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氣接線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附裝到車輛的發動機艙的內側的電氣接線盒。
背景技術:
多種電子器件安裝在作為運動物體的車輛上。為了向這些多種類型的電子器件供給電力,在車輛中的電池和電子器件之間的適當的位置上布置電氣接線盒,所述電氣接線盒由諸如連接器、繼電器和熔絲等的密集的電氣部件構成。順便提及,電氣接線盒也稱為接線塊、熔絲盒、或繼電器箱。在本說明書中,接線塊、熔絲盒、和繼電器箱總稱為電氣接線盒。作為傳統的電氣接線盒,提出了一種圖10中所示的接線盒(例如,專利文獻1至 3)。如圖10中所示,電氣接線盒101包括盒主體102,所述盒主體102形成為盒狀,并且在盒主體中接收有多種電氣部件(未示出);和線束107,所述線束107的一個端部連接到這些電氣部件,并且另一個端部穿過后面將說明的管狀導引部分106的內側并且被從盒主體102導引出來。盒主體102包括主體部分103 ;下蓋105,所述下蓋105可拆卸地附裝到主體部分103 ;和導引部分106,所述導引部分106設置在盒主體102的外壁上并且線束107穿過導引部分106的內側并且被從盒主體102導引出來。導引部分106從盒主體102的外壁突出,并且形成為管狀形狀,并且線束107穿過所述管狀形狀的內側。導引部分106包括第一構件162,所述第一構件162形成為半圓柱體形狀并且從主體部分103突出;第二構件166,所述第二構件166形成為半圓柱體形狀并且從下蓋105突出;鎖定部分152,所述鎖定部分152設置在第一構件162上并且與第二構件166的鎖接收部分133鎖定在一起;和所述鎖接收部分133。導引部分106可分開地由第一構件162和第二構件166構成。線束107通過捆束多條電線而制成,所述多條電線將接收在盒主體102中的多種電氣部件與安裝在車輛上的多種電子器件連接在一起。在電氣接線盒101中,線束107被夾持在導引部分106的第一構件162和第二構件166之間,并且鎖定部分152與鎖接收部分133鎖定在一起。因而,導引部分106組裝起來,并且下蓋105附裝到主體部分103。鎖定部分152和鎖接收部分133設置在傳統的電氣接線盒101的導引部分106上, 并且導引部分106的內徑被固定。因此,外徑大于導引部分106的內徑的線束107不能穿過導引部分106。另外,線束107的外徑,S卩,捆束的電線的數量,與安裝在車輛上的根據車輛的級別或規格而變化的電子器件相對應地變化。因此,導引部分106的內徑根據車輛的級別或規格而制做成適應于線束107的多種外徑之中的線束107的最大外徑。然而,在上述的傳統的電氣接線盒101中,存在以下問題。當具有最大外徑的線束 107穿過導引部分106時,在導引部分106和線束107之間沒有空隙。當細長的線束107穿過時,在導引部分106和線束107之間有空隙,并且令人擔心的是水會經由空隙進入盒主體 102的內側。因此,例如,提出了一種這樣的電氣接線盒(專利文獻4),S卩,通過在設置在盒主體102的側壁上的導引孔的內邊緣上設置波紋管狀的可延伸部件,該電氣接線盒能夠填充導引孔和線束107之間的空隙,而不管線束107的粗度。然而,因為電氣接線盒需要波紋管狀的可延伸部件,所以產生了與成本相關的問題。專利文獻1JP,A,H04-9342專利文獻2JP,A,2007_140專利文獻3JP,A,2007-282320專利文獻4JP,A,2006_345616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以較低成本提供一種電氣接線盒,所述電氣接線盒即使在使用具有不同粗度的線束時也能夠防止水經由線束的導引部分進入電氣接線盒的內側。
發明內容
為了實現該目的,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氣接線盒,其包括盒主體;管狀導引部分,所述管狀導引部分從盒主體突出,并且將線束從盒主體導引出來,所述導引部分被分成一對槽狀部分,每個槽狀部分都由底壁部分和一對豎直壁部分構成,所述一對豎直壁部分從底壁部分的兩側沿著周向豎直地延伸,并且一對槽狀部分的相應的豎直壁部分沿著徑向方向彼此交疊;和可彈性變形的柔性部分,所述柔性部分設置在一對槽狀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和盒主體之間,所述柔性部分構造成允許一個槽狀部分運動遠離或者靠近另一個槽狀部分。優選地,一對槽狀部分形成為使得一對槽狀部分的相應的豎直壁部分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保持彼此交疊,在所述一個位置處當具有最小外徑的線束穿過導引部分時一對槽狀部分運動成彼此相距最近,在所述另一個位置處當具有最大外徑的線束穿過導引部分時一對槽狀部分運動成彼此相距最遠。優選地,在一個槽狀部分的每個豎直壁部分上設置有槽,并且另一個槽狀部分的每個豎直壁部分插入到槽中。優選地,在柔性部分從柔性部分的中性位置彎曲從而將一對槽狀部分定位成彼此遠離的同時,線束穿過導引部分。優選地,在柔性部分沒有彈性變形的中性狀態下,導引部分的內徑配合線束的最小外徑,并且當線束的外徑增大時,柔性部分彎曲成使得一對槽狀部分遠離彼此運動。當參照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時,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明顯。
圖1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氣接線盒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了圖1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示出了作為圖1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部件的下蓋的俯視圖;圖4A是示出了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穿過導引部分時的圖1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側視圖;圖4B是沿著圖4A的線1_1得到的剖視圖;圖5A是示出了當具有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穿過導引部分時的圖1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側視圖;圖5B是沿著圖5A的線II-II得到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氣接線盒的透視圖;圖7是示出了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穿過時的圖6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局部透視圖;圖8是示出了當具有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穿過時的圖6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局部透視圖;圖9是示出了當具有在最小直徑Rmin和最大直徑Rmax之間的直徑的線束穿過時的圖6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的局部透視圖;并且圖10是示出了傳統的電氣接線盒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1至5解釋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電氣接線盒1。順便提及,在圖 4A和5A中,省略了線束。諸如圖1中所示的電氣接線盒1附裝到車輛的發動機艙,用于將電力供給到安裝在車輛上的多種電子部件。順便提及,在本說明書中,接線塊、熔絲盒、和繼電器箱總稱為電氣接線盒1。如圖2中所示,電氣接線盒1包括多個電氣部件2 ;用于保持電氣部件2的盒式塊(cassette block) 3 ;殼體4,所述殼體4作為電氣接線盒1的盒主體,用于接收盒式塊3 ; 和管狀導引部分5,所述管狀導引部分5從殼體4突出,以用于將線束6 (圖4和幻從殼體 4導引出來。盒式塊3由絕緣的合成樹脂制成,并且通過眾所周知的注射模制形成。諸如未示出的熔絲、熔線、繼電器、匯流條的電氣部件2安裝在盒式塊3上。如圖1和2中所示,殼體4包括殼體主體41,用于接收盒式塊3 ;上蓋42,所述上蓋42可拆卸地設置在殼體主體41上部;和下蓋43,所述下蓋43可拆卸地設置在殼體主體 41下部。另外,這些殼體主體41、上蓋42和下蓋43由絕緣的合成樹脂制成,并且通過眾所周知的注射模制形成。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殼體4的豎直方向在圖1和2中指示箭頭Yl 的方向。如圖1和2中所示,殼體主體41由沿著豎直方向Yl延伸且彼此連續的多個周邊壁41A形成為沿著豎直方向Yl在兩側上具有開口的管狀形狀。盒式塊3被接收在殼體主體41中。
上蓋42由頂壁42A并且由周邊壁42B形成為沿著豎直方向Yl具有向下的開口的盒狀形狀,其中所述頂壁42A覆蓋由沿著豎直方向Yl的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上邊緣構成的開口,所述周邊壁42B從頂壁42A的外邊緣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豎直地延伸。上蓋42附裝到殼體主體41的頂部,用于覆蓋由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 的上邊緣構成的開口。另外,上蓋42附裝到殼體主體41,使得周邊壁42B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端部交疊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上端部的外側。即,上蓋42的周邊壁 42B定位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外側。由此,因為上蓋42的周邊壁42B和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之間的空隙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敞開,所以防止從殼體4落下的水經由上蓋42的周邊壁42B和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之間的空隙進入殼體的內側。另外,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和上蓋42的周邊壁42B上設置有用于將殼體主體41和上蓋42彼此固定的多個鎖定部分7。該鎖定部分7由鎖接收部分71和鎖定臂 72構成,所述鎖接收部分71從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突出,所述鎖定臂72從上蓋42的周邊壁42B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突出,以用于與鎖接收部分71鎖定在一起。下蓋43由底壁43A并且由周邊壁4 形成為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敞開的盒狀形狀,其中,所述底壁43A覆蓋由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邊緣構成的開口,所述周邊壁4 從底壁43A的外邊緣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延伸。下蓋43附裝到殼體主體41的底部,用于覆蓋由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邊緣構成的開口。另外,如圖2中所示,下蓋43附裝到殼體主體41,使得周邊壁43B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上端部交疊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端部的內側。即,下蓋43的周邊壁4 定位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內側。由此,因為下蓋43的周邊壁 4 和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之間的空隙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敞開,所以防止從殼體4 落下的水經由下蓋43的周邊壁4 和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之間的空隙進入殼體的內側。另外,如圖1和2中所示,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和下蓋43的周邊壁4!3B上設置有用于將殼體主體41和下蓋43彼此固定的多個鎖定部分8。該鎖定部分8由鎖接收部分81和鎖定臂82構成,所述鎖接收部分81從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向外突出,所述鎖定臂82從下蓋43的周邊壁4 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突出,用于在鎖定臂82插入形成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和鎖接收部分81之間的鎖孔中時使鎖定臂82與鎖接收部分 81鎖定在一起。如圖2中所示,導引部分5形成為管狀形狀,并且導引部分5與設置在殼體主體41 的周邊壁41A上的導引孔9連通。線束6的一個端部穿過導引部分5并且被從殼體4導引出來,而線束6的另一個端部連接到電氣部件2。另外,導引部分5由一對槽狀部分51、52 構成。一對槽狀部分51、52中的每個都形成為槽形狀并且包括底壁5354和一對豎直壁 55、56,所述一對豎直壁55、56從底壁53、54的沿著周向Y2的兩個端部延伸。槽狀部分51 —體地設置在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上。詳細地,在殼體主體41 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邊緣上設置有用于將線束6導引出來的導引孔9,并且槽狀部分51的整個底壁53沿著豎直方向Yl在導引孔9上方一體地設置在周邊壁41A上。另外,槽狀部分51的豎直壁55從底壁53朝向殼體4的外側延伸。相比之下,槽狀部分52 —體地設置在下蓋43的周邊壁4 上。詳細地,槽狀部分 52的底壁M從下蓋43的周邊壁4 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延伸。即,槽狀部分52的底壁 M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端部經由后面將說明的鉸接部57(柔性部分)連接到下蓋43的周邊壁43B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上端部,并且豎直壁56從底壁M朝向殼體的內側延伸。當下蓋43附裝到殼體主體41時,導引孔9被槽狀部分52的底壁M覆蓋。另外, 一對槽狀部分51、52的底壁5354彼此面對,并且豎直壁55、56沿著徑向方向彼此交疊(詳細地,如圖4B和5B中所示,豎直壁55的外側壁與豎直壁56的內側壁交疊),由此導引部分 5成為管狀形狀。另外,如圖3中所示,在槽狀部分52的底壁M和下蓋43之間設置有可彈性變形的鉸接部57,所述可彈性變形的鉸接部57構造成允許槽狀部分52沿著方向Y3(槽狀部分52運動靠近或者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運動靠近或者遠離槽狀部分51。鉸接部57形成得比底壁M薄并且形成為可彈性變形,以便既可以使槽狀部分52 運動靠近槽狀部分51以減小導引部分5的直徑,又可以使槽狀部分52運動遠離槽狀部分 51以增大導引部分5的直徑。另外,如圖4Β中所示,槽狀部分52的豎直壁56設有鄰接部分56Α,當鉸接部57處于中性位置中(即,處于鉸接部57沒有彈性變形的狀態)時,所述鄰接部分56Α緊靠在槽狀部分51的豎直壁55的端壁上。因此,當槽狀部分52運動成比鉸接部57的中性位置更加靠近槽狀部分51時,因為鄰接部分56Α緊靠在槽狀部分51的豎直壁55上,所以防止導引部分5的內徑小于鉸接部處于中性位置時的導引部分5的內徑。接下來,將解釋導引部分5的尺寸。如在傳統的示例中所解釋的那樣,必要的是將具有與安裝在車輛上的根據級別或規格變化的電子器件相對應的不同粗度的線束6導引出來。現在,假定從電氣接線盒1導引出來的線束6的直徑的范圍設計成從最小直徑Rmin 到最大直徑Rmax。如圖4B中所示,鉸接部57處于中性位置時的導引部分5的內徑等于線束6的最小直徑Rmin。S卩,導引部分5的內徑形成為使得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穿過時,鉸接部 57處于中性位置,并且在導引部分5和線束6之間沒有產生空隙。此時,當然,豎直壁55、 56彼此交疊。當將具有大于最小直徑Rmin的直徑的線束6導引出來時,鉸接部57被彎曲并且槽狀部分52沿著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彎曲。即,導引部分5的內徑增大。當槽狀部分 52以這種方式沿著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彎曲時,在槽狀部分52中產生用于返回到中性位置的回復力,由此在槽狀部分51、52之間產生彼此靠近運動的力。因此,槽狀部分52和線束6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另外,如圖5B中所示,當將具有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6導引出來時,鉸接部57也被彎曲并且槽狀部分52沿著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彎曲。即,導引部分5的內徑增大。類似地,當槽狀部分52以這種方式沿著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彎曲時,在槽狀部分52中產生用于返回到中性位置的回復力,由此在槽狀部分51、52之間產生彼此靠近運動的力。因此,槽狀部分52和線束6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另外,當將具有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6導引出來時,一對槽狀部分51、52分開成彼此相距最遠。在這種條件下,如圖5B中所示,槽狀部分51、52設置成使得豎直壁55、56彼此交疊。接下來,將解釋電氣接線盒1的組裝過程。首先,將解釋使用具有最小直徑Rmin 的線束6時的情況。與線束6的端部連接的電氣部件2安裝在盒式塊3上,并且其上安裝有電氣部件2的盒式塊3被接收在殼體主體41中。或者,在其上安裝有電氣部件2的盒式塊3被接收在殼體主體41中之后,線束6的端部可以連接到電氣部件2。然后,線束6的另一個端部經由設置在殼體主體41上的導引孔9從殼體主體41導引出來。接下來,在線束 6的另一個端部被從殼體主體41導引出來的同時,下蓋43運動靠近殼體主體41以用于覆蓋殼體主體41的底壁。然后,槽狀部分51的豎直壁55與槽狀部分52的豎直壁56的內側交疊,并且下蓋 43的鎖定臂82與殼體主體41的鎖接收部分81鎖定在一起,由此將管狀導引部分5組裝起來。此時,經由導引孔9從殼體主體41導引出來的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的內側。如上所述,當鉸接部57處于中性位置中時,導引部分5的內徑等于線束6的最小直徑Rmin,如圖4B中所示。因此,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時,鉸接部57處于中性位置,并且沒有產生使槽狀部分51、52彼此靠近運動的力,槽狀部分52和線束6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接下來,將解釋使用具有大于最小直徑Rmin的直徑的線束6時的情況。順便提及, 將省略關于使用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時的情況的重復解釋。在線束6的另一個端部經由導引孔9從殼體主體41導引出來的同時,下蓋43運動靠近殼體主體41,以用于覆蓋殼體主體41的底壁。然后,如圖4B中所示,槽狀部分52的底壁53抵靠在線束6的外周邊壁上。當下蓋43進一步運動靠近殼體主體41時,槽狀部分52沿著遠離槽狀部分51的方向(即,增大導引部分5的直徑的方向)被線束6加壓,并且鉸接部57沿著槽狀部分51、52 彼此分離的方向彈性地變形。S卩,在鉸接部57彎曲成使得一對槽狀部分51、52定位成彼此相距比與鉸接部57 的中性位置更遠的同時,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由此,因為在鉸接部57上產生返回中性位置的回復力,所以產生使槽狀部分51、52彼此靠近運動的力。因此,槽狀部分52和線束6 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當下蓋43進一步運動靠近殼體主體41 時,下蓋43的鎖定臂82與殼體主體41的鎖接收部分81鎖定在一起,由此將導引部分5組裝起來。根據上述的電氣接線盒1,在槽狀部分52和下蓋43之間設置有可彈性變形的鉸接部57,所述可彈性變形的鉸接部57構造成允許槽狀部分52沿著方向TO運動靠近或者遠離槽狀部分51。另外,一對槽狀部分51、52的豎直壁55、56沿著徑向方向彼此交疊。因此,當粗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時,鉸接部57彈性地變形,使得槽狀部分52運動遠離槽狀部分51,以增大導引部分5的直徑。當細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時,鉸接部57 彈性地變形,使得槽狀部分52運動靠近槽狀部分51,以減小導引部分5的直徑。S卩,通過設置鉸接部57,導引部分5的內徑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構造成可調節的,并且通過匹配線束6 的直徑,消除了線束6和導引部分5之間的空隙。另外,當在一對槽狀部分51、52的豎直壁 55,56彼此交疊的狀態下調節導引部分5的內徑時,在導引部分5中沒有產生空隙。因此, 可以在較低的成本提供這樣的電氣接線盒1,即,所述電氣接線盒1即使在使用具有不同粗度的線束6時也能夠防止水經由線束6的導引部分5進入電氣接線盒1的內側。
另外,根據上述的電氣接線盒1,一對槽狀部分51、52設置成使得一對槽狀部分 51,52的豎直壁55、56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彼此交疊,在所述一個位置處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并且一對槽狀部分51、52運動成彼此相距最近(圖4B), 在所述另一個位置處具有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并且一對槽狀部分51、52 運動成彼此相距最遠(圖5B)。因此,當使用具有介于最小直徑Rmin和最大直徑Rmax的線束6時,防止水經由線束6的導引部分5進入電氣接線盒1的內側。根據上述的電氣接線盒1,當線束6的直徑大于最小直徑Rmin時,在鉸接部57彎曲成使得槽狀部分52運動成與槽狀部分51相距比與鉸接部57的中性位置更遠的同時,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5。因此,產生了使一對槽狀部分51、52彼此運動靠近以用于返回到中性位置的回復力。因此,槽狀部分51、52和線束6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并且確保防止水經由線束6的導引部分5進入電氣接線盒1的內側。根據上述的電氣接線盒1,鉸接部57處于鉸接部57沒有彈性地變形的中性位置時的導引部分5的內徑等于線束6的最小直徑Rmin。當線束6的外徑增大時,鉸接部57彎曲成使得槽狀部分51、52彼此運動遠離。因此,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穿過導引部分 5時,鉸接部57處于鉸接部57沒有彈性地變形的中性位置,并且導引部分5設計成使得此時在導引部分5和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之間沒有空隙。另外,當線束6的外徑增大時,鉸接部57彎曲成使得槽狀部分51、52彼此運動遠離。即,產生使一對槽狀部分51、52 彼此運動靠近以用于返回到中性位置的回復力。因此,槽狀部分51、52和線束6在沒有任何空隙的情況下彼此緊密地附裝在一起,并且確保防止水經由線束6的導引部分5進入電氣接線盒1的內側。第二實施例接下來,將參照圖6至9解釋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氣接線盒1。順便提及,在這些附圖中,與圖1至5中的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并且省略了對這些部件的詳細解釋。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導引部分5的形狀。 如圖6至9中所示,導引部分5形成為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管狀形狀,并且與設置在殼體主體41和下蓋43上的未示出的導引孔連通。另外,導引部分5由一對槽狀部分51、52構成。一對槽狀部分51、52中的每個都包括底壁5354和一對豎直壁55、56,所述一對豎直壁55、56從底壁53、54的沿著周向Y2的兩個端部延伸,并且一對槽狀部分51、52中的每個都形成為槽形狀。槽狀部分51與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 —體地形成。詳細地,在殼體主體41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端部上設置有用于將線束6導引出來的未示出的導引孔。底壁53和豎直壁55從導引孔的邊緣朝向殼體4的外側延伸。另外,槽狀部分51的豎直壁55從底壁 53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延伸。槽狀部分51的該豎直壁55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下延伸得比殼體主體41的周邊壁41A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端部更遠。另外,在豎直壁55上設置有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凹入的槽55A。相比之下,槽狀部分52與下蓋43的周邊壁4 一體地形成。詳細地,在下蓋43 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上端部上設置有用于將線束6導引出來的未示出的導引孔。底壁M 從導引孔的沿著豎直方向Yl的下邊緣突出。在底壁M和下蓋43之間設置有未示出的鉸接部。另外,槽狀部分52的豎直壁56從底壁M沿著豎直方向Yl向上延伸。該豎直壁56的高度隨著豎直壁56朝向下蓋43的周邊壁4 延伸而逐漸降低。由此,當未示出的鉸接部彎曲時,槽狀部分52運動遠離或者靠近槽狀部分51。另外,槽狀部分52的豎直壁56插入槽55A中并且與豎直壁55交疊。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氣接線盒1,因為槽狀部分52的豎直壁56插入設置在豎直壁 55上的槽55A中,所以進一步確保防止水經由線束6的導引部分5進入電氣接線盒1的內側。順便提及,在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鉸接部57僅設置在一對槽狀部分51、 52中的一個上(在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鉸接部57設置在槽狀部分52上),然而,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鉸接部57可以設置在一對槽狀部分51、52 二者上。另外,根據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在鉸接部57處于鉸接部57沒有彈性地變形的中性位置時的導引部分5的內徑配合線束6的最小直徑Rmin。然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當具有最小直徑Rmin的線束6插入導引部分5中時,槽狀部分52可以運動靠近槽狀部分51,由此消除了導引部分5和線束6之間的空隙。雖然已經參照附圖以示例的方式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但應理解,多種改變和修改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除非另外這些改變和修改脫離以下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否則這些改變和修改將解釋為被包含在以下定義的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氣接線盒,所述電氣接線盒包括盒主體;管狀導引部分,所述管狀導引部分從所述盒主體突出,并且將線束從所述盒主體導引出來,所述導引部分被分成一對槽狀部分,每個槽狀部分都由底壁部分和一對豎直壁部分構成,所述一對豎直壁部分從所述底壁部分的兩側沿著周向豎直地延伸,并且所述一對槽狀部分的相應的豎直壁部分沿著徑向方向彼此交疊;和能夠彈性變形的柔性部分,所述能夠彈性變形的柔性部分設置在所述一對槽狀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和所述盒主體之間,所述能夠彈性變形的柔性部分構造成允許一個槽狀部分運動遠離或者靠近另一個槽狀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氣接線盒,其中,所述一對槽狀部分形成為使得所述一對槽狀部分的相應的豎直壁部分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保持彼此交疊,在所述一個位置處,當具有最小外徑的所述線束穿過所述導引部分時,所述一對槽狀部分運動成彼此相距最近,在所述另一個位置處,當具有最大外徑的所述線束穿過所述導引部分時,所述一對槽狀部分運動成彼此相距最遠。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氣接線盒,其中,在一個槽狀部分的每個豎直壁部分上設置槽,并且另一個槽狀部分的每個豎直壁部分插入到所述槽中。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氣接線盒,其中,在所述柔性部分從所述柔性部分的中性位置彎曲從而將所述一對槽狀部分定位成彼此遠離的同時,所述線束穿過所述導弓I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氣接線盒,其中,在所述柔性部分沒有彈性變形的中性狀態中,所述導引部分的內徑配合所述線束的最小外徑,并且當所述線束的外徑增大時,所述柔性部分彎曲成使得所述一對槽狀部分遠離彼此運動。
全文摘要
一種電氣接線盒(1),包括殼體(4);管狀導引部分(5),所述管狀導引部分從殼體(4)突出,并且將線束(6)從殼體(4)導引出來。導引部分(5)被分成一對槽狀部分(51、52)。槽狀部分(51、52)中的每個都由底壁(53、54)和一對豎直壁(55、56)構成,所述一對豎直壁從底壁(53、54)的兩側沿著周向延伸。在槽狀部分(52)和殼體(4)之間設置有可彈性變形的鉸接部(57),所述鉸接部構造成允許槽狀部分(52)運動遠離或者靠近槽狀部分(51)。一對槽狀部分(51、52)的豎直壁(55、56)沿著徑向方向彼此交疊。
文檔編號H02G3/08GK102437541SQ201110303770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9日
發明者佐藤幸喜, 小野田健, 山口升太, 牧野匡宏, 藤城一善 申請人:矢崎總業株式會社