幾乎是能運轉而不作功,或者只是理論,根本無法實現運轉。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弊端,提供一種耗電量小卻產生大功率的動力機,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節約資源和能源,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無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適合大批量生產。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包括殼體、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所述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并與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分別相對應,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永磁體,所述定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依次環繞所述殼體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和第三永磁體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的磁極面為推力面,用于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所述第三永磁體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并且與所述推力面推動后轉動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轉動,還包括至少一個輔力裝置,用于彌補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
優選的,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優選的,所述動力機中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和四組轉子磁力裝置,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兩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兩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25度至3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在β中心位置的50度至70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優選的,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三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三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15度至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35度至4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優選的,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優選的,所述轉軸上設置四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 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優選的,所述轉子磁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導磁體,所述導磁體設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側面。
優選的,所述第一永磁體和導磁體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輔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電磁極和至少一個導磁橋,所述輔力裝置位于所述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述導磁橋與所述其中一組單元動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體相連接,所述電磁極位于另一組單元動力源與導磁橋之間,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電磁極鄰近或者與所述電磁極相接,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一個換向裝置,所述換向裝置與所述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
優選的,所述轉軸上設置三個換向裝置,所述三個換向裝置分別與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
優選的,所述導磁橋與所述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電磁極包括極靴和電磁線圈,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極靴前端部附近或者與所述所述極靴前端部相接。
優選的,所述轉軸至少有部分設置慣性件,以提高旋轉時的速度和力量。
優選的,位于所述電磁極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體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另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近,形成漸開口形。
優選的,所述導磁體32為鐮刀狀或尖刀狀。
優選的,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永磁體和至少兩個導磁體。
優選的,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永磁體和至少三個導磁體。
優選的,所述換向裝置為電刷式換向裝置或霍爾換向裝置或光隔換向裝置。
優選的,所述輔力裝置包括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設置第一皮帶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皮帶盤,所述第一皮帶盤和第二皮帶盤通過皮帶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轉軸其中一端設置第一齒輪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齒輪盤,所述第一齒輪盤與第二齒輪盤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輔力裝置包括內燃機,所述內燃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位于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設置調節裝置。
優選的,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一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凹凸槽和與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優選的,所述位于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轉軸和第三轉軸,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設置第二調節>J-U ρ α裝直。
優選的,所述第二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三轉軸位于所述第三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和與所述多個凹凸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套。
優選的,所述位于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第一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一殼體可轉動。
優選的,所述位于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殼體和第三殼體,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可轉動。
優選的,所述位于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三殼體和第四殼體,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四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四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可轉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種耗電量小卻產生大功率的動力機,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節約資源和能源,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無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適合大批量生產。
:
圖1為本發明一種動力機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2為圖1中A-A的截面示意圖3為圖1中B-B的截面示意圖4為圖1中C-C的截面示意圖5為圖1中A-A的截面示意圖6為圖1中B-B的截面示意圖7為圖1中C-C的截面示意圖8為圖1中A-A的截面示意圖,單獨重點顯示定子磁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9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10為圖9中D-D的截面示意圖11為圖9中E-E的截面示意圖12為圖9中F-F的截面示意圖13為圖9中D-D的截面示意圖14為圖9中E-E的截面示意圖15為圖9中F-F的截面示意圖16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17為圖16中G-G的截面示意圖18為圖16中H-H的截面示意圖19為圖16中1-1的截面示意圖20為圖16中J- J的截面示意圖21為圖16中G-G的截面示意圖22為圖16中H-H的截面示意圖23為圖16中1-1的截面示意圖24為圖16中J-J的截面示意圖25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26為圖25中K-K的截面示意圖27為圖25中L-L的截面示意圖28為圖25中M-M的截面示意圖29為圖25中K-K的截面示意圖30為圖25中L-L的截面示意圖31為圖25中M-M的截面示意圖32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33為圖32中N-N的截面示意圖34為圖32中0-0的截面示意圖35為圖32中P-P的截面示意圖36為圖32中N-N的截面示意圖37為圖32中0-0的截面示意圖38為圖32中P-P的截面示意圖39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40為圖39中Q-Q的截面示意圖41為圖39中R-R的截面示意圖42為圖39中S-S的截面示意圖43為圖39中T-T的截面示意圖44為圖39中Q-Q的截面示意圖45為圖39中R-R的截面示意圖46為圖39中S-S的截面示意圖47為圖39中T-T的截面示意圖48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49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50為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51為一種定位套實施例的示意圖中:
I殼體11第一殼體 12第二殼體 13第三殼體14第四殼體 15、15’上蓋 16、16’下蓋 17、17’固定件 2轉軸 21---第一轉軸22---第二轉軸 23---第二轉軸 3、3'、3"---轉子磁力裝置4、4'、4"定子磁力裝置31、31’、31"第一永磁體32、32’、32"導磁體41、41’、41"第二永磁體42、42’、42”第三永磁體 5輔力裝置 51、51’、51”電磁極 52、52’、52”導磁橋 511、511’、511”極靴 512、512’、512”電磁線圈 53電動機 6、6’、6”換向裝置 7定位套
一種動力機,包括殼體、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所述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并與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分別相對應,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永磁體,所述定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依次環繞所述殼體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和第三永磁體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的磁極面為推力面,用于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所述第三永磁體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并且與所述推力面推動后轉動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轉動,還包括至少一個輔力裝置,用于彌補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提高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
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提高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所述動力機中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和四組轉子磁力裝置,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提高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兩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兩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25度至3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在β中心位置的50度至70度之間,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 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三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三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15度至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35度至45度之間,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說明:并且相對稱地設置在所述殼體中),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所述轉軸上設置四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所述轉子磁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導磁體,所述導磁體設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側面。
所述第一永磁體和導磁體相連接。
所述輔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電磁極和至少一個導磁橋,所述輔力裝置位于所述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述導磁橋與所述其中一組單元動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體相連接, 所述電磁極位于另一組單元動力源與導磁橋之間,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電磁極鄰近或者與所述電磁極相接,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一個換向裝置,所述換向裝置與所述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
所述轉軸上設置三個換向裝置,所述三個換向裝置分別與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用于斷開或導通所述電磁極的電流。
所述導磁橋與所述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相連接。
所述電磁極包括極靴和電磁線圈,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極靴前端部附近或者與所述所述極靴前端部相接。
所述轉軸至少有部分設置慣性件,以提高旋轉時的速度和力量。
位于所述電磁極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體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另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近,形成漸開口形。
所述調節裝置8包括所述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一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凹凸槽和與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所述位于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轉軸和第三轉軸,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設置第二調節裝置,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所述位于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殼體和第三殼體,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可轉動,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參見全部附圖,本發明的動力機包括殼體1、轉軸2、所述轉軸2上設置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3和所述殼體I上設置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4,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3為上下排列設置,所述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4為上下排列設置,并與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3分別相對應,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永磁體31,所述定子磁力裝置4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41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42,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41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42依次環繞所述殼體I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41和第三永磁體42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41的磁極面為推力面,用于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轉動,所述第三永磁體42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轉動,并且與所述推力面推動后轉動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體41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42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3轉動,還包括至少一個輔力裝置5,用于彌補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該結構耗電量小卻產生大功率的動力機,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節約資源和能源,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無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適合大批量生產。
參見圖1至圖7和圖25至圖31,本實施例的動力機包括殼體1、轉軸2、所述轉軸2上設置三組轉子磁力裝置3、3'、3"和所述殼體I上設置三組定子磁力裝置4、4'、4",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所述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并與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分別相對應,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包括兩個第一永磁體31、31',所述定子磁力裝置4包括兩個第二永磁體41和兩個第三永磁體42,所述兩個第二永磁體41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42依次環繞所述殼體I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41和第三永磁體42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41的磁極面為推力面,用于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轉動,所述第三永磁體42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3轉動,所述第二永磁體41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42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3、3'轉動,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出現轉力的空擋,或者阻止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本實施例還包括一個輔力裝置5,所述輔力裝置5可以為電動機,電動機與轉軸2相聯接,電動機可以為小型電動機,當給電動機接通電源,就可以彌補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該結構耗電量小卻產生大功率的動力機,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節約資源和能源,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無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適合大批量生產。
進一步,參見圖5和圖29,,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
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參見圖16,所述動力機中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和四組轉子磁力裝置,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用于提高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參見圖5、圖6和圖7,和圖29、圖30和31,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兩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兩個第一永磁體(說明:并且相對稱地設置在所述殼體中),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25度至3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2、β3、β4、β 5和β 6在中心位置的50度至70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3、β 4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β 2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5和 β 6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3、β 4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I和β 2、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3、β 4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5和β 6相對依次排列成由β 1、β 3、β 5、β 2、β 4和β 6組成的圓周,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參見圖9至圖15,和圖32至圖38,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三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三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在15度至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 2、β 3、β 4、β 5、β 6、β 7、β 8和β 9在中心位置的35度至4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4、β 5、β 6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 2、β 3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7、β 8和β 9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4、β 5、β 6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 2和β 3、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4、β5和β 6、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7、β 8和β 9相對依次排列由β 、β4、β7、β2、β5、β8、β3、β 6和β 9組成的圓周,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參見圖16至24,所述轉軸2上設置四組轉子磁力裝置3和所述殼體I上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4,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 2、β 3、β 4、β 5、β 6、β 7、β 8、β 9、β 10、β 11、β 12、β 13、β 14、β 15 和 β 16 在中心位置的17.5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β 2、β 3和β 4、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5、β6、β7和β 8、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9、β10、β 和β 12、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 13、β 14、β 15和β 16相對依次排列由β 、β5、β9、β13、β2、β6、β 10、β 14、β3、β7、β 11、β 15、β 4、β 8、β 12和β 16組成的圓周,使所述轉軸旋轉時形成圓周均衡的旋轉力。
參見圖25至圖31,所述轉子磁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導磁體32,所述導磁體設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側面。
進一步,所述第一永磁體和導磁體相連接。
參見圖15至圖51, 所述輔力裝置5包括至少一個電磁極51和至少一個導磁橋52,所述輔力裝置位于所述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述導磁橋52與所述其中一組單元動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體42相連接,所述電磁極51位于另一組單元動力源與導磁橋52之間,所述導磁橋52延伸至所述電磁極51鄰近或者與所述電磁極相接,
參見圖25,所述轉軸2上設置三個換向裝置6,所述三個換向裝置分別與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3相配合,用于斷開或導通所述電磁極51的電流。
參見圖26至28,所述導磁橋52與所述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相連接。
所述電磁極51包括極靴511和電磁線圈512,所述導磁橋52延伸至所述極靴511前端部附近或者與所述所述極靴511前端部相接。
也可以在所述轉軸至少有部分設置慣性件,以提高旋轉時的速度和力量。
參見圖26至28,位于所述電磁極51 —側的所述導磁橋52的一端與所述導磁體32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體42—側的所述導磁橋52的另一端與所述導磁體32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近,形成漸開口形。
參見圖26至28,所述導磁體32為鐮刀狀或尖刀狀。
參見圖26至28,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永磁體和至少兩個導磁體。
參見圖33至35,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永磁體和至少三個導磁體。
所述換向裝置為電刷式換向裝置或霍爾換向裝置或光隔換向裝置。
參見圖1或圖9,所述輔力裝置包括電動機51,所述電動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也可以是,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設置第一皮帶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皮帶盤,所述第一皮帶盤和第二皮帶盤通過皮帶相連接。
也可以是,所述轉軸其中一端設置第一齒輪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齒輪盤,所述第一齒輪盤與第二齒輪盤相連接。
也可以是,所述輔力裝置包括內燃機,所述內燃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參見圖49,所述位于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設置調節裝置。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參見圖50和圖51,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一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凹凸槽和與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7。
參見圖49,所述位于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轉軸和第三轉軸,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設置第二調節裝置,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參見圖49,所述第二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三轉軸位于所述第三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和與所述多個凹凸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套。
參見圖25和圖32,所述位于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第一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一殼體可轉動。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所述位于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殼體和第三殼體,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可轉動。用于調節所述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的單元動力源的配合位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案例,并非對本發明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所述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為上下排列設置,并與所述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分別相對應,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永磁體,所述定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依次環繞所述殼體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和第三永磁體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的磁極面為推力面,用于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所述第三永磁體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轉動,并且與所述推力面推動后轉動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轉動,還包括至少一個輔力裝置,用于彌補所述單元動力源與所述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動所述轉子磁力裝置旋轉的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機,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中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和四組轉子磁力裝置,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對應在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形成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中的單元動力源至少有部分對應在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中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兩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兩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25度至3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在β中心位置的50度至70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 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三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三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15度至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35度至4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α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上設置四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四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包括四組單元動力源,所述每組轉子磁力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永磁體,所述每組定子磁力裝置的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中心線夾角ct在6.25度至16.25度之間為最佳推力區,形成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β在中心位置的17.5度至27.5度之間, 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三組定 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與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錯位相接, 所述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所述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和所述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單元動力源的最佳推力區相對依次排列。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磁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導磁體,所述導磁體設置在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側面。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體和導磁體相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電磁極和至少一個導磁橋,所述輔力裝置位于所述單元動力源與另一組單元動力源之間,所述導磁橋與所述其中一組單元動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體相連接,所述電磁極位于另一組單元動力源與導磁橋之間,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電磁極鄰近或者與所述電磁極相接,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一個換向裝置,所述換向裝置與所述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上設置三個換向裝置,所述三個換向裝置分別與所述三組轉子磁力裝置相配合連接。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磁橋與所述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相連接。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極包括極靴和電磁線圈,所述導磁橋延伸至所述極靴前端部附近或者與所述所述極靴前端部相接。
14.根據權利要求1至13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至少有部分設置慣性件,以提高旋轉時的速度和力量。
15.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電磁極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體一側的所述導磁橋的另一端與所述導磁體轉動時形成圓周的邊的距離近,形成漸開口形。
16.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磁體32為鐮刀狀或尖刀狀。
17.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永磁體和至少兩個導磁體。
18.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永磁體和至少三個導磁體。
19.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換向裝置為電刷式換向裝置或霍爾換向裝置或光隔換向裝置。
20.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力裝置包括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設置第一皮帶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皮帶盤,所述第一皮帶盤和第二皮帶盤通過皮帶相連接。
22.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其中一端設置第一齒輪盤,所述電動機上設置第二齒輪盤,所述第一齒輪盤與第二齒輪盤相連接。
23.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力裝置包括內燃機,所述內燃機與所述轉軸的其中一端相連接。
24.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設置調節裝置。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力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一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凹凸槽和與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26.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二組轉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轉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轉軸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轉軸和第三轉軸,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設置第二調節裝置。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調節裝置包括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三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所述第三轉軸位于所述第三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對接處設置多個凹凸槽和與所述多個凹凸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套。
2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第一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一殼體可轉動。
2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二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二殼體和第三殼體,所述第二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可轉動。
3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三組定子磁力裝置與第四組定子磁力裝置之間的所述殼體制成分體結構,形成第三殼體和第 四殼體,所述第三殼體或所述第四殼體相對所述所述第四殼體或所述第三殼體可轉動。
全文摘要
一種動力機,包括殼體、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至少三組轉子磁力裝置和所述殼體上設置至少三組定子磁力裝置,所述轉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永磁體,所述定子磁力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永磁體和至少兩個第三永磁體依次環繞所述殼體內壁周圍分布,所述第二永磁體和第三永磁體的各自磁極面為不同的極性,所述第二永磁體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體的吸引面組成單元動力源使轉子磁力裝置轉動,還包括至少一個輔力裝置,提供一種耗電量小卻產生大功率的動力機,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節約資源和能源,定子與轉子的配合間隙無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適合大批量生產。
文檔編號H02N11/00GK103219922SQ20121002800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明者王志林 申請人:江蘇金鼎汽車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