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車,特別是一種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
技術背景[0002]已知知汽車引擎(汽/柴油引擎)產生的動力是經由變速箱的減速作用傳送至汽車底盤的傳動機構、車輪,進而使汽車運行。由于汽車有暫停、換檔等多種操作型態,因此,引擎與變速箱間更聯結有離合器(或扭力轉換器),借此可中斷或持續使引擎動力傳遞至變速箱。目前汽車變速箱的種類(如手排、自排、自手排與手自排變速箱等)、型式很多,各車廠所采用的變速箱型式、設計又多僅可配合自家的引擎,若欲更換不同型式的變速箱須大費周章地同時變更相關結構及部件,改裝費用不低。[0003]其次,因應節能減碳的環保需求等因素,近年來世界各大車廠無不進行電動車的相關研發與銷售,電動車也逐漸受到各國人們的接受與青睞,顯然為未來的主流車款類型。 一般而言,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基本上包含提供電動車前進動力的馬達及供應馬達電力以運轉的若干電池。[0004]若欲將傳統汽車改裝為電動車,除了取出引擎,以馬達、電池取代之外,最主要的困難點在于連結馬達與變速箱,這是由于一般馬達的動力輸出軸并無法直接與現有汽車的變速箱作連接,因此,必須再變更變速箱的機構,顯然改裝費用也不低。[0005]為解決前述問題,有人設計出馬達與變速箱連結的介面模組,是將一中央設有軸套的連結器設置于變速箱內而連接馬達與扭力轉換器,可降低汽車改裝為電動車的成本。[0006]前述介面模組雖然可達成降低汽車改裝為電動車成本的效果,不過,其連結器呈盤形,體積較大,目前汽車的變速箱內部也不見得有此空間容納連結器,并且,連結器是以中央的軸套連結馬達的動力輸出軸、盤面邊緣鎖接扭力轉換器,連結器的軸套與盤面邊緣間有一距離,馬達的動力經由軸套通過盤面驅動扭力轉換器的過程會產生對盤面邊緣鎖接處的力矩,動力傳輸方式不夠直接,所述,此等設計顯然仍有改進之處。發明內容[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可以降低將傳統引擎驅動的汽車改裝為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的成本。[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0009]一種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它包括[0010]一連接件,包含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凹設有一套孔,該第二端設有一第一鎖接孔與所述套孔連通,所述套孔為套置于所述馬達的動力輸出軸上,所述套孔內緣設有一第一連接部并與所述動力輸出軸表面所設的第二連接部接合,所述第一鎖接孔對應動力輸出軸末端,所述第二端并設有數個第二鎖接孔;[0011]一框體,呈環狀,介于所述馬達與變速箱之間而位于所述連接件外側,其周緣穿設有數個第三鎖接孔;及[0012]數個鎖件,分別鎖置于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鎖接孔內。[0013]所述連接件包含圓柱狀的本體,所述第一端與一第二端為該本體的軸向兩端。[0014]所述第一、第二連接部為分別沿本體、動力輸出軸的軸向延伸的多數凹溝。[0015]所述第二鎖接孔位于第一鎖接孔周圍。[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馬達的動力輸出軸與變速箱的飛輪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當該馬達運作時,動力可通過該連接件傳遞至離合器,進而使該變速箱進行運轉,并且連接件與動力輸出軸通過第一、第二連接部的相互卡合不會相對錯動。此外,框體可遮蔽馬達與變速箱間的空間,使該連接件不會外露,可避免外物干擾該連接件的運轉。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該連接件連接動力輸出軸與離合器的方式,即可將馬達的動力傳輸至變速箱,因此,若欲將傳統引擎驅動的汽車改裝為電池驅動的電動車,即可運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聯結馬達與變速箱,如此一來,不需改變汽車原有變速箱的結構,可大幅降低汽車改裝為電動車的成本。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連接件一端朝上的立體圖。[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連接件另一端朝上的立體圖。[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框體的立體圖。[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馬達、連接件與離合器的飛輪的組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請參閱各圖,本實用新型電動車馬達1與變速箱2的連結機構,包含有一連接件 12、一框體14與數個鎖件16。[0023]該連接件12,具有一圓柱狀的本體22,該本體22的軸向兩端為一第一端M與一第二端沈,該第一端M凹設有軸向延伸的一套孔觀,該第二端沈穿設有一第一鎖接孔30 連通套孔觀,該套孔觀內緣設有一第一連接部32,為沿該本體22軸向延伸的多數凹溝,可與該馬達1的動力輸出軸3表面所設的一第二連接部4卡合而不會相對錯動,該第二連接部4為沿動力輸出軸3軸向延伸的多數凹溝,該連接件12與動力輸出軸3可通過第一、第二連接部32、4相互卡合而不會相對錯動,該第一鎖接孔30為對應動力輸出軸3末端所設的一螺孔5。又,該第二端沈并設有數個第二鎖接孔34,位于該第一鎖接孔30周圍,用以可分別供鎖接該變速箱2的離合器(為已知變速箱的膜片彈簧離合器,包含飛輪、彈簧、壓片及摩擦輪等構件,此處不予贅述其相關詳細結構,變速箱2的端蓋取下,連接件12的第二端沈鎖接離合器的飛輪6)。[0024]該框體14,呈環狀,其周緣穿設有數個第三鎖接孔36,設置于該馬達1與變速箱2 之間而位于連接件12外側。[0025]各該鎖件16,為螺帽與螺栓,分別鎖置于各第一、第二與第三鎖接孔30、34、36內, 用以可通過該連接件12連接動力輸出軸3與飛輪6,并連接該馬達1、框體14與變速箱2。[0026]本實用新型電動車馬達1與變速箱2的連結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色、功效如下[0027]該馬達1的動力輸出軸3與變速箱2的飛輪6通過連接件12連接在一起,因此,4當該馬達1運作時,動力可通過該連接件12傳遞至離合器(連接件12與動力輸出軸3通過第一、第二連接部32、4的相互卡合不會相對錯動),進而使該變速箱2進行運轉。[0028]此外,該框體14可遮蔽馬達1與變速箱2間的空間,使該連接件12不會外露,可避免外物干擾該連接件12的運轉。[0029]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該連接件12連接動力輸出軸3與離合器的方式,即可將該馬達1的動力傳輸至變速箱2,因此,若欲將傳統引擎驅動的汽車改裝為電池驅動的電動車,即可運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聯結馬達與變速箱,如此一來,不需改變汽車原有變速箱的結構,可大幅降低汽車改裝為電動車的成本。[003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其可連接馬達的動力輸出軸與變速箱的離合器,確實地將馬達的動力傳輸至變速箱,而毋須改變汽車原有變速箱的結構,使汽車可以較低成本改裝為電動車。因此本實用新型確實符合新型專利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連接件,包含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凹設有一套孔,該第二端設有一第一鎖接孔與所述套孔連通,所述套孔為套置于所述馬達的動力輸出軸上,所述套孔內緣設有一第一連接部并與所述動力輸出軸表面所設的第二連接部接合,所述第一鎖接孔對應動力輸出軸末端,所述第二端并設有數個第二鎖接孔;一框體,呈環狀,介于所述馬達與變速箱之間而位于所述連接件外側,其周緣穿設有數個第三鎖接孔;及數個鎖件,分別鎖置于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鎖接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含圓柱狀的本體,所述第一端與一第二端為該本體的軸向兩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連接部為分別沿本體、動力輸出軸的軸向延伸的多數凹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鎖接孔位于第一鎖接孔周圍。
專利摘要一種電動車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它包括一連接件,一框體及數個鎖件。所述連接件包含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凹設有一套孔,該第二端設有一第一鎖接孔與所述套孔連通,所述套孔為套置于所述馬達的動力輸出軸上,所述套孔內緣設有一第一連接部并與所述動力輸出軸表面所設的第二連接部接合,所述第一鎖接孔對應動力輸出軸末端,所述第二端并設有數個第二鎖接孔;所述框體呈環狀,介于所述馬達與變速箱之間而位于所述連接件外側,其周緣穿設有數個第三鎖接孔;所述鎖件分別鎖置于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鎖接孔內。通過本實用新型馬達與變速箱的連結機構,可以降低將傳統引擎驅動的汽車改裝為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的成本。
文檔編號H02K7/10GK202260824SQ20112031673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9日
發明者丘為臣, 楊正益, 王兆偉 申請人:皆盈綠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